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它不單純地著眼于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實現農業綠色生產。本文作者以江蘇梅林畜牧有限公司為例,主要闡述了“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以及該模式的技術要點等。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種養結合;模式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根據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有限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鹽城市始終堅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實行生產布局科學化、發展方式模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投入品使用精準化和面源污染防治規范化“五化同步”,加快形成“項目內部小循環、產業鏈接中循環、片區經濟大循環”的三級生態農業循環體系,積極構建“功能布局合理、資源利用節約、農耕文化傳承、農村環境良好”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1生態循環農業概述
生態循環農業是指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通俗地講,生態循環農業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推動資源利用高效化、農業投入減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生產過程清潔化,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2江蘇梅林畜牧有限公司簡介
江蘇梅林畜牧有限公司是由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梅林正廣和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上海市上海農場合資成立的專門從事生豬養殖的專業化公司,公司由上海梅林正廣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地處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四岔河上海市上海農場,以四岔河為中心,東臨大豐港、西接臨海高等級公路,交通便利、區位優越,距上海300km,處上海3h經濟圈內;是上海重要的生豬養殖供應后方生產基地,上市生豬占上海生豬自產總量的40%以上。目前,公司下轄三個主要生豬生產基地:四岔河基地、川東基地和域外基地,擁有原種豬場2座、擴繁豬場2座、商品豬場17座及300頭規模種公豬站1座,配套建設飼料廠2座、動物技術保護中心2座。養殖規模達100萬頭,總資產11.55億,年產值10億元左右。已形成集飼料加工、種豬繁育、生豬飼養、肥豬銷售、肉品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公司于2008年通過HACCP認證以及“ISO9001:2000”和“ISO22000:2005”認證,同年年底被商務部授予“中央生豬儲備基地”,2011年被農業部授予”生豬標準化示范場”,2012年成為“全國豬聯合育種協作組成員單位”。2015年,公司下屬光明種豬場被評為“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
3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江蘇梅林畜牧有限公司始終堅持“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按照“豬田”匹配原則,即1畝土地可承載5頭豬的廢棄物來科學規劃畜牧場布局。借鑒歐盟豬場廢棄物處理技術和“產沼發電”辦法,遵循“減量化、生態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將豬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著力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產業鏈發展,使一個產業鏈的剩余物質變成另一個產業鏈的原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畜牧業和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江蘇梅林畜牧有限公司全面推行“豬—沼—電”糞污前期處理模式,由肥料化單一處理利用轉化為能量化、肥料化雙處理利用模式。生豬養殖產生的糞便和沖洗水通過厭氧發酵生產沼氣,生產的沼氣用于發電供給豬場內部使用;生產沼氣的副產物沼液經過氧化塘處理后則于水稻生長季節進入灌溉渠道,與灌溉水一起進入水稻田,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而副產物沼渣用于生產有機肥料。有機肥按照“三年一輪回”的原則使用,每年分夏、秋兩季進行,即分別在麥子、水稻收割后耕地前進行拋施。
4技術要點
4.1豬田匹配
根據“一畝田承載5頭豬的廢棄物”的豬田匹配原則,豬場規模設計、選址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周邊農田配置。江蘇梅林所處上海市上海農場,土地總面積45萬畝,其中自用耕地20萬畝,生豬養殖承載能力為100萬頭。因此,江蘇梅林在上海農場的生豬發展規劃亦是按照100萬頭,分區布點進行。
4.2氧化塘要有足夠的容積
要保證種養結合過程中糞水能百分百還田,要充分考慮到還田的季節性因素。由于夏季還田量大,冬季還田量小,所以豬場要配備充足的沼液池。江蘇梅林畜牧有限公司在上海農場共有豬場19座,建有氧化塘或沼液池54萬m3;其中已配套沼氣發電設施的豬場10座,在建沼氣發電設施的豬場2座。對于新建豬場,要求必須配套沼氣發電設施,并調高沼液儲存池匹配指數,由每一萬頭豬場配套8000~10000m3的沼液池,提高到10000~12000m3,以緩解沼液儲存與集中用肥之間的矛盾;對于老豬場,則增建沼氣發電和沼液貯存設施,以進一步提高末端處理能力和發酵質量。
4.3沼肥還田
配套的農田開發了管道灌溉系統,以提高沼液還田利用的精準度。管道灌溉系統采用灌溉水和沼肥雙管道運行模式,灌溉水管道在田間每隔30m設置雙向出水口,肥水管道每隔60m設置雙向出水口,沼肥與灌溉水在出水口處對沖混合后進入田間,供水稻生長使用。此系統相比明渠灌溉系統,最大的優點就是提高了沼肥使用的精準性,為進一步減少化學肥料使用打下了物質基礎。5模式示意圖種養結合示意圖見圖1,沼氣發電示意圖見圖2。
6效益分析
2018年,江蘇梅林共上市生豬62萬頭,存欄27.9萬頭,產生豬糞污61.38萬t;沼氣發電量共計220萬度,節約成本143萬元;豬糞污經發酵生產豬糞水和沼液49.1萬噸并于水稻生長季還田,減少化肥使用,節約成本105萬元。(電價按照0.65元/度計算;沼液還田減少尿素使用7.5kg/畝,尿素價格1.4元/kg,耕地面積10萬/畝)。
7小結
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既能有效促進農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又避免了因農業廢棄物造成大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帶來經濟與環境的雙重效益。以沼氣工程為主的小循環模式為例,養殖業產生的干糞便通過腐熟還田作有機肥,養殖產生的糞尿污水部分通過沼氣工程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同時生成沼渣、沼液,沼渣、沼液供種植業作物生長使用,作物又作為畜牧業所需的飼料,如此將種植業、畜牧業有機結合,形成循環的產業鏈條。在循環產業鏈條的基礎上,可衍生出農、林、牧、副、漁各業參與、一二三產融合、輻射范圍更廣、結構更完善的大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帶來農業的增產增收。
作者:鄧曄 單位: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