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加速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21世紀以來,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經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得比較滯后,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實現中國的崛起,就必須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到戰略層面。文章從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出發,探討了新時期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文化產業;經濟增長;創新;發展對策
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已經逐漸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上日程。十七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并密集出臺了相關政策。在十八大報告中又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戰略,進一步強調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剛剛過去的中,提出了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面臨著突出的問題。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文化產業法律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始終以超過15%的增速持續發展,市場規模也逐漸擴大,但是文化產業的產值僅占GDP的不足5%。而在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其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柱,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國際文化市場。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目前缺乏完善的文化產業法律體系,使得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難以發揮出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力。自十七大以來,我國雖然已經陸續出臺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規,但是這些政策法規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整個文化產業的法律體系呈現出散和雜的局面。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綱領性文件的統領和協調,很多情況下無法從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全局進行把控;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立法具有滯后性,法律體系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滯后于科學技術和文化市場的發展,并且不同區域、不同部門的協同性比較差,都會影響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明顯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自然和人口社會差異顯著,因為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差異,不同區域在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區別。尤其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起點低、速度慢,區域差異顯著就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主要表現為不同文化區之間的差異,通過對其進行泰爾指數分析,2000~2009年間,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差異的泰爾指數已經從0.1083降低到0.0783,也就是說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呈現出逐漸縮減的趨勢,但是縮減的幅度還是比較小的。
(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足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來提供驅動力。雖然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品的增長率不斷提升,在進出口貿易增長率方面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據的比重還是過低,這樣不僅不能很好地發揮出我國優秀文化資源的優勢,而且無法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以電視媒體行業為例,近年來各種綜藝節目、真人秀節目層出不窮,這些節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愈加引起社會熱議的“創意抄襲”問題,比如《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向往的生活》等。這一方面反映出有關監管部門沒有進行足夠的規范和引導,另一方面更主要是暴露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在創新創意方面還是很缺乏的,只重視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張而不是質量和發展能力的提升。
二、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營造完善的政策法律環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思考如何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借助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首先是依賴于完善的政策法律條件。美國在這一方面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詳盡的法律系統,十分注重對文化產權的保護,注重維護文化產業參與者的利益。英國和日本也先后頒布一系列措施來維護文化產業的發展,逐漸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因此,要喚起文化產業的活力、激發市場主體參與文化產業運作的熱情,應該首先從完善政策法律環境入手,加快推行相關的政策和規定,并且要做到從整體出發,保證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之間政策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同時,要注重維護文化產業參與者的利益,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加強對其行為的規范,逐步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出完善、寬松的政策法律環境。
(二)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
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產業環境作為保障。從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情況來看,文化產業環境還亟需進一步的引導和規范。一方面,文化產業面臨著資源分配不平衡的現象,這種現象廣泛存在于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還有國營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不同的部門之間等,這樣就降低了文化產業內部的資源流動與配置效率,也限制了文化產業生產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都還比較低,發展的資金來源也主要依靠財政資金,這樣就容易出現資金供給不足、使用效率低等問題,進一步限制了文化產業的后續發展。因此,為了有效改變這一狀況,就要積極從戰略層面給予支持,將文化戰略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經濟政策支持。同時要逐步創造一個寬松、合理的文化市場環境,減少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干預,促進文化資源更加自由地進入市場,逐步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現代化水平。
(三)提升文化產業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創新不僅關系著文化產業的結構優化,更關乎新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目前還處于比較低級的狀態,雖然擁有非常龐大的文化資源,但是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不足大大限制了我國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化領域的開放程度也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產業面對的市場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首先要從提升文化產業的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入手,在來自國內和國外的雙重壓力下,積極開發現有文化資源的潛能,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同時要大量引入和培養文化產業的相關人才,注重對人才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扶持政策來吸引人才的流入,也可以廣泛吸納外來優秀人才,充分發揮出人才在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方面的關鍵作用。
(四)促進文化產業的品牌化發展
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的長期發展中,已經逐漸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發展機制,品牌化發展就是其中的一項。以美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為例,一部電影從選材到拍攝再到后期的宣傳推廣活動,每個環節都體現了成熟的商業化運作模式,擁有完善的產業鏈,這樣就會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能夠帶動服裝、餐飲、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時候,要注重從品牌化經營的角度入手,立足于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凝練出文化發展的特色,并注重提升文化發展的商業化、市場化水平,逐步發展出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使我國的文化特色產業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并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效益。
三、結語
總的來說,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并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參考和依據。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要注重挖掘已有的文化資源潛力,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逐步從行業環境和政策法律環境方面做出改善,不斷提升文化創新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耿萍.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初探[J].中國發展,2015(05).
[2]高書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特征[J].經濟與管理,2015(03).
[3]龔旭曦.多措并舉推進文化產業發展[J].浙江經濟,2017(02).
作者:吳澤余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