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提要]
社區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單元,其發展對于整個城市的安定繁榮至關重要,而社區文化的發展能夠引導社區的發展,社區體育文化是社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增強社區居民的身體素質,提升社區居民精神文明程度。現階段,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主要存在社區體育物質資源及資金投入不足、社區體育制度文化建設滯后以及社區體育精神文化有待提高等問題,為推動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不斷前進,應重點把握以下策略: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參加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切實加強組織管理;加強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提高居民整體體育價值觀念;努力拓寬資金渠道,提供資金保障。
[關鍵詞]社區;體育文化;發展研究
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單位,社區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的安定繁榮關系重大,而社區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區的發展。現階段,我國關于社區體育文化方面的理論探討仍然處于開始時期,基本上是從宏觀方面展開探討,例如社區體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等。而關于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我國社區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設施缺乏、必要的組織機構和引導欠缺、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對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產生不利影響。鑒于這個原因,本文調查研究了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現狀,指出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推動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發展的對策,以期為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提供借鑒。
一、社區體育文化建設調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北京市海淀區、山東省四個城市區域(濟南市、青島市、煙臺市、泰安市)五個城市區域20個有代表性的社區為對象展開調查研究,研究其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利用了實地考察法與問卷調查法。其中考察內容涉及到社區環境,體育活動規則及制度,體育設施,社區開展體育活動,體育工作等諸多方面;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到居民基本情況(性別、年齡等),以及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現狀等。
(二)調查問卷的發放及回收
本文主要利用現場方式發放調查問卷,總發放問卷2000份,收回1894份,其中收回的有效問卷為1846份,所占比例為92.3%。
(三)數據分析
對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利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分析。
二、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現狀
(一)社區體育場所與設施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具備自身的體育健身場地和相關健身設施,然而調查看出,67.0%的人感覺本社區體育場所及設施無法滿足他們的鍛煉需求,這就暗示著體育場所與設施的不足仍然是社區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1236人知道社區具備自己的健身設施,然而能夠利用設施開展體育健身的僅僅為349人,這同樣說明社區體育健身設施與居民實際需求不符,同時還說明相關管理者對體育場所與設施的管理欠缺。
(二)社區體育的經費來源
經費是社區體育文化建設開展的前提條件,通過調査可知,政府撥款是社區體育活動的經費最重要的渠道,同時還包括各種會費的收入,贊助商的贊助與社區內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等。政府撥款主要用于大型社區體育場地的發展、基礎設施以及參加各種大型群眾運動會的組織和管理;企事業單位的贊助費主要用于小型室內活動場所的建設和健身點的建設;自籌經費除了用于小型室內活動場所的建設和健身點的建設補充之外,主要用于購買小型的體育運動健身器械;體育基金、個人投資、體育市場收入主要用于社區場地器材的維護和管理、參加社區內部小型運動會和各社區之間友誼賽的費用,以及社區體育服務人員的正常開支和體育文化項目的宣傳費用等。當前,社區體育經費的來源渠道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然而經費不足依舊是影響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
(三)社區體育制度的制定及執行現狀
完善的體育制度是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保障,通過調查發現,現階段社區體育管理制度仍然不完善,社區體育法治化程度較低,推動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缺乏可利用的法律法規與制度。通過調查,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推進中,88.5%的居民認為社區體育制度不完善的,僅僅9.7%的人認為完善。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管理機構工作的基本滿意的比例為63.7%。通過訪談發現,大多數負責社區體育管理的領導均能夠按照上級要求,與社區實情結合制定體育活動規劃與制度,然而規劃和制度通常難以在實踐中貫徹落實。此外,專家指出需要加大投入支持社區體育協會,使其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四)社區體育活動組織現狀
因現階段我國社區體育管理體制不足,使得社區體育活動大部分為群眾自發組織的或無組織的,其形式較為單一,同時未形成網絡化。通過調查,75.7%的居民認為社區體育活動為無組織狀態,77.8%的居民不滿足社區體育活動組織現狀,僅僅14.6%的居民認為社區體育活動豐富。
(五)參加社區體育活動人群的年齡調查
通過調查,社區中95.1%的居民經常參加社區體育活動,4.9%的社區居民不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同時青年人和老年人是參與主體,中年人所占比例最少,這和中國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基本相當。調查發現參與最多的項目是散步或者慢跑,所占比例為50.3%,其中老人差不多都參加這種活動,而大多數青年和少年都參加球類運動(以籃球、羽毛球為主項者居多)。
(六)社區居民體育意識及價值認識
社區體育文化氛圍建設決定著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通過調查,超過60%的社區居民對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作用與認識一般,而“清楚”社區體育活動作用的比例為25%。因此,社區居民的體育意識仍然有待提高。調查看出,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文化活動的目的為強身健體、娛樂休閑、社會交往、調節心情、減肥、習慣、提高技能、個人喜好等,其中,強健身心健康,娛樂休閑與交朋友是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七)社區體育活動宣傳方面加強宣傳,能夠使社區居民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調查發現,社區體育的宣傳落后,65.1%的人認為社區體育的宣傳基本上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甚至43.6%的居民認為其社區從來沒有對社區體育做過宣傳。
三、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體育物質資源及資金投入有待改善
通過調查,大多數社區居民認為社區體育健身器材不足,種類非常單一。即社區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體育器材。同時有的社區中在安裝健身器材時,因未考慮居民所處的地理條件,設施距離居民相對較遠,使得居民對體育器材的利用率較低,同時由于體育設施和場所非常有限,規模非常小,以及使用器材的居民非常多,造成體育設施資源無法滿足,許多居民沒有機會利用社區內的體育設施。另一方面,在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推進中,缺乏足夠的經費也是阻礙建設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社區體育活動資金獲得的難度非常大,調查發現,財政收入與上級撥款是現階段社區體育文化建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許多社區在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經費非常不穩定,更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社區內的體育場所和設施的維護。還有許多社區未將體育文化活動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中,開展社區體育活動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從而阻礙了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順利推進和發展。
(二)社區體育制度文化建設滯后
通過調查可知,在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社區居委會僅僅負責管理社區體育活動,而沒有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鎮街是政府的職能的承擔者,其職責是執行政府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負責制定規章制度,同時還負責配合其他單位做好管理和執行工作。然而,通常情況下,鎮街制定的有關制度不符合社區需求,在社區開展體育活動過程中,無法有效發揮作用,使得社區體育活動大多數為自發性的組織活動。其次,政府社區體育組織和民間社區體育組織兩者之間無法有效交流互動,一些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缺乏明確的目的。第三,在城市化推進中,社區人員具有較大的流動性,這樣就使得社區居委會的管理工作難度增加,同時其制度非常散亂,無法提供較好的服務,加之國家對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規劃以及調整等,同樣造成居委會等的管理混亂。
(三)社區體育精神文化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大多數社區居民將健康放在第一位,他們對體育健康認識較高,同時對社區體育文化建設非常支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對社區體育的參與度卻相對較低,調查顯示,社區居民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頻率相對較低,大多數居民不會經常參加。每周參加體育活動3次及以上的居民所占比例僅僅為25.0%,每月一次或者不定期地參與體育活動的居民比例超過40%,說明社區居民的體育意識和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背離。此外,社區內居民在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經濟基礎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相互間的體育矛盾和摩擦時有發生。調查還發現,社區對體育活動的宣傳工作做得不足。
四、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發展的對策
(一)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參加社區體育文化建設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使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安逸的生活對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意識的培養非常不利,為改變社區居民參與不足這一問題,著重做好以下幾點:首先,培養社區居民積極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意識,使其在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樹立主人翁責任感。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社區居民是推動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不斷前進主力軍,在開展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應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注重提高居民的社會化功能對體育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積極調動引導社區居民進行的主觀意識,使其從自身出發,主動參與到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活動中來,從而使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進而推動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健康持續發展。其次,積極引導社區居民,使其對社區體育文化進行系統全面的建設。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按照每一個社區的具體情況,在經費和政策層面進行支持,也可以提供必要的體育場所與運動設施,充分滿足各個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使其能夠主動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具體可以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媒體資料報道等方式對社區體育文化進行宣傳報道,提高其影響力。
(二)切實加強組織管理
建設社區體育文化,推動全民健身事業不斷前進,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針對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發展,設置專門的政府職能部門,利用該機構統一領導管理社區內部的體育組織,建立并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從而從政策層面為社區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其次,社區居民應充分認識到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價值,其關乎社區居民身體健康與穩定繁榮,努力從自身做起,主推政府強化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打造一支技術指導水平高、組織能力強的社區體育指導員團隊,負責組織與發動志愿者為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提供無償的、定期的服務,這支隊伍應密切配合有關職能部門開展工作,滿足政府部門發展社區體育活動的要求,加大對社區體育活動的指導服務力度,為提高社區居民身體素質、建設和諧社區貢獻力量。
(三)加強社區精神文化建設,提高居民體育價值觀念
充分利用國家發展精神文化建設這一良好契機,切實加強社區精神文化建設,在開展陽光體育活動過程中融入精神文化,使居民在體育鍛煉中逐漸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使社區內部從管理者到居民形成相同的價值觀,可以推動整個社區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之中,使居民愿意配合管理者,更快地實現自身的體育目標,從而使社區體育文化向著更高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做到多樣性與層次性相結合,使居民群眾身體狀況和體育健身意識在社區文化體育活動中得到提升。一是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的內容既要有較高格調的高雅藝術性,又要適合于一般社區居民的通俗文化,盡量照顧不同層次、不同愛好人員的文化體育需求。二是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的形式多樣性、內容豐富,使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社區居民群眾都可分享到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樂趣,并從中得到交流、教育和提高。具體可以通過為社區居民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宣傳體育文化,從而能夠使社區居民在休閑娛樂中形成良好的體育價值觀念。
(四)努力拓寬資金渠道,提供資金保障
我國社區體育活動的經費來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財政撥款,而企業和個人的贊助所占的比例很小,居民個人的體育消費投入較少,顯然不能滿足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要求,因此經費問題已成為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瓶頸”。應從多個途徑構建社區體育文化的經費支持體系。首先,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切實加大對社區體育文化的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同時國家應為社區開展體育文化建設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其次,走市場化道路,構建投資和融資機制,使其投入到市場的運營中,充分發揮市場在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其次,充分發動社會各界力量,使其對社區體育進行投資,構建起多元化的社區體育發展籌資機制。最后,增強社區居民和社區內部各個單位相互間的合作,開辟多種可行渠道籌集資金,根據我國國情幫助社區居民轉變觀念,樹立“花錢換健康”和“自愿者付費”的思想,著力提高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和消費水平,提高有償體育服務的水平,創造更好更高的效益。同時,積極向社會尋求可靠贊助,促進企業增加對社區體育的財力物力投入;另一方面應積極開發體育博彩業,培育體育產業的增長點,為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支助和投入,構建起社區體育文化共建新格局。
(五)建議設立專職組織管理機構
建議設立專職組織管理機構,如社區引進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切實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使其指導水平與服務能力不斷提高。首先,加大力度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積極拓展培訓方式,建立起體育健身指導服務體系。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負責指導體育生活化社區、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與全民健身工程等。積極創新培訓手段,注重培養指導社區居民健身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吸納優秀的運動員、教練員以及專職畢業的大學生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充分發揮其在社區體育指導工作中的作用。其次,體育行政部門應提供公益性服務,選派單位體育人才向社區居民提供體育服務,免費為他們提供體育健身方面的技能與知識培訓,切實加強與社區居民的溝通。切實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建立相關檔案,優化相關管理條例制度,利用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的引導作用,推廣相關適合社區居民活動的體育項目,定期合理安排體育活動及比賽交流,提供體育信息咨詢與宣傳等。再次,建議有相關專業的大學和社會聯合發展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對那些從事體育健身指導人員進行有效管理,具體可以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對其培訓職業技能,然后進行考核,并對通過考核的人員進行認證,尤其是應該切實強化管理那些從事危險性較高的體育項目的指導人員。使社區體育文化向健康、安全、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嵐,紀大祿,宋經保.社區體育文化建設與管理[J].職業圈,2007,(10).
[2]翟方,董英明.近十年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的研究綜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3]袁音,張仕德,任蓮香,范海榮,米艷.蘭州市小城鎮社區體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1,(11).
[4]丁響,吳軍偉,林大參,高麗華,方媚.上海市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及運行模式的構建[J].體育科研,2011,(4).
[5]劉婷婕,陳燕,呂旺盛,王建峰,王建森,周穎,張婷元.杭州市居民對社區健身活動環境滿意度調查及分析[J].健康研究,2011,(3).
作者:單清華 王小寧 劉偉 杜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