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施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山西省以四大特色蔬菜產業優勢區為重點,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設施農業機械,設施農業機械化取得較大發展。但受經濟發展、政策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文章從山西省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情況、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主要環節農業機械的適用性、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方面對山西省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設施農業;機械化;分析
2012年全國設施農業面積已占世界總面積85%以上,而山西省設施農業面積僅占當年全國總面積的4%左右。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山西省引進、推廣了先進適用的設施農業設備,在綠色生產及機藝融合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設施農業及機械化取得了較大發展。
1山西省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1.1山西省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情況
近年來,山西省以四大特色蔬菜產業優勢區為重點,圍繞高效農作物、無公害蔬菜、中藥材等優勢農作物的關鍵環節、加工環節[1],引進了溫濕度自動控制(放風)系統、空間電場套、土壤電滅蟲機、農用補光燈、太陽能殺蟲燈、二氧化碳發生器、臭氧水氣一體機,大力推廣了卷簾機、大棚電動微耕機、大棚電動運輸車等設施農業裝備,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設施農業裝備擁有量達到35×104臺(套)。
1.2山西省設施農業覆蓋情況
截至2018年,山西省設施農業總面積50869.24hm2[2],其中:日光溫室面積達到27855.47hm2,占設施農業總面積的54.76%;塑料大棚面積達到22741.08hm2,占設施總面積的44.7%。全省設施農業仍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由于日光溫室具有采光充分、保溫性能好、造價低、適于北方農業生產等優勢,逐漸成為山西省設施農業發展的主要支撐部分,日光溫室面積與溫室面積的占比由2011年的46.1%發展到2018年的54.8%。
2山西省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
2.1主要環節農業機械的適用性
2.1.1卷簾機。傳統草簾在雨雪天氣潮濕沉重,人工卷簾作業強度大,卷簾時間長;遭遇大風易被掀起,棚內作物會因溫度驟降而減產。卷簾機相對人工卷簾穩定性好,收放便捷,拉長光照時長,可大大提高作業效率。
2.1.2微耕機。微耕機具有體積小、質量輕、結構簡單、操作靈活等特點,普遍適用于溫室中的耕作、開溝、中耕培土等作業,可大幅度降低作業勞動強度[3]。
2.1.3灌溉設施。滴灌、噴灌等灌溉設施在溫室的運用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調節溫室內溫度和濕度,減少各種病蟲害發生概率,避免漫灌帶來的土壤養分流失、板結等問題,為作物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
2.1.4殺菌驅蟲設備。殺蟲燈具有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無毒害、無污染、效果顯著等特點,是替代農藥的首選,如柳林縣購買大批殺蟲燈,為提高無公害蔬菜和綠色食品生產創造了條件。
2.1.5補光設備。北方冬季遭遇雨雪、大風、連陰等天氣會導致溫室大量減產,安裝補光設備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為作物提供充足光照,能夠有效促進作物生長,提高農作物品質。
2.2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
近年來,山西省在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設施耕整地、設施灌溉施肥、設施環境調控等主要環節機械化取得了較快發展。截至2018年,全省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50869.24hm2,設施農業機械化率為34.85%,較2014年提高了5.12個百分點。其中設施耕整地機械化率、設施種植機械化率、設施灌溉施肥機械化率、設施環境調控機械化率、設施采運機械化率分別達到77.64%、22.56%、49.16%、32.6%、0.59%,為持續推動全省設施農業高效、優質、綠色、生態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山西省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偏低
設施農業機械化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與農業整體發展要求仍有較大差距,除設施耕整地、設施灌溉、機械卷簾等方面機械化發展較好外,設施種植、設施環境調控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設施采運、植保施肥環節是全省設施農業發展中的瓶頸,基本上完全靠人工作業完成,勞動強度大,作業成本高。應在農機農藝融合的基礎上,在溫室種植的主要環節開展農機具技術攻關,適度提高先進、適用農機具的推廣、補貼力度,強力提升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
3.2設施農業生產效益低下
以蔬菜種植合作社為例,生產作業人員以50~60歲為主,人工費80元/d左右(城郊區域工費相對偏高),年用工成本約為1.5×104~2×104元,年生產資料投入成本約0.5×104~1×104元,總收入約4×104~5×104元,剔除各種生產成本,年純收入在1×104~2×104元左右。綜合市場行情、病蟲害等因素,設施農業生產效益低下。應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培育設施農業種養加專業隊伍,并將設施農業納入農險范圍,降低種養風險,從整體上提高設施農業經濟效益。
3.3農產品綠色產品認證渠道不暢通
實際生產中,采用物理方法較常規打藥生產的蔬菜水果更優質、綠色、安全,生產成本也偏高,但由于綠色產品認證渠道不暢通,只能與常規打藥生產出來的蔬菜水果同等價格銷售。為提高產出效益,農民放棄使用高成本的物理方法防控病害,而是采用頻繁盲目打農藥的方法解決病蟲害問題,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設施農業的良性健康發展。設施農業既是山西省居民的“菜籃子”,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建議有關部門加大農產品質量認證力度和專項資金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持續推進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山西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晉農機計字[2017]2號).
[2]山西農機統計年鑒[R].2014.
[3]陳江虎.淺析微耕機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EB/OL].
作者:王杰 單位: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