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文化環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文化和文化環境
文化環境內涵或是單指精神文化環境、物質文化環境、制度文化環境的一種,或是其中的兩種加以組合。比較全面揭示文化環境內涵的觀點應該是文化哲學學派,該學派認為文化環境是指人類活動得以展開的具體現實的社會文化,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當下處境。這樣看來,與人相關的物質環境、社會環境、精神環境都從屬于文化環境。這種全面揭示文化及文化環境要素的觀點,其優越性在于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梳理出兩者的相互關系,建構出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環境。表面上看,單純地從文化與文化環境的構成要件分析,文化與文化環境確實有其交融點,物質內容、精神內容既構成文化,也是文化環境的組成部分,就連構成文化的制度也是社會中的一部分,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甚至多數情況下會變成一個概念。這種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與文化環境定義的抽象化和表面化,造成兩者區分困難甚至混淆。如果將文化具體化,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清晰地呈現出來。
文化本身是文化的內部構成部分,文化環境則成為文化的外在環境。這種文化“內”與“外”之分的著力點在于“人”,內涵于人的就是文化,外在于人但仍然與人發生緊密聯系,構成文化成長、變革條件的就是文化環境。此外,兩者的特性更能夠將二者加以區分,有學者這樣分析道:“文化環境是具體的、當下的,是現實性概念;而文化是具體與抽象、歷時和共時、結果和過程的統一?!边@樣看來,文化環境必定是某一階段的文化環境,它一旦與歷史時期相聯系,就會呈現出固定性、常態性。文化則不同,它時刻處于變動過程中,其變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是文化。文化和文化環境的相互結合也體現在對于文化和文化環境特性的理解中。就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而言,文化環境的當下性包含具體的文化環境,如文化背景、文化氛圍、文化機制、文化體制、文化方式,這些文化環境因素通過“人”這個發力點,作用于其內部觀念、認識等意識形態,從而構成文化產生、發展和完善的客觀條件,最終培育出特定文化環境下的文化內容。
文化環境的作用力并不能影響文化影響力的發揮。文化環境是歷史和現實文化交互作用的產物。文化的歷史支撐和歲月積淀是文化環境產生、發展和求變的首要前提條件,現階段文化環境的特質是歷史文化因素累積的結果,文化的內需力支撐文化環境的作用力?!皻v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與自然以及個人之間相處的關系,都會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反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4〕。文化環境的每一階段都汲取、揚棄歷史賦予的條件,歷史的文化有可能在改變后成為現實的直接文化環境,也有可能為時代拋棄,為人們所遺忘。傳統民間習俗、精神內涵、民藝民粹,在與現代化的對抗中,直接被重建到歷史的長河中。文化與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人類實踐活動中必須重視的重要關系,在現實文化體系的建構中,認真研究文化發展的現狀,深刻理解現實文化的邏輯內涵,建構與文化良性互動的文化環境體系,是現階段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的內涵
第一,從經濟價值取向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倡導“義利共生”。在中國傳統封建小農經濟文化中“義”是內涵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文討論的“義”是作為傳統社會中評價社會成員的道德準則,是中國仁人志士共同的價值取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舍身取義”反映了人們追求義的不同層次實踐活動,他們為了取義,用行動代替言語,甚至以不惜放棄自我生命為代價,提倡對義的絕對追求。對于“利”的價值取向,人們普遍表示否定。對于“義”的無底線價值追求和對于“利”的全面否定的現狀,在社會道德的弘揚過程中,雖然倡導了道德的純粹性,無疑也忽視了人的合理性需求,遮蔽了人的現實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倡導“義利共生”,對利和義作出了層次性劃分,使之成為層次分明的極具現實基礎的概念。學者張曙光將道德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單純的為己利己的自利行為,既不損人也不利人,是不妨礙他人的自私自利,這是最低和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即‘倫理底線’;第二層次是為己利人或利己利人的互利行為,這是最普遍的道德要求;第三層次是為人利人、無私奉獻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倡導社會道德風尚相結合的方式,取代了絕對化的取“義”和舍“利”的行為,等級化的取“利”原則在守住道德底線、弘揚社會風尚的同時,也保證現實社會中個人的合法權益和利益訴求,是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倡導的經濟價值取向。
第二,就倫理價值取向的立場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謀求“文理并存”。所謂“文理并存”,就是指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應該適度權衡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賦予科學理性以人文精神,形成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緊密結合的局面。在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階段,科學與技術結合使人類社會推動經濟生產發展、社會生活充實、人類素質提高。隨著現代化的深入發展,科學技術的過度迷信和絕對推崇導致人文精神的喪失,割裂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統一,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產生了“異化”問題。人類被自己所生產出的成果所控制,逐步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喪失自我意識,成為科技的衍生物,對自然的絕對破壞危及到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所倡導的倫理價值取向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統一,出路就在于“科學建制”和“科學氣質”,“科學建制”既是推動和鼓勵創新的制度安排,也是發現和消除謬誤的嚴格程序?!翱茖W氣質”,按默頓的說法包括“普遍性”、“社團性”、“不謀私利”以及“有組織的懷疑”四方面要素,這是創新精神與求實精神、理性精神的具體體現”〔6〕。因此,應通過在全社會范圍內積極宣傳科學氣質和精神,系統建立科學機制和組織,預設性防止人類異化,避免科學技術凌駕于人之上產生的惡果,保證人類社會的繁衍生息。
第三,從作用機制建構的視角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崇“法德并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德治經濟,倡導法律規范力和契約的執行力,也注重社會成員自覺遵守法律規范,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和外在法律規范并驅的方式在經濟活動中倡導公平競爭、合法經營、誠實守信,化解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的作用機制是法律和道德并驅的機制建構。道德和法律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兩者對于社會建設具有積極效應,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法律制定和運行主體的人為性,并不能保證法律本身的純粹理性化,人類的非理性總會作用于法律,影響法律的公平性;就法律的效力而言,針對某個領域發揮作用的法律手段,著力的范圍具有局限性,單純依靠法制建設也會加重整個社會運行的成本。德治的非強制性特點會減弱自身的效力,無法實現道德的作用,其本身的多元化也會混淆視聽,加大執行難度,單純依賴道德力量也不是社會發展的明智之舉。同志指出,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內涵起源于“義利共生”的經濟價值追求,它合理地提出了解決道德和利益關系的措施,成為市場經濟文化內涵的邏輯起點?!拔睦聿⒋妗钡膫惱韮r值取向,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轉的理念保證,不斷調解異化造成的矛盾和沖突,是市場經濟文化內涵的著力點?!胺ǖ虏Ⅱ尅钡闹贫冉?,在人與物之間建構起合理的橋梁,合理作用方式保障了市場經濟的良性運作,是市場經濟文化內涵的必備條件。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環境的建構
良性運轉的文化環境是保證文化健康發展的外在條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的新自覺要求準確定位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的合理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環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主要從文化理想、文化制度、文化方式方面出發,全面地建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內涵的文化環境。
(一)文化理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靈魂和目標。
文化理想孕育著文化最深層的底蘊,是建筑文化長城的基石,是體現文化靈魂的關鍵?!耙环N文化的獨特魅力,首先表現在其特有的文化理想之中”〔7〕。文化理想的建構也不是脫離社會實踐基礎和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的空洞的文化發展目標。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會,儒家學說提出“天下大同”社會理想基礎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在革命年代“翻身求解放”社會理想下,提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文化的文化理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傳統觀念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遭遇西方文明的沖擊,道德和文化面臨重塑的境遇,社會的紊亂連帶促動個體道德的倒塌、文化的徘徊及心理的迷惑。參透中國當代市場經濟文化深層的意蘊,必須首先領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理想的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理想應該是“共同富?!鄙鐣硐胂碌摹拔幕蟀l展大繁榮”。“共同富?!笔巧鐣髁x市場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和終極目標,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性文化理想,脫離共同富裕基礎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缺乏凝聚力的空洞口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應該處理好多元文化的關系,用馬克思主義文化引領眾多社會思潮,引領社會主義文化新風尚;平衡文化公益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用文化產業帶動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實現文化共享的新局面。
(二)文化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和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文化制度的引導,邏輯順暢、組織緊湊的文化體制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文化環境,文化體制是建立在文化制度方向性把控基礎上的體制機理:“一般說來,制度比較原則,是一種抽象的存在,體制比較具體,是一種現實的存在,體制是制度的具體的和現實的存在形式,制度是體制的原則的或本質的規定?!薄?〕保障市場經濟正確運行應該從文化制度入手。文化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必須反映出社會制度的特色,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文化制度的首要原則就是保障文化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避免形成脫離社會制度的文化制度。人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文化制度理應保障人民群眾公平、自由進出市場經濟,維護其合法權益,避免不合法權益對其的侵害。建設先進文化的社會呼吁,暗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賦予文化制度的先進性特質。文化制度的先進性不僅體現在其努力保障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更注重經濟建設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文化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和動力。
文化方式也就是文化的模式問題,是社會成員行為選擇遵從的最高價值標準,它構成社會全部價值觀的基礎。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過的文化模式主要包括個人本位、群體本位和倫理本位。個人本位是西方社會文化模式,倡導個體價值的最高追求,意味著社會運行中對于個人利益的合法保護,產生了契約文化以及對個人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東方文化熏陶下的文化模式是群體本位,中國將這種群體與血緣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政權和經濟緊密勾結的關系本位社會“,官官相護”“、官商勾結”、“商商互結”的局面就是傳統文化推崇倫理本位與“關系本位”相結合的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在小農經濟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市場經濟卻是格格不入的。重群體輕個體的價值傾向擾亂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市場主體自由出入的秩序,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生長于中國文化中,必然附加著倫理價值傾向,這種傾向是與契約制度和信用體系緊密結合、信奉個人能力至上的文化模式,以個人綜合素質作為價值的最高標準,通過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員流動,突破傳統的關系模式,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個人本位的倫理文化模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形態,也是社會主義長期建設的經濟基礎,建構與現階段世情、國情、黨情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是現階段工作的主要任務。正本清源、海納百川是進行長期實踐探索必備的文化氣度和涵養。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需要我們認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文化的主旨,建構維護市場經濟運行的文化環境,是長期理論探索的目標,也是一項長期實踐的任務。
作者:毛羽潔 金鴿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