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育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人文素養是醫學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補充,醫學人文教育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具有醫學、社會和科學多重價值,但目前高職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教育普遍存在課程、教學、教師和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育。
【關鍵詞】醫學生;高職;醫學人文素養;培育路徑
人文素養是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一種思想和品質,表現為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具體到醫學領域則是有同情心和職業道德、待人有禮,可從心理、精神層面“治愈”病人,使臨床治療事半功倍。醫學人文教育課程作為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隱性課程,涉及醫患溝通、醫學禮儀、衛生法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文學和歷史等多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教育內容包含不迷信、知識豐富、判斷力強、高尚、謙虛和無私等品質,充分體現了我國“濟世救人”“大醫精誠”和“醫乃仁術”等傳統醫學人文思想。
一、醫學人文教育的意義
從醫學角度來看,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醫學人文精神是一個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人文關懷精神和臨床思維能力相輔相成,故醫學人文教育有利于復合型醫學人才隊伍的建設;從社會角度來看,醫患溝通是避免和解決當前頻發的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醫務工作者以友善、誠信、敬業、法治、公正、平等、和諧、文明的方式與患者溝通才能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而這些恰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內容,故醫學人文教育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科學角度來看,人文精神是醫學技術的重要輔助,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只有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文化修養、職業道德和醫患溝通技能的醫學生才能成為崗位能力強、醫德高尚和社會責任感強的合格醫學專業人才,保證醫學技術造福人類,故醫學人文教育能夠有效促進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雙向平衡協調發展[1]。
二、高職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現狀
課程方面,高職醫學院校的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僅缺乏整體規劃,課程之間相互獨立,造成課程體系不完善,還以思想政治課為主要人文素養教育模式,忽略了人文學科與醫學學科的融合,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嚴重影響人文學科的學習質量;教學方面,高職醫學院校普遍重知識技能培養輕人文素養教育,以實踐和動手能力為學業成績的主要考核指標,且人文課程教學形式單一枯燥,缺乏趣味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方面,大部分高職醫學院校教師學歷水平較低,未接受過專業人文教育培訓,知識結構局限于醫學領域,無法跨學科完成人文課程教學;環境方面,高職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培養以職業為導向,將大部分教育資金投入實驗室建設,校園建設也以自然環境美化為主,極度缺乏文化景觀,且很少組織人文活動,不利于醫學人文素養的培養。
三、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育路徑
(一)加大人文學科建設力度1.重視人文素養教育。針對高職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課程問題,高職醫學院校應將人文素養納入理論和實踐考核指標體系,與試卷、操作聯合計分,并重視臨床實踐學習的形成性評價,綜合教師評價、病人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利用醫學時事、標準化病人和導向問題引導醫學生體驗病人感受,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培養同理心和溝通交流能力;利用案例教學法和分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創設臨床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加深醫學生對醫學人文素養的理解;利用微信加強師生互動,拓展教學途徑,并通過線上教學、討論、點評、分享和競賽活躍教學氛圍,增加醫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樂趣。2.完善人文課程體系。在重視人文素養教育的基礎上,以系統性和實效性為原則,對衛生法學和醫學美學、心理學、倫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進行整合,并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促進教學與臨床的銜接;優化或開設音樂、醫療與法律、宗教研究、視覺藝術、醫學人類學、醫患溝通、醫學與文學、醫學倫理學等課程,優化職業價值;優化或開設醫學史學和哲學課程,加深醫學生對生命科學和醫學發展的理解,優化醫學人文知識;增設情緒管理、生命尊嚴和逆境生存類課程,增加人文課程比例,進而形成醫學人文學科群,完善人文課程體系。3.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在重視人文素養教育和完善人文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線上線下教學結合,保證人文課程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拓展醫學生的視野,豐富人文素養,進而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此外,還要積極構建第二課堂,通過組織人體標本陳列館參觀和遺體捐獻儀式加強生命科學教育,使醫學生學會敬畏、尊重生命;分階段開展以成長成才教育、職業規劃、學習指導、心理健康和入學適應為主題的班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醫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質量;開辦人文類講座論壇,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途徑;開展無償獻血和送醫送藥等公益活動,培養醫學生的服務精神,并鍛煉溝通交流能力;舉行文體活動競賽,培養醫學生的拼搏精神,增強學習動力,促進長期、全面發展,進而不斷拓展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培養工作覆蓋面[2]。
(二)教改強化人文素養教育1.轉變教學方式。針對高職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教學問題,高職醫學院校應引導醫學生轉變思維方式,在充分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加強交流合作,提升人文素養,如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中,注重知識背景介紹,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積極滲透學科思想,強調探究性學習,引導醫學生思考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以“主修課+選修課”的形式合理搭配專業課程和人文課程,在減輕醫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轉變其思想,認識到醫學與人文的聯系,促進其綜合發展[3]。2.實踐滲透人文思想。在轉變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醫學生對實踐課程的熱情進行人文思想滲透,在實踐過程中邀請臨床醫生講解醫院的規章制度和醫生的工作流程、技術操作,并組織醫學生深入臨床,近距離觀察病歷書寫,參與日常查房,在帶教老師的指導和監督下詢問病情、管理病例,了解突發事件的處理流程、拒絕病人不合理要求的溝通技巧和滿足病人需求的方式方法,使醫學生對將來從事的臨床工作有一個具體的認識,深刻體會臨床醫生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醫患和睦相處的精神,增強身為臨床醫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利用這一點強調醫學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促使醫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醫學人文素養。3.提升教師人文素養。針對高職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教師問題,高職醫學院校應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積極晉升職稱,有條件的最好定期組織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學習,以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進教學經驗,充分挖掘醫學專業課程中的人文教育資源,進而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增強立德樹人本領;組建醫學人文教師社區,定期開展跨領域知識整合與研究、主題式經驗分享和教學觀摩與討論等活動,讓教師分享研究心得、教學經驗和課程理念,幫助發現人文教育方式的不足,集眾人所長不斷優化、創新醫學人文教育模式,進而推進醫學教學共享發展[4]。總之,鑒于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多重價值,針對高職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醫學院校應通過重視人文教育、完善人文課程體系、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和轉變教學方式、實踐滲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師人文素養、加強校園人文建設等途徑培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蘇友利.高職院校對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9,17(13).
[2]沈昌海.醫學類高職院校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途徑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8(26).
[3]張麗影,趙紅,李麗華.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新模式的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8).
[4]雷蕾,房容宇.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培養研究[J].明日風尚,2017(09).
作者:劉永杰 單位: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