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軟件工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化的教師隊伍,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實現專業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路徑。文章從應用型人才需求和教研室角度剖析軟件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結合師德建設、實踐驅動、課題申報、專業課程教學圈等策略,提出了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雙師型;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轉型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學生掌握軟件項目的需求、分析、設計、實現與質量保證和項目管理等理論和技術,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術和方法,解決軟件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1],成為適應地方產業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化的教師隊伍[2],特別是具有良好的教學能力、工程實踐經驗和專業操作技能的專業隊伍,即“雙師型”教師。國內學者從高等工科教育、高校轉型、專業建設等方面開展“雙師型”教師建設的研究。簡文彬提出“先期介入式”、企業兼職教師、改善教師隊伍結構等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方法[3]。張應語和王磊從“雙師素質培養”“雙師結構改善”和“組合教學團隊”等方面對“雙師型”教師建設模式進行了探索[4]。蔡海云和熊匡漢以行動學習為理論,探討制度支撐、專業引導、平臺打造、自我提升等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舉措[5]。王輝認為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建設思路,應建立“雙師型”教師的法律制度、考評機制、校內外互聘機制和教師隊伍保障機制[6]。王少懷、劉羽和黃培明等將“雙師型”專業教師建設的對策歸納為建立考核機制、提高待遇、專兼結合、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臺[7]。楊琳琳認為“雙師型”專業教師建設路徑,應走加強指導、合理安排培訓時間、校企共建專業和課程的路徑[8]。劉彥峰、李梅梅和周春生等提出轉變觀念、完善“雙師型”教師規章制度、構建專兼職師資、加大培養力度等舉措,推進“新工科”背景下“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9]。目前已有側重于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但涉及到以軟件工程專業為背景開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仍較少。本文從地方經濟發展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需求角度和教研室層次,闡述軟件工程專業的“雙師型”教師內涵,提出加強師德建設、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多種策略,以期對地方本科院校開展軟件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發揮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軟件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辨析
伴隨著地方經濟和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各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擴大[9],同時,軟件行業對人才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如要求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能夠承擔軟件測試師、軟件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互聯網軟件開發工程師、項目管理員、系統架構師、系統需求分析師、技術支持工程師等多種崗位角色;此外,軟件工程專業是一個專業性、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工科專業,以筆者所在德州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該專業的畢業生應具有如下專業素養:針對具體軟件項目,能夠撰寫可行性方案;針對用戶需求或者變化的需求,能夠采用專業知識進行描述和管理;熟練地閱讀項目需求分析報告,選擇合適軟件架構和方法進行系統分析與設計;熟練掌握編譯和測試工具,編寫代碼實現項目功能,能夠設計相應的測試用例進行項目質量檢測;針對整個項目,能夠理解實施的過程和人員分工與組織;能夠根據自己興趣選修相關課程,如前端設計、移動應用開發、大數據庫應用開發等課程。畢業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必然對軟件工程專業的任課教師提出相應的要求,尤其是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要求。專業課程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當然,講授公共基礎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教師可以發展成為“雙師型”教師,但是這部分教師對學生專業素養的貢獻度低于專業授課教師;此外,軟件工程專業是以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為基礎,多門專業基礎課程如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等,雖然這些專業基礎課教師對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專業素養培養起著重要作用,但這些專業基礎課程主要以專業基礎理論為主,其相應實驗或實踐內容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該課程的理論知識,這部分教師可以不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筆者所指“雙師型”教師是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授課教師,這部分教師對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因為專業核心課程的授課教師講授的主要是專業核心知識,如軟件項目需求分析、設計、測試和項目管理等,學生可以運用這些專業知識解決實際軟件項目遇到的工程問題,同時,專業選修課程的授課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對學生畢業后向前端設計、移動應用、大數據應用等工作角色發展打下基礎,更好符合地方軟件行業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應用型高校的“雙師型”教師須具備相應的“優質理論教學”和“優質實踐教學”,其內涵應從教師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對學生職業指導等方面進行界定[9],不應以教師擁有“雙證書”來界定。一般來說,高校教師考取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是強項,但擁有職業技能證書并不代表教師具備一定專業實踐能力,還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界定“雙師型”教師,因此,筆者認為軟件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應具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或軟件工程等學科專業教學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確定人生觀的復合型教師。
二、軟件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探索
軟件工程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需要符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發展規劃的要求,教研室可根據專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現狀,采取可行的措施促進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為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資支持。
(一)厘清“雙師型”教師的組成,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筆者所在單位的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教師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教學工作轉型過來的教師;另一部分是人事部門引進的高素質青年教師。前者雖然具備了比較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但是缺乏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知識和素養,這部分教師需要增強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后者雖然是軟件工程專業畢業,但是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與實際專業教學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學能力較為薄弱,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責任感還有待加強。在厘清專業教師組成的基礎上,才能對從事專業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授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方面培養轉型教師的專業理論和專業素養,同時還需要注重引進教師專業知識的提升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增強教師專業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工作,教研室根據專業教師的個人綜合能力,有針對性地安排相應的專業課程和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實施對接工作。“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的整合提升不是一個短暫的形成過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過程,是可以提升和拓展的。
(二)注重培養師德意識,提升教師的教學責任感
師德師風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因此,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面需要把師德培養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地方本科院校都采用了教師聘任制,由于教學與科研任務重、人才培養的工程化、應用型要求、教師主導地位缺失等因素的影響,專業教師更需要注重加強師德方面的建設。首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思想層面上嚴格要求自己,要有積極向上、不畏困難的精神。其次,提升自己的職業觀。要熱愛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對此無怨無悔,服從專業建設的安排,提升自己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逐步從教學型向教學實踐型教師轉變。最后,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才培養觀、教學觀,專業課的教學工作不能“窺豹一斑”,而要做到“一葉知秋”的境界,專業教師需要全面熟悉自己講授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對本專業人才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不僅要在學業方面指導學生,而且要在學生的擇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指導,只有這樣專業教師才能成為具有良好師德和教學責任感的“雙師型”專業教師。
(三)多元化培養策略,全面提升實踐能力
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教師多數是碩士研究生,其成員組成屬于不同的專業類型,為此,教研室可以采用校內外多種實踐渠道,提升教師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使其逐步轉變成“雙師型”教師。第一,采用在實踐中學習策略。該學習策略是專業教師在解決實際項目過程中邊學習專業理論邊實踐。多數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授課教師是由其他專業轉型過來的,所有專業課程不是在同一學期開設,教研室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空閑時間,組織教師提前學習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踐。以“軟件需求分析”課程為例說明如何開展培訓工作,該課程開設在第三期,教研室在第一和第二學期開始組織該課程教師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工作,采用類似項目驅動的策略,由有實際軟件項目的教師提供已完成項目的需求資料,專業教師根據該項目的需求資料,一邊學習軟件需求分析理論知識,一邊應用理論完成該項目的需求分析報告,項目的負責教師對這些需求分析報告進行評判并給出優良中差的結論,教研室從這些參與培訓活動的教師中選擇2~3名教師從事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如此經過多次培訓,最后確定該課程的負責人,最后由課程負責人進一步開展課程的理論和實踐建設活動。第二,抓住課題申報和學科競賽等機會,促進“雙師型”教師的個性發展。軟件工程專業的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是向“雙師型”教師轉化的基礎,除了專業教師自主轉型之外,教研室根據專業教師個人能力,分類組織教師參加各類課題的申報以及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教師可以申報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指導能力、組織能力較強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第三,聯合IT實訓教育機構提升教師實踐能力。一些教育機構會主動聯系教研室,為專業教師和學生開展免費的技術講座、IT實訓等活動,教研室需要及時地篩選這些活動信息并把信息落實到相應的教師和學生中,組織好每次活動。另外,專業教師從參加過畢業實訓的學生手中獲取實訓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提煉后可以補充實踐教學案例。第四,教研室定期組織校友活動,也會給教師提供提升實踐能力的機會。教研室主動聯系從事軟件行業的校友以返校、在線會議或參觀其企業的方式進行交流,及時掌握軟件企業在研發、項目實現、質量管理及對人才需求等,促使專業教師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改革。第五,教研室鼓勵專業教師以承擔當地企業的橫向課題或擔任軟件企業的技術顧問等方式提升教師應用專業理論的能力。專業教師通過主持或參與橫向課題,提升自己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并且在資料可以公開的情況下,將結題資料進行整理形成典型的教學案例以促進實踐教學。第六,教研室搭建專業課程教學圈,助力“雙師型”教師的發展。課程教學圈的成員包括專業教師、學院的“技術大拿”、樂于幫助教師成長的企業技術人員和校友等。在教學圈中,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學會彌補專業理論和實踐的不足,通過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更好地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第七,“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是實施“三個一”育人措施的基礎。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專業理論的傳授,也要注重面向實踐的過程培養。為了軟件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將來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教研室制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三個一”的育人措施,該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每位學生需要熟練掌握一門新技術;二是至少參加一項學科競賽項目;三是獨立撰寫一份軟件項目申請書。落實“三個一”的育人措施必然需要“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教研室特為此建立相應的支撐體系,主要包括場地保障、軟硬件平臺搭建、教師團隊組建以及部分經費支持等。這些支撐體系能夠確保育人措施有效地落地執行,從而更好將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融合到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中。第八,教研室不斷地研究與改進提升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策略。提升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教研室需要不斷地了解、掌握、分析和判斷專業教師自身的實踐基本情況,具體把握每一位專業教師對實踐知識和能力的吸收消化程度、偏好、風格,摒棄簡單的實踐報告、觀課、單打獨斗的交流等不務實的途徑,最終應該結合教師自身特點,采用成熟且有效的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途徑,幫扶每位專業教師革新傳授實踐知識理念,提升自身的實踐水平,從而服務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三、結語
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該建設過程須結合人才需求特點和師資隊伍的構成,從教研室角度對培養專業教師的師德意識、采用項目實踐驅動方式、申報產學研課題、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搭建課程教學圈等方面進行一定探索,逐漸地推進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
作者:任傳成 胡凱 王文博 單位:德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