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庫型媒體下社科類學術期刊發展方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根據刊物內容面向市場消費行為還是面向學術研究活動,可將期刊劃分為市場性刊物或學術性刊物[1]。根據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學術期刊是指經國家新聞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持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領取期刊出版許可證,以刊載研究發現和創新成果的學術論文、文獻為主的定期連續出版物。除了對主辦單位、辦刊宗旨和辦刊條件等有具體要求之外,學術期刊最關鍵的要素在于其刊發的內容,要么在理論上要有創新見解,要么在實踐中要有創新應用,要么在文化方面要積累價值。出版于1906年的東吳大學學報《學桴》,是我國第一份學術期刊[2]。作為我國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期刊是我國各領域專業學術成果展示、傳播與的重要平臺,是國家科研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榮學術研究,推動文化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社科類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金融改革和發展不斷推進,金融類學術期刊得到了較快發展。據統計,中國期刊網共收錄70余種金融期刊,多定位于學術期刊,多數為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各地金融學會、國有銀行等機構主辦,大專院校主辦的金融期刊較少。金融類學術期刊從內容定位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性極強的金融期刊,如《金融研究》、《金融監管研究》,其特征是文章強調數理模型和實證分析;而另一類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即文章的觀點有理論模型和實證分析作為支撐,但為了便于傳播和容易理解,文章本身不體現數理模型和實證分析,如《中國金融》、《清華金融評論》[3]。此外,市場上還有一些沒有收錄在中國期刊網中的非學術時政類財經期刊。
1.社科類學術期刊向智庫型媒體轉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獨特定位與專業優勢是其向智庫型媒體轉型的天然條件
1.1.1專家的聚集平臺學術性、專業性、思想性、權威性是學術期刊所呈現出的最大特征。學術期刊的作者往往都是研究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通過學術期刊這一載體,匯聚了該領域內的強大專家隊伍,諸多專業性的學術資源、權威科研成果也得以在此集中體現,具有優秀學術素養的學術期刊成就了天然的智庫人才“蓄水池”[4]。這為學術期刊向智庫型媒體轉型提供了充足的智力與人才支持,學術期刊也因此具備了向智庫型媒體轉型的天然優勢與條件。1.1.2政策的研討平臺作為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之一,學術期刊是國家創新及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學術月刊》總編金福林曾表示,相比智庫提供的專門產品,或許學術期刊無意中傳播的大數據對決策層的決策參考價值更大[5]。特別是學術期刊的編輯與專家委員會及審稿人,他們往往都是在本行業內具有極深造詣的權威性專業人士,他們能把握行業發展前沿脈搏,為政府決策提供具有建設性的理論和智囊支持[4]。學術期刊作為新型智庫成果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服務政府決策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6]。1.1.3實踐的發聲平臺學術期刊并不是無源之水,它的源頭在于實踐。通常來說,學術期刊除了理論研究之外,很大的作用是集中實踐的智慧。因此,對實踐進行理論化思考,并將實踐的經驗和教訓上升到政策層面,有利于更好地制定政策,這構成了學術期刊的另外一種重要功能,即實踐的發聲平臺。尤其是社會科學,其本質上是實踐的科學,對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實踐建立發聲平臺,是智庫型媒體的應有之義。
1.2社科類學術期刊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是其向智庫型媒體轉型的內在要求
1.2.1外部挑戰帶來的生存失據目前,總體而言,社科類學術期刊辦刊資金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第一類是公益屬性較為明顯的學術期刊,其資金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或社會資助。比如,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81種學術期刊中,只有一種是自籌經費,其他全部由國家財政資助[1]。第二類學術期刊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收取版面費。有一種觀點認為,收取版面費的方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僅是期刊通過在計劃經濟時期取得的刊號資源與形成的地位所采取的尋租方式,如果不加以創新經營模式,學術期刊將面臨消失的風險[7]。第三類學術期刊的資金來源依靠市場化經營方式獲取。傳統上,這類期刊通常采用“用戶-廣告”模式,即通過免費提供內容或低價格“賣內容”方式積累大量讀者用戶,然后主要通過向廣告客戶“賣廣告”的方式來獲取收益。然而,隨著技術進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日益發展,新媒體廣泛出現并縱深發展,平面媒體的發行量、廣告收入呈嚴重下滑態勢,事實表明,“用戶-廣告”模式已經無法成為學術期刊轉型發展的方向,而應該向“用戶-服務”模式轉型,即由過去單純提供傳播服務,做“知識的搬運工”,向提供傳播服務、知識服務和智庫服務等全方位服務轉型。通過提供智庫服務,學術期刊可以充分挖掘其刊發的專業文章對政策制定和社會實踐的影響,充分發揮其匯聚的權威專家在政策制定和社會實踐的作用,在財務上也可以相應地實現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學術期刊向智庫型媒體方向發展是一條值得探索的發展路徑。1.2.2自身劣勢帶來的影響失準在信息時代,特別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突破性發展,觀點傳播市場呈現快速化、碎片化、草根化的閱讀趨勢,學術期刊固有的時效性差、渠道單一等劣勢不斷凸顯。逐漸地,許多專家自行將互聯網作為成果的首選平臺,比如,第一時間在微信、微博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真知灼見,而不是首選時效性差的出版物[7],這直接對學術期刊的稿源形成沖擊。此外,大多數學術期刊對文章的寫作形式、格式都有較為固化的模式要求,以及太過學術、太過理論、太過“八股”的文章呈現風格,常常使“圈外人”看不懂,而使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特別是對政策的影響力和對實踐的影響力,越發局限于其學術小圈子之中,小數學術期刊甚至出現“誰寫誰看”的尷尬局面,發行量和影響力越來越小。
1.3向智庫型媒體轉型是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現實選擇與時代要求
面對學術期刊在時代前進過程中逐步凸顯的自身劣勢與外部挑戰,如何定位學術期刊的存在價值,如何找到運行周期長、受眾范圍過窄方面的解決路徑,是大多數社科類學術期刊面臨的現實選擇。同時,對于受互聯網沖擊日漸式微的學術期刊,其專家資源也受到弱化,亟需精準的影響力傳播路徑、廣泛的影響力利用渠道,重新拓展學術期刊的影響范圍。在新技術、新媒體突飛猛進發展的情況下,仍舊利用訂閱、廣告等傳統發展模式,學術期刊在財務上很難做到市場化機制下的可持續。為了長期可持續發展,學術期刊要利用好內容和專家兩個方面的核心優勢,緊緊圍繞這兩個方面來創造回報。創造回報的路徑至少包括充分利用學術期刊所具有的專家資源和學術高地,通過開展智庫型業務,諸如舉辦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咨詢等業務,實現自身的財務可持續。這同時也符合學術期刊既要“頂天”又要“立地”的基本價值理念,即在發揮學術期刊戰略性與前瞻性研究優勢的同時,要接地氣,要善于將前沿的研究成果最終轉化為政策決策參考,將理論成果轉化為社會實踐參考。走智庫型媒體之路為學術期刊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隨著進入新常態,中國發展的可能性將更豐富、更多元,而所面臨的問題將更復雜、更多樣,因此,時展內在需要更加科學的決策體系。在這種新形勢下,新型智庫的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學術期刊向智庫型媒體發展,也正是響應國家號召、順應形勢發展的時代需要。
2.社科類學術期刊如何向智庫型媒體轉型?
2.1智庫型媒體是為政策制定和傳播服務的研究型媒體
從“智庫”的概念界定來看,日本智庫研究專家TakahiroSuzuki對智庫做出過一個非常精練的界定:“智庫是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機構”[8]。而智庫型媒體則可引申為“為政策制定和傳播服務的研究型媒體”。學術期刊作為媒體的一種重要形式,能及時有效地整合學術資源,方便快捷地傳播信息,深刻獨到地反映社會問題,可以為新型智庫建設提供良好的平臺[4]。要實現從學術期刊向智庫型媒體的轉型,首先要厘清媒體與智庫的關系:媒體與智庫是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智庫型媒體既具有智庫的特征,又具有媒體屬性,而根本的落腳點還是媒體,而不是智庫。2.1.1智庫型媒體的智庫特征1、建言獻策。只有對政策制定有參考、對社會實踐有指導的觀點才能很好地體現智庫型媒體的作用。學術期刊的內在價值體現在其對科學、知識、實踐成果的高度化總結和平臺性傳播。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學術期刊的要求,學術期刊要做到理論上有創新見解,實踐中有創新應用,文化上要積累價值,這些內容本身對國家治理、行業政策、社會實踐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因此,學術期刊具備建設智庫型媒體的內容基礎。2、信息產品。只有當獨家、獨立、創新的觀點凝結成信息產品才能夠有效地發揮智庫型媒體的價值。每一種學術期刊都有鮮明的專業定位,有豐富的專業內容,有龐大的專家資源,這構成了智庫型媒體的專業基礎。學術期刊歸根到底提供的是一種信息產品,其核心是專業思想,信息產品是學術期刊專業內容和思想凝結的載體。因此,打造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信息產品,是學術期刊成為智庫型媒體的具體體現。3、思想集散。思想是智庫的靈魂,對于智庫型媒體來說,集合專家的思想尤為重要。學術期刊本質上是一個思想集散地,其背后是專家的影響力,而專家的影響力要靠作品說話,靠思想說話。所有的專家,不論是經驗豐富的資深專家,還是剛剛步入學術殿堂的青年學者,只要有真知灼見,富有思想,對學術、政策和實踐具有價值,就可以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2.1.2智庫型媒體的媒體屬性1、傳播能力。媒體的首要屬性是傳播,因此,智庫型媒體要建立有效的思想傳播路徑。一是專業傳播渠道。學術期刊都有其特定的受眾群體,向他們傳播的內容和思想要具備相當的專業水準,這就需要智庫型媒體把握好專業的選題方向,構建好專業的內容體系、打造好專業的編輯隊伍,這是智庫型媒體建設專業而有效傳播渠道的基石。二是大眾傳播渠道。智庫型媒體提供的政策建議要有效地影響政策制定和社會實踐,就必須進行“內容”轉換,讓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實踐者更容易理解專業內容,因此,智庫型媒體需要建設大眾傳播渠道。2、知識服務。當前,媒體生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媒體正在推進新舊媒體融合,媒體的功能定位也在逐步由單純傳播向綜合服務轉變,其中,知識服務是綜合服務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此,學術期刊應緊密關注重點理論、重大政策、關鍵問題等,為用戶提供新型的知識服務。3、賦能增值。互聯網正在改變媒體的組織方式。智庫型媒體的組織方式必須超越模式,以用戶為中心,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為抓手,為用戶賦能增值。
2.2社科類學術期刊向智庫型媒體轉型的路徑分析
2.2.1智庫型媒體是學術期刊未來發展方向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鼓勵并支持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研院所和企業、社會智庫建設試點。自此,智庫也成為部分傳統媒體的發展方向,即發展所謂的媒體型智庫。然而,對大多數社科類學術期刊而言,本質上還不具備發展成智庫的條件。學術期刊最本質的屬性還是媒體,而其提供智庫服務僅僅是傳播服務、知識服務的一個延伸。獨立的智庫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特別是需要建設一支專業的研究隊伍,這是學術期刊難以實現的。2.2.2智庫型媒體的功能定位應由傳播向服務轉變盡管媒體不同于智庫,其首要功能仍然是知識傳播,但是,智庫型媒體的功能定位應該而且可以在知識傳播的基礎上,向知識服務、智庫服務延伸,要搭建起專家與客戶(包括廣大讀者或政策制定者、經營決策者等)之間的橋梁。為此,作為智庫型媒體,學術期刊要充分調動其聚集的專家資源,從單純發表文章的知識搬運工,向策劃深度封面專題、舉辦研討活動、提供專題咨詢、開展主題研究等方向延伸發展,為讀者、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庫服務。通過搭建政界、業界與學界之間的交流平臺,學術期刊可以使專家發揮更大的作用,有更多機會參與政策建言和業務實踐,不僅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合適的政策,經營決策者選擇更合理的策略,而且也有利于專家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通過上述途徑,學術期刊從一個傳播者的角色上升到組織者角色,成為縱向政策溝通和橫向業務交流的紐帶,其影響力也從單純的學術影響力轉變成綜合影響力,包括學術影響力、政策影響力和實踐影響力。
3.《清華金融評論》建設智庫型媒體的實踐經驗
《清華金融評論》2013年11月正式創刊。經過4年辦刊實踐,《清華金融評論》在建設智庫型媒體方面逐步摸索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建立了專注于政策解讀與建言的內容體系。二是聚集了一批國內外頂尖的經濟金融專家。三是形成了與自身資源相適應的智庫型產品體系。
3.1建立專注于政策解讀與建言的內容體系
從創刊開始,《清華金融評論》始終堅持“政策解讀與建言”的獨特內容定位:一方面,對于新頒布的經濟金融大政方針,《清華金融評論》邀請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進行精準而權威的解讀,以便使社會公眾更準確地理解政策;另一方面,對于新出現的經濟金融經營實踐,需要相應的政策來指導或規范,《清華金融評論》邀請經營決策者、專家學者進行實際而深入的分析,以便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決策參考。這種辦刊理念和內容定位,貫穿于封面專題和各個欄目,具體體現于每一篇文章。因此,《清華金融評論》刊發的文章,要么是解讀或分析政策,要么是對政策提供建議或意見,要么兼而有之,總體上都屬于“政論”性質的文章。具體而言,《清華金融評論》目前設置了1個封面和8個固定欄目。每期封面專題由10-15篇文章構成,大約30頁,占1/3版面,針對經濟金融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政策、熱點話題、典型事件等,邀請政界、業界、學界等三個方面的專家全方位分析、解讀與建言。除了封面專題之外,還有宏觀經濟、央行與貨幣、銀行與信貸、資本市場、財富管理、互聯網金融、論文故事匯、國際等8個固定欄目。盡管每一個欄目都有自身獨特的內容范圍,比如,央行與貨幣欄目重點關注中央銀行和貨幣方面的政策、話題和事件,包括中央銀行的各項政策、業務以及其對經濟金融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經濟金融中的實踐活動對中央銀行的政策、業務提出了制定新政策的需求以及如何制定合適的政策等,然而,內容定位仍然是緊緊圍繞政策解讀與建言,不脫離這個辦刊理念,因此,政策解讀與建言實際上是具體體現在每一篇文章之中。從而形成每篇文章、每個欄目、每個封面專題都專注于政策解讀和建言的內容體系。
3.2聚集國內外頂尖的經濟金融專家
學術期刊要向智庫型媒體轉型,關鍵是需要聚集一大批專家。為此,自2013年11月創刊以來,《清華金融評論》廣泛聯系國內外經濟金融監管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等,積累了一千多名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作為期刊的簽約作者,其中,來自“一行三會”的專家作者占比為27%,學界專家占比25%,金融機構占比17%,來自其他領域專家為31%。為了確保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清華金融評論》還聘請了40多位來自政界、業界和學界的專家擔任編輯與學術委員會委員,并實行輪值執行主編制,即每期封面專題由該領域的專家擔任該期的執行主編。為了架構起專家與廣大讀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打造一支研究型編輯隊伍是《清華金融評論》向智庫型媒體發展的內在要求。為此,每一位編輯負責幾個固定欄目,長期關注相關領域,并與該領域內的專家保持聯系,既要對專家的文章、言論和觀點了然于胸,同時又要對市場的需求做到心中有數,此外,還要能夠將比較晦澀難懂的文章,通過編輯轉化成為通俗易懂的文章。
3.3形成了與自身資源相適應的智庫型產品體系
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內容和專家兩個維度。在逐步影響力的過程中,要適時適當地變現影響力,即通過設計一系列的產品,在服務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為自身創造經濟效益,這是學術期刊向智庫型媒體轉型發展的關鍵步驟,是實現財務可持續發展的必由路徑。為此,《清華金融評論》基于自身的內容體系和專家資源,逐步形成了內容、活動、平臺、研究、咨詢、評選等智庫型產品體系。傳統媒體最大的短板在于內容不直接創造回報或回報甚少,而《清華金融評論》堅持內容付費模式,包括訂閱單篇文章、電子刊或紙質刊,以及進行單篇文章、一個欄目、小專題、封面專題、一本專刊等內容合作。為了充分發揮專家作用,除了在期刊上發表文章外,《清華金融評論》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閉門或公開的論壇活動,邀請專家參加演講或分享。舉辦論壇活動,不僅可以凝聚專家、服務讀者,而且可以帶來更多內容、形成更大影響力,最最關鍵的是可以創造現實回報。為了搭建起政策制定者與經營決策者之間溝通交流機制,《清華金融評論》還創建了政策交流和溝通平臺——金融家理事會。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及與金融相關的企業通過加入金融家理事會,可以與政策制定者、學者之間以及與其他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進行定期溝通和交流,從而形成縱向的政策溝通機制和橫向的業務交流機制,這種小范圍、閉門式的交流和溝通,更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和實施政策,更有利于經營決策者理解和落實政策,同時可以為期刊帶來更多貼近實際的內容。此外,依托期刊聚集的專家資源,學術期刊還可以組織專家為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咨詢服務,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專家的作用,以及更大程度地凝聚專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