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經濟名優茶機完善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茶葉在我省山區農村經濟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近年來,茶葉產銷出現危機,特別是粗制濫造、品質低劣的大宗茶葉壓庫嚴重,致使茶農和國家經濟收人嚴重滑坡。分析其原因,一是傳統的手工制茶效率太低,難以使名優茶生產形成規模和批量;二是千家萬戶手工作坊式制作的成品茶外觀質量差異大,即使是同種類同一等級的茶,其色、形、味也不一致,這些原因制約了茶葉的銷售。造成:一方面我省山區擁有上乘的鮮葉資源,但又因加工跟不上,茶葉提不到相應的檔次;另一方面名優茶葉銷售行情越來越看好,但手工制作因規模無法擴大而滿足不了需要。
這些問題已直接影響了我省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上述情況,我站自1996年起,按照省農機局“山區農機化以名優茶機加工為突破口”的發展思路,加大了名優茶機加工技術的推廣力度。1997年~1999年協助省局在黃山區、徽州區、歇縣、休寧、徑縣、郎溪、族德、霍山、金寨、舒城、六安等地建立名優茶機加工示范區,投人120多萬元,購置6csT一30、6CST一40型微型滾筒殺青機,6GLZ一60型振動式理條機,6CHM一8型烘干機共79臺(套)投放示范點。通過幾年的示范推廣,使示范區茶農大大提高了對名優茶機加工技術的認識,僅示范區就新增名優茶機械近萬臺套,名優茶機加工程度提高到30%左右,名優茶機加工產值達2億元以上。
名優茶機加工技術的推廣,為什么會如此之快的被山區廣大茶農所接受,并取得如此之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呢?首先,名優茶機加工提高和穩定了名優茶的質量,具有茶條形好、香氣足、色澤正、保持了名優茶的內質,克服了手工制作質量參差不齊及外形松散、焦邊多等毛病,不含雜質。機制茶比手工制茶至少提高一個茶葉等級;其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茶農的勞動強度。手工制作毛峰每天最多只能制1千克,而機制茶每人每個工日可加工茶葉15千克,每千克至少節省0.8個工日,提高工效10倍以上;再次,節約木柴40~50%,并可用煤代柴,有效地減少了山林的采伐量。以烘干機為例,用柴作燃料,每天需500多千克,而用煤只需90千克,柴以每50千克15元計,煤以每50千克12元計,燒煤每天每臺套可節約燃料成本128.4元;另外,茶葉品質的提高,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優化了山區農業產業結構,有效地緩解了茶季勞動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山區生態環境,促進了多種經營的發展。1999年4月黃山市黃山區的清溪、廣陽兩個機制名優茶中心正式收購鮮葉加工。作業期間,機組性能穩定,操作簡便、省工省料,該中心春茶一季約生產14天,加工140小時,共制作干茶1200千克,獲毛利近4萬元,加工增值達1.2萬元以上。
據反映:名優茶機加工,不僅改善了作業條件,也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作業工效提高5倍以上,燃料消耗減少50%以上,茶葉均勻一致,色澤翠綠,其加工質量明顯優于手工制作.通過去年茶葉銷售情況來看,機制名優茶市場競爭力強,平均售價在50元以上,比手工制作的每千克高出10元以上。示范點中的桃源鄉機制名優茶中心,是由當地兩個茶葉大戶承包經營的,去年春茶加工近一個月時間,加工干茶800千克,夏茶加工近20天,加工干茶1400千克,在當地茶葉銷售市場很不景氣的情況下,該中心加工的茶葉基本銷售完,獲毛利6萬余元,加工增值達1.6萬元以上。茶葉大戶嘗到了機械化的甜頭。戴縣漳潭、雄村兩個機制名優示范茶廠已成為當地產業化的龍頭,去年制作名優茶5500千克,獲利5.32萬元,上繳稅收1.63萬元,并帶動了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茶農向茶廠出售鮮葉,人均年增收50一55元。
名優茶機加工的示范已產生輻射效應,該縣名優茶機械已銷售1000余臺,名優茶規模不斷擴大。全縣在春茶減產12.1%的情況下,仍實現增值3.6%。黔縣由于名優茶機加工技術的推廣,使名優茶機加工比例提高到60%以上,全年節約制茶能耗26萬元,節省工日36萬個,提高收人1500萬元。該縣對加工每50千克干茶生產作了對比,效益十分顯著。名優茶機加工技術的推廣已引起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的高度重視。茶葉是我省山區農林的支柱產業,名優茶機加工技術的推廣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它適應了我省山區農林經濟的發展要求,滿足了新形勢下茶葉銷售市場的客觀需求。因此,農機部門將進一步推廣該項技術,加快名優茶機加工的步伐,促進我省山區農村經濟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