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及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也逐漸提高。對于鄉鎮農業來說,要想提高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必須要重視農業經濟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據此,本文著重針對鄉鎮農業經濟的下一步發展展開探討。
一、“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體系龐大,農業規模面積廣,但整體看產業結構卻沒有及時升級,阻滯了農業結構的發展。而“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帶給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觀念,使得農業經濟正在積極轉型,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電商平臺上進行農產品銷售,“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結合的模式下,農業經濟勢必會有新的突破。
二、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不足
(一)粗放的農業生產模式
因為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雖然近年來已經在逐漸縮小,但差距仍然很大。這就導致了很多鄉鎮地區信息不通,跟不上時展的潮流,無法應用新型科學技術,農業技術和時展始終存在著差距。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仍然采用著傳統的生產模式,基本以自給自足為主,很少有規模化生產,且農作物品種單一,農業生產發展嚴重滯后。
(二)缺乏精深的農產品加工
當前雖然“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帶給農業發展新道路,但對于數量繁雜的農業產品來說,如果不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條件對農業產品進行一個細致的加工、分類,很難以抓獲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因為農業供應鏈龐大,農戶數量眾多,如果某個地區或某個區域的農業產品并不能達到標準化的處理,就很難以讓消費者產生消費需求。商家和消費者追求的重心不一樣,商家也就是農戶應針對消費者的需求而進行生產,建立合理的消費標準,將農業產品細分化,這樣才能夠在搭乘“互聯網+”技術的列車上實現大豐收。
(三)專業人才少,當前農民普遍素質偏低
因為農民群體普遍受文化程度低,所以導致其綜合素質偏低,在“互聯網+”時代下,不僅僅是要對農業精通,還有精通一定的信息技術,才能夠將兩者結合起來,應用信息技術為農業做貢獻。“互聯網+”的核心不僅僅是技術,還應該是人才,但當前農業經濟效益低,所能給出的薪酬待遇和福利待遇都偏低,在吸引人才方面,農業經濟并沒有太大的優勢。
三、“互聯網+”背景下如何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發展
(一)結合互聯網優化生產模式
互聯網帶給農業生產的并不只是發展平臺,還有先進的生產模式與生產方法。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沖擊下,農戶對農業生產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漸轉變,而且網絡上信息包羅萬象,用戶隨時可以通過上網來獲取知識,為農民的再繼續學習提供平臺,此舉不僅增強了農戶的知識儲備,而且也為推進“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起積極作用。
(二)聯合優秀企業搭建電商平臺
只進行產品初加工是完全不夠的,必須要進行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品產業鏈,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飛快發展。農戶可以與有能力的農產品企業合作,共同搭建電商平臺,上架農產品,不僅省去了農戶自己售賣的人力物力,還能實現農產品企業規模化銷售,一舉兩得。同樣,搭建電商平臺需要農產品保證質,在售賣過程中,可以實現農產品口碑化,做出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戶。農戶與農產品企業合作,農戶具有專業的知識素養,企業具有高標準化的人才隊伍,兩方面配合,查缺補漏,取長補短,為農業經濟的下一步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加強農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在農業經濟發展當中,不僅只要求具有專業素質,還要要求具備一定的信息化處理能力,為下一步在農業經濟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奠定基礎。在人力資源方面,鄉鎮政府可以通過提高對人才的薪酬等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考評機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動農業經濟的信息化。同時對現有的農業人才提供培訓,增強對農業產品的鑒別能力,為上架電商平臺做好標準化工作,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
四、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給農業經濟發展以更多的要求,為了緊跟潮流,不被時代甩下,農業發展應積極配合“互聯網+”的發展,更新農業經濟發展思想觀念,完善農業經濟發展體系,增強鄉鎮農業信息化建設,為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洪彬.淺談““互聯網+””時代下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J].財經界(學術版),2019(16):12.
作者:崔志紅 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