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土地經營權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步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土地是一種基本的生產資料,不斷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僅可保障農民的生產權益和經濟利益,而且也有助于加快新時期下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基于此,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分別從完善制度保障、理清社會責任和優化配置本地資源等方面,就如何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管理的有序開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土地經營權;經營制度;經濟發展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土地流轉要始終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農村經濟建設關系到國家的和諧穩定和健康發展,土地作為農民生產的主要條件,探究采用何種管理方式也成為當前工作的重要任務。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許多農業用地大量轉化為建設用地,因此,協調好農村土地流轉和失地農民的就業安置,也成為地方政府部門和社會保障部門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為失地農民提供以下幾種安置方案:1)依托現有的技工學校和各類培訓機構,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訓機會,讓農民可以擁有一技之長,從而在就近城市、鄉鎮找到一份工作;2)為村民提供就業指導,包括定期更新企業招工信息、就業政策咨詢等;3)鼓勵本地村民參加新型養老保險。在農村稅費改中,逐步完善村一級的社會保障,要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入方式來負擔一部分本村集體成員的保障基金[1]。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不能搞一刀切、一個模式,在條件尚不滿足的地區,應提倡農戶對自身所經營的土地進行勞動積累,提高土地產出率。例如,通過推廣農業機械化,利用農業機械設備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種植產量,將一些土地面積較小、分布零散或其他不適用機械化耕作的地塊流轉出去,這樣既不會損害農民的經濟收益,又加快了土地流轉進程,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2強化政府責任,重視農村公共基礎建設
政府要主動承擔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的照顧工作。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的兒童和老人既缺乏生產力,不能創造經濟價值,閑置的土地流轉后所能從事的經濟活動十分有限[2]。尤其是對于一些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條件落后的農村,政府要重點加強對農村的關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農村交通、水電、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工作要盡快開展,從而保障農村留守人群的基本權益。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做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例如定期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在農村土地流轉經營中還要發揮指導作用,如在土地流轉中不變更土地所有權的屬性,不損害農民的基本利益,不能以認可形式故意壓力土地租金價格等。只有切實維護農戶基本利益,才能確保農村土地經營權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要切實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管理指導,建立健全流轉制度,強化流轉信息服務,規范流轉合同并加強管理。有些農民法律意識單薄,對于土地流轉的相關流程、個人的合法權益不夠了解,地方政府可以成立專門的指導小組,開展指導講解工作,杜絕土地流轉過程中損害農民權益等問題的出現。
3利用本地優勢資源,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在農村土地經營流轉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種問題: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后外出務工,一段時間后因為各種原因重新回到農村,但是由于沒有土地,因失去了經濟來源而導致生活困難。尤其是在一些貧困縣、貧困村,這種現象尤其常見。針對這種現象,如果單純依靠本地政府給予補助,雖然能夠解決一時的困難,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閑置問題,而且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因此,可以充分結合本地的特色優勢資源,重新安置農村,通過“打短工”的形式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例如,某農村近年來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大力鄉村旅游產業,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這些旅游景點、餐飲飯店等企業可以雇傭本地農戶,一來解決了農村勞動力閑置的問題,為這些沒有耕種土地的農村群眾提供就業機會,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二來也可以帶動全村致富,從根本上解決了脫貧再返貧的癥結。這樣一來,還能夠形成帶動作用,其他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沒有了后顧之憂,也愿意主動流轉自己的土地,從而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經營[3]。
4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經濟權益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黨中央的這一決策更加充分的保障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給廣大的土地承包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也對新時期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地方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具體內容進行進一步細化,因地制宜地開展相關工作,始終以保障農民經濟權益和合法利益為工作基礎。同時也應當看到,在農村土地流轉經營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問題,例如強行征用土地,或是沒有按照合同中的要求支付流轉金等。這就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進一步發揮農民的主動性,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重點解決好3個問題:1)農民決定土地是否流轉;2)農民選擇采用何種方式流轉;3)農民確定流轉價格。只有做好這3方面工作,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的經濟權益。當然,這些工作的落實也需要政府和相關法律的支持,這樣才能推動土地流轉經營的合理性。
5不斷探索新的土地經營模式
1)探索城鄉統籌發展型流轉模式。鼓勵整村、整組農戶將各自承包土地,統一委托鄉村流轉服務組織集中進行流轉,并對流轉土地連片整理形成農業園區、場縣共建示范區,進行農業項目的招商引資或實行企業化管理。同時,可結合當地的城鄉一體化進程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換取城鎮社會保障的新型土地流轉試點。2)鼓勵致富能人創業型流轉模式。積極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業和農村流動。支持有實力的致富能人到農村創業,興辦農業企業(或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技術操作、統一耕作、統一訂單銷售”的模式進行規模經營,帶動當地農戶進行土地流轉。3)走龍頭企業帶動流轉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與本地農戶合作的方式,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并且借助于龍頭企業技術優勢,實現農產品深加工,提高了農民經濟效益。企業也可以承包農村土地,用于發展特色產業,種植一些價值高的綠色產品。
6結語
農村經濟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要條件之一,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于農村經濟建設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而農村土地流轉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有效途徑,只有不斷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讓農戶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才能激發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斷提升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項勁松.關于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調研報告[J].農民致富之友,2017(14):16-17.
[2]李劍鋒.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調研報告[J].農家科技旬刊,2016(11):164-165.
[3]魏俊琪.基于GIS平臺上數字航空影像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中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2):131-133.
作者:張作蓮 單位:新疆鄯善縣城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