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廊橋建筑研究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木構建筑體系中廊橋建筑可以說是其中特殊的一種,因其作為橋梁的上部結構,較少得到建筑學界的關注而研究成果稀少。近年來學界學者對于浙南以及福建北部地區的木拱廊橋有深入且細致的研究,然而古徽州地區尚有大量特色鮮明、設計精美的木構廊橋建筑并未得到建筑家們的關注。本文在現有少量研究基礎上從建筑功能及構造體系的角度對古徽州地區廊橋建筑遺存做出歸納介紹,初步的試探性的研究古徽州地區的廊橋建筑的獨特性和它們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古徽州;廊橋建筑;徽派建筑;木構;磚木結構;建構
1廊橋建筑的研究價值
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從中國傳統沿用的‘土木之功’這一詞句作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稱,可以看出土與木是中國建筑自古以來采用的主要材料。”[1]土木之功不僅僅是土木工程領域的研究對象,也是建筑學科所研究的對象。那么既是橋梁之作又有建筑構筑覆蓋的廊橋,便是綜合了二者特質的一類特殊建筑物種或者說是橋梁物種。它們既具備橋的功用又有著遮風避雨的建筑物的功能。處身于學科的交叉點,廊橋這樣一個建構物在建筑學界的研究相對較少,然而其自身卻兼有建筑、橋梁和結構材料等綜合領域的研究意義。近年來建筑學界對于大跨度木拱廊橋的研究從興起到逐漸豐滿。精巧的木拱結構在下部使得橋梁跨越水系,木拱上部結合地域建筑特色的木構架建筑覆蓋其上為人們遮風避雨。這些研究基本集中于浙南以及福建北部地區,這些充滿浪漫和詩意的“風雨橋”當然不僅是“木拱”這一類特殊結構的廊橋,我國民間仍有大量設計精巧、造型別致和富有文化趣味的廊橋建筑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本文所要初步探究的便是富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徽派廊橋建筑。
2古徽州地區廊橋建筑的獨特性
古徽州是早年的行政劃分之名,指的是如今的安徽省下轄的歙縣、績溪、黟縣、休寧、祁門和江西省下轄的婺源六個縣。當然,徽派建筑的輻射范圍遠不只局限于此六縣。與浙閩廊橋不相同的是,古徽州廊橋跨越水系的橋體下部多為磚石結構,而上部覆蓋的建構多為磚木結構或單是通透的木構架。上部結構的建構方式與徽派民居一致,所展現的外部風貌也與徽派民居風格相符,尤其是其中的磚木結構廊屋,因而筆者大膽稱其為“徽派廊橋”建筑。徽派民居建筑的研究近些年成果已多豐碩,皖地內各學院和設計機構都花費大量精力在其上,富有徽派特色的設計元素也相應地多被運用在當今的各類建筑設計當中。布局自由靈活、相對內向的合院、狹長多進深、層層疊疊的封火山墻結合著靈活多變形式的坡屋面,遠觀白墻黑瓦自在錯落的矗立于小尺度的村巷邊,寧靜秀美的建筑風貌與徽派濃厚的文化氣息相融相滲,使得徽派民居建筑在我國的民間建筑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徽派廊橋建筑以其獨特富有趣味的形式,并且廊橋建筑在徽州民居村落中多處于村落的水口處。水口對于徽州古村落來說不僅僅是防衛導向等功能上的意義,更多也包含了風水、文化和精神上的意義。徽州文化以水示財,進入村口的重要節點便是一座駕于水系之上的橋。而這座橋所承載的又不僅是交通空間的意義,它是進入桃源村落的開啟之路,是離別與相會之所,處于對這個小小交通空間太多的文化與心理需求,便成就了我們今日所見的廊橋建筑。徽派廊橋的內部空間多似徽派園林建筑的做法,橋內兩側欄桿扶手處設美人靠來提供座椅休憩,使得這個空間有了得以提供人們稍長時間停留的人性化構造。這些徽派廊橋的屋頂多為簡潔的雙坡,復雜的也只是局部抬高處理。而徽派廊橋建筑下部橋體的結構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磚石券拱,依據跨度不同分單券和多券;一類是間隔布置的石墩體。不論是以上的哪一類,橋體上部結構的建構及形式均與下部結構呼應設計。徽派廊橋的上部橋體的結構也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和徽派民居一樣的結構形式,磚木結構;一類是單純的木結構。磚木結構的橋上部建筑,用磚砌筑了部分片墻,結合徽派建筑馬頭墻、園林景墻等形式建造,具有一定的空間圍合性,因而防風避雨的效果更好,也就是說其私密性更強一些。那么,第二類純木構架的徽派廊橋上部橋體便更純粹的體現了中國木構建筑的建構精神,如有建筑界學者所言“木建構文化則應該更適應溫暖而潮濕的南方地域”[3]如徽派民居的結構特質一樣,穿斗式的木構架多靈活的運用于這類廊橋上且不做任何墻體圍合,純粹的木構架梁柱體系加之屋面支撐木構系統,有的甚至做出了斗拱這樣的中國建筑體系里的高規格構件。不論是從建筑的建構角度還是建筑的風格角度,徽派廊橋建筑都具有其獨特的研究價值。
3古徽州地區廊橋建筑的現狀
古徽州地區廊橋建筑現存的遺跡已然不多,多數為近代仿古復建,少數為遺跡修復保存。因而意識到其寶貴價值并予以重視保護便是本文原旨之一。在古徽州地域范圍內的如婺源縣、黟縣、歙縣、休寧縣均有廊橋遺存,且部分仍處于使用之中。筆者列舉的徽州廊橋建筑保存狀況依舊堪憂,由于風雨橋地處位置和木構建筑的不耐腐蝕性,對于橋身來說雨水的侵蝕是致命的,尤其是純木建造的廊橋上部橋體(如圖1)。
4古徽州地區廊橋的建筑
4.1上部木結構廊橋
4.1.1黟縣屏山村水口廊橋
屏山作為黟縣的一個千年古村落,尚存有百余棟古民居和七座古祠堂,村口的廊橋給人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清新別致味道。屏山廊橋為近代修建,下部橋體為石構單拱券橋橫跨于水口之上,上部橋身為兩側共八根立柱的四榀小型抬梁式木構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由此當地工匠的精巧手藝可見一斑。廊橋的立柱立于方形石柱礎之上,比例修長,兩層梁架的月梁均有著柔和的曲線且在梁頭雕刻象鼻。斗拱構建富有皖南地區的建構趣味性,如計心造斗拱中用卷云式構建填實。橋內部沿柱邊設美人靠座椅,柱間雀替簡潔精美,壁板為網紋。其一側掛有三幅神像,彩繪畫像已然失色,其中兩幅為雷公和電母,祈求風調雨順橋體穩固。
4.1.2歙縣呈砍鎮水口廊橋
呈砍鎮四面環山,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小廊橋,體量不大,名為環秀橋。近年來古建筑修復專家對于該橋被打撈發現的原構建進行了編號整理和修復工作,使得這座元代的精美小廊橋的風采還能夠為我們一睹。環秀橋橋下部為石板疊砌的石墩,上部為四榀穿斗式木構架,典型的南方建筑構架方式。每榀構架以穿枋穿起四根細長立柱,使得橋體顯得輕盈空靈。呈砍廊橋可以說是典型的徽派純木構廊橋的代表。
4.1.3江西婺源彩虹廊橋
婺源的彩虹橋建于南宋,距今已八百余年,是古徽州最古和最長的廊橋,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這座廊橋歷代都有維修,橋長140m,橋面寬3米多,橋體下部結構為四個石構墩礎,廊橋橋身在石墩處做了高起的著重處理,使得百米長的橋身形成有韻律的高低錯落。橋體上部為穿斗式加局部抬梁式的木構架,沿橋做美人靠,橋身裸露純粹木結構,遠觀宏偉壯觀,可以說是皖南地區廊橋建筑的杰作。
4.2上部磚木結構廊橋
4.2.1歙縣北岸鎮廊橋
北岸鎮廊橋建于清代中葉,是徽派廊橋中造型較為另類的一座。橋體下部為石砌三拱券,橋長33m,寬4.7m,高6m。橋體上部是磚木結構,兩側橋身均建以白墻,很似徽派民居,由馬頭墻造型的山墻面上橋。臨水面開有小型的觀景窗,可以說是徽派廊橋立面較為封閉和保守的做法了。當然這座風雨橋的避雨效果自然是好的。
4.2.2歙縣唐模村廊橋
唐模村有“水口園林第一村”之名,水口之上的廊橋名為高陽橋,建于明代,高陽橋為檀干園十座石橋之主橋,是古徽州僅存保留完整的雙孔廊橋。橋體下部為石砌雙孔券,橋體上部建有五開間的屋子。這座廊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展現了原有的磚石砌筑墻體,并未附加白色灰泥,且橋體一側有石構欄桿、一側儼然是間宅屋的立面,使得建筑外觀豐富有趣。
4.2.3歙縣許村廊橋
許村源于東漢,位于村口的這座歙縣廊橋亦名為高陽橋,初建于元代,是一座雙孔石墩磚木廊橋。明弘治年間改為石拱橋,嘉靖年間重修時增建了廊橋。清康熙年間再修后基本為現在之形。橋體下部為石砌雙拱券,造型非常優美。橋體上部為徽派民居白墻黑瓦中間一間高起的做法,橋臨水側開幾扇圓形、方形和六邊形的窗扇,細致秀美。橋內設佛龕以供遠行之人祭拜。
4.2.4休寧縣拱北廊橋
作為今安徽省內最長的古廊橋,始建于宋代,明萬歷年間、清乾隆年間均有重建,和婺源廊橋下部結構相似均為四個石砌墩,不過長度較之不及,此橋長七十余米,寬5m。然而此橋的上部結構為磚木結構,局部木結構開敞,橋墩之上均做了廊屋。因而形式上虛實間隔,非常的雅致。
5古徽州地區廊橋的建筑研究價值
漢寶德先生在其論著里提及:“在歷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初創的時代,科技與文化是分不開的,談中國的建筑文化而不談結構體系,等于沒有接觸到問題的核心。”[2]這篇文章筆者對于徽派廊橋建筑做了簡單的列舉和歸類,所采用的分類方式便是定義每座廊橋上部建構的結構體系及構造材料。本篇作為探索之引,行文粗淺,舉例掛一漏萬,然而徽派廊橋建筑的學科研究價值是遠遠值得學界重視的,因而還待再行深入田野調查與大量的學科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緒論》,寫于1964年,收入《梁思成文選》第四卷,第340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三聯書店,2011:242.[3]趙辰.立面的誤會.三聯書店,2007:97.
作者:章玲玲1 翟佳偉2 單位:1.安徽新華學院 2.安徽省輕工業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