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思政教育藝術改革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目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的改革正在疾風驟雨式的進行,對其進行理論梳理的研究相對不足。文章首先圍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改革這一主題,試圖從歷史、理論、現實三者密切結合的切入點上來建構院校思政教育藝術改革的邏輯框架。其次,從實踐的角度分析院校思政教育藝術改革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闡釋院校思政教育藝術改革的可能規律和特征。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藝術;改革
思政教育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一名思政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思政教育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盡可能充分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高職院校本身起步較晚,作為對應的思政教育藝術在摸索的道路上就有了其他相關學科教育藝術的基礎。把握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必須注意先梳理好其發展歷程。
一、建國后(1949-1978),高職思政教育藝術在曲折中前進
建國后,在實際的高職思政教育藝術探索道路上,有許多實踐者,大多的成果基礎之一就是深厚的教學藝術實踐。在這段重在建設的時間里,政治理論課基本實現系統和定型。在隨后極“左”思想以及“十年浩劫”的影響下,幾乎所有學科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都受到了極大的干擾,直到改革開放前期,在脆弱的高職師范院校中,對思政教育謹小慎微,而對思政教育藝術的探索更是幾乎只在方法和方式的層面。這一時期,對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出現了一個比較突出事件對思政教育產生了較好的影響。即中央宣傳部、高教部黨組、教育部在1964年10月臨時黨組聯名發出了《關于改進髙等學校、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意見》。”該《意見》專門對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做了詳細的規定成為當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和教學的方法論指導。但是整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問題主要是停留在教育教學方法的層面,教育過程中主要是探索綜合運用教學方法體系的技能技巧,當時對教育藝術的定義也大多如此。
二、改革開放時代(1979-2008),高職思政教育藝術在摸索中發展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藝術的摸索和改革也呈現出了新形勢和新局面。1980年,天津職業大學創辦,作為1949年后中國大陸出現的第一所師范院校之外的高職院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作為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為理論對象進行思考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情。在80年代初的理論研究是比較寬泛的,并沒有特別針對某一些學科。高職院校幾乎都提出要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一部分延續前期的內容即體現在廣泛運用各類思政教育藝術方法。比如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方法。另一部分思政教育藝術取得的成果就是思政教育者對教育藝術的追求已經不僅僅是對方法和方式的探索,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按照美的規律、美的原則進行的、創造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教育過程中體現教師個性而獨具特色的藝術創造活動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內涵的思考。再者,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功能的探索也逐漸增多。應該說,“思想教育藝術追求的不僅要有實事求是的說服力、邏輯性和知識性,還要有宣傳鼓動的感染力、形象性和藝術性。不僅要做到曉之以理,更應做到動之以情,在感情上使人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所產生的共震力量是令人深嘆的。產生情感共鳴,體現教育藝術的巨大力量,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功能之一。”[1]
三、后改革時代,高職思政教育藝術在創新中突破
在過去的30年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發展與改革主要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后改革開放”時期正在到來。因此,高職院校教學藝術研究在進入深化期的同時也就進入了它的高原期。它具有與前一時期的相同之處;但是,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就會發現這一新時期的到來,是因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具有了與以前不同的若干基本特征:
(一)一脈相承,延續教師的角色作用,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的來說,無論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方面還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期間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教師在教育藝術施展過程中,一直保有主體和主導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在實際運用中比例相對發生變化。隨著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重視,在教育領域,全面刮起以人為本的教育風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被引入到思政教育的實踐中,成為眾人皆知的教育理念,并得到了廣泛而高度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體現人性化、主體化和個性化等等。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通過思政教育藝術來實現如何完成思政教育成效的目的更是需要探索“以人為本”的模式。我們必須超越傳統的思政教育藝術,積極創新培養學生“主體性”意識,以現代教育的觀念建立新的辦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由此,“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以人為本的教育藝術原則風格等方面已經達成的廣泛共識就是要不斷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要求思政教育藝術的探索和貫徹都必須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在這種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也是思政教育藝術的本質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必然趨勢。
(二)注重政治性教育的同時,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德育成效
鄧小平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盵2]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講話精神中強調黨性和人民性相一致。為此,高職院校思想教育藝術必須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充實教育藝術的方式、方法,把提升思政教育藝術的能力和水平作為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途徑。強化德育意識,要實現教育藝術觀念的變革。首先,運用思政教育藝術史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西方敵對勢力竭力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妄圖實現其“不戰而勝”的圖謀,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爭奪青少年的斗爭將是長期的、激烈的;其次,通過有效的思政教育藝術把思政教育轉移到公民素質上來,認識到德育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切實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再次,思政教育藝術運用要能正確地認識傳授知識與德育辯證統一的關系。傳授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是德育的基礎,而德育則是傳授基礎知識的目的和歸宿。
(三)順應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強調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的創新改革趨勢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融入人們的社會共同生活,服務并服從于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思政教育藝術,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逐漸顯示出來的是對思想政治教師教育藝術成長的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培育與生成過程是一線教師的自我感悟、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與自我提升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真實、具體、復雜,具有動態性的。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從而實現理論研究主體與實踐操作主體的角色互換,實現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的良性互動。其次,對思政教育藝術創新的機制建立。實踐證明,深入探討思政教育藝術培育與創新機制,能促進它的培育與豐富、生成與發展。教師在主客觀要素矛盾沖突中,將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具體的實踐統一,豐富自己與學生的生命體驗,提升生命價值。加強思政教師教育藝術的研究,要拓展思政教師教育藝術的理論范疇。目前,對于包括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藝術的研究,主要以哲學為理論基礎,以教育學為理論依據,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整合性不夠,研究的綜合化程度不高,研究的學術專注度不強。當今,各學科間研究內容的交叉性不斷增大,研究方法的通用性不斷提高,研究思維方式轉變趨勢不斷化。因此,在深化思政教師實踐智慧的研究中,要在總結現有國外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吸收當前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的最新成果,開闊思政教育藝術的研究視域,夯實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魏曉文,王鳳志.論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J].學術論壇,2010,10.
[2]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德育高校二十年》上冊[N].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0,1P.
作者:林志香 單位: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