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空間治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時代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構筑了網絡空間,作為現實空間在虛擬網絡世界的延伸,網絡空間孕育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存在形式。在此背景下,網絡空間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實踐環境,高校思政教育的網絡空間治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網絡亂象威脅大學生心理健康、不良信息危害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陣地變化消解思政教育平臺布局以及信息勢差加大思政教育難度等挑戰。同時網絡空間也為思政教育創新提供了發展契機:海量的信息提供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推動形成開放互動的教學平臺,由單一治理主體向多元化轉變,使學生個性教學成為可能。因此,網絡空間治理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應從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環境、構建網絡教學平臺、打造多元化的高校思政課堂等方面進行創新。
關鍵詞:網絡空間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環境
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展,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當前絕大多數人的重要活動場域,它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思維方式,對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網絡空間是億萬人民群眾共同的家園,要為廣大網民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治理。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群體的中堅力量,其價值觀還未完全樹立,容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侵襲,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工作產生極大沖擊。同時,網絡空間中豐富的信息資源以及開放的交流平臺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因此,要深入探討網絡空間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從而在網絡空間治理視角下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路徑,更好地保障國家、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第一,網絡亂象威脅大學生心理健康。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在用戶尤其學生群體如此龐大的網絡空間中,任何個人都應該具有法律意識、遵循網絡規則,成為網絡秩序的維護者和參與者。然而,規則的空檔使網絡亂象不斷滋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從而沖擊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在網絡安全問題方面,網絡平臺保密責任的缺失致使海量的個人信息遭遇泄露,滋生了盜取個人信息、倒賣個人信息、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第二,不良信息危害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網絡空間的開放和包容使多元價值理論得到廣泛傳播,其中不乏和西方國家“反華”宣傳。對于價值觀尚未確立的大學生來講,無法準確辨別披著偽裝的危害言論。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互聯網成為國家間傳輸文化理念和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網絡空間也成為國際政治斗爭、輿論較量的主戰場。國外反華勢力的虛假宣傳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對高校思政教育造成諸多威脅。第三,陣地變化消解思政教育平臺布局。在網絡時代環境下,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傳統課堂的有限教學內容形成強烈對比,傳統思政教育教學課堂的弊端更加凸顯。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平臺陣地,但網絡空間所帶來的學習交流陣地的更替可能消解高校傳統的教育布局,削弱以課堂為主的思政教育平臺的影響力,高校如未能主動開拓網絡空間進行新的陣地建設,難免受到沖擊。第四,信息勢差加大思政教育難度。信息勢差是指不同信息活動主體之間的信息差距及由此產生社會分化不斷擴大的現象。不同的信息資源對不同主體有不同的價值意義,主體對信息資源的主動選擇可能最終導致“信息勢差”以及價值分化等問題的產生。大學生思維獨立活躍,高校思政教育共性化的內容難以滿足當前學生個性多樣的信息需求,而網絡空間中信息多元,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信息推送更為精準,對大學生有更強的影響力,長此以往形成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分化,加大高校思政教育灌輸的難度。
2.網絡空間環境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第一,海量的信息提供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網絡時代環境促使思政教育發生根本性變革,教育不再局限于經驗和理念的傳承,更多的是依靠大量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收集技術對與學生有關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選擇合適的思政教育方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效果和發展趨勢,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可用于教學的資料,將這些資源整合到課堂教學中,使教學更加生動并充滿時代氣息,從而獲得學生的認同和喜愛。同時,在網絡空間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能夠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提高理論課程的實效性。第二,推動形成開放互動的教學平臺。網絡信息技術有助于推動形成開放互動的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和管理平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和管理平臺運用云計算技術,通過收集教師、受教育者以及教育教學等的相關信息,形成教育管理的大數據。教師通過查閱相關數據就可以知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可以對這些過程進行大數據采集和分析,通過分析結果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開放的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了除課堂以外的學習空間,學生能夠突破之前封閉的教學環境,接觸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及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信息。第三,網絡空間治理主體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網絡時代的數據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其類型豐富、動態多變、結構復雜。這一特性使得網絡空間治理主體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在思政教育領域,學校不再是唯一的網絡空間治理主體。網絡空間治理主體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信息技術實現對數據的挖掘和整合,為不同利益主體提供信息資源,消除信息壁壘,使治理主體公平地享有獲取信息的權利,促進各主體之間的合作共治,最終形成以學校為主導,政府、社會組織監管,教師、學生以及其他網絡群體參與的良好局面。第四,使學生個性教學成為可能。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大量信息的及時處理,通過加工分析不同學生的信息,使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變化和思想行為等。根據數據所反映的問題,針對不同學生靈活選擇針對性的教育方式,通過開展談話輔導、專題講座等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教師也可以掌握學生不良行為的預警信息,對陷入思想誤區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同時,學生可以獲得個人的反饋信息,對自己有清醒準確的認知,從而更加合理地選擇學習的重點難點,實現“智能化”學習。
二、網絡空間治理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1.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環境。第一,加強網絡空間監管。我國網絡空間治理能力在實踐發展中不斷提高,體現了我國社會治理能力的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承擔著重要的育人角色,從網絡空間治理視角思考高校教育的創新路徑,要求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首先,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治理和監管。從技術上講,要加強對信息的識別和過濾,從源頭上杜絕負面言論和錯誤思想的傳播。從管理上講,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網絡法規,針對學校網絡制定專門的法規措施,強化對學生群體的保護。其次,建立信息舉報和處理機制,為網民提供暢通的舉報途徑,動用社會力量共同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并及時遏制信息的散布。第二,把握學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確保高校思政教育不被網絡言論所左右,首先,把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高校要健全網絡信息審查機制,遏制反主流意識形態的論調,健全意識形態工作機制,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其次,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傳播渠道,多形式地展現主流價值意涵,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同時,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和內容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從教師和學生需求入手,尋求合適的敘事話語,才能被學生接受。再次,將學生群體中有影響力的學生培養成為網絡意見領袖。將學生意見領袖吸納到學校網絡管理隊伍中,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組織他們進行重大決策會談,充分聽取學生訴求。第三,網絡空間治理適應思政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目標和方向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當今社會多元價值觀競相迸發,在紛繁復雜的時代環境下,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出,要堅持網絡內容建設,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社會,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1]網絡空間治理和高校思政教育有著內在契合性,網絡空間的內容需要符合思政教育目標。
2.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第一,建立資源共享,拓展思政教育空間。網絡環境下海量的信息資源在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空間的同時,也給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和學生依托網絡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享有網絡時代的信息紅利。因此,可以打造思政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學生接觸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極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空間。第二,加強與新媒體的密切合作。如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時下必不可少的溝通方式,其中大學生是新媒體最大的用戶群體。針對這一特性,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短視頻的形式于新媒體中,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拓展教學課堂;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作為宣傳手段,實時推送教學信息和各類資源;建立思政教育交流群,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此外,可以利用新媒體開展反詐騙、文明上網的宣傳教育,幫助學生辨別網絡犯罪行為,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第三,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統性的工作,僅憑高校一己之力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現代公共治理理論認為,最大化實現代表性和回應性是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下權利主體運用公共權力的宗旨,網絡治理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協同治理的契機。[2]將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理念應用于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中,就是要發揮政府、社會組織、網絡社群、教師和學生等多方利益主體的共同作用。因此,要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將協同治理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促進多元治理主體的合作交流,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
3.打造多元化的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第一,加強教師網絡數據素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當務之急就是要主動學數據知識,建立大數據收集意識。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能夠支持靈活的查詢和動態資源的搜索,教師只需輸入關鍵詞就可以選取與備課主題相關的資源,這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備課效率,同時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教師要樹立數據分析處理意識,挖掘數據之間的關聯性,為預測學生思想動態、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提供支持。同時,數據總是在不斷的更新中,教師要有在動態變化中處理信息的能力,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角色,教師的專業素養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教學效果。在網絡環境下,面對龐大的數據信息,教師要注重資源的整合,才能選取到合適的教學內容。首先,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定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才能合理取舍海量數據,避免被數據的海洋淹沒。同時,有些網絡數據的來源不明,虛假信息大量存在,教師要有能力做到去偽存真,找到科學可靠的教學資源。其次,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時要關注時事熱點和黨的最新政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靈活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時,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備課時要準備好能吸引學生的教學材料,打造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再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采集課程信息,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并給予學生在課堂上展現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第三,構建師生交流平臺。建立線上線下師生交流平臺,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以及學習難點、關注點,并整合樹立教學資源與學生一起討論并答疑。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思辨和批判能力。教師可以就內容及時發起課堂討論,得到學生對問題的反饋,并當場為學生答疑釋惑,在解答學生問題的同時,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教師也能通過平臺獲取學生的思想動態,主動對學生進行疏導和關懷,避免學生采取危險行為。師生交流平臺的構建,拓展了師生間的交流方式,使師生之間的交流達到最大化,實現多渠道的溝通,從而拓展思政教育空間。
參考文獻:
[1]曹元,董新凱.網絡空間治理系列論述的系統探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9,(6).
[2]趙野田,張一葦.網絡空間治理思想的哲學意涵與核心理念[J].廣西社會科學,2018,(6).
作者:姜金林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