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含義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和用人單位根據教育目標共同確定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培養模式和保障機制的總和,并在實踐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這一定義包含了如下內涵: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的目的是社會對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質量的總體要求,對教學方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起著決定作用。黨和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是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依據。主體多元化———高職教育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人才,因此,確立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及其規格應當強調主體多元化,堅持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及用人單位共同商定的原則,同時也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內涵的層次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這兩個基本問題而展開,據此,人才培養模式應包括三個層級的內容。第一層級:目標體系,主要指培養目標及規格;第二層級:內容方式體系,主要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途徑等;第三層級:保障體系,主要指教師隊伍、實踐基地、教育管理和教學評價等。模式的實踐性———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結晶,尤其應當強調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
2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2•1促進就業
時代對高職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高職的培養目標一是強調“一線”,二是強調“應用”,三是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其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就是就業。高職培養目標的現實性,要求高職的教學必須強調崗位的針對性,強調技術教育,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理論成分應以“必須”和“夠用”為原則。就業是職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以就業為導向,就是根據就業的需要來設置專業,根據就業的需要來開設課程,根據就業的需要來組織教學。職業學校應該以就業為“指揮棒”,由它來引導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就業乃民生之本,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就業后能否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是評價一所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主要依據,也是一所學校專業設置合理性與否的關鍵因素。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只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才能克服和改變職業教育與市場脫節、與就業脫節、與崗位能力脫節的狀況,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目的。
2•2產學結合
開展產學結合,狠抓實踐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一方面學校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畢業生,為企業提供服務,為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難題;同時企業也向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要求,為學校的實踐性教學提供保障。產學研結合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勇于探索和執著追求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2•3校企合作辦學
高職院校的終極目標是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需要變革封閉式的培養途徑,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與企業簽定協議,明確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合格標準,再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設計和制定教育計劃,學校與企業利用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人才。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一是整體式。學校與一個或若干個企業以股份制形式合作辦學,成立董事會,企業全面參與學校的辦學與管理。二是分散式。學校與眾多企業簽定協議,合作辦專業,合作辦班,實行“訂單教育”或定點實習。三是集團式。若干所學校與某個行業或若干個企業合作辦學,實行董事會制,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人才供需和資源利用關系。在這三種模式中,分散式合作靈活性最強,易于操作,有利于學校拓展辦學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
2•4訂單教育
所謂“訂單教育”,就是以企業訂單為依據,組織學校人才培養工作。這種“訂單”,不僅是一張“用人”需求的預定單,而是涵蓋整個教育流程的一整套訂單培養安排,是一組廣義的“訂單”的集合。實行“訂單教育”,完全按企業的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培養人才,不僅能適應企業和用人單位的需要,又能確保學生就業,是高職院校辦學和教學改革的方向。《中國教育報》記者唐景莉在一篇思考性的報道中說:“高職高專院校以企業‘訂單’為導向確定教育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有利于做到教學過程的‘三個協調’,即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需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這‘三個協調’奠定了高職高專院校實現其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基礎。”“訂單教育”有利于培養最適合企業需求的專精型人才,不但可以減少企業招聘時的試工時間,還省去了企業自己培訓時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從而減輕了企業的培訓負擔。同時,據統計數據表明,“訂單畢業生”良好的工作對接能力也為就業后的穩定接軌提供了穩固的保證。專家認為,由于“訂單式教育”培養的學員具有很強的專向性,因此對于許多單位來說,甚至比“高學歷”更適合本職工作,因此也吸引了眾多單位以“訂購”的形式,直接向學校“下單要人”。威海職業學院機電工程系的領導及老師們積極“跑訂單”,利用假期到企業和用人單位高調研,“拿訂單”,建立了一批穩固的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當然,要把每個學生都納入“訂單教育”,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還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我發展空間和自我選擇的空間。“訂單教育”不僅有利于擴大學校的教育資源,更有利于增強教學的針對性,縮小學校教育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距離,提高就業率。實現“訂單教育”可以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