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建設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使企業對中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學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文章分析了中職計算機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指出應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進程,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系統的、發展的思維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關鍵詞:中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落地,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但是,中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卻往往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就業。這就產生了矛盾,一方面,社會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學生的就業率卻很低。因此,對中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建設進行研究勢在必行。
一、中職計算機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教結合難于落實,校企合作遭遇壁壘
部分中職院校沒有適時轉變觀念,沒有將“產教結合”落在實處。“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的出路,通過這種方式,學校和用人單位在學生的培養方面實現了無縫對接。學校了解企業的需求,從而明白應該怎樣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但實際情況卻是中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和用人單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現行教育管理體制的限制,隸屬于教育管理部門的學校在與市場經濟中自由競爭企業的合作流于形式,企業在與職業院校的合作中得到的人才收益與經濟效益不大,導致企業缺乏與職業院校合作的積極性。
(二)人才培養方案缺乏科學依據
部分職業學校過分地強調培養學生的技能和動手能力,忽視了基礎理論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由于不具備計算機信息領域的系統知識儲備和行業從業經驗,加之缺乏對計算機應用相關領域的了解,學生在重新擇業時會遇到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往往導致學生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去重新學習和適應。原因在于職業學校在制定中職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日后的進一步發展,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放棄了行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僅僅培養學生一兩項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簡單技能。一旦產業升級或者新技術出現,學生的失業風險就會增大。
(三)部分教師的能力達不到行業的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中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中等職業院校教師的業務水平不足,難以擔任一些技術性強的課程的教學任務。新技術往往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哪個企業掌握了新技術,那么這個企業就會在該領域成為領跑者,企業需要自己的員工掌握新技術。反觀由于中職院校的教師知識體系更新較慢,導致中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對新技術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比較差。計算機領域的知識和技術更新周期較短,基本為半年左右。如果職業院校的教師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必然與社會脫節。近代著名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曾說:“社會日趨進步,職業日趨分化,職業學校的設科、各系科的課程、教材尤需趕上科學的發展,使學生不至于落后于社會形勢”[1]。但現實中的情況并非如此,由于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和新技術培訓機會,職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師的知識往往比較滯后于社會發展,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學不到新技術,必然滿足不了企業的實際需求。
二、中職計算機專業改革策略
(一)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進程,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學校應及時參考當前信息領域人才需求標準,與相關的IT企業展開深度的校企合作。學校參照企業要求制訂人才培養計劃,企業根據實際人才需求指導學校的教學環節,通力合作共建學生實習平臺與就業平臺。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使教學環節和企業實踐相結合,這也是現代學徒制度的要求。現代學徒制就是為了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而推出的新育人模式。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學生和企業員工都接受教育的新模式,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企業與意向學生簽署協議,學生在學校學習和在企業實踐交替進行,企業由在就業市場尋找少數優秀畢業生變為主動與學校合作來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人才的培養過程對企業來說是可知可控的。同時,企業的員工也可以利用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自身知識體系的升級,解決傳統教育中學習和實踐,實習與就業嚴重分離的問題。與以往的學校培養—企業培訓—學生上崗的模式相比,通過現代學徒制與學校合作培養人才的成本低而效率高。企業有了和學校主動合作的動力,校企的深度合作成為可能。目前,教育部已經先后公布了兩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名單,相信隨著現代學徒制的繼續推進,學校和企業合作會必然會越來越緊密,領域會越來越寬廣。
(二)以系統的、發展的思維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大量具有創新能力,能獨立處理復雜問題的復合型計算機專業人才,沒有牢固的專業理論體系作支撐,創新就無從談起。我們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正確認識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輔相成的關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能的關系,即理論知識指導應用實踐,應用實踐證實理論知識。作為一種以專業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在設計時要遵循以“工作要求為目標,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基本素質為取向”的基本原則[2]。要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先學科,再應用。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是隱性部分,也是最重要部分。知識的累積性與循序漸進性更突顯基礎理論課程的重要性。學生畢業后的成長空間、發展潛力取決于在校期間打下的計算機理論基礎;基礎有多深厚,成長空間就有多寬廣,發展潛力就有多強勁。對于計算機類的核心課程,必須讓學生穩扎穩打,為后續進一步學習夯實基礎。打基礎是為了強化應用,最終是為了實現相鄰相近專業計算機學科“大專業、寬口徑、多方向”發展,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三)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中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要提高,首先教師的教學質量要提高。要盡力把中職院校的教師培養成為信息技術領域的技術骨干,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就是要求教師擁有出色的教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外,同時還要擁有該行業所具備的基本技術能力,“上得了講堂,下得了企業”。為了達到這一要求,職業院校的領導和決策者要積極想辦法,采取監督和激勵相結合的方式,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新技術培訓和自我知識的提升,定期對教師的業務能力進行考核,對考核優秀的教師進行獎勵并推薦其在合作企業里擔任崗位,從而在中職學校里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機制。并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由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省級和國家級的骨干教師的業務培訓。另外,也可以同相關企業合作,挑選企業的一線骨干深入學校指導學校教師和學生,使得學校師生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多層次的質量評估,并將信息反饋到教師評價體系中,以此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監督與控制。要構建一種以學校教師、企業技術骨干和行業知名專家組成并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和引導下的質量評價體系[3]。
三、結語
面對中職院校的實際困境,依據國外先進職業教育理念,通過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教師職業素養,依據行業標準合理地設計中職計算機應用人才的培養方案等舉措,提升學生的從業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張嗣璽.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1987(7):75-77.
[2]沈國強.地方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對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8.
[3]李青.運行監控并舉構建教學質量管理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53-54.
作者:李偉 王寧 單位:陜西省自強中等專業學校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