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國漢語教學特點及教師教學策略調整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在漢語國際傳播的背景下,美國開設漢語課程的大學越來越多。文章基于筆者在美國大學的教學實踐,探討了當前美國漢語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環境、教學理念等方面的特點,并探討漢語教師在美國教學過程中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美國漢語教學教學環境教學策略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全世界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漢語教學經歷了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的轉變。為了適應漢語國際教育的大形勢,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也要不斷更新。劉頌浩(2014)認為,想創建優秀的漢語教學模式,必須具備并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意識:管理意識、環境意識、教師培養意識和技術意識。本人曾在美國佛蒙特大學(TheUniversityofVermont,下文簡稱UVM)做公派漢語教師,對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特別是UVM的漢語教學狀況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文章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分析美國大學的漢語課堂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環境等方面的特點,從而提出漢語教師在美國教學中如何適應美國環境的教學策略。
一、美國漢語課程設置特點
筆者所任教的UVM是美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位于美國東部,是新英格蘭地區設立的第五家大學,建校時間僅次于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布朗大學。UVM漢語教學部隸屬于亞洲語言文學系,漢語教學部所用教材為《實用節奏漢語》。這本書是由亞洲語言文學系主任印京華老師主編,注重漢語自身的節奏和音樂性,將日常對話和常用漢字、詞語、語法融于有意義的節奏段子之中,便于學生朗讀,有助于學生背誦和掌握。UVM針對零起點和高級水平的不同漢語學習者開設了課程,零起點的課有基礎漢語CHIN001/002、漢字書寫CHIN020,第二年有中級漢語CHIN051/052、中國歷史與文化CHIN095/096,第三年有三年級綜合漢語CHIN101/102、漢語口語CHIN121/122,第四年開設四年級綜合漢語CHIN201/202、高級漢語讀與寫CHIN251/252,一共四年修完,并且還有教師專門為學生操練漢語和答疑的時間。
二、美國漢語教學環境特點
(一)學生沉浸在漢語語言環境的時間少
在美國教授漢語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學生缺乏漢語環境。筆者在去美國教漢語之前,有曾在國內大學里的三年漢語教學經驗,相比之下,國內的漢語學習者每周有十幾節的漢語課,包括綜合課和分技能的聽、說、讀、寫課,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在課上聽漢語,練習說漢語,解決學習中的疑點。而美國的大學里,每周只有2-3節的漢語課,每節課45分鐘,這些時間老師要用來講授漢語的基本知識,學生可以操練的機會并不多。除了教學時長的差別之外,漢語學習者只有在課上擁有漢語環境,下課之后并沒有在實踐中檢驗漢語水平和鍛煉漢語交際能力的機會。在美國,除了像洛杉磯和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大部分美國大學所在的地區華人較少。筆者所在的州,96.8%為白人,亞洲人比例只占0.9%。筆者深切地感受到,在國內的詞匯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問一些近義詞的區別,如“按照”和“根據”、“孤獨”和“孤單”、“艱苦”和“艱難”,在美國,幾乎沒有學生問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并沒有使用漢語的環境。
(二)兩種文化的文化距離較遠
相比于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美國和中國的文化距離遠,這種距離給赴美漢語教師和在美國的漢語者都帶了困難。在美國的教育文化下,學生注重自己的發言權、注重平等、喜歡和老師“爭論”……這些都是漢語老師需要適應的地方,而在中國進行漢語教學,也會感覺到文化差異,但是學生更多地是主動了解、積極融入中國文化,在美國,赴美教師卻需要主動去適應當地的教育文化。漢語教師需要去主動了解美國大學的課程設置、教學風格、評分體制、對學生的考核方法等,以便適應教學工作。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在非目的語的環境中學習語言所負載的文化,這必是一大難點。和在中國學習漢語的學生相比,美國學生不僅難以理解課文里涉及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更不容易理解中國人的觀念文化;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得學生很難理解漢語的省略、意合性等。另外,缺失文化環境也不易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三)學生持續學習漢語是難題
美國大學生如果需要選擇一門外語修學分的話,很多人會選擇西班牙語、德語和法語,對于他們來說,一方面漢語用途不太,另一方面他們覺得漢語學起來比較難。和大語種相比,漢語在美國的外語體系中處于弱勢。學習漢語的學生,修夠規定的外語學分后,很多人就不再繼續上漢語課,有的即使選擇上,也只是輔修漢語,能夠堅持把漢語做為主修的學生并不多。(美國大學對于主修和輔修外語,在學分方面有明確的規定。在UVM,輔修漢語需要完成九個學分的課時,主修漢語需要完成十五個學分。)在UVM,將中文作為主修專業的學生多為人類學、歷史學、亞洲文化和語言學專業,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第三學期……繼續堅持學習漢語,是漢語教師面臨的挑戰,這是與在國內教學不同的地方,也是漢語得以在海外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漢語教師應對美國教學環境的策略調整
(一)利用第二課堂,加大操練時間
基于美國學生缺乏目的語環境的問題,UVM開展了行之有效的第二課堂。所謂第二課堂,即教師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在美國的大學,通常情況下,老師每周會抽出半天時間,和學生進行操練(drillsession)。老師將本周所講的語法點和詞匯設置成有意義的話題和對話,與學生進行聊天式的練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練習了漢語。如學習了語言點“Verb+Object+Verb+得+怎么樣”的句型后,教師將本課以及之前學生所學的詞匯庫中的VO結構的詞找出來,和該句型結合起來操練:“你開車開得怎么樣”“你跳舞跳得怎么樣”“你弟弟唱歌唱得怎么樣”等。這樣既復習了語法,又通過不斷重現鞏固了詞匯。每周五下午的茶話會(TeaHour)是學生邊品茶邊聊天的時間,漢語老師設置了適合不同漢語水平學習者的話題(Topic),如節日、環境保護、理想的工作、假期計劃等,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時糾錯。中國始終是學習漢語最好的環境,UVM每年暑假帶領一些學生們到中國的大學學習,游覽名勝古跡?;氐矫绹?,這些學生往往能跳級進入更高的年級,這跟豐富的活動和融入中華文化環境密不可分。
(二)明確差異,更新教學觀念
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較大,體現在教育文化上,尤為明顯。因此,漢語教師在異國他鄉從事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的傳播工作,要做好跨文化環境下工作的調適。在思想認識上,教師要有發展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教師觀即教師對其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對教師職責、素養的認識等。學生觀即教師對學生的根本態度和認識,教師的學生觀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美國的教育體制強調學生的個體性、批判性思維和能動性,所以在美國老師上課管理的方式、和學生溝通的方式都和儒家文化圈傳統的師生關系不同。這需要漢語教師要抱著開放的心態,有主動學習的意識,積極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更新個人在海外漢語教學的知識、技能和觀念,調整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并調適角色行為,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實踐教學上,教師要發揮美國學生好動、善于聯想、喜歡提問等優點,創設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畏難情緒和學習第二文化的不適感。
(三)積極宣傳,提高溝通能力
漢語教師擔負著教授漢語和宣傳中國文化兩方面的重任,因此,赴美漢語教師不再像在國內一樣,只是單純地上課就可以了,我們更擔負著讓祖國的語言和文化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使命和責任。漢語教師應當具有樂觀積極的心態,勇敢開拓的精神,積極宣傳漢語的中華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學生走進漢語,堅持學習漢語。擴展教學的內容,以文化的交流與接受為載體,充分利用豐富多彩、創新多變、內涵豐富的“第二課堂”,擴大漢語的影響力。發揮教師的個人魅力,積極融入當地社區,提高自我效能感,成為宣傳漢語的一張名片。
四、結語
目前,美國的漢語教學依然處于持續升溫的階段,赴美漢語教師成為美國本土師資的重要補充。作為身赴異國的教師,要具有跨文化工作和交際的敏感性,意識到當地漢語教學的個體化特征,及時調整心態和應對策略,不斷探索適合美國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讓更多的學生有效地學習漢語。
作者:畢彥華 單位:河北傳媒學院國際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