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現狀的分析,結合我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實施情況,對微課新型教學資源進行探索研究。這種交互式微視頻的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一些缺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微課和傳統教學的相互結合形成良好的補充和延伸,有效提高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微課;計算機應用基礎;交互式模式;教學探索
從戴維•彭羅斯(DavidPenrose)的“Micro-lesson”理念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開始,這種交互式微視頻的教學模式,不僅顛覆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學習體驗,實現自主學習與主動探究,成功的提升了教學效果,受到全球教育的高度重視[1-4],這種微課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教學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是我校開設的培養大學生信息技術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必修課。為了改革傳統的教學狀況,貫徹計算思維的理念于教學中,目前我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實行了教考分離,采用網絡化考試,在課程教學及考核方面已側重于學生技能訓練。基于“應用”為核心,探索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的分類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微課教學模式,實現以知識體系和實驗體系為基礎的“微課時代”的課程建設。
1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作為高校教學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融操作性和應用性于一體,其目的是使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夠更好地利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其專業領域中的問題。筆者根據課堂教學效果,課后問卷調查、學生交談等形式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與學的效果進行評估,發現基礎教學與培養目標之間仍有一段較大的差距,終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與一刀切教學的矛盾
因高校學生的生源地差異,全國各地對信息技術基礎的重視程度不同,在高中時有的地區的學生對計算機使用基本熟悉,有的地區的學生很少接觸到計算機,計算機知識只是紙上談兵。而在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安排中,采用統一大綱,統一課時,統一的知識點要求,這樣會導致基礎弱的同學上課吃力,難度過高,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基礎好的同學上課輕松,沒有壓力,現有的課堂教學不能很好地滿足他們,缺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許多高校曾試圖采取選課制模式來解決學生基礎的差異,實際應用時發現單純的選課制模式并不能化解這一矛盾。
1.2傳統的單一化教學與主動學習之間的矛盾
目前,大多數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仍為傳統的單一化教學,在一個聯排固定桌椅、設備單一的教室里,教師站在講臺上對知識點進行統一地講解和演示,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講,無法實時溝通、缺失現場情景感受,教學效果沉悶、乏味,我校針對這一情況做出全部在機房上課的調整,解決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教師的課堂答疑等問題,但對于學生的小組互動、討論,師生課前課后的實時交互、學生成果的優化評價等仍需要新的教學模式來提升
1.3課時量少與知識點多實踐能力強之間的矛盾
在學校教學模塊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課時普遍減少,我校理工科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總課時32學時,文科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總課時16學時,而講授內容不僅包括計算機的基礎理論知識、網絡知識點,還包括學生對計算機的軟件應用及其操作等。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既要把知識點講透,又要讓學生熟練操作會應用,還要訓練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顯然存在很大的沖突。
2微課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優勢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入,打造智慧學習環境,探索實施智能化的精準教育,迫切需要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微課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獨特之處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課堂復制原則”。根據課程的核心知識點制作的短小式教學視頻,并帶有反饋與交互的結構化與微型化的教學活動,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有一定的趣味性,借助網絡平臺可以重復性學習、可移動地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既保持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點,又充實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緩解了知識點多和課時量少的矛盾,引入微課將為計算機基礎教學帶來巨大變革。
2.1主題明確,分層次構建知識點
微課的特點之一就是“精”,精選大綱中要求掌握的主題式知識點,由點及面講解相關知識,同時根據難度不同,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以問題引領學習路徑,以問題來推動內容講解,分層次構建階梯形遞進式知識點,讓不同層次的同學按需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有興趣學習,基礎好的同學有深度學習。
2.2短小精悍,轉換教與學的角色
微課的特點之二就是“短”,利用5-8分鐘左右的視頻,把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散、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到我們學校的泛雅學習平臺上,因短小精悍學生上網觀看學習不會感覺厭倦或疲勞。微課教學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由以“教”為中心變成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從“灌輸式”“填鴨式”向啟發式教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轉變;教師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變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引導者”;學生的行為由被動學習的死記硬背變成主動學習的創新型學霸。另一方面這種教育理念的更新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3交互性強,線上線下自由學習
微課以其視頻“教學資源包”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將知識點中實用性和趣味性融入微課視頻中,它可以實現案例演示、實例操作、問題討論、知識解讀、優秀作品展示等。學生可以通過機房電腦或自己手機等終端設備登錄學校的泛雅教學平臺,根據自己的計算機水平按需選擇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反復觀看,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可以和老師進行在線交流,既可以查缺補漏又能夠強化鞏固知識,學生自然地積極、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這種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模式深得學生喜愛。
3基于微課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一個好的微課視頻需要進行知識點的細化,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視頻錄制,視頻編輯和微課等過程[5-6]。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里,結合實際我們引入“畢業論文答辯演示文稿”微視頻作為PowerPoint2010操作應用教學案例,這個案例一方面讓學生通過PPT的制作學習掌握幻燈片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能很好地鞏固文字編輯、圖表的插入等Word文檔的知識點,同時為同學們以后的畢業設計奠定基礎。畢業答辯演示文稿需要向評委老師展示畢業論文選題是否有意義、設計思路是否可行、研究內容是否有創新、實驗結果是否正確等內容,所以應該具備主體風格莊重,內容精煉,結構清晰等特點。要求同學們以PPT為平臺,通過結構和布局把主題表達清楚,適量地插入圖表、動畫甚至微視頻,把復雜的原理通過進程圖或示意圖等表達出來。并要求同學們在答辯的PPT模板上添加母校的LOGO,然后對文稿中的封面、目錄、正文等內容進行背景、布局、圖表等界面元素的設計。在演示文稿中利用“SmartArt圖形”和文本及圖表的有機結合,準確地表達研究內容中各章節之間的層次或邏輯關系;或將PPT中的SmartArt圖形制作成動畫,設置超鏈接及動作按鈕。最后把畢業設計案例的微課視頻到我校泛雅教學平臺上。利用我校的泛雅教學平臺,學生課前可以隨時線上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在線解答學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基礎上,通過周期或非周期的課堂或課后線下交流,引導學生在參與線下交流的時間點上有基本一致的進度,這種教學形式更符合我校目前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后的學習模式為:課前線上課件學習—提供設計素材—線下個人自行落實實踐方案-課堂師生集體討論總結-課后精美成果線上共賞。
4結束語
微課在教學信息化建設中擔負著重要作用,從教學組織形式的層面來講,微課有助于形成一種自主學習模式,讓學生自己檢索并自定步調地學習。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引入微課,使得微課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補充和延伸過程,提高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更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建設“質量+創新”教育教學文化為出發點,以重構知識與能力框架式學習為目標,以微課為抓手,為打造全新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探索奠定基礎、樹立標桿。
參考文獻:
[1]何尚平,羅小青,胡小娟.基于微課、慕課構建翻轉課堂在精品資源共享課實驗教學中的探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8,31(1):71-76.
[2]江曉慶,劉衛民,楊磊,等.基于翻轉課堂的高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9):72-75.
[3]魏立榮.微課、慕課及翻轉課堂模式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10-11.
[4]鄭小軍.微課可持續發展的“道”與“術”——兼論微課發展研究理論體系建構與方法論創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1):31-39.
[5]趙國棟.微課、翻轉課堂與慕課實操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5.
[6]文海英,王風梅,宋梅.Office高級應用案例教程[M].中國工信出版集團: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2017.
作者:高倩 賀乃寶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