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廊坊市地方病的防治健康教育評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評估廊坊市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為促進全市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技術依據。方法在病區開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動,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小學生、家庭主婦地方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進行基線調查和干預效果調查,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與評價。結果共調查1197人,其中小學生615人、家庭主婦582人。小學生碘缺乏病、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識知曉率基線調查結果分別為70.2%、68.6%,健康教育干預后分別為92.5%、95.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33.887、212.475,P<0.01);家庭主婦碘缺乏病、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識知曉率基線調查結果分別為72.7%、71.5%,健康教育干預后分別為93.1%、93.8%,差異也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15.136、155.465,P<0.01)。結論廊坊市開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效果顯著,今后應加大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以鞏固和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
關鍵詞:地方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
地方病指局限在某些地域發生的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節病、克山病等是我國內陸存在的主要地方病。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環境缺乏碘造成機體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一組地方病的總稱,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等,缺碘對人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最為嚴重的是導致腦發育遲滯,降低人口智力素質。氟中毒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對機體的多器官、多系統都有一定的損傷作用,對骨骼系統損害尤為嚴重,可造成氟斑牙、氟骨癥等。地方病既嚴重危害病區人群身體健康,又嚴重制約病區的經濟社會發展[1-3]。碘缺乏病、飲水型氟中毒是廊坊市兩種主要的地方病。健康教育是通過傳播、教育和干預手段幫助教育對象獲得健康相關知識,使其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價值觀,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從而促進人群健康[4]。地方病區人群是否樹立良好的防病意識、能否嚴格貫徹防病行為,直接關系到食鹽加碘、改水降氟等地方病防治措施的效果。為明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對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在廊坊市深入開展,筆者2016年進行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在地方病防治中的干預效果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地區根據歷史監測資料在廊坊市全市選擇病情嚴重的3個碘缺乏病縣(區)三河市、霸州市、大城縣,3個飲水型氟中毒縣(區)廣陽區、文安縣、香河縣,每個縣一般按病種選取3個鄉(鎮)。1.2健康教育方式選取上述鄉(鎮)中心小學四~六年級學生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學校設置健康教育課程,配置專職教師講授;從上述每個鄉(鎮)選取1~3個村的家庭主婦開展農村社區健康教育活動,組織1~2次健康教育知識培訓,講座由縣、鄉專業技術人員實施;此外,通過展牌、宣傳畫、標語、防治知識手冊及折頁等多種形式,利用宣傳日、集會等向病區人群宣傳地方病防治知識。1.3問卷調查及對象分別從每所小學隨機抽取五年級1~2個班的30~60名學生,從開展農村健康教育的村隨機抽取15~30名家庭主婦,可根據學校學生、家庭主婦實際數量酌情增減,同時抽取5名干部,在健康教育活動之前進行基線問卷調查,之后進行干預效果評價問卷調查,每個問卷設3道題。1.4統計分析分類匯總兩種地方病病區學生、家庭主婦在健康教育前后的答題正確、錯誤數據,計算知曉率;使用SPSS13.0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調查鄉(鎮)、村、小學生、家庭主婦數量最終開展調查工作的碘缺乏病區、飲水型氟中毒病區鄉(鎮)各9個;每種地方病調查村數、小學生人數、家庭主婦數2.2基線調查碘缺乏病區、飲水型氟中毒病區基線調查小學生地方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分別為70.2%、68.6%;家庭主婦知曉率分別為72.7%、71.5%,可見小學生和家庭主婦對兩種地方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基本都在70%左右。2.3效果評價調查碘缺乏病區、飲水型氟中毒病區效果評價調查小學生地方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分別為92.5%、95.3%;家庭主婦知曉率分別為93.1%、93.8%(見表2、表3),小學生和家庭主婦對兩種地方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較健康教育活動前都有了明顯增長,都達到90%以上。2.4健康教育前后知曉率比較小學生在健康教育活動后較活動前對碘缺乏病、飲水型氟中毒防治知識的知曉率提高,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3.887、212.475,P<0.01);家庭主婦在健康教育活動后較活動前對碘缺乏病、飲水型氟中毒防治知識的知曉率提高,經χ2檢驗,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χ2=115.136、155.465,P<0.01)。表明健康教育效果明顯,健康教育活動對提高病區小學生和家庭主婦對地方病防治知識的掌握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討論
食鹽加碘、改水降氟等措施對防治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對提高病區人群健康水平和素質、發展病區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5-7]。但在一些地方病區,私鹽泛濫、井水降氟裝置閑置,部分群眾食用私鹽、飲用高氟水等現象仍是屢見不鮮,凸顯了針對病區人群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的重要性。學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衛生知識水平,培養學生有益于個人、社會和民族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兒童青少年階段是個人健康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小學開始健康教育,將為其成年以后擁有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礎[8]。育齡婦女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至關重要,因為她們可直接影響每個家庭成員的健康信念的建立和健康生活行為的形成[9]。因此,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效果研究,以小學生和家庭主婦為對象較為合適?;€調查顯示,病區小學生和家庭主婦對兩種地方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都低于80%,說明部分病區人群對地方病防治知識掌握還明顯不夠,病區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不足、效果還不夠好。1993年國家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列為防治地方病的一項重要措施,但多年來這項工作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實質性工作開展不夠好,其中有許多原因:專項經費不足;專業人員缺乏,素質難以滿足工作需要,基層尤其突出;大眾傳媒宣傳有待提高;群眾參與不夠,實際效果有限;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這些問題都有待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努力加以解決。此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對防治工作的積極促進作用未能真正為人們所認識并得到足夠重視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本研究發現,病區小學生和家庭主婦對兩種地方病知識的知曉率在健康教育活動后顯著提高,均由之前不足80%提高到90%以上,健康教育取得明顯成效,顯然,健康教育對增長病區人群的防病知識、培養其良好的防病習慣和生活行為有顯明的積極作用,這與國內一些研究結果相似[10-14]。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有利于打造身心更加健康的群體,而只需支付較少的健康服務費用和社會福利支持,并能從根本上防止國家、社會、家庭在未來更大的健康損失和更高的經濟代價,具有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5]。可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還是一種經濟、高效的地方病防治措施,可有效增加病區人群防病意識[6],因此應大力在地方病病區推廣普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加強地方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政府要加大投入,培養專業技術人員,提高其素質,并建立長效工作機制,長期堅持抓好這項工作;此外,要始終把取得實際效果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目標,在具體實施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抓住重點人群,牢牢做好小學生和家庭主婦的健康教育;二、采取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應當根據目標人群的年齡、文化層次、性格特點,選擇趣味性強、群眾喜聞樂見的恰當教育方式;三、在認知水平上,要強化態度、信念和行為轉變這個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7];四、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健康教育不能走形式、照本宣科,要注意施教者與群眾的互動,激發群眾的興趣和參與教育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孫殿軍.中國地方病防治六十余年經驗之解析[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3,32(6):595-598.
[2]劉守軍.我國碘缺乏病防治研究的成就與展望[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0,31(4):207-210.
[3]孫殿軍,高彥輝.我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3,32(2):119-120.
[4]羅萬云.重慶市城區居民及近郊農民健康知識和行為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5):259-367.
[5]黃敬亨,喬磊,李東方,等.重振初級衛生保健是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必由之路[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10):784-786.
[6]郭玉熹,李加國,王安偉,等.2012-2014年云南省地方病健康教育項目效果評價[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6,37(3):234-236.
[7]曹永琴,王燕玲,竇瑜貴,等.2010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碘缺乏病知行信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12,28(1):26-29.
[8]石文惠,史平,馬蘭艷,等.學校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10):744-755.
[9]吳予菁,辛梅.婦女在家庭健康中的作用[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8):531.
[10]黃河秋.信陽市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項目效果評價[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1):75-76.
[11]王斌,楊海霞,王旭霞,等.甘肅省碘缺乏病重病區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6):418-420.
[12]時學花,陳偉,靳玲,等.2007-2011年度西安市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項目干預效果評價[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4,33(4):450-454.
[13]楊娟,劉軍,廖敏,等.2009年廣西地方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應用預防醫學,2009,15(6):375-376.
[14]劉洋,李小烽,岳義田,等.2010年河南省地方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價[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3,32(1):104-108.
作者:喬小艷 劉旭 蘇欣 張麗云 喬立軍 翟曉燕 張杰 單位:廊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大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三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霸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