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長物志的家具設計美學及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目的是解讀《長物志》,方法從設計美學的視角出發,結果梳理出書中提出的五條重要的明代文人家具的設計美學觀點,包括:實用是設計美產生的基礎,因此要重視實用性;實用功能要與裝飾因素相互促進;“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和“古雅可愛”的文人家具美學追求;把家具的設計美上升到人格建樹和精神追求的層面;“隨方制象,各有所宜”的設計原則。結論結合當代中國家具設計現狀,《長物志》書中的這些家具設計美學觀點依然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長物志;文震亨;明式家具;家具設計;設計美學
中國傳統硬木家具的藝術水平在明代達到最高峰,文人士大夫參與家具的設計與制作,賦予家具以豐富的人文內涵,提升了家具的藝術水平,因此,研究明末士人的家具設計美學思想可以啟迪當代家具設計的思路。明末士大夫文震亨寫作園林著作《長物志》,書中卷六“幾榻”記錄了上層士大夫階層使用的各類家具,表達了他對家具設計的要求,明確提出了一些關于家具雅俗、好壞的品鑒觀點,從中可以看出明末士人階層的家具設計美學思想。以往的研究多是從設計藝術的角度來探討《長物志》中的家具設計理念,而該書中蘊含的設計美學思想尚缺乏系統研究和揭示。設計美學既包括了設計理念,又要從哲學的層面來談造物觀,從而看問題更深刻,能夠給人更多的啟迪。《長物志》中體現出的明代文人家具設計美學思想,給當代家具設計師以深刻的啟迪。
1重視家具的實用性
實用是設計美感產生的基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評論家具,強調家具在審美和坐臥倚靠等功能上都要讓人稱心。家具是實用品,它供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首先要有實用的價值,其次是好不好用,最后是美不美觀。文震亨要求家具的制作以人為本,要根據人的使用需求來設計,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他在“幾榻”卷首便提出:“古人制幾榻,雖長短廣狹不齊,置之齋室,必古雅可愛,又坐臥依憑,無不便適”用于齋室的家具,在審美上要古雅可愛,在實用功能上要方便人們舒適地坐臥倚靠。這是文震亨的家具設計評價標準,可見文震亨很重視家具的實用性。他認為雖然文人使用的家具講究藝術風格,但是實用、適用還是設計的第一目標,實用與審美相結合才能做出好的設計。家具的實用性首先表現為堅固耐久。例如為了讓椅子耐用,“踏足處,須以竹鑲之,庶歷久不壞”[1]。第二,為了使家具的實用功能最優化,要參考使用的環境。例如書架,為了避開地面的濕氣,“足亦當稍高”。第三,家具在尺度上要符合人體工程學。例如:“榻座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長七尺有余,橫三尺五寸”。這一尺寸非常符合人體伸展和彎曲的舒適尺度。因此,中式家具設計既要重視中式美的內涵,還要高度注意尺度的精準比例[2]。第四,文震亨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習慣變化了,相應的,家具式樣也要變化。例如他評論元代的一種矮床款式說:“有長一丈五尺,闊二尺余,上無屏者,蓋古人連床夜臥,以足抵足,其制亦古,然今卻不適用。”家具要根據使用方式和使用習慣來設計,才能滿足實用需求。第五,明代的組合家具有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3]。例如腳凳通常是作為大椅、床榻的附屬品組合使用的?!堕L物志》中記載了木、竹、磚三者材質的腳凳。
2實用和裝飾相互促進
家具設計師要根據使用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把家具的實用功能構件和裝飾手法有機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的手工藝人很早就致力于追求實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例如古代的陶器工匠把彩繪等裝飾藝術與陶器造型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陶器工藝品;古代許多器物上為了便于使用而增加的蓋、鈕、把手、高足等,往往被設計成動物形態,體現了設計者追求實用和美觀結合的設計觀;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說古人根據材料的大小,采用不同的造型:“鑒大則平,鑒小則凸”運用凹凸鏡原理,使鏡子能夠全觀人面,造型又不失美觀[4]。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推崇把實用結構部件與裝飾有機結合的家具設計。第一,家具的結構部件要有藝術性,例如在客廳中擺放的凳子應該鑲嵌狹邊:“以川柏為心,以烏木鑲之,最古”。這既是裝飾,也有實用的考慮,因為在木凳子邊緣鑲嵌狹邊可以方便替換維修,以延長使用壽命。榻的腿制作成螳螂腿的形狀,靠墻壁安置的桌子:“飛云、起角、螳螂足諸式……或用大理及祁陽石鑲者,出舊制,亦可”。明式家具不僅美觀而且舒適,尺寸比例與人體各個部分相協調,重視裝飾,又沒有多余的裝飾。如同中國傳統的木構造梁架房屋的裝飾設計思路一樣,設計師巧妙地將家具的結構部件制作成既有裝飾性又具有實用性的部分,用榫茆連接成優美的造型。例如燈掛椅的后背擋板吻合了人坐著時候的脊椎曲線,又具有優美的線條美感;又如為了方便人把腳蹬到連接前椅腳的橫木上,把穩固椅腿的羅鍋棖設置得靠上一些,中間的一段向上彎曲,顯得美觀而實用;其他諸如明式家具的牙子、牙板、券口、龜足等部件的設計均是秉承著這種裝飾性與功能性構造合二為一的設計思路。第二,家具髹漆是為了防潮,同時也有裝飾性。文震亨贊美古斷紋漆和元螺鈿者(把螺貝殼鑲嵌裝飾到漆器表面組成圖案),認為這類裝飾有品位。第三,根據使用環境采用不同的裝飾標準,廳堂陳設要體現主人的社會地位,用品要精美典雅,家具也要求精致美觀;書房要體現主人學識的淵博,家具應該高雅自然,古樸端方,書桌千萬不要上油漆,以展現材質的天然紋理美為妙;亭榭中的家具因為常常接觸日光和風雨,所以不可用精細的家具,“須得舊漆、方面、粗足、古樸自然者置之”。小室中的幾榻應該“俱小而雅”男性臥室中的家具應該“精潔雅素”,女性臥室中的家具應該“絢麗精巧”。當代中國家具設計師應該好好借鑒以上這些設計思想,從而巧妙化解家具設計中出現的各種矛盾。
3“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和“古雅可愛”的文人家具美學追求
文震亨的好友沈春澤在該書的序中說好的家具應該:“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這是對文人家具的藝術要求,也是明代工藝的顯著藝術特色。該觀點認為工藝造物應該精煉而適宜,簡約而別出心裁,設計制作要巧妙而又自然。文震亨欣賞運用精良技藝制造的實用、精妙而自然的家具,例如說榻“有古斷紋者,有元螺鈿者,其制自然古雅”;說日本的佛廚“有內府雕花者,有古漆斷紋者,有日本制者,俱自然古雅”。榻和佛廚其實是有裝飾的,但文震亨欣賞有紋飾、不造作、華美大方的設計。文震亨還欣賞巧妙借用天然形態制造出來的渾然天成的家具,而對刻意雕琢的裝飾嗤之以鼻,例如:“禪椅以天臺藤為之,或得古樹根……不露斧斤者為佳,近見有以五色芝黏其上者,頗為添足”。文震亨還從文化的視角指出文人家具的美學特征應該是“古雅可愛”。崇“古”,意味著重視文化傳統和歷史,是文人保持自我和追求傳統的一種方式,在家具設計上可以有選擇地模仿古代的經典家具造型。尚“雅”要求家具脫俗,清雅、素雅、文雅,大件家具要簡練而且厚重。清雅的家具往往在造型設計上簡約自然,該家具風格在當代也很有市場價值?!翱蓯邸钡募揖呙缹W追求家具設計要適合不同用戶的氣質、偏好,以滿足個性化的設計要求??鬃诱f“繪事而后素”,受到此審美觀的熏陶,中國古代士人崇尚簡約自然。這也是“天人合一”宇宙觀和“道法自然”的設計觀的審美表現,這與當代人提倡的環境保護觀念不謀而合,強調人要與自然環境建立良性和諧的關系,設計師要設計出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產品,使產品與環境協調、與自然融合[5]。在材料上,明式家具注重保持材料原有的肌理使家具具備純樸自然的藝術風格,現代家具設計同樣可以依靠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家具材料進行加工,將材料自身的美和特色展現出來。在結構上,明式家具的榫茆結構技術利用木料構造將家具各個部位地連接在一起,既結實又美觀,巧妙自然,是現代家具設計學習的典范。在藝術上,明式家具巧妙借用藤、瘤木等天然形態,使一些園林和齋室用的家具奇特而有自然情趣,展現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和藝術眼光,這也為當代家具創新提供了思路。
4把家具的設計美上升到人格建樹和精神
追求的層面文震亨要求文人家具外觀形式美的總格調是“高雅絕俗”,他習慣以文士的眼光來品評世俗家具,認為有很多家具雖然美觀,但是太俗氣,不夠高雅,文人不宜用。文震亨崇雅斥俗的傾向貫穿始終[6]。他說:“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僅一幾一榻,令人想見其風致,真令人神骨俱冷。故韻士所居,入門便有一種高雅絕俗之趣?!闭J為家具能夠顯露主人的品位,風雅之士的住所,進門就給人一種高雅絕俗的感覺。元末名士倪瓚人格高潔、不同流俗,他淡漠的性格如同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一般幽寂蕭疎,倪瓚的清秘閣中的家具令人神骨俱冷,此種審美感受與倪瓚的人格韻味相一致。文震亨看到了家具在造型、材質、做工相互輝映下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神韻味,他提出可以用家具展現主人的人生志趣和精神追求,表現風流蘊藉和卓爾不群的名士氣質。崇尚精、簡、巧而自然的家具設計美,其實是在追求一種至真的人性境界。以自然為美,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審美觀,認為人為矯飾會掩蓋事物的本質,表面的奢華只會讓人迷失自我,只有適度雕飾又質樸自然的家具才能體現文人不同流俗、追求真我的精神。文人士大夫們把自然的人格與精神追求物化到家具造型設計中,通過構造精良而簡樸自然的生活環境,展現自我,獲得文士階層情感上的認同,促進人際溝通。從人格和精神象征層面來品鑒家具的思路對當代設計師依然有借鑒意義。受西方家具設計思想和風格的影響,當代中國的家具設計忽略了家具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標準化批量生產也使家具缺乏文化價值。我們應當將中國傳統文化要素運用到家具設計當中,使中國家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和氣質,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理解和把握傳統家具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把它們運用于家具造型設計,用來表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7]。這樣中國家具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脫穎而出,贏得在世界家具行業的地位。
5“隨方制象,各有所宜”的家具設計原則
“隨方制象,各有所宜”是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出的設計方法論,提出設計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設計,家具要與人、環境、時代相和諧。第一,因人制宜。要求設計以人為本,重視用戶的情感體驗,根據用戶群體的身心需要設計出定位準確的個性化家具,使家具風格合乎主人的愛好,傳達出主人的性情。第二,因地制宜。要求家具與使用的環境相協調,表現為家具款式和風格要適合于使用場合。例如文震亨說小室是非正式接待賓客的房屋,放置狹邊書幾、小茶幾、小榻,以供賓客或靠或坐、品茶賦詩、談天說地,因為室小,所以家具也要小巧。當代中國城市人口密集,由此而盛行的小型公寓中用的家具也應該小巧才顯得和諧。從宏觀上講,因地制宜還要求家具有地域特色,不同地區人們文化傳統、審美習慣和經濟狀況的差異,對家具提出不同的要求,清代乾隆時期,中國各地的家具在造型、裝飾和工藝上形成了許多流派,主流的是蘇作、廣作和京作三派。在當代中國家具創新設計中,我們既要提倡區域文化的交融來激發創作靈感,又要注意保護各地區家具的特色,以鮮明的地域藝術特征來吸引消費者。第三,因時制宜。既指出四季寒暑對設計的影響,也是說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審美風尚。當代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方式派生簡約風格,線條簡潔、色彩明快的家具受到年輕人的歡迎,簡潔自然成為中國城市流行的家具審美趣味。因此,在進行現代家具設計時,要簡化傳統中式家具造型和裝飾紋樣,融入現代時尚的精神內涵,體現出含蓄、內斂、中庸的中國傳統文化味道,既給人以文化認同感,還給人現代時尚感。
6結語
《長物志》中的家具設計美學思想體現出中國古人的造物智慧。以上梳理出的家具設計觀點是明代文人家具美學的重要內容,在該這些觀點的指導下,明式家具走向了輝煌。中國當代的家具設計師應該知曉明代文人的家具設計觀與美學觀,結合當代人的需求,把中國明式家具的設計美學思想在新時揚光大,走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道路,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推動中國家具的設計創新。
參考文獻:
[1][明]文震亨.海軍.田君注釋.長物志圖說[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71.
[2]蒙亮.對現代中式家具設計的反思[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11):24-25.
[3]姚健.張蕊.明式家具機能性設計中的組合探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47-152.
[4][北宋]沈括.夢溪筆談[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163.
[5]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71.
[6]葉原.“紹舊”與“創新”《長物志》中的雅俗之辨[J].裝飾,2016,(08):83-85.
[7]李世葵.論當代中國家具的創新設計思路[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09):12-13..
作者:李世葵 陳琛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