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其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金融領域中,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不僅對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商業銀行必須針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此更好地促進自身發展。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社會各個領域發展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在金融領域中,互聯網的發展極大拓展了業務范圍。互聯網金融具有諸多優勢,如產品種類多、成本低、支付靈活、服務多樣等,同時,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公開程度更大,能減少風險出現。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帶來了極大挑戰,很多商業銀行客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全面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影響,并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法顯得尤為關鍵。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分析
新時期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進入到金融圈,這也對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實際中想要提高商業銀行在金融行業的競爭力,就需要充分了解到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對于互聯網金融,其主要是互聯網企業開展相應的金融業務,或者是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網絡手段開展自身業務。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務包括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網絡投資、網絡理財產品等,其特點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便捷性互聯網金融的便捷性是其區別于傳統金融最為顯著的特點,在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辦理中,用戶需要到銀行的特定網點辦理,而互聯網金融用戶只需要利用電腦、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業務,十分便捷。同時,用戶在消費時,可以直接利用手機進行支付,十分便捷。
(二)大眾性在傳統商業銀行中,金融產品、金融業務大多是面對大型企業、中高端收入群體,排斥性較為明顯。互聯網金融的門檻很低,一些低收入企業、低收入人群都可以享受互聯網金融業務,同時,很多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只需要100元、200元就可以購買,十分貼切平民生活,這就使得金融業務真正面對的群體是社會大眾。
(三)引致性在實際中,有很多互聯網企業開展的金融活動,并不是為了通過這些活動來獲取利益,更多的是為了電子商務發展而服務的。如在電子商務產生初期的金融矛盾中,買賣雙方不相信對方,買家不愿意提前付款,而賣家也不愿意提前發貨,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促進電子商務的良好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應運而生。
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弱化了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中介地位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各種互聯網平臺可以讓用戶獲取更加精準、及時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本身的信息中介地位逐漸被弱化。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時間、空間已經不再是制約經濟活動的關鍵因素,商業銀行可以構建相應的網上銀行,來為用戶提供銀行金融服務。但是在實際中,很多用戶要求比較高,而商業銀行設立的網上銀行操作比較煩瑣,難以滿足支付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便捷的支付方式受到了用戶青睞。第三方支付模式與之前的支付方式相比較,其更加靈活,個性特色也更明顯,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主要業務的影響隨著互聯網金融融資類業務的快速發展,對于商業銀行的類似業務帶來了極大影響,很有可能對銀行貸款方式造成改變。互聯網具有很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其可以根據用戶資金需求進行產品設計,并且能給予用戶相應的融資支持,從長遠的角度看,隨著信息共享的深入發展,專業性業務發展越來越快,互聯網金融通過線下金融服務整合,能更好地對客戶資源進行判斷。同時互聯網金融還會對銀行欠債業務帶來影響,其主要表現在活期存款上,互聯網沖擊下,很有可能引起活期存款減少、用戶資金轉移等。此外,互聯網金融還有可能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帶來一定風險,從而對商業銀行發展造成影響。
(三)互聯網金融促進商業銀行改革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互聯網帶來的發展契機,對于新技術應用也越發看重。這也使得很多金融機構推陳出新,實施內部改革創新,對商業銀行來說,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內部改革。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讓商業銀行明白今后移動金融會變成金融競爭的主戰場,在實際中要想獲得大量客戶和數據資源,就需要有相應的平臺支撐。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還可以促使商業銀行注重對現有的產品進行整理、分析,實現資源優勢整合,以此更好地掌握用戶金融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促進了商業銀行市場競爭力提升。
(四)互聯網金融可以優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格局在新時期下,市場競爭越來越嚴重,對商業銀行而言,也是如此,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水平。互聯網金融有傳統商業銀行不具備的優勢,而傳統的商業銀行也具備互聯網金融這種新金融模式不具備的優勢,兩者既呈現競爭的關系,也呈現合作態勢,而從實際看,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只有進一步加深合作,才可以實現更好的發展。對互聯網金融來說,第三方支付雖然依托于電子商務平臺,但是無法正確獲得真實的客戶資源信息,而商業銀行手中有真實可靠的客戶信息資源,因此,商業銀行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方式,直接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這對于商業銀行市場化發展有極大影響,同時,還能促進商業銀行運行效率的提升。
四、互聯網金融下商業銀行發展策略
(一)注重上商業銀行業務創新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其多樣化的服務對于用戶影響也越來越大,使得更多的用戶看重服務多樣性、個性化。所以在實際中,商業銀行還需要創新自身業務,為用戶提供針對性、多樣化的服務感受。商業銀行要充分意識到互聯網金融本身的優勢,并對自身發展進行準確定位,優化業務辦理效率,挖掘更多客戶,并滿足其合理需求,提升金融業務服務水平。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今天,商業銀行本身要不斷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強化互聯網業務的資源投入,增強網銀技術水平,拓展商業銀行的互聯網業務服務范疇,為用戶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服務。如銀行可以推出一站式金融服務,讓用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網銀、微信銀行公眾號等進行完成定轉活、活轉定等金融服務,同時,還可以在網絡上實現理財產品自主贖回申購。在實際中,商業銀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與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的合作,全面拓展結算支付業務范疇,通過收取交易手續費來增加銀行的收入。
(二)強化與互聯網金融的協作互聯網金融雖然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同時,也存在諸多優勢,但是互聯網金融本身也存在一定不足,如信用問題,互聯網金融的貸款壞賬率遠遠高于傳統商業銀行,這也引起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暴力催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是傳統商業銀行本身具有良好的對外信譽,但是商業銀行存在業務繁雜、用戶體驗不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促進商業銀行發展,可以加強與互聯網金融的合作,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的豐富客戶數據庫挖掘潛在客戶,另一方面,也能為互聯網金融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商業銀行,可以以“投資者”的身份融入互聯網金融企業中,借助其客戶群體優勢,豐富自身業務,并利用互聯網金融更好地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開發新的金融產品、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雖然近幾年發展迅速,但是互聯網金融本身的發展時間比較短、經驗不豐富,無法將各類金融產品的優勢發揮出來,互聯網金融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恰好是商業銀行本身的優勢,因此,實現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融合發展,可以做到兩者的同步發展。
(三)提升商業銀行服務質量在過去商業銀行大多是設置固定的網點,實現自身業務服務,這種方式會在時間、空間等層面上給用戶服務造成限制,加上在過去的金融服務體系中,商業銀行占據著主導地位,對用戶服務重視力度不夠,造成了用戶體驗不佳。互聯網金融具備個性強、操作簡單、交互營銷、交易開放等諸多特點,其可以帶給用戶更加獨特、個性的體會,其高質量的服務對于商業銀行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對此,商業銀行也需要樹立全新的觀念,要從過去以“產品為中心”的服務觀念轉變成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觀念,全面提升自身服務質量。商業銀行可以建立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型營銷體系,借助互聯網手段實現客戶信息收集、整理、分類、服務的一體化,并構建客戶完整信息圖,對客戶類別進行細致劃分,針對不同客戶群體,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還可以打造綜合智能開放的網點,將理財顧問、產品經理、客戶經理等諸多營銷資源融入智能金融體系中,加強與商戶、媒體之間的合作,強化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建立品牌金融產品,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促進商業銀行良好發展。
五、結語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也越來越快,豐富了投資多樣性,增加了中小企業及個體的融資模式,促進了金融市場改革發展。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帶來了極大影響,制約到商業銀行的良好發展,所以在實踐中,商業銀行需要認真分析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并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來推動商業銀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俊.我國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策略[J].今日財富,2018(14):1.
[2]代升.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影響分析[J].商情,2018(31):166.
[3]梁超.我國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關系研究[J].中國經貿,2018(6):106-107.
[4]卓子晗,徐曉芝.我國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8(2):137-138.
[5]萬昕.基于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影響研究[J].中國商論,2019(13):32-33.
[6]李宏超,牛藝霏.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挑戰分析[J].中國商論,2019(11):165.
[7]曹鵬宇.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應用現狀[J].經貿實踐,2018(2X):156-157.
[8]丁欣威.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J].智富時代,2018(7X):11.
作者:符國邦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