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結構性失業協同治理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闡述了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類型與表征,分析了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形成機理,如大學主體的創造能力與社會創新性能力需求錯位,專業技能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錯位,就業理念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錯位。最后基于“五協同”視角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應對舉措:學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協同;專業組群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協同;師資隊伍建設引進與培育協同;就業觀念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協同。
[關鍵詞]不平衡不充分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治理
一、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類型與表征
1.行業發展不均衡結構性失業。行業發展不均衡結構性失業是指畢業生的供給與需求在不同行業存在著失衡。一是某些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行業,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吸引了各種社會資源,大學生就業時不自覺地涌向這些工資待遇高、社會美譽度高、發展環境好的單位,而其他行業則無法吸引足夠多的大學生投身其中,這種行業發展不均衡的優化與調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二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等國家戰略的實施,部分行業發生較大變化,如供給側改革中的煤炭行業、冶金行業等面臨去產能的調整,不僅原有技術人員面臨崗位轉型,高職院校的人才輸送也要進行被動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發展不均衡結構性失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將持續轉型升級,行業發展不均衡結構性失業也必將持續存在。
2.教育供給側結構性失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失業是指高校適應市場需要進行專業設置與調整存在滯后性而產生供大于求的結構性失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無論是新設置專業,還是調整原有專業,都需要建設周期,且人才培養還需要3~5年時間,這些客觀因素決定了人才供給一定會滯后于產業需求。當社會人才需求大于供給時,各高職院校紛紛設置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周期后出現“扎堆上市”,從而產生結構性失業。產業調整的需要相對于專業設置與調整以及人才培養周期的時效性高,因此,只要市場出現“熱門”產業,就會產生與之相關的人才需求,產生一輪與“熱門”產業相關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熱潮,進而集中“釋放產能”,產生階段性結構性失業。
3.技術技能發展不充分結構性失業。技術技能發展不充分結構性失業是指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成本科及以下學歷人才出現結構性失業。一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化”轉變,本科及以下學歷人才不再稀缺,用人單位有了更多的選擇自由,對人才知識結構與深度更加“挑剔”,以致部分人才不能滿足行業企業的需要。二是需求領域存在“人才高消費”,部分用人單位要求員工要有“211”或“985”背景,甚至擁有碩士、博士學位,還有的單位強調要有留學經歷,這種以應聘者最低學歷或畢業院校類型代替能力衡量與需求的標準,加大了本科及以下學歷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從而形成結構性失業。
二、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形成機理
1.大學主體的創造能力與社會創新性能力需求錯位。大學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教師肩負著培養學生、傳播知識、學術探究與創造、學術成果轉化等諸多任務。因此,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大學如何促進教師發展,培養大學生具備適應社會創新能力需求成為關注的核心。在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下,我國大學,尤其是高職院校,經常把學生視為可以“加工”的“材料”,通過“標準生產線”“標準模式”塑造他們成為“合格產品”,以致學生不能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沒有自由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缺乏主動探究知識、提升能力的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更談不上具備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社會大眾則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大學生變得“平庸”,就業尚且困難,何談創新能力?部分高職院校為了提高知名度,往往制訂一系列評教量化指標,以期“鞭策”教師不斷申請項目,發表更多高質量論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活力與內動力。
2.專業技能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錯位。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技術得到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要求也在不斷演變。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社會對各層次人才的知識結構與實踐經驗在不同時期呈現了不同的需求與定位,大學生各項專業技能的累積與提升需要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以致在特定時間段內大學生專業技能單一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存在錯位現象。第一,在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例逐步降低,而第三產業卻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向發達國家靠攏,如現代旅游、金融服務等。目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雖然進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但“新瓶裝老酒”的狀況依然是客觀存在,傳統課程的新陳代謝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首先,傳統課程與原有師資配置是相得益彰的,課程設置發生改變時需要師資與教學設施進行同步調整,但在實際操作中難度較大。其次,傳統課程雖然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但依然有其存在價值,仍在某種層面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課程調整要堅持自我“揚棄”,在傳承傳統精華的同時,變革與產業結構調整不相適應的部分。最后,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循序漸進,存在一個較長的周期,教學設施的更迭不僅需要資金投入,也需要一個過程,而觀念調整更是需要時間適應,凡此種種都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教育發展同經濟增長間的矛盾。第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技能單一的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用人單位要求,寬口徑、復合型人才成為時代主流。社會出現大量產業需要專業人才,企業高薪誠聘而不得,而部分大學畢業生卻找不到心儀崗位的現象。
3.就業理念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錯位。第一,大學生就業觀與經濟社會發展錯位。首先,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大學生在求職時過度考慮薪酬福利待遇、企業工作環境和晉升空間等,不能結合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綜合考慮能否在崗位上獲得能力提升的“增量”。麥可思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部分高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離職率較高,其平均薪酬已經超過同類高校畢業生平均薪酬10%以上,但位居離職率原因首位的卻是認為薪酬偏低,由此而形成了悖論。其次,畢業生過分追逐“社會美譽度”。部分大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崗位就業,更愿意選擇到機關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就業,覺得工作體面,更有發展機會。從公務員考試可以看出,某些崗位百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為了追逐這類工作,部分大學生參加各類培訓,屢敗屢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第二,用人單位的用人理念與企業實際需要錯位。用人單位盲目追逐名校生、高學歷人才。一方面,一線城市、省會城市等人才涌動,可供選擇的人才類型較為豐富,從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用人單位追逐名校生的行為,高職院校學生完全勝任的崗位,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卻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用人單位不以崗位能力要求選擇畢業生,而是用學校類型和學歷層次代替能力考量,以致在需求層面產生錯位。另一方面,本科畢業生沒有找到心儀工作就選擇讀研,讀研后還沒有找到理想崗位就繼續讀博,這種學歷的深造不是基于學術研究興趣和探究高深學問,而是為迎合用人單位的高學歷需要,以致在供給層面產生錯位。
三、基于協同視角治理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重要舉措
1.學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協同。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性”與“職業性”雙重屬性,既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種類型,也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層次。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高等職業教育在區域發展中與經濟的關系最為密切,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伙伴。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日益依賴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支持,同樣,高等職業院?;巨k學條件的改善也得益于區域經濟的支持。因此,逐步推進高等職業院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已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高等職業院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第一,區域經濟發展為學校的建設提供物質保障。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培養面向生產一線專門人才的??茖哟胃呗氃盒#欢怯傻胤狡胀ǜ咝^D型和高職院校升級的本科層次應用技術大學。無論是哪個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學?;巨k學條件提升、新建實驗實訓場地、原有實驗實訓場地改擴建、高水平人才的引進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二,區域經濟發展為大學畢業生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有活力,需要大量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主陣地”;另一方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背景下,能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就業。第三,學校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服務,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服務保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一方面,高職院校每年承接大量的企業橫向課題,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解決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和人才供給能力,成為區域招商引資的重要支撐條件之一,拉近了學校與區域產業、企業的距離。
2.專業組群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專業組群建設是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服務的關鍵環節與基本路徑,產業是專業設置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要實現專業組群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協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最大程度地消除專業設置滯后于產業發展的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及比重均持續發生演變,區域經濟的分工和主導產業的發展轉換將更加迅捷,這對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組群建設與區域產業的協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必須緊跟區域主導產業發展趨勢,預判新興產業的成長性,并進行充分調研,超前謀劃調整和優化專業布局。第二,求精而不求全,將優勢專業組群做強,避免專業建設的低質量重復。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要立足現有基礎,在前瞻性調研的基礎上,專業組群建設要向區域產業鏈逐漸延伸,將優勢專業做強,進而形成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高等職業院校應避免盲目攀比,貪大求全,除了充分調研區域產業需求外,還需要調研區域內專業設置和人才供給情況,從而避免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第三,專業組群建設要結合區域產業特點,充分考慮專業組群“貫通培養”,從而節省資源,提高專業建設績效。專業組群建設應在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情況下,考慮“貫通培養”,要結合產業需要,滿足專業組群各專業培養的共性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建設專業特色需要的項目。這樣高等職業院校在適應產業調整而進行專業動態調整時,可以減少資源的淘汰與閑置。
3.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協同。高等職業教育區分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實踐性,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實施過程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第一,正確把握理論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沒有專業理論知識的積累,一味地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能導致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也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因此,在強調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突出實踐育人,強化校內、校外實踐性教學與實訓的基礎上,要考慮人才的全面發展。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僅擁有專項技能將難以支撐人才的長遠發展。只有培養學生具有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特別是綜合性通識知識,才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第二,從人的全面發展高度理解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協同。高等職業教育強調技能培育,一度被認為過度強化人才的“工具屬性”而廣受詬病。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會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4.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和培育協同。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人力資本,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礎保障。我國高等教育在“雙一流”建設的引領下,進入了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時代。高校之間首要的競爭是人才競爭,一流名校紛紛重金引進人才,搶抓機遇。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成本高。有關教育成本的研究表明,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是普通教育辦學成本的2.5倍以上。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要把有限的資源用于人才引進。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能力結構,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理論基礎,還必須擁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尤其是技術應用能力,這與普通高校主要考量教師的學術造詣有很大的區別。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引進人才也更有難度。因此,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必須走引進與培育協同發展的路徑。第一,在師資隊伍引進上,要堅持學術造詣與實踐能力并重。高等職業院校從普通高校招聘畢業生,要強調高學歷層次,如博士研究生;而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歷,有較強區域產業發展所需的實踐能力人才時,對其學歷要求則予以適當放寬。第二,在教師培養機制上,要堅持學歷層次提升與實踐能力鍛造雙向展開。高職院校要將普通高校引進的高學歷層次教師選派到企業實踐,鍛煉其技術應用能力,并參與企業生產、研發,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等,提升其教學的針對性。高職院校還要促成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到普通高校繼續深造,提升其學歷層次和學術能力。第三,師資隊伍引進和培育校企協同。一方面,可以聘請企業一線工程師作為校外兼課教師到校授課,解決現有教師人數不足或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與企業簽署協議,選派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或承接企業橫向課題、到企業掛職鍛煉等方式,將教師的知識成果進行轉化,提升其服務企業的能力。
5.就業觀念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協同。第一,學生就業觀念轉變要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協同。學生要進行深刻的自我評估,從個人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規劃職業發展路徑,避免就業時一味“向錢看”,也要結合自身職業生涯規劃,考慮工作崗位能否為自己的能力提升、專業知識的獲取提供幫助。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深入,第三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機會也越來越多,畢業生要主動適應這種產業結構調整現實。民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已經形成一批明星企業,民營企業每年吸納60%以上的畢業生。因此,畢業生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鐵飯碗”,要根據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積極到民營企業就業,那里也能大有作為。第二,企業選人用人理念的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協同。首先,企業要有正確評價人才的選人用人辦法,不能簡單地用學歷層次和學校類型來評價學生,要做好人力資源規劃,根據每個崗位的能力要求設置選聘的關鍵評價要素。其次,企業要有正確的人才觀,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而不是人力成本。只有樹立這樣的理念,人才才能得到足夠的尊重,才能激發其工作激情。綜上所述,“五協同”是治理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有效舉措。在新時代背景下,任何有助于解決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性失業的舉措和嘗試,都有益于區域經濟的均衡與充分發展,有益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有益于展現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自信。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母小勇,楊志卿.大學的“揚棄”:回到“人”及其發展[J].教師教育研究,2017,29(2).
[3]郭巖.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8(2).
[4]孔德蘭,周建松.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理念與路徑[J].職教論壇,2017(21).
[5]崔顧芳.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7(6).
作者:薛維忠 徐紅巖 張春明 單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