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建設項目的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夏澤融 單位:四川大學
1建設項目管理背景
封建社會,不允許自由的建筑設計和施工,從唐朝開始,就有關于建筑項目的詳細規定,例如建筑的規模和樣式,特別是建筑顏色,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等級的象征,例如漢代富麗堂皇的色彩只屬于皇室,對于民間用色要求極為苛刻和嚴格,對于建筑的標準工時定額、建筑用材的尺寸和種類都有詳細的規定。在宋代就有《營造法式》一書來規定和約束設計的工藝和用材、色彩。這種政治上的原因一方面限制了建筑多元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建筑無論是在建筑樣式上,還是建筑用色、建筑空間甚至建筑意境上都追求高度的和諧和統一的美感。
2建設項目管理分析
2.1模式分析
在建筑項目中,對于建筑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工匠大多數是沒有社會地位的,他們雖然是項目的設計者、施工者,但在實際操作中真正有決定權的還是政府官員,在項目活動中“水木作”是中間的協調者,相當于今天的項目工頭。比如嘉慶年間的孫南來,完成了很多優秀的項目作品,大型的或者小型的都有跡可循,然而那個時代,孫南來仍然是一個“閑散”的工匠身份,沒有社會地位,對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即使是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師也是沒有尊重可言的,這對工程建筑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極大地限制了古代建筑業的發展。建筑工匠的服役性質的勞動實際上沒有實質的收入來源保障,甚至有的政府官員聘用專職的工匠,這些都無形之中加大了建筑行業之間的壓力,在建筑工匠中大多實行“師徒”性質的技術傳授,技術性的東西一般是以財產的形式來保護和繼承,不能和對等行業的技術形成知識交流,這種相當程度上的狹隘性限制了建筑行業的發展,使得一個固定時代的建筑風格始終是一成不變的,建筑顏色、建筑模式和建筑空間都是同一種風格,雖然有利于統治者的階級管理,但也對自己形成了約束,不能自我突破和創新,從精神層面上說極大地限制了人民的創新意識。
2.2造價管理分析
施工技術的嚴格制度化,保證了建筑項目造價的可計算性和可預測性,在項目開始之前,就有嚴格的詳細規定,例如建筑材料采購中的材料(木材、石灰、涂料等)種類、市價、數量和人力物力開支,有專員進行詳細記錄,在施工之后對項目開支進行核對和審查,然后上報給政府階層。所以,在一個項目完工之后,往往能對項目拉開至精確到一分一厘一毫,稍有不對,輕則自己填補資金漏洞,重則因此獲牢獄之災也是有例可查,這對于項目施工過程中的管理和項目建設效率、質量控制都有益處。
2.3質量管理分析
政府的參與和介入使得建筑項目的質量得到嚴格控制,對于出了問題的項目,懲罰一般都較為嚴厲。在一個工程之中,主要負責人對于項目的控制和把握是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為籌碼的,例如明代的項目施工實名制。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對于建筑材料的質量控制和比例配置,路面鋪砌磚瓦的嚴格預算,都是謹慎小心的完成。最好的例子就是明代修建的明城墻,由于其重要的防御戰略上的作用,必須保證其城墻的耐久和堅固,據說為了使城墻達到堅不可摧的預期效果,每一位工匠要對自己鑄造的磚瓦實名制負責,并且會將兩位工匠制造的磚進行對撞,破碎磚瓦的制造工匠會被處以嚴厲的刑罰。在這種嚴厲的制度下,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質量,使得明城墻歷經風雨依然聳立一方。這種苛刻的建筑管理模式雖然并不可取,但的確相當大的保證了建筑施工的質量,留下了數之不盡的優秀歷史建筑。例如清代姓雷世家對建筑就采取家族式的模式來進行嚴格約束,保證質量和效率,所以雷氏家族也是為數不多的獲得階級地位的工匠之一。
3管理思想分析
3.1狹隘性
在項目進行中,一般只是聘用固定的工匠來進行“復制式”建筑,對于建造的樣式和材料都有詳細的規定,對于工匠來說只準世襲制進行技術傳承,不準遷業,對于很多優秀的建筑工匠,甚至是設計師,都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藝的發展,對于建筑工程,魯班、公輸子、雷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在古代也只是匠人的身份存在,不得不說是古代階級制度下的悲劇。在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建筑學,工程管理等學科的開設,各色建筑論壇、建筑交流會,還有網絡上龐大的建筑資源共享,都為信息化的今天創造了很大的自由空間,是時代的幸運,也是時代的進步。
3.2模式性與統一性
建筑的管理過程是一個高度相似的模式。在建筑項目施工過程中,由于建筑項目的高度相似性使得建筑項目的管理流程也形成了完全統一,例如一套圖紙可以建筑多個房屋,在追求不斷變化的我們看來,單調而又缺乏個性,缺乏想象力。在現代管理過程中,由于建筑設計的自由性使得建筑的多樣性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揮和改善,所以建筑模式也是多樣的。對于管理者來說,不應當照搬現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規章制度,而是根據實際的項目工程來制定特有的建筑管理模式,實際上一個項目的自身差異性如果增大,就不可能會有與之相對應的建筑模式來提供參照,所以一個沒有階級約束的時代就應當將社會思想反映在建筑中,才能不斷創造出好的作品。
3.3制度性與皇權性
在封建社會往往過分強調皇權的重要性,例如三國時期鄴城開創了一種嚴格的里坊制度:平面長方形,整個城市是一種棋盤式分布,“里”和“市”由高墻包圍,按時開啟,城內功能分區嚴格劃分,是不容許民眾的自由的存在的,所以民主化的意識被壓制,創新也就不復存在。及至唐代,由于大氣開放的城市環境,里坊制度才漸漸被廢除。這種制度性的管理模式使得一個時代的建筑停留在一個刻板的風格上面,沒有人有權利去更改,這是時代的局限性。在現代,人們已經有了最大化的自由和創作空間,使得人民的自我創新意識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另外在項目進行中,嚴格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建筑的質量和效率,在建筑項目數不勝數的今天,建筑項目的不再受約束也使得建筑質量和建筑效率往往停滯不前,甚至相對于古建來說略有退后,這也是我們應當借鑒的地方之一。建筑材料的選擇,建筑經濟的控制和建筑質量監督管理環節都有著太多的漏洞和欠缺,相比較于古代項目的管理,缺乏極大地自我約束能力和嚴格的管理規范,甚至還有貪污或者濫用職權的事情存在。在這一點上應當加以注意。
3.4管理體制的系統性
我國在漢武帝時期就形成了特有的工程管理的制度,即工官制度。對于古代大型的工程,已經有明確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分工,從某種程度上揭示了古代大型建筑工程在管理上的系統性,這點是非常難能可貴和具有研究價值的。以清代的惠陵工程為例,在確定工程建造地址后,派出四位大臣負責承修,并組建寢陵工程處,形成一套直接向皇帝負責的工程管理機構,專職負責辦理寢陵的規劃設計,招商承包,監督管理,實施營建等一切事物。它以內部檔房為管理核心,輔以印房、印庫兩個職能部門,以及樣式房和算房兩個技術部門,同時還要成立一個與工程處平行的監督審查機構。而且各個部門的職能明確,不可替代。比如印房,它是工程的正式管理機構,需要皇上的批準才能成立,其主要職能是掌管都統印信,辦理章奏文移,協辦各項事務。樣式房的主要職能是營建設計,它繪制建筑工程圖和制造工程模型,然后根據圖紙和模型提供的信息按比例建造和施工。算房一方面負責核算土方量,另一方面統計工程物資,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并作出工程的預決算。算房里面的師傅也就是現在的造價工程師了。管理體制的系統性在其他建筑工程上也體現得非常明顯,比如都江堰工程,頤和園工程。種種例子足以說明中國古代大型建筑工程的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和有效的工程管理體系,使得工程得到系統的管理,實現了管理職能的合理分配,提高了古代大型建筑工程的工程質量,加快了工程進度,優化了資源的配置。
4結論
在建筑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建形成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在政府的參與和領導下的官式建筑,另一種是帶有自主特點的民間建筑。而民間建筑大多是小型住宅和院落,大型建筑少有涉獵,所以大型古建多是中央政府掌管(其中包括舟車、儀仗、山澤等),由“工官”制定法規法令、設計規劃、征集工匠、購運建材各個環節,實行統一管理與領導。這種管理模式在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細的今天,有利也有弊。對于現代社會,一方面要杜絕古代管理者的“專政專制”,避免閉門造車,對建筑采用古代的“復制”手法,應當追求創新以設計出更多有新意的作品,不受“模板”的約束和限制,同時也要學習古人嚴謹的施工過程、高度的責任心和自制能力,借鑒古建項目管理中的制度性原則和古代建筑工匠和管理者的工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