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了我國紡織行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并對紡織行業產業升級的路徑和模式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產業升級;路徑;產業鏈
1紡織業發展現狀
紡織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在吸納就業和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我國紡織行業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全年服裝、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01%,增速同比提高0.21個百分點。內銷方面,紡織內銷市場零售額保持繼續增長態勢,全年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9%,較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2019年,伴隨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內銷規模有望繼續擴大,消費潛能有望得到進一步釋放,由于我國消費市場整體承壓運行,預計內銷增速有所下滑[1]。多年來,在紡織行業中依據大量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的原材料,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紡織業總產量和貿易總額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浙江、江蘇、廣東、山東和福建五省紡織業最為發達。然而近年來,由于“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紡織業獲利逐年下降,一些地區紡織業陷入困境,紡織業規模飛速發展,盈利水平提升卻乏善可陳,推進紡織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2]。
2紡織業存在問題及產業升級的必要性
紡織產業振興規劃提出振興紡織業主要任務是淘汰落后產能、加強技術改造、建設自主品牌和優化區域布局。紡織業要進行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紡織產業。通過打造全球化本土紡織品牌,使紡織業從產業鏈低端走向高端,完成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型。
2.1紡織產業鏈分析
紡織產業升級,必須進行紡織產業鏈分析。早在20世紀60年代,紡織產業發生了世界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發達國家由于科技發展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在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專注于紡織產業鏈的兩端即產品研發原材料生產、末端的深加工和市場銷售環節,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承接了包括紡織在內的全球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我國紡織業從此融入全球經濟的鏈條中,成為紡織業“制造大國”,但利潤的獲取卻處于利潤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加工制造環節,受到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產業調整和升級的最終目標在于追求更高的利潤率,發達國家處在價值鏈的高端,開發并壟斷著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在生產設計環節掌握高端技術,而一些技術落后的低附加值產品生產就轉移到了不發達國家。從產業鏈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國紡織工業經過飛速發展,紡織工業總體量不斷增加,已取得規模優勢,但伴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及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利潤不斷下降。中國早期紡織業的飛速發展是低成本、低價格的比較優勢,而不是全面優勢。中國紡織業要繼續保持競爭優勢,需要通過技術創新改變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進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領域。
2.2當前紡織業存在主要問題
技術研發能力弱,技術裝備水平落后。我國紡織行業技術裝備與發達國家相比比較落后,印染整理技術落后,大型先進紡織設備很大部份依賴進口;高性能纖維開發較為落后,研發投入不足,紡織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擁有先進設備比重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設備陳舊落后降低了生產產品檔次和質量水平;研發資金不足,難以研發出適銷對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企業生產產品不能適應市場需求[2]。品牌建設滯后。中國紡織服裝高端市場約80%份額被國際品牌壟斷,紡織產業鏈要改變國外品牌對中國紡織產業高端控制,紡織業面臨從產業鏈低端邁向高端的挑戰。目前國內有超100家國外服裝公司占據中國市場。在品牌營銷和國內市場開發方面,國外品牌占據優勢,國內紡織企業多以對外加工和貼牌業務為主,國內紡織品及服裝產品市場大部分被國外品牌占據。紡織業品牌建設滯后,紡織業呈現規模大,品牌弱的局面。國內市場趨于飽和,國際市場開發不足。在當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不斷的國際環境下,紡織業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匯率稅率的風險。發達國家通過指定嚴格的產品質量保護本國市場,我國紡織業產品出口受到限制。除浙江、江蘇、廣東三個出口大省,其他區域紡織品出口沒有形成規模。人才匱乏,高素質人才缺失限制企業發展。由于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薪酬福利水平缺乏競爭力。紡織行業面臨招工難問題,由于紡織企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改革創新的科學管理理念,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缺乏有效的激勵手段,難以吸引或留住高素質人才。
2.3紡織產業升級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于由數量型發展向價值型提升的關鍵時刻,實現著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面臨產業升級轉型關鍵時期,這是未來一個大的趨勢。進行產業升級可充分進行共享資源,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也可以降低成本,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使企業實現最大的價值回報[3]。
3紡織業產業升級路徑措施
國內許多學者研究紡織業產業升級的路徑和模式,加快創新和技術開發、加大市場份額、提升市場開發能力是紡織企業升級的有效路徑,以及價值鏈升級,包括工藝流程升級和產品升級和鏈條升級。有關產業升級路徑主要有以下幾種:開發新產品,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優化產品的生產流程,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大產品設計研發環境投入,研發制造新產品,從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躍升。產品突出創意、設計,注重新面料的開發,同時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推進高性能、功能化、差別化纖維的研發與應用,加強對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工藝改造的支持引導;提高棉、毛、絲、麻天然纖維產品附加值,促進產品功能、性能創新。通過產品的升級擴大市場份額,提高企業收益水平。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加強自主品牌建設,通過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區域布局等實現紡織產業振興規劃的要求。打造集群品牌,建設區域品牌,提高影響力和企業知名度,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推動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實現紡織業從產業鏈的低端走向高端,完成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型。紡織產業鏈升級。紡織企業價值鏈高端產品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及銷售等附加值高的環節由發達國家掌控。目前我國紡織產業鏈處于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中部加工制造環節。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在承接產業轉移同時,促進產業鏈向附加值較高的設計研發,向銷售物流以及印染加工和服裝行業延伸。通過產業鏈升級,改變中國紡織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逐步進入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的階段。開拓多元化市場。由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加劇,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要采用多元化策略:開拓俄羅斯、東盟、中亞、中東及拉美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新興市場;保持和擴大對美國、歐盟出口,守住市場;開發內需市場,向內外貿并舉轉型,促進內外貿的融合對接。強勢企業可利用技術品質等競爭優勢,尋找能與之配套的品牌企業,加大上下游合作,實現合作雙贏。總之,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環境下,紡織業要走出困境,實現產業振興,在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要實現產業升級。企業可以通過采用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產業鏈升級及擴大市場份額模式來實現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國家信息中心經濟信息網.CEI行業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2]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工業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2015.
[3]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業[EB/OL].[2017-09-10].
作者:劉靜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