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社會各界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小學生數學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注重對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主要論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路徑。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一些新鮮事物都比較好奇,愛好一些新奇的事物,更容易接受高科技的學習工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要教學的內容提前制作課件,準備教學所要使用到的教具,運用多媒體能夠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通過自身的探索尋找答案。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六節《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時,主要探究問題有:風車是怎樣運動的?鐘表的擺錘是怎么擺動的?小車在進入車庫時,車桿是如何抬升的?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可以提前制作PPT,在多媒體上進行播放,讓學生清楚地觀看到物體的運動過程。通過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一個圖形可以通過平移、對稱和旋轉,從而得到許多美麗的圖案。
二、結合生活實例,促進學生思考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可以把生活中許多實際的例子引入數學教學課堂中,也可以多方面進行拓展,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有效地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多準備一些案例,讓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進行探究,也可以提出一個數學問題,讓學生搜集自己身邊與這個問題有關的事例,進行數學問題的多方位解答。例如,講到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課《混合運算》時,例題為:圖書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書,中午的時候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問下午的時候圖書室一共有多少人?在計算這種混合算式問題時,為了便于看出運算順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出每次運算的結果,先算出中午的時候圖書館里的人數為53-24=29(人),再用中午的人數加上下午進來的人數得到29+38=67(人),最后寫出綜合算式:53-24+38=67(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例相結合,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思考。
三、成立學習小組,推動學生思考
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學習和被動思考,不會主動地去考慮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要直接向學生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而是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試著讓學生自己先解決問題,并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再由老師統一解答。學生可以把老師的解答過程與自己的解答過程進行對比,找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同時也帶動了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節《年、月、日》時,老師可以拿出日歷,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一年有多少個月,一個月又有多少天,讓學生自己尋找規律。經過討論,學生可以知道一年有12個月,而一個月有時是30天,有時是31天,還有時是28天、29天。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老師可以給出一個口訣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年、月、日的規律:“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其中,“臘”指的是十二月。而在一年的12個月中,除以上月份和二月以外,剩余月份都是三十天。這樣就可以清楚地得出問題答案,也·學練研究·可以帶動學生進行思考。
四、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并且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總結整理知識重點,讓學生明確知識重點,進而才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教師在其中要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要能夠明確定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逐漸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此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結合學生的情況給予鼓勵和支持,通過這樣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能夠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并積極主動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節《認識100以內的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中的重點知識。比如,“幾個十是幾十,幾個一是幾”“一個一個地數,相鄰兩個數后邊的要比前邊的大,前邊的要比后邊的小”。這些知識都是數學的基礎,也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教師通過引導的方法能夠讓學生自己掌握知識內容,了解這一知識點的含義。教師也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得到反饋,這樣才能夠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而幫助學生不斷地積累數學知識。
五、創設數學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動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考,只有設計精巧的問題,才能夠真正地引領學生提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小學教師常常會利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夠被動學習。雖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已經將知識的重點告訴給學生,但是因為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導致學生不能夠實現自主思考,不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一旦自己遇到問題,就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創設數學問題,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激發學生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節《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聯系新舊知識點,能夠主動進行思考。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不能過于深奧,要在小學生當前學習水平的基礎上圍繞課本知識點進行設計,最終將結論正好引入課堂所學知識點上,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掌握數學知識點,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六、引導學生主動提問,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能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通過鼓勵、激勵等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當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不能簡單粗暴地通過批評的方法來解決,而是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整個過程都是由學生思考,教師引導,這樣才能夠真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節《除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回答:“42÷21=?”學生自己動手計算回答問題,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反思,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獨立思考的技巧,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偠灾?,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意識到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進行培養。小學數學屬于數學知識的啟蒙階段,是數學思維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形成濃厚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將數學與生活有效結合,從而幫助小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其在數學學習中更加懂得如何運用邏輯思維,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作者:鄭玉梅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小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