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民族文化,不僅有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而且有利于加快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腳步。本文首先對環境藝術設計傳承民族文化的關鍵意義進行了簡要分析,隨后對民族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展開了較為詳細的探討,并針對度假酒店的民族文化環境藝術設計實踐進行了探索,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文化;環境藝術設計;文化傳承
0引言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且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不僅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沉淀與累積,也是我國先進思想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對中華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有重要影響。環境藝術設計的開展,旨在通過改變空間環境的方式,達到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目的。使民族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較好地展現出來,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及環境藝術設計整體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積極意義。
1民族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
1.1關鍵性意義
環境藝術設計與民族文化的結合,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也是為了達到創新傳統文化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體現:(1)加強民族文化及環境藝術設計的結合。民族文化中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祈愿,在許多環境藝術設計實例中均有呈現,通過將此類觀念較好地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方式,不僅有助于促進整體設計的創新性及開拓性的提升,且有利于將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更直觀、具體地表現出來。同時,可為相應環境中的人們提供優良、舒適的體驗。在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中,可探尋到民族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例如揚州的個別園林建筑中,由于主人對竹的偏愛,便在院落中種滿了竹子,并以竹為園林命名。竹是四君子之一,象征純潔、高雅,可將主人追求高雅的情趣志向直觀地表達出來,是民族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良好融合的典型案例之一。[1](2)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會利用較多的技術和表現方式達到美化和改變居住環境的目的,且多數設計都會帶有較為明顯的設計師特點。換言之,每一件作品都是相應設計人員的文化素質、知識及情感等的集中表現。環境藝術設計追求的是人和居住環境和諧共處,同時,通過展現相應文化思想的方式,提升作品的人文性。民族文化具有的民族風格多樣、文化底蘊豐厚,將其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可為相關設計提供多種多樣的素材,有助于更好地達到豐富環境藝術設計文化內涵的目的,且能夠促使相關設計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提出的審美及文化層面的要求,起到有效推動環境藝術設計創新發展的目的。具體在進行各環節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人們更注重的是遵循自然的設計理念,進而達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此為民族文化思想的突出表現。推動環境藝術設計發展不僅需要以現代化的技術和材料為支撐,更需要通過有效融合民族文化的方式實現。
1.2具體表現
在具體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重視合理融入民族文化,有助于促進相應設計文化內涵的提升,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有積極影響。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存在較大差異性,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有效運用民族文化加以考量。(1)漢字。漢字是民族文化中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的一種元素,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溝通語言。漢字與西方的表音文字有一定的差異,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于書寫和外形中體現了較為飽滿的藝術性,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外形方正的漢字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體現了中華民族剛強不屈的精神。現今漢字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小篆、草書及行書等,字體間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審美特點的不同。[2]文字在設計中具有關鍵性地位,對其的有效應用,有助于提升設計的整體藝術感,豐富設計的表達含義。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會徽設計中將奔跑的人形與“文”字較好地結合在一起,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漢字的博大精深,而且直觀、明確地展現了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同時,在一些日常的環境藝術設計中,對漢字元素的運用也較多,此類直觀的主題表達形式,有助于促進設計人文性大幅度提升。(2)民族色彩。色彩具有刺激人們視覺感官的作用,可較為直觀地展現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及意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較高。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色彩可大致劃分成五種,包括黑、紅、青等,分別表示土、火、水等。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的色彩不同,設計人員表達的含義勢必不同,同時,各色彩給予人們的視覺感觸也存在較大差異。基于以往開展的環境藝術設計來看,民族色彩中的紅色的應用頻率相對較高。紅色也叫作“中國紅”,是我國國旗的顏色,也是最能代表中國的一種顏色,象征祥和、喜慶。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為例,相應設計便是將紅色作為主色調,不僅突出了顯著的“中國特征”,且將中國舉辦世博會的喜悅之情以及對四海八方游客的歡迎之意良好地表達了出來。[3]黃色在民族色彩中主要表示地位和財富,在高檔場所的室內裝飾設計中具有較為頻繁的應用,主要目的是營造出一種奢華的氛圍。例如中國仿膳飯莊,該建筑的室內裝飾設計便選擇將黃色作為主色調,將建筑特色較為直觀地展現于人們眼前,而且能夠使在飯莊中吃飯的人們產生一種在宮廷中食用御膳的感覺,不僅達到了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而且優化了建筑的整體藝術感,有助于為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吸引更多的顧客。(3)民族圖案。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文化不盡相同,衍生出的民族圖案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圖案造型豐富、種類較多,較為有效地突顯了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化特點。同時,這些圖案多存在特殊的寓意,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其合理應用,有助于深化藝術內涵。例如,環境藝術設計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龍形圖案代表的即為中華民族,我國北京盤古大觀建筑群便是將龍形的民族圖案作為設計原型,其也是環境藝術設計融入民族文化的典型案例之一。該建筑群中最高也是最顯現的建筑頂端仿照龍首展開設計,中部和底部仿照龍身展開設計,周圍4個高度相對較小的建筑仿照龍尾展開設計,5座建筑物整體以一個完整的“龍”的形象呈現在人們眼前,有效地體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圖案以表現吉祥寓意為主,這也是其較常出現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徽州居民建筑為例,人們多會在門窗、藻井等處的設計中加入民族圖案以表達自身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不同民族圖案表達的吉祥寓意也存在一定差異,如象背馱瓶象征五谷豐登、仙鶴與松樹一起象征長壽等。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有效地融入民族圖案,有助于推動現代設計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4]
2實際應用
下文以度假酒店的設計為例,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對云南彝族文化的傳承進行進一步闡述和分析。
2.1紋樣元素
彝族文化最具特點的元素之一即彝族裝飾紋樣,這些紋樣的種類、造型多樣,存在的審美價值及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紋樣是一種極為夸張、抽象的表現形式,可較為形象、直觀地展現彝族文化。針對度假酒店的環境藝術設計,通過有效應用彝族裝飾紋樣,可實現對彝族文化的良好傳承。具體而言,可在室內裝飾設計中融入彝族鏤空隔斷裝飾;于家具裝飾設計中的床上及沙發用品設計上融入彝族裝飾圖案,也可以對彝族布料織錦等加以剪裁、加工,直接應用于室內裝飾。
2.2文化元素
彝族文化元素主要由彝族的文字語言、風俗節日等構成,包括獨特的彝族文字及火把節等,此類元素均可以較為有效地將彝族文化內涵表達出來。將其應用于度假酒店環境藝術設計的室內造型設計中,有助于提升空間規律性,在相應環境中營造出濃厚的彝族文化氛圍,使游客在享受酒店美景和服務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和了解彝族文化,有利于增強相應空間的整體文化氣息。
2.3造型元素
穿斗挑梁結構是彝族地區個性化特點較為突出的傳統建筑模式。彝族建筑特殊的穿斗造型以及牛羊角造型都是可以較好地顯示彝族文化特征的造型元素,同時,美酒和火也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將上述元素抽象為民族文化符號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方式,可將彝族人民豪放、熱情的個性特點表現出來。在具體設計中,可利用完整的榫卯結構進行穿插操作,并配以牛羊角作為裝飾,進而營造出彝族文化氣息濃厚的氛圍。[5]
2.4色彩元素
彝族人民對黃、紅、黑3種顏色的應用最為廣泛,這三種顏色也是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的色彩,具有較為顯著的標志性特點。基于彝族文化的角度,黑色作為大地的顏色,象征尊貴、崇高;紅色是熱情的象征,代表彝族人民熱情如火和豪放的性格;黃色則代表富貴、美好。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合理應用這些具有特殊意義和代表性的顏色,有助于更好地展現彝族文化,促進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
2.5現代工藝材料及民族文化的有機融合
云南省所在區域氣候垂直變化較為顯著,豐富的氣候條件也為云南帶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設計師們提供了大量的設計靈感及素材。以傳承彝族文化為目的度假酒店環境藝術設計中,應注重抽象化處理本土元素,使其以一種文化符號的形式呈現在自身的設計中,同時,積極利用新型的現代化工藝和技術進行設計,重視文化創新,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整體設計效果,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展現我國傳統民族文化。
3結語
中華民族文化和我國國民的生活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提升環境藝術設計水平的主要目的是優化人們的居住環境,推動環境和諧發展。在創新相關材料及技術的過程中,有效結合民族文化,不僅有助于給環境藝術設計帶來靈感,豐富其設計素材,而且有利于為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更多方向,對推進我國環境藝術設計長遠、現代化發展存在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楊波.多元民族文化影響下的楊家將故事考察——以契丹射鬼箭儀式與雜劇《昊天塔》為中心[J].戲曲研究,2018(04):263-278.
[2]李技文,李桂明.苗侗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路徑探析——以貴州省黔東南州為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10(04):143-152.
[3]王麗娜.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建筑空間的融合探討——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第一小學方案設計[J].城市住宅,2018,25(12):79-81.
作者:宗志鑫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