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案例教學法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常用的方法,該方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減輕教師的壓力,開拓學生的見解思維。所以,本文從案例教學法出發,旨在探討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今案例教學法的融入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刻板,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例如,在進行“創造生命的價值”的講述中,教師通過介紹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蘭資助汶川、最美鄉村教師等生動真實的案例,使學生可以貼近生活,感受到創造生命的價值,以此更好地突出教師講授內容的主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深化學生的政治了解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主要以老師講述為主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教學。學生盡管可以記住理論知識,但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缺乏對思維的深入理解。并且傳統的教育方式是單一的、刻板的,因此講述的知識很難使學生貼近生活,真切地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意義。而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案例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使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展現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獲取率。例如,在進行“財產的繼承”講述時,老師講了如下案例:父母去世后留下10萬塊錢,哥哥說妹妹已經出嫁了,不能繼承財產,將父母的遺產占為己有。隨后以此為背景提出問題:第一,財產是什么?第二,法定繼承的范圍。第三,繼承人的范圍。第四,女兒有繼承權嗎?問題逐步深入,深化相關法律知識,幫助學生進行了解,達到法治教育的效果[1]。
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過程
對于案例教學法來說,教師需要制定相應的步驟,以此逐步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因此,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教師需要針對案例教學法具體劃分步驟。
(一)準備案例
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述時,尋找合適的案例是當前進行案例教學的基礎。首先,對于案例來說,應該源于現有文獻資料或者根據教學需要進行挑選。因此在進行案例選擇時,需要明確目標,緊緊圍繞主題進行案例的編選,同時也需要使學生在分析案例時獲得知識。案例需要具有啟發性,包含問題,使學生可以對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從而開發學生的智能。除此之外,案例要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這需要強化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通過現實問題進行案例的逐步深入,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使學生了解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并可以應用到實踐中。
(二)提示案例
案例教學必須根據現有初中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進行。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需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但對于案例分析來說,必須通過具體的典型事例進行課程內容的講述,該種方式不可以脫離理論知識的指導。所以在進行案例教學時,需要區分與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不同,不可以混為一談[2]。
(三)自學案例
案例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因此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講授時,為了更好地將案例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需要認真研究教材。教師設計自學案例并放在講授知識之后,這樣既有利于完成任務,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進行案例自學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輔導。除此之外,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視角,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為之后的討論案例打下基礎。
(四)討論與評價
課程討論是必要的。因此在討論案例時,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有效地分析案例,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綜合性地幫助學生進行問題的思考。同時,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以此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問題反思。隨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評價,以此歸納總結案例中的道理。
三、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更強的理論性,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起步階段,如果老師沒有進行良好的教導,學生就很難有正確的思維,也很難擁有對道德與法治的敏感。因此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格外重要。而案例教學法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可以使學生貼近生活,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蔣仕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的選擇呈現和問題設置[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0):73,75.
[2]尹萬英.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20(3):291,294.
作者:蒲玉珍 單位:甘肅省甘谷縣西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