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腮腺腫瘤范文

腮腺腫瘤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腮腺腫瘤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腮腺腫瘤

第1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腮腺腫瘤;臨床治療;分析

【中圖分類號】R739.8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2-0028-01

腮腺腫瘤的標準術式是通過對面神經進行解剖,同時切除腮腺腺葉與腫瘤。腮腺腫瘤患者中,80%的病發部位在淺葉,且腫瘤性質80%為良性[1]。臨床手術治療腮腺腫瘤的原則是在治療疾病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對器官形態與功能的損傷。近年來,隨著功能性外科的理念在我國臨床實踐中不斷深入,對于腮腺腫瘤切除的體現不再局限于盡力保存患者剩余的腮腺功能,還要降低術后并發癥以及復發的可能性。我院為提高腮腺腫瘤的治愈率,總結了60例患者經手術治療的臨床經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3年7月到我院進行腮腺炎腫瘤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齡17~80歲,平均年齡(46.7±4.3)歲,病程0.08~20年,平均病程(12.4±2.5)年,所有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上差異不顯著,均無統計學意義。其中良性腫瘤50例,惡性腫瘤10例。具體病理分型詳見表1.

1.2臨床表現

60例患者中,48例患者就診前未感覺到明顯癥狀,其中9例患者早期訴腮腺疼痛,經手術治療后,病理診斷發現其中5例患者為惡性腫瘤,2例患者出現面癱癥狀,1例患者為多形性腺瘤合并感染,1例患者為腮腺癌術后并發同側淋巴結腫大,鏡下觀察呈現低分化粘液表皮樣癌。

1.3臨床診斷

60例患者中經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相符的共55例(91.7%)[2],余下的誤診病例,多為將惡性腫瘤誤診為良性腫瘤,或是將良性腫瘤誤診為多形性腺瘤。

1.4手術方式

60例患者均行腮腺腫瘤切除治療,其中25例行腮腺淺葉切除合并面神經解剖與腫瘤切除,27例行部分腮腺切除合并腫瘤切除,8例行全腮腺切除合并面神經解剖與腫瘤切除,其中1例同時行淋巴結清掃術。手術過程中通常要對病理組織進行冰凍切片快速診斷,以此來明確臨床診斷。

2結果

2.1所有患者術后出現復發的情況,詳見表2.

3結論

腮腺也稱耳下腺,其主要功能為分泌唾液,利于食物的消化。腮腺腫瘤在口腔頜面部腫瘤中的發病率較高,通常達到80%以上。而該部位通常也容易發生炎癥,故臨床診斷中也容易發生誤診或漏診。腮腺發生腫瘤病變時,通常面神經都會受到腫瘤的侵犯,所以患者容易出現面癱或是面部感覺出現障礙。腮腺腫瘤的臨床表現為耳垂周圍出現包塊,但患者并無自發感覺,早期對疾病的診斷應借助B超或是CT檢查。對于良性的腮腺腫瘤,通常會在而耳垂周圍長出一些無痛性、可活動、周圍界限明顯的包塊,臨床較易誤診為淋巴結發炎或是粉瘤[3]。而惡性腮腺腫瘤在腮腺部位生長的包塊生長迅速,并伴隨頜面部的麻木等現象發生。

由于良性腮腺腫瘤多為混合瘤,所以其發生惡變的幾率高,需盡快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通常行腮腺手術治療的原則都應在切除腫瘤的同時,盡量保持殘留腮腺的功能。由于手術需對腮腺腺體及腫瘤完全切除,所以對手術醫師的要求較高,需將面神經的解剖關系熟絡于心,否則術中容易出現損傷神經的可能,造成患者術后出現眼斜口歪等現象。對于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則需根據術中觀察腫瘤對周圍組織的侵犯程度行手術方法,術后給予患者放化療防止復發。

常規腮腺淺葉切除或是全葉切除是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的經典術式[4],可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出現復發的幾率,但也有明顯的缺點,經其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高,通常包括耳前后區凹陷、腮腺功能喪失、味覺出汗綜合癥、耳垂麻木等。近年來,臨床上在對腮腺腫瘤行手術治療的同時,對傳統的腮腺術式進行了改良。根據腮腺良性腫瘤的多中心學說,腮腺淺葉或是全葉切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結合臨床經驗與病理切片研究發現,對腮腺多形性瘤的瘤體外多作0.5~1cm的切除[5],不僅可以達到根治腫瘤的效果,還能保留殘留腮腺的功能,避免術后出現并發癥的發生。根據本次研究對象在治療后的觀察發現,腮腺部分切除術的優點包括手術切口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腮腺組織與功能,術區不會出現明顯的凹陷,由于只需對部分面神經進行解剖,所以減少了對患者面神經的損傷,降低術后出現面癱的幾率。經改良后的腮腺良性腫瘤切除術對術者的要求較高,不適合初學者使用。且手術僅限于直徑較小且組織界限清除的千葉腫瘤,尤其是腫瘤位于腮腺后下部分的患者[6];若腫瘤過大或是邊界浸潤,會導致術中對腫瘤的切除不夠徹底。因此作者認為,對于過大且邊界浸潤的腫瘤,應使用傳統手術方式進行切除。而腮腺惡性腫瘤、腮腺深葉腫瘤,不論體積大小都主張使用傳統手術方式,若患者伴隨同側淋巴結轉移,還應在術中進行淋巴結清掃術,根據病情進行放射治療,將殘留的腫瘤細胞最大限度的進行殺滅,防止出現術后復發。

參考文獻

[1]杜忠洪.127例腮腺腫瘤臨床治療分析[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5):417-418,421.

[2]孫海鵬,馮力,范海東等.184例腮腺腫瘤臨床治療分析[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0,04(3):275-278.

[3]李嘉寧,章錦秀,王淑儀等.腮腺腫瘤85例臨床治療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7):913-915.

[4]梁忠,郭良,趙堅強等.284例腮腺癌的臨床治療分析[J].腫瘤學雜志,2013,19(6):466-469.

第2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 腮腺腫瘤;癌;治療學

腮腺癌占原發性腮腺腫瘤的30%左右[1]。選擇合理的術式及術后綜合治療對提高療效、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2]。對1999-2003年間手術和術后放療并有隨訪資料的12例原發性腮腺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2例腮腺癌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發病年齡26~73歲,平均45.6歲。自發現腫瘤到就診時間為2~6月。臨床表現早期為無疼性腫塊,隨著病程進展可出現腫塊固定、疼痛、麻木、面神經癱瘓、腫瘤表面潰爛、區域或頸淋巴結腫大等。本組病倒中腫瘤固定5例,疼痛或麻木感者3例,面癱者3例,頸淋巴結腫大者4例。臨床分期參照國際抗癌協會惡性腫瘤TNM分期標準,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4例,Ⅳ期4例。病理類型中黏液表皮樣癌2例,混合瘤惡變3例,腺樣囊性癌1例,腺泡細胞癌1例,腺癌1例,狀囊性癌1例,肌上皮癌1例,鱗癌1例,未分化癌1例。

1.2 治療方法 12例全部采用外科手術治療。行腮腺淺葉切除3例,腮腺癌根治(包括腮腺深葉,受侵的周圍組織及面神經)4例,腮腺癌聯合根治5例。上述患者術后均輔以放射治療,放療劑量40~60Gy,治療后所有患者均隨訪5年。

1.3 治療結果 本組12例中,患者存活3年者8例,5年者3例,10年者1例。

2 討論

腮腺癌的治療宜手術切除,術后輔以放療可延長其生存期[2],腮腺惡性腫瘤單純手術治療的5、10年生存率分別為47.1%~75.0%,34.8%~51.6%[1],而術后放療分別為53.7%~92.0%,44.7~90.0%[2,4]。我院以往往資料顯示,單純手術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42%和21%,手術加術后放療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48%和25%。說明放療對延長其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腮腺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和放療。手術選擇:腮腺惡性腫瘤首次選擇合理術式是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的關鍵。術前應根據B超、CT或MRI提示、術中所見及術中冰凍病理決定術式。①面神經的處理:取決于面神經是否受侵,與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及手術史有關。本組就診時面神經癱瘓4例。其中鱗癌、腺癌、腺樣囊性癌、未分化癌各1例。腮腺癌侵犯面神經預示著腫瘤分化差、惡性程度高、病期較晚。本組病例對有腫瘤侵犯或粘連的面神經,低度惡性者則切除受侵的分支或總干;高度惡性則行總干切除至莖乳孔處離斷;②切除范圍:隨訪中行腮腺淺葉切除術后復發2例,因此腮腺惡性腫瘤主張行腮腺全葉切除,這樣可以避免術后腮腺積液和涎瘺形成,減少復發。對遺留死腔較大者,可采用胸鎖乳突肌充填修復。對于復發性腮腺癌、臨床Ⅲ、Ⅳ期,腫瘤呈浸潤性生長、病理分化較差的低分化腺癌、鱗癌、未分化癌、狀囊性癌及局部侵襲力較強的腺樣囊性癌均應行包括面神經及周圍組織在內的腮腺根治術;③頸淋巴結轉移的處理:本文經術后病理證實頸淋巴結轉移8例,均為農民(或為民工),與患者對病情不重視有關。因此我們認為對術前病理診斷明確或高度可疑淋巴結轉移者應行根治性頸清掃術;對伴面癱、疼痛、腫塊固定及復發性腮腺癌,尤其是低分化腺癌、鱗癌、狀囊性癌等轉移率較高的病例,均應行選擇性頸清除術。術后放射治療: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認為腮腺癌術后放療對控制局部和區域復發、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義[2-5]。對腮腺惡性腫瘤,尤其是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手術后輔以放射治療對提高生存期至關重要。本文資料顯示,腮腺癌的預后與病期、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與否及是否復發等因素有關。臨床分期愈晚預后愈差;病理類型以肌上皮癌及混合瘤惡變預后較好,其次為粘液表皮樣癌、腺泡細胞癌、腺樣囊性癌,以腺癌、鱗癌、狀囊性癌及未分化癌為差。本組病例中有頸淋巴結轉移者沒有1例存活5年的,說明頸淋巴結轉移是判斷預后差的主要依據之一。因本文資料均為初治病例,有文獻報道[1,3]是否復治對預后有一定影響,因此首次手術徹底與否對預后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南京市衛生局.醫藥科技進展.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532,536,542.

[2] Spiro RH, Huvos AG, Strong EW. Cancer of the parotid: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88 primary cases. Am J Surg, 2005,11(2):452-459.

[3] Gorden AC, el-Bnaggar AK, Morrison WH,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m alignant tumors of the parotid gland.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41(1):79-85.

第3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腮腺腫瘤;圍手術期護理

    腮腺腫瘤是口腔頜面部常見腫瘤,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的有效手段,由于頜面部神經分布異常復雜,血管比較豐富,給手術本身帶來較大的難度和危險性,術前術后護理也比較復雜。2011年1月至今收治腮腺腫瘤患者31例,通過精心的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齡28~83歲。26例為良性腫瘤,5例為惡性腫瘤。麻醉方式選取全身麻醉,在此基礎上對所有患者行腮腺區域性切除或全腮腺切除術,術后發生暫時性面癱1例,對這例患者進行營養神經治療和功能性鍛煉后病情得到恢復,發生涎瘺1例,這個病例在口服阿托品和精心的加壓包扎后順利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通過與患者交流,傾聽患者主訴,術前患者緊張、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非常嚴重。所以需要向患者解釋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主治醫生的技術的熟練程度、手術的安全性、手術的效果和相關注意事項等,請成功病例現場示范,使患者的負性情緒得以明顯改善后以良好的狀態配合手術[1-2]。

    2.1.2 手術前準備:完善各項常規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生化檢查、X線胸片、心電圖等。手術區皮膚準備為剃去耳廓后方及上方5 cm以上范圍的毛發,徹底洗凈頭發,清潔頜面、頸部、耳廊凹陷處皮膚。術前禁食12 h,禁水6 h,以免造成術中誤吸。

    2.2  術后護理

    2.2.1 生命體征的監測:按全身麻醉術后常規方法進行護理,如吸氧和合理補液。同時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進行密切地觀察。對待全身麻醉暫時沒有清醒的患者,宜讓患者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健側,等清醒后再改為半臥位或健側臥位,進行這些操作時盡最大努力不要使傷口受到壓迫,這樣對減輕頭頸部充血、局部腫脹、引流傷口積血和積液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2.2.2 切口引流的觀察及護理:術后對傷口滲血滲液情況也要進行仔細地觀察,確保傷口引流的通暢,避免打折受壓。觀察并及時、準備記錄傷口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的變化,有異常時第一時間告訴醫生止血處理。同時還需要檢查傷口敷料有無松動和脫落,術區是否有腫脹發生。24 h后如果引流量<20 ml可拔管,拔管后對傷口局部進行包扎,時間約1周,這有利于減少殘余腺體分泌和止血[3]。

    2.2.3 飲食護理:術后禁食水6 h,6 h后遵醫囑給予半流質軟食如粥、面條等食物,多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由于術后患者下頜部加壓包扎,張口困難,不宜過度張口進食,應減少咀嚼,少食多餐,保證足夠營養攝入。同時避免進食酸性食物如蘋果、桔子等水果,應按時進食,避免吃零食,三餐前30 min,服阿托品0.3 mg,盡可能減少腺體分泌,促進傷口愈合[4]。囑患者進餐后應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潔,防止感染。

    2.2.4 涎瘺:術后5~7 d通常會有涎瘺發生,大部分涎瘺是由于術中縫扎殘余腺體不充分造成的,另外術后術區局部加壓不是很理想,加上患者的配合度不高,沒有合理控制飲食,且未嚴格執行醫囑服用阿托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本組資料中有1例涎瘺發生,拆線時發現患者耳后下方存在輕度腫脹,經采取抽除積液,局部加壓包扎等措施積極處理后,包扎期間隨時觀察患者面部血液及循環是否正常,同時繼續控制飲食及時服用阿托品,3 d后換藥觀察僅有少量積液,繼續加壓包扎,1周后痊愈。

    2.2.5 面神經損傷的觀察:腮腺腫瘤術中由于面神經受到機械性牽拉刺激,術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暫時性面神經麻痹或功能不全,如額紋消失、眼瞼閉合困難,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口角歪斜等。術后安慰患者,耐心細致地解釋面神經的損傷是暫時的,是手術的必要性,3~6個月可逐漸恢復,以消除患者的焦慮,放下思想包袱,并根據醫囑給予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如腺苷鈷胺注射液、彌可保、Vit B12等,同時對患者進行表情肌功能訓練。對于眼臉閉合不全、面神經顳支等其他分支損傷要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需指導眼臉閉合不患者白天和晚間分別使用抗生素眼藥水和眼藥膏,并用眼罩遮蓋保護,以防止因干燥導致結膜炎性反應;對于有面神經顳支等其他分支損傷的患者還需要提醒注意額部、面部肌肉的輔助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手術1個月后還應適當進行物理療法,如理療、針灸、推拿、熱敷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2.3  味覺出汗綜合征:發生機制在于手術切除時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和分布于汗腺的交感纖維發生錯位再生聯合,在有味覺刺激他時,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皮膚出汗或潮紅等現象發生,本組資料中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2.4  出院指導:指導患者保持切口清潔、干燥,術區繼續加壓包扎1周,保持口腔清潔,勿食酸味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定期隨訪。

    3 參考文獻

    [1] 于  珍.腮腺腫瘤手術圍手術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0):187.

    [2] 于敏霞,宋  偉,姜  艷.腮腺腫瘤患者術前術后護理探討[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5,28(5):81.

第4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 腮腺腫瘤; CT; 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9.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7-0035-02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的簡稱。由X光斷層掃描裝置、微型電子計算機和電視顯示裝置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可以對人體進行全身檢查,及時發現病灶,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1-2]。近年來,CT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臨床疾病的診斷中,在國內外取得迅速發展,發揮了有別于傳統X線檢查的巨大作用。它的主要優點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并可以產生多層次的掃描圖像,提供病變部位具體的影像資料。因此,CT在腫瘤疾病的診斷和療效觀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腮腺是腫瘤和腫瘤樣病變的好發部位。據統計,腮腺腫瘤的發病率約占頭頸部腫瘤的3%~5%。腮腺腫瘤類型多,且有良惡性腫瘤之分[3]。臨床醫生了解病變部位具體情況對于臨床外科手術的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影像學檢查對腮腺腫瘤的診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國內外CT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腮腺腫瘤的臨床診斷。為進一步提高腮腺腫瘤CT診斷的正確率,現將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入院及門診的78例腮腺腫瘤病例(共93個病灶),通過CT進行檢查,分析CT征象和病理資料,對結果進行統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門診及住院收集到的78例腮腺腫瘤的確診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齡17~74歲,平均52.6歲。患者的主要體征是耳前或耳下有腫塊,其中13例伴有面部神經癥狀。經病理學診斷,其中58例為良性腫瘤,20例為惡性腫瘤。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檢查采用GE(prospeed F1)CT掃描儀,行常規的橫斷面掃描,掃描范圍為下頜骨下緣到耳屏上緣,GECT掃描厚度為5 mm,CT連續進行螺旋掃描,其中直接增強掃描73例。使用高壓注射器以1.5 ml/kg的劑量注射對比劑碘海醇,注射速率為2.5~3 ml/s。

對獲取的CT圖像,分別對病灶的部位、大小、輪廓、邊界、密度均勻性、鄰近組織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進行分析,并結合筆者所在醫院及外院(均為三級醫院)的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比較,計算CT診斷的準確性。

2 結果

2.1 病理診斷

所有的78例患者均由病理檢查確診為腮腺腫瘤,其中良性腫瘤58例,分別為腺淋巴瘤26例,單形性腺瘤16例,多形性腺瘤11例,基底細胞腺瘤3例,神經鞘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各1例。惡性腫瘤共有20例,分別為粘液表皮樣癌9例,低分化鱗癌5例,腺泡細胞癌3例,淋巴上皮癌、腺樣囊性癌和惡性混合瘤各1例。

2.2 CT征象

良性腫瘤的直徑范圍在0.8~9.2 cm,平均直徑為3.4 cm。大部分位于淺葉,形態規則光整,邊界清晰,多呈現梭型或者卵圓形。

惡性腫瘤的直徑范圍在1.2~7.6 cm,平均直徑為3.9 cm。位于深葉或跨葉和位于淺葉都有。邊界一般不清析,且密度不均勻。

良性腫瘤,CT表現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圓形、橢圓形腫塊,大部分邊界清楚,形態規則,內部密度較為均勻;惡性腫瘤,CT表現為病灶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且其內部密度不均,存在轉移現象。

2.3 CT對腮腺良惡性腫瘤的準確率

本文中CT腮腺良性腫瘤的診斷準確率為86.2%,8例因表現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或密度不均勻,而診斷為惡性腫瘤。CT惡性腫瘤的準確率為75.0%,有4例因邊緣較清晰而誤診為良性腫瘤。

3 討論

據統計,在所有的腮腺腫瘤中有80%左右為良性腫瘤,其中多形性腺瘤最常見,腺淋巴瘤居第二,其他的良性腫瘤還包括腺肌瘤、肌上皮瘤、淋巴管瘤以及混合細胞腺瘤等。腮腺惡性腫瘤較少見,約占腮腺腫瘤中不到20%的比例。良、惡性腮腺腫瘤的CT征象具有不同的特征,病變部位的邊界和形態是否規則是鑒別良惡性腫瘤的重要依據[4]。良性腫瘤多見于腮腺淺葉,且大多邊界清晰,形態規則,多呈圓形或卵圓形。惡性腫瘤多見于深葉或跨深淺兩葉,常呈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楚,可轉移[5-6]。

腮腺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多見,但確診較為困難。自從CT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該病診斷以來,使其確診幾率迅速提高。CT技術是一種檢測腮腺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檢測方法被廣大患者接受,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給出確切的診斷信息[7]。從筆者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CT觀測結果能反映腮腺腫瘤的具體情況,有助于腮腺腫瘤的定位分析,以及良性惡性診斷,并為臨床手術提供指導意義,對腮腺腫瘤的診斷及長期的療效觀察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利用CT技術分析腮腺腫瘤的邊界、形態及其分布情況有助于腮腺腫瘤的良惡性的診斷,對于腮腺腫瘤的臨床手術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在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顏志平,李惠民,施增儒.腮腺腫瘤的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0,16(1):37-39.

[2]黃書峰,顧雅佳,吳斌,等.腮腺惡性腫瘤的CT表現[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11):967-971.

[3]肖鵬,范衛君,張亮.腮腺腫瘤的CT征象分析[J].廣州醫藥,2007,3(38):11-12.

[4]沈文榮,韓晶,康錚,等.腮腺腫瘤的CT診斷[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6(12):102-103.

[5]唐威,胡敏霞,羅德紅,等.腮腺原發性良、惡性腫瘤的CT表現[J].中國腫瘤影像學,2009,4(2):57-61.

[6]呂衍春,范衛君,沈靜嫻,等. 133例腮腺腫瘤的CT征象分析[J].癌癥,2007,26(11):1263-1267.

第5篇:腮腺腫瘤范文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是頭頸外科常見疾病,以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最為常見,多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1-4]。因腫瘤的病理性質及毗鄰關系,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目前皆推崇保留面神經的腮腺腺葉及腫瘤切除術式,故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術前、術后護理,為手術成功及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供了保障。

1 臨床資料

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首發腮腺淺葉良性腫瘤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22~56歲,平均46.2歲。發現腫瘤時間最短2周,最長4年。腫瘤病理學分類: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20例、嗜酸腺瘤3例、基底細胞腺瘤3例。術前常規行穿刺病理檢查,檢查符合良性腫瘤特性,腮腺CT掃描提示腫瘤直徑≤3.0 cm,其中32例術中再增加快速冰凍病理檢查確診為良性腫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術30例,傳統術式的腮腺淺葉切除手術28例。兩組患者隨訪0.5~5年,從傷口長度、術后并發癥及腫瘤復發等方面比較,腮腺部分切除術患者在傷口平均長度、面部凹陷畸形、暫時性面癱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而且腫瘤的復發率無明顯判別。腮腺部分切除術患者腮腺豐滿,擠壓患側腮腺,導管口流出清亮液體。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此類患者的心理問題包括:(1)部分病人特別是年輕女性病人由于美觀原因術前不愿意多剪頭發;(2)擔心手術切口瘢痕使很多人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3)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擔心手術后出現口角歪斜、眼睛閉合不全等后遺癥。針對以上問題,與患者進行交談,引導他們表達內心的感受,同時向患者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方案,介紹如何避免在手術過程中及術后出現并發癥,同時還可以讓病房內已行手術正在恢復的病人現身講解,使患者消除焦慮、恐懼心理,主動配合手術、治療及護理。

2.1.2 術前準備

(1)用朵貝爾氏液漱口,每日3次,保持口腔清潔;(2)有慢性腮腺炎者需要按醫囑給予抗生素,控制炎癥;(3)術前嚴格術區備皮,徹底清洗頭發,術前1日剃頭,觀察有無皮炎、毛囊炎等皮膚感染,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備皮范圍:以耳垂為中心,半徑為6~8 cm的圓形區域;(4)術前晚給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對難以入睡的患者給予安定5 mg口服,以保證睡眠良好。

2.2 術后護理

2.2.1 生命體征監測

(1)床邊備好吸引器和氣管切開包,協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暢通;(2)呼吸困難者給予持續低流量氧氣吸入,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特別是呼吸頻率、節律及面色的改變;(3)全麻病人回病房后要進行心電監測。

2.2.2 引流管的護理

(1)術后讓病人取半臥位,頭扭向患側,以利于引流。避免低頭、彎腰,避免頭部向健側扭轉;(2)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負壓引流球是否處于負壓狀態,保持有效的負壓吸引;(3)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每間隔24 h用50 mL的注射器抽出負壓球內引流液,以便準確測出引流量。在正常情況下,第1天引流液(<80 mL)為鮮紅色,第2天引流液(<20 mL)為淡黃色,引流量少于20 mL即可以拔出引流管,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

2.2.3 并發癥的護理

2.2.3.1 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是腮腺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多由手術過程中切斷或牽拉面神經所致,故術后要觀察患者有無口角歪斜、鼻唇溝變淺、皺眉、閉眼、鼓腮不能等癥狀,遵醫囑可采取一系列預防治療措施如:(1)按醫囑給予維生素B12、維生素B6肌肉注射;(2)術后前3 d使用地塞米松10 mg靜脈注射;(3)必要時手術2 w后開始局部熱敷或以輕柔緩慢的手法進行面部按摩治療。

2.2.3.2 涎瘺

涎瘺也是腮腺手術比較常見的并發癥,開始表現為術區皮下聚集液體,如沒有及時妥善處理,則形成瘺。防止涎瘺應做到:術后傷口加壓包扎;從手術當日起,餐前15 min遵醫囑給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連續1周,抑制腮腺分泌,預防涎瘺形成。觀察傷口敷料滲液、滲血情況,發現敷料較濕時應及時更換并加壓包扎;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等;囑患者禁食酸性、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2.2.3.3 耳前區麻木

有部分病人腮腺切除術后,會出現耳前區麻木,故術后用手觸摸病人耳前區,詢問其有無麻木等異常感覺,并向患者解釋引起并發癥的原因,隨著時間的延長,一方面逐漸適應,另一方面感覺神經末梢可以再生,癥狀也就隨之消失。

2.2.4 手術切口護理

(1)嚴密觀察傷口敷料松緊情況及有無滲液、滲血,加壓包扎有無松動,保持傷口干燥;(2)引流液少于20 mL時拔出引流管,繼續加壓包扎,消滅死腔;(3)皮膚創口術后5~7 d拆線。

2.2.5 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水6 h, 7 d內半流質飲食,每餐進食前15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進食清淡易消化飲食,將食物放在口腔健側以利吞咽。注意通過飲食調理,保持大便通暢。

3 出院指導

注意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出院指導。需特殊交代的是術后3~6月可出現Frey’s綜合癥。當咀嚼飲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時,術側局部出汗并伴有發紅現象。多數患者感覺不適,這可能與手術中刺激神經、術后局部腫脹壓迫神經及瘢痕粘連等因素有關。應指導患者注意飲食,禁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以減少刺激,其腫脹消退即可恢復。同時要保持切口皮膚干燥,定期隨診;部分患者并發面神經麻痹癥狀,告訴患者局部熱敷或以輕柔緩慢的手法進行面部按摩治療,絕大多數半年后可以恢復。

參考文獻

[1] 俞光巖,馬大權,柳曉冰,等.腮腺腮腺部分切除術在沃辛瘤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6,31(6):372-374.

[2] Witt RL.Facial nerve function afte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an 11-year review [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9,121(3):210-215.

第6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 腮腺腫瘤 面神經損傷 面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115

腮腺腫瘤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的疾病[1],保留面神經的腮腺淺葉及全腮腺切除術是治療腮腺腫瘤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腫瘤的大小、腫瘤的性質以及醫生水平的差異[2],弄不好會出現并發癥,尤其是會出現面神經損傷,導致面癱。如何減少并發癥,減少面癱的發生,2009年1月~2011年4月60例腮腺腫瘤切除術后發生面癱患者26例,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4月行腮腺腫瘤切除術60例,術后發生面癱26例,其中良性腫瘤20例、惡性腫瘤6例。男17例,女9例,年齡5~73歲,平均45.6歲,腫瘤直徑1~7cm。腫瘤位置:位于腮腺下極2例,位于耳垂頜后區12例,位于耳屏前部12例。

手術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墊肩,全麻成功后取常規的耳屏前S型切口[3],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電刀翻起皮瓣至腮腺前緣,向后翻起至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分別于下頜角后上方嚼肌筋膜深層、嚼肌表面解剖出面神經下頜緣支,或于腮腺導管上下方1cm范圍內腮腺前緣的前方尋找面神經頰支,或于顴弓下1cm、耳屏前1cm處尋找出面神經顴支,逆行解剖至總干再順行解剖出面神經各分支。

結 果

60例行面神經解剖加腮腺全切除術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經頰支切除術,發生面癱26例。其原因是患者腫瘤侵及面神經頰支,術后出現永久性面癱;腫瘤切除術及面神經解剖加腮腺淺葉切除術者51例,發生暫時性面癱25例,進行對癥治療,給予肌肉注射維生素B1、B12及其他治療,3個月后恢復,經過1個月~2年的隨訪,1例腮腺鱗癌患者復發死亡。

60例發生面癱26例,面癱發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癱1例(總面癱的385%),發生暫時性面癱25例,發生暫時性面癱占總面癱的9615%。

討 論

面癱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限制。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西醫治療方法有伽馬刀治療。在治療上一般建議采用中醫三位一體綜合療法治療。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歪。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

腮腺腫瘤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的疾病,保留面神經的腮腺淺葉及全腮腺切除術是治療腮腺腫瘤的重要方法,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其手術方法可以分為全腮腺切除術、區域性切除或淺葉切除術[4],面神經解剖的方式有多種,國外一般是從總干開始逐步尋找分支,國內恰恰相反,多采用逆向解剖,從分支開始逐步尋找總干,也有在腮腺前緣解剖出全部的面神經分支,齊頭并進,邊向總干解剖邊切除淺葉及腫瘤的。以往在尋找面神經分支時,多主張從頰支或下頜緣支開始解剖,因頰支數量最多且吻合支多,損傷一支引起面癱的可能性最小。下頜緣支位置表淺解剖恒定可分別在嚼肌前緣下頜骨下緣于頜外動脈交叉處尋找下頜緣支,也可在下頜角后上方嚼肌筋膜深層、嚼肌表面尋找,還有顯露面后靜脈順行向上在其表面尋找的。但是因其較細且吻合支少,在分離時易受過度牽拉而引起麻痹,尤其當腫瘤很大時,牽拉往往更重。離總干的位置又最近,可很快沿之解剖至總干,從而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面神經暴露的時間,這幾個方面使從顴支解剖發生面癱的幾率反而較低。面癱的發生率除了與面神經解剖的方式有關以外,還與腫瘤的大小、術者的操作技巧及腫瘤的切除范圍有明顯的關系[5]。

本組資料顯示,60例行面神經解剖加腮腺全切除術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經頰支切除術,發生面癱26例。其原因是患者腫瘤侵及面神經頰支,術后出現永久性面癱;腫瘤切除術及面神經解剖加腮腺淺葉切除術51例,發生暫時性面癱25例,進行對癥治療,給予肌肉注射維生素B1、B12及其他治療,3個月后恢復,經過1個月~2年的隨訪,1例腮腺鱗癌患者復發死亡。60例共發生面癱26例,面癱發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癱1例(總面癱的385%),發生暫時性面癱25例,發生暫時性面癱占總面癱的9615%。由此說明手術的切除范圍、腫瘤大小、面神經的解剖方法是影響面神經功能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胡曉文,歐陽喈.腮腺切除術后面神經功能損傷[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0,14(2):121-122.

2 張引成,李家偉.腮腺切除術中面神經的解剖和觀測[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7,13(5):345-348.

3 趙文星,陳希,胡慧蘭,等.腮腺區手術尋找面神經的新方法-面神經顳面干解剖法[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1998,4(2):115-116.

第7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腮腺;良性腫瘤;胸鎖乳突肌瓣;Frey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782.05

【文獻標志碼】B

涎腺腫瘤約80%發生于腮腺,其中3/4為良性腫瘤。腮腺良性腫瘤的手術治療依據瘤體所在部位來決定切除范圍。腮腺淺葉或腮腺全切除+瘤體切除+面神經解剖是常規手術方式,術后可出現面部塌陷畸形或Frey綜合征等并發癥,并給患者帶來精神心理負擔。本文介紹了利用胸鎖乳突肌瓣修復腮腺良性腫瘤手術后局部缺損,術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1 臨床資料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頜面腫瘤外科自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對24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進行腮腺淺葉或腮腺全切除+瘤體切除+面神經解剖+胸鎖乳突肌瓣轉移修復術,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齡6~73歲,平均年齡42.1歲;多形性腺瘤13例,腺淋巴瘤8例,舍格倫綜合征2例,嗜酸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1例;瘤于腮腺淺葉16例,位于腮腺深葉8例。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CT檢查,了解瘤體范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2 手術方法

2.1腮腺切除

全麻氣管插管下進行手術。手術切口為耳屏前至耳垂下及下頜角下方2cm的常規“S”形切口,于腮腺筋膜表面分離皮瓣,充分暴露腮腺周界。據瘤體所在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面神經解剖分離,瘤于腮腺淺葉者由面神經總干入路分離解剖面神經,具體為沿著胸鎖乳突肌前緣向乳突分離,分離出二腹肌后腹,于胸鎖乳突肌前緣與二腹肌后腹相交距乳突頂端前方約1cm處,將面神經總干分離,之后沿著面神經的面頸干和面顳干分離腮腺淺葉,并將瘤體一并分離切除;若瘤于腮腺深葉,由腮腺前緣分離出面神經下頜緣支,之后沿著面神經各分支分離至面神經總干,將淺葉切除,然后將面神經深面的腫物及腮腺深葉一并分離切除。術中快速冰凍切片檢查證實切除的腫瘤為良性腫瘤后,縫扎腮腺切除后殘留的腺泡。

2.2胸鎖乳突肌瓣的制備及轉移修復

將面后靜脈和耳大神經分離保護,根據缺損區大小設計胸鎖乳突肌瓣。以胸鎖乳突肌上端乳突附著處為蒂,乳突尖下方1.5~2.0cm為肌瓣旋轉軸點,肌瓣大小約為胸鎖乳突肌的1/2厚度和前1/2寬度即可,下方一般在副神經平面之上,沿著胸鎖乳突肌深淺層之間的間隙分離,將肌瓣分離至乳突尖下方,然后旋轉肌瓣扇形展開覆蓋于面神經總干及分支表面的缺損處,肌瓣與周緣縫合。常規縫合創面,留置橡皮引流條并加壓包扎,術后7d拆線。

3 術后觀察及隨訪

術后觀察指標包括:創面愈合情況,有無面神經損傷、涎漏、Frey綜合征等的發生,術區有無凹陷畸形,局部瘢痕情況,頸肩運動有無異常等。所有患者均隨訪6~10月。24例患者術后均一期愈合,無創面感染及涎瘺發生,術后3例患者出現暫時性下唇歪斜,2月后完全恢復,其余患者未發生面神經損傷癥狀。所有患者術區飽滿,無明顯凹陷畸形,雙側顏面對稱,瘢痕隱蔽,患者對顏面美觀滿意。所有患者未發生Frey綜合癥,頸部及肩部運動未見明顯異常。圖1為一33歲男性患者,診斷為右側腮腺多形性腺瘤,手術切除右側部分腮腺淺葉及腫物的術中及術后情況,觀察可見,術后傷口愈合良好,無并發癥發生。

4 討論

腮腺腺體大部分位于頜后凹,部分淺葉覆蓋于咬肌表面,后下極位于下頜角與乳突間的下頜后凹處,該處的腮腺組織對于維持耳垂下方的豐滿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腮腺良性腫瘤的常規手術方式為瘤體組織、部分腮腺組織或腮腺淺葉、或全腮腺組織切除,但無論采用何種手術方式,若不進行修復,術后耳屏前及耳垂下方頜后凹區出現塌陷畸形,影響美觀。針對修復腮腺術后局部凹陷畸形,有學者用咬肌筋膜瓣、頸闊肌瓣、脂肪墊等組織填充腮腺缺損區,并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其提供的組織量有限而改善凹陷畸形程度幫助不大。采用顳肌筋膜瓣、斜方肌瓣、胸大肌瓣和二腹肌瓣等肌瓣雖然提供的組織量充足,但組織瓣轉移路徑較遠,甚至需要開辟第二術野,從而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胸鎖乳突肌瓣用于修復腮腺術后缺損具有一定優勢。腮腺手術常規需要暴露胸鎖乳突肌前緣和上段,制備胸鎖乳突肌瓣時僅需要將胸鎖乳突肌上段的后緣給予暴露,將耳大神經和面后靜脈分離保護,胸鎖乳突肌上1/2能夠充分暴露,切取胸鎖乳突肌厚度的1/2時與深層的肌肉有一層筋膜,沿著筋膜向上分離肌瓣至乳突尖下方1.5~2.0cm處即可旋轉肌瓣。肌瓣旋轉靈活,能夠扇形展開,覆蓋于面神經總干和各分支表面,能很好填充頜后凹的缺損區。本研究采用胸鎖乳突肌瓣修復腮腺術后局部凹陷缺損,修復效果良好,術后患者面部沒有明顯凹陷畸形,局部豐滿,面部左右對稱。

胸鎖乳突肌瓣應用的解剖學基礎:胸鎖乳突肌是位于頸外側的柱狀肌,頸深筋膜淺層包裹,形成該肌肌筋膜,該肌血運呈多源節段性供應,上部主要來自枕動脈,中部供血來自甲狀腺上動脈,下部供血來自頸橫動脈及肩胛上動脈,這些血管在該肌束中相互吻合。副神經行走于胸鎖乳突肌內并支配該肌,于該肌后緣中上1/3交界處進入頸外側三角。制備胸鎖乳突肌瓣時,要注意保護枕動脈降支,防止肌瓣因缺血而壞死,確保術后創口一期愈合;同時要避免損傷行走于胸鎖乳突肌內的副神經而引起功能障礙。一般切斷該肌前內側至肌肉寬度和表面深度的1/2,向上分離至距乳突尖1.5~2.0cm處,就不會損傷副神經及枕動脈,同時保證了剩余的胸鎖乳突肌的連續性,不影響其正常功能。

本研究利用胸鎖乳突肌瓣修復腮腺術后局部缺損,不僅能夠改善局部凹陷畸形,還有效預防了Frey綜合征的發生。在隨訪的所有病例中未發現該綜合征的發生。Frey綜合征是由于手術切斷了腮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以及分布于皮膚血管、汗腺的交感神經,創面愈合時神經斷端發生迷走或錯向的交叉再生聯合,當受味覺刺激并有咀嚼運動時,副交感神經興奮,術區某些范圍出現了皮膚潮紅和出汗現象,發生率約20%左右,也有報道其發生率為10%~95%。一般術后3~6個月發生,治療效果欠佳,故預防措施更為重要。有學者提出,可應用插補顳肌筋膜瓣、面部淺表肌肉腱膜系統以及異體脫細胞真皮基質等來預防腮腺切除術后Frey綜合征的發生。但應用顳肌筋膜瓣轉移于腮腺切除術區預防該綜合征,需將手術切口向顳部延伸,手術創傷較大;異體脫細胞真皮基質插入雖然也可預防Frey綜合征,但其為異體材料,有免疫排斥及局部慢性炎癥可能,并且由于缺乏血供,可發生吸收。本研究中,將胸鎖乳突肌瓣旋轉填塞術腔,將該肌瓣與殘存的腮腺筋膜對位縫合,重建腮腺咬肌筋膜,有效地預防了迷走神經的再生,防止了Frey綜合征的發生。在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先后罹患雙側腮腺腺淋巴瘤,其右側先發,行常規手術切除,術后出現了Frey綜合征及局部凹陷畸形;3年后,左側又查見瘤體,隨后行瘤體及部分腮腺切除并同期胸鎖乳突肌瓣轉移修復,術后隨訪發現未發生Frey綜合征,局部亦無凹陷畸形。

第8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 腮腺淺葉良性腫瘤; 區域性切除術; 臨床應用

腮腺腫瘤多為良性腫瘤,以發生在面神經淺層的腺葉組織者居多,其中,良性腫瘤中又以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見。對于發生于腮腺淺葉的良性腫瘤,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傳統的腮腺淺葉切除術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經各分支,并于面神經淺面切除腮腺淺葉和腫瘤,其手術范圍大,術后并發癥亦較多[1]。本院采用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的良性腫瘤,保留了腮腺導管及部分腮腺組織,在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口腔頜面外科的70例腮腺淺葉良性腫瘤首發患者,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齡17~72歲,平均35.2歲,多形性腺瘤44例,沃辛瘤18例,肌皮瘤5例,狀囊腺瘤3例,病程1個月~4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術前均無面神經功能障礙,且均行增強CT檢查,確定腫瘤位于腮腺淺葉,測量腫瘤直徑≤3 cm,并排除腫瘤邊界不清,術后經病理切片確診。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采用傳統腮腺手術的“S”形切口,翻瓣后在腮腺前緣尋覓結扎腮腺導管,常規解剖面神經各分支,于面神經淺面將腮腺淺葉、腮腺嚼肌筋膜及腫瘤完整切除。將殘端進行縫扎處理。術后放置負壓引流,術后根據引流量在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規加壓包扎14 d[2-3]。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區域性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采用“S”形或順皮紋直線切口,較傳統術式短。根據腫瘤的部位在“S”形切口上選擇耳前、耳后或頜后區域上作切口,長度以充分暴露腫瘤為宜,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腮腺咬肌筋膜,在腺體內翻瓣,以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在皮瓣上。根據腫瘤所在的部位解剖鄰近的神經,采用外周向主干方向鈍銳性分離相結合的辦法。如腫瘤位于耳前腮腺導管以上水平,可只解剖面神經顳支和顴支;如腫瘤位于腮腺導管以下頜骨下緣以上水平,則需解剖下頜緣支和下頰支;如腫瘤位于耳垂下、頜后、下頜角區域,則需解剖面神經下頜緣支,保留耳垂支、耳后支及耳大神經,切斷進入腺體的分支。面神經解剖完畢,以腫瘤為中心切除腫瘤與其區域周1.0 cm的腺體組織,術中保留主導管,縫扎腮腺殘端及分支導管,術后放置負壓引流,術后根據引流量在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規加壓包扎14 d[4-5]。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經分支數,并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術后隨訪6個月~2年,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暫時性面癱、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綜合征和口干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其中暫時性面癱、涎液潴留、耳垂麻木由術者根據臨床檢查評價,面部畸形通過問卷調查反饋評價;Frey綜合征是腮腺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多為手術過程中切斷分布于汗腺和皮膚血管的交感神經及位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后數月兩組神經纖維斷端的錯位愈合,臨床主要表現為當有味覺刺激并有咀嚼運動時,術區皮膚出現潮紅和出汗[6],根據淀粉碘試驗評價;口干采用劃線法評分評價[7]。所有患者分別于術后1、3、6個月、1年及每年復診1次,以觀察兩組患者的腫瘤復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各項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均手術順利。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平均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平均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解剖面神經分支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暫時性面癱、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綜合征和口干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腫瘤的復況 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發生腫瘤復發,復發率為2.86%,對照組患者中有1例發生腫瘤復發,復發率為2.86%。兩組患者的腫瘤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上,腮腺腫瘤主要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患者中以良性腫瘤最為多見。在良性腫瘤人群中,則主要以多形性腺瘤為主,其次就是腺淋巴瘤。主要表現為耳前區、耳垂下或腮腺后下部的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無粘連,可活動,包膜不完整,表面光滑無結節,常無功能[8]。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腮腺良性腫瘤最有效和主要的方法,但若單純沿包膜剝離剜除,則術后易出現腫瘤復發,尤其是多形性腫瘤。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根據患者腫瘤的類型以及侵犯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腮腺淺葉切除術為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傳統手術方式,該術式適應證廣,操作簡便,全面解剖并保留神經主干和分支,并將腮腺淺葉組織和腫瘤一并切除,顯著降低了術后腫瘤復發率,但也存在諸多缺陷。由于術中采取大切口、大翻瓣,暴露面經總干及其分支,常不可避免地造成面神經的暫時性損傷和腺體功能的損傷,且過多切除正常腺體及腮腺嚼肌筋膜,創傷大,導致患者腮腺區明顯凹陷畸形,瘢痕明顯,患側殘存腺體功能喪失,術后也易出現暫時性面癱、耳垂麻木、Frey綜合征和口干等多種并發癥[9-10]。

腮腺區域性切除術較傳統術式有著明顯的優勢。首先該術式創傷小,只需解剖游離部分必要的面神經分支,縮小了面神經的解剖范圍,明顯縮短了手術時間,并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面神經的損傷。其次區域性切除術是沿瘤體外正常組織進行鈍銳性分離,切除腫瘤與瘤周部分腺體組織,同時避免了術中切斷、結扎不必要的血管,如腫瘤位于腮腺后下極者,避免了切斷結扎顳淺動、靜脈與面橫動、靜脈等,減少了術中的失血量。另外,該術式保留了腮腺大部分正常腺體組織和主導管,以致殘留腺體的唾液順利排出,從而減少對腺體的損傷,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達到在完整切除腫瘤保證其確切療效顯著降低術后腫瘤復發率的同時,減少了傳統手術諸多并發癥的目的。患者術后瘢痕小,在滿足了對面部外形美觀的要求的同時功能恢復滿意,生活質量有所提高[11]。

但區域性切除術適應證的選擇相對比較嚴格,僅適用于邊界清楚、活動較好、直徑較小(≤3 cm)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這就要求臨床醫師術前詳詢病史、完善腮腺CT檢查以篩選病例,并注意手術技巧,保證外周有一定的正常腮腺組織(5~10 mm處)作為安全區,在無瘤原則下將腫瘤完整切除,對于多形性腺瘤,因其部分包膜不完整,應于瘤體切除后用大量大量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創面后再進行縫合,并嚴密結扎腺體殘端,使殘留腺體的分泌物仍可沿其他分支導管匯入主導管,以預防涎液潴留等[12]。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平均切口長度、平均術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經分支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術后暫時性面癱、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綜合征和口干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術后腫瘤復發率都較低,說明區域性切除術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域性切除術療效確切、創傷小,有效保存患者的腮腺功能,且術后并發癥少,顯著降低了術后腫瘤復發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耐新.區域性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2,34(3):427-428.

[2]王純.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域切除術與淺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2011,22(8):75-76.

[3]廖益輝,石成明,劉曉兵,等.傳統切除術與部分切除術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0):79-80.

[4]俞輝明,房進.腮腺區域性切除術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療效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7):98-99.

[5]張翔云,劉鋒,夏秋.腮腺部分切除術治療腮腺良性腫瘤43例分析[J].中國實用口腔雜志,2008,1(10):621-622.

[6]張瑞林,陳哲,徐艷紅,等.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與全切術治療淺葉良性腫瘤的比較研究[J].四川醫學,2010,31(2):192-193.

[7]唐杰.腮腺部分切除術在淺葉良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口腔醫學研究,2010,26(6):885-886.

[8]陳東雷,王翔,邢元龍,等.56例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域切除術的療效[J].重慶醫學,2010,39(18):2509-2510.

[9]朱代珍.腮腺良性腫瘤手術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5):96-07.

[10]楊光輝.兩種手術方式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4):136-137.

[11]楊文華,孫庚林,吳煒.腮腺淺葉良性腫瘤部分切除術與傳統切除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天津醫藥,2009,37(6):507-508.

第9篇:腮腺腫瘤范文

[關鍵詞] 多形性腺瘤;區域性切除術;淺葉切除術;腮腺

[中圖分類號] R7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c)-177-02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稱混合瘤,由腫瘤性上皮組織和黏液樣或軟骨樣間質所組成,為唾液腺腫瘤中最常見者,占腮腺腫瘤的65%~70%[1]。多形性腺瘤的治療為手術切除,傳統的腮腺混合瘤的切除手術就是先把面神經各分支解剖出來,然后將腮腺淺葉或全葉連同腫瘤一起切除,而把面神經保留下來。現在出現了新的手術方式即腮腺區域性切除術,只需要解剖與腫瘤較近的部分面神經分支,僅做包括腫瘤在內的部分腺體的切除并保留主導管。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分別采用傳統術式和新術式,將其資料進行對比研究,為臨床合理選擇術式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采用傳統術式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16~65歲,平均42.3歲。采用新術式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23~69歲,平均45.8歲。腫瘤直徑為10~35 mm。所有患者術后經病理診斷為多形性腺瘤。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氣管插管全麻,傳統術式組手術切口采用傳統的“S”形腮腺手術切口,根據腫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保留面神經的腫瘤加淺葉或腫瘤加全腮腺切除術。新術式組中根據腫瘤位于腮腺的不同位置而切口位置不同,切口長度視腫瘤的位置及大小而隨之變化,為達到最大限度的保護腮腺組織,切口往往以暴露術區即可。然后再根據腫瘤位置及大小,來設計腮腺切除的組織范圍,并選擇需游離的面神經分支[2]。

2 結果

從腫瘤復發、面癱、、味覺出汗綜合征和涎瘺等方面進行比較表明,采用新術式在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上明顯優于傳統術式。

3 討論

腮腺混合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的原因:①由于腮腺混合瘤包膜多不完整,呈中心性生長,此特點是造成術后腫瘤復發的原因。②由于腫瘤浸潤包膜或浸出包膜,導致瘤體周圍出現小的腫瘤組織微灶,肉眼無法辨出,手術時無法徹底清除。③腫瘤的大小與位置。據以往文獻[3]報道,單純切除腫瘤,其復發率高達45%。然而溫玉明等[4]對2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標本做連續切片證實,一些遠離主混合瘤體的結節,都與主瘤體有某中聯系,并非是向以前報道[5]的呈多中心生長。馬大全等[6]經過臨床研究認為,多形性腺瘤的復發率與其生物學活性有關,采用區域性切除術在腫瘤外0.5~1.0 cm的區域性切除,即可達到切除腫瘤、防止復發的目的。面癱多發生在術后3~4 d,一般術后1~3個月內恢復,很少有永久性面癱。腮腺多形性腺瘤區域性切除術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僅涉及距離腫瘤較近的個別面神經的分支,從而減少了面癱的發生率。Frey綜合征又稱(味覺出汗綜合征),是腮腺切除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公認為病因是迷走再生學說,原來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神經再生入被切斷的原來交感神經支配的汗腺內。兩種手術方式相比較,區域性切除術創傷小,減少了神經損傷機會,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錯位再生連接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所以Frey綜合征的發生率也大大減少。患者面部外形的改變與切除組織的多少有很大關系,腮腺淺葉或腮腺全葉切除的組織多,手術的創傷也大,所以有些患者的面部外形改變很大,給手術患者帶來了心理上的不良影響。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由于切除腺體組織較少,可減少患者面部術后外形改變的發生。新的手術方式保留了腮腺主導管,就是保留了腮腺的分泌功能,也就避免了患者術后出現口干癥。本文行區域性手術組36例患者術后只有1例發生面癱,可能和手術中面神經分離不清有關,其他并發癥無一發生,術后面型幾乎沒有改變。反觀傳統手術后患者,有4例面癱,2例涎瘺,3例Frey綜合征,術后患者消腫后面型稍有改變。有了以上理論和實踐的支持,腮腺區域性切除術與傳統術式比較具有以下優點:①手術創傷小。②術后并發癥少。③同時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避免了口干癥的發生。④面部外形幾乎不改變,患者心理影響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Klijanienko J,Servois V,Janunet P,et al.Pleomorphic aden [J].Im Am J Surg Pathol,1998,22(6):772-773.

[2]廖偉,金君,高軍,等.應用分段式腮腺切除術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的療效[J].第三軍大學學報,2004,26(18):1634-1638.

[3]馬大權.腮腺腫瘤治療探討[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3,38(2):151-152.

[4]溫玉明,陳潤良,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體切除范圍的病理依據[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3,21(5):359-360.

[5]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728-731.

精選范文推薦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尤物蜜芽福利国产污在线观看| 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情侣露脸av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综一区二区在性色| 202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岛国片人妻三上悠亚|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四虎影在永久在线观看|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首页| 亚洲视频黄| 亚洲素人日韩av中文字幕| 噜噜噜色97| 日本a在线天堂|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国产| 欧美xxxx狂喷水| 欧美一级色视频|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影院| 成人无码视频| 偷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2021|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小说 | 精品国产网|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免费大全|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网314|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色中文字幕| 亚洲 欧美精品suv|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日本韩国| 成人片在线看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