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網絡對青少年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對青少年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對青少年影響

第1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關鍵詞]網絡發展;青少年;對策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被稱為第四媒體的計算機網絡在很多方面發揮的作用正在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巨大影響。青少年是上網的主體,在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沒形成之際,更易受其他的思想的影響。我們應該關注網絡發展對青少年的影響,凈化網絡環境,盡量減少網絡文化的消極影響,促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網絡發展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

1.開拓視野

青少年通過網絡學習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學習了文化知識,掌握了生活的技能。網絡具有自由開放、內容豐富多彩、信息傳達方式多種多樣以及信息量大和虛擬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特點,能夠極大程度上引起青少年學習的主動性。青少年在上網的過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新鮮的事情,了解到最新的時事,而且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諸如科技、軍事、藝術、文學等各種內容進行檢索,不需要查閱大量的紙質資料就能在短短幾秒鐘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網絡的便捷性和信息的豐富性為青少年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資源,極大的滿足了青少年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青少年的創造能力增強

國內幾大互聯網的崛起,使那些年輕的網絡創建者們諸如馬云、李彥宏等成為了青少年的榜樣。網絡創業的神話、網絡平等的故事激勵著大量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知識和創造力的重要性已經深深的植根于廣大青少年的心中。網絡上的信息非常豐富,并且更新速度極快。青少年在這種浩如煙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聞強記”,計算機和網絡就是他們的記憶。他們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不再是獲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創造和運用新知識。網絡使青少年的觀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無論是在鍛煉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創新觀念和實現創新內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的智力得到了升華。

3.平等性增強,在虛擬的環境中主體意識增強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也許處在不同的社會地位中,因為我們是社會人,總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現實中,教師和家長等是施教者,而學生則是受教育者。學生和老師家長處在不同的地位中,也就勢必會有明顯的區分。在網絡世界中則完全不是這樣,在這樣一個虛擬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級之分,也沒有領導與被領導之分。這樣的一個網絡平臺,可以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思維,鼓勵青少年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來促進他們個性化的發展,青少年在網絡世界中就能夠與其他人平等的交談,從而使他們的平等性增強,以及主體意識增強。

二、網絡發展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1、網上不良信息過多,對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造成消極影響。

2、對現實交往的冷漠。

網絡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們坐在一起,卻在各自玩著手機。”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在當今網絡發展的沖擊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對現實交往越來越冷漠。人們習慣了用通過鍵盤、電腦屏幕和手機屏幕進行聊天,在真正現實社會中卻忘了真實的人際交往。雖然網絡擴大了人們的交際范圍,豐富了人們的交際手段,但在虛擬的環境下人機交流排斥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相互交流溝通,“人為地”把青少年與現實社會“隔離”開來,造成了人際關系的冷漠化。

3、網絡上癮給青少年帶來不利影響。網絡信息的多樣化以及網絡游戲的吸引,使部分學生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更愿意花大量的時間投入網絡世界中。虛擬和現實世界的差別使青少年學生產生了逃避的心理,不愿意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不能自拔。

三、消除網絡發展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的對策

1、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應該加大管理力度,加強對網絡的信息監管,加大對網吧的監管,對不良信息及時加以管制。維護網絡安全,努力創建干凈、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

2、學校要堅持以為指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進行教育。堅持用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來教育學生,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來凝聚力量,加強基本國情建設,加強黨的方針路線教育。努力使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構建網絡與社會互動的體系,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要共同聯合,加強對青少年的網上文明行為規范教育,加強對青少年的社會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勇敢的面對社會。

4、教師應以“修身、育人”為已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凈化學生心靈。教師的師德直接影響著學生心靈世界純真的形成,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鏡子,教師平時的言行舉止,像一張生動形象的圖畫展示在學生面前。作為一名教師應正確認識自身的工作環境、工作特點、經濟收入。不但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廣博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識,有了淵博的知識,崇高的思想,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純凈學生心靈,才能凈化學生心靈中的網絡文化。面對網絡時代來臨所產生的這些新動向、新特點,教師除了與學校和家庭緊密合作進行正面教育外,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些工作,一方面可以對學生家庭上網情況,作民意調查,了解有條件上網的學生情況,與家長一起做好重點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休閑時間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休閑價值觀、休閑態度和休閑目標,提高休閑生活質量,獲得充實、豐富多彩的休閑生活,讓學生從網上尋求刺激,追求低級趣味中擺脫出來,從而遠離“網上垃圾”。

參考文獻

第2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網絡的虛幻性剝奪了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獨立性知覺。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 青少年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盲從,在自我評價、職業選擇、生活態度、價值觀念乃至世界觀,有自己的信念體系,獨立地看待權威、集體和社會;獨立地體驗自己的內心情感;獨立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調節自己行動的方向。這種獨立傾向是和青少年的特征緊密相連的。青年期由于生理上已相當接近于成人狀態,心理成熟和社會成熟也達到了較高階段,這使得他們有較強的成人意識,在內心已經建立起了—個成人式的自我,并以這個自我作為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

網絡在我國的廣泛應用,使得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社會生活中原有的知識、觀念、規范、制度等等被新知識、新觀念、新規范和新制度所取代的速度加快了。社會的急劇變化使得青少年價值取向更加多樣化,在擴大了青年選擇的范圍的同時,也增加了選擇的因難。同時,社會的變遷及網絡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引起代際差異的拉大,導致代際之間的隔膜甚至對立,使青少年難以從長輩以及師長中找到跨入社會的恰當模式和社會化所需要的范例,從而在進入社會和進行社會化時更加難以把握。

作為成長中的青少年,清晰和明確的社會導向和規則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提供青少年發展中的一個個坐標。但是,當代青少年的脫穎而出常常使他們自己失去這種導向和坐標。例如,當代青少年希望有更大的獨立性,他們崇尚自我意識,力求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照自己的意志和興趣去選擇、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自主、自立和自強精神與那種以我為核心、個人主義的觀念又是什么區別呢?除此之外開放與、競爭與友誼、義與利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適當的尺度,必要的分寸,究竟該如何把握?尤其是在復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應如何處理這種關系,不能不使青少年們左右為難。由此形成了種種苦惱和不安。然而,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轟炸, 青少年受鑒別力和判斷力水平的限制,往往又不知所措,極易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搞模糊,把實體的現實與創造的現實連接起來,從而改變青年的認知方式。而這種直接認知方式不知不覺地剝奪了青少年的獨立性知覺,使青少年不自覺地受這一存在形式的強制性影響和被動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從而造成青少年社會化的更加困難。

網絡信息的冗雜和真假難辨使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批判性直覺偏離。需要解釋的是,這里批判的本意是評論是非、判斷選擇。批判社會和建設社會是青年社會化的主要形式和必然過程。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給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以及健康人格形成帶來的困難,特別需要青少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判斷能力,以辨別是非,分清真偽,并通過自身的價值判斷,區別出真、善、美和假、丑、惡,以吸取有益的養料,拋棄社會糟粕。成長中的青少年,向社會學習,向成年人和父輩們學習,無疑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他們需要學習社會經驗、道德規范、人生信仰和職業技術,需要了解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種種矛盾,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同樣是學習,現代青少年卻有著與過去不同的途徑和態度。除了他們在實踐中、在課堂上學習外,網絡成了他們學習的另一主要場所。因此,他們對社會和長輩,不再是盲從行事,不再是被動地、毫無保留地接受和一味地吸取來自各個方面的教誨,常常不斷地提出問題,為什么”也成為他們比較普遍的思維方式,哪怕是某些現成的理論,在他們的心中也常常需首先打個問號,然后才有所接受。隨著其社會價值判斷標準的確立,還明顯地表現在他是服從還是拒絕擔當一定的、由社會或成人給他們安排的社會角色。

應對之策:

首先,積極構建網絡社會的價值體系和社會規范。因為從社會延續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社會要想延續下去,必須有一個相對穩定狀態,這一狀態來自社會成員對社會規范的理解、消化和遵守,取決于這種行為是否以對合理的規范、信仰和價值的接納為前提。沒有這種接納,或接納不合理的規范、信仰和價值并付堵行動,將有害于青年的社會化進程。

第二,轉變教育觀念和方法,適應網絡時代青少年社會化的客觀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在思想上善于思考,不輕信盲從;在理論上敢于創新,不以現成的結論而滿足。相反,對用現成結論的灌輸教育,哪怕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也會引起他們的反抗心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社會化的角度來分析,其原因就在于沒有看到青少年的社會化已從原來的外在控制轉變為內在的選擇,由強制轉變為自我判斷的過程。

第3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關鍵詞]網絡惡搞 青少年 影響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1-0229-01

一、當今惡搞發展的現狀

惡搞一詞源于日本,最初是由日本的游戲界傳入臺灣,成為臺灣BBS網絡上一種特殊的文化。這種新文化然后再經由網絡傳到香港,繼而傳到我國內地。近年來,網絡的普及以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惡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臺,網絡惡搞成為惡搞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如果對形形的網絡惡搞作品進行分類,則目前主要的網絡惡搞方式有:一是惡搞經典節目和文化作品;二是惡搞名人;三是歷史人物和影視作品中的知名角色;四是惡搞自己和自己周圍的普通人。

二、惡搞對青少年的影響

網絡“惡搞”作為一種顛覆性的作品,在娛樂人們身心的同時具有非常明顯的危害性,尤其是對青少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廣大青少年理想和價值觀的顛覆

紅色經典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堅持和學習的。然而,惡搞作品惡搞紅色經典傳播與主流價值觀相背離的文化價值取向,對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來說,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強大,你給他們灌輸什么樣的觀念,他們就會給你結出什么樣的果。將錯誤的思想和觀念利用他們好奇的心理灌輸給他們,對社會的危害無疑是巨大和長遠的。

(二)對良知的顛覆

良知是社會和諧的根基,一個沒有良知的社會是可怕的。一些惡搞作品通過愚弄社會良知、諷刺社會道德為樂,在傳播中不斷動搖著社會的信任。

(三)“惡搞”全面侵蝕文化產品

近年來的不少文化作品為增加收視率,無不以惡搞為手段博觀眾一樂。從《愛情公寓》到《四平青年》,劇中無不充斥著濃濃的惡搞意味。更有不少本應嚴肅的歷史大劇也大打惡搞的算盤,對歷史人物來個顛覆性的塑造,還美其名曰是真實解讀或另類解讀。這類歷史大劇的熱播,誤導了青少年對于正確歷史的解讀,從而影響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四)“惡搞”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和諧健康的生活環境和氛圍,惡搞文化的傳播正在污染著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惡搞文化所帶來的另類時尚、低俗文化,像一種精神鴉片帶給青少年以身心的摧殘。

三、建議和對策

(一)學校要完善思想教育課程的改革,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

作為廣大青少年主要成長環境,學校應當利用一切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了解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社會道德,自覺抵制不良惡搞化的侵襲。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教育廣大青少年正確運用網絡,在網絡上不要制作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背離的作品。

(二)政府部門要繼續加強網絡監管,加強對網絡惡搞的規制

我們政府的相關部門要和學校聯合起來對網絡進行監管,限制有不良影響的惡搞作品在網絡上的傳播,有效消減網絡惡搞的影響。對惡搞作品進行辨別,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網絡惡搞作品中符合優秀傳統美德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應給與支持,對于違道德又不觸犯法律的作品應給予取締。

(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

國家及相關政府部門應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目前的網絡監管存在法律漏洞,一些行為缺乏相應的法律監控。網絡上有不少的惡搞作品和我們的主流文化相背離,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因為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這部分作品仍在網絡中不斷擴散開來。完善社會網絡監管立法,是整治惡搞作品的有效手段,也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4.

[2]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1.

[3]陳舊.娛樂至死 惡搞成瘋[J].新周刊,2006(17).

第4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一、社會化和人格社會化概念界定

(一)社會化

本文的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 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1]。

(二)人格

人格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區別于他人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這是本文所使用的人格定義。人格主要是由認知能力特征、情感反應特征、意志毅力特征、行為動機特征、信念理想特征、道德價值特征、態度信仰特征、人際關系調節程度等個性要素構成[2]。

(三)人格社會化

人格社會化應該是是通過社會化的手段實現人格的整合并形成穩定的獨立的可辨識的完整人格的過程[3]。

二、青少年人格的基本特點

(一)適應性強,學習能力突出

青少年是一個接觸新事物最多的群體,他們思維開放,學習能力極強,而且生活相對自由,有較多的自我發展時間,所以敢于創新和嘗試,不拘泥于陳舊模式,容易接受新事物,常常創造和領導著社會潮流[4]。不管現代科技發展的速度有多驚人,青少年群體總是能夠很快地適應并學會應用各種新型科技信息傳播工具,他們能夠快速接受、適應社會上的各種新變化,并且將其以自己的方式應用到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二)求知欲旺盛

青年時期是創造性思維的開發期,其本身有著強烈的發展和完善的需求。青少年處于被動、長期封閉的教育系統里,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興趣,而網絡提供寬松的環境對青少年的求知欲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和鼓勵。同時,青少年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人才特別是知識性人才是這個時代的掌控者。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迎接挑戰,青少年特別注重汲取各方面的知識,從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三)青少年認知不成熟,易受暗示

一方面,青少年認知的不成熟,使其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部分青少年樹立不良價值理念、道德理念,無法理性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與周圍的人、事、物,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等認知偏差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認知能力有限,該群體對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差,信息素養低,極易受到他人的暗示、煽動和利用。

三、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社會化的負面影響

(一)網絡導致青少年認知的碎片化,不利于其認知深度的發展

在網絡信息化時代,人們已習慣了快捷的生活模式,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不僅使得快餐文化迅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人們在信息接收上和認知上的碎片化,沒有進行深度思考的過程,思維往往浮于表面。青少年表示,在網絡上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經常會由于信息過多、質量過低而無法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資源。

(二)網絡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青少年人格的扭曲

在網絡信息時代,一方面由于網絡上存在著各種龐雜的信息,多、亂、雜是其主要特征,同時還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著屏幕。在這樣魚龍混雜的網絡環境中,信息質量和真實性難以保證,甚至還有許多不健康的信息混淆視聽。另一方面,許多網站、媒體出于利益的需要,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會夸大對事實的報道,存在媚俗化的傾向,讓我們失去了信息的真實本質,脫離了真實生活的本來面目。而當代青少年群體由于認知尚不健全,辨別是非能力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在處理大量信息的過程中會比較困惑,造成思想的混亂、人格的扭曲。

(三)對網絡信息過分依賴,創新能力下降,人格的自我價值降低

青少年表示對于一個待解決的問題,他們更傾向于先上網查閱資料,利用已有的成果,而非先對其問題本身進行研究。在網上找到需要的資料后,大部分青少年在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甚至還有一小部分的同學會直接復制、粘貼,而不是自己思考、創新。這就造成青少年思維模式的僵化,過分依賴網絡,人云亦云,自我思考機制漸漸退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創新與自我發展。另外,青少年經常觸網,巨大的信息輸入同時也會擠占思維創新的空間,當網絡社會中形成一陣又一陣的潮流,人們的思想會逐步接受潮流的領導,漸漸變得被動起來。

(四)網絡沉溺容易引發人格障礙,造成青少年人格社會化的缺失

第5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關鍵詞:網絡文化;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對策

1 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產生的積極影響

1.1 促進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培養

就是因為網絡文化的自由無限制性和網絡文化交流的互動性,使得網絡文化就像一個大熔爐,涵蓋了全世界的科技、教育、藝術方面的資訊。

1.2 促進青少年思維能力的提高

青少年在面對這種龐大的信息資訊時,需要他們用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篩查、去運用這些資訊。這無形之中給他們帶來了一種壓力,正由此青少年開始去創新觀念、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他們的智力得到了升華。

2 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的產生的消極影響

2.1 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識淡化

目前網絡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網戀盛行,特別是在青少年當中已經習以為常,網絡上黃毒肆掠,宣傳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時近年來網絡文化誘導的自殺也時有發生。一些違法網站也在宣傳封建的迷信思想,極大地沖擊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識。

2.2 造成青少年身體健康受到損害

連續長時間的上網會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情緒低落, 使其變得孤獨、敏感、憂郁、警覺、不服從社會規范, 甚至出現精神障礙、自殺等情況,這些都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受到侵害。

2.3 造成青少年思維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和注意力在經歷了自由散漫的網絡聊天和輕而易得的網絡購買之后開始逐漸下降。由于網絡的便捷以及網絡知識的豐富,處于學習階段的青少年遇見書本的難題時,他們不愿再花時間去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網絡,照搬別人的方式方法。這樣無形之中他們的潛意識就作祟,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思維能力也開始逐漸下降。

3 應對網絡文化對策探討

3.1 社會層面上

首先,要加強網絡文化管理,加大網絡文化立法力度,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同時相關法律部門應著力建立健全有關未成年保護法,以及網吧網絡的監管法,同時要開發高端信息技術,有效地對網上的信息準入事項進行過濾與監督,確保網絡文化的健康有序。我們還要呼吁社會給予青少年足夠的關懷和愛。

其次,加強青少年網絡文化宣傳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確認識到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會對身心產生不好的影響;教育青少年提高網絡信息的鑒別力,有選擇的采用、學習,培養健康的應對網絡文化心理,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最后,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各種網絡文化犯罪進行打擊,凈化網絡文化環境,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好的網絡文化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從而促進青少年的成長。

3.2 家庭層面上

首先,家長要懂得運用網絡的基本知識,能夠充分的認識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帶來的各種影響,進行健康的網絡交流與知識運用,給孩子做好表率。

其次,家長要和學校保持密切的聯系,時刻了解學生在心理上面的變化,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工作,以便做好對孩子的網絡文化的教育工作。

最后,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要培養他們的興趣,多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抵消網絡文化的侵蝕。

3.3 學校層面上

首先,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在對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須發揮其作用。學校應積極推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校園制度建設以及校園規范建設。從制度上加強對青少年接受網絡文化的監管。

其次,學校應該積極開展有關健康網絡文化傳播的活動,利用活動向青少年宣傳健康的網絡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從思想上引導青少年正確利用網絡。讓青少年認識到上網的目的及其意義,認識到網絡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從而提高對網絡文化的免疫力。

最后,教師最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因此教師在對青少年的引導方面很重要,作為與青少年學生合作伙伴關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必須時刻保持敏捷的判斷能力與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滲透與影響,從而使青少年青年擁有明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擁有遠大的理想,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

目前,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侵蝕的越來越深,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認識網絡文化的影響,正確的對待,不斷提高青少年對網絡文化的認識,加強網絡文化宣傳工作,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提高青少年的你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才能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關鍵詞】 家庭特征;因特網;行為,成癮;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R 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597-03

2007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0.5%。其中18歲以下網民所占比例最大,占網民總數的27%。報告還顯示,有94%的網民上網地點是在家中[1] 。這意味著家庭已經成為網絡行為尤其是青少年網絡行為的主要場所。鑒于此,探討家庭在青少年網絡行為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更多的消極人格特質和情感缺失問題[2-7]。家庭是個體情感發展的基地,在家庭中發展起來的安全依戀、親密關系能夠預測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家庭功能模式理論認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環境條件,為實現這些基本功能,家庭系統必須完成一系列任務以適應并促進家庭及其成員的發展[8]。家庭在運作過程中如果沒能實現其各項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導致家庭成員出現各種問題。徐潔等[9]最近研究發現,無論家庭功能發揮過程還是結果,都與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而且家庭功能發揮過程比發揮結果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預測作用更大。為了解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以班為單位整群抽樣的方法,從某市5所中學選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個年級,發放問卷816份, 收回有效問卷共710份,這些學生全部學過網絡使用方法,并有過網絡使用經歷。被試年齡為12~19歲,平均為(15.7±1.6)歲;男生296名,女生4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網絡成癮量表[10]。包括6個維度:顯著性、過度使用、忽視工作、 期待、失控、忽視社交。該量表為5級評定量表,1=完全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不確定,4=比較符合,5=完全符合。滿分為100分。該量表的適用人群為大學生和成人。由于本研究的對象為中學生,筆者根據中學生的生活實際對該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后量表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68~0.81,總量表的α系數為0.90,該量表的信度較好。由于本研究改編后的問卷題目數比Young問卷的總題目數少1個(1~5分)[1],因此在依據問卷總分篩選網絡成癮者時,確定總分為75分及以上為嚴重網絡成癮,總分在45~75分之間的為準網絡成癮,低于45分的為網絡正常使用,。(2)家庭功能量表。采用劉培毅、何慕陶修訂的“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D)中文版[12]。該量表測定家庭系統6個方面的功能:問題解決、家庭溝通、角色分工、情感反應、情感投入和行為控制。量表采用4點計分制,評分標準:很象我家=1,象我家=2,不象我家=3,完全不象我家=4,最后得分為用5減去表中得分。各分量表間隔1周后的重測信度在0.66~0.76之間,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2。

1.2.2 步驟 以班為單位集體施測。將網絡成癮和家庭功能2個量表合并為一份綜合問卷,由被試一次填寫完成,用時20~30 min。對收回的問卷進行篩選,將不合格的問卷剔除。剔除問卷的標準為:(1)漏答題目數量多于總題目數的10%;(2)答題明顯不認真,如對家庭功能量表大部分題目只選其中1種答案的問卷。

2 結果

2.1 網絡成癮狀況 被調查學生中,有2名嚴重網絡成癮者,均為男生;108名準成癮者(可能有網絡成癮問題),其中男生65名,女生43名。2種程度樣本占樣本總數的15.5%。由于嚴重網絡成癮者數目過少,不適于單獨分組進行數據分析,因此在后面數據分析中,把所檢出的網絡成癮者和準成癮者合并為具有成癮傾向組。

2.2 家庭功能與網絡成癮的偏相關分析 由于網絡成癮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故采用了以性別為控制變量的偏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

表1數據顯示,中學生自我報告的家庭功能中除問題解決維度外,其余因子均與網絡成癮的各個維度存在顯著負相關,其中情感投入功能與網絡成癮總分的負相關系數最高(r=-0.21,P

2.3 網絡成癮與正常使用網絡中學生的家庭功能比較 采用協變量單因素方差分析(協變量為性別)對存在網絡成癮傾向中學生與正常使用網絡中學生的家庭功能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結果顯示,存在網絡成癮傾向的中學生與正常使用網絡中學生的家庭功能在家庭溝通、角色分工、情感反應、情感投入和行為控制等5個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4 家庭功能對網絡成癮的多元回歸分析 將家庭溝通、角色分工、情感反應、情感投入和行為控制5個因子作為預測變量納入回歸模型(因問題解決因子與網絡成癮相關不顯著,故在回歸分析時預測變量中不包含此項因子),采用Enter進入方法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

結果表明,以家庭功能的5個因子作為預測變量的多元回歸模型總體效應顯著(F=9.069,R2=0.066)。但家庭溝通、角色分工和情感反應對網絡成癮的回歸效應都不顯著,只有情感投入和行為控制的回歸效應顯著。這意味著家庭的情感投入和行為控制是與網絡成癮關系最為密切的家庭功能因子。

3 討論

網絡越來越普遍地進入家庭,青少年接觸網絡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如果網絡使用的指導工作不能跟進,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危險就會增加。在本研究抽取的710例樣本中,有2名初中一年級男生表現出比較嚴重的網絡成癮癥狀,且表現出準成癮癥狀的青少年比例卻比較高,超過樣本總數的15%。對于青少年總體來講,這個比例已經相當高,網絡成癮的初期干預和早期預防應當成為今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相關分析和差異性比較數據來看,除家庭功能中的問題解決因子外,其余5項功能均與網絡成癮的各個因子存在顯著負相關。這意味著存在網絡成癮傾向的學生家庭在家庭內的溝通與交流、家庭成員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員彼此間的情感反應和情感投入,家庭對各個成員的行為約束與控制方面都存在功能發揮不良的問題。在家庭生活中這5個方面的功能需要家長和子女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和深度交流實現。雷靂等[13]研究發現,父母的適度卷入對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具有明顯的負向預測作用。席震芳等[14]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初中學生網絡成癮相關,消極的家庭教養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網絡成癮。由此可以推斷,家庭功能可能是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環境因素。

在家庭功能中,情感投入因子和行為控制因子與網絡成癮的相關最高。進一步的多元回歸顯示,情感投入和行為控制的確是與網絡成癮相關的核心因素。行為控制因子對網絡成癮的預測效應是情理之中的結果。值得關注和進一步討論的是,情感投入因子對網絡成癮的顯著預測效應。情感投入因子與網絡成癮的高相關結果與以往研究者所發現的網絡成癮者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情感缺失的結果相呼應,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網絡成癮者情感缺失的原由可能在于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乏。Baumeister等[15]認為,歸屬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內驅力,是人類的基本動機,它的滿足是人類健康、適應和幸福的基本條件,如果歸屬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導致一系列身體的、心理的和行為方面的問題。家庭成員之間的頻繁互動和積極關注是滿足個體歸屬需要的必要條件,當一個人能夠從家庭成員那里感受到積極支持,并發生頻繁交往時,就會獲得一種充分的歸屬感,從而滿足其基本的歸屬需要。相反,很可能是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失使子女的歸屬需要無從獲得滿足,從而轉向于網絡的依賴。

網絡成癮不但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和家庭的問題,在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防和治療工作中應該將家庭作為一種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嘗試通過家庭環境的改善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

4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7/01/22/4395.htm.

[2] YOUNG K, RODGERS R.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Bostin: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8[EB/OL].[2000-10-21]省略/ articles/ personality _ correlates.

[3] WANG W. Internet dependency and psychosocial matu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t J Human Comput Stud, 2000,55(6):919-938.

[4] MA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 Human Behav, 2000,16(1):13-29.

[5]MOODY EJ.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 Cyber Psychol Behav, 2001,4(3): 393-401.

[6] MILLER IW, RYAN CE, KEITNER GI,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 Ther, 2000,22(2):168-189.

[7] 劉惠軍,樊勵芳.與網絡成癮有關的個體因素研究.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報,2006,8(1):90-92.

[8] MILLER IW, RYAN CE, KEITNER GI, 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 Fam Ther, 2000,22(2):168-189.

[9] 徐潔,方曉義,張錦濤,等.家庭功能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作用機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2):79-85.

[10]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 1996,1(3):237-244.

[11]WIDYANTO L, McMURRAN M.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 Psychol Behav, 2004,7(4): 443-450.

[1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13]雷靂,李宏利.青少年的時間透視、人際卷入與互聯網使用的關系.心理學報,2004,36(4):86-90.

[14]席震芳,張曉陽.初中生網絡成癮傾向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05, 26(2):153-155.

第7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關鍵詞 父母婚姻滿意度 父母沖突 親子依戀 網絡成癮 青少年

分類號 13844

1 問題提出

家庭是一個大系統,由父母亞系統、親子亞系統和兄弟姐妹亞系統構成。然而自1979年全面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獨生子女家庭已經成為我國絕大部分家庭的主流模式,因此父母亞系統和親子亞系統就成為家庭系統中影響中國兒童青少年發展的主要來源,自然也受到研究者更多的關注。在父母關系領域,研究者發現,兒童青少年感知到父母沖突的頻率和強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現情緒、行為甚至睡眠等適應問題。在親子關系領域,大量的實證研究都表明親子關系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來解釋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如何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如Belsky用社會學習理論解釋了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強調父母行為對兒童青少年發展的直接作用。Anderson等人提出“溢出假說”(spillover process),強調父母關系對孩子的間接影響,認為父母亞系統的情緒和行為會遷移到親子亞系統,父母間的良好感情會帶來和睦的親子關系,進而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反之亦然。與此相似,Davies和Cummings提出了“情緒安全感假說”,認為父母沖突可能破壞親子依戀關系,進而間接地引起兒童問題行為。此外,Magnusson和Stattin還提出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論”(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該理論認為,對兒童青少年來說,父母關系這一相對更遠端的環境必然通過親子關系等近端環境的作用從而決定兒童青少年的發展。

從上述理論和假說來看,父母關系要么直接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發展,要么通過親子關系,尤其是親子依戀來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產生影響。然而這是否適合用來解釋青少年網絡成癮這一新興問題還有待探討。在我國,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已非常嚴重,最近的一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網絡成癮青少年已經超過2000萬。遺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數幾篇文獻分別探討了夫妻亞系統和親子亞系統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這些研究發現頻繁而強烈的父母沖突和消極的親子依戀會增加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有關家庭因素與網絡成癮關系的研究還有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地關注家庭消極因素,如父母沖突或親子沖突的影響,而對一些積極因素尤其是父母亞系統中的積極因素關注較少;另一方面,盡管上述提到的理論已經將不同亞系統的因素放在一起進行考慮,但是已有研究者更多是單從父母亞系統或者單從親子亞系統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將不同亞系統的因素整合到一起進行深入探討。如前所述,家庭是一個大系統,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產生作用,單獨地或者人為地將其分開來探討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可能會得出不全面的結論。為此,本研究將家庭環境中的積極因素(父母婚姻滿意度)和消極因素(父母沖突),以及不同亞系統(父母亞系統和親子亞系統)的因素放在同一個研究中進行考察,以探討以下幾個問題:(1)不同性質和不同亞系統的家庭環境因素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關系如何?(2)不同性質和不同亞系統的家庭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力如何?(3)父母關系(父母婚姻質量和婚姻沖突)是否通過以及怎樣通過親子關系(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產生影響?

總體上來講,本研究有以下假設:(1)父母沖突、父母婚姻滿意度以及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都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呈顯著相關;(2)近端環境因素(親子關系)比遠端環境因素(父母關系)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力更強;(3)父母沖突和父母婚姻滿意度都會通過父子依戀及母子依戀間接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具體的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北京、重慶和河北石家莊三個城市各抽取一所普通中學,再從每所中學抽取初一至初三學生共1100名完成問卷調查,剔除一些沒有完整填寫或填答不認真的問卷62份,最終有效問卷為1038份,有效率為94.4%,其中男生480人,女生554人,性別數據缺失4人,具體被試信息詳見表1。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人口學變量

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學校和家庭基本情況等信息。

2.2.2父母沖突

采用池麗萍和辛自強(2003)修訂的《兒童感知的父母沖突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中的沖突特征分量表進行施測。該分量表共19題,由沖突頻率、沖突強度和沖突解決三個維度構成,為4點量表,從“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4)”,各維度分由各維度的題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數越高代表感知到的父母沖突越強烈。各維度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陛系數分別為0.78、0.80、0.80,總量表為0.91。

2.2.3父母婚姻滿意度

采用Huston和Vangelisti(1991)編制的“婚姻關系問卷”(The Marital Opinion Questionnaire),該問卷主要用于測量夫妻關系的總體幸福感指數。該問卷共10題,采用7點語義差別量表,用兩極形容詞來評價父母的婚姻狀況,比如“享受的——痛苦的”。最終經過對部分題目的反向計分,分數越高代表婚姻滿意度越高。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imh’s α系數為0.93。

2.2.4親子依戀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編制的“青少年對父母與同伴依戀問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父親和母親分問卷,主要用來評價青少年對自己與父母間關系的感知。每個分問卷均包括25題,分信任、溝通和疏離三個維度,其中信任指被試被依戀對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溝通指被試與依戀對象言語溝通的程度與品質,疏離指被試對依戀對象生氣及覺察出與依戀對象情感分離、孤立的程度。該量表采用5點評分,從“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由各維度所含題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維度的總分,分數越高代表信任、溝通或疏離程度越高。將信任和溝通總分相加再減去疏離的總分即可得到個體依戀質量的總分,分數越高代表依戀質量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總問卷及各分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79~0.86之間。

2.2.5網絡成癮

采用陳淑惠等(2003)編制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IAS—R)進行施測。該量表共26題,由耐受性、戒斷癥狀、強迫上網、時間管理和人際健康五個維度構成,采用4點評分,從“極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維度分由其所屬題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數越高,表明網絡成癮越嚴重。總分在63分及以下為非網絡成癮者,在64—67分為網絡成癮傾向者,在68分及以上者為網絡成癮者。各維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在0.70~0.82之間,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

2.3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管理,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首先,根據陳淑惠網絡成癮量表的標準對本研究的被試進行網絡成癮分析,發現有網絡成癮傾向者有13名,網絡成癮者有32名,這兩類被試共計45名,占有效被試的4.8%。

3.1父母關系、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見表2),父母婚姻滿意度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呈顯著負相關,說明父母婚姻滿意度越高,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越小;同時父母沖突的頻率、強度和解決程度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父母沖突的頻率和強度越高,解決狀況越糟糕,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此外,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總分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得分均呈顯著負相關,說明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質量越高,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越小。進一步分析發現,母子信任、母子溝通、父子信任和父子溝通得分與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呈顯著負相關,母子疏離和父子疏離得分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得分呈顯著正相關。

3.2父母關系、親子依戀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回歸分析

進一步以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總分為結果變量,父母沖突頻率、沖突強度和沖突解決、父母婚姻滿意度、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stepwise),結果表明(見表3),只有母子依戀、父子依戀和父母婚姻滿意度進入了回歸方程,并且都是顯著負向預測青少年網絡成癮,父母沖突并未進入回歸方程,說明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不明顯。

3.3父母關系、親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對父母沖突、父母婚姻滿意度和親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機制進行考察,用極大似然法進行假設模型的估計和檢驗。結果表明,模型擬合指數很好(x2df=5.057,TLI=0.955,CFI=0.975,1FI=0.975,RMSEA=0.063)。

從圖2可以看出,親子依戀在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過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親子依戀在父母婚姻質量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過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進一步的效應大小分析發現,直接作用占總效應的69.13%;間接作用分別占總效應的13.06%(父母婚姻滿意度通過母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和17.81%(父母婚姻滿意度通過父子依戀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

4 討論

本研究對家庭環境中不同性質和不同水平的因素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作用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父母婚姻滿意度、父母沖突、親子依戀等均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存在關系。但是進一步的回歸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現,父母沖突并不能顯著地預測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其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要通過親子依戀才能起作用,而父母婚姻滿意度不僅可以直接預測青少年的網絡成癮,而且還可以通過親子依戀間接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就以上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將展開以下兩個方面的討論。

4.1家庭環境的作用:積極因素的影響作用大還是消極因素的影響作用大?

已有研究更多是單獨考察某一個或某一個亞系統內家庭因素的影響,然而,正如在本研究中問題提出部分提到的那樣,家庭環境是一個系統,不同因素交織在一起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產生共同影響,如果單獨考察某個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得出一些偏頗的結論。本研究的結果也證明了在青少年網絡成癮領域需要同時考察不同家庭因素作用的重要性。

很多單獨考察父母沖突的研究幾乎一致地表明父母沖突對兒童青少年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顯著的破壞作用。然而本研究發現,當同時考察夫妻亞系統的積極因素(父母婚姻滿意度)和消極因素(父母沖突)的作用時,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不再顯著,而父母婚姻滿意度對青少年網絡成癮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從而凸現出夫妻亞系統中積極因素的重要影響。當然,得到這一結果也可能跟本研究的樣本大多數屬于網絡使用正常群體有關。

4.2家庭環境的作用機制:遠端因素通過近端因素起作用

本研究發現,母子依戀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最大,其次是父母婚姻質量,最后是父子依戀。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近端因素,還是遠端因素,都會對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產生影響,然而,近端因素的作用更為明顯一些。對于家庭而言,父母亞系統是家庭的基石,為家庭氛圍確定基調,有什么樣的父母關系,就會形成相應的家庭氛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很難不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而獨善其身。然而,相對于父母關系這個遠端因素,親子關系對于直接參與其中的青少年來說影響自然就會更大,更為直接。在近端因素中,母子依戀的作用又大于父子依戀,這與總體上來看母子交往的時間和質量都優于父子交往有關系。

本研究還發現,作為近端因素的母子依戀和父子依戀,在父母婚姻滿意度和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中分別起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可見,父母關系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更多是通過親子關系產生間接影響,尤其是父母沖突的作用。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一情境交互作用理論”和“溢出假說”。

5 教育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為了更好地減少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發生,我們提出以下教育建議:

(1)應該更多地將重心放在如何促進良好的夫妻關系上。在家庭治療理論看來,父母關系是家庭的基石,決定著家庭氛圍的基調。如何才能促進父母關系更好地發展呢?溝通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制定好的家庭分工,增加父母之間的共同活動,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等等都會對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起到積極的作用。

(2)應盡量減少父母的沖突。盡管本研究沒有發現父母沖突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直接作用,但父母沖突會破壞父母之間的良好關系,進而破壞家庭氛圍,從而對青少年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在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可以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尋找父母都認可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父母沖突在所難免,在父母有沖突的時候,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這樣可以降低父母沖突對孩子的影響。

(3)培養積極的親子關系。本研究發現,親子依戀在父母關系和青少年網絡成癮之間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尤其是對父母沖突而言。這一結果告訴我們,即使父母關系不好,但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抵消父母關系不良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除了促進父母關系健康發展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呢?我們認為,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積極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個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發現,網絡成癮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這是促使青少年上網成癮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網絡成癮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讓孩子上網,并沒有想用什么樣更好的方法來替代上網去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會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埋下沖突的種子,破壞親子關系。此外,父母還會因為孩子上網而對青少年產生很多負面的看法,認為孩子一無是處,可以通過讓父母看到孩子除網絡成癮以外的好的方面來改變父母對孩子的看法,這也有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6 結論

(1)父母婚姻滿意度、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均與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呈顯著負相關,而父母沖突與青少年網絡成癮呈顯著正相關。

第8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并無空暇時間靜下心來接受海量信息,傳媒文化漸漸演變為“快餐文化”。受知識結構體系不完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以及社會閱歷缺乏等因素制約,青少年受眾認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對事件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在諸多因素影響下更傾向選擇簡單易懂的信息。網絡提供的圖片生動形象、具有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獲取方便快捷,更易吸引青少年受眾;多數傳達的信息相對簡單,易被接受和理解。在20歲以下維吾爾族受眾傾向于了解天山網(維文版)的新聞形式中,有57.9%關注“配發圖片”,在各年齡段中所占比最高。最值得關注的是了解“專題報道”僅占0.0%,如表2所示。維吾爾族青少年受眾更傾向通過網絡媒介了解圖片信息;受青少年認知不成熟的限制,無人關注專題報道,未發揮應有的能動性去深入地了解新聞并作解讀。在認識和理解能力應被不斷提高的關鍵時期,過度關注網絡圖片信息形式不利于認知及思考能力的培養,較易滋生思維惰性,對信息的深入解讀能力有待加強。

傳播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1]。受眾不再是“靶子”而輕易地接受媒介傳播的信息。但由于青少年對信息的真偽好壞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同時也依賴網絡媒介,因此他們對網絡媒介認同度高、信任度高。據調查,20歲以下維吾爾族受眾對天山網(維文版)新聞評論內容“完全認同”所占比達65.3%。當遇到重大新聞事件時,該受眾群有31.6%最信任網絡獲取信息,強于對電視傳統媒介的信任,在其他年齡段受眾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如表3所示。從高信任度到高認同度可見,維吾爾族青少年受眾完全信任網絡居多數,對網絡維文版的新聞評論也大多數“完全認同”,這種對網絡傳播的信息所表現出較弱的防備意識存在一種盲目。網絡的建設并非完善,網絡信息環境存在良莠不齊,青少年對網絡過度的信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其對網絡媒介接觸以及對信息背后的優劣判斷缺少理性思考,對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有所欠缺,隱約可見維吾爾族青少年受眾的網絡媒介批判能力有待增強。

根據以上現狀分析,維吾爾族青少年受眾關于網絡的媒介素養水平有待提高。“在網絡傳播環境中,網絡受眾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已經不是信息匱乏的問題,而是對信息的有效選擇、理性認知和正確傳播”[2]。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應提高維吾爾族青少年受眾對網絡信息的理解、批判等能力。維吾爾族青少年應加強自身管理,合理利用網絡媒介。受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的影響,更需要學校、家庭和維吾爾語主流媒體的引導,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關于網絡媒介素養水平。

1.向青少年開放網絡媒介,指導青少年正確接觸網絡。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極具好奇心。作為新媒介的網絡,“負功能”影響逐漸突出,家庭和學校為使青少年不受網絡干擾往往采取強烈抵制對策,正處叛逆時期的他們反而會更受網絡吸引與誘惑,更有欲望接觸,在不具備一定信息免疫能力的條件下更易受不良信息影響。因此,為防止維吾爾族青少年對網絡媒介的過度依賴首先要求家長和學校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樹立對網絡媒介的正確認識,適當放松警惕心理,向青少年開放網絡媒介。實踐出真知,只有充分接觸才能充分了解并利用網絡媒介。青少年在接觸網絡媒介方面,自控能力較匱乏。因此,學校和家庭還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監督,教導孩子如何理性使用網絡媒介,懂得有的放矢,提高對網絡媒介的使用率。其中,學校應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加強網絡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等;家長應控制孩子上網時間,為孩子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發揮好網絡媒介的信息屬性及文化屬性等,使其既可以成為維吾爾族青少年拓寬知識面的學習工具,又可以成為釋放學習壓力的娛樂工具,勞逸結合。

第9篇:網絡對青少年影響范文

關鍵詞:網絡 學生 校園網絡環境一、青少年上網現狀

近年來,網絡劇烈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利用好網絡,我們的生活受益無窮,錯用了它也會讓我們掉入無底的深淵。在中國的6800萬網民中,在校青少年占著很大一部分比例,這高素質的一群,有多少人在利用網絡,如何利用網絡成為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六成青少年用網娛樂。據記者在北京、武漢、重慶等多所高校調查結果顯示,幾乎90%的同學都觸過網。掌握青少年上網的基本情況,對加強高校的網絡陣地建設和培養高素質的青少年網民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青少年上網情況調查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的調查數據,在我國約2650萬網民中,18-24歲者占到36.8%,而這正是青少年所處的年齡段。作為網民主體之一的青少年的上網行為是否健康,直接關系著網絡文明乃至整個未來社會文明的進程。青少年上網率為84%。網齡小于1年、1年-3年、3年-5年和5年以上者分別為上網學生的43%、51%、2%和4%,每周上網時數小于5、5-10、10-15和大于15小時者分別為77%、13%、6%和4%,上網地點在家中、校內、網吧和其他地方者分別為11%、38%、71%和2%,其中主要在網吧上網者多達53%。

網絡對青少年的成長既有積極功效,又有負面影響。52%的青少年認為網絡的積極功效大于負面影響,相比之下,只有19%的青少年認為網絡的負面影響大于積極功效。

三、青少年上網的利弊

(一)上網對青少年的有利因素

第一、可以開闊視野。上網可以及時了解時事新聞,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第二、可以對外交流。學生的一個被人經常提及的缺點就是缺乏信心,不敢與外界對話、交流。現在有了互聯網,他們可以徹底克服這個心理障礙,并且在對外交流的過程當中,又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第三、可以促進青少年個性化發展。沒有顧忌地向網友傾訴,減輕課業負擔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可以在各個BBS里張貼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一來可以鍛煉文筆,二來覺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項業余愛好的水平;自己動手做主頁正成為時尚,把自己喜愛的圖片資料傳上去,開一個討論區,發一些貼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電腦軟件的運用同時自己做版主的感覺真的很棒,有利于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二)上網對青少年的不利因素

第一、網上信息泛濫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價值觀的多元化,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隱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社會責任感下降;網絡交流的隱藏性、無約束性,極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違反常規的事情。

第二、網絡聊天是許多青少年上網的主要內容,多數進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沒有固定的話題,這種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響青少年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注意力;計算機網絡擠占了青少年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在網絡上,有人靠幫別人寫論文、做作業賺錢,于是,許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從網絡上下載文章作為作業交給教師,甚至碩士、博士論文也從網絡上購買,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學習的認真態度。

第三、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網上交際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數字、符號,青少年終日沉迷于這種人機對話的模式,會對社會適應行為和能力受到影響,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還可能患上“網絡社交障礙癥”;在網絡環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對象、身份都不確定,這就減弱了青少年的社會角色的獲得能力;網絡交往的虛擬性、自由性,很容易導致人們行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甚至導致青少年社會化的失敗。

四、構建和諧校園網絡環境的簡單探索

筆者對構建和諧校園網絡環境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筆者認為也應該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如:校園內成立學生網站,使學生上網有固定的活動場所、硬件設備,并且由專業教師進行管理和輔導。

1、給一部分有特長、有興趣的學生提供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增強電腦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掌握較深入的技術。這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乃至就業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2、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自己設計、制作一個學生自己的主頁。相關欄目的設置,完全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盡量使學生覺得這是自己的網上空間,有一種親近感,從而學生愿意多點擊、多瀏覽。

3、采集學生活動等信息,及時、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網上新聞報道既有一般新聞報道具有的及時性,又有一般電視、廣播媒體所不具備的長效性。學生網站在報道時應拍攝一些數碼照片,再配以文字,圖文并茂,將校園里發生的各項學生活動情況生動地展現在網絡空間。

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抖射在线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午夜福利不卡无码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久|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国产绳艺sm调教室论坛| 又大又粗又爽18禁免费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在线 | 丰满熟妇乱子伦|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日本熟妇大屁股人妻| 激情综合五月| 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试探|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本韩国| 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国产美女极度色诱视频www| 无码 制服 丝袜 国产 另类| 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 色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公司| 97在线视频免费人妻| 综合激情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 国产 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