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們身邊的科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1.我們的教室里有很多物體,你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組成?(板書:書、桌子……)
2.發現我們身邊的物體都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而且這些材料都有一個特點,都能夠直接觀察到、實際存在的料。在科學上我們這些實際存在的東西叫做物質。換一句話就可以,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板書:看物質(實際存在).
3.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東西?比如:出示“空氣、電、火、聲”這些是不是物質呢?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4.用什么方法證明它們的存在呢?有一個塑料袋抓空氣,實際存在;電、火、聲存在嗎(打雷、點燃火柴、對話)?都是實際存在。(空氣、電、火……)
5.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整個教室由什么組成呢?(物質)向外看整個世界什么組成呢?(物質)(板書:構成世界)
同學們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物質,那么物質在不在變化呢?你認為,有沒有一層不變的物質呢?你能舉例說一說嗎?(板書:變化?)
同學們認為物質總在在變化,是不是所有的變化都相同的呢?如果讓你來分分類,可以分成幾類呢?
(1)活動一:
觀察易拉罐被壓扁和水結冰現象。(形狀、體積、狀態發生變化,組成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
1.課件:易拉罐圖(用什么物質做的),把易拉罐壓扁圖,發生了什么變化?(形狀、體積發生變化)。
2.再看一幅圖,一杯水變成了冰,什么發生了變化?(形狀、體積、狀態發生變化)。
3.易拉罐壓扁、水結冰,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相同之處嗎?(形態、大小發生了變化,易拉罐壓扁前它的材料是鋁合金做的,壓扁后它的材料還是鋁合金做的,還是原來的物質!水結成冰后,物質有什么發現變化,冰其實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水),物質也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相同點就是物質都是沒有發現變化)
板書:形狀、體積發生變化
。(沒有產生新物質)
課件出示形態、大小發生了變化,還是原來的物質
(2)活動二:
觀察火柴燃燒,鐵釘生銹現象。(產生了新的物質)
1.生活中還有一些變化現象,火柴會燃燒,鐵釘會生銹。這兩種物質的變化能在我們課堂上實現嗎?(火柴可以,鐵釘的變化需要在空氣中長時間氧化才能實現)
2.同學們想做一下火柴燃燒的實驗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做兩個實驗。
提出實驗要求,課件:
①火柴燃燒實驗:
點燃一個火柴,觀察火柴燃燒過程中的變化。注意安全。
②
比較生銹的鐵釘和沒有生銹的鐵釘實驗:觀察鐵釘生銹發生的變化。
③
物質變化記錄單
第(
)組
物質名稱
發生了哪些變化
相同點
火柴
燃燒的火柴
鐵釘
生銹的鐵釘
3.組長整理好實驗器材,哪個小組愿意來分享?他們分享的時候,我們其他小組應該怎么做
?
4.剛剛我們觀察的火柴燃燒和鐵釘生銹,這兩種變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都產生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了新物質。(如果回答不出來,引導提問一根火柴由哪些物質組成?燃燒后它組成的物質還有什么?鐵釘由什么物質組成?生銹的鐵釘由什么組成?它們的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1)我們知道了物質是變化的,有些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老師準備了一些材料,紙、蠟燭、火柴。你有辦法讓紙、蠟燭發生變化嗎。
課件:讓物質(紙、蠟燭)發生變化(實驗)
1.
試一試用不同的方法讓紙和蠟燭發生變化
2.
把變化的情況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3.
提示:實驗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種實驗材料,注意安全!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填寫記錄單
讓物質發生變化記錄表
第
小組
物質名稱
使用的方法
發生了哪些變化
產生新物質
紙片
蠟燭
(2)匯報
(3)總結,剛才同學們讓紙和蠟燭發生了變化,并且知道了變化也是有不同。
“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范的網來”云云,他們都是科學,都是我們身邊的觸手可及的事物。
法布爾用他的《昆蟲記》,讓我們知道其實科學離我們一點也不遠,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法布爾是偉大的,《昆蟲記》是成功的。他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情趣。在法布爾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此時,一個個昆蟲的故事就像活的一樣浮現在我的眼前。
一、物理的發展來自于生產的積累
在歷史的長河里,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建造了許多奇跡,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等。我們從金字塔的建筑上看,一塊巨石重達幾噸,在當時的工具不是佷發達的情況下,埃及人民利用了簡單機械將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完成了。?在生活中,茶葉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鹵汁里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于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后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一般的物質,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設計了日光燈的“啟動器”,它內部就有小巧的雙金屬片,它隨著溫度的變化,能夠自動屈伸,起到自動開啟日光燈的作用。生活知識的認識為物理知識的積累奠定了基礎。
二、物理教學中的生活知識滲透
在物理教學中,我感覺到學生的認知程度和生活經驗有很大的脫節,這就是在中國無法出現諾貝爾獎得主的原因之所在。我們的學生學習過程中過多強調系統理論的學習,這些系統理論都是前輩物理學家的實驗歸納總結出來的,它們有他的正確性和時代性。如果一個人在研究過程中始終沿著前人的路走下去,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問題,那么社會永遠不會進步。奧斯特的認真觀察和不懈的實驗態度,才發現了通電導體存在磁場,因此才有了電動機和汽車的使用。法拉第在奧斯特實驗的基礎上,反問電能生磁,磁能否生電呢?就是這個反問,才能使發電機的發明,才能使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所以我在教學中,大量使用學生身邊和生活中的實例來講解,這樣學生更容易了解物理。例如:我在講壓強這一節時,我讓學生講背書包的感受,用一條背帶和兩條背帶來背書包,讓學生分析原因,通過比較,學生總結出壓強大小與受力面積有關。在佷多教學中,我都用生活知識來引導物理知識的講解。
三、物理知識的歸納取決于對生活知識的觀察
談到物理學,有些同學覺得很難;談到物理探究,有同學覺得深不可測;談到物理學家,有同學更是感到他們都不是凡人。誠然,成為物理學家的人的確屈指可數,但只要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從生活走向物理,你就會發現:其實,物理就在身邊。正如馬克思說的:“科學就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們的一門學科,更重要的,它還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勤于觀察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做禮拜時,懸掛在教堂半空中的銅吊燈的擺動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后來反復觀察,反復研究,發明了擺的等時性;勇于實踐的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為認清“天神發怒”的本質,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日子,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司空見慣的風箏將“上帝之火”請下凡,由此發明了避雷針;古希臘阿基米德發現阿基米德原理;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研究身邊的瑣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學家的事例不勝枚舉。物理學也存在于同學們身邊。我們同學們學了密度計的使用和設計原理,他們用一根木棒,下端纏上幾圈鐵絲,使它可以在水中漂浮,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密度計,他們按照放在不同液體中,記錄下刻度。在講水的蒸發與什么因素有關,他們仿照晾曬衣服方法進行設計實驗然后進行分析、對比,得出影響蒸發的因素;……同學們捕捉身邊的瑣事進行探究的事例屢見不鮮。
四、生活知識對物理教學的啟迪
身邊的事物是取之不盡的,對與現實生活聯系很緊密的物理學科來說,更是時時會用到的,用身邊的事例去解釋和總結物理規律,學生聽起來熟悉,接受起來也就容易了。只要時時留意,經常總結,就會不斷發現有利于物理教學的事物,豐富我們的課堂,活躍教學氣氛,簡化概念和規律。新課標告訴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今天,人類所有的令人驚嘆不已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網、核電站、航空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并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在生活中發現和觀察,我們不僅要全面學習理論知識,也要學會動手,讓理論與實踐完美的相結合。這樣對于學習物理來說也會事半功倍。讓我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知識中獲得啟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實驗稿).
關鍵詞:化學實驗;生活化;真實性;科學性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2-0096-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8
生活化實驗是指人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資源,通過人為的控制條件、有目的地實施觀察與探究化學規律的實驗活動。
化學新課程基本理念明確指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生活化實驗是將該理念落實到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措施。
一、選取學生身邊的物質作為實驗用品,體會化學的真實性
1995年,印永嘉帶領一批知名科學家編寫了《21世紀的中心科學――化學》一書。印永嘉在前言中寫道: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吃、穿、用及身體健康)有密切關連的學科。化學是真實的,是和我們的關系最緊密的一門學科。
以學生身邊常見的物質作為實驗用品,可以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真實感,感到化學并不神秘,就在身邊,充分感受化學的真實性。
在平時的化學實驗教學中我盡量選取學生身邊熟悉的物質進行實驗,例如:滬教版教材第一章《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的教學,我讓孩子從家里帶來一些碳銨(農村學生)、生銹的鐵器、陶瓷、塑料等一些材料,分小組進行探究交流,了解這些物質,第一節課就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原來就是研究身邊的物質。
學習“物質溶解的現象”,我讓學生從家中帶來面粉、蔗糖、味精、食用油、食醋、洗衣粉等等進行溶解實驗。學生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既認識了溶解的現象,也對身邊常見物質的溶解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不需要老師一一講解。
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學生實驗”我讓學生選取自己找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進行制取實驗,學生找到的石頭各不相同,實驗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實驗中有快有慢,有的根本沒氣泡產生,我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跟學生一起進行探究“為什么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學生探究興趣高漲,課堂實驗效果很好。
二、選取生活的化學現象或問題作為實驗內容,認識化學的科學性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科學性貫穿整個學科體系之中,剛剛學習化學的學生這一方面往往認識不足,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的通過選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或問題作為實驗的內容,以增強學生對化學科學性的認識。
“天火”是指某個地區莫名其妙的失火現象。沒有學過化學的人是不知道原因的,無法理解,甚至迷信地認為是天神對該地區的懲罰。學過“燃燒與滅火”我聯系“燃燒”的條件解釋了什么是“天火”,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化學上所講的“自燃”。
學習“奇妙的二氧化碳”我聯系學生喝汽水會打嗝的現象,開展了“為什么喝汽水會打嗝”的探究實驗;學生發現熄滅蠟燭會產生一縷白煙,我設計了“白煙是什么”的探究實驗。學習了“鐵生銹條件”的探究,有學生提出銅會生銹嗎?我和同學們一起設計實驗,探究銅的現象以及銅生銹的條件。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平時遇見的一些常規現象或問題,學生通過探究既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又進一步認識化學學科的科學性。
三、積極開展家庭小實驗,增強學生的化學情感和學習化學的能力
家庭小實驗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用品作為實驗儀器和藥品,由學生在家中完成的一類實驗,這樣的實驗既有利于鞏固學習的知識又利于認識化學的真實性,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實踐性。
1.開展家庭小實驗,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老師,學生學習化學往往開始興趣很濃,但是隨著學習知識的難度加大,學生學習的興趣會逐漸減弱,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不斷來激勵學生,讓他們的興趣得以保持,開展家庭小實驗就是不錯的方法之一。如:學習“石灰石的利用”我讓學生自己回家用雞蛋和食醋制無殼雞蛋,第二天到學校展示。學習了“水的凈化”我讓學生回家自己制作凈水器,在第二天的實驗課上賽賽誰的凈水器凈水效果最好。
2. 開展家庭小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
我們要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多多的參與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增進對科學的情感,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從而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開展家庭小實驗可以彌補學生在校動手實驗的不足,克服時間上、地點的束縛,讓學生有更多的體驗和實踐機會,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養。
學習了溶液的酸堿性,我將學生三人分為一個小組,設計兩份實驗表格,讓他們回家自制酸堿指示劑,并檢測家中常見溶液的酸堿性。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提出設想、制定計劃、動手實踐、得出結論等,增強了對科學探究的認識,很好地培養了自己探究的能力。
3. 開展家庭小實驗,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習的核心,是學好化學的前提,學生自己自主地動手、動腦,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開發的一種重要形式,家庭小實驗中蘊藏著極其活躍的因素,對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激發思維靈感大有益處。
家庭小實驗的大部分器材是學生自己挑選,方案由自己設計,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過程。
大部分的家庭小實驗我會要求學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培養了學生概括歸納能力。
完成的家庭小實驗我會讓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互相比較實驗方案的優劣,實驗的準確性,成果的優劣等,培養了學生比較分析能力。
生活化化學實驗,節約了實驗資源,增多了學生體驗,促進學生“知、能、情”有效結合與發展。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設計出更多的生活化的實驗,就能將我們的學生一步步引進化學的殿堂。
參考文獻
一、更新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挖掘鄉土資源教育價值的前提。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農村幼兒園常常忽視身邊可貴的自然資源,而熱衷于追求城市現代化教育;還有的農村教師常感嘆沒有合適的科學課程,沒有豐富的教具學具,覺得難以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我園屬于鄉鎮幼兒園,教學設備簡陋,硬件設施落后。經過長期探索,我覺得挖掘鄉土資源,首先要讓農村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建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樸素資源觀和價值觀,克服農村教育經費少,設備條件差等許多客觀條件因素。只有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才會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在實踐中,我也逐漸感悟到利用鄉土資源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可行性:我們的生源來自農村,這些幼兒對農村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比較熟悉。對于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最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就是他們熟悉的、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而且利用幼兒熟悉的、身邊的事物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還有益于幼兒真正地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孩子們會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二、挖掘鄉土資源,使其成為農村幼兒學習科學的財富。
在實踐中,幼兒教師應該遵循因園制宜原則,合理挖掘,創出自身的特色,使當地豐富的鄉土資源,成為農村幼兒學習科學的財富。
1、農村隨處有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寶貝。
農村幼兒園周圍隨處可見的泥土、沙子、石頭、水等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探究的寶貝,成為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好素材。孩子們會用小樹枝、小木棍搭橋,用小石頭壘造型,就連撿幾根干草、幾片菜葉也會玩上老半天,教師只要適當引導,幼兒就能進一步感知身邊這些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征,并產生探究的興趣例如,有一次我帶幼兒在園內上廁所時,忽然有幼兒發現墻邊因裝修園舍遺留下一堆沙子上沒有長草,旁邊的地上都有草,我就有意進行科學引導:草長在哪里?讓幼兒再找一找還有哪些地上不長草,孩子們發現石頭、磚頭放著的地方、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不長草。通過實踐探究孩子們明白了沙子、石頭、磚頭上長不出草,而只有陽光照得到的泥地上才能夠長出草來。
2、創造條件,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
在農村有大量的田地,每當夏末秋初,農民收割完后,這里就可以成為幼兒開展活動的“寶地”,孩子們在空地上玩游戲,可以用菜葉當盤子、碗,遺留的瓜果、豆莢當食物,豆萁當筷子;孩子們還能在這發現身上有三個星、六個星、七個星的瓢蟲,還有青蟲、西瓜蟲、臭蟲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蟲子,爭相為其冠上有趣的名字。
我還將許多農作物、農產品、自然材料充實到手工制作中,讓物盡其用。如讓幼兒利用麥桿編“草人”;用藤制作“項鏈”、“手鐲”;用黃豆、蠶豆、土豆等農產品拼插成各種動物形象;用樹葉制作風景畫??這些農村自然環境中豐富的、開放的鄉土資源,能極大的促進幼兒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創設鄉土資源課程,使鄉土資源成為幼兒學習科學的有效載體。
在實施新課程的主題教育活動中,我發現有許多“城市味”很濃的科學課程內容,根本不切合農村幼兒園的實際,無法有效開展活動。我覺得要根據當地農村的實際,結合主題活動目標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有特色的、幼兒常見的、感興趣的植物、動物、自然材料、自然現象、風俗習慣等鄉土資源作為科學課程補充內容,滲透于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平常上的鄉土資源課程有以下類型:
小班:我喜歡的小草、螞蚱與螞蟻、美麗的樹葉、秋天的田野、我幫奶奶摘豆角、挖蘿卜、大大小小的石頭、小蝌蚪、我會剝蠶豆等。
中班:晶瑩的露珠、好玩的泥土、秋天的葉子、各種各樣的水果、有趣的蚯蚓、可愛的蝸牛、端午節等。
大班:黃花菜、多變的云、秋天的農作物、豐收的季節、奇怪的根、方方的磚、野菜(薺薺菜)、蠶豆與油菜、青蛙、小青蟲等。
這些課程內容都可以根據當地農村的季節性、地方性特點,對幼兒身邊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進行提煉,選擇幼兒常見的并且感興趣的自然事物和農村生活作為課程內容,并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科學教育活動。
陶行知先生對農村教育提出:“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天然、有趣的活動場所,農村豐富的鄉土資源成了幼兒學習科學的瑰寶,引領著農村幼兒走上科學之路。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要巧借這些鄉土資源,發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因地制宜地引導幼兒走向自然,走向科學。
參考文獻:
【關鍵字】生活;興趣;探究;創新;應用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乃生活的改造,他的理念猶如一朵美麗的花,需要我們用心的灌澆才能讓花香浸潤我們的科學課堂。那么怎么樣在科學課堂中澆灌出“陶”花呢,就必須讓生活走進科學,讓科學扎根于生活。
1 走進生活,激發興趣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例如:春天到了,帶幼兒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去觀察綻放的新綠、鮮艷的野花;秋天,帶幼兒欣賞大雁南飛,落葉飄舞,去觀察葉子的顏色和大小的不同。散步時,也可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用眼睛觀察或用雙臂合抱等方法來比較樹的粗細和高矮……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環境等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學的素材,都可以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其次,我們還要有一顆細致觀察的心,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話題來作為科學教育內容進行研究,讓孩子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科學的有趣和奇妙,真正地了解科學,熱愛科學,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例如,在一次課間活動的時候,孩子們把自己家里帶來的薯片筒、紙杯、茶葉筒、皮球等等,放在地上滾來滾去地玩兒,還有些幼兒互相比賽,有的說:“看,我的皮球比你的紙杯滾得快!”有的說:“我的這個還會轉圈圈呢!”看見他們玩得興高采烈,對“滾動”有濃厚的興趣,于是設計《有趣的滾動》這一科學活動。
2 觀察生活,引導探究
科學探究離不開觀察,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因此我們應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搜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讓幼兒觀察、探究并發現秘密,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如在科學活動《站立的蛋寶寶》中,我們為提供了幼兒生活中常見的蛋及各種輔助物,有沙盤、瓶蓋、積木、碎布,沙包等。引導幼兒想什么辦法讓蛋寶寶站立,在反復的操作嘗試中,他們與材料產生共鳴,找到了許多的辦法,如用布將蛋圍住、把蛋放在瓶口上、瓶蓋上也能站住,從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又如我們在教室里開設“自然角”、“科學發現室”、“飼養區”、“小小種植園”等。例如在“科學發現室”中,我們提供了磁力迷宮、木工箱、放大鏡、磁鐵等,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認識來建構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小小種植園”內,我們提供了各種花草、植物的種子,帶領幼兒種植蘿卜、蠶豆、蔥、蒜等,另外還鼓動孩子把自己的小烏龜、小蝌蚪、小兔、小刺猬、小金魚等帶到幼兒園,除了要求幼兒愛護和精心照料這些動植物外,還特別指導幼兒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做好觀察記錄,畫出相應的圖,讓幼兒獲得具體事物變化過程的有關知識及相互聯系,訓練幼兒敏銳的觀察力。
3 關注生活,培養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沒有創新,就如一潭湖水沒有新鮮的活水進行補充,成為一潭死水,只有給它源頭活水,這潭湖水才能充滿生機。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那么,給幼兒一個創新的支點,你會發現這世界因為他們而變得更加精彩!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給幼兒搭建起創新的舞臺,充分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在《好玩的磁鐵》這一科學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準備多種材料,通過玩一玩、想一想、試一試,發現了磁鐵的秘密,有的發現磁鐵能吸住鐵做的東西;有的發現能吸住在白紙上的回形針;還有兩個幼兒在互相對玩磁鐵時,發現手中的兩塊磁鐵會吸住,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然后又根據磁鐵的特性大膽制作了會走動的小貓、釣魚桿等等,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因為他們品嘗到創新的碩果,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使他們能把一時的“興趣”轉化為對創新的“恒趣”,這充分體現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培養幼兒的興趣和動機,讓他們敢于動手,想不敢想的問題,不斷進行操作,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興趣。
4 學習應用,回歸生活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由此可見,科學教育更應以幼兒的生活及其周圍環境為基礎,使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感性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一次自由活動中,小朋友們都在開開心心地玩著,洋洋忽然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的乒乓球被文文踩扁了。” 文文滿臉沮喪:“我是不小心地呀。”我接過乒乓球說:“真的呀,乒乓球凹下去了,不好玩了,那么誰有什么好辦法讓乒乓球重新鼓起來呢?”這下,小朋友們馬上圍了上來,有的說:“用手捏一下”;有的說“用嘴吹”;馬上有人說:“老師吃的胖大海放在杯子里泡會變大,如果把乒乓球放在里面說不定也會鼓起了”。于是我照那小朋友說的做了,乒乓球果然鼓起來了,孩子們高興的歡呼起來,那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原來這是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乒乓球遇熱空氣就膨脹了。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從學過的知識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活動又幫助幼兒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所以當幼兒碰到實際問題時,我們不必馬上排憂解難,可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嘗試解決,以此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科學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總之,生活化的科學課堂教學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科學活動變得生動、具體。它讓孩子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發現探索科學的奧秘;還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科學探索的樂趣;更讓“陶”花在科學課堂中越開越美,讓花香傳遞到每一個角落,浸潤孩子的心靈,讓科學課堂成為孩子探索發現的生活樂園。
[關鍵詞]幼兒 科學活動 生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反思我們以往的科學活動,有許多時候恰恰忽視了這一點,而經常懷著一種“任務”意識在傳遞知識、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兒學習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處?”“他們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運用到這些知識?”等問題卻極少思考,以至經常會發現幼兒的認知與言行脫節,如看見紅燈亮著仍沖過馬路,有電的插頭卻用手去觸摸,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如果教育沒有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學習的知識就難以被幼兒掌握、內化。在綱要精神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實踐,我深刻意識到,幼兒科學活動必須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
一、選擇生活化的科學內容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想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親友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事和物來組織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時會產生一些偶發的科學教育活動。我對幼兒的偶發性科學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二、組織生活化的科學活動
幼兒科學活動,教師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反復地觀察和講解,做到先聲奪人,幼兒很少有機會親身體驗。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隨心所欲地想。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設情景中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在科學活動《學習使用人民幣》中,我帶孩子們一起來到了幼兒園附近的超市購物,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通過組織幼兒看標價、打算購買物品、價格計算進行超市購物游戲,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游戲中學會了本領。
讓幼兒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利用幼兒的生活進行科學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錄音機不響了,礦泉水的蓋子打不開了等等。其實我們可以抓住這些幼兒碰到的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嘗試解決。開始階段,可以先向幼兒展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過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幫助幼兒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幼兒從學習過的知識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當錄音機不響時,我們可以用討論的口吻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當幼兒圍著錄音機查看時,我們可以提出:你家的錄音機有過不響的時候嗎?是什么原因?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經過啟發,幼兒可能馬上會想到如:“是不是停電了”“是不是插頭沒插好?”“是不是電池沒電了”等。顯然提出假設的孩子是經歷了“電能使錄音機發出聲音”這一思維過程的。接著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問:“你怎么會想到停電?”引導幼兒講出知識點以幫助幼兒習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最后師生一起找到存在的問題,排除故障,當孩子們看著錄音機又能正常工作時他們不禁感到成功的喜悅,還增強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得興趣。
四、讓幼兒在社會生活中學習科學
幼兒是最具好奇心的,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現象都可以成為他們探索、觀察的對象。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教師應以大自然、大社會為科學教育的課堂,積極帶領幼兒走出園門。春天,帶領幼兒走進公園、田野,觀察生命的生長過程,感受蓬勃的生命力。秋天,組織幼兒進入農莊,親手采摘橘子、拾麥穗等,讓幼兒感受生命的成熟與收獲,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社區的工廠和商店也是參觀的好去處,讓幼兒深切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和精彩。教師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去真切體會科學,使得科學教育的場所更為廣闊。
科學就在我身邊
今天,老師神神秘秘的拿出一杯水和一個雞蛋,然后我們議論紛紛心想:“老師要做什么?”老師笑地對我們說:“看老師的動作。”老師先把雞蛋放在杯子的上方,然后小心翼翼的把雞蛋放進了杯子里,雞蛋慢慢的沉進了“大海”,我們還是很疑惑。
然后老師鬼鬼祟祟的從角落里拿出一瓶鹽和一個蓋子,我們終于忍不住問:“老師,您到底要做什么?”老師面帶微笑的說:“我們來做個實驗!”
老師先在杯子里放了一點鹽,蛋沒有反應,然后又放了一點鹽,可是蛋像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怎么也不肯離開這個杯底。
看我們沒有看夠,于是我讓老師讓我自己做。說干就干,我對老師說:“讓我自己做一次”老師馬上同意了。
原來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關鍵詞: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1-087-01
通常科學課本的內容都是靜態的圖片和文字說明,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更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科學教師需要作為一個傳輸信息的載體—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科學課的生命,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可觀性的、直觀性的和模仿性強的可視教材。做實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而且能夠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一、激發參與實驗的興趣,是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為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用更精煉的語言、更準確的語氣、更有趣的實驗來調動學生的思維。趣味化的導學、趣味化的實驗是提高課堂實驗有效性的催化劑,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有更多、更充足的時間去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相互交流與共同探討,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創設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術、游戲、實物、懸念等),就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在愉悅的情境中“發現”、“創造”,“創新”,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主動學、樂于學。
二、掌握正確的實驗質量觀,是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學會批判、選擇、加工、吸收、創造實驗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智慧,引導學生手腦并用,用活動來帶動思維,用思維來改善活動;教師盡可能地從符合學生心理和行為特點方面去引導,提供最有效的科學實驗理論與方法,這樣才能不斷完善科學實驗,提高實驗的質量,使學生的實驗能力有所提高。
三、關注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科學實驗課中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為了提高科學實驗的有效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狀況,盡量做到合理搭配和各方面的平衡。通過合理的調配和激勵,大家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完成實驗。一方面,在科學實驗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各個小組的合作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點撥。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各小組組長的作用,讓各小組的組長來安排實驗過程中的各自任務,讓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經過不斷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促進其全面發展。
四、重視實驗評價,是提高科學實驗有效性的保證
科學實驗活動的評價應重在學習過程中,重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中。科學實驗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實驗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實驗評價可以根據每一個學生實驗的參與程度、實驗操作過程、實驗中的表現、實驗記錄情況、能否有自己的見解、是否還能提出其他問題等內容進行評價。教師即可制定量化的評價表,也可用定性的語言做出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并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形成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通過教師有意識討論、示范、引導,評價,使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會越來越強,進而逐步達成共識。
五、自制實驗器材,是提高科學實驗有效性的方法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補充現有教學儀器的不足,節約開支,而且實用性強,結構簡單,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對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起著很大的作用。師生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象能力,活躍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體味到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愛科學的情操,而且在具體制作中,還要經受失敗的考驗,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可提升教師在學生中的威望,從而建立牢固的師生關系。
六、發揮身邊優勢 ,是提高科學實驗有效性的途徑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