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爾的精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739.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074-02
神經母細胞瘤是小兒顱外最常見的惡性實體腫瘤,占兒童腫瘤7%~10%。神經母細胞瘤起源于腎上腺髓質及交感神經節的原始神經嵴細胞。約60%原發瘤位于腹膜后,其次位于縱膈,盆腔及頸交感神經節。本文著重探討兒童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自2004年8月~2009年8月我院共手術治療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34例。術前常規B超、CT影像學檢查,必要時行MRI檢查,從而提供血管受累及肝轉移精確信息。Ⅲ-Ⅳ期神經母細胞瘤23例,腫瘤生長均超過中線,侵及腹膜后重要血管和臟器。
1.2 治療方法
11例病人系Ⅰ期、Ⅱ期病例,患兒均行腫瘤完整切除,術后進行化療。Ⅲ-Ⅳ期神經母細胞瘤23例,腫瘤均超越中線或位于中線部位,并且往往浸潤包繞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生長,術前CT、MRA檢查可對此進行評估,對于腫瘤難以完整切除或有骨髓遠處轉移者,均開放或CT引導穿刺活檢明確病理診斷后進行化療,2-4個療程后復查CT腫瘤縮小后延遲手術。
2 結果
Ⅰ-Ⅱ期病例腫瘤完全切除,術后部分病例進行化療,預后良好。Ⅲ-Ⅳ期神經母細胞瘤23例中,11例腫瘤全切或大部分切除后進行化療,12例術前評估腫瘤巨大、無法行根治切除,化療后延遲手術,腫瘤均完整切除或絕大部分切除,術中沒有發生血管損傷導致大出血等并發癥。
3 討論
3.1 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特點和治療原則
神經母細胞瘤起源于腎上腺髓質及交感神經節的原始神經嵴細胞。約60%原發瘤位于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惡性程度高,常在短期內突破包膜,侵入周圍組織與器官。腎上腺腫瘤將腎臟推移至下方,如腫瘤來自交感神經鏈,則將腎臟推向外側,腫瘤常浸潤腎臟。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破裂時沿腹膜后大血管迅速生長,超越中線,并包繞大血管。
腹膜后間隙稱為腹膜后腔,位于腹后壁的壁層腹膜和腹內筋膜之間,其范圍上界為橫膈,下至骨盆髂腰韌帶骶骨岬、盆壁腹膜后間隙。由于其腔隙較大,因此腫瘤可在腹膜后膨脹性生長而長時間無臨床癥狀,直至腫瘤形成明顯腹部包塊時才出現臨床癥狀,所以臨床診斷時腫瘤往往體積大,包繞大血管,給手術的切除帶來困難。
神經母細胞瘤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及化療,必要時行放射治療。Ⅰ期、Ⅱ期病例應行腫瘤完整切除,不殘留肉眼可見的腫瘤組織。Ⅲ期病例若能切除90%以上瘤體,應進行一期手術切除。若不能行一期切除手術,可術前給予2~3個療程化療,腫瘤血管抑制、減少,腫瘤體積縮小,易于手術分離,為二期完整切除腫瘤創造條件。Ⅳ期腫瘤已超過中線或已包裹腹腔大血管及侵犯鄰近臟器,完全切除困難,則可作部分切除,減少瘤體,或只作活檢,術后進行化療,待腫瘤縮小后二期手術切除腫瘤。
3.2 手術徑路和要點
手術徑路多采用患側季肋下橫切口并延及對側肋弓下腋前線處。因為神經母細胞瘤深藏在腹膜后,周圍緊鄰重要大血管和臟器,故手術切口應夠大,術野需充分暴露,盡量在直視下操作。腫瘤侵犯血管是不能完整切除腫瘤的重要因素,因為分破腫瘤包裹的大血管可以導致無法控制的出血,為了減少術中出血,可以根據術前血管造影,術中結扎腫瘤的主要供應血管。源自腎上腺的腫瘤血供豐富,有腎上腺上、中、下動靜脈,剝離腫瘤時應先一一結扎切斷,以免撕裂血管致大出血。尤其在右側腫瘤操作時更應謹慎。
來源于脊柱兩旁的神經母細胞瘤多無包膜,腫瘤侵襲性強,往往包裹住腹主動脈、下腔靜脈或腸系膜血管,整塊切除腫瘤困難。需要很小心地分次作片狀切除,以免損傷大血管發生致命性出血。侵入椎管內的啞鈴形腫瘤很難完全切除。應先行椎板減壓手術解除或緩解脊髓壓迫癥狀,再作腹腔腫瘤切除。瘤床應仔細止血,必要時放置引流。術野淋巴結盡量清掃干凈,因為淋巴結轉移決定病兒的預后。
總之,兒童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治療復雜,手術難度大,特別是腫瘤巨大、超越中線、包繞大血管時,為了達到良好的療效必須有充分的術前準備,精細的手術操作和妥善的術后處理,同時結合化療、放療,才能提高患兒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施誠仁等主編 小兒外科學 第4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132-135
【關鍵詞】腮腺腫瘤;手術;耳大神經;感覺恢復
【中圖分類號】R7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359-02
腮腺腫瘤手術中,對于面神經的保留、防止損傷已經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對于保留耳大神經的意義和損傷耳大神經的并發癥,缺少足夠的認識,往往在手術中不作耳大神經的解剖與保護,術后出現耳廓及耳垂麻木等并發癥。耳大神經是頸神經叢皮支最大者,經胸鎖乳突肌淺面行向前上,在下頜角水平之上0-2cm依次分耳后、耳垂、耳前支。耳前支向前分布于腮腺區皮膚,常穿越部分腮腺組織,手術中常被損傷。耳垂、耳后支經腮腺后極走行向上,主要支配耳垂、乳突部及耳廓后面的皮膚[1]。腮腺手術中若病灶與耳大神經無明顯粘連,這兩支是較容易分離并加以保護的。我院口腔科2008年-2011年在腮腺腫瘤手術中保留耳大神經耳后及耳垂支,取得良好效果。
1.材料
我院口腔科2008年-2011年選擇56例腮腺腫瘤患者,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齡21歲-77歲,術后病理提示: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13例,肌上皮瘤3例,嗜酸性腺瘤3例,腺泡細胞癌3例,粘液表皮樣癌2例。
2.手術方法
全麻成功后,繞耳垂作切口,在腮腺筋膜表面向前翻起皮膚瓣達腮腺前緣,向后剝離至胸鎖乳突肌前緣,在耳垂下、下頜角后方、胸鎖乳突肌前緣細致剝離尋找耳大神經及其分支。
因耳前支向前分布于腮腺區,常穿越部分腮腺組織,故在切除腮腺組織及腫瘤時大多需要切斷。而耳垂、耳后支只要與腮腺腫瘤無明顯粘連,均可以完整剝離并加以保護,常規切除腮腺組織及腫瘤,縫合切口。
3.結果
所有患者均在術后1周、3個月、6個月復查,用探針檢查耳垂、耳廓及乳突部位的皮膚感覺。先檢查健側作對比,再檢查患側,每次記錄無感覺、感覺減退、感覺正常。
1周后復查有15例感覺正常,26例感覺減退,15例無感覺。3個月后復查39例感覺正常,17例感覺減退。6個月后復查所有患者感覺基本恢復正常。
4.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手術醫生的要求更高,這就要求醫生在手術治病的同時應當有功能外科理念,盡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傳統的腮腺腫瘤切除手術,往往不作耳大神經的解剖與保護,手術中醫生關注的、細心解剖與保護的只是面神經及其分支,結果術后出現耳廓及耳垂麻木等并發癥。
人耳廓及其周圍皮膚感覺十分靈敏,手術中切除耳大神經可以引起耳廓及其周圍皮膚的觸覺、痛覺、溫度覺的喪失,還有可能造成耳廓凍傷等意外損傷[2]。有一些精神緊張的患者,甚至出現了焦慮、失眠、多夢情況,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傳統腮腺腫瘤手術不作耳大神經的解剖與保護,此術式容易損傷耳大神經主干及耳前支、耳垂支、耳后支。術后出現耳大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減退和長期麻木[3]。有些醫生以為耳大神經損傷后,其周圍有豐富的側枝吻合支,如三叉神經、頸皮神經等的分支,這些神經會逐漸代償損傷的耳大神經的感覺功能。但是這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而且恢復和代償的只是損傷區域邊緣的部分感覺功能。
腮腺腫瘤手術中解剖并保留耳大神經耳垂支和耳后支,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需在作腮腺面神經解剖之前,在胸鎖乳突肌前緣細致剝離尋找耳大神經主干及其耳垂支、耳后支,不必作全程解剖,只要解剖出準備切除的腮腺組織周圍的部分即可。術中盡量動作輕柔,減少牽拉、損傷耳大神經,以減輕術后神經的水腫、缺血、缺氧改變。本文選取的5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在1周后復查時感覺正常,這些患者腮腺腫瘤多靠近腮腺前上緣,手術中只需簡單剝離耳大神經,對耳大神經損傷很小,術后效果很好。而其他患者腮腺腫瘤的位置多靠近腮腺的后下方,有的腫瘤甚至與耳大神經相互粘連,因此手術中需細致解剖,耳大神經的細小分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神經牽拉較為嚴重,術后神經可能有水腫、缺血、缺氧改變,感覺功能恢復相對較慢,3-6個月基本恢復正常。
有些腮腺腫瘤,惡性程度高,向周圍組織呈浸潤性生長,與耳大神經粘連嚴重,有嚴重者甚至已經出現頸淋巴結轉移,手術中需要摘除腮腺腫瘤及全葉腺體,切除周圍已經浸潤的組織,已經出現頸淋巴結轉移者需行頸淋巴結清掃術。這些病例不應該再保留耳大神經,以免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增加術后復發及轉移的幾率。
綜上所述,耳大神經損傷所出現的并發癥沒有面神經損傷嚴重,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沒有引起手術醫生足夠重視。但是耳廓及耳垂感覺的消失、減退,對患者還是有一定的影響,有一些患者還出現了焦慮、失眠、多夢等情況。因此,只要不是與耳大神經粘連嚴重、高度惡性的腫瘤,均應在腮腺手術中保留耳大神經,以保留耳廓及耳垂的感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12.
【關鍵詞】 Bcl2蛋白;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細胞;蛋白磷酸酶抑制劑;轉染
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是阿爾茨海默病(AD)中神經細胞退化的關鍵性分子機制之一〔1〕。AD病人腦中蛋白磷酸酶2A(PP2A)活性降低是導致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的主要原因〔2〕。岡田酸(OA)是PP2A的特異性抑制劑。OA通過特異性降低PP2A活性,引起tau蛋白過度磷酸化以及后續的神經細胞凋亡性退化〔3〕。凋亡機制很可能參與AD中神經細胞退化。作者〔4〕在大鼠一側腦額葉皮質單位點注射OA,出現tau過度磷酸化,且tau過度磷酸化與細胞凋亡有關。Bcl2家族蛋白所調控的線粒體凋亡通路在生理性和病理性凋亡中普遍存在。為了明確Bcl2蛋白是否參與OA所誘導的AD樣神經細胞退化,本研究以體外培養的人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株SHSY5Y為研究對象,探討Bcl2蛋白在蛋白磷酸酶抑制劑OA誘導的AD樣神經細胞退化中是否具有細胞保護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對象 人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株SHSY5Y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所自德國HyperCLDB細胞培養機構引進的連續傳代腫瘤細胞株。
1.1.2 主要儀器 美國產Forma恒溫培養箱,美國產BioRad 450型酶標儀,德國產Leica DMIRB倒置熒光顯微鏡,北京六一儀器廠產DFC電泳儀、垂直電泳槽和電轉槽。
1.1.3 主要試劑 美國Gibco BRL公司產 RPMI1640培養基、脂質體Lipofectamine 2000和G418;美國Hyclone 公司產15%胎牛血清(FCS);上海實生細胞生物技術公司進口分裝3(4, 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鹽 (MTT);美國Sigma 公司產Hoechst 33258,小鼠βactin單克隆抗體,星形孢菌素(STS) 和OA;美國Clontech公司產真核表達質粒PcDNA3;美國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公司產兔Bcl2多克隆抗體和化學發光試劑。
1.2 方法
1.2.1 細胞培養 SHSY5Y細胞常規培養所用的完全性培養基:RPMI1640培養基,15% FCS;15mmol HEPES;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鏈霉素。
1.2.2 轉染 ①重組質粒構建。真核表達質粒PcDNA3,CMV啟動子,多克隆位點(MCS)后接編碼Bcl2 的cDNA序列,將該重組質粒命名為PcDNA3bcl2。②穩定轉染。脂質體介導重組質粒PcDNA3bcl2和空質粒PcDNA3分別瞬時轉染SHSY5Y細胞;細胞常規培養36 h,其間更換一次完全培養基;用梯度濃度的G418確定合適的最低濃度篩選轉染成功的細胞,收獲克隆細胞培養、傳代、凍存。
1.2.3 Western印跡鑒定外源性蛋白的表達 對G418篩選出的重組質粒PcDNA3bcl2和空質粒PcDNA3穩定轉染細胞進行以下處理:①制備細胞總裂解物;②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③轉膜;④Bcl2抗體(1∶1 000)和內對照βactin的抗體(1∶1 000)免疫;⑤發光劑作用后顯影沖片。
1.2.4 轉染細胞給藥方法 將重組質粒和空質粒穩定轉染的細胞分別接種于24孔板,在無抗生素的完全性培養基中生長至約70%~80%細胞滿底時給藥處理24 h。
1.2.5 細胞活力的檢測 MTT還原法①細胞長至70%~80%滿底時給藥,設載體對照孔和空白對照孔;②250 nmol/L STS或80 nmol/L OA作用24 h;③每孔加入5 mg/ml MTT;④避光作用4 h;⑤每孔加入結晶溶解液;⑥37℃過夜溶解結晶;⑦450型酶標儀在570 nm波長處測定吸收值;⑧以載體對照組為100%細胞存活,計算OA各濃度組的細胞活率。細胞活率(對照的百分比) = (給藥組平均吸收值空白對照組平均吸收值)/(載體對照組平均吸收值空白對照組平均吸收值)×100%。實驗重復3次,取平均值。
1.2.6 細胞凋亡率的檢測 Hoechst 33258染色法。①4%多聚甲醛于4℃固定細胞30 min;②1 μg/ml Hoechst 33258染色,37℃ 15 min;③甘油PBS覆蓋細胞;④倒置熒光顯微鏡(×20)和物鏡(×40)下觀察細胞核形,隨機選取視野,計算300個細胞中凋亡細胞所占百分比即為細胞凋亡率。
1.2.7 外源性Bcl2蛋白的生物活性的鑒定 已知Bcl2蛋白能顯著地抑制經典促凋亡劑STS所誘導的細胞凋亡。用250 nmol/L STS處理重組質粒和空質粒穩定轉染的SHSY5Y細胞24 h后,用MTT還原法檢測兩組的細胞活力,采用DNA染料Hoechst 33258染色法檢測兩組細胞的凋亡率,若重組質粒組的細胞活力顯著高于空質粒組,且細胞凋亡率顯著低于空質粒組,則可鑒定為外源性表達Bcl2蛋白具有抗凋亡的生物功能,即轉染成功。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用x±s表示,兩組數據之間的比較用Student t檢驗。
2 結 果
2.1 PcDNA3bcl2和PcDNA3穩定轉染的細胞克隆Bcl2的表達 結果顯示重組質粒(PcDNA3bcl2)穩定轉染的細胞明顯表達Bcl2蛋白,而空質粒(PcDNA3)穩定轉染的細胞不表達Bcl2蛋白(見圖1)。
2.2 對重組質粒和空質粒轉染SHSY5Y細胞活力測定結果 重組質粒組的細胞活力(92.5%±8.6%)顯著高于空質粒組(65.1%±7.2%)(P
2.3 Bcl2蛋白對OA所引起的SHSY5Y細胞凋亡的影響 用80 nmol/L OA處理重組質粒和空質粒穩定轉染的SHSY5Y細胞24 h,重組質粒組細胞活力(78.7%±6.4%)顯著高于空質粒組(59.2%±5.1%)(P
3 討 論
雖然作者〔4〕在整體水平實驗中觀察到,OA引起神經細胞內抗凋亡蛋白Bcl2表達上調,但未能確定Bcl2高表達的功能意義,因此本研究設計了體外水平實驗進一步探討Bcl2高表達是否具有對抗OA所致神經細胞退化的細胞保護作用。
據文獻〔5〕報道,OA能誘導人神經母細胞瘤細胞株SHSY5Y的tau蛋白在多個特異位點發生磷酸化,且異常磷酸化tau蛋白與微管結合能力降低、微管結構失穩定,并引起細胞凋亡。因此本研究應用OA處理SHSY5Y,作為研究AD樣體外神經細胞退化的模型。首先用重組質粒PcDNA3bcl2穩定轉染SHSY5Y細胞,以空質粒PcDNA3穩定轉染該種細胞作為對照。再用Western印跡法確認重組質粒轉染的細胞高表達外源性Bcl2蛋白,而空質粒轉染的細胞不表達Bcl2蛋白。然后用250 nmol/L經典促凋亡劑STS處理兩種轉染細胞24 h(該劑量該時程STS處理能使SHSY5Y細胞近半數凋亡),結果顯示重組質粒轉染的細胞活力顯著高于空質粒轉染的細胞,與此一致,重組質粒轉染的細胞凋亡率顯著低于空質粒轉染的細胞,這表明外源性表達的Bcl2蛋白是具有抗凋亡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這是檢測Bcl2高表達是否能對抗OA所致神經細胞退化的必要前提。
在肯定了外源性高表達Bcl2蛋白具有抗凋亡活性的基礎上,檢測了Bcl2高表達對OA所致SHSY5Y細胞凋亡的影響。用80 nmol/L OA處理兩種轉染細胞24 h(該劑量該時程OA處理能使SHSY5Y細胞近半數凋亡),結果顯示重組質粒轉染的細胞活力顯著高于空質粒轉染的細胞,而重組質粒轉染的細胞凋亡率顯著低于空質粒轉染的細胞。盡管外源性高表達的Bcl2蛋白營救OA所致細胞凋亡的作用不如營救STS所致細胞凋亡那樣完全,但該實驗結果依然提示Bcl2蛋白在AD樣神經細胞損傷中有細胞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Mandelkow E, Von Bergen M, Biernat J,et al.Structural principles of tau and the paired helical filaments of Alzheimer′s disease〔J〕. Brain Pathol, 2007; 17 (1): 8390.
2 Kins S, Crameri A, Evans DR,et al.Reduced protein phosphatase 2A activity induces hyperphosphorylation and altered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tau in transgenic mice〔J〕.J Biol Chem, 2001; 276 (41): 38193200.
3 Yoon S, Choi J, Yoon J,et al.Okadaic acid induces JNK activation, bim overexpression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cultured rat cortical neurons〔J〕. Neurosci Lett, 2006; 394(3): 1905.
【關鍵詞】PICC;神經母細胞瘤;小兒;化療;應用;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194-02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從周圍靜脈(貴要V、肘正中V、頭V)導入末端位于中心靜脈的置管技術。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NB)為較常見的小兒惡性實體瘤,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易轉移,且確診時多為晚期,化學療法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化療藥物滲漏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圍組織壞死,且患兒因年齡小,難以忍受長期、頻繁的靜脈穿刺。我科2005年5月-2010年8月采用美國BARD公司生產的帶有Groshong瓣膜的經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半年化療過程只需進行一次外周靜脈穿刺置管,減輕了患兒反復穿刺的痛苦,杜絕了化療藥物外滲的發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5年05月至2010年08月在我科住院經病理學明確診斷為晚期神經母細胞瘤患兒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齡≥5歲24例,1~4歲46例;按神經母細胞瘤國際分期(INSS分期)標準分期:Ⅲ期42例, Ⅳ期28例。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方案應用:環磷酰胺(21g /m2/d,持續靜滴6小時,用2天)、長春新堿(0.67 g /m2/d,持續靜滴24h, 用3天)、柔紅霉素(25 g /m2/d,持續靜滴24,用3天);CIE方案應用:順鉑(50 g /m2/d,持續靜滴1h,用4天)和足葉乙甙(200 g /m2/d,持續靜滴2h,用3天),共6個療程。均經及時處理后均順利完成化療周期。
1.2 穿刺方法 采用美國BARD公司生產穿刺導管,置管前向患兒及家長說明置管的優點,嚴格按照PICC操作程序進行。穿刺前先在體表測量導管應插入的長度,沿靜脈走行至右側胸骨旁線與第2肋骨交點的長度即插管長度;術側上肢與軀干成90度角為穿刺點。從選擇的淺靜脈進針,見回血后松止血帶,撤出針芯,用鑷子輕輕將硅膠管沿穿刺針頭向前推進,進到一半是撤外鞘導管,推進至所需的長度,撤出導絲,同時緩慢推注稀釋鹽水肝素液封管。壓迫穿刺部位,胸部正位x線確定中心靜脈導管正確位置后輸液。
2 結果
2.1 插管成功率:本組70例,一次置管成功率為77.1%(54/70),置管成功70例。
2.2 置管達到中心靜脈情況:70例X線檢查導管末端55例位于上腔靜脈內,10例插入右心房,但未引起心律失常,在X線輔助的情況下,將導管拔出4-6 cm后固定。5例位于頸內靜脈,將導管拔退3-5cm后,緩慢推進,均在24小時后檢查證實導管尖端醫位于上腔靜脈固定。
2.3 導管留置時間:最短2周,最長置管295天,平均置管時間88.5±12.2天。
2.4 留置導管主要并發癥:70例中45例計劃撤管,無感染及出血,傷口愈合好,部分導管細菌培養為陰性。3例出現寒戰高熱,拔管后導管尖點細菌培養為陽性;12例導管入口處或上方有輕微紅腫,經消毒,熱敷后局部炎癥消退;6例少量血凝塊堵塞導管接頭處,用尿激酶沖管后恢復通暢。2例導管接頭處破裂;2例導管脫出6cm,均給予拔管。
3 討論
3.1 PICC在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化療中的應用體會: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于1986年開始應用于臨床,具有操作方法簡單,穿刺成功率高,帶管時間長,并發癥少等優點,現在已被臨床廣泛應用。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往往對疾病的敏感性較差,且無自我保護意識,貪玩好動,表淺靜脈穿刺容易出現脫針及鼓針,如化療藥物滲漏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圍組織壞死,且患兒因年齡小,難以忍受長期、頻繁的靜脈穿刺。而PICC管穿刺點在外周,血管表淺直觀,穿刺易定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本組70例患兒中達到一次置管成功率為77.1%(54/70)。PICC置管操作時導管末端定位也較高,本組55例導管末端位于上腔靜脈內。只有10例插入右心房,可能與插管前測量的插管長度誤差有關;5例異位于頸內靜脈,拔退導管后,細軟導管尖端可隨回心血流入上腔靜脈,最終均取得成功。PICC插管易固定,不易脫落,活動不受影響,置管時間長。本組平均置管時間88.5±12.2天,最長置管295天,本組僅2例因小兒哭鬧、躁動不安導致導管脫落,另外2例導管接頭處破裂,可能與用藥治療時接頭處反復刺入有關[1]。這表明PICC的安全性較高,是一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發癥少、保留時間長的深靜脈置管術,能有效降低化療藥物對患兒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3.2 置管后相關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PICC是一種有創操作,由于留置時間長,且通過此途徑注入化療藥物,必然引起一些并發癥[2]。但通過針對性較強的個性化護理,分析并發癥的原因,提前預防,加強護理,及時處理,可減少并發癥[3]。
3.2.1 靜脈炎。也是發病最多的并發癥。本組12例出現靜脈炎,導管入口處或穿刺上方出現紅、腫、脹、痛。早期靜脈炎與穿刺插管的機械性損傷有關,后期靜脈炎與化學刺激及病人的特殊體質有關。處理方法:抬高患肢,50%硫酸鎂濕敷4-6次/d,每次10-30分鐘與呋喃西林交替外用,必要時可給予激素治療,也可局部理療,癥狀可逐步消失,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4]。因此靜脈炎的預防十分必要,包括:①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消毒后待干再行穿刺,否則消毒劑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學性刺激,引起靜脈炎。②減少機械性刺激,盡可能選擇貴要靜脈,同時,送管時動作要輕柔,以減輕對血管內皮的機械損傷,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復穿刺,防治引起血管損傷導致血栓性靜脈炎。③加強置管后的護理,更換敷料時,導管脫出部分切勿再送入血管內,以防治局部皮膚面細菌通過,皮膚與血管之間的開放竇道逆行侵入,造成細菌性靜脈炎[5,6]。
3.2.2 導管堵塞:本組6例發生導管堵塞,其原因主要為兩大類: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管腔內形成凝血塊或血栓所致;后者原因較多,如導管扭曲、打折、藥物結晶沉積等。處理方法:血栓形成堵塞導管,通常先抽吸,將抽出凝血塊棄掉,尿激酶溶栓反復進行,直到回血良好,導管通暢。導管堵塞的預防:①使用可來福末端連接,此接頭有正壓封管的作用,防止回血。②正確沖管封管:采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動作,使沖洗液在管腔內產生湍流,清潔和漂凈管壁。生理鹽水能維持細胞外液容量和滲透壓,與體內水納平衡及血循環密切相關,充于血管內可防止血栓形成,有效防止堵管。
3.2.3 導管異位:導管異位的發生與穿刺時的有關。為減少導管異位的發生,插管至20cm左右時,囑患者頭轉向穿刺側手臂,下頜靠近肩部,以便導管順利進入上腔靜脈。特別消瘦的患者由助手按壓頸部血管,防止進入頸靜脈。做x線檢查,以確認導管尖端位置。
3.2.4 導管感染:PICC導管相關的感染主要有三種: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為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患兒血培養或導管尖端培養陽性(大于15個菌落)則導管感染診斷成立。本組3例病人發生導管感染,病人寒戰高熱,體溫38.5-39.5℃。立即應用抗生素,拔除PICC導管,癥狀消失。由于后果嚴重,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非常重要。(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及皮膚消毒方法,采用合適的敷料覆蓋導管部位。(2)每周一次低劑量抗凝劑和溶栓劑,預防管內血栓形成,應用含抗生素的導管,可使管腔內保持較高的抗生素濃度,以減少導管內的菌落數。(3)制定嚴密的護理流程及護理措施,培養護理人員的技術,加強責任心,認真實施,人文化護理[7]。
4 小結
PICC是在直視下穿刺外周血管中心靜脈置管,操作簡便、安全,在導絲引導下置管成功率較高。置管后避免了化療藥物對血管的損傷,而且可自由活動,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但該方法是有創操作,易引起相關的并發癥,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專項培訓,包括置管操作、置管后護理、以及對并發癥的正確預防、處理,才能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使用率[8]。
參考文獻
[1] 雷玲,朱玉欣,劉富德.腫瘤患者留置PICC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94-95
[2] 賈秀青.PICC置管在腫瘤化療中的應用及護理[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1,13(2):239-240
[3] 章春芝,王桂英,薛志芳等.個性化質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5)455-456:
[4] 朱紅艷,田麗穎.化療應用PICC常見并發癥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水電雜志,2010,1:31-32
[5] 王淑英,宿國波,代小玲.PICC常見并發癥產生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8):1851-1852
[6] 劉礪萍,葉笑.淺談兩種靜脈穿刺術在白血病化療中效果比較[J].吉林醫學,2009,30(2):133
[關鍵詞] 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體層攝影;X線計算機;兒童
[中圖分類號] R735.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0-0092-02
CT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value of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JIANG Guangzh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ilin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54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a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Methods The CT imaging materials of 25 cases by surgery, biopsy and pathology for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were analysi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umor in the right side in 11 cases, left in 14 cases, including the primary in the adrenal gland in 19 cases,paravertebral sympathetic chain of 6 cases, Tumor growth of 18 cases across the midline; Mostly large irregular tumor mass, A few were class / oval. Scan: 22 cases of tumor density uneven, commonly found in necrosis, cystic areas, calcification within the tumor of which 18 cases; 3 tumors of uniform density. Enhanced: tumor heterogeneity mostly mild - moderate strengthening. Embedding a large retroperitoneal tumor blood vessels in 20 cases,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in 17 cases, 1 case of liver metastasis. Conclusion CT not only shows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location, size, shape, density and the surrounding abuse, metastasis, and can show early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agnosis of tumors, differential diagnosis,development of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Children
神經母細胞瘤是小兒最常見的腹膜后腫瘤之一,僅次于腎母細胞瘤,居第2位[1],本病好發于2~3歲,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臨床表現復雜,就診時多有轉移[2];如果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筆者回顧性分析2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為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影像特點,以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06年3月~2011年11月的25例患者,均經手術、活檢和病理證實。其中男 13例,女 12例,年齡3個月~11歲,平均3.8歲。臨床主要表現為無痛性腹部包塊,可有腹脹、腹痛、尿頻、尿急、發熱、骨關節疼痛、消瘦及貧血等。尿3-甲氧-4羥苦杏仁酸(VMA)陽性20例。
1.2 檢查方法
使用美國GE公司雙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范圍自膈頂部至髂嵴水平,采用10 mm層距、層厚掃描,感興趣區采用5 mm層距、層厚掃描,不配合小孩掃描前15 min用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腸,最多不超過10 mL,全部病例均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增強: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歐乃派克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按(1.5~2.0) mL/kg給予,注射速率(2~3) mL/s。
2 結果
2.1 腫瘤的位置
腫瘤位于右側11例,左側14例,其中腫瘤原發于腎上腺19例,椎旁交感神經鏈6例,腫瘤跨中線生長18例。
2.2 腫瘤的形態、大小及邊界
腫瘤呈不規則形16例、類圓形或橢圓形9例,大小約3 cm×3.4 cm×3.8 cm~10 cm×12.5 cm×15 cm,邊緣模糊17例,邊緣清楚8例。
2.3 腫瘤密度
平掃:22例腫瘤呈混雜密度,內常見壞死、囊變區,其中腫瘤內鈣化18例,呈斑片狀、點條狀及小結節狀,增強:腫塊呈不均勻性輕-中度強化,內壞死、囊變區未見強化、顯示更清晰;3例腫瘤呈均勻低密度,增強:2例腫瘤呈輕度均勻性強化,1例腫瘤呈不均勻性輕中度強化。
2.4 其他
腎臟受壓、變形,向后外側及下方移位,腎軸旋轉19例,腎盂腎盞積水2例,胰腺受壓向前或上方移位9例,部分可見肝臟、血管及胃腸道受壓、推移;腹膜后淋巴結腫大17例,部分腫大淋巴結融合呈團塊;腫瘤及腫大融合淋巴結包繞腹膜后大血管18例,肝轉移2例,腫瘤侵犯肝臟2例、腎臟4例,腰大肌受壓、變形或受侵犯3例。見封三圖7~9。
3 討論
3.1臨床及病理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腹部腫瘤之一,起源于腎上腺髓質及交感神經節的神經脊細胞,可發生于腎上腺髓質、顱底、頸胸部、腹主動脈旁以及骶前交感鏈。約75.6%位于腹膜后,其中2/3位于腎上腺髓質[3]。本病例組中,腫瘤原發于腎上腺19例,椎旁交感神經鏈6例。大體檢查,腫瘤一般質軟、呈灰色至灰粉色,隨著腫瘤增大,常常出現出血、壞死、囊變及鈣化。本病男性稍多見,腫瘤惡性程度高,早期即可有淋巴結、骨、肝、腎、肺及腦轉移,主要臨床特點為無痛性腹部包塊,可有腹脹、腹痛、發熱、骨關節疼痛、消瘦及貧血等。實驗室檢查:可有尿3-甲氧-4羥苦杏仁酸(VMA)陽性。
3.2 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特征
①腫瘤多位于腹膜后腎前上方,脊椎旁及腹膜后中線部位者少見,本病例組中腫瘤位于腎上腺19例。②腫瘤形態多不規則,少數呈類/橢圓形,沒有明確包膜,本病例組中16例腫瘤呈不規則形,病灶邊緣模糊17例。③腫瘤體積多較大,其中腫瘤包埋血管18例,部分腫瘤可壓迫、推移周圍血管,腎、肝、胃腸道及脾等臟器也見受壓、推移或侵犯,腫瘤跨中線生長18例。④腫瘤密度,平掃腫瘤多呈混雜密度,內常見壞死、囊變區,偶見出血,其中腫瘤內鈣化18例,增強腫瘤呈不均勻性輕-中度強化,內壞死、囊變區及出血灶無強化,顯示更清楚;少數腫瘤平掃呈均勻低密度,增強呈均勻或不均勻輕-中度強化。⑤遠處轉移,以膈角后、腹主動脈及腎蒂周圍淋巴結轉移常見,其特點為增大淋巴結數目多,形態大,且多數有融合,增強呈不均勻或環形強化,本病例組中17例有腹膜后淋巴結轉移,2例肝轉移,有文獻報道[4,5]本病還常見骨髓和骨轉移,皮膚、、肺和腦轉移少見。
3.3鑒別診斷
在日常工作中,如發現腹膜后腎上腺區不規則形腫塊伴有斑點狀鈣化、血管包埋征且腫瘤跨中線生長,早期淋巴結轉移,結合患者年齡及實驗室檢查,應首先考慮本病。但本病仍需與下列腹膜后腫瘤鑒別。
3.3.1 腎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位于腎內,形態多光滑,邊緣清楚,腫瘤與殘腎成銳角,殘腎呈新月形改變,腫瘤內鈣化少見,很少跨中線生長,周圍大血管被包埋少見,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少見且發生較晚。
3.3.2 節神經細胞瘤節神經細胞瘤與本病同源,為良性腫瘤,絕大多數無癥狀,境界清楚,強化不明顯,腫物多發生在腎上腺外部位及年長兒童,腫塊較大時腎臟向外推移[2、6]。
3.3.3 畸胎瘤多由三個胚層的細胞構成,腫瘤內可見脂肪、骨、牙齒和毛發等軟組織密度,表現為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混雜密度腫塊,包膜清楚。
3.3.4 脂肪肉瘤巨大不規則形腫塊,邊緣清或不清,周圍臟器不同程度推移伴侵犯改變,腫塊內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成分,增強腫塊呈不同程度強化,內脂肪及壞死部分不強化。
3.3.5 惡性嗜鉻細胞瘤惡性嗜鉻細胞瘤以20~40歲多見,為不規則形、密度不均勻腫塊,易侵及鄰近器官及包埋周圍血管,鈣化少見,很少跨中線生長,臨床以高血壓就診。
3.3.6 腺癌腫瘤小時同腺瘤,較大時可出現液化壞死、鈣化,易突破包膜,不跨中線生長。
總之,CT是診斷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主要方法,它不僅能顯示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密度及周圍侵犯、轉移情況,而且可顯示早期淋巴結轉移,對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制訂治療方案、預后及隨訪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雷廷成,王婭寧,段順生,等. 小兒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特征及鑒別診斷[J].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90-92.
[2]張增俊,羅興育,堪田華,等. 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的CT表現[J]. 實用醫技雜志,2004,11(9):1817-1818.
[3]張錦華,王偉林,陳鴻俊. 小兒神經母細胞瘤[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6-66.
[4]李新華,楊有優,余雷,等. CT在兒童神經母細胞瘤診斷和隨訪中的價值[J]. 基層醫學論壇,2007,11(9):807-809.
[5]回允中主譯. 診斷外科病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608-613.
神經母細胞瘤是較常見的兒童期惡性實體瘤,是一種源于交感神經系統的胚胎性惡性腫瘤,惡性程度高、進展快,75%的病例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發生骨轉移患兒二年生存率不足5%[1]。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是指將放射性核素引入體內,使其聚集在靶器官發生作用,利用放射性核素釋放出來的射線殺死病變細胞和組織,達到治療目的。而神經母細胞瘤具有攝取兒茶酚胺的能力,放射性核素131I-MIBG在結構上與去甲腎上腺素相似,90%神經母細胞具有攝取MIBG的能力,故通過持續細胞內照射作用,從而使病變細胞變性壞死達到治療目的[2]。2009年12月我院成功搶救1例131I-MIBG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突發腎上腺危象患兒,現報道如下。
1病例資料:
患兒男,5歲11月,神經母細胞瘤IV期,多發轉移,神經母細胞瘤術后,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來我院前因一直堅持化療引起全血細胞減低而行輸注全血及血小板等支持治療,患兒是處于核素治療之危險期,血小板過低易發生出血,白細胞低下易繼發感染,一周內核素治療期間可能出現水腫壓迫而至癥狀加重等問題,但因多次化療效果欠佳,故家屬仍堅持此次治療。入院時查體:體溫:36.1℃ ,脈搏105次/分,律齊。呼吸24次/分,血壓132/69mmHg。血常規回報:WBC 0.9X109/L,RBC3.2X1012/L,HGB94g/L,PLT13 X 109/L。患兒神志清楚,精神差,查體合作,自述腹痛,無惡心嘔吐,左眼視物不清。在隔離病房靜脈輸注131I-MIBG 30分鐘后心電監測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降至50-60次/分,血壓降至60/40mmHg。患兒精神萎靡,哭鬧,時有。經快速補液、應用迷走神經興奮劑、多巴胺等治療后,心率:80-120次/分,血壓85-120/45-80mmHg。用藥10小時后,患兒出現高熱反應,體溫高達39℃,給予藥物、物理降溫及抗炎等對癥治療。經精心治療與護理患兒病情穩定,隔離至患兒體內的131I的量小于10mci(370MBq)時,轉入兒童醫院接受下一步治療。
2護理體會
2.1充分做好治療前準備
因患兒是神經母細胞瘤晚期危重患者,我科護理組于治療前充分了解病情,評估放射性核素131I-MIBG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據此制定周密護理計劃與搶救方案,準備好搶救藥品和器械。
2.2允許家屬間斷陪伴
放射性核素治療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技術,患者必須與正常人群進行放射性隔離。雖然患兒歷經多次住院治療,但對于核醫學隔離病房仍十分陌生,因為核醫學科的醫護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必須穿戴鉛制防護用品、乳膠手套、防護眼鏡,與普通病房差別很大,使患兒在短期內很難適應,導致其極度緊張、恐懼而哭鬧不止,而緊張、恐懼的情緒可使迷走神經興奮及亢進,內臟器官血管擴張,嚴重時也可引起心率緩慢、心肌收縮無力,造成大腦供血不足[3],加重患兒病情。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允許患兒家屬穿戴鉛制防護用品間斷進入到病房指定位置,進入病房前做好與患兒及家長的溝通工作,并對患兒家長進行必要的防護培訓,在距離患兒1.5米處的鉛屏外陪伴患兒,使患兒能聽到親人的聲音而情緒穩定配合治療。為避免射線對患兒家屬不必要的輻射,盡量縮短陪伴時間,出病房時脫去防護服并進行放射性計量測量,疑有污染時,給予必要的處理。
2.3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
靜脈輸注131I-MIBG過程中,每10分鐘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一次,并24小時心電監測。用藥30分鐘后心電監測突然顯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降至50-60次/分,血壓降至60/40mmHg,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患兒精神萎靡,哭鬧,時有,立即報告醫生,在排除內出血后考慮腎上腺危象發作,立即給予吸氧,靜脈注射阿托品、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嚴格控制液體出入量,控制滴速,密切觀察患兒的尿量、大便色澤及生命體征。
2.4預防感染
患兒入院前因較長時間化療導致全血細胞減低,而貧血、白細胞低下都易繼發感染,患兒體質差,高熱使用退熱劑后出汗較多,除溫水擦浴外,病室內保持一定溫濕度和環境整潔非常必要,并嚴格遵守消毒隔離規則。同時密切觀察皮膚有無出血點及色澤變化。
2.5心理護理
核醫學隔離病房往往會使初次接觸者感到神秘而恐懼,加之身患重疾,心理負擔會很重,這時護理人員及時收集和掌握患者的心理問題,抓住重點施教顯得非常重要。通過親切交談,加強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隨時將有積極影響的消息傳達給他們,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積極配合治療,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生存質量。
3小結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惡性腫瘤,放射性核素131I-MIBG是繼化療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手段。患兒病情危重,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核醫學病房的特殊環境,制定周密的護理計劃與搶救方案非常必要,為進一步治療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錦華.小兒神經母細胞瘤[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3):33-37.
[關鍵詞] 保留耳大神經;腮腺筋膜;腮腺區域性切除;腮腺良性腫瘤;功能性外科
[中圖分類號] R739.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3-005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parotid regional resection with preserved ear nerves and parotid fascia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tid benign tumor. Methods 89 patients with benign tumors of parotid gland trea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parotidectomy and regional resection with preserved ear nerves and parotid fascia, respectively. The surgical time, postoperative local numbness, Frey syndrome, facial paralysis and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peration time and facial par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cal numbness and Frey syndrome after operation six months(P
[Key words] Retention of the ear nerves; Parotid fascia; Regional resection of the parotid gland; Parotid benign tumor; Functional surgery
腮腺良性[瘤的治療主要是行手術切除,傳統術式是解剖并保存面神經,行腫瘤及淺葉或全腮腺切除,術后加壓包扎。但傳統術式忽略耳大神經和腮腺筋膜的保護,導致術后局部麻木和Frey綜合征發生率高,為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我院自2010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保留耳大神經與腮腺筋膜的腮腺區域性切除術進行手術治療并追蹤隨訪,取得良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5年6月診斷為腮腺良性腫瘤患者89例,均行手術治療,其中男41例,女48例;年齡25~69歲,平均(36.8±6.8)歲。病史1個月~10余年。隨機分兩組。一組采用傳統術式,即:忽略耳大神經和腮腺筋膜的腮腺淺葉或深葉切除(對照組,36例),另一組采用保留耳大神經與腮腺筋膜的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研究組,53例)。入組條件:①全部病例均經術后病理診斷明確為腮腺良性腫瘤。②排除嚴重內科疾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取常規大S形切口,上至耳屏前,下至下頜角后下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在腮腺筋膜上面向前翻瓣,至腮腺組織前緣。尋找到面神經下頜緣支或頰支,逆行沿顳面干或頸面干向主干方向解剖,再順行解剖頸面干或顳面干及其分支,必要時結扎腮腺導管,將腫瘤和腮腺淺葉或深葉一并完整切除。放置引流管,對位縫合。
治療組:取常規近S形切口,上至耳屏前,下至下頜角后下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在耳大神經主干處解剖出耳大神經,并分離保護,直到解剖出耳大神經耳垂支及耳后支。切開腮腺筋膜,在腮腺筋膜下面向前翻瓣,形成皮膚筋膜瓣,至腮腺組織前緣。尋找到面神經下頜緣支或頰支,逆行沿顳面干或頸面干向主干方向解剖,再順行解剖頸面干或顳面干及其分支,保留腮腺導管,并在距腫瘤邊緣5~10 mm 處行區域性切除,將腫瘤完整切除。放置引流管,將筋膜瓣對位縫合,最后縫合皮膚。
術后患者均以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引流管位置及引流情況,觀察面神經功能。術后定期隨訪1年,觀察局部麻木、Frey綜合征、面癱及術后復況。
1.3 療效評定標準[1,2]
①局部麻木:無麻木:耳前、耳垂、耳后3個區域均感覺正常或基本正常;輕微麻木:耳前、耳垂、耳后3個區域或某個區域感覺有麻木,但對痛、溫覺有反應;麻木:耳前、耳垂、耳后3個區域均感覺麻木,對痛、溫覺無反應。②Frey綜合征,行碘-淀粉試驗,陽性為有:無Frey綜合征:手術區域均陰性或基本呈陰性;輕微Frey綜合征:局部手術區域有陽性反應;Frey綜合征:所有手術區域均有陽性反應。③面癱:面神經功能2級以上為有面癱;④復發:無新生包塊或CT檢查無包塊為無復發。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術后療效
術后隨訪1年,兩組均無復發。
2.2 兩組手術時間及術后面癱發生率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接近,對照組有2例,治療組有2例術后出現口角歪斜或鼻唇溝變淺,經治療后面神經功能仍為3級,未發生全癱現象。兩組在手術時間及面癱發生率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術后局部麻木情況比較
麻木率(%)=( 輕微麻木例數+麻木例數)/總例數×100%,術后3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6個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術后Frey綜合征發生率比較
Frey綜合征發生率(%)=(輕微綜合征例數+有綜合征例數)/總例數×100%,術后3個月及術后6個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傳統的腮腺良性腫瘤手術采用經典的腮腺淺葉或腮腺全切除術,全面解剖面神經分支及主干,將腮腺及腫瘤一并切除,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減少腫瘤的復發[3]。但切除組織較多,手術時間也較長,造成暫時性面癱機會較多。實踐證明,傳統術式存在著諸多缺點,如:手術切口過長、手術瘢痕欠隱蔽、術后局部凹陷畸形、腮腺功能受到破壞、耳垂麻木、出現Frey綜合征以及暫時性面神經麻痹等[4],因此臨床上不斷嘗試著改良方法。
腮腺區域性切除術直接在腫瘤附近將面神經分支解剖出來,再將部分腺體及腫瘤切除。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去除了大部分腺體組織,并結扎了腮腺導管,導致患側殘留的腺體喪失分泌功能,局部凹陷畸形明顯。而腮腺區域性切除術能縮短手術切口,最大限度地保留腺體組織,保留腮腺導管,利于殘存腮腺組織的功能及形態的恢復,從而降低了面部術后凹陷畸形的發生[5-6]。Leverstein等[7]對腮腺多行性腺瘤進行腮腺部分切除術,并與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進行比較,發現行腮腺部分切除術并未增加腫瘤的復發率。因此行區域性切除術不僅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腺體組織的破壞并能維護腮腺的正常功能,避免腮腺區明顯凹陷畸形,取得較好的美容效果,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面神經損傷的風險[8-10],減少了Frey綜合征的發生率[2]。
在傳統腮腺手術中,耳大神經的保護很少引起重視[11-12],耳大神經主干及各分支常被切除,導致術后患者術區出現不同程度的麻木不適感,甚至發生凍傷。還可能引發患者心理上的變化,出現失眠、多夢等,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接電話,患側側臥睡眠等[13]。耳大神經及其分支的保留,能顯著降低術后耳部麻木等并發癥,明顯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14-15]。
Frey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尚待明確,諸多學說中, 迷走神經再生學說(aberrant neuronal regeneration,ANR)現已得到公認。此學說認為原支配腮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再生入被切斷的原交感神經支配的汗腺內, 為有味覺刺激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導致手術區某些范圍內出現皮膚潮紅和出汗現象[16]。有報道采用合成間隔材料、筋膜皮瓣類間隔材料來預防Frey 綜合征,取得了理想效果[17-19],但易引起免疫反應,且價格昂貴。保留腮腺筋膜,可在同一小g野下手術,避免另取筋膜及應用合成材料等引起的免疫反應,同時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腮腺筋膜瓣上的“Xu氏肌”得以保留,對促進殘留腮腺組織分泌腺液排入口腔,增強筋膜瓣的堅韌性具有一定作用[20]。且手術均保留腮腺導管,使殘余腮腺組織維持正常功能,防止涎瘺。因此保留腮腺筋膜的腮腺手術對術后味覺出汗綜合征的預防有明顯效果[21]。
本術式在手術時間及術后面癱發生率與傳統術式無差異,術后無復發。在保證手術療效的情況下,術后局部無凹陷畸形,術后6個月局部麻木感及Frey綜合征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傳統術式,更大程度的符合功能性外科的要求,但切口仍與傳統術式無明顯差異,且筋膜保留不完整,Frey綜合征發生率仍偏高,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 張萌,曹蜀煒,劉建敏.腮腺手術中保留耳大神經的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15):1354-1357.
[2] 楊建軍,徐宏,鄧婧,等. 改良腮腺筋膜瓣術式對預防Frey’s綜合征的作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8,18(2):110-112.
[3] 溫玉明,陳潤良,王昌美.腮腺多行性腺瘤腺體切除范圍的病理依據[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3,21:359-360.
[4] 童永青,施更生,戴杰,等. 腮腺良性腫瘤手術改良的臨床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2):151-153.
[5] 廖宗生. 腮腺良性腫瘤3種切除手術臨床比較[J]. 口腔醫學,2009,29(7):391-392.
[6] 繆愛林,秦濤,徐普慶,等.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區域切除與傳統手術的比較[J].現代腫瘤醫學,2015,(15):2117-2118.
[7] Leverstein H,van der Wal JE,Tiwari RM,et a1.Surgical management of 246 previously untreated pleomorphic adenomas of the parotid gland[J]. Br J Surg,1997,84:399-403.
[8] 楊光輝.兩種手術方式治療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4):136-137,139.
[9] 謝叢良,周順華,劉建明,等.保留部分腮腺淺葉腺體與全切術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8):75-77.
[10] 宣望東.區域性切除術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8):14-15.
[11] 吳煜農,武和民,陶震江.程序化功能性腮腺切除術的初步探討[J].口腔醫學,2005,25(6): 348-350.
[12] Vieira MB,Maia AF,Ribeiro JC.Randornized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validity of the great auricular nerve preservation in parotidectomy[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2,128(10):1191-1195.
[13] Ryan WR,Fee WE Jr. Great auricular nerve morbidity after nerve sacrifice during parotidectomy[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2(6):642- 649.
[14] 俞x明,楊建榮,房進. 腮腺手術中耳大神經的解剖與保留[J].口腔醫學,2011,31(12): 740-742.
[15] 王之恒,郭平,許亮,等.耳垂下小切口行腮腺下極良性腫瘤功能性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5,25(5):356-359.
[16] 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123-1124.
[17] 石堯,孫樂剛.腮腺切除術后味覺性出汗綜合征的預防[J].山東醫藥,2014,(35):98-100.
[18] 李偉,張現軍.202例腮腺術后并發味覺出汗綜合征發生率的臨床分析[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6,32(1):131-132.
[19] Asal K,Koybasioglu A,Inal E,et al.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flap recon struction during parotidectomy to prevent Frey’s syndrome and facial contour deform ity[J]. Ear Nose Throat J,2005,84(3):173-176.
[20] 許彪,王衛紅,范紅渠,等.旋轉腮腺筋膜瓣預防腮腺術后味覺出汗綜合征[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5,21 (1):135-136.
鋼鐵是經過多次的打磨鍛造才得以出爐的,我們的生活也應該如此,唯有經歷了風雨,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堅韌!那么你們知道關于202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內容要怎么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最新版大全,歡迎參閱。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一寒假里,我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書里主人公保爾的一生就像千錘百煉的鋼鐵一樣讓我刻骨銘心。
小說主要敘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生。保爾出生在烏克蘭一貧困工人家庭,于1919年入共青團,參加抗戰。1923年——1924年擔任共青團的領導工作。飽受了各種苦難之后,保爾終于在1924年入了黨。艱苦的工作及長久的戰爭使他的身新健康一度惡化,最終雙腳癱瘓、雙目失明,可他毫不屈服,用自己超乎常人的意志,嘔心瀝血,終于在1927年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這篇中篇小說,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使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變得更加頑強。
在這篇小說中,我最敬佩的就是保爾,他堅強、正義、聰慧、堅定、勇敢、無所畏懼,通過千錘百煉,榮獲了鋼鐵般的意志與毅力,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優秀形象。保爾的好友朱赫來也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堅強、聰穎、勇敢,常常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還能在保爾遇到危險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予保爾安全,溫暖。
而我們生活在現在的這個年代:生活條件優越,國家也很和平,在我們過著衣食無憂,充滿快樂童年生活的年紀里,保爾卻被迫退學,在該享受童年時光的年紀時去打工;在雙目失明,雙腳癱瘓的情況下不僅頑強地活下去,并且進行寫作,創作;在抗戰時期還每天利用剩余時間讀書2小時,并虛心向別人求學知識。可我們能夠在優越的環境學習,卻不認真學習。所以,我還有很多的不足等待我去彌補。
讀了這本書,我啟發很大:要想變地更加強大,就要更勇敢、堅強、正義,像保爾一樣,才能使自己強大。所以,我會勇敢地去面對風雨的挑戰,用自己的雙手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它強烈地震撼了我的心。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出生于一個貧苦人家。12歲時就被迫退學,后來受到布爾什維克朱赫來的影響,漸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4歲時,保爾加入了騎兵部隊,成了一名無產階級戰士。有一次他為了救朱赫來而被匪兵抓走。保爾受盡了折磨,但為了保守機密,未吐露只言片語。無數次戰斗,他因右眼失明而離開戰場。但保爾不顧病傷,日以繼夜地工作。他時刻與寒冷、饑餓、疾病和匪幫做斗爭。一次因身患傷寒差一點不治身亡。雖然保爾已是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了,但他還是努力工作,找到以筆代刀的戰斗途徑,寫了《暴風雨所誕生的》這本書,實現了重新歸隊的理想。
我卷入沉思:保爾,你成功了,靠的是運氣嗎?不是的!如果沒有自強不息,頑強不屈的精神;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之付出的實際行動,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難道他能成功嗎?不能。保爾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工地上的磨難和病床上的折磨等考驗,他具有了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艱難險阻,把自己鑄成了一塊“鋼鐵”。
比起保爾,我覺得自己變得那么渺小,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比起保爾的生活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我們有他那鋼鐵般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精神嗎?記得有一次畫畫,畫面顏色實在太復雜,我畫畫停停,沒有耐心畫下去了,把畫擱在了一邊。看了這本書后,我從保爾身上學到了頑強不屈的精神,不向困難低頭的意志。我又重抄畫筆,把那幅作品認真完成并獲了獎。
從此,保爾鏗鏘有力的話語時時在我耳邊回響,那種鋼鐵般的力量一次次從心中升騰,他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前進。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三看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保爾身上那種為革命事業而獻身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我不得不佩服保爾那種堅強的意志力,如果讓我們去經歷那樣的鍛煉和命運,說不定沒有一個人可以堅持過去的。保爾教會了我在疾病面前,不能退縮;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在挫折面前,堅貞不屈。還從他身上領悟到:一個人的毅力,對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大的影響。人生,是一條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這條人生之路上,你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帆風順,你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困難,當困難和考驗來臨時,就要去面對失敗的打擊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只要你在突破考驗、戰勝困難后,回顧一下自己走出來的路,你會看到那條路上燃燒著熊熊火焰,那時磨礪人生的火焰,這些火焰證明了我們在人生之路上越過一道又一道的難關,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相比之下,我們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是那么微不足道,我們要把保爾身上的精神帶到生活和學習中,樹立崇高的理想,造就優越的素質,并有執著的追求,有正確的生活目標,向這個目標勇往直前!
在21世紀的我們應該在保爾精神的激勵下,樹立起人生的目標,并以百折不饒的精神向目標前進,讓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去造就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繁榮昌盛。
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不怕困難、刻苦鉆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勤奮進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在勞動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 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應該以保爾為榜樣,分析原因,鼓起勇氣,重新開始;當我們成功時,我們應該以保爾為榜樣,嚴肅認真,謙虛謹慎,繼續努力;,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英雄在歲月的風雨中成長,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放歌。愿生命永遠都能放出核能,愿生命永遠都光芒閃爍,愿生命煥化為友誼的磁場,愿生命放射出情感的電波。英雄的靈魂永不朽,生命的歌聲永不落!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四從上初中開始起,這本書就經常在課本或者是生活中出現,于是,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那句至理名言也成為了我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并時時鞭策我,當我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它就會為我敲響警鐘,使我不斷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平凡的不凡之舉,生活對保爾并不公平,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迎難而上,他的堅強、毅力,韌性源源不斷,因為他心中有夢,他要為實現自己的夢而不懈努力,最終他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可我覺得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戰勝了自己,得到了自己的認可。
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本身,人身的懶惰、貪婪、欲望我們有時很難去克服,可是小說主人公卻做到了,我想小說的作者也做到了,他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人。
后來人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常常激動的熱淚盈眶,他們一遍又一遍的閱讀,并不是為曲折離奇的情節所吸引,事件的發展和結局,他們早已熟知,他們一再閱讀這部作品,只是因為它引起他們的強烈共鳴,激烈的震撼著他們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窮的精神力量。
過去雖然也有過成績,我有時也把挫折當做對自己的考驗,可總不能堅持,缺乏毅力,我也因失敗而沮喪,沉淪過,也曾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像現在,不知道每天要做什么,雖然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方程有些問題還不明白,英語也需要進一步提高……
人生,可以說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會遇到重重的困難,要去面對失敗的打擊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在突破障礙,戰勝困難后,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就會領悟到,那是磨練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偉人,都是熊熊燃燒的火焰中鍛煉出來的,正如人們常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和保爾相比,我們在生活和學習所遇到的困難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們沒有理由唉聲嘆氣,駐足不惜。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五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保爾是一個窮苦家的孩子,被迫退學,在發電廠做工人,認識了冬妮婭。保爾被冬妮婭深深吸引了,冬妮婭也喜歡他。朱赫來很友好,教保爾學會了英式拳擊,還培養了保爾樸素的革命熱情。一次,因為解救朱赫來,保爾自己被關進了監獄,而后愚蠢的敵人卻很快把他錯放了。在一次會上,保爾與冬妮婭的意見不合,兩個人分了。保爾第二次愛上了麗達,第三次真正的愛上了達雅,并與她結婚。不久,保爾失明了,在母親與妻子的支持下繼續生活。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都要擁有頑強的毅力,樹立崇高的理想,造就優良的素質,在正確的目標中去理解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我們要努力學習,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在苦難中學會堅強,用頑強的毅力去迎接挫折,迎接美好!保爾的形象總是那么高大,就像一座燈塔,照亮我的人生,幫我撥開迷霧,引導我不斷地前進。所以,我也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實現人生的價值,理解人生的意義,扼住命運的喉嚨。
在生活中路不會一帆風順,每一條路上都會布滿荊棘,越過坎坷,每次都會受傷,而這印記卻是證明你勇敢過、努力過、勝利過。你也會有為社會做出貢獻,大家也會為你鼓舞,相信,世界不會對某些人偏心,上天是公平的。
本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釋這部作品的標題時說:“鋼是在烈火里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斗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并且學會了在生活中從不灰心喪氣。”作者在塑造保爾這一形象時,用內心獨白、書信、格言警句,揭示了這一形象的內心的全部復雜性和成長過程。保爾的形象是社會主義青年一代中最光輝最典型的代表。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藝術形式來看,這部小說都可以稱為30年代的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對讀者影響的力量和深度來說,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爾精神” 對人們的影響也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的。拿我國來說,八十年代起我國邁入了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保爾那個時代的具體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任務,也有一大堆新的問題需要解決。現實生活不再要求我們像保爾當年那樣一天發起十七次沖鋒去攻占一個城堡,也不再要求我們在身患傷寒的情況下踩著寒冷徹骨的爛泥去修建小鐵路。但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進軍中,保爾的那種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種把崇高理想和每一個具體行動結合起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那種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勇于進取,艱苦創業的精神;那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卻仍然是時代的最強音。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保爾精神仍然是我們強有力的武器。
“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時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是本書中大概可以算最震撼人心,最精彩的一段的。我想保爾·柯察金那段名言將伴隨我一生,鞭策我抓緊每秒每分鐘的時間,去做一些有利于人類發展、進步的事,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回首往事時,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