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士心理健康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減壓維護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教師的碩士論文心理健康問題卻被人們所忽視。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十分令人擔憂,至少50%以上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人際敏感、憂郁、焦慮、自卑等。盡管各地對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但均說明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形勢十分嚴峻,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許多事實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主要原因
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就業競爭更趨激烈,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然會感受到巨大壓力的存在,并受其影響。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任務繁重。許多教師同時兼任幾個班的教學任務,甚至跨年級組,備幾套教案。他們除了白天緊張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備課、改作業、整理考試題,等等,都是滿負荷或超負荷工作;二是社會對教師高要求。我們一貫用“春蠶、蠟燭”“為人師表”等標準對教師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提出要求。因為是老師,所以要奉獻,要默守清貧,要高強度工作。現在總在為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而呼吁,可是在尊師重教的口號下,教師的社會地位卻不高。社會上對老師百般挑剔,老師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全社會的指責和批評。在各種媒體上,我們時??吹浇處熢獾綒?,自殺等觸目驚心的場面,試問教師的權利又有誰來維護。以上兩點是形成教師心理問題的社會應激源。
從教師自身而言,其心理問題的產生,有以下因素的影響:一是教師也有家庭,既要贍養老人,又擔心孩子的升學和就業問題;還要操心像柴米油鹽這樣的瑣碎家務,因此,他們也會感受到來自生活方面的壓力。二是教師自身身體狀況不佳,年復一年的單調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特殊的年齡階段等因素,也是造成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重要原因。三是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常常把社會對自己的高期待自覺轉化為自己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但是,教師的個體綜合素質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當教師認為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須做到的,而在生活中卻發現自己不能做到或者根本不愿做的時候,這個矛盾就會很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二、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一)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切實減輕教師負擔。
首先,不按學生成績的優劣給教師排隊,評獎金;成績在教師的評職、評先工作中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不能只重結果,而忽略過程,畢竟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很多。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師負擔過重、壓力過大的局面,才能有效地減少或消除教師的心理問題。
其次,學校應制定相應措施,重視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效率,避免隨意延長教師工作時間,杜絕節假日加班加點補課、開會等。
再次,學校領導還應多關心教師,使他們時時體驗到被尊重、被關心,從而保持舒暢平和的心情,輕松愉快地投人工作。要讓他們有休閑的時間調節身心,消除疲勞。
(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社會對教師的高標準嚴要求,給予教師不小的壓力。其實,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學生、家長、老師、學校、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教育的徹底失敗。如今,有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不再問津,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老師。一旦出現問題就對老師大加指責,社會輿論也紛紛攻擊。試問有何公允?教育的成功,不僅需要教師的悉心指導,還需要學生的努力、家長的合作、社會的支持。對老師多一分理解與支持,就是對他們最大的鼓舞與安慰。
(三)注重自我調節,積極面對。
教師心理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社會客觀條件的改善,但是教師自身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對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只有擁有了正確的人生態度,才能有積極樂觀的情緒。當你把正確人生觀作為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時,你的情緒就會服從于事業,并且能在挫折面前不低頭,在困難面前不消極,真正做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2.努力工作,學會休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努力工作,做出成績,也有助于教師樹立自信心和增強成就感,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師要學會勞逸結合,工作之余,合理安排業余時間,培養各種興趣,在參與追求中沖淡和忘卻心中的煩惱,從而感到生活的美好。還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緊張生活中的調節劑。只有這樣,工作才會舒心。
3.宣泄調節。
1·1心理護理視野正在拓寬
心理護理目標已不局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擴大到病人家屬、社區、預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等多方面。例如劉蓉華等[2]在護理燒傷患兒的同時,關注患兒母親的應激狀態,進行準確的評估并恰當干預,保證患兒母親的健康心態,共同促進患兒康復。李樂之等[3]研究表明腹部手術病人術前焦慮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護士應盡可能支持、理解病人,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幫助其優化社會支持網絡,加強與家庭的聯系,提高手術耐受力。方逸等[4]對雙胎妊娠圍生期心理健康狀況采用SCL-90問卷調查分析,以便針對性進行雙胎妊娠孕婦的心理健康保健。朱樹香等[5]對122例嬰兒智力發展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旨在促進和保障嬰幼兒智力發展。
1.2心理護理的方法更趨科學化
心理護理從宣教式的經驗之談過渡到注重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發揮和運用。護理工作者開始關注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個體差異,采取科學的心理護理理念,拓展心理護理的深度。例如音樂療法已廣泛地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癌癥、心身疾病、圍手術期和終末病人[6-10],取得了理想效果。蘇曉茵、林征等[11,12]成功地運用了生物反饋訓練矯正腫瘤病人和慢性便秘病人不良的身心反應。放松療法用于冠心病和哮喘病人的輔助治療[13,14]取得了顯著效果。黃秀英、郝天羽等[15,16]通過正性暗示和常規心理護理對照研究,結果表明積極暗示法明顯優于一般的心理護理。王延文[17]采用Ellis理性情緒療法、Meichenbaum自我指導訓練和Beck認知治療理論成功地對1例意外眼球破裂合并面部毀容病人進行心理干預。董冰等[18]研究表明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法對緩解術前焦慮、加速術后康復的效果優于一般心理護理。
1.3應用量表評價的論文明顯上升
本調研顯示,1997年應用心理評定量表的論文僅占9.3%,而2002年16月已達56.6%。準確的心理評估是心理護理的前提,胡軍等[19]研究發現主、客觀兩種評估方法差異非常顯著。若使心理護理具備科學性和可信度,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科學的心理評估方法,科學地測定病人的心理狀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護理,真正使病人受益。
2心理護理的展望
2·1心理護理深入開展是護理成為自主性專業的必要條件
護理要想成為自主性專業,擺脫依賴和束縛,必須有獨到的理念和能力。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之所以不盡人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欠缺心理護理的技巧和能力,相當程度上還停留在機械操作狀態,阻礙整體化護理的完善和進展。護士與病人有著密切的接觸,能及時發現病人的心理問題。解決病人的心理困擾,這是不該忽視的護理范疇。
方法:選取某院64名護士,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運用常規和激勵機制管理,使用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調查對比兩組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兩組護士的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說明護士大多存在一定負面心理狀態,實驗組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結論:激勵機制在護理管理中應用不但能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還可以緩解護理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激勵護理管理焦慮抑郁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222-01
醫療護理工作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醫療護理工作人員常常需要承受比普通職業更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其中護理人員直接面對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工作辛苦而且有時還需要面對患者及家屬的不理解乃至責難,因此容易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許多調查研究都顯示我國護理人員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遠高于正常人群。如何通過各種管理手段來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改善其心理壓力也成為了護理管理中急迫的問題之一。激勵是通過某種刺激來激發人的內在動力,推動和控制被激勵人向著既符合個人需要,又符合組織目標的心理過程,是管理者調動人積極性的一種重要管理方式。在護理管理中運用激勵機制能使護理人員加強工作熱情,提高工作積極性,并對改善護理人員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本為就激勵機制在護理管理中應用對的效果做了以下探討。
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某院內科68名護士,排除近期有重大影響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事件,如親人逝世、嚴重疾病、交通事故等以及有精神疾病病史的。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4名。兩組護士在年齡、學歷、職稱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實驗方法。對實驗組護士管理中應用激勵機制,對照組應用普通護理管理,持續3個月,3月后發放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調查并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情況。
2.2激勵機制的應用。
2.2.1精神激勵。精神激勵是指在精神方面進行鼓勵,具體措施包括:
2.2.1.1榜樣激勵作用。為護理人員樹立日常工作中的榜樣,主要包括管理人員自身的榜樣以及樹立優秀護士榜樣,例如設立紅旗標兵等。
2.2.1.2情感激勵作用。管理人員與護士進行情感溝通,多了解和關心護士的想法及其身心狀態,幫其解決一些問題和困難,并引導患者及社會對護士的艱辛勞動多加贊美等。
2.2.1.3競爭激勵作用。通過舉辦一些競賽,對表現優秀者給予表揚,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促使護士提高工作水平和業務素質。
2.2.2物質激勵。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精神激勵只是一個方面,還需與物質激勵結合起來。設立一些合理的獎項,給予一定的獎金及獎品。例如可以設立患者滿意獎,對患者滿意度最好的護士給予相應的獎勵;設立學術獎,護士撰寫論文并發表者,根據所發表刊物的級別給予獎勵,以鼓勵護士提高理論水平;設立先進工作獎,對工作表現突出,護理質量好無差錯的給予相應的獎勵;其他例如處理突發事件、提出有效建議等管理者也應根據標準,在公正、公開、合理的基礎上,進行獎勵。
2.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兩組護士的對比使用t檢驗,以P
3結果
應用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對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相對于我國正常人群[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焦慮和抑郁得分均較高,且P
4討論
激勵的目的在于通過種種方式激發和調動對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人智力效應的發揮,保證組織的高效的運行和發展。有研究顯示一個沒有受到激勵的人,發揮的能力一般只有20%-30%,而當其受到正確有效的激勵時,其能力可發揮達到80%-90%。[2]
隨著現代管理理論在醫院中的應用,醫院護理管理者開始轉變護理管理觀念,逐漸建立、健全護理管理中的激勵機制,從而達到充分地調動護士積極性的目的。研究顯示護理管理中應用激勵機制能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改進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3]。本研究利用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來分析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態,通過對比分別采用普通和激勵機制管理的兩組護士的得分,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焦慮和抑郁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激勵機制不但能促進護士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對護士心理健康也有積極作用。這可能與激勵機制使護士從工作中體會到成就感,而成就感能促進心情愉快,對緩解負面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通過激勵機制不但能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存進護理人員對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時也能夠有效地緩解護理人員所存在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護士心理狀態的改善也會促進其工作積極性,提高護理服務水平和質量。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現代醫院護理管理中引入激勵機制是十分有效而且必要的。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完善護理管理中激勵機制的具體實施方法和內容,使激勵機制更加符合護理管理的特點及需要。
參考文獻
[1]張鎮靜,周麗蓉,林征,等.綜合性醫院護士身心健康狀況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08,12(8):16-18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人文關懷集中體現在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和尊嚴的維護,包括護理內部環境的人性氛圍和護士的素質和品格等,整體護理向縱深發展的內在動力,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需求不斷擴展,人文關懷也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獨特價值。因此,我院在開展系統化整體護理過程中,注重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將人性化服務落實到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使其貫穿了護理的全過程,這一舉措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護理工作的質量以及患者的滿意度,樹立了良好的職業形象。現將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 營造人文氛圍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人文關懷是人的本質的需求,那么什么是人文關懷呢?通俗地講,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關心人、重視人的個性、滿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權利。我院在開展整體護理過程中,將人文關懷參與到以人為主體的護理活動中,使人文精神在護理工作中得以充分體現。
1.1 營造舒心的住院環境 建立花園式的住院部:在病房大樓周圍建造了噴泉、亭臺供患者散步、鍛煉。建立賓館式的病房、開放式的護士站,便于護患之間面對面的溝通,病房內設有微波爐、冰箱、電視機、電話、沙發、浴室等,解除患者的不便,根據患者的喜好在病房內可擺上自帶的鮮花或其他植物。設立病房便民角,備有針線包、老花鏡、紙、信封、筆等,供患者隨時取用。
1.2 創建方便、溫馨的工作流程 實行首問負責制,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簡化工作流程,為新入院患者送上第1瓶水、落實第1碗飯、協助第1次檢查、指導第1次用藥、做好第1次入院宣教。詳細介紹床位醫師及護士、病區環境、同室病友,為出院患者辦好出院結賬手續,聯系交通工具,護送患者上車等。
2 以人為本,推行人性化服務
我院不斷轉變服務理念,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整體護理與個性化護理相結合,制定了“五心服務”:接待患者熱心、護理工作細心、解釋工作耐心、聽取意見虛心、整體護理專心。要求全體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充滿熱情,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茦I務、操作技能水平及語言溝通技能,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2.1 推行心理護理 制定心理護理路徑,培養專門的心理管理人才,啟用專職心理管理護士,在整體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面對面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對患者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疾病的康復。
2.2 加強健康教育 為使患者能夠在疾病的各個階段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我院各病區均制定了各種疾病的健康教育計劃,除由專職的健康教育護士定時進行健康教育外,各位臨床護理人員在護理活動中為患者提供及時、適時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指導,掌握促進康復的知識及建立良好的衛生行為方式。
2.3 延伸護理服務 筆者目前的護理服務已不僅是局限在醫院內的患者,而早已不斷向外延伸,擴展至家庭、社區至整個社會。我院適應新形勢,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延伸護理服務,如出院患者的電話隨訪、家庭訪視、與街道、居委會掛鉤進行定期社區服務,為大型企業的職工義診等。
3 強化人文知識的學習
人文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護士必須學會尊重、理解人,進而才會真誠的關心、體諒人,因此護士要懂得關愛患者,懂得道德規范,具有與人溝通的技能。因此,我院護理部開展了一系列強化人文知識的學習,如學習《護理倫理學》、《心理學》等,使護理人員具有自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及愛護生命的淳樸情懷。 轉貼于
關鍵詞:截癱 心理問題 護理對策
脊椎骨折常并發脊髓損傷后導致肢體截癱,是脊柱外科中一種嚴重的創傷。因創傷多來自突發意外事故(如車禍、高空墜落、運動損傷等)。不僅使患者面臨終身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產生較多的心理問題。對截癱患者的不同心理應激變化采取科學的心理護理[1],使其建立積極而健康的心理狀態,對其預后及其生存質量有重大意義。
一、臨床資料
2011年5月-2012年5月,昆明總醫院脊髓損傷科共收治創傷性截癱患者23例,男21例,女2例,年齡21~45歲,平均33歲;頸椎骨折并截癱3例,胸椎骨折并截癱5例,腰椎骨折并截癱15例?;颊呔霈F不同程度的恐懼、易怒、消極悲觀、依賴心理。
二、心理過程特點
患者發生外傷性截癱以后,其心理變化大致經過以下幾個過程:(1)情緒休克期 (2) 否認與期待期 (3)焦慮、抑郁期 (4)依賴與習慣期 (5)適應期
三、護理對策
3.1 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患者對護士的高度信任感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要想取得患者的信任,就要同患者密切交往,縮短護患間的距離。護士應關心、理解患者,以真誠的態度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取得他們的信任。在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做到嫻熟、成功率高,以增加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對醫護人員的疑慮,增加其安全感,積極的配合治療護理。
3.2 消除痛苦、恐懼、緊張的心理
①在生活上給予幫助是此期的首要任務。病人的痛苦首先是在精神上,但隨之而來的是肉體上的痛苦,以及隨后的肉體―精神交錯的痛苦,如進食、排泄等等痛苦,每時每刻會反作用地引起精神痛苦。所以首先要從幫助病人日常生活的困難著手,關懷與體貼,并給病人以心理上的啟迪,解除或減輕其精神痛苦②有效的宣泄是康復治療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允許患者適當的自我發泄,對于有過激行為的患者,護士應諒解其過激行為,絕不能和患者發生爭執,必要時應回避。回避、忍讓只是作為一種心理護理的手段,目的是緩解患者的情緒[2]。待患者情緒穩定后,鼓勵其將心中痛苦訴說出來,耐心傾聽。
3.3 改變患者認知行為
在否定與期待期患者總懷著一種僥幸心理,認為檢查、診斷不準確,表現出急躁、憤怒,常遷怒于醫護人員。這時護士應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檢查手段得出的結果和科學的醫學理論說服患者。找出其不合理觀念,使患者自己意識到認識上發生的錯誤,學會以合理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幫助他們接受現實,認識疾病。
3.4 消除焦慮、自卑、悲觀的心理
在焦慮、抑郁期患者常出現焦慮、自卑的心理。這時護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理解,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時保護患者的隱私,避免其窘迫,得到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讓患者明白過分的焦慮會影響食欲、睡眠,不利于機體的康復,使其主動調節情緒,維持心態平衡。對此階段的患者護士要多與其溝通。比如:鼓勵患者向截癱病人中的強者學習,鼓舞他們的志氣,對微小的進步給予充分肯定,增強信心;囑咐家人、親友多陪伴患者,關心、體貼、鼓勵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自覺消除內心疑慮,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應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積極引導患者,循序漸進解釋病情[3]。
3.5 修正患者依賴心理
患者在經過復雜的心理變化以后,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甚至表現出行為倒退現象。認為自己事事需要別人的照顧,成為一個廢人,不能獨立生活,依賴性增強。此時要告訴患者,殘疾并不等同于殘廢,并指導患者利用殘存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飯、洗臉、擦澡、穿衣等。為防止下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要幫助患者做好下肢的功能鍛煉,可以每日做被動關節功能鍛煉3~4次,每次15min。在此過程中,對患者的一些成績,應多給予表揚、鼓勵,對出現的一些笨拙動作,不要嘲笑,要耐心指導,盡量使其達到最大限度的自理,恢復患者的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感、價值感。
3.6 幫助患者適應現今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已接受事實,積極配合治療,并樹立起新的生活目標。此階段我們要為患者提供有關疾病的知識,增加患者的自我控制感及心理安全感,使患者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4]?!吧須堉静粴垺笔沁@階段要解決的主要課題,因此支持性心理治療十分重要。要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的不同,幫助病人選擇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學習內容。如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從事寫作、翻譯;文化程度較低的可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使他們能夠達到職業康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心理康復。
四、結果
通過研究學習,了解了不同性別、職業、文化水平、社會地位、年齡、經濟狀況的患者,心理癥狀的嚴重程度存在差異。因此針對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階段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即每位患者的護理措施具有共性也具有個性。這就教會了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論知識必須與社會實踐緊密相聯系。通過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以上患者均安全、順利的渡過了每一心理階段,并在術后積極配合康復訓練,促進了功能康復。
五、討論
疾病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兩者相輔相成。所以在治療時不僅要注重醫學技術,還要依據患者在住院期間表現出的不同心理特征進行相對應的心理護理和疏導,使每位患者都能達到最佳康復,使其回到社會后殘而不廢,提高生存質量。做好截肢患者的臨床護理,對消除不良心態,減少各種并發癥,降低傷殘程度,恢復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5]。
六、致謝
這篇論文能完成我要特別感謝昆明總醫院脊髓損傷科的王麗老師。是你們認真的指導和細心的修改以及為我提供的臨床資料。才使我能順利完成這篇論文。真的很謝謝你們。
參考文獻
[1]周玉琴,金 紅.心理應激與心理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2):75
[2]田玉波,吳秀英,等.車禍病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護理體會[J].齊魯醫學雜志,2004,19(4):357
[3]劉鳳英,王瑞明.創傷性截癱病人的康復指導[J].護理研究,2003,18(8B):1450
關鍵詞 護士;小兒;心理護理
隨著護理學已由傳統的護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護理模式轉變,心理護理在護理工作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手術能否順利成功,病人的心理狀態,應急水平的高低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單依靠品勢必增加了手術并發癥。因此運用護理心理學使患兒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對手術順利實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1術前患兒的心理分析
心理狀態對疾病的演變和進展有一定影響,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動特點,作為手術室護士應不僅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及護理理論,還要熟悉兒童心理發育特點更要富有愛心。手術對患者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刺激,直接影響到手術進行及手術效果甚至影響到患兒一生的心理健康。
兒童因害怕手術疼痛,而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導致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壓升高,心率
加快,甚至出現哭鬧、掙扎等現象。
2術前訪視
2.1加強與家屬的溝通
目前,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當孩子需手術時家長往往表現出驚慌失措,過于緊張、焦慮這種情緒往往給患兒帶來負面影響。因此護士應安慰并耐心講解并請同類病人家屬現身說法,消除加在家長的顧慮及恐懼心理。
2.2加強與患兒的溝通
護士可在術前1天到病房訪視,了解患兒一般情況及病情,掌握其心理狀況,增進情感交流,必須儀表端莊,工作服以粉色為佳,盡量不穿白色工作服,語言溫和。話題以患兒感興趣的為主,在談話中了解他最想實現的愿望,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讓他感到護士阿姨就象他媽媽一樣,并告訴他明天手術會一直陪伴在他身邊,消除他的恐懼心理。
3進入手術室患兒的心理護理
當患兒被送到手術室門口時,此時患兒恐懼心理達到高峰,能否讓患兒平靜地進入手術室是個關鍵。這時護士應拉著他的手,并輕撫他的臉,象媽媽一樣他。進入手術室后與之交談以此分散他的注意力。在他平靜下來時,再如實告訴他,手術時偶爾會出現象打針一樣的疼痛,不過那種痛是可以忍受的,如果是闌尾切除術者還要告訴他一會兒醫生抓到闌尾時會胃疼,這是正?,F象,到時如果配合醫生,一分種就好,如果不配合就會增加很長時間,據臨床觀察如果術前告訴他手術一點都不痛者,等到手術時只要一有痛就以為護士騙了他,失去對護士的信任,從而出現哭鬧、躁動等。
4手術中患兒的心理護理
在手術中,護士應一直陪伴著他,用雙手輕撫患兒雙臉頰及耳前耳后,可達到親近及避免讓患兒聽到手術中器械碰擊聲的作用。告訴他如果表現好勇敢話,我們會告訴老師在班上表揚他,建議老師選他當班長,并要求他爸爸、媽媽滿足他的愿望,以此滿足他的榮譽感及滿足感。手術過程中可告訴他手書進展,使患兒做到心中有數,就會更加地配合手術。
5術后隨訪
術后第二天到病房看望他,讓他知道手術室阿姨沒忘記他,并對他在手書室的表現給予肯定。
6總結
用護理心理學對患兒的術前、術中、術后的全過程的身心護理,使患兒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及依賴感,有效地降低患兒緊張、恐懼心理,心理上獲得滿足感與安全感,從而使患兒在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手術,確保手術順利完成。
老年護理教育現狀
我國護理教育一直以培養普通臨床護理人才為主,尚未設立??谱o理制度,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幾乎是一項空白。老年護理教育觀念嚴重滯后,認為老年護理只不過是生活照顧,不需要專業技能。很多職業院校即使開設老年護理課程,由于師資、辦學條件限制,教學效果遠遠不能滿足老年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高校至今缺乏對老年護理教育體系深入的研究[5],教學效果遠遠不能適應健康老齡化的歷史使命。
高職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1.老年護理崗位能力需求。我們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隨即走訪、召開座談會形式,對濟南市20家左右的老年公寓和養老機構進行了調研,充分了解畢業生就業崗位人才需求狀況,以及這些就業崗位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需要。如下圖:(略)。
2.老年護理的培養目標。根據老年護理崗位能力的需求,召開由專業教師和行業專家參加的座談會,確定老年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掌握老年護理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老年醫學、老年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勝任養老服務機構(如老年公寓)老年護理工作;具備對養老服務機構護理工作進行管理的能力;具備在社區醫院對家庭中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和保姆進行老年護理專業技術指導的能力。
3.老年護理課程設計的特色。按照基于工作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的原則,圍繞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目標,針對老年群體的突出健康問題,老年護理的課程體系的設計突出“四個結合”的特色。①中西結合即中醫與西醫結合。祖國傳統中醫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中醫在調理人的陰陽平衡、氣血平衡,治療亞健康有獨到之處。對于老年人?;嫉穆圆?,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治療方法起到奇特的療效。②身心結合即身體保健與心理保健相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疾病和生理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由于老年人在家庭當中從家庭支柱轉變為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角色,退休以后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功能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機體的老化,表現出老態龍鐘,甚至有的老年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這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引起老年人心理的變化,嚴重的會出現孤獨、焦慮、抑郁、煩躁、悲觀失望、否定生活的意義等一系列負面心理。因此我們對老年人的護理既要注重身體健康,又要關心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需求。③藥食結合%即藥物治療和食物治療相結合預防和治療老年病。現代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來的,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通過調節平時的飲食的種類、方式方法,結合藥物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從而達到減少疾病致病因素,延緩衰老的目的。④靜動結合%也就是靜養和適當的文體活動相結合。老年人需要凝神聚氣的靜養,但是更需要與愉悅身心的文體活動相結合。
4.老年護理課程設計的內容。根據老年護理“四個結合”的特色,課程體系中開設基本技能課、核心技能課和拓展技能課?;炯寄苷n涉及老年醫學、中醫學、護理學基本知識和技能。核心技能課即老年護理核心能力課程如:老年護理技術、老年保健技術、老年營養和食療、老年體育、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用藥等。拓展能力課程包括倫理、禮儀、老年公寓管理與運作、溝通與交流、養老保障制度。體現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通過三年培養,使學生具備綜合能力、職業素質、人文修養,全面掌握老年護理技能及老年服務機構管理能力,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為就業服務、課堂教學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5.考核評價。借鑒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標準,考核中兼顧基礎能力、核心知識、核心能力、專業價值觀,分為三種形式來進行。①兩個主體評價相結合。學校和養老機構為兩個獨立的評價主體。學校評價實行教師和學生一對一考核,分為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學生在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到老年公寓實習。實習結束后由實習單位對畢業生崗位工作能力做出綜合評價。②理論考核實踐考核相結合。實踐評價為主,理論考核評價為輔。實踐考核明確扣分細則,強調動手能力和整體素質。實踐技能考核占學期考核成績的70%,理論考核占30%。③階段性評價和畢業評價相結合。在校期間,實行學期考核,學生畢業時,由老年公寓和學校共同完成畢業考核,以實踐考核、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
老年護理多元化人才培養
【關鍵詞】 仫佬族地區;醫務人員;心理健康;調查
A Survey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y in Mulao Ethnicity Area. Jiang Chunqing, Tao Jianqing, Chen Zhongxun, et al. People's Hospital of Luocheng Mulao Autonomous Countr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uocheng 5464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y in Mulao ethnicity area. Methods 405 medical staffs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ere assessed by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Results The scores of SCL-90 of medical staffs in Mulao ethnicity are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P<0.01),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y in Mulao ethnicity area(P>0.05). But the appeara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y ar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Mulao ethnicity are somatization, obsessive symptom,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e, phobic, partial, psychosis; Han ethnicity are somatization, anxiety, phobic, psychosis; Zhuang ethnicity are phobic, partial and psychos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xiety and hostile of Miao ethnicity are less than general people.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staffs in Mulao ethnicity area is poor,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y in Mulao ethnicity area.
【Key words】 Mulao ethnicity area; Medical staffs; Mental health; Survey
醫務人員心理健康問題長期被忽視,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的現象普遍存在,國內己有研究表明,醫務人員的心理健
康狀況比普通人群差[1,2];而國內對少數民族心理研究還十分薄弱,對少數民族醫務人員心理研究更少(2000~2005年6年中在心理學專業刊物上僅僅發表了32篇論文關于民族心理的研究,而涉及到醫院的只有26篇);對侗族、瑤族、毛南族、仫佬族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的研究尚屬空白。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達一億多,是一個巨大的人口群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和融合,少數民族的心理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面對著巨大的社會現實問題和研究資源,我國心理學家對此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3]。本調查旨在了解仫佬族地區各民族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并對存在的不良心理健康問題提出針對性地干預策略,為今后進一步制定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范圍內二級醫療機構和一級醫療機構的全體醫務人員為調查對象,發出調查問卷430份,收回問卷421份,有效問卷405份,平均年齡37.32±9.85歲。其中醫生、護士、醫技分別有172、152、81人;男、女分別有144、261人;民族為壯族、漢族、仫佬族、侗族、毛南族、苗族、瑤族分別有122、72、192、4、2、3、10人;婚姻狀況為未婚、已婚、離異分別有85、313、7人;文化程度為中專、大專、本科分別有132、232、41人;職稱為初級、中級、高級分別有238、158、9人。
1.2 測量工具 心理健康90項癥狀清單(SCL-90)。
1.3 測試方法 調查前首先向被調查醫院的院辦闡述了此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和內容,并取得了院方的配合,通過院辦向各科室/部門布置此項工作并要求其積極配合;然后再將各科室/部門的負責人作為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認真學習量表內容和統一調查方法;最后以科室/部門為單位進行問卷發放,并向調查對象闡明調查的意義、方法,介紹量表的內容和填寫要求。量表由調查對象單獨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問卷收回后,及時進行統一編號和復核,對問卷填寫不足90%題目者予以剔除。采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統計,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進行統計。P<0.05為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醫務人員SCL-90評分與中國常模比較 仫佬族地區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較一般人群差。具體見表1。
2.2 不同民族醫務人員之間SCL-90評分比較 通過方差分析顯示,仫佬族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醫務人員SCL-90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體見表2。
2.3 不同民族醫務人員SCL-90評分與中國常模比較 不同民族的醫務人員在心理癥狀方面有差別。具體見表3。
3 討 論
3.1 仫佬族地區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 本調查顯示:仫佬族地區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較一般人群差,存在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除人際關系與常模無差異(P>0.05)外,其他各項均高于常模(P<0.01)。這與李昌吉等[1]1992年和胡敏予等[4]1995年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相類似。醫務人員在情緒、情感、認識、自我意志行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說明醫務人員對出現的問題不是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而是通過轉換為心理癥狀來緩解個體的心理壓力,并以此取得他人的關注,這種情況如果長期持續會導致身心疾病,影響工作質量。
3.2 仫佬族地區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的民族差異性 該地區為仫佬族聚集地,醫務人員中也以仫佬族較多,其他民族包括有壯、漢、瑤、侗、苗、毛南族等民族。調查顯示了同區域7個民族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的民族特征:第一,從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上考察,各民族醫務人員之間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這說明文化背景是影響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環境近似,7個民族都居住在邊遠貧困地區,居住方式屬于雜居式,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也有相似之處,所以各民族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具有一致性。第二,在不同民族的醫務人員SCL-90因子分與中國常模比較上來考察,我們發現不同的民族在心理癥狀方面有差別。仫佬族除了人際關系因子外,其他8項因子分都高于常模(P<0.05或P<0.01),且區別于其他6個民族的是強迫狀態、抑郁、敵對3項因子分均高于常模(P<0.05或P<0.01);壯族只是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3項因子分高于常模(P<0.05或P<0.01);漢族是軀體化、焦慮、恐怖、精神病性4項因子分高于常模(P<0.05或P<0.01);苗族人際關系、焦慮和敵對3項因子分均低于常模(P<0.05),其他5項與常模無顯著差異(P>0.05);而瑤族、侗族、毛南族的8項因子分均與常模無顯著差異(P>0.05)。以上結果說明,仫佬族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涉及面較其他民族多,原因可能與民族心理有關。許多跨文化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民族文化、經濟狀況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個性發展及心理活動有明顯影響[4,5]。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是廣西土著民族,有很多獨具民族特色的禮儀風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仫佬族信仰多神,所崇敬的神、仙、鬼很多。祖先崇拜是仫佬山鄉的普遍現象。世界多神的思想觀念一直根深蒂固扎根于該民族傳統民間文化中,并做為民族共性基固意識,世代繼承著,影響著他們正常的社會生活,特別是道教和佛教的傳入,更增添了仫佬族多神崇拜的內容。以及本地區是仫佬族的聚居地,屬國家級貧困地區,仫佬族群眾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心理健康教育較落后。由于以上這些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點,必將對仫佬族人群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為高風險行業的醫務人員更容易表現出心理問題。而瑤族、侗族、苗族和毛難族的樣本量較少,有待于今后的進一步研究。
本調查顯示,仫佬族醫務人員常見的心理癥狀為軀體化、強迫狀態、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8組癥狀,其中強迫、抑郁、敵對3組癥狀均多于其他民族醫務人員;漢族為軀體化、焦慮、恐怖與精神病性4組癥狀;壯族為恐怖、偏執與精神病性3組癥狀;苗族的人際關系、焦慮和敵對3組癥狀少于一般人群。仫佬族地區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必須重視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
3.3 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的干預對策[6]
3.3.1 建立仫佬族地區醫院心理健康促進體系 “防病勝于治病”,“心病”的防治關鍵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體系,這一體系至少應包括優化環境、建立預防機制、提高個人心理素質3個方面。
3.3.2 加快醫院文化建設 創造和諧融洽、團結協調、積極向上的環境,能改造人的思想,約束人的行為,使之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減少消極心理的發生。
3.3.3 建立健全必要的激勵機制 醫務人員是醫院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其中蘊藏著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醫院應建立必要的激勵機制,如獎懲機制、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等等,并正確把握獎懲的尺度,合理使用人才,從而充分調動個體的積極性,讓個體的獨特性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的同時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價值感和自豪感。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51-02
護理心理學是護理學與心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研究護理人員和護理對象心理現象及其心理活動的規律、特點,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心理問題,以實施最佳護理的一門應用性學科。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作為護理心理學教學中重要環節,有助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實施整體護理服務,全面提高護理質量。當前,護理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與護理崗位的職業要求不完全一致,理論、實訓等教學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等問題,不利于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因此,為了適應現代護理崗位需求,課題組嘗試建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體系,探討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護理心理學實訓的教學效果,以期為探索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提供參考。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2014年9月初,采用方便取樣,在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護理專業平行班級中隨機選取4個班級,其中兩個班為對照組,另外兩個班為實驗組,對照組117人,年齡(20.14±0.73)歲,實驗組118人,年齡(20.10±0.66),兩組均為女生,學生在性別、年齡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具體如下:
1.對對照組實施傳統模式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即對照組先進行理論學習22學時,再安排實訓學習8學時。實訓分為若干項目,每個項目包括學習目標、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內容。例如在放松訓練的實訓項目教學中,老師提出學習目標:掌握放松訓練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后讓學生分組練習。
2.對實驗組實施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通過與臨床護理專家溝通調研,總結出醫院相關護理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護士具備護理專業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人際溝通、團隊協作、人文關懷等能力,結合護理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將護理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整改,分為基礎心理學知識、心理護理知識、護士職業心理知識三個模塊,每個知識模塊設計相應的實訓教學內容,分別為:基礎心理學實驗、心理護理技術、護士職業心理素質訓練三個模塊,即完成知識模塊的理論授課后進行相應的實訓課教學。每個實訓模塊包括若干實訓項目,每個項目包括任務引領、學習目標、操作流程、情境操作、注意事項、評分標準等教學環節。每個環節均按護理崗位需求進行設計,并遵照心理護理的工作過程“評估―計劃―實施―評價”四個步驟,組織“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訓教學。例如在心理護理干預技術模塊的放松訓練實訓項目教學中,課前由教師根據崗位需求,設計典型病例的劇本,培訓標準化病人;上課時先由教師模擬臨床情境,按照心理護理工作的過程,對標準化病人進行“評估病人―護理計劃―放松訓練―評價病人”的規范示教,并給學生提出與護理工作崗位有關的實訓任務及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學會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操作技能、能順利與患者進行溝通、能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等;隨后學生3人為一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操作的分組練習,熟練操作的流程;練習期間,老師進行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操作的質量;學生分組練習后,再對標準化病人進行放松訓練的操作練習,由標準化病人給出反饋和意見,老師亦進行點評和總結,指出學生是否完成護理崗位需求的任務和目標,學生進行反思和分享;課后學生完成與實訓教學相關的作業。
3.實施教學的場所及人員。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實訓教學的場所均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學實訓室,實訓室配備了模擬病床單位、心理測評軟件、生物反饋儀等儀器設備,并裝有攝像頭、音響、電腦、大屏幕液晶顯示器等多媒體設備,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開展單向觀察、開展影像資料播放等多手段的教學活動。
進行實訓教學的教師為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及高校教師資格的“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并定期到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具有豐富的臨床心理工作經驗及實踐教學能力。
(三)教學效果評價。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訓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過程性考核為學生課堂表現、考勤情況及實訓項目教學后作業完成情況,作業包括完成基礎心理實驗報告、心理測量自評報告和護理人員心理素質培養的論文各一份,評分由授課教師來完成,總分為40分。終結性考核由學生抽取考核題目進行操作,考核成績由考核教師進行評分,總分為50分??己撕髮W生需完成與操作考核相關的理論知識問題,回答問題總分為10分。考核完成后采用自制問卷對實驗組進行教學效果的調查。
(四)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率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s);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訓前后兩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比較。教學后,實驗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01)。
(二)實驗組對教學效果評價。實驗組118人,發放問卷118份,回收問卷118份,有效問卷118份(100%)。實驗組80%以上的學生認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操作能力、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有利于加強對護理心理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敬業精神,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
三、討論
(一)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護理心理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反映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很多實習護生及畢業護生反映,雖然學習了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但在臨床工作中不知如何與患者交流,不知道心理護理如何開展。說明學生對心理護理的學習還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在對實驗組的實訓教學中,模擬臨床心理護理工作過程及情境,使得抽象的心理護理工作更直觀,易于學生理解,同時老師通過規范化的示教及直接糾正學生練習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對標準化病人進行操作以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使得操作技能得到練習和強化記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在與操作相關的理論知識考核中,實驗組回答問題的分數高于對照組,說明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護理心理學知識。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促進心理健康。對照組的實訓教學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進行,使得理論和實踐脫節,增加了學生在實訓學習的難度,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實驗組在完成知識模塊的理論授課后安排相應模塊的實訓課教學,使理論和實踐不脫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同時,教師課前精心準備案例,培訓標準化病人,模擬臨床情境進行示教,讓教學更接近臨床護理崗位的工作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環節,掌握心理評估和心理干預的方法,也學會了解自己、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同時促進了心理健康。
(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并按護理職業崗位需求,模擬臨床情境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心理護理的操作,使得學生通過護患對話的練習,更好地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病人,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四)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在實訓教學中,教師提出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學生在練習中通過分工與合作,相互接納和支持,彼此指出不足之處,共同完成任務,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