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細節;有效課堂
一、預設精致細節,確保課堂教學環節暢通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突破重點難點,我們一定得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往往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卻忽略了對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部分的預設,這就會導致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呈現出教師對教學思想的追求,閃爍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造精神。
1.操作材料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注重實效
課堂教學中操作活動的組織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操作材料的選擇是否具有典型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有效性。選取簡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現有的材料,就會促進操作活動有序、高效地開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
如,在教學“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時,我挑選了有明顯差異“兩個品種的花生”――大花生和小花生,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即測量、整理數據,畫出曲線圖的方法,教師引導分析,得出結論。將“抽象的知識在測得的數據中具體化”,凸顯的差異一目了然,于是,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既縮短了學生發現知識的時間,培養了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也使學生容易記住知識。
2.問題的設計要做到指向明確,體現實效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師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課堂提問的設計必須直接指向預設的具體教學目標,使教學的程序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展開。
如,在教學《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時,課的引入部分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1)人們常用哪些體征指標判斷一個人是否活著?(2)體驗生命的存在,將你的右手放在胸部左側,感受心臟的跳動。由此說明心臟的位置在哪兒?(3)關于心臟你知道些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甲:我還想知道心臟的結構?學生乙:我想知道心臟的功能。由此引出了本節課的重要知識目標(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通過提問的指向而達成。
二、捕捉精彩細節,促進學生有效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雙敏銳“發現”的慧眼,及時捕捉課堂細節,生成別樣的精彩。具體地說,教師應著重發現以下兩方面的細節。
1.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亮點”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師經常會安排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互動,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學生已經通過操作掌握了某個知識點,但不知如何表達,因此,在操作活動中,會出現一些不容易被人發現的細節行為,如果教師能及時捕捉這些細節,讓他成為一種生成性教學資源,那課堂就會更精彩。
如,在教學《眼球的結構》時,我利用“眼球的模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自己的眼睛,對照教材中的插圖,相互觀察同學的眼睛來認識眼球的構成。有一個小組的同學拆開模型后,一個學生由于“淘氣”把角膜罩在自己的眼睛上,引起同組同學大笑,于是我迅速問這個學生:“你為什么要用角膜罩住眼睛?”他說:“眼角膜在眼球的最外層。”他的回答讓我很驚喜,出乎意料的一個小細節,讓課堂富有靈動而生機。眼球的構成也在層層拆開中揭開了迷霧。
2.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誤點”
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內容,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比較尷尬的問題。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忽視這樣的細節,一個勁地朝著自己教學的目標,而有時這種錯誤恰恰是一種很難求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點撥、引導學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問題”資源,把它變成課堂中最好的教學資源。
如,在教學《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時,在認識了課本上給的四種兩棲動物的例子后,緊接著問學生:“除了課本上的四種常見的兩棲動物的例子外,你還知道哪些兩棲動物呢?”有學生列舉“烏龜”“鱉”“揚子鱷”等,原因是學生還沒有明白兩棲動物的含義,學生誤把“水陸兩棲的動物”當成了“兩棲動物”。為此,我設計如下問題:(1)青蛙的幼體和成體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2)青蛙的生殖發育特點是怎樣的?(3)青蛙屬于兩棲動物的依據是它的生活環境還是生殖發育特點?(4)“水陸兩棲的動物”一定是“兩棲動物”嗎?請舉出反例。(5)兩棲動物是怎樣定義的?于是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歸納從兩棲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和脊椎動物演變過程,讓學生正確理解兩棲動物的概念,以免學生誤認為兩棲動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將水棲爬行動物、水棲哺乳動物與兩棲動物相混淆。
一、教學目標
(1)描述兩棲類動物生殖與發育過程以及特點。
(2)舉例說出青蛙在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
(3)說出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4)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兩棲類動物生殖與發育的特點。
(5)關注環境變化,認同人類與所有生物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措施
1.教學重點
(1)兩棲類動物在生殖與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
(2)兩棲類動物生殖和發育過程。
2.教學難點
兩棲類動物生殖與發育過程。
3.措施
采取標本的直觀演示、多媒體動畫和視頻的播放、電子白板互動生成等方式,通過生生互動、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對生物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學習者分析
初二的學生經過兩個學期的訓練,整體科學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小組討論、調查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能夠進行獨立探究和自主學習。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中已經接觸過青蛙的知識,對青蛙的生殖與發育有所了解,所以本課多采用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通過播放動畫、視頻,演示青蛙一生的標本,以及白板的書寫、拖放、聚光燈和演示等措施激發學生興趣,節省時間,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教學流程
1.導入
(1)活動設計介紹
①播放大鯢的視頻,展示蠑螈、箭毒蛙的圖片,提問:你認識它們嗎?
②學生分別說出這些動物的名稱。
③提問:這些動物都屬于哪一類?(兩棲類)
④用橡皮擦擦除顯示兩棲類(如圖1所示)。
圖1
⑤提問: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與昆蟲比較,有什么不同?
⑥用橡皮擦擦除顯示生殖和發育(如圖2所示)。
圖2
(2)活動目標說明
通過播放視頻和展示學生感興趣的兩棲動物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個問題引入課題—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單擊白板上播放器的播放按鈕開始播放視頻。
②運用橡皮擦擦除圖片下方“兩棲類”上方的白色遮蓋層,使“兩棲類”自然、迅速地出現,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③運用橡皮擦擦除“兩棲類”下方“生殖和發育”上方的白色遮蓋層,使“生殖和發育”自然、迅速地出現,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2.青蛙的生殖與發育
(1)活動設計介紹
①展示閱讀與討論。
圖3
A.閱讀19頁的論文片段。
B.交流對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的認識,是否有與圖3表示的研究結果明顯不同的觀點?
C.討論: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經歷哪幾個時期?活動結束后,為什么要將蛙放回大自然?
②學生帶著討論題看書,進行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屏幕上的問題。
③幕布依次展示宋朝趙師秀的詩和與之相配的圖片(如圖4所示)。
提問:這首詩中哪兩句詩與今天講述的內容有關?
圖4
④用電子筆勾畫出與青蛙的生殖、發育有關的詩句(如圖5所示)。
圖5
⑤幕布依次展示:一年中什么時候你能聽到青蛙“呱、呱、呱”的叫聲?雌蛙和雄蛙都能鳴叫嗎? 雄蛙鳴叫的意義是什么?
⑥提問并展示:A.雌蛙與雄蛙抱對有什么意義? B.青蛙的與卵細胞在什么地方完成受精?其受精方式是什么?
⑦播放有關青蛙生殖與發育的視頻。
⑧提問:蛙的一生經歷哪幾個時期?
⑨播放有關蛙的一生的動畫,用橡皮擦擦除依次顯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⑩提問:蝌蚪先后出現什么身體結構?
用橡皮擦擦除,依次顯示:外鰓、外鰓消失、內鰓、后肢、前肢、尾和內鰓消失、肺。
(2)活動目標說明
①了解青蛙的生殖與發育過程。
②初步明白青蛙對農作物的作用。
③了解青蛙鳴叫的時間、性別及意義。
④理解青蛙抱對的意義。
⑤進一步理解青蛙的受精方式是體外受精以及受精過程離不開水。
⑥理解青蛙的一生經歷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時期。
⑦掌握在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中形態結構上的變化。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電子幕布的逐一顯示,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師生互動。
②電子幕布的逐一顯示,使問題的呈現由淺入深,便于學生思考和回答。
③電子筆的勾畫功能便于吸引學生的眼球。
④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插入和鏈接功能使動畫、視頻的播放很流暢,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⑤用橡皮擦將文字“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鰓、外鰓消失、內鰓、后肢、前肢、尾和內鰓消失、肺”上方的白色遮蓋層擦除,依次呈現“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外鰓、外鰓消失、內鰓、后肢、前肢、尾和內鰓消失、肺”。橡皮擦的擦除功能使文字的出現自然、迅速,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3.蝌蚪與成蛙的比較
(1)活動設計介紹
①提問: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方面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生活習性方面的比較表(如圖6a所示)。
a b
圖6
③小組討論完成表格。
④學生回答后,依次點擊各個方框顯示答案(如圖6b所示)。
⑤用電子筆在白板上依次畫出蝌蚪、成蛙的心臟。
(2)活動目標說明
掌握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呼吸器官、尾、四肢、心臟、循環路線)和生活習性(生活環境、食物)等方面的不同點。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表格的陰影功能使問題答案的呈現很自然,便于師生、人機互動。
②電子筆的繪畫功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便于師生互動交流,同時可以生成一些資料便于課后復習以及期中、期末復習使用。
4.青蛙的變態發育
(1)活動設計介紹
①展示有關變態發育的帶有空格的概念(如圖7所示)。
圖7
②學生看書,完成空格的填寫,其中一名學生在白板上書寫。
③幕布依次展示問題和答案(如圖8所示)。
圖8
④展示雌雄同體的蛙、美國發現的五條腿青蛙、英國發現的三頭六腿青蛙。
⑤提問:活動結束后,為什么要將蛙放回大自然?
學生答:這是因為青蛙能捕食農田的害蟲,保護莊稼,是人類的朋友。
⑥播放有關青蛙捕食害蟲的視頻。
(2)活動目標說明
①掌握變態發育的概念。
②了解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對環境的要求以及環境惡化對其的影響。
③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愛護動物的情感教育。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書寫功能便于師生交流,同時可生成一些資料以便以后復習使用。
②電子幕布的逐一顯示,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師生互動。
③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插入和鏈接功能使視頻的播放很流暢,從而使教學過程很順利。
5.小結與反饋
(1)活動設計介紹
①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
②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提問:蛙的一生經歷哪幾個時期?蝌蚪與成蛙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方面有哪些不同?什么是變態發育?
④展示反饋習題(選擇題、排序題、填空題)。
A.選擇題(如圖9a所示) B.填空題(如圖9b所示)。 C.排序題(如圖9c所示)。
a b c
圖9
(2)活動目標說明
①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后教師板書進行課堂小結。
②通過8道選擇題、2道填空題和1道排序題反饋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
(3)媒體使用及分析
①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書寫功能便于師生交流,同時可生成一些資料以便以后復習使用。
②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圖文排序功能有利于師生互動。
③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存儲功能將學生的答題情況存儲起來,便于學生以后復習和鞏固。
五、教學反思
1.白板教學的關鍵說明
電子白板的交互性非常強,它突破了以往各種軟件只是教師事先做好各種準備,上課“喂給學生吃”的限制,讓學生也可以像教師一樣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白板上與其他學生分享,而且操作極為方便,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電子白板中電子筆的出現把教師從電腦旁,從傳統鼠標旁解脫出來,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形體語言的引導作用。但由于學生初次使用電子筆,使用不是很自然,加上電子筆的敏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繪圖、拖放、書寫。
2.應用白板前后教學效果的比較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應用,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對于知識點的落實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在課堂反饋測試中得到驗證。如測試的知識點為關于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的選擇題和關于蛙的一生的排序題,滿分16分。應用交互電子白板教學的班級均分為15.8分,不用交互電子白板而用Flash課件教學的班級均分14.0分,兩者分差1.8分。
3.本節課生成性資源
本節課生成性資源主要有:學生對有關青蛙受精方式的回答(書寫);學生對變態發育概念的填空;學生完成的選擇題;學生對有關青蛙一生的排序。以上保存的這些內容今后復習時打開可以進行糾錯練習。教師對趙師秀詩中關于青蛙生殖詩句的勾畫和教師繪制的蝌蚪、青蛙心臟的結構圖,便于學生復習時使用。
4.白板使用建議
電子筆的敏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電子白板軟件的兼容性有待進一步改進;學生參與面相對于網絡課而言比較窄;圖片、文字等資料的出現方式不如PPT功能強大;幕布功能是否能改進,如能靈活自如地任意打開幕布,最好一個屏幕上能同時出現幾個幕布;運用書寫功能時,字體大小的控制不太方便;Smart自帶的LAT要是能自己編輯就更好了。
關鍵詞:初中生物 變態發育 認識
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2013年版)下冊教材中第10頁對“變態發育”的相關描述如下:“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教材緊接著講述變態發育包括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后者沒有“蛹”這個階段。只有昆蟲的發育才分為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教材沒有明確說明。另外,昆蟲的“幼蟲”與“若蟲”一樣嗎?青蛙的發育方式屬于完全變態發育嗎?
一、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的區分
教材中在講述完全變態發育和變態發育時,教材同時采用同一個例子,這是因為使用學生熟悉的實例便于學生理解。同時,適當減少事實性知識描述,也能減少篇幅。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很容易混淆,因為青蛙的發育也經歷了4個時期,且幼體和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有很大差異,這和“完全變態”相似。
變態發育一般指昆蟲綱與兩棲動物的發育方式,教材這樣處理,確實會使教師和學生產生認識誤區。昆蟲綱總共5種變態:(1)增節變態。增節變態是從多足綱演化來時保留下來的一種原始變態類型。在昆蟲綱中唯有無翅亞綱的原尾目屬于這種變態。(2)表變態。這是無翅亞綱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彈尾目、纓尾目和雙尾目)所具有的變態類型。(3)原變態。原變態是有翅昆蟲中最原始的變態類型,只有蜉蝣目才有這種變態類型。(4)不全變態。即卵期、幼蟲期(陸生若蟲和水生稚蟲)和成蟲期。有直翅目、等翅目、竹節蟲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嚙齒目、紡足目、半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績翅目等。(5)完全變態。這種變態類型有4個蟲期:卵、幼蟲、蛹和成蟲。如鱗翅目、雙翅目等。變態發育包含完全變態發育,它們屬于從屬關系。完全變態發育的一定是變態發育。
要特別注意一下,在完全變態發育過程中,不一定所有都是受精卵,比如蜜蜂,蜂王產下的卵,分受精和未受精的,未受精的也可以變態發育成雄蜂。此語錄出自8年級下冊的生物書,學術上稱為孤雌生殖。受精卵發育成雌蜂,吃蜂王蜜長大的發育成蜂王,沒吃的則發育為工蜂,未受精的發育成雄蜂,雄蜂和蜂王交尾產生下一代。還有并不是所有完全變態的幼蟲都是頭、胸、腹不分的。蚊蟲的幼蟲頭、胸、腹三部分就可明顯地區分。甲蟲,如金龜子的幼蟲,雖然頭、胸、腹三部分不如蚊子那樣明顯,但胸部長有三對偽足,仍然與蠅蛆的形態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經常談到的變態發育是一種“發育變態”行為,實質上變態發育中幼體向成體轉化過程中,有利于動物適應新環境而發生的改變。所以變態發育更傾向是一種概念性的描述而不是特有名詞。這里的“變態發育”是指動物在胚后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所出現的一系列顯著變化.幼體與成體差別很大,而且改變的形態又是集中在短時間內完成,這種胚后發育叫變態發育。這種發育變態的情況主要發生在低等生物的胚后發育中,除了昆蟲綱的運動外,其他各類群動物中,甚至文昌魚都有這種發育變態的現象。除了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外,還有一種“間接發育”,這種發育也有幼蟲、若蟲等時期。
二、青蛙的發育是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青蛙的發育不屬于上面兩種中的任何一種,只能說是變態發育。
動物的變態可分為系統的變態和后生的變態。蝌蚪具有鰓和尾,在水中游泳,后來鰓和尾消失,出現了肺和四肢,可進行水陸兩棲生活,這樣的變態,可以看出蛙類的祖先由水生動物進化為陸生動物的進化過程在青蛙發育過程中再現,所以我們稱之為系統的變態。而家蠶的變態發育,是因為環境而變的,在幼蟲時期以營養為主,成蟲時期以生殖為主,兩者沒有進化關系,完全為適應環境而進行變態,這樣的變態叫做后生的變態。所以青蛙和家蠶的變態是兩種不同的類型,不能混為一談。
多讀書,讀不同觀點的書,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能夠拓寬自己的思路,能夠增強自己判斷真偽的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1動物的主要類群
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根據其體內有沒有脊柱,可以將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動物、哺乳動物);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
鳥類和哺乳動物不會隨著環境溫度的改變而改變,是恒溫動物。
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變溫動物。
1、腔腸動物(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中,少數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
(1)主要特征: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
(2)代表動物:海葵(被稱“海中之花”)、海蟄、珊瑚蟲、水螅(身體有內外兩層細胞----內胚層和外胚層)。
(3)與人類的關系:
有益:①海蜇經加工可食用。②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物質,堆積構成珊瑚礁。
珊瑚礁的作用:①形成島嶼;②加固海岸;③為海底魚類提供重要的棲息場所和庇護地。
2、扁形動物(大多寄生在人或動物體內,但渦蟲自由生活)
(1)主要特征: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
(2)代表動物:渦蟲、華枝睪吸蟲(精巢發達,呈樹枝狀得名)、血吸蟲、絳蟲。
(3)與人類的關系:
有害:①人或動物如實使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華支睪吸蟲的魚蝦,就會感染該病。
②我國南方流行的血吸蟲是由日本血吸蟲感染引起的。
3、線形動物(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農作物體內)
(1)主要特征:身體細長,呈圓柱狀;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
(2)代表動物: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生殖器官發達。)、蟯nao蟲、鉤蟲、絲蟲、線蟲。
(3)預防蛔蟲病的措施:①注意個人衛生,不喝生水,蔬菜水果洗干凈,飯前便后洗手;
② 要管理好糞便,糞便要經過處理殺死蟲卵后,再做肥料使用。
4、環節動物
(1)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有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2)代表動物:蚯蚓(靠濕潤的體壁呼吸,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以植物的枯枝、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主要運動器官肌肉,剛毛輔助運動,靠近環帶的為前端。)、沙蠶、蛭
(3)與人類的關系:
蚯蚓:①疏松土壤,改良土壤。②能提高土壤肥力。③身體富含蛋白質,是優良的蛋白質飼料和食品。④處理有機廢物。
沙蠶是魚、蝦、蟹的餌料。
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蛭素,在醫學上,可生產抗血栓藥物。
5、軟體動物(目前已知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
)
(1)主要特征: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2)代表動物:河蚌、扇貝、文蛤、鎰蟶、石鱉、蝸牛、烏賊(貝殼退化成內骨骼)、章魚(貝殼退化成內骨骼)
河蚌內的珍珠是由外套膜受沙粒等異物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珍珠質把異物層層包裹起來。
珍珠與貝殼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
(3)與人類的關系:
中國是水產養殖大國,水產養殖總量名列世界第一,其中貝殼產量也位居世界首位。
有益:食用(牡蠣、扇貝、鮑,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藥用(鮑的殼(石決明)、烏賊的殼(海螵蛸)、珍珠粉等皆可入藥)
工藝品(螺殼、珍珠殼)
有害:有的危害農作物,傳播疾病(如釘螺與血吸蟲的傳播有關)
6、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已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占所有已知動物種數的80%)(1)主要特征: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
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2)代表動物:蝦、蟹、蜘蛛、蜈蚣、蒼蠅、蝗蟲等。
(3)節肢動物分為四類:
①昆蟲類(蜜蜂、蜻蜓、蚊子、蒼蠅蝴蝶、蟬、蟋蟀、七星瓢蟲) ②甲殼類(蝦、蟹) ③多足類(蜈蚣、蚰蜒、馬陸)④蛛形類(蜘蛛、蝎子)
(4)昆蟲(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
①主要特征:身體分頭、胸、腹 三部分;有一對觸角(觸覺和嗅覺);胸部生著3對足(善于跳躍)和2對翅 (適行)
呼吸器官:氣管、氣體通道:氣門。3個單眼1個復眼、口器:攝食
外骨骼的作用:1、保護內部的柔軟器官2、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②代表動物:蜜蜂、蜻蜓、蟬、瓢蟲、螳螂、菜粉蝶、家蠶等。
(5)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①蝦、蟹食用②蜜蜂等昆蟲傳播花粉③蝎子、蜈蚣、蟬蛻等入藥④果蠅是實驗材料
⑤蚊、蠅、螨叮咬人傳播疾病
7、魚
1、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1)體色:體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敵害發現(保護色)。
(2)體形:梭形,游泳時減少水的阻力。
(3)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有黏液減少阻力,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側線,有感知水流、測定方向的作用。
(4)用鰭游泳,鰭是魚的運動器官(背、胸、腹、臀、尾鰭),胸鰭和腹鰭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尾鰭能夠保持魚體的前進方向。
(5)用鰓呼吸 鰓由鰓絲、鰓耙和鰓弓組成,主要部分是鰓絲,鰓絲中密布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6)雌雄異體,體外(水中)受精,水中發育。
2、魚類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動物
(1)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2)代表動物:淡水魚類(中華鱘(“長江魚王”活化石)、草魚、青魚、鰱魚、鳙魚、鯽魚、鯉魚)和海洋魚類(鯊、帶魚、銀鯧、魟)等。
“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
8、兩棲動物
(1)主要特征: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2)代表動物:大鯢(娃娃魚)、青蛙、蟾蜍、蠑螈等。
(3)青蛙生殖和發育的特點:
雌雄異體,水中產卵,體外受精,變態發育。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9、爬行動物
(1)主要特征: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2)代表動物:烏龜、鱉、蛇、鱷、蜥蜴(完全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
10、鳥(地球上大約有9000多種)
(1)主要特征: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2)家鴿適行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①身體呈流線型,減小空氣阻力。
②兩翼和尾部生有大型正羽,可以擴大兩翼面積,使兩翼扇動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③胸肌發達,能強有力地牽引翅膀扇動空氣。
④骨骼薄,長骨中空,可減輕體重;胸骨發達,有龍骨突,為發達的胸肌提供附著的場所。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強;直腸短,能及時排出糞便,減輕體重。
⑥用肺和氣囊進行雙重呼吸,可獲得充足的氧氣。(氣囊的作用是:暫時貯存氣體,輔助呼吸)
(3)家鴿生殖和發育的特點
①體內受精,卵生,主要是體外發育。
②卵細胞:包括胚盤(含細胞核)、卵黃,卵黃膜三部分。卵黃是供胚胎發育的養料,卵白和卵殼都有保護卵細胞的作用,卵白還給胚胎提供水分和養料。
(4)代表動物:鴕鳥、企鵝、雞、鴨、鵝、家鴿等
(5)與人類關系:
貓頭鷹捕食鼠類;大山雀、灰喜鵲、啄木鳥等捕食農林害蟲;雞鴨鵝食用;丹頂鶴、孔雀等觀賞。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2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一、動物的運動
(1) 動物的行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它們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動;動物的行為常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
(2) 運動系統是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
(3) 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 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4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包繞關節)、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其中關節頭和關節窩組成關節面。
(6)在運動中:骨起杠桿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
即骨骼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
(7)人體主要的關節: 上肢 肩關節 肘關節 腕關節 指關節
下肢 髖關節 膝關節 踝關節 趾關節
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9)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10)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
二、運動強度應適當;
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11)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1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13)為什么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14)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15)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16)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17)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二、動物的行為
(1)按行為表現不同可將動物行為分為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2)據行為獲得的途徑,動物的行為大致可分為兩類:
①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如:蜜蜂采蜜、蜘蛛結網、螞蟻做巢、小鳥喂魚、吃梅分泌唾液。
②學習行為:在遺傳因素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如:大山雀偷飲牛奶、黑猩猩取食香蕉、蚯蚓走迷宮、談梅止渴、望梅止渴。
(3)社會行為:
①含義: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協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所具有的一系列行為。
②重要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如:白蟻群體、狒狒群體、蜜蜂等。
③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方式:通過各種動作、聲音、氣味隨時交流信息。
④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
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⑤意義:使動物能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存。
(4)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3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生態平衡:是指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②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如二氧化碳等)循環。
③能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從而擴大了植物的分布范圍。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
常用方法有: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
3、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①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調查活動去了解)。
畜牧業和漁業的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標志之一。
4、動物與仿生:
①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的技術。
②動物與仿生:A、長頸廘與宇航員的“抗荷服”; B、螢火蟲與冷光;
C、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 D、烏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4細菌和真菌
一、觀察菌落:
1、細菌的發現者:列文﹒虎克(荷蘭人)。
細菌存在的證實者:巴斯德(法國科學家),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①菌落: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
②細菌與真菌菌落的比較
2、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制培養基 瓊脂的作用:不能作為細菌和真菌的營養,為其生活提供場所;
牛肉汁(或蛋白胨等)的作用:為細菌提供營養物質。
(2)高溫滅菌、冷卻 將配制好的培養基、器具放入高溫條件下滅菌。
(3)接種 將少量的細菌或真菌放入培養基中。
(4)恒溫培養
3、細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和營養、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二、細菌
1、細菌的主要特點: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鞭毛、莢膜和DNA集中地區域構成。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1)異養——細菌一般不含有葉綠素,只能吸收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的營養方式。
①腐生:依靠分解動物植物的遺體,從中吸收有機物來生活。
②寄生:從活的動植物體內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2)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3、細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類關系
(1)細菌對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等物質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
(2)大多數細菌對人類有益,如:醋酸桿菌(制醋)、乳酸細菌(制泡菜、酸奶、青貯飼料)、棒狀桿菌(制味精)、甲烷細菌(制沼氣)、根瘤菌(固氮)等。
(3)少數種類的細菌對人類有害,如:病原菌、結核桿菌、肺炎雙球菌、軟腐病細菌。
(4)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根共生形成根瘤。
三、真菌
1、真菌的主要特點和主要真菌的名稱
①主要特點: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成形的細胞核構成;以孢子生殖;體內沒有葉綠素,營養方式是異養。
②霉菌和蘑菇由多細胞的菌絲構成。青霉長有孢子的直立菌絲呈掃帚狀,曲霉長有孢子的直立菌絲呈放射狀。
③主要真菌的名稱:酵母菌(單細胞)、青霉、曲霉、蘑菇(多細胞)、大型真菌(蘑菇、靈芝等)。
2、真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類關系
①促進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循環。
②有些可使農作物患病,食品、紡織品霉變,使人患病。
③藻類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八年級生物上冊知識5病毒
1、病毒形態結構:比細菌小得多,形態多種多樣,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由蛋白質的外殼和遺傳物質(核酸)組成。
2、病毒生命活動: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一但離開寄主細胞,就不會再有任何生命活動了。
它在宿主細胞中通過復制、利用宿主細胞的物質和結構來繁殖后代。
【關鍵詞】生物教學 學習興趣 導入原則 導入方法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利用各種策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導入新課的幾點體會。
一導入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雖然只是一個很短的環節,但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導入的基本原則
導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是“七字”原則,即準、啟、聯、形、趣、巧、簡。
1、“準”字原則。“準”字原則是指導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與針對性。導入的實際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及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也就是說要緊扣教材,根據學習者的特征來構思導入。切忌盲目的偏離教學內容的導入。
2、“啟”字原則。“啟”字原則是指導入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導入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發現,以促進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導入的啟發性要與教師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方式有機結合。
3、“聯”字原則“聯”字原則是導入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導入內容既要與新知識緊密相連,又要與學習者原有知識聯系。如果脫離新知識的導入,形如虛設,起不到銜接作用。
4、“形”字原則“形”字原則指導入要體現直觀性和形象性。直觀事物往往給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學內容大多的具體而形象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維而形成概念,從而理解原理。
5、“趣”字原則“趣”字原則指導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導入可以使教學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6、“巧”字原則“巧”字原則是指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導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學生的眼球,那么導入不僅要在形式上新,在語言上也要精雕細啄。總的來說,導入的語言要求精辟、準確、樸實易懂,更要實事求是。
7、“簡”字原則“簡”字原則指導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導入雖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它不是教學的主體。由于時間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導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導入過于繁冗,會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生也許會厭煩,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
三導入的方法技巧
根據我的教學實踐,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1、以舊拓新,承前啟后導入
《教學論》中說:“復習不是為了修補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層新的樓房。”古語說:“溫故而知新。”由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如講八年級“植物的生殖”一節時,先復習七年級學過的“花的結構”,這樣便可以前后銜接、順理成章的進入新課。
2、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直接導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師只要概述新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程序,明確學習目標和要求,引起學生思想重視,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入。
3、引用實例,貼近生活
生物學有許多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生活實踐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和實用感,不失為一中好的導入方法。例如,在學習《免疫與計劃免疫》一節時,提問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沒想過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特異性免疫。
4、設置疑問,層層遞進
設置疑問導入法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特點,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引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授《人的生殖》時先提出"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是怎樣來到世上的?自己是從哪里的?"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吊起學生的胃口,急切的想要知道這方面的問題。
5、實驗導入,印象深刻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是學科,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教師巧妙的設計實驗,指出一些現象,讓學生觀察、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結論便是新課內容。例如在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時,就運用“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這個探究實驗引入新課。
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
6、故事、詩詞導入,引發興趣
上課伊始,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則美麗的傳說,會使他們很快安靜下來,教師就可以把握住這有利時機,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及時轉換到有意注意上來,達到導入新課的目的。
7、猜謎導入
猜謎語是兒童、青少年特別喜愛的一項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它可以使人鍛煉思維、啟迪智慧、增加知識、促進學習。上課伊始,可先讓學生猜謎。如教《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時,我先說出的一則詩謎,讓學生猜:“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由謎底“青蛙”,導入了對《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的學習。
8、運用幽默的語言導入
運用幽默導入新課可以先聲奪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導入“遺傳和變異”一章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為什么張柏芝長得那么漂亮,而我卻長得這么寒磣?今天我終于明白了,這不是我的錯,全是遺傳惹得禍!聽了我這略顯夸張的自嘲,學生笑了,學習的興趣也來了。接著用武松與武大郎的身材來比較,為什么同父同母所生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學生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新課程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導入技能是實現高質量生物教學的具體化,對于課堂教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導入方法,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創新,讓導入更加藝術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侯喜瑰.淺談生物教學中新課的導入[J].保定師專學報
好的導言,如同橋梁。聯系著新知識與舊知識;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和結局,可以起到誘發思維,先聲奪人的作用。引入,要緊扣教學內容,為新課搭橋鋪路,引導學生由已知過渡到未知,為學習新知識創造良好的開端。同時,要揭示矛盾,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以創設學生學習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引入”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成功與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由猜謎語引入
猜謎語是兒童、青少年特別喜愛的一項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它可以使人鍛煉思維,啟迪智慧,增加知識,促進學習。上課伊始,先讓學生猜謎,如教《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時,我先說出的一則詩謎,讓學生猜:“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由謎底“青蛙”,導入對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的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由實驗引入
通過做實驗引入,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對教材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領會。在教《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課時,讓學生先做膝跳反射的實驗,做完實驗后,有的同學會問:“我的小腿為什么不受大腦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還是要跳起來?”學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見,便是水到渠成進入了反射這一課題。
三、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增添生活氣息
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生物學知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入新課,可以使他們對生物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動物社會行為中的信息交流”時,可從這個問題入手:當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螞蟻發現了,接著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馬上會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會有一群螞蟻出現……”選擇這個既簡單又生活化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緊扣了課題,使得學生能緊跟教師的思路思考下面的問題:后面的螞蟻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點的?……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包含大學問,如果能將生物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實例的“引領”下,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就會習慣地去留意觀察身邊的生活,甚至常提出一些似乎可笑的問題,我們不能否定或者取笑他們,而應下意識地把它們當作學生探究科學奧秘、學好生物學的“引子”,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嗅覺。
四、利用詩詞諺語,引導學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學知識
在生物學教學中,有時巧借一句俗語,就會增加幾分詼諧,學生倍感輕松;妙用一句詩詞,課堂會變得更加行象生動、趣味無窮。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分別說明了溫度和光照對生物的影響;“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柳柳成蔭”展示了無性繁殖的魅力;“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演繹著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分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時,學生笑言李商隱重文輕理,沒學好生物學知識,反而留下詩句被后人笑話了。諺語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結晶,將其引入教學可喚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講解食物鏈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仔,九仔各不同”是變異的形象表述;在生物學教學中適時引用詩詞和諺語,成為學生津津樂道,久久難忘之事,也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生物學道理,促使生物學知識的遷移,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五、故事導入
利用生動的故事,能激發學生的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教《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這一課時,我講《三人看戲》的故事。即從前,有甲乙丙三人一同去看戲,邊看邊評論戲演得好壞。甲說:“今天的戲唱得很好,不過行頭不好”。乙卻說:“你說的不對,其實今天的戲行頭很好,可惜唱的聲音太小”。丙聽了甲乙兩人的話后說:“你們都說錯了,今天的戲不僅唱得很好,而且行頭也很好看”。請問甲乙丙三人都是健全人嗎?如果不是,他們會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從而導入新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可以想象這節課的效果。
六、音樂導入
多讀書,讀不同觀點的書,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能夠拓寬自己的思路,能夠增強自己判斷真偽的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級下冊冀教版生物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八年級下冊冀教版生物知識1第一章生物的繁殖
第一節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并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例:扦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
3.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第二節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完全變態: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果蠅、蠅、蚊、金龜子
2.不完全變態:卵若蟲(跳蝻)成蟲。
舉例:蝗蟲、蟋蟀、螻蛄、
二、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卵生,體外受精。
三、鳥的生殖和發育
1.過程:筑巢、求偶、、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
2.特點:卵生
體內受精
3.鳥卵的結構:一個卵黃就是一個卵細胞。
胚盤里面含有細胞核。卵殼和殼膜——保護作用,卵白——營養和保護作用,卵黃——營養作用。胚盤——胚胎發育的場所。
八年級下冊冀教版生物知識2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遺傳
遺傳每種生物所繁殖的新個體,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上都和自己的親代相似,這種現象叫做遺傳。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
人體常見的遺傳性狀:耳垂、舌頭、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窩。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如番茄果實的紅色或黃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雙眼皮或單眼皮等。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例如,人的一對相對性狀:雙眼皮(AA)
和單眼皮(aa),雙眼皮是顯性性狀,單眼皮是隱性性狀,結合(AA×aa)后的后代(Aa)只表現出顯性性狀。
當細胞內控制性狀的一對基因,兩個都是隱性(aa)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就會表現,否則(AA、Aa),為顯性性狀。
顯性(大寫A) 隱性(小寫a)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生物遺傳下來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旨在為構成的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發現所有人類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解讀)人類全部遺傳信息。
第二節變異
同一物種內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叫做變異。
生物的變異有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之分。
有利變異:能提高生物個體 生存和繁殖能力的變異。
不利變異:會降低生物個體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的變異。
變異原因: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環境因素。
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變異使生物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始材料。
第三節遺傳病與優生
遺傳病:由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癥、先天性愚型病等)
遺傳病的類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優生學就是應用遺傳學和醫學的原理及方法,減少患有遺傳病及缺陷的患兒出生,全面提高人口素質的一門學問。
遺傳咨詢又叫“遺傳商談”或“遺傳勸導”,是指醫生或遺傳專家對咨詢對象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其中包括:
(1)分析遺傳病的發病原因和遺傳方式。
(2)推算后代的再發風險率。
(3)提出防治這種遺傳病的策略方式及方法。
(4)對咨詢者在選擇配偶、生育計劃上提出建議和指導。
產前診斷:就是在胎兒出生前,醫生利用專門的檢測手段,如B超等手段對孕婦檢查,以確定胎兒是否患有某種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
八年級下冊冀教版生物知識3第三章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第一節生命的起源
1、關于生命起源的問題,化學進化學說認為生命的產生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原始地球上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機物質;
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復雜的有機化合物;三是隨著地球上自然條件的演變,上述物質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最后產生出具有新陳代謝特征,能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的原始有生命的物質。
2、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利用氨基酸,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結晶蛋白質——牛胰島素。
1981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利用簡單的有機物,人工合成了組成生命的另一種重要物質——核酸。
3.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第二節生物的進化
1、生命的起源: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原始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質
2.生物進化證據:①生物化石;②脊椎動物發育過程許多相似地方
3.生物進化歷程
植物:原始生命體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動物:原始生命體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節肢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4、生物進化的總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5、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根據他在動植物學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生物進化的理論,創立了“用進廢退學說”。
其論點是:環境變化是物種變化的原因。
6.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被淘汰的現象,叫做自然選擇。
7.人工選擇:根據人類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選擇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叫做人工選擇。
第三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1、人由森林古猿進化而來的。
2、類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長臂猿。
人與類人猿本質區別:人能勞動、能在勞動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語言,有思維。
3、人類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南方古猿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和智人階段。
八年級下冊冀教版生物知識4第一章我們生活在地球上
第一節生物圈——所有生物的家園
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領域的總稱。
2、生物圈的組成:大氣圈下層、水圈、土壤巖石圈的表面及活動于三圈之中的生物。
3、生物圈的范圍:地表以上100m和水面以下100m。
4、生物圈為生物生命活動提供的生存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等。
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1.生物與環境之間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
2.環境影響生物生存因素:
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大氣、土壤等);生物因素(種內關系、種間關系)
種內關系:指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指不同種生物個體或種群之間的關系。
種群:在一定地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共棲:兩種都能獨立生存的動物生活在一起而彼此都有利的現象(寄居蟹與海葵關系)
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兩者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繼續生存(藻類與真菌關系)
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適應:保護色(昆蟲、北極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黃蜂等),擬態(竹節蟲)。
三、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環境影響生物
2、生物適應環境
3、生物影響環境
第四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它包括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8.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而形成的復雜營養關系。
9.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的環境和各種生物的數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10.破壞生態平衡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類。
八年級下冊冀教版生物知識5第二章 人類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
1、我國人口急劇增長的年代:18世紀以后
我國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在人的出生率較高的情況下,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2、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還在不斷增加,每增加10億人口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
3、人口過度增長對社會造成的問題:糧食匱乏,交通阻塞、住房緊張,水資源短缺等。
4、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優生。
第二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1、自然資源:凡是人類可以從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
2、自然資源:①不可再生資源:有些資源不能更新或補充,利用一些就減少了一些(金屬礦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資源:有些資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
3、自然資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②合理開發利用;
③避免浪費和污染環境。
第三節保護生態環境
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
2、生態破壞:森林銳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種滅絕。
3、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第四節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
1、生態農業系統就是人類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來調節農業生物種群和非生物環境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合理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進行農產品生產的生態系統。
2、人在生態農業系統中的作用,提高太陽能固定率、生物能利用率的方式,農業遺棄物的再循環率等。
關鍵詞 動物學;生物專業;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4-0094-02
Reform and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of Zoology//YI LiTao
Abstract Considering that the curriculum zoology is a basic course of biology, it is important to reform and practice the zoology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ai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ree ways to improve zoology teaching: enhance the introduction teaching, develop exploring and questioning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 multimedia teaching style.
Key words zoology; biology; course teaching
動物學是生物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必修課,它是以生物學觀點探索動物生命規律的科學。它研究的動物生命系統涵蓋從基因到種群群落等多個層次,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形態、分類、生理、發育、行為、進化、地理、遺傳、生態、動物多樣性保護等。經過持續的改革和發展,動物學已經成為一門覆蓋面相對較廣,體系較為完整的學科。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從不同層次水平去客觀認識動物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物學特征,掌握動物的進化路線和特征。但由于該學科知識點較為分散,涉及范圍又特別廣,近年的教學過程中時常有學生反映動物學是一門枯燥的課,因而缺乏學習的樂趣[1]。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是每一位動物學教學工作者應該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鑒于此,筆者總結了近幾年在動物學本科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想法,希望能對動物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有所推動,提高動物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1 加強緒論的介紹
緒論部分通常是要解決本課程主要介紹什么內容、為什么學習這門課程以及如何學習這些內容的問題。開展緒論教學,主要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學生“為什么學”“如何學”的問題[2]。
筆者在動物學理論教學中使用的教材是許崇任、程紅主編的《動物生物學》。這本教材以動物的演化為線索,重點介紹了各重要門及主要綱的生物學特征和進化地位,以及重要代表動物的形態特征、生理結構以及機能,內容包括:
1)動物的細胞和組織,主要涉及動物細胞的結構和特點、動物細胞的周期與分化、多細胞動物組織、器官和系統的定義;
2)多細胞動物的胚胎發育,主要包括動物發育的一般規律(生物發生律)、脊椎動物個體發育的模式動物(文昌魚和蛙);
3)動物的類群及其多樣性,主要包括動物的分類和系統發生、動物體的基本結構、單細胞真核生物――原生動物門、無脊椎動物類群、脊索動物類群;
4)動物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包括動物身體保護、支持和運動,動物排泄和體內水鹽平衡調節,動物循環、呼吸、淋巴和免疫,動物消化和吸收,動物神經調節,動物激素分泌和調控,動物的生殖;
5)動物的遺傳和進化,包括遺傳的基本定律、動物遺傳的染色體基礎和分子遺傳的基本原理、動物進化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6)動物的地理分布與多樣性保護,主要包括動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動物多樣性。
但是比較遺憾的是這本教材沒有有關緒論的內容,因此有學生反映不了解動物學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概況,以及為什么要研究動物學。針對學生普遍反映的難點,筆者在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后,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動物學緒論方面的內容,著重從三個方面介紹這門課程:1)動物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2)生物的分界和動物的分類系統;3)動物學研究的方法與發展動態。從課堂學生的表情以及課后學生的反饋來看,增加的這一部分非常受學生的歡迎。
比如在介紹物種的概念時,分別以馬/驢和狼/狗為例,通過學生課上討論這兩組動物的后代是否具有繁殖能力,來說明為什么馬和驢是不同的物種,狼和狗是同一個物種。這樣做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深刻地掌握了動物分類的最基本階元。
在講述動物學發展簡史的時候,介紹了學生熟悉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和林奈(Linnaeus),讓學生了解了這兩位著名學者在動物學發展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此外,在介紹動物學研究方法的時候,引入了奧地利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他在1935年出版的《鳥類的社會行為》一書中總結了其對30多種鳥類的比較研究,分析了鳥類的各種行為功能(尤其是求偶行為)和引起這些行為的條件。洛倫茲研究鳥類行為的一個主要方法是使鳥類對他本人產生印記,這種方法可以使鳥類與他產生親密的關系,易于研究鳥類的行為。利用這種方法,他曾研究了寒鴉、綠頭鴨和灰雁等各種鳥類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比較了鳥類這些行為之間的差異。
當學生了解洛倫茲僅僅由于研究鳥類的行為而獲得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給行為生物學方面)的事跡后,覺得這不過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感慨不已,開始對動物行為非常好奇,這就為之后第三章鳥綱各種行為活動的講述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 開展探究式和提問式教學
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再局限在課本理論知識內,筆者在課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不僅促進了學生終身學習的動力,而且為其創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3]。另外,筆者在動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展開提問式教學,經常帶著問題講授,促使學生用心學習并進行回答式思考。筆者的課堂教學經驗顯示,這種探究式和提問式教學可以有力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思考問題,常常有獨特的見解,開拓了學生的思路[4]。
例如,筆者在講述節肢動物門的時候曾提問:為什么節肢動物比環節動物更為高等,卻采用較為低等的開管式循環系統?在介紹水陸兩棲的動物――兩棲綱的時候,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四足是由鰭進化而來的,魚鰭具有眾多分支,那么為什么到了兩棲動物卻只有五指/趾?為什么不多些或少些手指/腳趾,而最終偏偏只保留五個?而且為什么沒有中間過渡的動物,直接發展為五指型附肢?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常常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討論,從討論中得到啟發,極大的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提高。另一方面,探究式和提問式教學還能促進學生的具體知識如何應用到實處,如何找到堅實的論據,如何表達使他人相信自己的觀點,如何從他人觀點中得到啟發等能力的提升[4]。
3 拓展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反饋給筆者,學習動物學時之所以感到困惑以及沒有學習下去的動力,是因為很難理解動物各大門類的形態特征以及它們自己的聯系。筆者在剛開始教學中也深有體會,對于動物學而言,單純的文字很難把動物之間的形態特征區分開來。因此,筆者在制作本課程課件的時候,幾乎每一頁的PPT介紹都包含有圖片,用這些通俗易懂的圖片信息來代替抽象生硬的文字知識,原來好幾分鐘都講不清楚的一個特征,通過圖片式教學,有時學生自己就可以掌握其要點。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課堂討論,而且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此外,聲音教學也是筆者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比如在介紹爬行動物(Reptiliomorpha)蛇亞目(Serpentes)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有深刻的印象,筆者會播放一段南美響尾蛇(Crotalus durissus)的聲音,加深學生對蛇形運動的了解。再者,筆者在每堂課下課前,都會播放一段大約5分鐘的視頻或動畫,總結該堂課的內容,比如:卵子如何相遇,如何進入卵子,進入之后經歷怎么的胚胎發育過程;鳥類如何筑巢,鳥類眼睛雙重調節的作用;等等。這些圖片不好解釋的內容,在播放視頻或動畫的時候,可以將一些難以用語言講述清楚的動物形態結構及發育動態過程形象地播放出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更容易產生對動物學這門學科的興趣[4]。
在介紹哺乳綱的聽覺器官時,為了使學生對哺乳綱耳朵特征有更為深刻的記憶,筆者引導學生登錄中國數字科技館的認知中心,從那里學習人類耳朵的各種部件和功能、聲波的傳遞和聲音的獲取,讓學生理解聲音是如何從外界通過外耳――中耳――內耳,最后再傳遞到聽神經。并且現場讓學生做了一項測試:辨別10組音樂,依次回答每組音樂中的兩個片段是否為同一音樂?告訴學生如果答錯次數多于3次,那么說明對聲音的辨別感覺偏差。正因為現在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網絡分享思維的推進,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大量的教學素材和動物學相關視頻,有力地促進了動物學多媒體教學。
4 結語
經過幾年對動物學課堂教學的探索、改革和實踐,以培養學生樂于學習本課程的興趣為目標,筆者已經建立了一個較為成熟的動物學教學模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改進絕不能原地踏步,仍然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對動物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促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參考文獻
[1]何文平,李萍,鄭宗林.高等院校動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1):6963-6965.
[2]張錄強.《動物學》課程教學探討[J].生物學雜志,2004,21(4):42-44.
(1)直觀引趣。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在授課開始時,向學生展示實物、標本、模型或進行示范性演示,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并把書本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便很快進入角色。例如,講葉子形態時,課前采集各種各樣的葉子或引導學生動手采集,這樣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充分感知學習內容,使其思維、記憶等各種智力活動得以有效開展,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
(2)設疑引趣。朱熹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了疑問,就會形成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和興趣。在生物教學導入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去設疑布障,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幾種對立矛盾的結果引趣。如上“性別決定”一節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入:動物為什么有雌雄之分?人類為什么有男女之分?生男生女到底由誰決定的?這樣的導入,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定向注意”,引導他們進入我們所預設的狀態之中。
(3)巧助謎語。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猜謎語導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如講“兩棲動物”青蛙時,可以先板書這樣一個謎語:河邊一個游泳能手,說起話來呱呱呱,小時有尾沒有腳,大時有腳沒有尾巴。通過簡明、易懂、有趣的猜謎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經過思考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4)知識激趣。新知識常是舊知識的延續和深入。課堂教學導入時,我們要找準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的“結合點”切入新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課。如講《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一節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入新課: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卵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其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染色體的數目。這個受精卵細胞,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發育成性成熟的個體,這就是生物的個體發育。
(5)求新引趣。新鮮的問題、新奇的講解,新穎的板書,可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學生興趣。因此,在新課導入時,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啟迪學生思維,活躍課題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到“食物鏈”時,可以播放視頻。當鳥語花香,春色滿園,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前時,學生的思緒便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這時我們點撥:“你知道嗎?在這百花盛開的森林中,存在著吃與被吃的可怕現象,弱肉強食……”一步步探討食物鏈的相關內容。
(6)巧設懸念。我們可以先交代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結論,讓學生對這樣的結論引起興趣,造成懸念。例如講“輸血與血型”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十九世紀時,醫生們為了搶救在戰場上失血過多的傷員,嘗試為傷員輸血,開始竟獲得意外的成功。可當他們喜出望外如法為其他傷員輸血治療時,很多傷員不但沒有得救,反而因輸血馬上死亡,這一事實令醫生們大惑不解。為什么同樣輸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卻送了命呢?下面讓我們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一段導言,讓學生對這一生命攸關的大問題重視起來,并急于了解輸血救命和送命的道理。
(7)聯系生活。生物課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知識是人們從長期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中發現總結出來的。因此,在一堂課的開始,可以聯系學生生活中見到的一些現象引入新課。如講“葉的結構”一節時,我們可以這樣導入:我們平時看到的葉片大多數綠色的,葉片表面時有水珠滾動而不深入到葉片的內部去,落葉大多是背朝天。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讓我們學習“葉片的結構”一節,將這個奧秘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