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一地理常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世界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地理案例來源于現實實際,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及經驗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關鍵,創造性地評價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深化理論學習,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達到學以致用。案例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教學中的特點,是現代教育的精髓。我國實行教學改革以來,本人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案例教學在地理教學中,將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自己形成了一套傳統的教學習慣,為適應新的教學改革,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對于新進初中的學生,地理是一門新課,特別是地理學習中,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學生普遍認為,地理是一門最難學的科目。我認真總結思考,思索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首先,為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景和活躍的課堂氣氛,我刻苦鉆研,不斷提高自己知識廣度和深度,提高自己課堂藝術教學效果;其次,如何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對于許多復雜的問題能否用較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學生有了興趣才會去認真學習,學通了才會有興趣,這樣,才能使教和學雙方都能保持較高的熱情。
案例1:讀等高線地形圖,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判讀地形類型
初一地理中,等高線和等高線地形圖是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各種考試中,出現頻率都很高。讀等高線地形圖,在判別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和陡崖五種地形類型中,學生最難判別的是山谷和山脊。對于山峰、鞍部和陡崖的判斷,同學們一般都能較快地掌握;但對于山谷和山脊,大部分同學無從下手,還有部分同學容易把山谷和山脊搞混淆。教參一般要求半個課時學習時間,在最初的教學中,我基本上用了大半個學時,甚至又用晚修時間,通過練習講解作進一步的復習,但同學們還是一知半解。有段時間,我簡直是一籌莫展。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我設計了多種教學方法。我在用分析法教學中,根據等高線的定義和特點,判斷出地形的形狀,然后確定哪是山谷,哪是山脊,但學生很難把理論轉化成抽象思維。有的同學看起來好像已經懂了,但一到實際運用的時候又糊涂了,反反復復。那時,我真正感受到從來都沒有過的困惑!
后來,我又在教學課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在教學方法上作了很大的改進。我在網上下載了很多等高線地形圖方面的資料,把它們進行綜合,又根據我自己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并從不同角度展示等高線的變化情況,山谷、山脊的特征;另一方面,讓學生分組討論,由學生自己來分析總結,得出結論。課堂效果顯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我總覺得這種教學方法,事倍功半,效果總覺不佳。
在學習到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第二節世界氣溫分布中,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不同,夏季,同緯度的陸地比海洋的氣溫要高;冬季,同緯度的陸地比海洋的氣溫要低。定義同學們都記熟了,但實際運用中就出現了問題。有一個練習,根據等溫線的海陸分布判斷是夏季還是冬季,在做練習時發現,大多數同學都不會判斷,我發現這個問題又和判斷山谷和山脊一樣,我和同學們又都走進了深淵。我深入研究,一次,在為一個學生解答問題的時候,我突發奇思妙想!我記得那是一本參考書中的提示,根據等溫線的變化特點和同緯度海陸氣溫差異,判斷出季節。參考書中說:在同緯度的陸地,“高低則高”,這里的第一個“高”是指等溫線彎曲部分指向高緯度,后面的一個“高”是指溫值高,第二個“低”字是指等溫線彎曲彎部分指向等溫線值較小的方向,由此判斷出陸地氣溫較同緯度的海洋氣溫要高,所以是夏季。反之,為冬季。這其中的文字表達雖然簡單,但內容很復雜,又是緯度,又是等溫線值,還有海陸氣溫的高低,很容易讓同學們搞糊涂。我想:如何把內容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同學們既容易記、又容易懂?通過分析、思考、總結和歸納,我又進行去粗取精,終于找到了其中的規律,并達到文字和內容都能統一。“凸高則低,凸低則高”——就像數學公式一樣,能夠非常簡單地解決以上復雜的問題,即在陸地部分,等溫線彎曲部分如向氣溫高的方向凸出,“凸高則低”,由此說明,陸地氣溫較同緯度的海洋氣溫低,就可以判斷是冬季。反之,則為夏季。這里的“高”和“低”都是表示等溫線值的大小。這樣,同學們容易記,也容易理解,再也不會出現混淆了。
在判斷山谷和山脊的時候,同樣運用這個規律,復雜的問題迎刃而解。“凸高則低”運用在等高線地形圖中,“高”和“低”都是表示等高線值的大小。“高”則為脊,“低”則為谷。運用這個方法,分析海陸等溫線分布和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判斷“山谷”和“山脊”,解決問題的成功率達到百分之百,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準確解決這二類問題,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這一規律的運用,為課堂教學添加了光彩。
二個原本是非常復雜和困難的問題,通過一個簡捷的方法得到了解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通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我感到,一個好的教學方法,會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現代教育,給我們每一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刻苦鉆研教材,深入探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發現,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讓我們的教學課堂更放光彩,星光燦爛。
案例2:現代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演,教師是導演。
我在帶第一屆初二的時候,講第四章第二節《中國的鐵路運輸》時,通常我是將課本的插圖制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將全國的鐵路干線按方向分成幾大組,然后我指著彩色投影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采用了啟發式,學生圍繞著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后,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著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著翻天覆地地變化,回頭看看,總覺得這本是一節極好地讓學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但總是還有太多的遺憾。為此,我又仔細地研究了《地理課程標準》,并在參考了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對這節課重新進行了設計,經過再次實踐,課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上次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致、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首先我將課文中的全國主要的鐵路干線按方向變為四個研究性課題:東西走向的鐵路干線;南北走向的鐵路干線;東北地區的鐵路干線;西南地區的鐵路干線;在上課前一星期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成四組,選定課題,選出主持人。確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資料、制作相關的圖片、學具等都由學生自己進行。而且讓學生特別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搜集與其有關的旅游信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最合理的旅游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提供盡可能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同學課間或中午來找我詢問相關的問題,絕大部分由他們自己去查閱,我也幫他們上網下載了一些資料。學生的興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進行這次實驗的信心。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著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的。雖然是第二次上這節課,但學生們的熱情更高于上次,每個探究小組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導入新課時,我充分抓住“旅游”這個熱門話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組織一次到全國各地的旅游活動,交通工具是火車,我們怎樣來選擇旅游路線呢?請各小組的導游員來為我們導游。”在我簡潔地導入新課之后,首先給學生大約10分種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最后達成共識。然后讓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導游員,創設一種旅游情景。在我的啟發和鼓勵下,落落大方的導游員出場了。她用優美的語言將本組同學的發言有序地組織起來,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豐富,有許多的全國著名的旅游景點和名勝古跡,導游員引領大家去觀賞名勝,有時還用多媒體播放與之有關的風光圖片,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旅游的過程中學會了鐵路干線的名稱和起止點,創設課堂情景,在玩中學,掌握了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我也因勢利導,發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原本上次授課時感覺較難處理的難點迎刃而解了。第一組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組的斗志,他們的表現更為出色。第二組的同學在第一組同學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有關鐵路系統時間和車次的常識性的問題,而且有三個同學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及火車,象表演課本劇似的,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所學的知識更具有實際性,更貼近生活。比上次授課采用的讓學生起來讀一讀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組的導游員還帶領同學們做了個“旅游竟猜”的游戲,以引導大家思考并區別鐵路干線。第四組的導游員還利用“五一”長假我來為你服務等課堂靈活的方式來參與。最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國鐵路干線圖,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鐵路線的位置,有的根據我的提示選擇合理的鐵路線等。檢測階段我布置的題目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全國主要的鐵路干線,而且讓學生自己起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等。由于前一階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檢測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動口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來他們自身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貴的。作為教師的我也從體現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為講授者、表演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