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傳統文化 民族傳統體育 影響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4-0098-03
前言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起源、生存、繁榮和發展一脈相承,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融匯于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發展歷程之中,是中華兒女在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經驗的沉淀和整個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積累。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對于如何在現階段與未來弘揚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民族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共同信仰和民族精神,是對各自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科學概括,同時在年代的遞增上又保持著鮮明的繼承性和民族性。民族傳統文化只是一種維系民族共同體延續與發展的工具,它既是民族內部的生存方式,又是對外區分不同民族的標識,它的物質與制度文化追求適用與理性,易于接受外來文化,與此同時精神文化的對外標識性作用明顯,成為對抗外來強勢文化的工具,并被不斷再造。
2 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是長期流傳在各民族民間的以強身健體和休閑娛樂為目的的各種競技與游戲活動,又是以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主體,融合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是各民族傳統養生、健身和娛樂等體育活動的總稱。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與古代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民族傳統體育存在于一定的背景之下,當前社會的勞動生產、軍事戰爭、風俗習慣、等都深刻影響著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性、娛樂性和健身性。它不僅體現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增添了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同時在體育活動中繼承與發揚了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成為了世界文化寶庫的寶貴資源,在現代社會人類健康、和諧發展的問題上起到重要作用。我國眾多民族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習俗,以及從古至今的社會形態的歷史演變使得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豐富多彩,體育項目種類繁多,運動形式千變萬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具有棲身于社會生活中的體育活動相關賽事程序、器材制作、比賽規則的運動形式,同時汲取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文化營養,成為體現人類生活方式、行為特征、運動規律的一種文化形態。
民族傳統體育是在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提煉發展起來的,它具有一定的健身、表演、經濟和教育功能。民族傳統體育既是身體鍛煉的手段,又是娛樂身心的有效途徑。這些體育項目使人體通過感官、感觸,以及全身各肢體、各部位的運動,起到娛樂身心的作用,達到強健體魄的目的,使人們在生活工作之余,體力得到鍛煉,精神得以調節。每逢節日,人們喜著節日盛裝,踏著音樂,跟著節奏,踩高蹺、扭秧歌、跳竹竿舞,這些都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娛樂性得以充分展示。把民族體育項目融入生產勞動、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之中,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推動了和諧社會的進步,提高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現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與人們的關注,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體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可見傳統體育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國傳統民族體育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現代教育中體育已成為教書育人的一門必修課,武術、八段錦等進入學校體育教材,很多高校也增加了武術、摔跤、圍棋等體育項目的教學。
3 傳統文化性格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3.1 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和傳承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民族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核心性質,它體現著作為一個整體的凝聚力,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鮮明特性。小到一種國家的語言、服飾、風俗,大到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經濟,無不體現了其文化的民族性。傳承性是一個國家從時間的先后上文化的一種繼承與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傳統性深刻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例如漢族的秧歌,最初起源于漢民族古代耕地、插秧的勞動生活,也是與人民的祭祀活動相關的一種舞蹈形式;蒙古族的摔跤運動體現了蒙古族人民豪邁好斗的民族性。
3.2 中國傳統文化的地域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中國地大物博,地理環境錯綜復雜,這就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地域性。中國不同的地域自然條件決定了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地域環境的不同導致了風俗習慣的差異,因此必然也會引起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同時由于不同的氣候條件與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體育文化。北方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干燥,疆土遼闊,人跡稀少,在歷史上保持了比較剽悍、勇猛的民風。因此騎馬、射箭、摔跤成為北方地區的愛好與生活之一。南方由于雨水充足,河流眾多,少數民族多以村寨或部落為單位,因此民傳統體育以集體活動為主,活動的內容多表現出生活的情趣,活動的項目有“搶花炮”、“賽龍舟”、“舞獅”等。這些實例都很好的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地域性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之一的深刻影響。
3.3 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傳承性和地域性決定了它的多樣性。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它同時影響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變化。例如舞龍、舞獅、秧歌、斗牛、龍舟、賽馬、毽球、高蹺等這些民族傳統體育的不同技術特征,風格迥異的運動形式又給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填上了濃濃的一筆。此外,植根于幾千年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文化思想、組成形式更是豐富多樣。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不斷碰撞,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更加增添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4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我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風俗習慣、息息相關,融為一體,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神文化結晶,在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經久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是從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共同體中衍生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巨大的社會價值。
4.1 中國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與指引作用
民族傳統體育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深受了社會各個領域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等在詮釋其內在的獨特的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民族傳統體育。
4.1.1 “天人合一”思想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它生動地揭示了包括人在內的宇宙的辯證統一性和協調性,表現了淡漠宗教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現實的理性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它闡明人的自然本質,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要尊重自然,不要試圖改變自然的本性;就現代社會而言,“天人合一”就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它承認人與人之同的對立統一關系,同時強調用和諧的方法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中國傳統體育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引下,注重以整體的概念描述人體的運動過程,追求身與心,神與形,機體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受這種整體概念的影響,中國傳統體育主張通過與自然界相適應的運動鍛煉來由表及里,以內達外,自有形的身體運動來達到無形的精神境界,從而達到身心并修,內外結合的目的。尤其在中國武術、氣功等養生健身類運動中尤為突出。
4.1.2 陰陽五行學說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陰陽學說認為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下產生、發展、變化的。世間一切事物都有陰陽兩方面,所謂陰陽就是代表著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世界是物質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陰和陽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陰與陽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相互統一的整體。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所構成,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以此維持著一種動態平衡關系。相生相克理論也是五行學說的重要思想內容。所謂相生即相互促進,相互滋生;所謂相克即相互抑制。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順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形意拳是中華武術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太極、八卦、少林拳并稱為中華武術的四大名拳。形意拳正是結合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在形意拳中認為,人體的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外部為陽,內部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形為陽,神為陰,陽濟陰,陰補陽。其中提現了陰陽互補,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拳將金、木、水、火、土,取意為劈、崩、鉆、炮、橫五拳,同五行相生相克一樣,劈拳變鉆拳,鉆拳變崩拳,崩拳變炮拳,炮拳變橫拳,橫拳變劈拳;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橫拳,橫拳克鉆拳,鉆拳克炮拳,炮拳克劈拳;根據五行學說,萬物土中生,土是萬物的根本,因此,橫拳被視為五拳之母,并將橫拳稱為母拳。
4.1.3 儒家思想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幾千年的文明中根深蒂固,談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談到“仁和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說的就是儒家的“仁和禮”。儒家思想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深刻的影響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中強調的“禮為上”,例如師徒相見徒弟要行見師禮,上臺表演要行抱拳禮等,都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傳統體育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很大一段時間里的首要任務不是傾向于獲得比賽勝利,而是考慮在競賽中遵循比賽規則,符合道德規范,在這種注重道德價值取向的思想下,逐漸演化成削弱競技意識,更多傾向于追求娛樂性、表演性、禮儀性的體育活動。
4.2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影響指導民族傳統體育的同時也從一定意義上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4.2.1 等級分明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阻礙
儒家思想雖然使民族傳統體育在形式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風范,但同時也給民族傳統體育帶了等級分明。等級分明的制度是在中國歷史上長期累積遺留的思想制度,這就使很多體育活動從比賽的制定、器械的使用、出場的先后等因素上存在了不公平性。古代皇帝與隨從等一起狩獵時,射出第一箭的須是皇帝,然后其他人才可一一出動。宋代的馬球,只要有皇帝參加,進第一個球的人必須是皇帝。這樣就充分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4.2.2 傳統封建思想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負面阻礙
老子“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多,多則感”的辯證法思想,雖然在哲學上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同時也起到了鼓吹消極退讓、否定進步的負面作用。這些思想體現在民族傳統體育上就是不思進取,茍且求安的懦弱思想。
5 結語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民族藝術關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藝術的源泉。民族藝術中的舞蹈、戲劇、雜技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許多民族的現代文藝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展演變成舞蹈、戲劇。目前許多被挖掘、整理出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頗族的刀術、苗族的獅子上金山等,把競技、舞蹈、娛樂、體育融為一體,既有娛樂、健身的作用,又有藝術欣賞的價值。隨著各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將為現代民族藝術提供無窮無盡的發展源泉。
民族藝術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與各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如苗族人民喜愛的跳蘆笙,健美的動作,配合內容豐富的歌詞和優美的曲調,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邊唱邊舞,邊跳邊吹,說唱、交誼、運動三位一體,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娛樂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擊竿者,時跪、時蹲、時站,節奏越打越快,難度越來越大。跳竿者隨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靈巧地跳躍其間,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展現出各種優美的姿勢,美不勝收。參加者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體育技巧性同高度藝術性統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
民族傳統舞蹈是取得群眾確認而流傳下來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據現實生活直接創作的,反映了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的情感和態度。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都屬于人體藝術形態,有著深厚的民族群眾性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舞蹈與體育共生共存,棲息相伴的現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屬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種人體藝術文化、人體藝術形態。我們可以舉出不少的實例來說明“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現象。我國的劍術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融舞蹈與體育于一身的藝術形態至今仍受到群眾的歡迎。
從歷史上看,遠在先秦時期,在東北、內蒙地區的陰山巖畫和烏蘭察布巖畫中的原始狩獵舞蹈。魏晉南北時期,西南僚人的銅鼓舞。明清時期,中南地區瑤族的盤王舞。民國時期,朝鮮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點。民族舞蹈側重于內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以健身及競技取勝為側重,形成現在這種有分有合、以分為主的狀況,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獨立的藝術形態,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形成另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
此外,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三個需要層次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實踐,都是人類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審美性目的,既為了滿足身體本身的需要,也為了滿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對身體活動的多目標追求將逐漸成為人們參與身體活動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舞蹈這種“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將成為一種趨勢,將共同構成人們余暇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服飾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共同體現各少數民族的特點。我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常常在佳節吉日借助民族傳統體育來寄托美好心愿,表達歡娛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環境、生存方式、、生活習俗、審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風采的民族節日盛裝。這些民族盛裝被廣泛應用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它們在服裝款式、色彩搭配、紋樣裝飾、飾品造型乃至整體著裝風格上,既涵蓋了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樣式,又薈萃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精華,因而具備了各少數民族服飾最直觀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服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隨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演變出全方位、多層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動作也無限變幻,難度高超。此時的民族服飾為了配合視覺效果,必須將少數民族盛裝原生的裝飾、佩戴及穿著體系打散、解構其中最具少數民族服飾風采的元素,諸如款型、飾品、圖案紋樣等,作為少數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選擇地用于或重新組構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的設計中,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服飾變得藝術化。而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設計的少數民族盛裝,因其涵蓋著少數民族服飾的日常式樣,深受群眾的喜愛,因而許多優秀項目經過多次的精選、提煉,世代傳播,魅力無窮。
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每個少數民族擁有不同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游戲,而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別有不同的民族體育器具。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賽與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體育器具在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表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納西族武術“東巴跳”,是納西族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它集中了納西族有代表性的傳統武功。納西族每當祭風、祭神、消災、除穢、開喪、走薦、求壽等七種道場,都要舉行盛大的“東巴跳”。典禮時,人們頭戴五色飄帶佛冠或雞冠帽,身披龍鳳小旗,腰系黑紅彩帶,穿著各種彩色法衣或獸皮服飾,手執刀、劍、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鈴、手鼓、大鼓、銅擦、銅鑼、海螺、楞錘、魔樣等民族器具進行演練。如果沒有民族器具作為道具,“東巴跳”就不可能表達出應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傳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民族器具的認識。多數人對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車秋”沒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過各個級別的少數民族競賽或少數民族項目表演等,人們就會認識到,“磨秋”是“打磨秋”運動的器材。“車秋”是阿昌族的“車秋”運動項目的器材,“車秋”形狀略似紡車,有四根木柱分立兩邊作為支架,中間橫擔著秋輥,左右各用兩根木柱交叉的鑲在秋輥上,類似車的輻條,在頂端左右相連,掛著秋千繩。每架“車秋”可同時坐4人或8人,節日期間,阿昌族青年都身著節日服裝,悠蕩秋千,盡情娛樂。
參考文獻:
[1]楊津津,張雁飛.試析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與傳統體育的共同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02,(3).
[關鍵詞]體育文化 文化互補 文化沖突
社會發展決定了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體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隨著歷史的長期演變,體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在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與之是有著沖突與互補的矛盾存在。
一、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沖突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兩個根本不同的體系。它們是隨著歷史發展先后出現且并列平等發展的兩個文化系統。在1840年以前,兩者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并沒有明顯的沖突和融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新航路”的開辟和國際間交流的頻繁,特別是由于西方列強在近代對外侵略擴張,使兩種文化開始正面交鋒,日益沖突和斗爭。由于這兩大文化本體及其存在環境的巨大差異,所以它們在交流中的對立是絕對的。具體表現在:
1.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之中,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整體觀重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和諧,帶有某種經驗、直覺、模糊的性質,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是科學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現代醫學等的綜合運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重節奏、韻律、神韻、內涵、和諧美,重朦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重陽剛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體美。
2.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一貫向著娛樂性、表演性、禮儀性方向發展,注重個人修養,形成以追求“健”和“壽”為目的的民族內向性格,融進了以身心合一、動靜結合的導引養生、武技的發展,然而削弱了體育運動中的競爭性;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始終向著競爭性、驚險性、公開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發展,并使體育形成體系,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而忽視了人競爭中的道德教育,容易產生殘忍與暴力。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追求“強與險”,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追求“健與壽”。
3.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身體鍛煉來以外達內,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體有形的活動來促成形而上的無形精神的升華,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顯的重人格傾向;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則重人體勝于重人格,注重人體本身的價值,更講究從人體的培養上來考慮體育的價值,通過讓人在肌肉的運動中,在各種力的交匯中去實現完美人體的塑造,進而實現理想的人生。
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互補
體育文化的產生是一個長期孕育演變的過程,其發展更是一個長期積累、選擇、變異、沖突、交融、定型的過程。由于體育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存在,所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勢必會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這就是文化的不自覺內在的統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倫理道德觀念的追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政治經濟條件,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出現了勃興。在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勢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競爭觀念,自我價值的彰顯也成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識分子也開始致力于東方體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試圖從東方的處世之道和養生方法中尋求解脫。
2.相互移植對方的優秀運動項目。如氣功、武術、龍舟競渡、踏青、放風箏、秋千等,開始向西方移植,沖破了西方競技一統天下的局面。而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徑等項目已深入中國各民族人們的心中,獲得大家的喜愛。
3.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為西方所接受,西方競爭觀念為東方所認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統生命觀、健康觀和與此相適應的保健體育,蘊含著有關人體科學的豐富內容,如注重身心統一、內外協調、動靜結合等許多辯證思想,對指導當今的人類保健活動,仍具有重要的意義。西方競技體育所表現的競爭觀念和現代社會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所認可和接受。
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義
1.體育事業進步的動力。體育文化是一種需要人們廣泛參與的休閑文化,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任何一種形態或地域的體育文化都在尋求與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對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動世界體育改革的步伐,促進世界體育的發展。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深入中國內地,很多項目獲得各民族人民的喜愛,在全國興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熱潮。
2.維系體育文化發展的連續性。雖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交流還不到幾百年的時間,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斷碰撞磨合,它們不僅各自獲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獲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間。
3.調節各地區體育的平衡發展。各體育文化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對方精華,吸取對方的經驗教訓,互相補充。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有著對立統一,才有其交互影響的可能,這一東方與西方的體育文化對話可以豐富世界體育運動的手段與形式,完善世界體育科學思想體系,拓展人類體育功能結構的外延。中國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在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異而產生的文化對立,顯示出中國民族地區的體育事業的相對滯后,為力爭與西方體育文化平衡發展而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如中國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也開始試圖完成產業發展,并與其他產業諸如旅游產業聯姻發展,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區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兩種體育文化對立統一的辯證認識
不同類型和模式的體育文化由于價值觀念的不同會發生沖突,因此,體育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不是暢通無阻的,不同性質的體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時候,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對立統一是客觀的,它不僅會改變原來體育文化的性質,還會由于兩者契合發展產生新的體育文化,帶來體育文化的變遷。體育文化的沖突是區域性、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集團性等多種類型的綜合,認識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對立統一就應在此入手,認識兩者是政治、經濟、地理等生存環境差異下的矛盾存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由于各層次發展水平不一,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會沖擊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生激烈而全面的沖突。此時,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作出全方位的調整才能適應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矛盾沖突。有效利用這兩種體育文化的內在統一因素,尋找兩者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這將有利于消除或減少兩者沖突所產生的負面因素,使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忠利,宗文舉.中西文化概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193. 255.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