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科技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L034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
L021 石油化工設備技術
L019 石油機械
L031 石油勘探與開發
L030 石油煉制與化工
E126 石油實驗地質
L005 石油物探
L028 石油學報
L012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L006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L008 石油鉆采工藝
L025 石油鉆探技術
G387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A113 實驗技術與管理
C009 實驗力學
Y018 實驗流體力學
A115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G512 實用癌癥雜志
G875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G534 實用放射學雜志
G586 實用婦產科雜志
G746 實用肝臟病雜志
G457 實用骨科雜志
G224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G700 實用老年醫學
Q919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G652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G834 實用藥物與臨床
G324 實用醫學雜志
G760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G768 實用預防醫學
G856 實用腫瘤學雜志
G890 實用腫瘤雜志
* U049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U005 食品工業科技
U006 食品科學
U035 食品與發酵工業
U641 食品與發酵科技
U547 食品與機械
U029 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 H838 食用菌學報
E363 世界地震工程
E548 世界地質
A201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G906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G485 世界臨床藥物
G484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G483 世界中醫藥
A023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73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F033 獸類學報
R005 數據采集與處理
W009 數理統計與管理
B015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B007 數學進展
B004 數學年刊A
C036 數學物理學報
B006 數學學報
B012 數學雜志
S032 數值計算與計算機應用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W022 數字圖書館論壇
H008 水產學報
H232 水產學雜志
Z016 水處理技術
X533 水道港口
P007 水電能源科學
W004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
W013 水科學進展
R050 水力發電
R049 水力發電學報
R587 水利經濟
W011 水利水電技術
W502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W006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
W003 水利學報
F010 水生生物學報
H850 水生態學雜志
H015 水土保持通報
H287 水土保持學報
H056 水土保持研究
E540 水文
E154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X528 水運工程
R566 水資源保護
W570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U056 絲綢
T094 四川兵工學報
J051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G045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A006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F027 四川動物
Z007 四川環境
V007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A033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75 四川醫學
G745 四川中醫
H862 飼料工業
H864 飼料研究
G074 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T106 塑料
T014 塑料工業
T536 塑料科技
T079 塑料助劑
T580 塑性工程學報
X634 隧道建設
E123 臺灣海峽
L009 太陽能學報
J011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M544 鈦工業進展
T527 炭素
T015 炭素技術
N043 探測與控制學報
V531 陶瓷學報
H041 特產研究
V027 特種結構
T999 特種橡膠制品
L505 特種油氣藏
N065 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
A041 天津大學學報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T016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B003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R037 高壓電器
C056 高壓物理學報
E005 高原氣象
V021 給水排水
N105 工程爆破
E360 工程地質學報
S712 工程管理學報
N049 工程機械
V030 工程勘察
V033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C002 工程力學
C073 工程熱物理學報
N590 工程設計學報
B031 工程數學學報
T003 工程塑料應用
N064 工具技術
K018 工礦自動化
T563 工業催化
J057 工業工程
N110 工業工程與管理
P009 工業加熱
V010 工業建筑
P005 工業爐
Z013 工業水處理
F030 工業微生物
G025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N037 工業儀表與自動化裝置
Z032 工業用水與廢水
G207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X579 公路
X022 公路工程
X047 公路交通技術
N039 功能材料
M502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D503 功能高分子學報
E601 古地理學報
E304 古脊椎動物學報
E022 古生物學報
G478 骨科
R047 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Y013 固體火箭技術
C103 固體力學學報
W007 管理工程學報
W018 管理科學
W008 管理科學學報
W025 管理評論
W016 管理學報
H226 灌溉排水學報
R026 光電工程
R061 光電子•激光
R082 光電子技術
C091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C097 光散射學報
R031 光通信技術
N015 光學技術
N033 光學精密工程
C050 光學學報
CODE 期刊名稱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論與應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F005 ENTOMOTAXONOMIA
I012 INSECT SCIENCE
N764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10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I14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2014年新入選期刊 1/34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014年9月26日
CODE 期刊名稱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 I050 RARE METALS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變·畸變·突變
G481 癌癥進展
A003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31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ebei Medical Journal
主辦: 河北省醫科院情報所;河北省藥學會
周期: 半月
出版地:河北省石家莊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2-7386
CN: 13-1090/R
郵發代號: 18-3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河北醫藥
創刊時間:1972
Berger(2005)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發展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信貸的難度會因為國有金融機構市場比重增大而增加。李永寧(2009)則認為我國現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自身以及所處金融環境的影響,不可避免地遭遇融資困難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研究雖然數量較多,但到目前為止,中小企業融資理論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大多研究都是集中于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困難或者融資來源、信用擔保、政府支持等方面,但如何正確應用融資理論指導企業融資行為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經營特點,利用政府和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全面解析能夠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的問題。
二、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且經營過程中存在較高的風險,這與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型相互背離,尤其是目前擔保體系服務能力不足,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很難獲得商業銀行的長期性資金。而科技型中小企業缺乏連續、良好的經營業績,多數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較低等因素,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無法滿足資本市場的較高的市場準入標準。因此,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要獲得保證企業長期發展的資金支持只能依賴企業內源融資的方式,或者將可以取得的銀行短期貸款進行多次周轉使用,這種做法充分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籌集資金渠道狹窄的突出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才不能快速地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無法再激烈的競爭中的到長期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其次,由于融資渠道狹窄,科技型中小企業能夠獲取的融資方式較為有限,而且可獲取的融資方式之間并不能達到一個較為科學的比例,而且這些不同的融資方式選擇上也會出現融資效率高低的偏差,這樣就造成了由于融資結構不合理而導致企業融資成本增加的問題。如果不能合理優化資本結構,改變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這種融資渠道狹窄,企業缺乏穩定的長期資金支持的現狀,科技型中小企業極有可能在經營中由于缺乏基本的資金支持而宣告破產。第三,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狹窄和融資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無法依據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結合自身的經營風險、根據各種融資渠道的不同特點來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籌集資金方式。另外,在實務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遭遇手續復雜、借款審批時間過長、甚至有的企業還會為此花費較高的業務招待費用等情況,這些都會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承擔較高的融資成本。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籌集資金困難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各種缺陷。首先科技型中小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企業管理水平差。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導致了企業常常出現隨意改動財務報告的各類數據,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斷粉飾財務報告數據的行為大大降低了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都以先進的技術創辦起來的,但大多又因為缺乏人才和高新技術信息而導致自身缺乏持續的研發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壽命普遍較短,加之自身經營風險大、技術水平需求高的特點,使得企業未來發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資金提供者基于對自有資金保值和增值等安全的考慮,不會輕易將資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業。
(二)外部原因
1.政府扶持不足
雖然目前我國政府已經看到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籌集資金過程當中存在的困難以及可持續發展中的高科技人才匱乏現象,并由此頒布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以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但是這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現實的需求相比仍然顯得杯水車薪。首先,沒有將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其他企業區別開來,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來看,其成長具有較強的階段性特征,而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要求不同的資金及政策支持,而我國政府目前頒布的各種政策法規還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僅僅是一些比較籠統的宏觀支持。其次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雖然政府已經通過降低納稅額、減免企業稅負、提高貸款優惠等多種政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扶持,但由于政策宣傳力度等因素的限制,享受到政策性資金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比例較小,而且這種政策性資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滿足程度較低。
2.缺乏商業銀行支持
銀行信貸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很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過程中遇到缺少可抵押物品,財務報告規范性差、企業經營風險較高以及信用差等問題,導致無法及時申請貸款。其主要原因就是商業銀行基于自身資產安全的考慮,放貸時最直接關注企業償債能力、各種擔保及抵押物品、企業信用及高管個人信用等因素,然而科技型中小企業恰恰在擔保、抵押以及企業信用和高管個人信用等關鍵問題上存在瑕疵,導致企業在獲取銀行借款時存在較高的歸還風險,而這一點恰恰與銀行要保證資金安全和穩健增長的原則相背離。
3.資本市場與風險投資的限制
科技型中小企業要快速成長,資本市場所能提供的資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健全,市場主體結構失衡導致了資本市場的不穩定,而且科技型中小企業僅憑借自身資產狀況和企業信譽無法滿足資本市場門檻設置過高、證券發行要求過高等條件。而風險投資雖然可以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并免于失敗,但風險投資的投資對象是能夠迅速成長且存在較大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我國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業還無法有效利用風險投資基金促進自身發展。
四、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對策
(一)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能力
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首先要解決財務混亂問題,健全財務制度,提高財務人員技術水平,以保證企業生成的財務信息可靠性和相關性,另外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財務管理水平,不斷充實財務人員對企業融資的理論和渠道的認知和關注,提高對公司內部控制、財務管理等的規范,加強公司資金管理安全,掌握風險投資等各種可獲取的融資方式。其次要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創新思想觀念,積極進取,才能保證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當然,科技型中小企業更需要不斷創新融資渠道,根據企業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及融資環境,合理安排企業融資方式。
(二)政府提高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
首先,提高政府相關政策的頒布與執行。為支持和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做到有法可依就必須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需要的法律保障加以完善,充分發揮法律的保障作用。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科技型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時大多時候是因為無法提供銀行要求的抵押擔保品而遭遇拒絕。因此為了能夠獲得銀行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必須尋求外部擔保。為了建立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政府可以出資設立貸款擔保基金,并建立信用機制,做好各企業的信用評價工作,為其他擔保企業提供擔保服務。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財稅支持,幫助中小企業度過融資難關。總之政府可以有效的整合多項社會資源,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三)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
我國可以在政府的指導下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的銀行。這類銀行首先可以減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必須提供抵押擔保物的要求,通過以政府為中介的多家企業互保、聯保等方式,提高專業銀行放貸的靈活性以及金融服務的多樣化。其次針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利率較高的問題,專業的中小企業服務銀行可以根據國家的政策,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靈活調整貸款利率,具體來說可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金額、用途以及信用因素調整。第三要充分發揮區域性銀行的特點,利用其熟悉當地經濟、政策的優勢,靈活經營,適當發揮,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金融管理部門科學制訂中小企業信貸管理制度和信用評級體系,改變目前銀企之間這種不敢貸,不愿貸和不能貸的現狀。
(四)完善資本市場與風險投資
同時,農業技術推廣又是一項綜合性、開拓性很強的工作,大型種子公司應放手推廣經營性開發成果,發揮龍頭企業、組織的技術推廣功能。種子公司應在推廣服務體系上有大的舉措,而當務之急是成立科技培訓中心,培訓大批農民技術員,特別是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培訓,只有這樣才會有富有活力的基層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產生,才會有公司新產品新技術最先推廣的科技示范戶的產生,也才能更快地把企業物化的技術輻射到千家萬戶,這是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基礎。
因此,只有具備強大市場敏銳性及實用先進的產品和技術的種子公司的參與,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才是一個完善的體系。那么,作為種子公司科技成果推廣的高速通道應當是:
建立專業組織機構由種子公司市場策劃、經營、生產及科研部門聯合成立推廣服務中心,推廣服務中心人員應培訓成多面手,既懂育種又了解栽培技術還有一定的營銷攻關能力。然后在每一個地區挑選當地有關部門(如推廣站或種子公司)的2人——3人聘為推廣技術輔導員,明確其責權利。再在每個示范推廣點培養2名——5名農民技術員,具體指導。
成立培訓中心成立種子公司自己的農技培訓中心,依托種子公司的技術、品種、人才特別是市場敏感性的優勢,招收農業職業中學畢業或相當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集中培訓6個——10個月,也可與政府推廣機構結合起來對基層推廣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通過他們把種子公司的或公司引進的新品種新技術推向農村。
關鍵詞:小學語文;備課工作;建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備課工作也更加重視。教師的備課工作不僅僅只是將教學要求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思考怎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學習熱情。
一、教師備課活動中面臨的問題
1.復制已有的教學課件
備課工作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關鍵步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可是時間一久又會喪失新鮮感,會覺得十分疲憊,所以許多教師就將它當作一種很耗時間而又沒有樂趣的無聊的勞作,在上課之前沒有安心下來認真做好備課工作,只是在網絡上復制已經有的教學課件,不管不顧地復制,也不想想這些教學課件是否適合自己的教學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雖然相同的教學文案能夠學目的與練習,是挺不錯的,尤其是對于年輕的教師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是有一定好處的,可是在使用相同的教學文案的活動中也會出現錯誤,某些教師就會依靠整體的力量,變得更加懶惰,致使自己的教學技能落后,出現語文課堂的教學成效不佳等情況。
2.過分依賴課本
很多語文教師在備課活動中只是重視課本中需要教學的重點知識,而忽略了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與經歷,致使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因缺乏教學經驗而無法應對一些意外情況,師生之間就缺少了那份溝通。另外,因為太關注課本上的知識,教師不重視知識的開拓與創新,跟不上時代步伐,而備課的東西又枯燥單調,有些已脫離時代的發展了。此外,有的教師不仔細,在平常寫字寫得很不錯,可是在備課活動中完全看不出來,字寫得很亂。還有一些教師的備課很倉促,內容簡單,毫無新意。許多教師在上完當天那節課后,就不管什么了,也沒有對今天所傳播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許多教師的教后語只有簡單的幾句話,沒有教學活動的優點與缺點,無法起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
二、對于小學語文教師備課工作的建議
1.仔細研究課本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知道哪些是重點,不僅要分清各個專題在課本中的位置,還要把握好每冊之間的關系,做好章節的處理工作,仔細思考每冊課本之間的關系,做到從整體上了解課本,進而確保備課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在講解《草》時,一定要仔細地鉆研課本,對于不了解的生詞一定要查找有關的教學信息,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枯”與“榮”的關系,不可以輕視。并且教師自己也要多多誦讀課本,還要帶著感情地去朗誦,才可以了解作者當時想要表達的思想。教師還應認真研究教材,在每個教學步驟中添加有趣的地方,對教學過程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這是我們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另外,教師還要努力做好一節課的備份工作,查詢資料,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對于語文課文的知識要保證非常熟悉,做好課堂練習的準備;還應正確地認識學生,設計好教學活動。在備課的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具有較高的責任意識,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此,我們才可以確定教學工作。
2.要多儲備語文內容
課堂教學的好壞和教師的知識積累是有聯系的,所以,語文老師在準備教材課件的時候要查找很多教學資料,以更多地累積有用的教學材料,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可以仔細查找有關作者生前的事跡、寫作的成就等等的教學材料,來更好地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另外,還要仔細考慮怎樣將這些教學東西傳播給學生,讓學生懂得語文教學的意義。在查找教學材料的時候,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查找,也可以閱讀有關的教學刊物等。
3.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備課的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重視學生個人的發展,爭取備課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準備備課工作的時候,教師還要預設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及時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知道教學的主次,努力思考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挑選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例如,當教師在教學《筍芽兒》這篇文章的時候,在教學導入環節可以出示筍的圖片,給大家看筍尖在哪兒,學生一個個指著筍尖所在的位置,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但讓他們認識了什么是筍,也能讓他們了解到生活中筍的芽是尖尖的生活常識,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教師只有將上課的知識和學生實際的學習科學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跟著老師的思維去學習,才能夠有效加入教師的課堂教學,和教師進行有趣的溝通,才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海旭.淺談小學語文教師的備課[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9(02).
[2]趙亞紅.加強教學反思,促進教師成長[J].新課程:上,2012(07).
[3]張燕林.小議備課過程中的要素[J].人力資源管理,2010(02).
關鍵詞:對外漢語 初級階段 中國文化教學 方法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SK2012B201)
當前,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學習漢語,來華外國留學生的數量也逐年增加。這些來華的留學生學習目的不盡相同,學習時間也有長有短,從幾周的體驗式學習到幾年的專業學習都有。對外漢語教學除語言的教學外,文化教學也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自20世紀八十年代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逐步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重視并展開了研究討論,到現在已經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教學,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教學,如中國的風俗習慣、民族心理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二是指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教學。本文所談論的對象是后者。
根據當前的對外漢語課程設置,中國歷史文化常識課一般開設在中高級階段,學生水平一般較高。以筆者所在的學院為例,這門課作為必修課開設在本科三年級。但是,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很感興趣,他們也有學習這門課的愿望,而他們的漢語水平又處于較低的層級。那么,我們能不能為這部分學生開設這門課呢?如果可以開設,該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呢?
我們認為,可以為初級階段的留學生開設這門課,只要教學方法運用得當,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和心得,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教師用語的運用
合理運用教師用語,這是教師講課時要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教師的課堂用語必須符合學生的漢語水平,否則,教學目的就很難達到。我們在面對初級階段留學生教授中國歷史文化常識課時,如何運用教師用語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需要注意:
(一)盡可能地采用初級階段學習過的句式、詞匯
這首先要求授課教師了解初級階段語言課程的教學內容,熟悉初級階段的教學方法。這樣,在歷史文化課的教學中就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特點,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教師用語。
比如我們在向學生介紹故宮的太和殿,可以在展示圖片的同時,告訴學生在故宮中“太和殿最大”,再告訴學生“皇帝最大”,然后再告訴學生只有那些重要的日子如“皇帝登基(可用“新皇帝第一天”來表述)”“皇帝結婚”“元旦”(用“中國的新年”表述)等,皇帝才會在太和殿舉行儀式。這樣,學生便能夠明白太和殿的重要地位和它所象征的意義。再比如,我們向學生介紹秦始皇兵馬俑,可以結合圖片,告訴學生這些兵馬俑的身高,兵馬俑的數量以及這些兵馬俑相貌、神態的差異。這樣,我們只需要用簡單的幾個句子和詞語,便能讓學生感受到秦始皇兵馬俑的氣勢以及古代中國工匠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二)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和句式
上面我們談到在教學中,要盡量采用初級階段學習過的句式、詞匯。但初級階段分初級上班和初級下班,這部分學生水平也是有較為明顯的高低之分的。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使用簡單的詞語、句式。
比如我們在上面介紹太和殿時,涉及的關鍵詞主要有“最、大、重要”;在介紹秦始皇兵馬俑時,使用的關鍵詞主要有“多少、多、高、一樣”,這些詞語都是初級階段學生學過的,易于理解。
以上兩點,看似簡單,卻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授課老師熟悉初級階段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并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適時調整。
二、身勢語的使用
在語言教學中,身勢語是重要的輔助手段之一,有些內容用語言不易解釋清楚,但有時通過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或一個簡單的表演就能解決問題。在對留學生的歷史文化課教學中,適當地使用身勢語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們在介紹京劇旦角的分類時,老旦、武旦容易講明白。但青衣和花旦則不易說明白,這兩種角色除了扮相的不同外,還有性格的不同,一個文靜,一個活潑。可“文靜”“活潑”都是比較抽象的詞語,我們很難跟學生解釋。這時候,如果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表演,用表情和動作將動、靜兩種性格展示出來,學生便不難發現這兩種角色的差別了。
在初級階段的歷史文化課教學中,合理地使用身勢語除了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以外,還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三、問題的設置
對外漢語教學特別強調師生互動,它幾乎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而問題的設置,教師問,學生答,是師生互動的一種常用的形式之一。在對外國留學生的歷史文化課的教學中,我們也要設置問題,穿插在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 以我們教學過程中的實例來做簡單說明:
(1)龍門石窟有很多佛像,有的大,有的小,一共有多少個佛像?
A.90多個 B.900多個 C.9000多個 D.90000多個
(2)徽州的傳統建筑修建“馬頭墻”的目的是什么?
A.為了好看 B.為了防水 C.為了防火 D.為了防小偷
(3)兵馬俑有多高?他們一樣嗎?你覺得有多少個?
問題的類型可以是選擇題,如上面(1)(2),也可以是問答題,如上(3),也可以是其他題型。問題提出后,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再分別請學生給出答案。最后,教師公布答案,說明原因。如第(1)題,公布答案:D。然后簡要說明。很多學生可能想不到數字會這么大,也必然會驚嘆于中國歷史之悠久,積淀之深厚。再如第(2)題,公布答案:C。然后我們再做說明。馬頭墻除了它的功用之外,現在已經成為了徽派建筑的重要標志之一。
通過設置問題,實現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積極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完成學習,更有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
四、教學內容的選取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留學生去學習了解的方面很多。而學習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個過程,不可能通過一門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講得全面透徹。在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初級階段的學生時,我們更要顧及到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須合理地選取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切不可不分詳略、主次而面面俱到。
例如,我們給學生講“中國古代的神話”,只應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中國人比較熟悉的神話作為教學內容,講清楚神話的內容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即可。比如反映人類產生的女媧造人、反映天地產生的開天地、反映對自然現象認知的后羿射日、反映不屈精神的精衛填海、反映人類始祖奉獻精神的神農嘗百草等等。這些神話基本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它們反映了中國人在遠古時期對宇宙、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體驗與感知,對待生活的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眾所周知,多媒體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對外國留學生的歷史文化課教學中,多媒體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它的使用常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初級階段學生的教學更是如此。圖片、視頻、一些文字內容的展示都需要使用多媒體。
例如,我們要告訴學生秦始皇兵馬俑里的兵傭和馬俑各不相同時,只需要通過播放圖片即可達到目的。再如,我們想告訴學生長城有多長,只需要展示一張標有長城的中國地圖,告訴學生長城的起點和終點,便能讓學生感受到長城工程的偉大。再比如,如果我們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少數民族,可以用圖片展示少數民族傳統的服裝、民居、美食以及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美麗自然風光,還可以通過視頻展示少數民族的舞蹈、傳統習俗、傳統節日等等。
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直觀生動地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要注意時機的把握和時間的控制,應以適時、適度作為基本原則。
以上我們談了幾點對初級階段留學生的歷史文化常識課教學的幾個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學生個體不盡相同,即便是在初級階段,學生的水平也有高有低,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憲春.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的文化滲透方法[J].長春:教學探索2008(6)
[2] 馬叔駿,潘先軍.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層次[J].延吉:漢語學習,1996(1).
[3] 莫賽.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文化因素導入研究[J].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9(6).
[4] 田桂民.對外漢語教學應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播[J].天津:南開學報,1997(6).
[5] 張英.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延吉:漢語學習,2006(6).
[6] 張占一,畢繼萬.如何理解和揭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北京: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4).
[7] 鄧時忠.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6).
[8] 王鐘華.建立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問的思考[J].北京:世界漢語教學,1991,(1).
[9] 王魁京.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的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6).
[11] 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4).
關鍵詞:物質變換;中國;生態環境;環境產業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674(2012)07—010—06
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生態環境的惡化則是人與自然關系矛盾激化的反映。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實現人類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要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在生產領域、消費領域以及流通領域實現物質變換。因此,解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應以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為指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內部物質變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之間物質變換,減少物質資源消耗;改變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國內外物質循環;發展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實現環境與能源之間的物質變換。
一、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的內涵及其實現途徑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根本關系是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所謂“物質變換”,就是指人類通過勞動與自然界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實現物質的循環往復、不斷再利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人類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然后把它們加工成為人類所需要的新形態——也就是產品——的過程,也包括將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以及產品使用消費之后的殘骸釋放到大自然之中的過程。”物質變換不僅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于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必要性,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因此,人類要維持生存與發展,必須持續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一旦物質變換受阻,再生產就難以為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難以實現。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主要是通過勞動來實現的。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
對于物質變換的實現途徑,馬克思主要從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提出了物質變換的實現方式,即促進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循環再利用。馬克思認為:“對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擴大。生產排泄物是指工業和農業的廢料。如制造機器廢棄的鐵屑是生產排泄物,但它在回收后又可作為原料進入鐵的生產中。消費排泄物則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費品消費以后殘留下來的東西。它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可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浪費很大。”生產排泄物可以參與第二產業即工業的物質變換,而消費排泄物則可以參與第一產業即農業的物質循環。這是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在循環經濟中的具體運用。
對于廢物的循環再利用,馬克思還結合產業部門進行了具體分析,指出物質變換既可以在同一部門內進行,也可以在不同部門間得以實現:如“在制造機車時,每天都有成車皮的鐵屑剩下。把鐵屑收集起來,再賣給(或賒給)那個向機車制造廠主提供主要原料的制鐵廠主。制鐵廠主把這些鐵屑重新制成塊狀,在它們上面加進新的勞動。他以這種形式把鐵屑送回機車制造廠主手里,這些鐵屑便成為產品價值中補償原料的部分。就這樣這些鐵屑往返于這兩個工廠之間,這當然不會是同一些鐵屑,但總是一定量的鐵屑。”這是物質在同一生產部門內的變換和循環。再如,“進入直接消費的產品,在離開消費本身時重新成為生產的原料,如自然過程中的肥料等,用廢布造紙等等。”“產品的廢料,例如飛花等,可當作肥料歸還給土地,或者可當作原料用于其他生產部門;例如破碎麻布可用來造紙。在前一種情況下,一個生產部門的一部分不變資本,就可以直接同另一個生產部門的不變資本相交換,例如棉花同用作肥料的飛花相交換。”這是物質在不同部門間實現變換和循環。顯然,物質變換有利于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間接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物質變換無處不在。馬克思主要從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對物質變換進行了重點闡釋,但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其他領域。筆者認為,要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需要實現物質變換外,流通領域也需要實現物質變換。流通領域的物質變換要求在生產與消費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乃至能源與環境之間也要實現物質變換,達到動態平衡。人類對能源的消耗應該以大自然的承受能力為限。一旦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大氣自身的凈化能力,全球氣候就會變暖,這會嚴重危及生態環境。
二、物質變換對于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物質變換的順利實現對于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于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要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做到物盡其用,減少生產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避免消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物質變換的實現有利于維護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而物質變換受阻則成為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物盡其用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法則
資源環境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必須以自然界承受力為限。物盡其用,促進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和物質循環,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馬克思認為,無論何種廢物都具有再利用的必要。“所謂的廢料,幾乎在每一種產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每種物都具有多種屬性,從而有各種不同的用途,所以同一產品能夠成為很不相同的勞動過程的原料……在同一勞動過程中,同一產品既可以充當勞動資料,又能充當原料”。“一種已經完成可供消費的產品,也能重新成為另一種產品的原料,或者勞動使自己的產品具有只能再作原料使用的形式,這樣的原料叫半成品,也許叫做中間成品更合適些,例如棉花、線、紗等等。”
不僅廢料如此,事實上任何物品如果不加利用,它都可能成為事實上的廢物。“機器不在勞動過程中服務就沒有用。不僅如此,它還會由于自然界物質變換的破壞作用而解體。鐵會生銹,木會腐朽。紗布用來織或編會成為廢棉。”所謂利用,就是通過“活的勞動”,使“它們由死復生,使它們從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為現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物盡其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就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物質變換的實現有利于維護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
在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如果被消耗掉的自然物質最終能被循環利用,則會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有利于再生產的順利實現。“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將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流通領域,如果商品能夠順利地銷售,產銷能夠順利銜接,則物質變換在社會領域就能得到順利實現。這有利于減少資源浪費,間接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樣,如果各地區之間的貿易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則各地區之間資源與能源的物質交換就能順利進行,從而有利于實現地區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三)物質變換受阻成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地區差距擴大、對外向型經濟過度依賴以及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過大等問題日漸突出。其主要表現是: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過于突出,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過大,可再生有機物質利用不足;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地區遙遙領先于內陸地區,造成國內資源交換不平衡;國際貿易中,產品出口大于產品進口,資源外流情形比較嚴重;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較大,可再生能源占比過小,造成大氣污染嚴重,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會導致各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國內外之間、能源環境之間物質交換和物質循環得不到順利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近些年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生態破壞表現為植被減少、生物物種銳減;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情形越來越嚴重;降雨量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暖、極端惡劣氣候現象頻繁出現等。而環境污染則表現為工業“三廢”排放導致大氣、水源和土壤污染;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導致農產品污染等。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惡化正是物質變換受阻的重要表現。
環境問題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能否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問題。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識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理論工具。盡管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是以資本主義為例進行闡述的,但它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效促進物質變換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運用這一理論,對于探求解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路徑方法,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促進物質變換是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關鍵所在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是認識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以及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問題路徑的重要理論依據。要解決中國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消除影響物質變換實現的各種不利因素,必須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內部的物質變換
根據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在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全球經濟空前發展的背景下,要促進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減小經濟發展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程度,發展循環經濟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所謂循環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指發展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經濟。“廢料”作為自然資源的一部分,對于特定一種用途或目的來說沒有使用價值,但在另一種用途或目的中卻具有較高的或必不可少的使用價值,完全可以被再利用,“使它們從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為現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途徑多種多樣,既可以在同一生產部門內參與生產再循環,也可以在另一個生產部門參與生產再循環,甚至可以在不同的產業之間實現生產再循環。
循環經濟也是指在保持生產擴大和經濟增長的同時,通過建立“資源—生產—產品—消費—廢棄物再資源化”的物質清潔閉環流動模式,盡可能地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可見,循環經濟通過物質的循環再利用,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資源消耗,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間接地保護了自然生態。當然物質的循環利用必須在工業上具有經濟性與技術可行性;在生產和消費上具有安全性。
長期以來,由于環境意識落后,科技和資金投入的不足,我國經濟發展采用了粗放型生產模式,國民生活養成了用完即棄的生活習慣,從而導致了大量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產生。這些廢棄物未經很好地利用就排放到大自然中去,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嚴重影響了自然生態的再生產。然而,我國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巨大潛力:首先,工業廢棄物數量多,這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資源條件。其次,我國人口眾多,居民生活垃圾數量龐大。如生活垃圾可用于垃圾發電,廢棄的家用電器:家具等則可參與循環再利用。再次,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生產也產生了大量廢棄物。如牲畜糞便既可以發展沼氣,也可以用作農作物肥料。農作物秸稈則既可壓制成家具板材,也可以用于發展生物能源,成為提煉乙醇的原料。最后,國外擁有發展循環經濟的成熟技術,我國可以走引進消化之路。這樣可以大大縮短研發周期,盡早產生經濟和生態效益。
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促使物質的多重屬性得到充分開發,是實現物質變換、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方式,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自然生態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之間的物質變換,減少物質消耗
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還必須依賴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只有產業之間物質變換順暢,物質資源消耗減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既要加快第一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之間的物質變換,又要促進第二產業的集約化發展,減少物質消耗。
1 加快第一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之間的物質變換。由于受到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共和國成立至今,長期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經濟政策,導致第二產業發展異常突出,形成了重化工業、鋼鐵、水泥等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多的資源密集型產業,對生態環境影響極大。重工業消耗的大多是無機物質,不可再生,不利于與其他產業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重在大力促進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長期以來,農業發展嚴重滯后。改革開放前,國家對農產品價格采取了剪刀差政策,將大量農業資金輸送給了工業。改革開放后,農村地區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制度效應有限,農業發展長期停滯。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然而農業落后的整體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科技力量薄弱,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不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部分品種已經被國外操控。因此,在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必須加大對第一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地流轉,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農村資本市場。農產品屬于可再生資源,農業的發展,不僅有助于促進產業之間的物質變換,而且可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世界經濟發展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經濟發展模式。信息咨詢產業、文化產業和金融服務業已經成為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第三產業物質消耗少,產業附加值高,經濟貢獻率大。因此,我國亟需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文化、教育、創意、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投入和創新力度。要積極引導居民改善消費結構,擴大對服務產品的消費,為第三產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2 促使第二產業發展走集約化道路,減少物質消耗。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極其低下。在發展第二產業時,必須注重資源的節約。目前,我國資源能源消耗過大,尤其在發展房地產業和汽車業的過程中,鋼鐵、水泥、土地等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速度過快,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因此,要減少資源的消耗,促進物質的循環利用,必須走產業集約化發展道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第一,在房地產領域大力推行經濟適用房建設,限制超大型住宅的開發。房地產業是資源密集型行業,不符合國情的房地產開發政策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首先,房地產業不受限制地發展必然會過多地擠占耕地。考慮到我國人均耕地很少的實際情況,必須限制大面積商品住宅和別墅建設,大力推行經濟適用房,以便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讓更多的人改善居住條件。其次,房地產業技術門檻低,其過度發展會吸附大量鋼筋水泥等自然資源,從而使得資源配置效率總體下降。再次,房地產高價泡沫削弱了公民綜合消費能力,使得文化和教育消費受到抑制,這不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只有綜合考慮國情,大力發展經濟適用房,才能解決龐大人口的住房問題,減少資源能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道路資源占用。中國人多地少,私人汽車的過度發展將占用大量道路建設用地,消耗土地資源。同時,汽車數量的增加必然會增加污染排放。一個既符合國情又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交通解決方案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發展了,社會總資源的利用效率就會得到顯著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會相應提高,物質循環問題也就更容易實現。
因此,通過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改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能夠消除導致各部門間物質循環的障礙,減少物質資源消耗,使產業發展與物質變換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三)改變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國內外物質循環
要解決中國環境問題,還必須在地區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維持物質變換的動態平衡,避免國內物質向國外過多地凈流失。長期來說,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建立在擴大內需基礎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采取了以出口為導向,以外資為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中國向境外出口了大量農產品、工業制成品(尤其是資源消耗多的輕工產品),甚至多種戰略性資源都以礦產品出口的方式直接流向國外,導致了物質資源的大量流失。為了滿足生產需求,中國加快了國內資源開采,消耗了大量資源和能源,造成了大量污染。與此同時,中國進口產品中,除部分附加值較高的成套設備外,大多是金融、會計、法律、管理投資咨詢等第三產業服務類產品,以及知識產權等非物質產品。因此,這種貿易格局必然會造成國內資源向國外的單向外流,不利于國內物質變換的實現。因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減少對外向型經濟的依賴,將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國內需求上。這既是縮小國內地區經濟差距,提高內地居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解決中國環境問題,實現國內物質變換平衡的必然選擇。
擴大內需包括擴大對國內第三產業產品的需求、擴大內地居民的需求、擴大廣大農村的需求。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以廣大農村的發展作為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引擎。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經營集約化,加快生態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第二產業提供更多可再生原料;二是加快農村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增強農村后續發展能力;三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障、社會優撫和社會救助能力;四是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加快各種職業培訓教育、農村文化建設,大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農民作為中國人口主體的地位暫時不會動搖,他們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勁所在,也是國家內需擴大的主要方向。包括廣大農村在內的國內消費能力的提高,將極大地改善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局面,有利于促進國內物質循環。
(四)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
能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兩者之間物質變換實現程度決定生態環境的好壞。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會造成局部地區的大氣污染,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還會導致氣候變暖,對全球環境造成破壞。當前,由于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使得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超出了環境自身的凈化能力,能源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遭到破壞。而且由于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將會造成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使能源與環境之間的失衡進一步加劇。
要促進能源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減少能源的使用對環境的破壞,必須同時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大對傳統能源節能減排的力度,另一方面改變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 加大對傳統能源的節能減排力度。近年來,隨著國內工業化的發展以及全球加工業向中國的轉移,中國在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同時,能源消耗也史無前例地增加。近年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并已達到56%,能源安全及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均受到嚴峻考驗。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必然導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溫室、有害氣體大量產生,直接造成環境污染。
為此,必須對傳統產業進行節能減排改造,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能源潔凈化程度,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在節能改造方面,一方面要加快設備的改造和更新換代,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快能源的循環再利用技術改造,使工業能源能夠被循環利用。在能源潔凈化方面,國家應加強煤電一體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要大力推廣脫硫技術,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