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風景區景觀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景區景觀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現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不再講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民族性、地域性與現代簡潔實用原則相結合的,既科學又藝術的設計風格。

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博大精深,是突出環境藝術設計中民族性、藝術性的重要源泉。將中國傳統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的融合,即是當今環境藝術學科的發展要求,也是我國文化復興,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東湖聽濤風景區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國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與技巧。若對其應用得當,可在現當今環境藝術設計中達到古今融合,文脈呼應,現代實用性與民族文化性相結合的設計深度與設計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景觀設計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古建筑文化獨立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中國古建筑可分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兩大類。古典建筑因其歷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豐富,結構復雜,雕梁畫棟、角獸飛檐,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與替代古代建筑、傳統歷史建筑、古文物建筑,還原歷史面貌的建筑總括。從廣義上來說,無論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疇。從狹義上來說,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組群布局形式可分為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廳堂館齋、橋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點可分為空間布局、形態結構、材質、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從古建筑元素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點等兩方面來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觀設計的原則。設計師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將園林建筑通過空間群體構圖,把自然美與藝術美結合在一起,輕巧靈活、天然野趣,體現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審美觀念。

2.東湖聽濤風景區中古建筑現狀

東湖風景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是我國最大的的城中湖。由聽濤、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馬五個片區組成。它將自然風光、歷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體,是武漢生態景觀資源中難得的蘊含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的隗寶。

在此筆者主要分析的是東湖風景區中的聽濤景區。聽濤景區以其較為悠久的園林特色景觀,成為東湖風景區中最早開辟、人氣最旺,民眾認可度最高的景區。

武漢東湖聽濤景區湖岸線約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4A級旅游景區。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舊居、觀景長廊、樓、閣、橋、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東湖賓館梅嶺一號(舊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紀念歷史的屈原紀念館,賞景品畫的濱湖畫廊,富有古韻的藝術中心,湖畔的秀麗長廊、遠眺聽風的長天樓,臨湖觀水的湖光閣、頗富民族風韻的行吟閣、曲橋亭廊圍合的碧塘觀魚等。其中無論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蘊含著各自的動人故事,深深的體現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遠歷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類活動在自然環境中是一種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態美感,將人文元素賦予靈魂情感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種人文元素,如果當今的設計師們再不重視其在景觀設計中的價值,那么在現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會被淹沒在繁雜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將鋼筋水泥鋪滿了景觀園林中自然溫婉的土壤,樹木石林乃至城市里點點新鮮的空氣也會變得冷漠多余,景觀設計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景觀設計是對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會文化等文脈的發展與傳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脈發展的順序和來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證歷史的延續性,宣傳城市特色文化和歷史文脈。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獨立性和組合性,如運用亭臺樓閣、橋梁回廊的空間轉換,不僅給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給景區增添了古韻古香的歷史韻味,創設了園林意境,讓人們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觀的時間空間的結合。古建筑元素不僅僅是供人觀賞的藝術品,更是記錄歷史史詩的紀念碑,在景區內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復和創造,能讓人們感受獨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融合原則之一:充分保護和利用

景區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漢東湖聽濤風景區中的初衷,是保護古建筑原狀不被破壞。古建筑不僅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歷史,更是這個城市的一種文化底蘊,在城市景區中對古建筑的維護是至關重要的。將古建筑元素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進行系統的保護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現代景觀設計中。

1.保護歷史文物,成立藝術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東湖聽濤風景區的藝術文化中心有湖濱畫廊、屈原紀念館、亞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館等。濱湖畫廊是一條沿著波光粼粼湖水岸邊形成的藝術長廊,包含著濃郁的藝術文化氣息。在那里經常展示文人畫家的繪畫作品或是書法雕刻,游客們在欣賞東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時感受藝術家們富有詩意的藝術創作,是景區中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紀念館是一所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將現代元素與古建筑融合。館前豎立著屈原的半身像,展館內陳列了有關屈原和楚國文化的資料史冊,通過紀念館弘揚湖北的地域文化,讓游客們全身心的體驗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館建筑群,以楚國建筑中軸對稱、高臺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組成,具有濃厚的楚文化藝術氛圍。對待有一定藝術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設計師們可以進行合理規劃布局,通過展廳觀光的形式組織藝術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覽。讓游客們全方位的了解體驗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區游玩的同時獲取文化上的升華。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臺樓閣,增添景致

在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的景區進行合理的設計保留、利用富有中國園林氣息的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廳堂館齋、橋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間構成形式,不僅僅可以給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設施,更增添了現代園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讓園區中古建筑元素更貼近人們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帶來的生態、人文、社會價值意義。武漢東湖聽濤風景區的滄浪亭、湖光閣、楚風園、先月亭、可竹軒、長天樓、多景臺、聽濤軒等給人們提供了眾多線性的休息玩耍、如畫風景的地方。古韻古香的亭臺樓閣給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諧與寧靜。在滄浪亭享受林間的鳥語花香,在長天樓遠眺遠山,在島上的先月亭,多景覓一份優雅,在聽濤軒閉目感受湖水的滄海桑田,水云軒品茗“水云鄉”,無不讓人感受到武漢的地域文化,東湖景區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別致。落羽橋,荷風橋等穿插在東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銜接了各個聽濤景區的各個景點。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賞兩岸的風光,這是石路古橋才有的意境。鋼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無法與湖水和諧共處。

通過筆者對聽濤景區內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實地的探討考察,生臨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協調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時代的設計需求。同西湖等國內其他湖泊型風景區相比,東湖因其歷史文化原因,名氣有所欠缺,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風景區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沒有任何藍本,屬于應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長天樓,屈原紀念館等古建筑,隨然都具備了一定的古典韻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現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養。文化美感是需要歷史的底蘊的,是需要時間來衡量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設計師們進一步探討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融合原則之二:可持續發展

在景觀設計中要考慮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其歷史的延續性。現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設置,才能與生態環境相呼應。大力發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點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把握好文脈發展的順序和來源,才可以更好的宣傳城市文化和歷史韻律。古建筑元素從造型特點上,可分為:

1.建筑空間布局

通常都是一個主體核心建筑,附以一個或幾個副體輔助建筑,中間用廊銜接,形成一個建筑組合群體。確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協調性,有利于凸顯建筑的藝術感染力。休閑的樓閣亭臺是在景區中普遍采用的一種建筑形式,樓閣給人的印象四方開闊,多以六開間二至三層樓的格局為主,在樹木遠山處,適合遠眺休憩。而亭臺多建在環抱山水,景色清雅,視線開闊的地方。例如聽濤景區的行吟閣,史建于1954年,位于東湖中部的小島上,四面與水相依,由荷風、落羽兩橋與道路相連。閣名出自《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層層飛檐,灰墻翠瓦,與橋、水、陸連接成線性風景長廊,讓人感覺美不勝收。

2.建筑形態結構

聽濤景區古建筑無論建筑規模大小,基本由臺階、屋身、屋頂組成,梁柱作為基本骨架和受力構件,多為鋼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結構,遠觀類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古建筑元素與景區的融入可凸顯地域文化,例如從建筑形態結構方面考慮,可以再建筑的門、窗、屋檐、柱、斗拱、瓦當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態和結構細節讓游客體會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質

建筑用材主要為鋼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為滿足力學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質選擇可根據地方文化適當多樣化,突出自然風景和文化內涵的可持續性發展。例如選擇地方性材料,竹、土磚、灰瓦等,讓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傳承了古園林建筑的常用顏色,灰色的墻面,朱紅色的立柱,墨綠如木的樓頂,無不顯示出園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蘊和魅力。

通過對聽濤景區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點分析,可以發現無論從建筑空間布局、形態結構、材質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結合實際地理環境,因地制宜,繼承傳統古建筑的布局、結構、材質、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對武漢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認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為景區古建筑元素旅游開發和景觀設計的基礎,突出自然風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風景感化游客,讓東湖生態景區成為武漢旅游的龍頭產業和支撐點。通過對東湖聽濤景區的系統分析,由此可以考慮到景區未來規劃可以向旅游休閑度假區域發展,開發新的旅游熱點,堅持可持續發展,引起人們進一步對生態景區中人文化可持續的重視。

古建筑元素與景觀設計融合原則之三充:

充分利用環境景觀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與景觀中其他要素之間相互銜接不協調

景區的環境受到了城市工業的一定影響,不單單是東湖的水質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業化的破壞。由于長時間缺乏資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區的人文元素有點單一簡單化,文化氛圍不夠濃郁,層面較為淡薄。例如異國風情園與其臨近的蝴蝶花園,海洋公園等一系列景觀建筑點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協調,因而景觀文化情調不太統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環境景觀要素,體現景觀意境

在園林景觀中起到點綴和組織觀賞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設計要根據景區的規劃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應,這也是景觀設計最想達到的景觀情境。景區的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巧妙結合,可通過利用地形,山頂、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環境景觀要素設置建筑群組。例如在聽濤景區觀景平臺旁的“碧潭觀魚”建筑群,是一組以曲橋亭廊相連貫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園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體現楚國喜鄰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將古建筑元素融入東湖聽濤景區設計中,需要科學的規劃,建立主題東湖文化區。區域主題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將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體化,才可以更加和諧統一,促進東湖生態景觀的完善。不得不承認聽濤區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間較為獨立,景點的銜接性過于缺乏。將藝術中心,亭臺樓閣,長廊隔斷,集會場所相互融匯貫通,具備了基本的游覽指導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學習欣賞東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觀有些注重形式主義,過于關注功能性,人們在享受城市景觀的視覺美感的同時,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觀失去了應該有的意義。一些設計師并沒有把一個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經濟、自然元素等相關元素與景觀設計做有效的結合,使得景觀不再缺乏特色審美感。而透過以上就東湖風景區內古建筑元素的融合進行的一系列的討論,我們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當今的環境景觀設計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設計師需要不斷深刻了解其中的價值與意義。將理論性的知識投身于真正的實踐中,豐富景觀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的和諧共處。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

項目來源:2012湖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

第2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摘要:我國水利風景資源的開發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并不能與景區的快速發展完全同步。本文論述了我國水利風景資源開發保護與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著重探討了完善水利風景資源開發保護的建議以及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水利風景區;現狀;問題;建議

1. 前言

水利工程是水利風景區的重要基礎,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水利風景區的整體規劃與運營。在水利工程基礎上結合相關風景資源及環境可構建出綜合型旅游區域從而供游人進行觀光活動,同時也可進行休閑娛樂活動。上世紀80年代初,水管單位著手開發水利風景區并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12年,水利景區已發展到518個國家級風景區,上千個省級及一般風景區。在相關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于2020年之前應達到1000家上下。當然完成上述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在水利風景區資源不斷完善開發過程中,對于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經濟及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一些景區也帶來不容忽視的問題。

2. 水利風景區資源及水利風景區的現狀

水利資源現正以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和水利生態環境平衡為前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開發。在水利工程規劃或新建之時,注重環境保護,把生態景觀設計植入其中。將水利風景區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相結合,將旅游產品不斷豐富,實現水利風景區的規模效益。水利風景區的管理不斷加強,同時通過成立專門機構,強化進取服務質量,許多風景區還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針對性地進行廣告宣傳,提高景區的知名度。

3. 水利風景資源開發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水利風景資源開發保護的問題

經歷數十年水利風景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景區的開發規劃讓水利風景區從思想和良性循環上做到全面可持續發展;同時與水利工程的建設相結合,節省投資,各個景區都能高效、有序的規劃、建設。然而目前水利風景區存在突出的問題是:景區雷同現象嚴重,新開發的水利風景區形式單一、缺乏特色,使得游客“窺一斑可知全豹”;其二則是水利風景資源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管理不善,致使一些水庫水體遭受污染,加重了水庫的病害;對河湖、濕地的過度開發,造成水質下降,濕地面積縮小,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現目前還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開發,是嚴重缺乏可持續性的。

3.2水利風景資源開發保護的建議

3.2.1水利風景資源的調研及評價

風景資源是風景區開發的依托和根本,是其內在品質的基礎,在景區開發前,應做好深入的調研工作,從而獲得風景區開發決策的依據。

相對于其他類型景區水利風景資源構成較為復雜,其核心價值體現與其密度性、整體質量以及多樣性方面,因此在對景觀評價過程中需對水域風景構成進行細致分析,同時還要結合工程景觀以及周邊人文景觀進行綜合考評。其次要把握風景中的美感、文化底蘊以及景觀的功能性從而全面、客觀地將其開發價值反映出來。在多元化因素作用下應科學、合理審視開發目標,以規范化方向去進行價值發掘,且不能隨意、盲目操作。

3.2.2水利風景資源開發中注重文化的作用

景觀和文化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只有景觀與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景觀得于延續。景觀是水文化的具體體現,通過景觀可更為直接地將文化這種抽象性藝術表現出來,同時景觀的多樣化呈現也使得景觀區整體結構更富有層次化,其內涵也得到了擴充。水文化需要載體才能彰顯,而景觀正是良好的載體。為了讓載體更具表達張力就需要保持選材與主體以及周圍環境相呼應,將特征性元素反應出來。以和諧為導向,以水文化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讓人與自然保持協調,以此來突出人與環境的親和力。在水利風景區的建設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水利風景區。缺乏文化要素的景觀就是缺乏生命意義的景觀。

3.2.3 科學創新的方法規劃水利景區

風景資源不僅僅依賴于自然的景觀,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賞者的主觀評定,相對于自然資源,景觀較難通過客觀、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隨著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推廣,使得風景資源評價和規劃的研究和應用,可以從感性到理性、從孤立性到系統性、從定性化到定量化不斷演進發展。大量的數學方法和基礎理論不斷應用可以選擇最佳的區域和類型配置,體現通用性、靈活性和包容性,同時完善水利工程形象及局部構造,豐富景觀細節的表現力,達到自然風景和人工景觀的高度和諧。

3.2.4 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以及資源保護的新技術新理論

風景區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無法仿制性,在水利風景區建設中應處理好風景區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關系,資源保護是相對于開發而提出的,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開發,實現水利風景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開發和保護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通過資源的開發應該讓環境更加優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不斷吸收環境保護的新技術新理論,通過人工措施促進森林群落自然演替,采用物種更新、景觀撫育相結合,利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塑造一個多類型的風景線。

4. 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4.1 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水利工程建設之初,能較好地實行建設與管理的有機結合。能夠較好利用和發揮自身已有的優勢和條件,對現有的管理模式認真分析,尋求改進之處,同時能較好發揮市場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景區旅游資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建設中的個體間關系以及管理中的各層關系把握不夠清晰;管理模式相對單一,不能針對自身特有的情況制定適用于當地的水利風景區管理體系。

4.2 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存在問題的建議

4.2.1 處理好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中多個關系

正確處理好水利工程主體功能和風景化管理的關系,水利風景區建設是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進一步優化和補充,通過整治環境可進一步促使水利工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同時可增強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性,這有利于綜合服務水平提升。將風景區建設、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進行相互協調來擴大社會經濟發展效益,而在這種要求下讓上述元素彼此間產生相互作用,達到共同發展目標。最終讓整個社會以及社會群體受益。水利風景區是永恒的公益事業,水利風景區的建設應當提倡政府主導,并要協調各部門的關系。對工程建設、相關規劃工作把握其脈絡、層次,理清相互關系,讓水利整體水平得以提升,完成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4.2.2 將文化注入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管理中

在水利風景區中,自然景觀可能由于受到水利工程建設的干擾,但經過大自然若干年的調整后,再次形成自然景觀,這些自然景觀通過開發利用成為水利風景區,其中極為重要的一條是能啟迪人們與水產生感應的通道,即精神資源,這就是文化,因此,水文化是水利風景區建設的靈魂。水利風景區與水文化的關系是:水利風景區既是水文化的重要內容,又是傳承、弘揚水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水文化可以提升水利風景區的品位。在建設中,要根據當地的名族風俗、文化,突顯其特有的文化和歷史;在水利風景區的管理中,始終把握文化對于景區的重要性,在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堅守文化這一重要的底線。

4.2.3 利用創新的理論和科學的方法來建設和管理水利風景區

隨著水利風景區建設的不斷發展,各地在水利風景區管理模式上結合實際,進行摸索和探討,不斷提出新的理論和模式。在探索的過程中,要勇于創新,充分利用區域和體制優勢,實現景區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機結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風景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益最大化,任何模式都只能針對某一特定的管理單體起作用,創新永遠是提高水利風景區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動力。在水利風景區的建設管理中,要做到:轉變觀念,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水利風景區建設;統籌規劃,實現水利工程與風景區建設的有機結合;拓寬渠道,實行水利風景區建設多元化市場投入機制;規范管理,不斷提高水利風景區的管理水平。

5. 結論

綜上,對水利風景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非常的意義,在規劃中做好水利風景資源的評價,高度重視文化對水利風景區的作用,科學的方法和創新的理論應貫穿整個規劃;我們必須用可持續的眼光、發展的眼光對待其建設和管理中的問題,正確處理各種關系,面對問題,積極的提出解決措施,才能實現水利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四川省都江堰東風渠管理處)

參考文獻:

[1]關于水利風景區建設開發與管理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魏傳俊. 水利工程[J]. 2011(5):153.

[2]對水庫型風景區過渡開發現象的幾點思考. 張學儉. 水利發展研究. 2013.09:33-34

[3]水利風景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 廉堰萍,傅華,李貴寶.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J]. 2007(01):75-77.

[4]基于風景資源特色的水利風景開發. 劉曉惠,俞鋒. 水環境治理[J]. 2009(02):52-53.

[5]開發水利風景資源,促進水庫可持續發展. 楊衛坤. 決策探索[J].2010(7):76-77.

[6]水利風景區的旅游開發和規劃若干問題. 吳殿廷,周偉,戎鑫等. 水利經濟[J]. 2006,24(5):4-6.

[7]水利風景區的水文化內涵探索. 莊曉敏.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院報(社科版)[J]. 2012, 28(5):28-30.

[8]水利風景區建設與河道治理開發新理念研究. 朱濤.. 水利規劃與設計[J]. 2013,9:11-13.

[9]水利風景區經濟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駱彬. 湖南水利水電[J].2013,2:83-85.

[10]水利風景區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鐘林生,王婧,詹衛華,向寶惠.中國水利[J],2013,16:55-58

[11]水利工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黃金文,張陽. 水利經濟[J],2009,27(4):51-54.

[12]關于水利風景區發展的幾點思考. 祁正衛,張淑華,黃河. 中國水利[J].0 2012,2:63-64.

[13]關于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的思考.馬承新.水與社會[J]. 2006,6:56-58

第3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1.1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的優化設計圍繞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第二層次的設計方法是優化設計法,在旅游風景區進行景觀建筑的設計主要是為解決操作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并且要滿足于社會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它所遵循的應當是“尊重自然、因勢利導”的設計方針和適用、經濟和美觀的基本設計原則,也就是在充分尊重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力求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條件(如環境、資金、材料等)使旅游風景區的設計達到最優化。尋求優化的景觀建筑效益是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目的之一。作為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師為了尋求優化,需確定設計評價體系及其執行標準。首先,景觀建筑功能上得到最大滿足,體現在第二層次的功能要求及環境的需要中(如在旅游風景區寸土寸金,可開發和利用的土地資源相當緊張的前提條件下,在極其有限的空間中,通過彈性設計或通過時間差來獲取更大的空間,從而滿足不同功能的需要等);其次,使用及設計規范上的嚴格執行,這一方面體現在各種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規范對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影響(如景區規劃布局的影響、建筑密度的影響、建筑結構的影響、景觀設備與環境的衛生要求等);最后,追求經濟上的最高性價比值,既從經濟因素出發,對景觀建筑的設計與建設標準做出限定。既在保證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以及堅固、安全的前提下,又可以取得美觀的效果及良好的經濟回報(如提升設計的品位、選擇本地化的材料以及選擇最優質和高效的施工方案等)。因此,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工作流程及周期與普通的景觀建筑設計相比,相對較長,其優化設計法的主要流程為創作—反饋—再創作。設計師首先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甲方的需求先做出一個或多個方案,然后在與甲方進行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用相應的評價模式做出評價,指出方案的不足和改進措施,進而推出新一輪的方案,如此反復,直至相對成熟、穩妥及各方都較為滿意方案出爐為止。

1.2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的創造設計圍繞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第三層次的設計方法是體現旅游風景區的自然與文化特色,體現地方“文脈”特點的設計過程。它更多的體現了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師在對旅游風景區所在地區的社會結構、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關注,體現了對游客和本地居民心理需求的關注及人性的關愛。設計師通過大量的調研和提煉,將屬于本地區特有的設計語言和設計元素在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中體現出來,使得新建景區的景觀建筑與舊環境之間能產生一種呼應關系,更能使游客和居民產生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如在廬山風景區近年來所新建的如全國供銷社療養院新樓等建筑中,融入了大量廬山近代別墅景觀中所常用的如拱券、外廊、雨淋板等元素,取得了較好的視覺效果。景觀空間的所在區域特點和使用者說明其具有反映當地文化特色和以人為主體的空間的基本屬性和特征,這種空間具有了人性化的特征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是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最高境界。因此,一個優秀的景觀空間環境的形成取決是否實現了“人性化”設計的功能需求,是否體現了本地區所特有的文化內涵。第三層次設計方法需要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師通過對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任務的分析,對本地區設計歷史的考察、環境的考察、文化元素的提煉和把握等,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挖掘和梳理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任務中的各種設計元素,并將其恰如其分的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將創造性的設計反映在景觀建筑設計的實踐過程之中。

2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體系構建

從大量的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實踐中,尤其是象廬山風景區一類的山岳型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設計者在設計實踐中,在設計方法上的著眼點與研究角度。其設計方法的體系構成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偏重于理性的研究方法,它比較適用于目標及條件相對比較明確的問題;二是偏重于感性的具有某種特定導向性的設計方法,適用于設計目標及條件不確定的問題;第三類是兼有兩種類型的特點。

2.1旅游風景區理性化景觀建筑設計方法首先,作為偏重于理性的設計方法,有其特有的規律性。它嚴格按照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范,將設計環境中的各種困難及限制性因素進行反復論證與修訂。在實踐中從理性的思考中展開設計,用相對比較合理的角度去尋找一種最佳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通過調研、論證、收集、分析各種與設計有關的信息;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和手段對各種設計方案進行模擬和預演,通過反復論證得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最終方案。這類研究方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它使設計者通過系統對旅游風景區的環境考察、資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與甲方溝通協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符合環境要求的最理性的設計方案。

2.2旅游風景區文化性景觀建筑設計方法文化性景觀建筑設計方法是一種偏重于挖掘和整理“地域文化”要求的具有導向性和指示性的設計方法。它是在對設計地點進行大量的實際調研后在設計師腦海里產生的一種對于本地區地方文化設計元素的提煉與概括。在文化性景觀方法的應用之中,更多地體現了時代特征和文化、氣息。這種設計把尊重人性、尊重地方傳統文化和體現時代特點等作為設計的最高準則。如廬山風景區建于民國初年的朱植圃的別墅,其中式的窗花和“小橋流水”的庭院無不向人們訴說著其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色,更是近代廬山別墅民族性與時代融的深刻反映。文化性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更能夠顯示出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

2.3旅游風景區綜合性景觀建筑設計方法將“理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方法就是綜合性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它要求將感性的理念與理性思考相結合研究。在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實踐中,綜合性的景觀建筑設計方法要求把理性的規范設計和感性的優化設計相結合,從而能在實際中產生動態交替互補作用,能夠揚長避短地處理各種實際性的問題。如在20世紀60年代所設計和建造的“蘆林一號別墅”,也就是今天的廬山博物館,就是典型的綜合設計的例子,其設計方案階段是在充分調研地形地貌特點、與周邊的建筑與環境充分的比對、充分尊重建筑、景觀、園林等設計規范的基礎上,以及與甲方充分協商和調研的基礎上所應運而生的。此外,設計方案也融入了設計團隊在廬山大量調研和考察的智慧結晶,設計者將明代廬山賜經亭石斗符號運用到別墅外廊休息座的凳足上。基于以上諸多緣由也使得“蘆林一號別墅”成為近代廬山優秀景觀建筑的代表作。綜上所述,在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研究過程中,無論是功能層次的研究,還是設計方法的研究,還是設計元素的提煉,設計文化的總結,其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既設計出的旅游風景區的景觀作品不僅能夠滿足基本的堅固、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的功能需求,同時又能夠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強烈的民族文化個性。

3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時代演變特征

在新的歷史時期,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滲透變得尤為明顯和突出。作為與旅游事業最為密切的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需要運用科學的設計觀和與時俱進的方法論來指導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研究與實踐。根據對國內外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成果的追蹤與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國未來的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研究將會呈現出很強的時代演變特征。其學科間的相互交叉和知識結構變化更加頻繁和密集,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從業人員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加豐富等。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的時代演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科群力量的壯大與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群體的擴大。時代的發展使得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方法綜合了各學科的優勢。逐步形成了依托于地理、地質、園林、環境、建筑等眾多學科的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學科群的產生和研究隊伍的壯大。在這個研究領域里,積聚了一大批規劃師、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園林設計師、景觀建筑設計師、工藝美術設計師等走向有機的分工協作與設計研究聯合之路。研究隊伍的壯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無疑對提高我國整體旅游風景區的景觀建筑設計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社會化的分工協作使得景觀建筑設計方法得到全面優化。社會化的分工協作使得圍繞旅游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的從項目的調研、論證、方案形成和完善等各個過程與環節及設計方法本身得到全面的優化與升級。在嚴格的設計規范與各項指標的指引下,設計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最好的貫徹與執行,設計的每次分工都能找到最佳的設計人員。這樣,設計師的個人勞動和價值將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和最大程度的發揮,景觀建筑設計工作的創造性亦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體現和反映。

(3)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新的設計手段與設計方法不斷更新。時代的發展促使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新的設計手段與設計方法的不斷更新,這對景觀建筑設計師來講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唯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自己的技術手段才能贏得設計競爭的主動權。

4結論與討論

第4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新意街;光復道;景觀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has its own soil, in contemporary urban environments and embodi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is in today's China is a very precious weal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ianjin Italian custom area recovery way modification examples, from the design them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in detail, and in the light of this kind of reform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view.

Keywords: new street; Recovery way;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項目名稱:天津意大利風情區光復道景觀設計

委托單位:天津市海河風貌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

施工單位:天津市海河建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09-11

完成時間:2010-05

1、項目簡介

對博愛道地區綜合整治工程中的四、五號地進行規劃組織,重點對光復道兩側,精品購物專線以及馬克波羅廣場進行景觀設計,其中光復路西起勝利路,東至民族路,全長155米,投資額約為871萬元。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處于天津城市的中心,周邊為城市的主干道;北京至天津的城際快車僅半個小時,另外周圍有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北站、市長途汽車西站等,其中距離天津站僅0.6km。新意街周邊主要交通為:東為五經路(單向),南為博愛路(雙向),西臨勝利路(單向),北接建國路(單向)。進入新意街的車流主要來自北安橋、大沽橋和天津站方向。

2、項目方案

2.1 主題概念

精彩在“W”

Walk = 悠然安閑地漫步于這條街道,不受車的干擾

Wait = 不經意間的美景讓你放慢腳步并流連其間

Wake =時尚氣息與懷舊氛圍的對比讓你從內心震撼

Whole= 處處彰顯整體感,細部上渾然一體

Watch=連續精彩的風情活動,吸引你更多的參與和投入

Way =為你提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光復道的整體設計上摒棄直而通透的視線,避免景觀一覽無遺,缺少層次,人們不宜停留等問題;而是采用塑造曲線和適當的遮擋視線,讓人移步換景、流連忘返。

特色2——溶解空間

空間布局上注意可變換的交通體驗和場地的凸凹咬合,有收有放,使得綠地、鋪裝、小品和休閑空間相互滲透,營造曲折而豐富的景深。

特色3——統一基調

場地周圍已經有風格各異的建筑群,因此需要統一的肌底來進行串聯,從鋪裝上以灰色的小石丁為基調進行統一,包括景墻、樹池等貼面、路緣石、烘托出異國情調的氛圍,

特色4——聯系紐帶

將各個分散的景觀節點以一種介質或者元素進行聯系,如以LED燈中央景觀燈帶增強夜景人氣,另外成組的藝術雕塑點綴其中,形成一個個引人注明的興趣點。

3、結語

第5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冠豸山 風景名勝區 旅游設施 有機更新

冠豸山風景名勝區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以丹霞地貌為特色資源,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于2000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在福建,素有“南夷北豸”之說,意指冠豸山堪與武夷山相媲美。

1 冠豸山景區旅游設施建設現狀

和國內許多知名的老資歷的風景區一樣,冠豸山的開發建設也是始于80年代,但是當時風景區的規劃和設施設計是滯后于建設的,人們對于旅游的認識也大都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初級階段,對于旅游設施的完善度、舒適度并不注重,因此建設的原則是以實用為第一的,很少考慮到建設風格的統一性、建材的環保性以及對當地文脈的傳承性。在以后陸續的20多年間,隨著景區的不斷開發和對旅游認識的相應提高,新舊設施在冠豸山風景區里逐漸融合,體現著不同時代風格和特色。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4a級別新景區的不斷涌現和人們對于旅游體驗的舒適度要求不斷提高,冠豸山景區現有的旅游設施的問題愈發顯得突出,制約著冠豸山向更高層次發展。

主要的問題包括部分設施老化陳舊,過于簡陋,指引信息不全,缺乏美觀;缺少一些必要的服務設施如游客中心、服務點、休息及觀景平臺等;設施在使用材料和風格上缺乏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考慮,沒有特色。

2 什么是旅游設施的有機更新

針對冠豸山旅游設施的現狀問題,我們提出了有機更新的解決方法。“有機更新”理論是吳良鏞先生針對舊城改建而提出,指城市建設必須順應原有城市結構,遵從其內在的秩序和規律來完成對舊老建筑的更新和保護。這一理論的主旨也同樣適用于風景區旅游設施的改建和新建。

20多年的建設發展歷程和時代特色,都相應地體現在冠豸山景區的新老設施之中,對于有些已經不能符合現代旅游需求的設施,不能簡單的全部否定重新再建,這種方式不僅是對自然景觀資源的二次破壞,同時也會遺失設施本身所傳遞的歷史特色。

旅游設施的有機更新是指根據設施的現狀區別對待,綜合研究當地的傳統文化,采用新的材料、新的技術對一些簡陋的、影響景觀的設施進行適當的改造,只有當設施在外觀、功能、特色上都不能符合現代旅游需求的情況下才會采取完全拆除并新建的方式。

有機更新的理念包括合理性、和諧性和人文性。合理性是指設施的選址布局、結構功能要合理,能滿足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和諧性是指設施在生態和視覺景觀方面與周邊環境能夠協調一致。人文性是指在設施中融入人文要素,使之藝術化、個性化、使其成為傳達民族、倫理、宗教等精神文化屬性的載體。

3 旅游設施的有機更新

3.1 基礎型設施

游步道:早期的步道采用直接在山體上鑿刻,或者就地取材;之后隨著水泥等價廉又便于施工的建材廣泛應用后,景區內的大部分步道的修建方式就采用石材鋪砌并澆注水泥。這一類型的步道主要的缺點在于簡陋單調,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由于不利于雨水的下滲,因此生態性較差,而且游客在硬質地面行走時間過長會增加疲勞感。針對這些問題,在仔細考察了所有游步道之后,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為直接在陡峭的山體上鑿刻的、或是有一定傾斜角度的水泥步道,就保留現狀,不做改造,以免對景觀和資源造成新的破壞;第二種為在平坦路面上修建的、和觀景點或休憩點有密切聯系的步道,可以有步驟的采用鋪砌防腐木棧道的方式對路面進行“軟化”,一方面木材的材料屬性與環境能夠相協調,另一方面尊重土地“呼吸”的權力,并給動物留下便于穿過的通道,同時也能極大的改善游客行走時的舒適度。對于新建的游步道,規劃設計為木棧道,對地表破壞程度最小,有利于環境保護。

欄桿:山岳型風景區的欄桿設計是以安全、牢固、耐用為目的,因此大都采用鋼筋混凝土或石材的立柱以及刷防腐漆的鐵鏈或鍍鋅管狀橫欄。這種欄桿的缺點在于簡陋不美觀,沒有特色。對于欄桿的改造,我們提出不必傷筋動骨的更新方式。橫欄顏色由于大部分防腐漆為暗紅色,因而在景觀中會特別突兀,因而可以采用噴刷黑灰色系的防腐漆的方式;立柱保留原始材料,外飾面可以采用拼貼木板的方式將其表面改造,木板的拼接注意區分柱頭和柱身,這樣既能兼顧實用,也能達到美觀的效果。

3.2 衛生型設施

公廁:景區現有的公廁大都受限于給排水系統而采用旱廁,不僅影響衛生,而且極大的降低了游客的滿意度。國家旅游局頒發的5a景區質量評定標準里,對公廁有多項指標的考核,現狀的公廁在很多硬件方面都不能達標,而且大部分需要重新修建蓄水池改旱廁為水沖廁,因此對于公廁采用的是原址上重建的方式。公廁的外觀設計融入人文藝術性,尊重當地傳統建筑材料的再生,因此采用在當地收購的傳統民居的青磚灰瓦等建筑材料,在山墻上加入鏤雕窗花等裝飾。在一些人流會聚集散的場所,需要選址新建公廁,選址的原則是不能遮擋景觀,要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私密性,位于下風向且通風條件良好,并考慮殘障人士的需求進行無障礙設計,指示系統方便直觀。

3.3 購物型設施

商亭:景區現有的商亭主要分布在各景區的入口、游客短暫停留的休息處,形式上大都非常簡陋,如鐵皮貨架等,既破壞景觀,也不利于貨品的貯存。因此在規劃中對購物型設施采取新建的方式,入口處的購物設施可以結合游客中心設置,因為游客流量較大,所以可以采用商業街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建筑形式。分布在景區內部的購物設施則采用小體量的設計,功能上為貨品的存放、售貨人員的休息提供合適的空間,外觀上運用青磚灰瓦和傳統商鋪中常見的木窗扇等元素來傳遞文化特性,而且推拉型或能拆裝型的木窗扇也能很好適應購物設施不同時段的功能需求,在售貨的時候營造開敞、流通的空間效果,在營業結束后便于存貨物和安全防衛。

3.1游覽型設施

游客中心:冠豸山景區現狀的游客中心由于缺乏統籌規劃的思想,和游覽交通脫節,沒有選址在游客必經的游線上,因而也就失去了為游覽提供信息咨詢和展現景區風貌的功能。針對這一問題,在權衡利弊之后,我們認為原有的游客中心無法通過空間或外觀的改造來解決根本性矛盾,冠豸山景區有必要對游客中心進行重新選址和設計,原有設施則利用其靠近碼頭和位置私密的優勢,內部功能進行調整,作為休閑茶室和根雕藝術展館。

考慮到大多數游客都是從石門湖景區進入冠豸山,新的游客中心應位于游程起始處和內外交通轉換處,因此選址于石門湖景區原有停車場處,這里用地平坦開闊,附近有一個比較隱蔽的山坳,停車場可以在山坳內設置,既聯系便捷也不會影響視覺景觀。

建筑功能上以5a景區評定指標為標準,包括接待、信息服務、購物、休息、展示、多媒體放映等。外觀設計上吸取連城縣當地傳統客家民居的多種元素,以青磚、灰瓦、實木為主要材料,局部運用玻璃和鋼的材質,在形式上和規模上不拘泥于傳統民居的對稱、私密、小規模的特點,著重展現游客中心的現代感、莊重大氣和文化包容性。

第6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旅游風景區;旅游旅館;地域性;文化性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節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在全國旅游大潮的影響下,旅館建筑作為旅游風景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關注。近幾年,旅游旅館的開發建設如雨后春筍般在各景區興起,然而這種興盛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旅館的設計都不能滿足旅游者對休閑娛樂或獨特生活經歷的追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歸于設計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館地域性設計的表達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屬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為: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因其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特定關聯下,建筑所表現出的共同特性。

從對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響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資源等構成的自然因素;②當地的社會生活、文化傳統、民風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構成的文化因素;③當時當地的經濟條件、結構形式、構筑技術及裝飾工藝等構成的技術因素。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響與促進地域性建筑的發生及其發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館地域特征的體現首先要考慮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特別是位于自然風景區的旅館建筑。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應遵循保護地方自然環境的這一設計原則,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突出環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達建筑與自然的有機關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會形態等。建筑總是和當地的文化聯系在一起,通過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將當地的地方文化特質體現于建筑之中,從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風格。旅游旅館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體現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旅館不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夠向旅客提供一種獨特、新穎的文化體驗。

1.3 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是指在地域環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產生的技能、經驗、方法和工具的總和,包含建筑的結構形式、構筑技術和裝飾工藝等。技術是建筑的基礎和手段,也是推動建筑發展的動力,技術的運用只有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文化條件以及經濟條件,才能充分發揮技術的本質,給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風景區旅館建筑現狀

特殊的地質結構和氣候條件賦予了焦作獨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資源,形成了五大景區、十大景點。目前已開發建成的景區有云臺山國家級風景區,青天河省級風景區和峰林峽、青龍峽市級風景名勝區。

焦作旅游風景區中的旅館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館建筑。隨著焦作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景區內旅館建筑出現超容量,與環境不協調,建設性的破壞,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問題,使風景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據筆者調研發現焦作旅游風景區的旅館建筑設計存在以下的問題: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亂搭亂建,與自然景觀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頂建筑較多;忽視對客房的設計。

3 焦作旅游旅館建筑設計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處理旅館建筑這個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本論文的主要出發點,我們不僅要考慮焦作風景區自然環境的種種特征,還要考慮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館的整體布局

旅游旅館的整體布局除了要考慮建筑所處的場所環境外,還要考慮旅游旅館的等級、規模以及性質。焦作的風景區多位于山地,其建筑與自然的協調主要表現為建筑對山地地形的適應,整體平面應遵守“因地制宜、自由靈活”的布局原則。

3.2 旅游旅館建筑造型設計

旅游旅館建筑的造型設計除了要體現建筑的共同規律,還應彰顯其自身特點:建筑造型應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應具有時代感和環境意識。

焦作旅游旅館的建筑造型設計應體現焦作傳統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為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進院和四進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磚木結構,屋面較平緩,灰瓦覆頂;屋內木結構多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為卷云紋,上置異形拱。利用焦作民居進行旅游旅館建筑造型設計,需要設計師對焦作民居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提煉出適合旅游旅館建筑造型創造的設計語匯。

3.3 旅游旅館建筑室內設計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應充分發揮各個地區、各種文化在當代室內環境中的作用,將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現出來。

3.3.1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意境的表達

地方傳統文化對塑造旅游旅館室內設計的意境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室內設計的地域風格設計應有主題,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極拳、四大懷藥等。通過以上主題突出空間環境的整體氣氛,表達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所有的設計都圍繞主題展開,創造室內空間獨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的家具設計

家具是室內空間環境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家具通過造型、色彩和材質影響室內環境的氛圍和設計風格。在焦作風景區旅游旅館的室內設計中,應把家具設計的地域風格作為重點研究的內容,家具設計在風格形態上要體現明清時期家具的特點,在功能和形式上將明清傳統家具與現代家具相結合,使家具和整體室內環境氣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館室內設計的陳設設計

室內陳設設計對室內空間形象的塑造、氣氛的表達、環境的渲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館室內的陳設設計可體現具有焦作當地特色的室內陳設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設計師可將這些陳設元素置于室內,突出焦作旅游旅館設計的地域特征,營造地域的意境。

4 結 語

風景區的各類旅館建筑,應服從風景環境的整體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理解地域文化、運用技術手段的前提下進行建筑設計,達到人工與整體風景環境地協調融合,這才是旅游旅館設計的成果所在。

參考文獻

[1]錢江林.西南山地風景區旅游旅館建筑設計研究,碩士論文,重慶大學,2005.

[2]胡衛華.旅游旅館設計的地域性研究.碩士學論文,南京林業大學,2009.

[3]叢麗.生態旅游住宿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林業大學,2006.

[4]沈樹東.論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區風景建筑之探討,碩士論文,北京建筑工程學院,1991.

[5]李金鳳.文脈?景觀?功能與風景區建筑的形式探討,碩士論文,北京林業大學,2006.

[6]鮑小莉.自然景觀旅游建筑設計與旅游、環境的共生[D].華南理工大學,2011.

[7]李金鳳.文脈?景觀?功能與風景區建筑的形式探討[D].北京林業大學,2006.

第7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生態理念;風景區;規劃設計;方法

自然風景區不僅以優美、寧靜、潔凈的生態環境吸引游客。而且往往在維持區域生態和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適當滿足旅游業發展需要的同時,對自然風景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和規劃設計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狀況和生態作用,以維持和優化自然風景區的生態環境功能為原則。新時期,如何為風景區后期的保護和管理提供先期的規劃和控制,如何結合當地文化實現風景區的特色等等,這些問題都將是我們在新世紀風景區規劃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生態規劃設計理論的應用現狀

一、生態規劃設計的研究分析

隨著生態學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理論逐漸完善并且對大范圍景觀規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景觀設計中,景觀設計師應注重將生態科學技術和景觀美學原則相結合,創造出完美的景觀作品。 盡管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生態思想已經被融入到規劃構架中。但是,由于以能量流和物質流為研究對象的生態學和以空間結構為研究對象的景觀規劃之間缺乏連接的共同點,直接把生態學應用到景觀規劃具有很大困難[1]。80年代以來,以研究景觀要素(生態系統)之間相互關聯及景觀整體結構、功能和變化為主的景觀生態學則彌補了生態學的這一缺陷,從而得以迅速發展起來。園林景觀生態學專注于土地或景觀,利用空間和生態系統在一定的范圍內達到特定的美學效果。另外,景觀生態學是在完整的格局內操作,并且在不需要完全了解外部細節的情況下理解整體或所有系統。這種整體和跨領域的研究方式克服了傳統上郊區和都市景觀的差異性,提供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

二、生態設計原理

1、人與自然的共生合作的關系

自然生態系統的周而復始,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其需要提供各種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空氣和水的凈化;廢棄物的降解和脫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創造和再生;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傳媒;大部分潛在農業蟲害的控制;種子的擴散和養分的輸送;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人類從中獲取農業和工業等的關鍵元素;保護人類不受紫外線的傷害;局部調節氣候;緩和極端氣溫;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啟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2、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

對不可再生資源進行保護和節約資源是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城市公園的設計首先強調保護不可再生資源,自然遺產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不在萬不得已時不予以使用。建設保護型生態公園對于當地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生態城市的建設是相當有利的。其次,盡可能減少各種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2]。設計中合理地利用光、風及水等自然因素,可以大大減少能源的使用。同時,新技術的采用往往可以數以倍計地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消耗

三、風景區規劃設計方法——分區模式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 旅游熱潮席卷全國, 風景區作為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其規劃設計也逐漸起步并發展起來。但是, 由于國內風景區從整體規劃到細部景觀設計較大地受到資金投入與經營效益的影響, 忽略了對自然資源的合理保護與有效利用, 許多風景區在建設初期為了招徠游客, 興建高檔服務設施, 開山修路, 修建索道纜車, 嚴重破壞了風景區的自然景觀資源。因此, 將風景區進行合理分區, 根據不同分區確定開發力度十分必要[3]。下面我們主要以某地風景區規劃設計為例詳細進行分析。

1、動物生境網絡

構建的動物生境網絡能重點改善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根據規劃標準,采用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來建立動物生境網絡。依據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和動物的生活習性,將存有生物數量較多的面積較大的濕地斑塊作為動物的核心棲息地,即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來源。將土地類型、地形坡度和水分條件作為動物活動的阻力因子來建立阻力表面,并且根據土地和水對動物生存的影響,分析得到生態安全格局的緩沖區、源間連接、輻射道以及戰略點,最后根據生態安全格局得到野生動物生境網絡的初步規劃方案。

2、居民生產管理網絡

根據規劃標準,居住生產網絡規劃的關鍵是合理居住和生產活動的空間布局,確定適合進行居住以及工農業生產的具體區域。按照調整產業結構的發展戰略,大部分的工業企業將被逐步關閉或搬遷出風景區,因此生產布局只需重點考慮農業用地。通過分析現狀土地利用類型與坡度之間的關系,將坡度作為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的主要因子。坡度25°的地方需退耕還林。將地質、坡度、坡向、水源、交通以及生態環境作為居住適宜性評價的因子。基于居住適宜性評價,居住采用組團式布局而不是沿著河谷任意蔓延,這樣可以在組團之間留下建設生態廊道的空間。

3、風景游賞網絡

規劃構建的風景游賞網絡以白洋淀水域為主干,將重要景區、景點、有開發價值的遺跡以及景色優美的村莊串聯起來。根據規劃標準,關鍵是確定非機動休閑游道的具體路線,并處理好游道、河流以及公路之間關系。由于風景資源主要分布在白洋淀中部,結合游賞體驗、地形條件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慮,規劃將沿著白洋淀的游道主要布置在白洋淀的中部。游道、河流和公路之間的關系是:游道介于公路與河流之間,并盡量遠離公路以避開機動交通對游賞活動的威脅和干擾;游道距河流時近時遠,這樣既能豐富游人的游賞體驗,也能適當減小游道與游賞活動對濕地生態的影響。在狹窄的地段,游道可以與公路并行,但要設置安全隔離帶。

四、建議及意見

風景區景觀生態設計作為風景區規劃設計的重要一環已經在設計界受到了重視, 近年來許多風景區設計工作對生態思想和方法都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并得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然而, 我國廣袤的土地上風景區折自然條件, 生態系統都有較大的差異, 因此對于具體的設計方法不能一概而論。本文在生態設計方法上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對風景區景觀生態設計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保持生物多樣性, 本土性, 原始性。有效保護和利用本土生物, 合理栽植本土植物不僅降低建設成本, 更能體現地區特色, 并且要盡可能選用有經濟價值的植物, 在改善自然資源的同時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2、對重要景觀資源和原始生態系統, 通過生態設計手段進行保護。在風景區的設計開發過程中, 原有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十分重要。重要的景點不僅是風景區內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 也是珍貴的旅游資源。

3、景觀設計在最小限度地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同時, 要為人們提供安全的環境。

總之,風景區內旅游設施規模控制是風景區總體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而風景區規劃設計原則乃是我國風景區規劃和管理工作者長期積累經驗的總結,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風景區正在規劃設計,希望本文通過交流,能對推動我國風景區總體規劃能起到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沈清基,安超,劉昌壽.低碳生態城市的內涵、特征及規劃建設的基本原理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11,(3):48-57.

[2]張明,劉曦.新時期中國旅游產業走向分析與展望[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3-25.

[3]劉鸞君,李濤.濱水景觀塑造與民族文化特色演繹—以河池市“一江兩岸”規劃設計為例[J].規劃師,2010,(10):67-68

作者簡介:

第8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合肥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本文首先探討環巢湖風景道的研究意義,然后從交通網絡、景觀美學、旅游游憩三大版塊對其的整體性、路線、區塊、服務設施與分項部分進行系統、深入的闡述,最后對風景道在我國未來其研究與應用前景寄予了展望.

關鍵詞 :環巢湖風景道;景觀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U4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3-0151-03

風景道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交通+綠化”模式,而是同時擁有景觀觀賞和交通運輸雙重功能的道路.它集景觀價值、文化價值、交通價值和游憩價值等為一體,是多種價值的有機融合體[1].風景道是一種保護與利用資源的最新且獨特的形式,研究中重要是強調對內部各要素的串聯、整合、優化,將人文風俗和自然風景加以結合,有效地連接文化傳統和現代科技,從大視角中對空間解構及整合元素[2].因此,風景道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游憩空間與體驗的廊道,其建設有助于組織局部、完善線性景觀資源系統的構建.

1 環巢湖地區風景道的研究意義

1.1 研究概況

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水陸交通交錯,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現狀以巢湖為中心,包含合肥市、巢湖市、肥西、肥東和廬江二市三縣的部分地域,串聯了周邊地區重要的景區景點,是旅游資源的集中地帶,發揮著將零散、定級較低的景點與資源組織起來,完善環巢湖地區線性文化資源系統的構建.

1.2 環巢湖地區風景道的研究意義

目前環巢湖景觀發展存在著嚴重的“斷裂”現象,因此區域景觀資源急需一個系統性修復保護資源的規劃方法.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與附近的景觀資源及旅游市場格格不入.環巢湖地區涵蓋兩市三縣,屬于不同政府管理,如果只從眼前利益著手,各自為政管理,必然造成景觀功能單一、同構,形成惡性競爭循環.另一方面環巢湖地區內部景觀零散化,系統整合性與連續性較弱,公眾參與度較低.巢湖作為研究的主體,雖然不乏忠廟、姥山島等眾多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但終究缺乏精粹景觀集中區.

在環巢湖區域中具有鮮明物質環境、人文歷史遺產特征的三河古鎮、中廟—姥山島等中心作用較不明顯,沒有將其自身濃厚的特色從整個平淡的大區域背景中充分突顯出來,因此目前急需一個突顯環巢湖區域的設計方法.如三岔河區萬畝荷花塘、碧綠如野的生態濕地及當地特產三汊河螃蟹這些具有特色的資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沒有對其進行挖掘開發,使其沒有帶動游憩者流量與提高經濟、社會的價值.

調研發現環巢湖目前居民生活水平相對落后,配套服務設施停留在數量偏少、結構單一、層次低端的層面.近期巢湖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隨著慕名而來的外來游客對景觀配套服務設施要求逐漸強烈,因此急需一個提高設施結構品種、擴大設施數量、豐富設施層次的設計方法,強化和凸顯當地特色風貌.未來設計中盡量保留、利用現有綠化植被,營造立體、多維的植物群落審美體驗.

2 環巢湖風景道設計原則

環巢湖風景道設計需遵循自然生態、文脈保護與延續、豐富游憩活動、交通立體化以及公眾參與、多利益主題平衡的五項原則.環巢湖風景道是一條長達177千米的線性景觀廊道,設計時注重保護生態和文脈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游憩組織和交通方式的多樣化、立體化,讓游客多層面、多視角、多維度的感受巢湖風景道帶來的審美體驗.因此,其景觀設計需要以交通組織、景觀美學和旅游游憩三大版塊的理論為支撐點進行方法系統的研究.

2.1 風景道交通組織

風景道作為區域空間結構的骨架,是聯系若干個旅游單元和旅游點的紐帶,并為游人提供活動和休息的場所,這便是其最基本的交通特性.風景道按道路功能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一般來說,一級風景道構成連接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主要線路,具有構建區域城鄉空間格局、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等功能;二級風景道連接城市重要的功能組團,串聯市域范圍內各類綠色開敞空間和重要的自然和人文節點,具有保護城市生態系統及優化休閑游憩的功能[3];而三級風景道連接主要游憩場所之間的交通線路,具有承擔私家車、旅游大巴、公交、慢行道等各種交通功能.

2.2 風景道景觀美學

道路沿線的景觀品質對風景道總體環境質量評價具有重要的影響,研究符合人們審美觀念的方式并更好地展示地域景觀美學特征能夠為風景道景觀設計方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風景道景觀美學體征體現在[4]:第一,流暢的線性美.優美的線條是造型美的基礎,曲直、粗細、長短等不同形態可以讓人產生不同的景觀感知,如直線給人堅強剛直的冷峻感,而曲線具有自然奔放的活潑感;第二,和諧的色彩美.鋪裝色彩不同的路面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機動車道與慢行道路,自然地給游憩者信號誘導,保證交通安全,還能給游人帶來良好的視覺感受;第三,流動的景觀美.風景道是一種針對需要欣賞沿途風光、享受流動體驗的游客的一種旅游產品,在景觀設計要重點考慮如何能更好營造適合駕駛者遠距離欣賞景觀的特征.

2.3 風景道旅游游憩

風景道應該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游憩娛樂活動,其組織形式受景觀特征和道路串聯的影響.一般而言,游人的游憩組織與景象特征是相適應的,環巢湖風景道受自身線性、連續性動態性景觀特征的影響,與普通面狀景觀有所不同,游人在游憩行為上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可以靜賞、動觀、跋山、涉水,也可以開車、步行、乘車、騎車.

3 環巢湖風景道景觀設計方法

3.1 環巢湖風景道的整體性設計

環巢湖風景道作為一種線性的開敞空間,其景觀設計模式不同于傳統的點狀、面狀景區景點的設計模式,風景道更側重于“線”與“點”的串聯,“動態”與“靜態”的組織.在這里“線”有兩層含義,既代表著帶狀的風景道系統,也代表著變化多樣的動態游憩行為;“點”也有兩層含義,既不僅代表著呈散點布置的景觀資源,也帶著著游憩活動中休息、觀賞、停留的靜態游憩行為.

3.1.1 一條主環軸

從北岸濱湖CBD出發至中廟—姥山再延續至南岸的三河古鎮直至串聯成環回到濱湖CBD,即完成整體化串聯巢湖大部分的旅游景點.同此道路時是巢湖與合肥市、巢湖市、蕪湖市等重要城市連接的交通紐帶,也是本文設計的骨架和支撐.未來環巢湖風景道主軸線的機動車道與慢行道鋪裝鮮明,路面干凈,以及沿線兩側景觀資源豐富,湖光山色,更好地集中體現了江淮魚米之鄉的自然人文景觀特征.

3.1.2 兩個重心點

在對資源解讀和調查分析后得出,北岸忠廟鎮與南岸三河古鎮分別處于環巢湖風景道北岸與南岸的重心位置.巢湖北岸紅崖咀上的忠廟,只有一面背靠山體,其他三面呈臨空狀態.如果乘坐游艇,繞其行而觀之,人們會看到裸露的紅崖被碧綠的湖水肆意拍打的景象,飛檐翹角的忠廟倒映于湖水之中的形如飛鳳之狀.目前,忠廟鎮與三河鎮內人氣最旺,游客看重的是這里歷史悠久的人文旅游景觀,正因為如此,忠廟鎮與三河鎮區景點在周邊省市的知名度較高.未來將會忠廟鎮和三河鎮打造成為環巢湖風景道的核心競爭力地段,通過對重點地段的景觀設計與開發,實現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活力的作用.

3.2 環巢湖風景道的線路設計

按照環巢湖風景道所處的區位、承擔功能的不同,分為臨湖線、縱深線和聯絡線三類,三類風景道互為補充,最終形成了環巢湖風景道的主要網絡,從而形成了“一環六射多聯”的風景道網絡系統.

“一環”即風景道的臨湖線,是環巢湖整個風景道中的重要線路,主要依托于026縣道、濱湖大道、316省道等道路呈環狀分布,串聯環巢湖地區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有利于改善環湖地區的人居環境質量、為游客提供親近自然的立體空間;“六射”指的是六條風景道的縱深線,起到強化臨湖線和主要外圍景區聯系的重要線路;“多聯”則是環巢湖風景道的聯絡線,起到加強風景道臨湖線、縱深線、與村莊等聯系的線路.

3.2.1 風景道縱深線設計

合肥市濱湖CBD—長臨河鎮段縱深線:串聯大圩生態園、塘西河公園,加強合肥市濱水臨湖線與鄉村生態園、塘西河公園的聯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為主,風景道在道路臨湖側的綠地內建設;

長臨河鎮—李克農故居段縱深線:串聯張志中故居、大小黃山風景區、黃麓師范學校、李克農故居,加強此段臨湖線與與美好鄉村、寺廟、名人故居、森林公園的聯系,以借用鄉村道路、環山景區道路為主;

李克農故居—巢湖市濱湖段縱深線:串聯中鎮、平頂山地質公園、馮玉祥故居、竹柯村、王喬—紫薇風景區、半湯溫泉度假區、巢湖市博物館,加強此段臨湖線與美好鄉村、名人故居、地質公園、森林風景區、休閑度假區的聯系,以借用鄉村道路、環山景區道路、城市道路為主;

巢湖市濱湖—巢湖南岸濕地縱深線:串聯銀東庵森林公園、銀屏山風景區,加強此段臨湖線與生態風景區的聯系,以借用環山景區道路為主;

槐林濕地—三河古鎮段縱深線:串聯神墩文化遺址、金城寺、盛橋鎮、濱湖濕地、白石天河濕地、杭埠河河口濕地、慶復禪寺、三汊萬畝荷花塘,加強此段臨湖線與美好鄉村、寺廟、生態濕地的聯系,以借用堤壩路、鄉村道路、城市道路為主.

三河古鎮—合肥市濱湖CBD段縱深線:串聯派河濕地公園、珠江路公園,加強此加強合肥市濱水臨湖線與生態濕地、公園的聯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為主,風景道在道路臨湖側的綠地內建設.

3.2.2 風景道水上游線設計

環巢湖以姥山島為中心輻射至風景道的各個景點:串聯合肥市濱湖CBD—長臨河古街—四頂山—黑山咀—中廟—姥山—龜山公園—槐林濕地—孤山—杭埠河河口濕地—合肥市濱湖CBD.線路設計遵循快捷方便,并加強巢湖水島與風景道部分高質量景觀的聯系.

3.3 環巢湖風景道的區塊設計

環巢湖風景道由西至東、由北至南,沿途景觀資源呈明顯的地段性變化,因此根據豐富變化的沿線景觀資源特征,將環巢湖風景道的景觀分為都市濱水體驗區、文化旅游體驗區、生態濕地體驗區、森林生態旅游體驗區、漁林特色體驗區這五個典型景觀區塊.通過對這五個景觀區塊的設計與開發,從具有活力的城市濱水到熱情洋溢的漁港再到生態自然的原始濕地,景觀隨著空間位移不斷變化.這些空間沿著岸邊風景道路展開,連接河岸機動車道、步行道與自行車道,使得空間形式更加多元,讓游客在視覺上保持了景觀的連續性和動態性,以及對當地鮮明的景觀特征和文化民俗的體驗.部分公路路段遠離湖水或者環繞山底,營造景觀多元化;巧妙處理水面與岸線之間的關系,為游客提供各種風格不同的場所空間;在景觀優美地段增設停車區、觀景平臺;慢行步道貫穿濕地;情景化體驗歷史古鎮;沿途設置展現漁業生產特點的景觀小品;視覺力格局設計觀山道路景觀等相關設計內容[5].

3.4 風景道公共服務設施設計

環巢湖風景道的公共服務設施系統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常見的有商業服務設施、安全保障設施和環境衛生設施[3],其布局應在盡量利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協調生態保護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則進行布局,因此,驛站是人們在風景道途中用以休閑、交通換乘和教育的一個綜合性場所.

根據風景道使用者的年齡層次、職業類型和消費水平,最終形成以驛館為主,驛站為補的公共服務設施系統.驛站的設置需結合沿線村莊分布,為游客提供餐飲、娛樂、購物等鄉土特色的基本服務.

3.5 風景道的分項設計

3.5.1 植物配置設計

環巢湖風景道作為一個長距離的線性開敞空間,對植物配置采用“面到段到點”的設計方法.近水處植物應符合巢湖水體的生態環境要求,注重把握植物豎向輪廓線與濱水景觀風格的協調,并與駁岸生態地結合起來.另外,對于面向河流一側的植物應擴寬透視線,延伸濱水的景觀空間感.

3.5.2 交通標志景觀設計

環巢湖風景道的指示標志、警示標示及警告標志需認真遵守國家規定,而旅游標志既要遵循國標要求,也要注重個性化的特色設計,尤其是教育性標志、慶祝標志等風景道特有的標志內容更是需要精心設計.

3.5.3 聲音景觀設計

環巢湖風景道路串聯起區域最具生態自然的濕地、山林景觀及具有江淮人家、漁米之鄉特色的古村落村莊,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同生存、和諧發展的面貌.因此環巢湖風景道的聲音景觀設計應多運用保留自然聲音的手法,營造出旅游者宛如行駛在原始森林的特殊體驗.

4 環巢湖風景道保障實施策略

未來環巢湖風景道的保障實施需建立政策保障、法規保障、機構組織、公共參與與資金保障等機制.環巢湖風景道的實施需要當地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有力加強,如銀屏山附近村莊屬于有名的貧困縣內,環巢湖風景道的建設以及“引水入林”的設計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同時建設環巢湖風景道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其各部門需要協調分工、統籌規劃,成立地方環巢湖風景道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成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構,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互推動成為良性互動的推進機制.另外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新聞媒介對環巢湖風景道建設進行廣泛深入輿論宣傳與科普宣傳,向普通老百姓科普環巢湖風景道建設的意義與生態保護的理念.

5 風景道在中國的展望

目前我國對風景道的研究還停留在景觀設計層面,未來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和實踐內容的深化,風景道的生態環境、歷史文化保護、休閑游憩與社會經濟等功能應統一在風景道景觀設計中,形成綜合性的方法系統;其次,在運作方面,政府、企業與公眾對我國風景道未來蓬勃發展的大力支持與多方合作是必不可少;最后,我國擁有如京杭大運河、長江三峽、絲綢之路等非常豐富的線性開敞空間,運用風景道理念與方法體系對其進行保護更新,既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豐富游憩活動,又可以整體性的構建我國風景道體系.

參考文獻:

〔1〕(美)克萊爾.A.岡恩,等.旅游規劃:理論與案例(第四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186—190.

〔2〕陶犁,王立國.國外線性文化遺產發展歷程及研究進展評析[J].思想戰線,2013(3):108-114.

〔3〕蔡云楠.綠道規劃:理念標準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3.

第9篇:風景區景觀設計范文

關鍵詞:道路;景觀設計;分析

1 道路景觀設計的內容

道路景觀設計的內容對于不同類型的道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道路是環境不可分割的部分,如風景區的道路就應減少對風景的改造,將道路和周邊環境相融合。

道路按照主要特性可以分為四類:流線型線路;街景型線路;山道型線路;鄉村型線路。

流線型線路(如圖1所示)是指供車輛高速行駛在沿線景觀中的線路。這種線路一方面要求道路的組合在滿足車輛行駛的同時還要使人賞心悅目,并滿足司機和乘客的精神需求,使人感覺精神愉悅,賞心悅目;另一方面,道路的景觀設計要和道路周圍的設施、綠化環境等相融合,在遠處看時,要保證公路是環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個體,這樣就要求道路的外部景觀、內部景觀、動景觀和靜景觀都要統一、完美。因此,這種道路設計應該滿足人的視覺需求和車輛行駛需求,一般都是城市快速干道和高速公路等。

街景型線路應滿足行人的要求和車輛的要求。這種景觀要求以人的步行過程為主體,與城市的整體相協調,人與車之間綠化隔離帶的設計以行人可以散步為主,并保證車輛不會破壞這種環境。

山道型線路是指山區邊的林區或風景區道路,這種道路對自然的原本改造較小,保留了天然的地形和環境,這種道路的設計適合人們觀賞自然風景,能夠全方位地欣賞沿途風景。因此,對于山道型線路的景觀設計要根據路副的寬度進行調整,使其貫穿于道路中,此時人工的綠化成分就顯得遜色了許多。

鄉村型線路是鄉間或城郊的次要道路。這種道路要配合當地的田園風景。因為附近都是莊稼地,所以道路的景觀設計要照顧到周邊的鄉村建筑、田園風光和地塊形狀等。在對鄉村型道路進行設計時要注意周邊的細節,保證道路和周圍的綠化能夠融合。

2 道路景觀的構成

2.1 內在因素

道路紅線以內的景觀成為內在因素,按照功能可以分為三類:(1)實用性:路障、路柵、路鐘、路燈、電話亭、垃圾箱、人行天橋等。(2)審美性:花壇、行道樹、雕塑、噴泉等藝術品,地面藝術鋪裝等。(3)視覺傳達性:海報、路牌、路標、交通標志等。

2.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指背景建筑。背景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間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兩側建筑的物質功能、構成形式等都決定著道路的特點。而且建筑物的構成要與道路和諧,它代表著城市的文化和物質,是衡量城市品位的一個重要標準。

3 道路景觀設計的分類

道路景觀分為外部景觀和內部景觀。內部景觀是指車內的人員在車內看到的外部環境,是動景觀;在其他道路上看到另外的道路,是外部景觀,是靜景觀。道路內部的景觀設計包括道路空間線型與地形的融合、本身的協調等。線型設計是內部景觀設計的主體,是影響道路景觀設計的主要因素。由于內部景觀的主體是人,所以其應該滿足人運動感知的規律。道路景觀的設計應該是根據車速的變化而進行不同的處理,因為車速由低到高時,人的視野會由大到小,對沿途的景觀也會從清晰到模糊。

4 道路景觀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4.1 認真調查道路周圍環境狀況。調查的范圍有:綠化的布局、土壤性質、管道布局和公共場所等。

4.2 對道路景觀設計進行合理規劃。為了充分體現城市的美觀,不同的道路之間要有不同的特色,在進行設計時,要注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做到景色之間的相對統一。

4.2.1 人行道兩側主要是冠大蔭濃的落葉類喬木,間距在5-8m之間,夏季可以遮陰,冬季也不會遮擋陽光。

4.2.2 分車帶是道路綠化的重點。對此段的規劃應結合車道性質、道路寬度和地下管線的情況。快車道之間的分車帶適合設計草坪,配合小型花灌木。快慢車之間的分車帶,若有地下管線,則用灌草結合,若沒有地下管線,還可以配以小型喬木。

4.2.3 中心環島的綠化要求在0.7m以下,可以采用花、草、灌木結合的方式進行設計,保證司機和行人在對道路的觀察方面沒有障礙。

5 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5.1 道路景觀設計應該有節奏感并具有連續性

道路如果全是越嶺線或沿溪線,那么會很難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空間的空曠與狹窄,色彩的明暗,地形的起伏等可以強調景物的特征,能使人感受到節奏的變化,節奏的變化可以增加車內人員的興奮感,讓人減輕疲勞。在強調節奏感的同時,也要注重道路景觀的連續性,例如在道路進入森林之前,就要在旁邊種植植物來過渡兩個風景區間的連續性。

5.2 道路景觀設計應突出車輛的安全感

“危樓不可居,危欄不可依”,這句話充分反映了安全的重要性,若行車中無法保證安全,道路也沒有美感可言。因此,安全感是道路景觀設計的前提。司乘人員在行車過程中會產生壓迫、壓抑等不良感受,此時更要保障道路的安全感,例如在彎道外側高填方邊坡植樹,可以用簡潔明快的環境設計來減輕行車時的疲勞心理,增強司乘人員的安全感。

5.3 道路景觀設計應強調路邊的色質感

色質感是指構造物的材質和色彩帶給人的感受。色彩和材質是感官審美對象的屬性之一。道路和沿線的綠化、構造物等的色調搭配都會影響道路的景觀設計,好的色彩會帶給人們歡快的感受,可以消除在行車中產生壓抑情緒和疲勞感。

5.4 道路景觀設計應注重自身的尺度感和周邊環境的整體感

道路自身的尺度是路幅寬度內與路肩、行車道、中間帶等的協調性。道路作為構造物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實體,應該把各部分都有機結合在一起。路幅寬度和邊坡的高度起伏都存在一定的關系,山區的道路窄而陡峭,讓人沒有安全感。當道路與周邊環境感覺突兀時,要采用設計手法使其成為景觀的中心,匯集各種環境景象,構成新的環境和景色。道路各個景觀之間的構造比例應該協調,就應該加強道路的景觀設計,盡量使道路與周邊環境融合在一起。

6 結束語

宜人的綠化道路和優美的城市環境是城市的標志。道路景觀設計是對自然景觀的提煉,結合了人工藝術和自然生態,它所體現出的藝術美是衡量現代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道路交通事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它的發展機遇不言而喻。道路景觀設計是一個新的課題,它沒有統一的內容,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還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總結。道路景觀設計總體的原則是保持道路景觀和道路構造的協調,與當地歷史、風土協調,與時代協調。我國的道路景觀設計起步較晚,一方面需要自己開拓創新,以人為本,建立完善、科學的設計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向其他有經驗、在此方面取得成就的國家進行交流學習。

參考文獻

[1]曹揚.基于兩型社會要求的城市快速路景觀設計探討[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0(10).

青青青草国产熟女大香蕉|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 无码 日韩|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999国产精品| 边吃奶边添下面好爽|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红杏| 成人性做爰片免费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乱码|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爱|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久久无码字幕中文久久无码| 亚洲不卡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亚洲视频高清|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国产一区| 青青草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国内少妇高潮嗷嗷叫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性无码一区二区爱爱|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韩产日产国产欧产|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女同|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爱| 少妇又爽又刺激视频|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高清中文| 熟妇五十路六十路息与子|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人人片| 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免费| 日本五十路熟女在线视频|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