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高等教育研究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等教育研究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等教育研究論文

第1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檔案學高等教育;中國;加拿大;比較研究;武漢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1引言

檔案學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的重要責任,同時,檔案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國檔案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筆者選取了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檔案與政務信息學系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作為中加檔案學高等教育的兩個典型機構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中加在檔案學高等教育方面的異同與優劣,使我國檔案高校明確自身優缺點,進行調整完善,以更好地適應檔案事業發展的需要。

武漢大學檔案學專業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茖W校設立的檔案管理特種教席,為我國檔案學教育之濫觴。目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檔案與政務信息學系在教學水平、科研實力、教育層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國檔案學教育的前列,是中國檔案學高等教育的極佳典型。196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創辦了圖書館學院;1981年,圖書館學院與歷史學院合作開始招收檔案專業碩士研究生,開了整個北美地區檔案專業碩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圖書館學院正式更名為“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目前,哥倫比亞大學設置了種類豐富的檔案學研究生培養項目,包括檔案學碩士、檔案學碩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檔案與圖書館學雙碩士、哲學博士(檔案學方向)等,且為檔案工作人員提供進修教育,成為北美地區檔案學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成為iSchools聯盟第31位成員,這是唯一一家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成員機構,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也是該聯盟的成員之一。因此,二者在檔案專業成立的背景、現實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檔案學高等教育現狀比較

2.1培養層次。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檔案學專業,培養層次分為博士、碩士、本科教育三個層次。2003年,經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武漢大學建立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博士后流動站,招收檔案學博士后高級研究人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檔案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完整的教育體系有利于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功底,同時,也可能由于教學內容較為集中,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范圍相對狹窄。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的檔案學人才培養層次起點較高,從培養碩士研究生開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層次。學院招收所有正規大學任意學科背景的本科畢業生進入檔案專業學習,但學生成績在本科期間至少在“B+”以上,同時,還招收外籍學生,為國外培養檔案人才。

通過比較,我們可發現,兩個學院在培養層次上存在較大差異。我國三個層次的培養模式,其中,以培養本科學生為主體,主要原因是我國各級檔案機構數量眾多,且社會整體檔案意識不斷增強,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檔案學高等教育起點高,且可為國外培養專業人才,與加拿大總體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養目標。

武漢大學檔案學專業在不同培養層次其培養目標亦不相同:在本科階段的教育中,要求學生“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種信息機構從事檔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務”,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階段,則要求學生“具有獨立從事研究、敦學或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注重學生“教學”與“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碩士階段,則主要培養學生“能夠高效地計劃、實施和提升檔案館保存、組織和有效利用社會記錄信息的能力”,注重對檔案從業人員工作技能的培訓;在博士培養階段,主要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能夠從理論和方法論角度豐富檔案專業核心知識,通過研究創新貢獻于信息學領域及其學科的發展”,意在提升檔案學教育的發展水平。

通過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兩國雖然都認為檔案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層次才主要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而我國則始終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而,設置了不同的培養層次來貫徹這一專業教育理念。

2.3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反映檔案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指標。為了便于比較,本文選取了兩個學院檔案學碩士課程進行分析,課程設置詳情見下表。

武漢大學根據時展的要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例如,設置了《電子政務原理與應用》、《數字檔案館原理與技術》等課程。學院設置了4個研究方向,包括:檔案學理論與應用;電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檔案管理現代化。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補修課三類,應修學分不少于28學分,學科通開課不少于8—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于4學分(至少2門),其余為選修學分。

自1981年設置檔案學課程以來,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緊密結合本國檔案工作發展的現狀,不斷調整課程的設置。學院要求學生應完成48學分的課程,其中,24分為核心課程,24分為選修課程,以及一些0學分的課程和實踐活動(例如參觀)等,有研究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寫畢業論文。在畢業論文的要求上,中加兩國存在較大差異,在我國,完成碩士畢業論文并通過答辯,是獲得碩士學位的必要條件,而加拿大則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進行選擇是否寫畢業論文。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與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檔案學碩士課程設置

通過兩個學院碩士課程的比較,我們還可以發現,兩個學院課程設置,均具有濃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漢大學設置了許多與政務信息相關的課程,而哥倫比亞大學則設置了圖書館學相關課程。

2.4師資隊伍。

根據相關統計結果,近年來,我國檔案學專業教師在數量與質量上都有了較大改善:從職稱結構上來看,2000年至2008年,全國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檔案學專業教師數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長約61.5%;從學歷結構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檔案學教師數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長近4倍。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擁有較強的師資隊伍,經調研,目前,檔案系共有教師10名,擁有“正高”、“副高”職稱的教師占整個師資隊伍的80%,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60%。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除了擁有12名檔案專職教師外,還擁有26位兼職教師,共29人擁有蹲士學位,占師資隊伍的76%以上。兼職教師來自當地一些信息機構或大學圖書館、城市檔案館,擁有非常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調查,筆者發現,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師資隊伍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師的國籍構成多樣化,分別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多國文化與檔案信息資源的溝通與交流。

3啟示

我國檔案學教育具有多層次的培養模式,有利于系統地培養檔案人才,這是我國的優勢。同時,也存在問題與不足,應進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養目標定位準確化的前提下,分類型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別開展了對檔案工作者職業發展狀況的調查,并根據得出的結果指導檔案研究生教育和檔案就業工作的開展,使美國的檔案學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為世界范圍內檔案學教育的典范。而我國與加拿大都沒有檔案工作機構為高校檔案學教育進行類似的實際調研,并指導其制定培養目標,這是兩國檔案學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國檔案學高等教育分為本、碩、博三個層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個培養體系的基礎,碩士、博士階段均以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為主。在本科教育階段,教師就應指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對本科畢業后希望直接從事檔案工作的學生,增加其專業技能性課程的比重,并為學生積極提供實習機會;而對有研究興趣的學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們研究能力的培養,為他們開設基礎研究理論與方法的課程。不可否認,當前,我國檔案學研究生大都處于導師助手的位置,在導師確定的研究課題下,負責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備“獨立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顯然,不符合碩士、博士階段的培養目標,這也是制約檔案學基礎理論發展的瓶頸。

3.2課程設置在堅持特色化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相關學科的內容。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檔案學課程體系中,特別是專業核心課程,體現了濃厚的“檔案”特色,如,設置了《檔案古文書學》、《檔案文獻管理與著錄》等課程。由于其檔案學專業是由圖書館學院與歷史學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課程和培養項目的設置還體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該校檔案與圖書館學雙碩士項目中,要求學生完成檔案、圖書館學兩個學科的基礎課程,培養學生適應文檔一體化、圖書與檔案管理一體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為“復合型”人才。

教育部檔案學學科指導委員會提出我國檔案學高等教育要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檔案學高等教育要真正達到此目標,必須在保證學生學到專業核心知識的同時,打通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隔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國檔案學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歷史學或圖書館學建立起來,長期以來,為了保證學科發展的獨立性,我們過多地關注削弱甚至消除與歷史學、圖書館學有關課程,今后,我們應該適當增加這些相關課程的內容,達到“厚基礎”的人才要求。此外,為了適應學科、職業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應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如英語、計算機能力。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加強以計算機網絡設備和數據庫為主要內容的檔案信息化基礎建設,是“十二五”期間檔案工作的主要任務,因此,我國檔案學高等教育在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特別是培養“技能型”人才時,要著重加強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

第2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學研究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2-0039-02

【Abstract】To make clea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is a practical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This essay reveals two defects in previous researches, one is a tendency to hot spots while choosing topics, and the other is the detachment of theory and reality.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disciplines, we need to make a balance between issues and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heor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ssue research, and to promote a change from higher dducation research to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Relation research

堅持學科建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鮮明特色。這其中,“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是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目前,學者們傾向于認為: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泛指高等教育領域內一切問題的探討和研究;而高等教育學研究主要研究高等教育中一般的、共性的問題,屬于理論性的教育規律探討。由于完善學科體系、追蹤現實問題一直是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兩大任務,因此,理清“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對于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高等教育研究中“問題”與“理論”關系辨析為視角,分析研究實踐中“熱點趨向”和“坐而論道”的兩種傾向,以期有助于加深對“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關系的認識。

一、熱點趨向:高等教育研究的問題偏向

對于高等教育研究來說,“問題”是指高等教育實踐活動中產生和提出的問題,而“理論”則是指高等教育學理論研究與理論體系的建立。我國高等教育學是20世紀80年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雖然起步比西方國家晚,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一開始便是“學科指向”的,研究實踐問題、構建學科理論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兩大中心任務。

但是,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實際進程中,“問題”和“理論”的關系卻成為一個難以平衡的問題。在諸多有關探討中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即認為高等教育研究存在偏向,就是僅重視高等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忽視學科理論的研究。有學者將這種偏向概括為“熱點趨向”,即學科理論研究的軌跡以實踐領域的熱點問題為轉移。胡建華等認為,“這一現象在高等教育學科研究中顯得尤為突出??梢哉f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追逐熱點問題、以熱點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的主線”。[注1]

從“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來看,學科研究的“熱點趨向”可以表述為高等教育研究偏重實踐問題的研究,忽視了以構建學科理論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學研究。作為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必須關注高等教育實踐的發展,對實踐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做出理論分析和對策應答。但是,學科研究一旦形成“熱點趨向”的偏向,很可能會出現以問題研究為主的高等教育研究替代了以理論建構為主的高等教育學研究,并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實踐中的問題未經過科學的建構就成為研究對象,造成高等教育學學科研究對實踐問題亦步亦趨,“難以擺脫就事論事的工作討論模式,失去科學研究應有的理論深度”;[注1]“難以進行基礎性和整體性的理論探討;研究問題沒有經過學科性選擇,制約了研究的水平,不能有效揭示發展規律;永遠處于經驗描述的水平,缺乏基礎理論的支撐。造成高等教育學研究的膚淺與表面”。[注2]二是就事論事的討論熱點問題的研究對于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沒有積極意義。正如有學者認為的“如果學科研究不能促進學科知識的積累,那么學科的發展水平也就無從提高。許多熱點問題的研究成果缺失隨著熱點問題的消失而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注1]因此,研究熱點問題的偏向會導致以探索實踐問題為主的高等教育研究替代以理論建構為主的高等教育學研究,給高等教育學科研究乃至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帶來危機。

二、坐而論道:高等教育學研究的反思

“坐而論道”是指研究者脫離高等教育實踐進行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另一種值得關注的傾向。追求科學完整的高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是高等教育學研究的任務。從“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看,“坐而論道”可以表述為,學者在開展高等教育學研究時,忽視了高等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對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重要意義,抽象地就“理論”而“理論”,使得高等教育學研究成果缺乏理論創新。

我國學者對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研究的關注,起源于80年代關于高等教育學研究對象、學科性質、邏輯起點、研究方法等諸多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探討。這些探索對于高等教育學科的科學化構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現象,學科理論體系建構往往過多地強調學科的內在邏輯,忽視實踐的客觀需要。其結果,或是簡單套用教育學理論,或是直接引用外國的或外學科的理論框架來簡單驗證或審視我國的高等教育問題,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研究還不夠深入,也缺乏足夠令人信服的理論成果。如潘懋元先生所指:“中國不少高等教育文章,理論一大套,頗具聲勢,卻是‘不結果的花’,……花不結果,恐怕只是過眼云煙?!盵注3]高等教育學的相關知識由于缺少必要的實踐關懷,必然會對高等教育實踐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我國的許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少可能是‘假命題’,或者是人為的命題,缺乏實踐的基礎。很多情況下,學者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沒有人會在意研究成果是否源于實踐、歸于實踐,并服務實踐?!盵注4]通過反思,學者們日漸發現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似乎與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實踐關系不大。在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潘懋元先生就曾指出,“坐而論道”既無助于理論聯系實際,也無助于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注5]

三、“問題”與“理論”的平衡:“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關系再認識

應該承認,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必須立足于問題研究,但問題研究并不能自覺構成一門學科體系。因此,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學科早日走向成熟,有必要平衡好高等教育研究中“問題”與“理論”的關系。

1.以問題研究為基礎,深化學科理論思考。

在西方國家,尤其以美國為代表,一般認為高等教育不能稱之為一門學科,至多算作一個研究領域。阿特巴赫就認為,“高等教育確實是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它將不會成為一個單獨的科學學科”。[注6]西方國家開展高等教育研究多強調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研究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問題,“高等教育研究以院校研究的建制存在,從而形成了一個多學科的研究領域”。[注7]高等教育雖然至多只能稱為一專門的研究領域,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西方學者對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一批從哲學視角審視高等教育的著作已成為本領域的經典,例如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其對“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機”的反思和重估,就是高等教育學研究的經典范例。我國雖然堅持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制,但是高等教育學研究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辨析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其根本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強化研究者學科研究的意識,提醒研究者不要滿足于停留在實際問題研究的“虛假繁榮”,要從問題研究熱中冷靜下來,沉心靜氣,踏踏實實地進行理論反思,為推進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做一些基礎工作。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表明,學科理論研究必須重視理論的實踐來源。正如波普爾所說,科學僅僅從問題開始。強化問題意識,關注國家或地區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前沿問題,為改革和發展服務,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鮮明特點。可以說,高等教育實踐以及實踐中的“問題”,構成了高等教育學研究的基本信息來源和依據。

2.推動“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學研究”轉型

問題也有多種多樣,并不是所有的熱點、問題都能成為理論研究的重點。從概念內涵上說,既然高等教育研究將一切高等教育活動都納入到了研究的視野,那么,作為以學科理論研究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學研究肯定也應該從屬于其中。但是,高等教育研究如何才能成為高等教育學研究呢?根據上述的分析,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首先,要科學選擇研究對象,要堅持學科立場,對高等教育的研究對象進行學科化的篩選,找到能夠體現高等教育特殊矛盾的基本問題。這就要求研究者要對高等教育發展實踐中存在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抽象,從而提煉出真正符合學科內在邏輯、關乎學科發展的“真問題”;其次,高等教育學研究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檢驗已有理論,提出新的概念與假設,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大量低層次問題研究基礎上概括抽象出更為科學的學說與理論。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不是簡單的現象分析或實用性的問題解決方案,而要用科學的方式將其轉化為理論思維的課題,追溯其理論內涵,提升其理論品質,并以此構建起一個由一系列比較穩定的概念、原理、原則等要素組成的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因此,從動態發展的角度來說,高等教育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的一種研究活動,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是形成高等教育理論的基礎,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化和學科化的總結即為高等教育學。溝通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之間的聯系可以把學科建設與實際問題研究結合起來,從而有效防止學科理論研究與實際問題研究“兩張皮”的狀況。

3.加快構建高等教育中層理論

在研究實踐中,“問題”與“理論”的脫節往往表現為具體問題與宏大理論之間難以架起溝通的橋梁。因此,推動高等教育研究走向高等教育學研究還需要推動高等教育中層理論的構建。中層理論是美國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提倡的一種研究思路。他認為:“中層理論的意義在于架通抽象理論研究與具體經驗分析之間的橋梁,是一種介于抽象的統一性理論與具體經驗性描述之間的理論?!盵注8]中層理論并不排斥宏觀經典理論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建構策略,而是針對宏觀理論因普遍化、抽象化所產生的理想化和空洞化的弊端,旨在開辟被宏觀理論所忽視的具體領域和研究方向,增強理論研究的適應性和指導性。實現這一理論設想的策略是:“通過區分宏觀理論問題和微觀現實問題,建立針對經驗調查的中層理論構想和假設,并使這些構想和假設能夠在具體的經驗調查中得到證實?!盵注9]盡管“中層理論”是在社會學的研究中形成的,但是對高等教育研究也有著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它既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研究中問題研究的理論層次,避免問題研究停留在就事論事層次的弊病;也可以幫助高等教育學研究脫離長期局限于宏大理論闡釋的局限,避免理論研究陷于抽象推理和純粹思辨的困境,從具體問題出發,然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煉理論,從而開辟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學研究轉型的路徑。

注 釋

1 胡建華等.高等教育學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M],2006:17~18、20、21

2 胡曉欽.高等教育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研究關系辨析:兼論高等教育學學科性質[J].南通大學學報,2005(6)

3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較、困惑與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1991(4)

4 王建華.走向從實踐出發的高等教育[J].江蘇高教,2008(2)

5 夏 P.“求真”與“求用”.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反思[J].江蘇高教,2008(3)

6 趙炬明.學科、課程、學位:美國高等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爭論及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2(4)

7 王建華.高等教育作為一門學科[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第3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在當前的高等藝術教育中,教育者往往過于注重藝術生藝術素質和藝術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藝術這本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生對文化總體性的認識和文化素質的養成。提到藝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時,教育者們常常提到的是藝術作為整個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藝術教育對于社會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認為 “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在整個人類文化大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藝術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從那時起,藝術作為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始終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入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其次,目前藝術教育中存在著重專業學科發展、輕視文藝理論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的現象,從而導致藝術教育中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不夠寬廣'文化理論方面的知識欠缺等現象。然而,隨著文化研究這一學科的發展,人們慢慢認識到,文化本身的理論思考和認知對于當前大學生的藝術教育同樣可以起到促進和補充作用。

 

文化研究肇始于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和英國的伯明翰學派,但是其學科研究范圍早已超出了先前的研究范圍,涉及到社會理論、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學、藝術學、傳媒研究等各個領域,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超學科”和“后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學科性和總體性學科特征,尤其是近年來對文化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探索,而這一問題也是當前藝術界的熱點問題。所以,如果能夠在藝術類學生,尤其是藝術類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關課程,不僅能進一步加強和豐富藝術教育的學科設置,而且將大大促進藝術生對文化總體性特征的認知和把握,同時也有助于他們理解當代諸種藝術的外在形態和文化內涵、各種藝術理論的生發和論述,從而更好地思考和認識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向和流行趨勢,把握藝術創作發展的規律和方向,促進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下面本文將從文化研究的學科發展、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文化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問題)等方面論述文化研究對藝術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1 文化研究的學科發展

 

文化研究這一新興學科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1 964年英國伯明翰大學成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研究,指的就是該中心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該中心的奠基者也是該理論的靈魂人物包括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E.P-湯普森斯(E.P.Thompson)、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等人。他們從對工人階級大眾文化的關懷出發,探討了不同社會集團的文化支配權問題,同時,為研究工業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當代生活及文化現象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路,也為世界范圍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英國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幾十年里,文化研究這一新興學科因其跨學科性或者說強大的學科包容性迅速被美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學者們接受,就此著書立說,從而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起來。如美國出現了一批以格羅斯伯格(Grossberg,他曾在英國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學習,是霍爾的學生)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學者。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社會學教授本-阿格爾(Ben Agger)出版了《作為批評理論的文化研究) -書,該書從文化取向出發,對伯明翰派文化研究進行了概況總結,認為該學派的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是跨學科性;其次強調廣義而不是狹義的文化定義;再次拒絕高雅與低俗的文化二分論;最后,文化既是實踐又是經驗。

 

20世紀70年代,文化研究的影響范圍繼續擴大。首先,法國理論家路易斯.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意識形態理論和意大利工人革命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權理論”相繼被納入文化研究的學科領域中來。其次,女性主義和“后殖民文化”研究成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80年代和90年代以來,后現代文化與藝術研究、傳媒研究、同性戀研究、種族與族裔問題研究及全球化問題也成為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至此,文化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已經從英國伯明翰學派所關注工人階級文化、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擴展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學科研究,其綜合性(或稱學科交叉性)、廣泛性和復雜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門學科。

 

2 文化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問題

 

當前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就是文化的現代性問題,而這一問題也是當前藝術研究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在藝術教育中,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在于其關系到當代人對藝術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常常聽到有學生抱怨說弄不清當代藝術、現代藝術及后現代藝術到底應該如何區分、如何定義以及如何闡釋?其實這個問題也—直困擾著許多中外學者,值得慶幸的是,不同國度、不同學科背景的文化研究學者在經過一番細致的考量之后,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解釋。

 

法國哲學家和社會思想家米歇爾.???Michel Foucault)認為應該把現代性看作一種態度而不是歷史的一個時期來看待。“我說的態度是指對于現實性的—種關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選擇,一種思考和感覺方式,一種行動、行為的方式?!庇幕碚摷宜箞D亞特·霍爾提出了現代性多重建構理論。他認為,現代性是一個復雜的多重建構過程,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四個主要社會進程,它們的交互作用構成了現代性。同時,也有藝術家主張現代不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而是兩種不同的繪畫形式或者風格:現代主義取代的是傳統的古典主義,打破了模仿寫實的繪畫原則,各種抽象畫派應運而生;而后現代主義用過于局部、純粹和形式化的風格終結了現代主義宏大敘事的畫風,挪用、拼貼、戲仿稱為主要的表現形式。

 

此外,西方文化理論研究者對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關系進行了闡述。當代性和現代性著名研究學者齊格蒙特-鮑曼( Zygmunt Bauman)認為后現代性并不必然意味著現代性的終結,或是拒絕現代性。后現代性本質上乃是現代精神長久地、審慎地和清醒地注視自身,注視自己的現狀和過去的活動。后現代性就是正在來臨的時代的現代性。與此同時,法國著名后現論家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堅信,現代性總是不斷地孕育著它的后現代性,后現代性不過是在重寫現代性,而不可能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冬F代性的五個悖論》一書的作者— 法國理論家安托瓦納貢·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則指出了后現代的噯昧性和矛盾性,認為它—方面極端現代,—方面又反對現代;—方面主張大眾的通俗路線,另—方面又墜入精英主義的窠臼。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后現代也許代表著真正的現代性遠未到來。鑒于現代性內部的諸種矛盾和沖突,美國學者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提出了兩種現代性——“文化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理論進行論述。美國另一個學者馬歇爾.伯曼則認為現代主義表現為三種形態:“退卻的現代主義”,“否定的現代主義”和“肯定的現代主義”?!巴藚s的現代主義”強調藝術的自主性以及生活實踐的區別;“否定的現代主義”力圖拋棄一切價值,是一種反對現代存在的總體性革命;而“肯定的現代主義”則指普通意義上的后現代主義——打破藝術與生活以及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創造出多元豐富的藝術形式。

 

德國社會思想家喬治·西美爾(Simmel 1858-1918)非常強調文化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對現代社會文化中的諸種現象,如時尚、現代文化中的沖突、女性角色、貿易博覽會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指出現代社會中的文化缺乏普遍價值和意義,不復具有統一社會的功能,不得不淪落為商品,而以商品為主導的文化無休止地刺激著現代人的神經。在此基礎上,當代文化理論家哈貝馬斯(Jugen Habermas)認為,現代性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世界的“祛魅”,即一個有著有機結構的自由社會、連同人們對這種有機社會的向往一同離人類而去?,F代社會的人們更多關注和追尋的是多元、自治、自由,而不是前現代社會中被高調宣揚的最高價值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3 文化研究對當前高校藝術教育的作用及影響

 

通過上文中對文化研究這一新興學科的發展歷程及其對文化現代性等問題的論述,可以看出這門學科方興未艾,作為一門具有廣泛包容性和整體性的學科對于藝術教育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鑒意義。眾所周知,藝術這一學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國內有學者曾提出將藝術教育視為一種綜合性教育的觀點,認為“綜合性藝術教育就是一種大寫的藝術教育。在藝術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態關系,不僅體現在各門藝術之間的藝藝相同,更重要的是把這個相互通達的藝術整體與生活、情感、文化、科學聯系起來??傊ㄟ^藝術與世界的多元聯系,藝術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識技能,而把藝術放到一個廣泛的關系中,從而使學生能生動、完整的藝術,充分感受它的魅力,體會藝術背后的文化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強調藝術與世界的多元性聯系,建議把藝術放到一個更廣泛的關系中去,并將其視為藝術教育的總體發展方向之一。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讓文化研究走入課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其重要性在于讓藝術生從藝術各學科與文化的外在聯系中理解藝術,從文化的視角觀照藝術的特性,在借鑒吸收文化研究領域對于文化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等文化藝術熱點問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來把握認識各門藝術的特征與技法。另—方面,開設文化研究課程,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當代諸種藝術的外在形態和內在文化內涵、更清楚地認識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向和流行趨勢。

 

其次,在高等藝術教育中加入文化研究相關課程,也有利于完善、豐富藝術類研究生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使藝術類研究生能夠接受更全面的人文學科教育,為繼續藝術類各專業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學術基礎。與此同時,這不僅是對當前藝術教育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其實這也有助于提高和拓展文化研究在目前大學藝術教育教學體制中的地位,從而提高該學科的社會影響力、認知度及其應用與實踐。因此,文化研究與藝術學科中的藝術素質教育、藝術學理論教育應該是相互借鑒、互為補充的關系。

 

總之,藝術教育中,文化研究與藝術技巧、藝術素質、藝術學理論的協同發展,將大大拓寬藝術類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視野,提升學生的學術研究素養,從而取得更優秀的學術研究成果,最終有益于學術知識的傳播、新的學術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學術氛圍的建立。

第4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摘要】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邁進了大眾化階段, 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大眾化階段并不意味著拋棄精英高等教育, 相反, 在大眾化階段, 精英高等教育依然存在且將更加繁榮。

【關鍵詞】大眾化階段、拋棄精英高等教育、更加繁榮

【本頁關鍵詞】論文寫作、雙刊號CN期刊

【正文】

當前,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邁進了大眾化階段, 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大眾化階段并不意味著拋棄精英高等教育, 相反, 在大眾化階段, 精英高等教育依然存在且將更加繁榮。美國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其精英高等教育也處在世界首位, 一流大學眾多, 為美國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個后發國家, 我國應該吸收、借鑒美國在發展精英高等教育上的經驗, 避免其不足, 從而發揮后發優勢, 高效率、高質量的發展我國的精英高等教育,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一、大眾化階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內涵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精英高等教育不僅代表高等教育發展階段之一, 更表示一種高等教育理念, 這種理念存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階段, 是國家培養英才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 是為了滿足少數人( 特別是智力發展水平較高的人) 的教育需求而設的, 其面向少數具有極佳天賦和潛質的學生, 目的是讓這些更容易成才的人盡早成才, 盡可能成為高水平人才。在大眾型高等教育中學校仍然需要培養精英, 但這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精英, 包括所有經濟和技術組織中的領導階層。從學校類型上來區分,美國卡內基委員會提出的大學卡內基分類法得到世界廣泛的認可,其中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型大學被認為是從事精英高等教育的主要機構。我國具體體現在列入“985工程”建設的34 所大學, 而以北大、清華為首的前九所大學更是精英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美國精英高等教育的特點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家之一, 也是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 同時還擁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發展精英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功經驗, 加速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文章來源】/list.asp?classid=43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第5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焖贁U張,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研究隊伍也在迅速壯大。僅從碩士研究生培養來看,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全國高等教育學碩士點二十余個,在校研究生近百人;時至2010年,碩士點近一百個,在讀碩士生超過兩千人。隨之而來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產量”劇增。中國知網1979年至2012年收錄的期刊論文中,“高等教育”研究類的記錄有七十二萬七千多篇,其中2001年以后的記錄為五十七萬七千多篇。換句話說,79.4%的論文是進入本世紀后生產出來的,12年間平均每年生產四萬八千多篇。隊伍的壯大和論文產出量的增加,本該是件令人欣喜的事。然而我們需要冷靜地思考一下,高等教育學科的學術是不是真的“繁榮”了?這些期刊論文究竟貢獻了多少新知識?又有多少成果對高等教育實踐產生了實際的影響?

高等教育學作為學科或者作為知識領域,本質上是應用性的。如果這個判斷能夠成立,那么高等教育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就應當是能夠對高等教育實踐產生影響的。用通俗的話講,它們應當是“有用”的。最直接的一個用途,便是向政府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者建言獻策。可現實中我們不難看到,巨量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真正能為政府、學校采納的少之又少。此種尷尬,是由于研究的消費者——政府和高?!簧萍{言,還是由于研究的生產者——學者——建言無當,或是兼而有之?吾儕不可不思。

主政者是否善納良言,執事者是否從諫如流,此處姑且不論。若就學者建言觀察,確有值得思量之處。在諸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有多少是出于憂心事業之思,有多少是琢磨教育發展之精微,又有多少是為其他目的而制造的“敲門磚”?出以公心之誠、得自體察之純,乃有思慮之真。建言首先得是真言,有立意之誠,有專注之純,方有真言。前賢說得好,“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擔道義是前提。若“著書都為稻粱謀”,哪怕手再神妙,做出來的文章難免無病。清代名臣說過:“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意思就是建言者要設身處地為對象著想,所言才能切中要害。

當然,建言光有真誠、純粹還不夠,還需要進言之善。研究要科學、要理性,要有的放矢,要言之有物,要有前瞻性。學術一點說,高等教育研究一定要提倡以事實、數據為依據,提倡科學的方法論和遵循學術范式,力戒主觀空論,力祛浮泛虛妄,力避“事后諸葛亮”。直白一點說,如果我們提出的主張主政者不以為然,掌校者不以為然,教師不以為然,就失去了其價值。最近在報上讀到胡鞍鋼教授的一句話:“批判很容易,建言很難,把建言變成政策更難”,深以為然。當下的高等教育研究,批判現實的多,應然分析的多,主觀思辨的多,實然的研究少,科學的研究少,富有建設性的成果少,能夠轉化為政策的更少。把建言轉化為政策,除了要有服務國家、社會、事業的胸懷,還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有洞察大勢的前瞻眼光,有不折不撓的意志和把握進言機遇的智慧。

當前,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正在趨于深入,遇到的問題也更加復雜和深層,迫切需要教育研究者貢獻真知灼見。本期“對重啟教育改革議程的思考”、“試析依法治校的基本特征”、“教育對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諸文,提出了今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若干重要的問題,希冀引起關注。期待有更多的良言善策為世所用。

第6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這些學校,特別是一百多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競爭性是相當強的, 可謂百里挑一, 而且這些學校的學費普遍較高。如此, 有利于避免整體高等教育質量的大眾化。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的競爭性、可謂百里挑一

【本頁關鍵詞】核心期刊快速發表、國家級期刊征稿

【正文】

( 一) 多元化的入學選拔方式一流大學需要有一流的學生, 而精英高等教育質的規定性決定了只能有少數人接受精英教育, 精英高等教育的規模較小, 因此對精英的選拔也是非常嚴格, 可以說是百里挑一、寧缺毋濫。美國高校的招生由大學自主決定, 社會專門機構提供學習能力和學術水平測試( SAT) 方面的全國性考試服務。不同類型的大學采取不同的招生錄取辦法。社區大學面向所有申請者, 開放式錄取; 一般性大學根據情況進行最低限度的篩選; 實施精英教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則采取競爭性或選擇性招生的辦法。一般要通過考察申請者三方面的材料后擇優錄取: 一是SAT 成績, 二是高中的學習成績、論文寫作和社會實踐等情況, 三是有關人士的推薦信和面試情況。這些學校,特別是一百多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競爭性是相當強的, 可謂百里挑一, 而且這些學校的學費普遍較高。如此, 有利于避免整體高等教育質量的大眾化。( 二) 靈活的教育培養方式美國高校主張自由教學, 普遍采用選課制和學分制, 開設大量跨學科課程, 強調學科的廣度和深度, 給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教學方式上, 美國研究型大學注重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將教學重點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轉移到以研究、探索為基礎的教學上來, 采取靈活的教育培養方式, 以教學帶動科研, 以研究促進教學。其一, 使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變為探索者, 本科生可以直接參與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參加的科研活動。如MIT 制定了“擴大大學生研究機會計劃( UROP) ”、加州理工大學推出“ 夏季大學生研究計劃( SURF) ”、紐約州立大學確定“大學生研究和創造活動”, 都要求100%的本科生在學習期間有機會參加研究活動。其二, 為每個本科生配備導師, 引進研究生教育中師生一對一的指導關系。耶魯、MIT、斯坦福、加州各大學分校都建立了教師指導小組, 隨時對本科生的學習、生活等予以指導、鼓勵乃至批評。其三, 開展研討式學習。各大學為各個年級本科生開設大量研討式課程( seminar) , 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開拓視野, 使其學會如何成為一名大學生及形成科學探索精神。( 三) 較高的淘汰率大眾化階段, 精英高等教育已由一種開始式確認轉變為過程式確認, 進入了高等學府并不等于可以成為精英, 其還要經過大學的教育、選拔、淘汰。美國大學引進競爭機制,堅持學習標準以保證學習質量, 因此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 達30%,學生必須努力學習,否則難以在大學“生存”。這也造成了很多年后有的學生取得很大成功而有的學生卻一事無成, 學生之間的差距較大。一方面, 一些學生由于自主性較差或沒有明確的目標, 最終不是被學校的各種理由除名就是因為無法完成他們的課程而不得不離開學校。

【文章來源】/article/43/6394.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第7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臺灣地區應用型碩士培養模式2009年3月,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年度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了“積極調整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結構,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加快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逐步發生挑戰,研究生培養從過去的學術性為主轉變為應用型為主,并擴大了應用型專業學位的招生數量。這種培養目標的轉型,標志著我國現有的單一的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發生改變。在政策上,我國應用型碩士培養的口號早已打響,但實際情況并非如字面的轉換簡單。應用型碩士的培養模式構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社會企業對于目前培養出的應用型碩士也存在較大的質疑。針對應用型碩士培養出現的問題,本文以正修科技大學工學院為例,剖析其應用型碩士的培養模式,從而對我國大陸地區應用型碩士的培養提供建議。

一、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情況

臺灣地區高等教育與大陸地區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大陸高等教育分為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臺灣地區高等教育也是分為高等教育和技術與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學術性專門人才,學生可由中學一直讀到博士學位。技術與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應用科學與技術的實用專業人才,包括高級職業學校、五年制??啤⒍曛茖??、二年制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四年制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學生完成職業技術本科教育后,可進入研究所攻讀碩士班,如若繼續深造,還可以繼續讀博士班深造。以上兩種類型,上下銜接,左右貫通,形成一個渠道多樣、體系完整、交叉互通、具有暢通升學未來的職業技術教育一貫體系。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是兩個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學生有權利選擇普通高等教育,開展學術研究,也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學習,完成博士學位,成為高級應用型人才。臺灣地區應用型碩士,等同職業技術教育的碩士階段。筆者以臺灣地區正修科技大學工學院土木與工程資訊系為例,了解其應用型碩士的培養模式。

二、正修科技大學工學院土木與資訊系應用型碩士培養模式

(一)科系簡介

正修科技大學工學院土木與資訊系成立于1965年,曾名正修工專土木工程科,1989年增設夜間部兩年制,1999年改制為工程土木系,招收大學部及進修部,2006年成立營建工程研究所,2007年更名為土木與工程資訊系。土木與工程系課程規劃:以土木工程技術為主題,以電腦應用為輔,并注重專業課程之實務教授以培育具有專精技能的現代土木技術人才。

(二)入學要求

1.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有關系畢業,取得學士學位者。

2.符合教育部認定標準之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有相關系畢業,取得學士學位者。

3.合于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學同等學歷認定標準――第三條)報考碩士班之規定者。

從上可以看出,其入學要求有其特殊性。由于臺灣地區高等教育雙軌制的存在,其碩士招考范圍較大陸地區高校范圍廣,含有大學本科畢業生及職業技術類本科,??疲êぷ鹘涷?、資格證等)均可以報告,參與碩士研究生的考試申請。大陸高等教育沒有達到雙軌制的教育系統,在招生上達不到臺灣地區的招生靈活性、范圍廣泛性特點。

(三)課程方面

其課程體現了正修科技大學工學院與資訊系課程特征。從2013年的課程要求中,對于應用型碩士生課程的學分要求都差不多保持在30學分以上。研究生一年級上學期,有海外研習。這一點在大陸應用型碩士培養過程中很難看到。從其課程開設情況看,其開設的課程立足與實際生活、社會所需,具有較強的實際應用效用。

(四)學制特點

所有碩士均為2年學制,這點和大陸地區全日制工程碩士部分2.5年的不同。大陸地區高校一般都是采取先開設課程,然后實習加碩士論文撰寫,畢業。正修科技大學工學院土木與資訊系中營建工程研究所課程中,其課程與碩士論文處于同期,研究生二年級仍有課程需要學習,另外,也開展了碩士論文撰寫。

(五)建教結合模式

正修科技大學在建教結合方面較強的優勢。原因有:臺灣地區教育政策,隨著臺灣地區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臺灣地區不僅在《大學法》中明確規定大學要與政府機關、事業機關等進行產學合作,“教育部”還頒布了《建教合作實施辦法》,對建教合作的內容、經費、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及簽訂的契約內容進行詳細規定,從法律上保障了產學合作的實施。正修科技大學榮獲“教育部”典范科技大學示范基地,擁有7個產學研發中心。一方面,解決社會所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給予研究生以實際接觸真實世界的基地,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其應用型碩士的實踐能力。

三、啟示

首先,從入學要求上看,正修科技大學應用型碩士的招考要求,較大陸高校應用型碩士招考有一定的靈活性、側重學生的實際能力等。這種做法,在招考中擴大了學生生源的數量,有利于學生入學的公平性,重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其次,應注重課程的實際性,緊密結合實際生活所需、社會最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的解決上,注重課程實際效用性,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第8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文章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我國的高職院校也有如雨后春筍般崛地而起,其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科技人才,這是無可置疑的,但近年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實踐能力明顯不足,這是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性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在積極推進研究型教學、大力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基礎上,把重點投向畢業環節的管理改革,探索提升本科人才培養的新途徑。鑒于此,本文就高職院校畢業環節改革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旨在優化畢業環節,培養更加優秀人才。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環節;改革

畢業環節是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協作能力和敬業精神的重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參與科學研究或工程設計項目,從中受到系統的專業訓練。我們知道,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質量的優劣,不僅直接反映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強弱,也問接反映了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因此,抓好畢業環節的教學管理工作,提高畢業環節的教學質量,應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1 基于高職院校的角度

1.1 深化課程改革,加強學科間的滲透

高職院校首先要深化課程體系改革,促進各個學科間的滲透,構建基于“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新體系。具體方法如下:第一,強化畢業論文相關意識,提前進行必要的畢業論文的宣傳教育;第二,每年依據實際情況設置必要的選修課,經常舉辦不同學科的前沿發展相關知識講座,適當增加實驗室的開放面積;第三,適當提高畢業論文的學分分值,突出體現出畢業環節在教學計劃以及學分體系中的重要重要地位;第四,提前訓練文獻資料的查閱,鼓勵學生積極撰寫調研、調查報告,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導師間的科學研究;第五,合理設置能夠有效拓展科研思維以及方法的綜合性課程,有效實現學科之間的滲透。

1.2 加大管理力度

高職院校應當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畢業環節工作規范和系統的管理制度,完善符合實際的可執行的質量評價體系。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建立健全畢業設計以及畢業論文的相關的規范化要求,設立專門的管理以及指導機構,保證建立的制度以及標準的具體落實以及嚴格執行。另外,學校應當處理好就業以及畢業論文設計間的關系,為學生能夠高質量、高標準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時間上的保障。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建立立體審核、畢業設計、論文自審與評價以及畢業論文答辯等一系列規范的管理制度,增強相關指導教師的責任心,有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畢業設計研究的積極性。

2 基于教師的角度

2.1 教師提高自身修養

高職院??梢砸赃x送部分教師外出攻讀博士的途徑使教師掌握最新的科研動態。使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環節有效結合所學課題的研究方向以及相關廠家的技術革新方向,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實用性。

2.2 實行導師負責制

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階段,高職院??梢酝ㄟ^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學生的指導教師。由導師負責學生的專業學習以及相關論文資料的積累,同時,學生也應當向導師學習相關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在畢業的實習階段,導師負責協調學生以及實習單位間的關系,并且進行必要的畢業論文指導?;诖朔N形式的師生協作關系,不僅加深了師生間的感情,更有助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3 基于教學的角度

3.1 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

在深入研究課程體系的同時,應當采用能夠反映學科最新、前沿的教學內容,積極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及方法。通過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體現新體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為目的”的教學觀念,促使學生有效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及開拓的學術視野,奠定學生畢業設計環節堅實的理論基礎。

3.2 提高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現代化社會,提高學生收集最新、最多的信息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利用計算機網絡檢索科技文獻,已為越來越多的科技者所重視,利用計算機網絡查找文獻,快速、準確、而目_操作十分簡單。目前,高校的圖書館均開設有計算機網絡檢索系統,這樣就能方便的查閱全球范圍的自己需要的資料。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使學生了解初選的畢業論文前人是否做過,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時學習別人的科研構思和科研方法,引進相鄰學科的新觀點、新思路。

3.3 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人文以及心理素質

加強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及心理素質的培養,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追求與熱愛。要求學生掌握博而專的知識,突出創新的多種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是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判斷能力,解決問題是在正確分析問題的基礎上,著手處理。在畢業環節,要求學生注重實驗研究方法的改進,將白己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探討實驗過程中反應機理,繼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提高科研水平。

4 結論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畢業設計環節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顯現,然而,目前高等職業院?,F存的畢業設計已經難以滿足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進行高等職業院校畢業設計環節的改革,就變得十分迫切,鑒于此,本文從基于高職院校的角度、基于教師的角度以及基于教學的角度三個角度探討了高等職業院校畢業設計改革,旨在完善高等職業院校畢業設計環節,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培養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文.

[2]來茂德.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探索[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12.

[3]余國貞等.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培育創新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第9篇:高等教育研究論文范文

潘先生不僅始終立足本土,以開放的姿態、謙虛的態度,主動借鑒地引進適合中國國情的一切先進成果,他還身體力行,大力推廣中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潘先生認為,國際化的題中之意還在于中國研究者參與世界高等教育事務的話語權。通過平等對話、溝通理解,不僅介紹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成就、問題,而且探討世界高等教育的規律與趨勢??梢姡叱鋈ァ屖澜缌私庵袊母叩冉逃芯渴桥讼壬叩冉逃芯繃H化思想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潘先生先后到過日本、菲律賓、泰國、英國、新加坡、尼泊爾、科威特、美國、俄羅斯、荷蘭、挪威、立陶宛等多個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將中國的高等教育成果積極向境外推廣,促進高等教育的學術交流。他特別注重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開展合作,并與人合作編了一些英文高等教育著作,如《Legislation:TheGuaranteeofDevelopmentofPrivateHigherEdu-cation》(《PrivateHigherEducationinAsiaandthePacific》,UNESCO,PROAPBamkok,1996)、《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StudyinChina》(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China,1997)、《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China:Past,PresentandProspect,Chance-TransformationinEducation》(Syd-ney:TheUniversityofSydneyPublishingHouse,2002)等。這些英文著作在溝通中外高等教育學術理解、推廣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助力作用。此外,潘先生還指出,高等教育研究應積極參與國際高等教育課題研究,促進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交流和學術的普及。正是由于潘先生不斷踐行著其“走出去”的國際化理念,國外學者開始關注潘先生及其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如加拿大的許美德、美國的白杰瑞、挪威的阿里•謝沃。其中,挪威學者阿里•謝沃先生的著作《潘懋元———一位中國高等教育學的創始人》(PanMaoyuan:AFoundingFatherofChineseHighEducationResearch)于2005年7月在挪威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正式出版,該書集中介紹了潘懋元先生創建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設歷程并展示了中國高等教育在21世紀的發展和研究趨勢。這對于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理念走向世界意義重大。2007年,國際權威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SCI)收錄的、在美國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在第3期發表了潘懋元先生7篇學術論文。這7篇論文構成一個專輯,題為“潘懋元和中國高等教育”,涵蓋了潘先生創建高等教育學科和各個時期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問題最主要的學術思想。該專輯的內容主要有“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學科芻議”“教育基本規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中的運用”“走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思想的轉變”“關于民辦高等教育體制的探討”“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等。據悉,以專輯的形式在《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上出版個人系列論文還是史無前例的。潘先生系列論文的國際發表,表明了世界對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對進一步擴大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研究的世界影響意義深遠。

二、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思想的特點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重要倡導者與踐行者,潘先生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如何實現”這一問題上表現出了強烈的本土意識、廣闊的國際視閾以及高度的責任擔當,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國際化道路。

(一)強烈的本土意識,主動借鑒而非被動依附“如何引”是“引進來”的關鍵所在。在引進高等教育先進理論成果時,潘先生是“主動借鑒”地引進而非“被動依附”地引進。選擇借鑒與選擇依附,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借鑒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以他國為鏡,對照自己,吸取有益的經驗;而依附是不顧本國具體國情,對發達國家的先進成果照單全收、盲目套用現成模式??梢?,借鑒的立足點是“本我”,而依附的立足點是“他者”。不少研究者不顧具體國情,迷失于“與國際化接軌”的口號,認為凡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方法就是正確的、科學的,自覺不自覺地依附于西方高等教育的研究理論,導致研究成果缺乏原創性與創新性,結果出現“越‘國際化’‘現代化’也越‘邊緣化’的情形”。潘先生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特色、國際地位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客觀的認識與理性的評價,始終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秉承“有沒有借鑒之處”與“可不可以借鑒”的原則,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創新發展。“有沒有借鑒之處”解決的是國外研究成果先進與否的問題;而“可不可以借鑒”處理的是與具體國情適合與否的問題。任何國家的高等教育研究都受其文化傳統、歷史條件、價值取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高等教育的理論成果在當時當地或許具有成功的解釋效力,但應用于別國別時則可能出現理論誤導實踐的情況。因此,“拿來主義”“生搬硬套”不可能是真正地“引進來”,只能是陷入“某國化”的被動依附與寄生局面。

(二)廣闊的國際視閾,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并重“從哪引”和“走向哪”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國際視閾的廣度,同時也影響著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發展深度。潘先生不僅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成果,更關注發展中國家,是“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并重”地“引進來”,同時也是“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并重”地“走出去”。從整體上講,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無論在研究成果還是辦學實踐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優越感。美國著名學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就曾指出,美國高等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換言之,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與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這種論斷難免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視閾產生誤導———盲目排斥對非美國或非發達國家的研究。但是,潘先生并不迷信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圣經”,其研究視野沒有僅僅局限于發達國家,而是從一開始就關注、研究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成功經驗以及失敗教訓。他充分打開國際化的研究視野,海納百川、博采眾長,不僅從發展中國家“引進”,主動學習借鑒,同時還“走向”發展中國家,將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推而廣之、互通有無。可見,潘先生跳出了“發展中到發達”的單線學習借鑒,變為“發展中到發達”“發展中到發展中”的多線學習交流,由“單向引進”向“雙向交流”發展。

(三)高度的責任擔當,自信力與使命感兼具“走出去”的目的是讓世界了解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進展與成果,并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中國學者應有的貢獻。“能否走出”以及“走出去的程度”與高等教育研究者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力與使命感密切相關。信心缺失,難以“走出去”,即使勉強“走出去”,也難以“走遠”。當“學科取向”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遭遇“領域取向”的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時,部分研究者自覺本國高等教育理論成果“土氣”,缺乏“走出去”的信心與勇氣,不敢與國際高等教育研究同行一較高下,影響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國際化進程。潘先生不僅懷揣著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堅定信心,同時還秉承著將其推而廣之的使命意識,通過編著高等教育英文著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等形式,身體力行地積極“走出”,力圖突破中外高等教育研究的語言文化隔閡,擴大交流途徑,溝通學術理解,將我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中國學者更大的貢獻。種種踐行,體現了潘先生“大社會”的責任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分享不應局限于國內,而應走出國門,實現國內外同行的互通與共享。

三、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思想的啟示

成 人 黄 色 免费 网站无毒| 国产精品爱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欧美91| 熟女少妇内射日韩亚洲|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亲少妇摸少妇和少妇啪啪| 99热视热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91在线免费| 久久6免费视频| 天堂在线观看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主播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 女人一级特黄大片国产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少妇| 精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亚洲 欧美日韩 综合 国产| 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aaaaaaa片|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va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区在线和狗狗| 久久不卡精品| 亚州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欧美丰满老熟妇xxxxx性|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一极内射視颍一|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网站| 国产高潮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黄片小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亚洲欧洲综合| 日本高清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扒开双腿自慰出白浆|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美女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