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國傳統藝術論文范文

中國傳統藝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傳統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中國傳統藝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

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主要指的是古印度梵劇、古希臘戲劇以及中國傳統戲曲等,古老中國傳統戲曲可以追溯到上古對圖騰頂禮膜拜的歌舞,中國傳統戲曲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慢慢從上古歌舞孕育成明清傳奇、宋金院本、漢百戲、元雜劇以及唐戲弄等,表演藝術不斷完善,成為一門集合“雜技、表演、舞蹈、文學、美術、音樂、武術”等多門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詩”的國度,比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等,通過幾千年凝聚以及升華,古代文人中已經形成了以“詩”為主體的一種審美模式。中國傳統戲曲蘊含了幾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散發著強烈的“詩”一般的氣質以及神韻,不管是表演還是文本,其審美思維都和西方戲劇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傳統戲劇之所以在世界戲壇上大放異彩,主要是因為傳統戲劇自身具備中華民族特有的“詩”性。意境屬于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范疇,具有深邃幽遠、意與境諧、虛實相生等審美特征,這樣才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也可以感染到讀者的思想情感。中國傳統戲曲的意境美不僅僅體現在文本的字里行間里,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舞蹈表演中。下面是筆者對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的幾點思考。

一、情景交融的詩意化

中國傳統戲曲的意境論中“劇詩”通常都是來自于詩歌的意境論,因此戲曲意境基本上和詩歌相同,這主要包括景、情兩方面。在《閑情偶寄》中,李漁指出“情”、“景”兩個字,情發欲言、景書所睹,景主要指外景,情是油然而生的,情景交融共同產生了意境美,但是這種意境美也不是簡單的疊加“情”和“景”,必須由外“景”和內“情”完美融合。本來情感是虛無縹緲、抽象的,中國傳統戲曲屬于代言體,戲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無法讓全知全能的第三者進行表述,這就需要妥善的處理這種矛盾。《第七才子書琵琶記》中,毛聲山舉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例子,月明、雪寒、花香等都是比較抽象的人體感官感受,并不能通過畫筆直接描繪出來,但是月下畫看書人、雪中畫擁爐之人、花旁畫碟等都是實在、具體的景象,可以勾起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更加深入的體會畫外的含義。這種詩詞比興手法以及繪畫手法實際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很多戲劇作家都在研究、分析詩詞比興手法以及繪畫手法的精華,有機結合了藏露、比興手法,使戲曲變得情景交融,整個戲曲也變得更加具有詩意化。繪畫、詩詞只是一種平面靜態欣賞,相對于繪畫、詩詞而言,中國傳統戲曲意境美的動感更加立體,因為戲曲藝術的綜合性比較強,包括劇作家的文本創作,以及演員的舞臺表演。因此,戲曲意境需要劇作家自己進行一度創作,同時也需要表演藝術家自己在舞臺上的真實演繹以及二度創作,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立體、直接的意境美更容易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中國傳統戲曲對于演員的基本功具有很高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把其概括為“四功五法”,具體而言就是“念、唱、打、做(四功)”、“手、步、身、眼、法(五法)”,其中“唱”是最好的抒情方式,基本上劇詩戲曲的意境美都是體現于演員的唱詞方面。

二、虛實結合的寫意化

在《詩格》中,盛唐詩人王昌齡曾經說過“一日物鏡,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意境都是各種藝術因素虛實結合形成的結果,由特定藝術形象及其表現出的藝術氣氛、藝術情趣、可能引發的幻想形象以及豐富的藝術聯想等共同組成。大多數中國古代文人不僅是詩人,同時也是畫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古代畫論以及詩論是相通的。詩詞中的實鏡以及虛鏡可以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中國畫的傳統技法。總體而言,中國畫主要可以包括寫意畫、工筆畫兩種類型,其中“實”是指畫家用筆勾勒的實景,而“虛”指的是畫家下筆稀疏甚至完全空白的一部分。畫中雖然有實景、實物的景象,但是畫家往往對于空白的“虛化”更加重視,這部分“虛化”描繪才是構成意境美的關鍵。中國傳統戲曲實際上也是“劇詩”,因此也更容易受到“重神輕形”、“虛實相生”的影響,這樣就會形成“以虛帶實”、“以形傳神”的寫意化藝術風格。

1、時空寫意化

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中提出一種“三一律”原則,使戲劇創作的情節、地點以及時間等均保持統一。但是中國傳統戲曲并不用遵守“三一律”的原則,可以自由變換舞臺的時間以及地點。舞臺表演時間不僅可以在白天進行,也可以選擇在黑夜進行。就算是十幾年也可以壓縮成幾分鐘,就算只是幾秒鐘的思想沖突也可以經過創作后成一場戲。比如,《水滸記》中,《坐樓殺惜》這部分的內容中,在黃昏的時候,宋江遇到閻婆后到烏龍院和閻惜姣會見。因為閻婆將房門反鎖,從深夜到五更天的這段期間,閻惜姣、宋江一直都各懷心事,相互不理睬,都是自己悶坐、悶睡,宋江一直到黎明才打開門下樓。這出戲描述了黃昏——深夜——黎明整個過程發生的事情,這很容易看出戲曲舞臺比較靈活、自由,橫跨度比較大。而且空間上也有很大的跨度。

2、道具寫意化

西方戲劇理論比較注重寫實再現手法,一直想方設法的采用各種道具將日常生活情境盡量重現,因此使用的道具數量通常比中國傳統戲曲更多。但是我國傳統戲曲恰恰相反,比較偏向虛擬的寫意手法,應用的道具比較有限、簡單。比如,戲曲舞臺上只是一張方桌、兩把方椅不僅可以設置深宮大院、歡快家宴、深閨小閣、都嚴肅公堂等情境,因此戲曲舞蹈道具設計比較自由、靈活,寫意化以及藝術化都比較強。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戲曲蘊含著我國幾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有獨特的意境美,深入研究分析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意境美,可以深入挖掘出戲曲獨立的審美價值,也有利于增強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藝術魅力,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

第2篇:中國傳統藝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現代平面設計;“中國設計”;傳承與發揚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和充滿競爭的時代,設計的競爭實質上是文化的競爭,中國的設計作品若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善于發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并運用于設計藝術中,讓“中國設計”煥發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今天的平面設計是現代平面設計,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潮流,這就要求我們的設計師在采用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將這些文化元素與時代的特色相結合,做到傳承與發展并重。

1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

一個國家的歷史積淀造就了這個國家的文化,中華上下五千年,鑄就了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系列文化元素,這既是我們祖輩們的智慧,也是我們的設計在世界舞臺上擁有特性、不被同化的保證。

傳統文化元素,即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篩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如國畫、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瓷器、筆墨紙硯、中國結、鳳凰、京劇臉譜、太極拳、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中國美食(水餃、餛飩、壽桃等)等。這些東西作為中國文化元素被傳承下來,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的標志。設計師在設計時可以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與時代特征進行融合,向世界展現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實力。

2 現代平面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藝術元素

2.1 中國平面設計的現狀

中國的平面設計相對于經濟發達國家來講,興起較晚,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顯現出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有著極大的阻礙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缺乏文化內涵。設計作品缺乏文化內涵,也缺乏民族特色,使得中國設計走向世界時缺少了核心的競爭力。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文化融合交流的背景之下,中國設計師不能一味地借鑒模仿國外的作品,因為背離傳統的設計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

(2)照搬傳統文化。我們知道,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發展得來的,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血液,而時代是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雖然許多設計師意識到了傳統文化元素對設計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加以良好利用,只是一味地復制。照搬傳統文化必然會使設計藝術喪失時代個性,難以滿足當今消費者的需求,不利于增強中國設計作品的競爭力。

2.2 現代平面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意義

(1)有利于突破現代平面設計的瓶頸。中國傳統藝術元素題材廣泛、源遠流長,其形式多樣、虛實相生,可以為設計師的設計靈感帶來前所未有的啟發和觸動。在現代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有利于突破一直以來的設計瓶頸,打通中國設計的前進之路。

(2)有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發展。在設計中融入具有中國韻味的文化元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發展。

(3)有利于創造具有競爭力的民族品牌。國際競爭也是品牌的爭,在品牌的設計中,注入適當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可以使品牌形象煥然一新,使外國大眾更好地了解中國,讓國民自信、自豪。比如中華、同仁堂等百年老字號。

3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正確應用

設計是創造文化藝術的一種方式,任何一種想要長久發展的文化,必然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繼承是對前人智慧的欣賞和傳遞,創新是對前人作品的破舊立新,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者缺一不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設計師要懂得挖掘富有文化內涵的元素,將其合理地與現念相結合。

3.1 書法元素的應用

書法被稱為“東方人的藝術”,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甲骨文開始,篆書、草書、隸書、楷書、行書等不斷演進和發展,書法將運筆、線條、漢字、黑白空間緊密結合,極具東方氣魄,往往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這正是設計作品所要追求的目標,值得現代平面設計師思考。北京奧運會的會徽就選取了“京”字的書法藝術,運筆有神,展現了中華傳統書法底蘊,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感受。

3.2 傳統中國圖案的應用

傳統中國圖案,是指流傳于民間的、代表民間藝術的吉祥象征,它傳達了勞動人民對吉祥、美滿生活的期待。“藝術源于生活”,中國傳統圖案的存在和發展也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演進和發展的見證,是他們智慧的結晶。現代平面設計應該深入了解民間藝術,向最樸實、最真誠的勞動人民學習,創新自己的設計思維和設計理念,合理地選取中國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作品結合起來。

3.3 篆刻藝術的應用

篆刻藝術也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元素,它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積淀之后,成為中國風的重要象征,成為中華藝術的精髓。篆刻有陽文和陰文之分,其色彩和式樣具有獨特的視覺沖擊力,如果將“中國印”與現代設計結合起來,寓現代于傳統,為作品注入厚重的中國意味,將印章的“誠信”之表征體現到作品中,定能締造出完美的“中國設計”,北京奧運會會徽就是印章藝術在現代設計中運用的典范。

3.4 傳統元素,現代表達

所謂破舊立新,首先要實現突破。傳統的藝術元素如果能通過現代人的審美方式表達出來,順應現代人的需求,便能實現文化效果和經濟效益雙贏。運用這種設計思維,可以設計出“既傳統又現代”的富有競爭力的產品。紅色罐裝王老吉的設計即是“傳統元素、現代表達”的典范,“王老吉”名稱在包裝上采用中國傳統書法“隸書”的元素,同時,包裝采用易拉罐的包裝形式,極具現代感,迎合了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和實用需求,通過文字和色彩、傳統和現代的獨特結合,締造出民族品牌。

3.5 中西結合,創新發展

全球化正深入發展,中西方文化融通是大勢所趨,傳承傳統文化不能故步自封,現代設計一定要順應時展走向國際化。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精髓和根本,這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前提;其次,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但如英文等西方文化元素則也有必要進行適當的選取和運用。這種中西方文化的融通并非簡單相加,而是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利用各種各樣的形式語言處理版面,使西方文化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對比,創造出新的造型表現手法。[2]

時代在發展,設計理念也應隨之演進。設計師要提高自身素養,在傳承的同時創新,破舊的同時立新,運用現代的表達手法結合傳統的藝術元素,推動中國平面設計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正未.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7):48-50.

[2] 謝文創.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破”與“立”[J].科技信息,2009(23):340-341.

第3篇:中國傳統藝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阿Q正傳,沒有自己的名字,傻瓜吉姆佩爾,價值觀,視角

 

愚人形象經常會出現在小說當中,但是他們都如同舞臺上的小丑一樣只是一個充當調劑品的配角。然而,有三位作家他們各自的作品中都將愚人視為主角。他們分別是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余華《我沒有自己名字》中的來發,以及1978年諾貝爾文學獲獎者美國作家辛格《傻瓜吉姆佩爾》中的吉姆佩爾。在這三位愚人形象的背后折射出了作家不同的理念、心態以及價值體系。

一、彷徨中的啟蒙意識

《阿Q正傳》起初試圖解答的是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背負沉重文化傳統包袱的國度進行社會變革。魯迅剛開始還是會有一種“療傷”的熱情的,但是這種熱情逐漸被越來越濃的悲涼所掩蓋,筆調變得嚴肅、沉重。在他看來,未莊這樣普通的中國村落,阿Q這樣尋常的底層群眾,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可謂深入骨髓。“人必然是生活在具體文化中的人,像盧梭所設想的‘高貴的野蠻人’對魯迅來說不啻天方夜譚”。[1]

在第四章中講到了阿Q對小尼姑的調戲,他感受到了別樣的感覺。他自覺的用禮教來壓制自己的欲望,可卻怎么也壓不住便對女人憤慨起來。在這里,魯迅忍不住替阿Q發起議論來,說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圣賢的,可惜被女人毀掉了。連阿Q這樣的文盲,也不自覺地成為禮教的犧牲品,可見禮教傳統已沉淀在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血液中去了。魯迅的深刻正在于寫出文化傳統、禮教規范這些東西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對人的強大影響,他不是進行抽象的學理探討,而是針對現實生活做出真正的思索。魯迅以犀利的視角深入國民性的內部,找到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一精神法寶如一巨大的黑洞吞噬了革命成果。“精神勝利法”意味著無論如何失敗、被欺騙甚至被殺害文學藝術論文,總有辦法找到自己的偉大。丟了洋錢,阿Q說是兒子拿去了,但還是忽忽不樂,畢竟是實在的物質損失。怎么辦?阿Q打了自己兩個大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雖然還有些熱刺刺的,—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躺下了”。[2]這種通過貶低自己獲得滿足,自輕自賤的狀況,如何進行真正的革命?所以,魯迅寫阿Q對革命并無真正的理解,到最后,阿Q成為革命的犧牲品,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死。可見,在這樣的中國進行真正的革命和啟蒙談何容易!而且所謂的革命者,只不過從長袍換了長衫而已,對于阿Q跪下去,那位長衫人物就鄙夷地說是“奴隸性”,殊不知自己正是權勢和傳統的屠刀,在屠戮阿Q這樣的弱者。

《阿Q正傳》揭示了啟蒙的重要性,魯迅看到中國的文化傳統不變,國民性不變,真正的革命是不可能進行的。魯迅之所以塑造阿Q這一愚人形象,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影響之大和啟蒙之艱難。魯迅深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心緒。他既不同意長衫人物對阿Q的鄙夷,又反對對阿Q的贊賞。對阿Q的不幸遭遇,魯迅深表同情;對處于被奴役的地位卻日日尋出贊美的奴才性,魯迅更是深惡痛絕。這種復雜情緒也是魯迅對啟蒙之艱難的描述,也充分暴露了魯迅面對啟蒙的彷徨心態期刊網。

二、感同身受的人道意識

1995年當代作家余華發表了小說《我沒有自己名字》,他說“這時候我三十五歲了,我發現自己比過去更容易流淚更容易被感動”。[1]這部作品使用第一人稱,講述者就是傻子來發,一個不被人記住的愚人。

來發生活在一個小鎮上,母親難產而死,他從小弱智念了三年書也不識一個字,二十多歲的時候父親也死了,他以挑煤為生。全鎮的人都嘲笑他,爭著做他的“爹”。大家認為他只是一個供人取笑的傻子,不應該有名字,只有藥鋪的陳先生知道來發的名字。當陳先生喊他的名字時,他的整個身心都在顫動,說明在來發的心中是渴望被尊重的。再后來文學藝術論文,鎮上的閑人給他說了個“女人”—一條瘦瘦的小母狗。傻子真的對這條小狗好,給它吃的,和它說話,狗,于是成了傻子的“伴兒”,兩個一起坐在稻草上咔咔地咬糖果,很快活。沒想到鎮上的翹鼻子許阿三等人早對這條越來越肥的母狗垂涎三尺了,他們舔著口水說:“到下雪的時候,把它宰了……”傻子記住了他們的話,就去問陳先生什么時候下雪,陳先生說還早呢,現在還穿汗衫,等穿棉襖的時候才會下雪。傻子就放心了,因為還沒穿上棉襖,所以狗就沒事。沒成想,還沒等下雪,翹鼻子許阿三他們就要打狗吃肉了。結果狗鉆到床底下就是不出來。他們就叫來發這條“公狗”幫忙喊出母狗來。但來發不干。陳先生在一邊說話了,他說:“你們要他幫忙,得叫他真的名字,這么亂叫亂罵的,他肯定不會幫忙,說他是傻子,他有時候還真不傻。”[2]但是大家不知道傻子的名字,只有陳先生一個人知道,說他叫“來發”。許阿三就來摟住傻子的肩膀套近乎說:“來發,你我是老朋友了……來發,去把狗叫出來……來發,你只要到床邊上……來發,你只要輕輕叫一聲……、來發,你只要‘喂’的叫上一聲……來發,就看你了。”[3]聽到這些話,傻子心里咚咚跳了起來,因為從來沒有人這么親熱地叫他這么多遍名字。結果傻子就真去對那條狗“喂”了一聲把它喊出來了。狗一出來就被套上繩子給吊死了。晚上傻子坐在過去狗睡覺的稻草上,一個人想來想去好久—他對自己說“以后誰來叫我來發,我都不答應了”。

同樣是寫愚人形象,余華的視角已然不同于魯迅。魯迅是借阿Q的形象來抨擊以禮教為中心的文化傳統,和以精神勝利法為主的國民性。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表明了他對啟蒙的熱情。而余華寫的來發已不是哀和怒的視角,而是站在和傻子來發同樣的視角來批判眾人,這里既包括許阿三這樣的下層群眾,也包括陳先生這樣文質彬彬的先生。陳先生扮演者啟蒙者的角色,他提醒眾人喊來發的真名,尊重來發。卻成了這場殘酷殺戮游戲的幫兇。來發心中最后一點的光和熱情被澆熄了。

余華在這篇《我沒有自己的名字》中說的主題其實是文明的殘酷。命名的舉動不單在,任何一種文明說到底都是命名文學藝術論文,但和命名伴隨的不只有文明和人道,可能也有智力的傲慢和道德的說教。聰明人許三以智力的傲慢凌辱傻子,好人陳先生以道德的說教來出賣傻子,最后文明犧牲掉無數個活生生沒有名字的弱勢個體,這種殘酷首先不是中國文化傳統給予傻子的,而是作為文明本身和人性本身的內在殘酷給予的。從傻子的角度看聰明人和道德人的文明,只不過是剝奪掉傻子內心最后那點光熱的兇手。“以后誰叫我來發,我都不會答應了”。文明中沒有傻子的位置,因為人性的殘酷把文明也變成了殘酷。這和《阿Q正傳》有相通的地方,比如人性中對弱者的殘酷蹂躪;但又存在著不同,那就是《我沒有自己的名字》揭示的不單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問題而是整個文明的問題,不但是國民性的問題而是人性的問題。余華早就沒有了啟蒙的熱情,而是對人類的文明發出了質疑。而這文明也使人越來越殘酷。不管革命前還是革命后,每個文明都會有智力的傲慢和道德的說教,都會劃分出等級,弱者大都會成為文明的犧牲品。

三、悲憫的信仰意識

同樣是寫傻子的形象,魯迅的阿Q讓人感覺哀傷憤怒,余華的來發讓人感覺無奈悲涼,而唯有辛格筆下的吉姆佩爾讓人忘記了憂傷充斥著溫暖。前兩部作品有著觸手可及的黯然與虛無,而辛格的《傻瓜吉姆佩爾》使人從人性的壓力中釋放出來,這彰顯了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

猶太傻子吉姆佩爾是一個猶太小鎮上的面包師。他自幼父母雙亡,誠實、質樸卻飽受鎮上人的捉弄和欺辱。鎮上人合謀逼迫他娶艾爾卡為妻。艾爾卡生性放蕩,相貌平庸,而且還帶著個私生子生活,境況窘迫。對此,吉姆佩爾深有了解。起初他斷然拒絕人們的脅迫,聲稱“我永遠不會娶那個”,但是沒過多久就改變了主意,在人們的嘲笑聲中和艾爾卡舉行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婚禮。“這對我是個倒霉的時刻,可我怎么辦呢,難道從婚禮的華蓋之下逃走嗎?”婚后,艾爾卡依舊和鎮上的許多男人明來暗往茍且。20年中,她共生下了六個孩子,可是父親都不是吉姆佩爾。盡管如此,吉姆佩爾并沒有因此離棄她,而是辛辛苦苦地掙錢養家,對待六個私生子也像親生子女一般疼愛。吉姆佩爾為什么要自取其辱,甘愿淪為他人的笑柄呢?他真是傻嗎?其實他所思考的,所做的,很多自以為聰明智慧的人未必做得出來期刊網。他其實是知道別人在欺騙他,但他不愿拆穿,他寧愿給自己找一個愛別人的理由。他用自己的精神超越了加給他傷害的世界,這種精神力量來自他的信仰,拉比的話給了他勇氣“當一輩子傻瓜也比做一小時惡人強。你不是傻瓜。他們才是傻瓜哩。凡是令其鄰舍感到羞恥的人,自己就睡失去天堂。”[1]當外界都否定他,他還有一方與外界實施不同的價值觀,是內心不被外界傷害。

在辛格看來,人們是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存活,是因為有愛和寬恕。這種價值不在這個世界而是在信仰世界中得到尊重。這正是《圣經》提供給辛格的精神資源。就因為世界傷害了你,你就要把這種傷害轉嫁給別人嗎?像阿Q一樣樣傷害比他更加弱小的尼姑嗎?當吉姆佩爾想通過在面包桶里撒尿報復全鎮人時,艾爾卡在夢中的話是他驚醒,他選擇在欺騙中相信,在傷害中寬恕。作者正是借著這樣一種形象,來揭示寬恕和悲憫的重要。而寬恕和悲憫來自信仰,來自“對彼岸世界的信仰,也來自對人性的悲憫”。[2]艾爾卡死后收到了地獄般的煎熬,她在吉爾佩爾的夢中對他進行了懺悔“因為我是虛偽的,難道一切都是虛偽的嗎?我騙來騙去,結果還是騙了自己。我正在為這一切受煎熬。”[3]吉爾佩爾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決心永不報復世界和世人,選擇選擇寬恕行善文學藝術論文,因為還有來世和永恒。如若他在日常生活的殘酷中選擇報復世界,他就把自己的心變成地獄。

四、不同視角的背后

《阿Q正傳》滿懷啟蒙的激情去思考如何能改變阿Q般的國民性,如何通過革命得到一種有價值有尊嚴的生活。《我沒有自己名字》喪失了前者啟蒙的激情,流露出的是一種反文明的感同身受情懷,回歸人的自然情感,通過一個傻子“涼心”過程關注如何改變文明對弱者的殘酷,并呼喚對弱者的尊重,對那些沒有自己名字者的尊重。但這“往往落入反智情懷和反文明的情緒中,一不小心就會被道家同化,自然情懷變為石頭情懷”。[4]《傻瓜吉姆佩爾》更不同于來發心涼的過程,而是寫愚人吉姆佩爾如何經歷了內心的朝圣之旅,最終成為“圣愚”。

到底是通過革命拯救人性,還是通過與文明決裂維護自然人性,還是虔誠的期待神圣?中國的兩位作家作品中透露著無奈甚至是凄涼,魯迅寫出了無可救藥的愚蠢,余華寫出了自以為的殘酷與冷漠。辛格的作品無疑是寫出了一種圣愚精神,它所探討的是深處一個處處受欺騙和傷害的世界里。如何才能有價值有信仰的活下去,既然個人改變不了這個世界,那就先改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探究辛格所表達的圣愚精神表現在基督教信仰的耶穌身上,圣子被釘十字架是最駭人聽聞的蠢行,《圣經》卻把一處看似荒謬的悲劇轉化為神圣的喜劇,“因為十字架上的真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上帝的大能”。[1]因此在具有信仰傳統的辛格看來,吉姆佩爾是一種神圣的愚蠢,而非一種愚蠢的神圣。

參考文獻

1、魯迅,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余華,沒有我自己的名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美]辛格,萬紫等譯,傻瓜吉姆佩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美]艾薩克·辛格,萬平等譯,辛格的魔盒[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5、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鄧曉芒,靈魂之旅-90年代文學的生存世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7、齊宏偉,文學·苦難·精神資源[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第4篇:中國傳統藝術論文范文

當前我國動漫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也大量孕育而生,可是能夠讓觀眾真正從心靈深處為之感動的作品卻很少。在現代動畫創作上,應體現傳承民族文化內涵,才能使作品更有根基,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更加能夠使觀者與作品產生共鳴,其中一個典型范例就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動畫作品《千與千尋》。宮崎駿的動畫作品雖然天馬行空光怪陸離,但是其中的諸多元素都體現出作品來源于民俗與傳說。他的很多動畫作品都浸潤著創作者從本國民俗與神話傳說中汲取的養分,也充分的繼承了日本文學、藝術中的優良傳統。根據這些來創作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不僅可以表現宮崎駿的創作意圖,而且也是日本文化的一種有趣的縮影。從傳統民間故事中所流傳的擄走小孩的天狗化身外形像老鷹一樣的湯婆婆,一直糾纏千尋的無面怪、可愛的龍貓、渾身泥巴的河神等人物(如圖1),這些千奇百怪的神鬼形象也被廣泛地應用于動畫中。以動畫片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為代表的一系列日本優秀動畫作品中都融合了很多日本民族文化元素。這些優秀動畫片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其蘊含有濃郁的日本文化獨特性。廣西儺文化中包含的眾多民族文化元素和日本動畫中普遍使用的民族文化元素有很多共同點,同時也為廣西本土原創動畫吸收傳統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一、廣西儺文化探究

(一)廣西的儺文化概述

“儺”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隨著長時間的社會存在,約定俗成,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儀式。我們常說的“儺”即是所指的“儺文化”。所謂的“儺文化”是指儺的全套祭祀活動和在祭祀活動中唱、念、舞、面具、陳設等多種藝術形態以及在這些形式中附加的儺戲。儺文化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種原始信仰,它包含音樂、舞蹈、面具、戲劇等,是指導人們思想言行的一種意識形態。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為了祭祀農神(即儺神)而創造出來的原始文化信仰。“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躍或殘存于我國的漢族和壯、侗、苗、毛南、仫佬、瑤、水、仡佬、彝、土家、藏、門巴、蒙古、布衣等20 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十分豐富。

廣西儺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越巫,直至秦漢唐宋,當下儺從桂林到全州、興安、平樂各地,并在桂中、桂北、桂南等地廣為盛行。廣西境內居住的壯、瑤、毛南、仫佬等10 個民族地區的“儺文化”成為當地群眾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祭祀和娛樂活動之一。“儺文化”也是廣西民歌、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花山巖畫、銅鼓藝術、壯劇藝術、壯錦瑤繡等眾多藝術文化瑰寶中的一幟,也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

(二)廣西儺文化內蘊

數千年來民間自發流傳的祭祀儀式與祭祀儀式中的戲劇、舞蹈,已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儺作為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它的主體由各種法事活動組成,其中有大量迷信的、非理性的巫術行為,這使它具有極大神秘色彩,但也蘊含了許多智慧,與民眾生活、風俗、思想、感情等方面聯系緊密,它是廣西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因而具有多重的文化價值。

1.思想特征

以儺儀式中的儺戲為例,廣西的儺戲多以廣西少數民族人民的心理素質和審美觀點以及欣賞習慣為依據,因此在藝術上也必然會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突出的一點便是善于運用神話來體現人們的思想和愿望。在主題和內容上往往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追求和精神理想,它們或者通過社會生活故事,反映壯民懲惡揚善的道德觀念和勇武精神,或者以曲折的故事情節,表現對忠貞愛情的追求,總之,儺戲故事多頌揚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英雄人物,宣揚孝順、勤勞和感恩等美好品格,體現了寶貴的傳統精神內涵。如:激勵人們與天與神斗的民間傳說布洛陀的故事《盤古》;描寫人們與統治階級斗爭的儺戲《特遼》《百鳥衣》;描寫贊美堅貞的愛情的儺戲《二姑》《達七》《花王張達環》;描寫人們改邪歸正,歌頌勞動致富的典范的儺戲《灶王》;宣揚倫理道德的儺戲《妹梭與勒梭》等。

2. 藝術特征

在廣西儺文化的發展過程

中,經歷了由單純的宗教性質逐

步過渡到宗教性質與娛樂精神相結合的演變,其表演形式也有最初的儺祭到儺舞再到儺戲的衍變過程。佩戴面具是儺戲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面具是儺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觀的象征符號。

廣西儺面具主要集中體現在桂林儺、環江毛南族的儺面、仫佬族儺面和壯族的師公儺面幾種表現形式上。這些儺面具風格多樣,造型豐富,它通過典型化、夸張、變形、虛構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裝飾符號塑造了千姿百態的人物造型,并以具有民間傳統特色的色彩體系勾畫出艷麗瑰奇的顏色,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和無窮的藝術美感。廣西儺戲面具造型整體寫意的雕刻,不追求逼真的細節且種類多樣,“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如圖2)。造型常常以夸張的手法加強角色神韻,整體粗獷豪放,古樸傳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和活靈活現的神像一般,顯示了人們質樸的生命意識和浪漫的想象力,是一種古樸思維的藝術體現。根據桂林儺面具、環江毛南族儺面具、仫佬族儺面具和壯族師公儺面具中所刻畫的這些儺神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具有善相的面具,男造型多肅穆、莊嚴、慈祥、英武、俊俏;女造型多是梳鬢、細眉櫻唇、粉面嫵媚。

如:三元、三光、社王、關公、盤古、功曹、土地、廣福王、觀音、哪吒、白馬三姑娘、靈娘、花王等;第二類是具有兇相的面具,這類數量不是很多卻非常有特色,大多黃金四目,呲牙咧嘴,兇神惡相,更有甚者刻畫成青面獠牙或免冠長角,給人威嚴、兇惡、恐怖的感覺。如:開路神君、雷王、靈官、鄧帥、山魈、龍王等。第三類是具有丑相的面具,雖然形象丑陋但并不是極惡之人,大多刻畫成調皮、詼諧的人物形象,給人一種機智、滑稽的感覺。多是擠眉弄眼、笑容可掬,或有麻臉、單目、歪嘴巴等,如:魯班、挑夫、特瑤等。

廣西儺戲面具在色彩運用上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稚拙走向嫻熟的過程。廣西儺面具的色彩特征長期以來受宗教、民俗和審美的影響,在色彩使用上所形成的程式化規則和一些約定俗成的色彩體現有所不同。在早期儺面具對色彩的運用上多是以自然本色為基礎,并沒有體現出色彩的裝飾性、寓意性和審美性。到了后期,儺面具在色彩的運用上逐漸走向成熟,在自然本色的基礎上,同類顏色互相啟發,引起聯想,因而使得各種色彩都具有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包括宗教的、道德的、民俗的、性格的等。廣西儺戲面具大多運用紅、黃、白、藍、青等強烈而多變的大面積對立色塊,再以補色或中性色來勾畫五官或圖紋,顏色對比鮮明強烈,頗有風趣。這些對比強烈的色彩在搭配上呈現出強烈而富有跳躍感,使角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得以強化,同時又遵循了色彩學中色塊的分割、穿插,色彩的對比、呼應等原則。儺面具上色的典型化手法對傳統戲曲影響很深,和京劇臉譜在色彩使用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色彩的情感訴求中可以體現出,紅色象征著忠勇的性格;黃色為基本膚色,象征著溫暖;白色表現人物的文靜善良;藍色或者綠色表現人物的陰險可怖;青色多為兇狠驍勇之將。

儺面具不僅是儺文化的藝術表征,還形象地凝聚著儺文化所體現的原始崇拜意識、宗教意識和民俗意識。儺面具作為神靈的載體,體現了儺文化與巫、道、佛等多種宗教文化的相互滲透,在其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更是與各地的民風民俗緊密融合,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廣大的群眾基礎,凝聚著民間藝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瑰寶。還有儺舞淳厚古樸的藝術風格,以及特有的舞蹈動作和獨特的壯族樂器伴奏等,這些古老珍貴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都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樸素的藝術審美觀念。

3. 民族特征

儺文化非常古老,儺儀式及儺戲唱本涉及了地方歷史發展、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社會觀念等內容,從中顯現出對神靈的表演和塑造及對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祈盼。廣西儺戲劇目真實地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歷史傳說和社會生活,如實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和人民的心理素質。這些由民族宗教發展而來的祭祀形式在傳承中無疑成為了本地域歷史文化的保存和傳承者,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可見儺文化既是當地少數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地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

(三)廣西儺文化的社會價值

儀式是社會團結的表現,儀式使個體間的情感聯系得以強化,通過對情感的強調來重塑社會或社會秩序,儀式就是強化社會凝聚力的手。儺文化是一種特定社會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重要的民間信仰文化,對地方社會有著多維的意義和影響。它在長期的流傳中,融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并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它是當地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交流模式和社會整合的紐帶。儺儀式的社會功能也在于維系社會的凝聚力,強化社會集體認同感,維持社會平衡。儺儀式是通過多種符碼和途徑來進行交流,是一種隱喻思維,比如,法術、化妝、面具等會直接產生象征的、隱喻的結果,營造出使人畏懼的神秘氛圍,實現從世俗到神圣的轉換,使人們實現對情感的展演,并通過這個機會鞏固他們的社會認同。

二、廣西儺文化在現代動畫中的應用與傳承如何將廣西儺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動畫創作中,我們必須提取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元素結合動畫的劇本、造型設計、美術設定、動作設定、配音配樂等環節進行動畫創作。

(一)儺戲故事的借鑒

儺戲中具有豐富的神話故事和民間故事,這些都為我們編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儺戲中各種神靈的原型進行加工改編,提取塑造有藝術生命力、有藝術價值、市場需要的動畫神話形象,并將這些題材合理地改編、創新,融入到自己的動畫劇本設計中。如:《盤古》《百鳥衣》《灶王》《妹梭與勒梭》《土地公》《四帥》《甘王》《花婆》《雷王》《前市》《三祖家仙》《白府,白馬》等(如圖3)。

(二)從儺面具到動畫造型設計

我們在現代動畫創中可以通過儺面具的造型特點提取動畫設定元素,嘗試提取儺文化中造型元素進行造型設定,其中包括儺面具造型以及器具造型等。如: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李令公、廣福王、武婆、梁吳、莫一大王等。這些粗獷豪放,古樸傳神,大耳垂,大嘴唇,有棱有角的造型都為我們動畫造型設定提供了靈感與啟發。

(三)從儺舞中提取動作設計元素以及動畫設定元素

在動畫原畫設計中,我們可以從儺舞中提取出許多動作特征進行動作設計。儺儀式中的頭戴面具的儺戲表演,當地群眾稱為“出相”或“演武”,每個面具代表一個人物角色,每個角色都有一個唱本和獨特的舞蹈動作,舞蹈動作時而沉穩健壯,時而活潑瀟灑,時而含蓄虔誠時,而滑稽逗趣。儀式舞蹈步伐主要有前點步、后點步、點跳步、觀音步、明燈步、八字蹲跳步、丁字立掌步等。手的動作有繞手、拍手、推手、劃圈等。舞蹈動作與身段,隨角色的需要進行變換,如:三元祖師的三元舞,土地公的土地掃壇舞,灶王的卜卦舞,魯班先師的砍山舞,花婆的置花奉花舞等。舞蹈除了單人、雙人外,還有多人的舞蹈,如:四帥、五海、八仙等,其舞蹈動作往往剛勁有力、敏捷明快、風格古樸。這些儺舞和一些壯族傳統舞蹈的表現形式都為我們進行動畫動作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四)運用儺歌給動畫配音配樂

動畫配樂作為構成動畫藝術的幾個要素中占據重要作用。動畫配樂不但可以深化故事情節、推動劇情發展、烘托氣氛,還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理變化,更可以描繪時代背景。儺戲演唱以唱為主,演唱的曲調有兩種,一為傳統的師公腔,用壯語或漢語唱,一般為七言體,二句一段,段中押腳韻或腰韻,每段唱完時要擊鼓打鑼、踩臺過門。另一種是壯族民歌壯歡腔,用壯語演唱。歡腔的唱詞由五言四句為一段,唱詞講究押韻,第二句前三字中有一字押首句末字的韻,二、三句同壓腳韻,第四句前三字有一字押二、三句腳韻。儺歌題材十分廣泛,內容非常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另外還有許多其他音樂形式的呈現,如:儺儀式用鼓和鑼打擊樂器伴奏,其中有蜂鼓、天琴等。常用鼓點有開場鼓、長鼓、短鼓、朝陽鼓、三座鼓、急鼓、武打鼓和慢鼓等。這些多樣的音樂表現形式給我們動畫配樂提供了一個藝術寶庫。

結語

我們從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中可以看到其融入了大量日本民族文化,展現了日本獨特的文化元素。不僅僅是故事趣味與視覺的享受,更帶給觀眾貼切的人文關懷,甚至能夠讓人從作品中得到反思。從中可以看出,結合本國文化去創作,抓住文化根基,在細節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給動畫作品賦予真實的文化魅力,是我們可以值得借鑒學習之處。廣西儺文化中包含眾多民族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為我們今天的動畫藝術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很廣闊的創作空間。

參考文獻:

[1] 顧樂真.廣西儺文化摭拾[M].廣西藝術研究所民族藝術雜志社,1997.2

[2] 李路陽.廣西儺文化探幽[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3

[3] 廣西藝術研究所.廣西儺藝術論文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12

[4] 申秀逸. 從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看現代與傳統的融合[J] .作家,2010(. 24)

[5] 顧方哲. 從中日動漫的比較中看中國動漫的創作[J].山東社會科學,2011(2)[6] 蒙光朝.論廣西壯族儺戲[J].民族研究,1992(1).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中文无码热在线视频| 摸丰满大乳奶水www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色妞影院|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在线 无码 中文字幕 强 乱| 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图图国产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中文一本无码AV在线无码 | 国产午夜伦鲁鲁| 久久精品囯产精品亚洲| 丰满少妇a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色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 91亚洲人成手机在线观看| 2022AV一区在线|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谢日日欢 |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国产|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国产精品理论|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国产明星视频愉拍在线|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国产精品网站夜色|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喷水| 高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老熟妇乱子伦牲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