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作品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關鍵詞 】 文化;創意;手繪
1 引言
文化創意產業通常是指以創新思想、技巧和先進技術等知識和智慧要素為核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引起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價值增值,為社會創造財富和提供廣泛就業機會的產業。它具體包括的行業為廣告、建筑、藝術品和古玩、工藝品、設計、時裝、電影與錄像、動漫、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與電腦服務、電視和廣播等。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的新動力。
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以“頭腦”服務為特征、以專業或特殊技能為手段的精英人才。文化創意服務與交易平臺的建立對學生就業壓力方面起到緩解作用,它拓寬了就業渠道,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已經證實創意產業對于就業具有較大的拉升作用。文化創意產業與服務業關聯較大,因而具有較大的勞動吸附能力。作為一種新生產業,創意產業催生出新的工作崗位,這對解決時下的就業難問題無疑有巨大的緩解作用,這也體現出本課題的顯著社會效益。
2 手繪藝術作品在線交易網站的設計
目前中國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有增無減,自然給美術藝術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發展空間。但目前還沒有較大的專門公司來經營美術藝術行業。本網站的建設是為了滿足企事業單位對美術技術的需要,并且銷售的影像設備也可以為需要的人提供支持。首頁開門見山的說明我們網站包括的內容。在網站中主要就是介紹并展示我們的產品,在這琳瑯滿目的繪畫藝術作品中,我們會欣賞到這高雅的藝術作品帶給人的藝術享受,藝術改變生活,繪眼幫您靈動這也是貫穿繪眼手繪藝術工作室的主要思想,在網站中也設有在線手繪等頁面,為滿足顧客的需要和及時接納客戶的問題做好了準備。并且公司也在新聞中心中提供了一些有利于顧客了解新產品推出、產品優點的新聞。
2.1 組織結構圖
整個網站的組織結構圖如圖1所示。
2.2 數據庫設計
運用jsp的編譯環境,將java的通用性、jsp的易用性結合在一起,并運用javabean、java applet等技術開發web瀏覽器和web應用程序,最后通過jdbc與后臺數據庫(ms sql server2000)服務器連接,以完成瀏覽器端和服務器端的溝通。
2.3 系統結構設計
系統采用三層體系結構設計,即表現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訪問層。表現層即系統的界面,主要作用是于用戶進行數據交換,該層主要是調用業務邏輯層的類來進行表達和實現。
業務邏輯層主要是根據系統實際的功能邏輯調用數據層中的對象來封裝功能類。該層比較靈活,需要按照不同的需求定制,主要是靠手工編碼完成。
數據訪問層主要是封裝了數據庫的訪問操作類以及數據實體類,數據訪問層主要與數據庫表和視圖一一對應,可由特制的輔助工具自動生成。
3 手繪藝術作品在線交易網站的實現
3.1 系統構建
本網站是一個基于b/s模式的局域網信息共享系統,整個體系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視窗管理操作系統,以internet explorer為瀏覽器,以tomcat4.0+iis(internet information tserver)5.0以上為web服務器,并以ms sql server 2000為數據庫端服務器。
3.1.1 jsp
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導、許多公司參與一起建立的一種動態技術標準。在傳統的網頁html文件(*.html,*.html)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script)和jsp標簽,就構成了jsp網頁java程序片段可以操縱數據庫、重新定向網頁以及發送e-mail等,實現建立動態網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務器端執行,網絡上傳送給客戶端的僅是得到的結果,這樣大大降低了對客戶瀏覽器的要求,即使客戶瀏覽器端不支持java,也可以訪問jsp網頁。
3.1.2 ms sql server2000數據庫
sql server 是一個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 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開發的,于1988 年推出了第一個os/2版本。在windows nt 推出后,mic
rosoft與sybase 在sql server 的開發上就分道揚鑣了,microsoft 將sql server移植到windows nt系統上,專注于開發推廣sql server 的windows nt 版本。sybase 則較專注于sql server在unⅸ操作系統上的應用。
sql server 2000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數據庫管理系統,該版本繼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的優點,同時又比它增加了許多更先進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縮性好與相關軟件集成程度高等優點,可跨越從運行microsoft windows 98 的膝上型電腦到運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 的大型多處理器的服務器等多種平臺使用。
3.2 系統的設計界面
3.2.1 主界面的實現
通過此模塊可瀏覽網站的總體情況及大致框架,進行不同模塊功能的選擇,查看所需內容,如圖2所示。
3.2.2 精品案例
好的企業讓人信服必須依靠企業的實際經營能力以及產品的認可度。我們網站制作的精品案例這一模塊主要是向客戶展示我們平時的實際作品情況,這樣更具備說服力,讓客戶一下子就可以看到我們的作品是不是他需要的。這樣做不僅可以起到說服作用還可以更好的為網站進行業務宣傳。如圖3所示。
3.2.3 在線手繪
客戶可以通過您的需求填寫在線手繪這一欄的內容。我們網站可以通過資料的收集來明確客戶的需要好及時地做出準備,竭誠為客戶服務。具體操作界面如圖4所示。
4 結束語
當然文化創意產品作為一種商品,就需要有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或平臺,傳統交易場所受地域、時間、數量及形式上的諸多限制,已經無法滿足目前大眾對藝術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龐大消費需要。隨著國內網絡的普及,通過網絡平臺對藝術作品展示及貿易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因此創建文化創意服務與交易平臺能很好的實現文化創意作品的在線交易。繪眼手繪網站的建立,可以直接給客戶提供良好文化的平臺,了解更多手繪作品信息,也可以發展更多的潛在客戶。網站的建立可以使文化傳播得到進一步擴大,創造差異化服務,制造個性化服務,使消費者滿意度提升,提高手繪網站的美譽度。
參考文獻
[1] 盧山山,楊玲.文化創意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
[2] 劉月軒,王振宇.中國創意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 2012(05).
[3] 查華超,喬剛.合蕪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機制——基于極化效應視角的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4] 鄭丹華.成都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北方經濟,2011(10).
[5] 葉翠紅.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基金項目:
遼寧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課題(ws2012283,文化創意服務與交易平臺的建設研究)。
關鍵詞:藝術現象學;許江;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分析;藝術家;身體之思;之思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
擺在我們面前的許江畫作,從它們開始顯現的最初一霎那,就展示了畫家在畫中的思以及他的思的自我言說過程,這也是畫家和藝術家參與思考以及關懷思想的命運的一種見證。
一
長期以來,受到西方傳統形而上學思考模式的影響,藝術家也和一般人一樣,把藝術創作,尤其是繪畫創作活動,當作是一個具有獨立創作主體的藝術家的對象化和內在化活動的統一。這樣一來,藝術創作只不過是藝術家、特別是畫家,面對客觀對象而進行的主體性藝術創作活動,并把這種活動的完成,理解為“主客體的統一性”的實現過程。
其實,藝術創作同科學認識過程有根本的區別。藝術家在創作中并不需要像科學家那樣,采取科學真理的思維模式,以科學思維模式為典范實現主體與外在對象的統一性活動。藝術家不是首先“看到”對象、然后才進行對外在客觀對象的模擬式描摹。嚴格地說,藝術家必須首先“有創作的意向性”,也就是說,內在地形成發自心靈深處的“創作欲望”,即必須在其自身的藝術生命中點燃、或燃燒起創作靈感之火星,接著又在其實際創作中,伴隨著創作活動之展開,將內在的意向性,當成自身生命的審美生存方式,通過眼睛的“面向存在的觀看”,引導出畫者之思,讓藝術家自身的創作之思,配合藝術家的巧妙的手的機智運作,進行自我展現和自我實現。
為了消除傳統形而上學對“創作中的思”的誤解,海德格爾多次邀請藝術家與哲學家一起共同“親臨”“思之自我展現”過程;這就是某種“可思慮的東西”與藝術家的眼睛和手的創造性共時運作而自我呈現的過程。海德格爾指出:“可思慮的東西乃是給予思想的東西。它從自身而來呼喚我們,要我們朝向它,而且有所運思地朝向它??伤紤]的東西絕不只是由我們提出來的。它絕不僅僅依賴于我們對它的表象??伤紤]的東西有所給予,它給予我們去思想。它給予自身具有的東西。它具有它本身之所是。多半從自身而來給予思想的東西,即最可思慮的東西,應當在我們尚未思想這一點上顯示出來”①。
在畫家那里,海德格爾所說的“可思慮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發自畫家生命深處而形成的特殊生存欲望,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存在意愿,它隨著畫家面對存在的境遇,由衷地產生于生命內部,采取生命生存的特殊方式,主要以身體感應和直覺表達的途徑,在畫家隨機應變地操作自身的眼和手的過程中,直接地轉化成為畫家的一系列創作活動。
許江的《被拯救的葵園》中的各種葵花,固然“原汁原味”地呈現出當代地球環境的污染以及自然萬物的興衰歷程,證實了李白的詩句“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同時,也深刻地描繪了當代技術世界及其全球化之悖論性質,揭示人類為現代化付出的沉重代價。然而,但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葵花,又錯綜復雜地表達了畫家本人,面對活生生的存在時,所流露的情感和意志以及他對未來的期望。因此,《被拯救的葵園》中的葵花,與其是自然界的對象的“反映”,不如說是畫家本人的生存經驗的積淀結果及其積極外化力量的宣示。顯然,許江在創作過程中所展現的思路,已經“原汁原味”地自我顯現在我們面前。
因此,藝術家的思,是不同于科學家和哲學家的特殊的思,它是由理性與非理性、感性與智性、情趣與欲望以及肉體感受與心靈感應相結合的復雜運作。所有這一切表明,只有首先徹底批判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的模式,才能真正體會藝術家的思的性質及其特殊性。
二
許江在《第三眼》一文中說:
“畫之所畫,是人之所見,藝術的本體正是‘人如何去看’的問題。繪畫藝術正可以在一個命定的視域中,在準備好的堅定之中,演習‘看與被看’的基本命題,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回返自己。對中國美院油畫系的藝術家來說,這種藝行的明證,不僅在于創作作品,更在于構建‘藝術之如何去看’的方法體系。所以在今天面對圖像時代、圖像化感知帶來種種弊端的情形下,他們是較早的覺醒者。他們的藝行表現出這樣一種人文的境界:如何以直觀建構和返觀自然的方式,讓人的視覺體驗持續地走向被普通理解的精神存在?!?/p>
所謂“看與被看”的問題,就是“畫中之思”的自我展開過程。藝術家之思,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從主體到客體、又從客體到主體”的邏輯歸納和推理過程;也不是像哲學家那樣進行抽象的概念運動過程;而是在“看與被看”的逐步和反復的實踐中,讓思自身從其畫家身體生命的隱秘處,在繪畫意向的不知不覺的引導下,緩緩地展現出來,并在其自我展現中,又同時地向畫家發出“召喚”,使畫家在“被召喚”中接獲思自身所給予的珍貴禮物。藝術創作完成之時,正是畫中思所給予的“禮物”獲得明亮敞開之日。
三
藝術家的思具有特殊的性質和特點。
首先,藝術家的思是很復雜的。它包含多層次的結構,又同時實現多面向和多維度的運作,甚至包含某些神秘的因素,即包含某些難以言說和難以表達的成分,因為它涉及到許多超出語言和邏輯的范圍的東西。不僅如此,藝術家的思還往往采取許多無意識和不確定的運作方式,在實際展開時卷入許多非理性、非經驗和非秩序化的程序,以致使藝術家的思,不僅呈現出難以通過普通語言表達和概括的特殊性,而且還使藝術家本人,既無法控制它的進程,也無意去理解它。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的思,是在藝術家本人專心致志從事創作的時候,在藝術家無意識的情況下,由思想本身的自我實現而運作的。
概括地說,藝術家的思是把其特殊的“身體之思”、“之思”、“歷史之思”以及“生命之思”交錯地運行起來的創作過程。這種特殊的思,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采用超越主體和客體的方式,不尊重任何約束性的法規和程序,單憑創作欲望和自身的自我展現,在眼與手的雙重審美表演的和諧配合中,把頭腦中的思考巧妙地與眼和手的共時性審美創造活動結合起來進行的。
為什么要把藝術家的思規定為“身體之思”?傳統形而上學把“思”規定為意識的邏輯思考活動,并使之沿著理性的規則實際展開。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人們還創造了各種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維模式,試圖使思維活動統一在特定的邏輯框架中。所有這些規定和模式,都只能使創作中活生生的復雜思維活動納入僵化的公式,無助于實際創造活動的實際展開本身。
對藝術家來說,如前所述,創造活動本身不應該先有框架、而后才照此行事;相反,創作是生命體本身的一種生存欲望的由衷展現和實施。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思想,恰恰是因為思想是在生命的自然運作中進行自我展現。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是生命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生命力的一個表現。在這樣的視野下,思想不是脫離生命運動的純粹意識的孤立活動,而是整個生命體的超越欲望和超越實踐的一個環節,是同整個生命體的綜合性超越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為此,藝術家的思,與其說是屬于主體性邏輯思維和概念運作過程,不如說是整個生命體的審美生存的在世過程的一部分,特別是作為生命基礎的身體的在世存在過程的一部分。
對于藝術家來說,我們特別強調身體的重要性,即強調藝術家的身體在創作中的特殊敏感性及其在世生存的實踐智慧。藝術家的思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純粹意識活動,也不是脫離整個身體的審美感應性運作,而是緊密配合身體在世過程中所遭遇的生存情態,緊密配合身體在世時所形成的情趣心態,緊密配合身體所產生的創作欲望和意向性。藝術家的身體之思就是指他的整個身體生命力的復雜展現:一方面是指身體作為肉體和生理結構的有機運作,另一方面又是指身體中的肉體與精神因素在創作中的和諧配合。
為此,我們還必須深入理解藝術家的身體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它的特殊創作功能以及它在創作中的思的性質。
藝術家的身體的思,首先是讓其身體盡情發揮內在的生存欲望和激情。梵高的每次創作,都伴隨著一系列欲望和激情的爆發過程,它是梵高身體本身的自然反應和敏感性的表現。
梵高的身體具有別人所沒有的那種生命激情和生存意志。因此,梵高的眼睛,作為他的身體的一個最敏感的部分,始終在生命激情的感召下顫抖不已,使它每當遭遇一個令他激動的事件的時候,就發出連梵高自己都無法控制的顫動性反應和神秘光芒。由梵高眼睛中發射的這種帶有神秘性的眼光,使他敏銳地捕捉到自然界的生命運動,在他的油畫作品《大碗橋》(下圖:32×40.5cm收藏于阿姆斯德丹梵高基金會)和《克里希橋下釣魚》(下圖:49×58cm收藏于芝加哥藝術研究院)中,表現了塞納河水上下左右一切存在物的生命沖動及生存脈搏,并用巧妙的手的運作,畫出它們的生命運動的強烈色彩。
所以,梵高畫中的向日葵和麥浪,才成為他的眼睛、自然界以及他的整個身體的顫動式生命激情的集中表現。在這種情況下,繪畫活動并不歸結為畫家本人的單純性基本色彩的并列或拼湊,而是活生生地把握生命運動的脈搏,通過眼睛的敏銳覺察,通過手對混沌色彩的交錯混合,展現生命本身在自然條件的擠壓和安排下所表現的強烈而美麗的生存意志。因此,梵高對實際自然對象的自然線條細節及其光影邊界并不感興趣,有些細節干脆不去處理;對他來說,重要的是要畫出他的身體的生存感受中的最敏感部分,畫出身體對自然物的最強烈反應的那種特殊情緒的波浪運動及其所反射的奇特色采。
大碗橋 32× 40.5cm 收藏于阿姆斯德丹梵高基金會
克里希橋下釣魚 49×58cm 收藏于芝加哥藝術研究院
由此可見,畫家的身體之思,尤其體現在他的眼睛和手的巧妙配合中。法國超現實主義戲劇家兼詩人讓-哥克多(Jean Cocteau, 1889-1963)曾經生動地說:在實際創作中,不是他的頭腦在思考,而是他的手在思考,也是他的手帶領他手中的筆進行創作。同樣地,屬于超現實主義的西班牙畫家、雕塑家若望-米羅(Joan Miro, 1893-1983)也很重視身體之思的運作及其發揮。他說:“我所尋求的,是沒有運動的運動,是類似于人們所說的那種沉默的說話藝術”。米羅所說的“沉默的說話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身體之思的一種表達方式,它通過無言的圖像呈現,向人們陳說畫家的身體的感受及其在世欲望。且看米羅的彩色粉筆版畫《女人》(下圖,私人收藏,109 x 73 cm)。米羅通過女性身體的一種特殊隱喻圖形,試圖展示女性身體的柔軟性及其鳥形特征。
女人 109×73cm 私人收藏
同時,米羅的《女人》所表達的,是女性對試圖占據其身體的男性的抗議和示威,也是一種意欲引誘和吞噬男性的信號。
所以,藝術家的身體之思又同時展現了藝術家的之思。本來,藝術家的生命的珍貴性就在于他們的身體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是建立在藝術家的的強烈性及其直接性之上的。構成藝術家生命的基本動力,是他們的沖動和強烈生存意志。藝術家充滿了對生存的激情,盡管此種生存激情時而裸的呈現,時而又隱秘掩飾下來。但是,歸根結底,藝術家的激情是他的藝術生命的基本動力和創作基礎。因此,即使當激情掩飾的時候,它并沒有真正的熄滅,而是潛伏在生命深處,時時期待新的爆發。每一場激情的爆發,是藝術家生活中的真正歡樂節日。這時,用畢加索的話來說,就是藝術家通過他們的創作狂熱,用身體之思及其運作,“清洗著我們靈魂中所積累的日常生活的塵?!?lave notre ame de la poussière du quotidien),從而把藝術家引入最瘋狂的激情爆發時刻,也使他們進入奔放的巔峰。畢加索為此而說:“我并不畫我所看到的,而是畫我所想的”。畢加索在這里強調:畫家所“想”的,不是哲學家所想的,也不是科學家所想的,而是藝術家所欲求的,是他們所激情期待著的那些東西。這也就是說,藝術家在創作中所“想”的,是他的所追求的東西,而不是理性的對象。因此,畫家的充滿激情的思并不需要固定的對象,也無需物質地展現在眼前。
所以,對藝術家來說,他的思是激蕩起來的的變種。它來自藝術家精神生命的激動和感應。本來,就字面意義來看,藝術家的思,是“被激蕩的理性”,法國人稱之為la raison affectée,它來自拉丁文動詞afficere,意思是指“被觸動的才能”(l’aptitudeàêtre touché),因為藝術家具有一種特殊的才能和感應能力,這就是“善于被觸動”,同時又善于做出敏感的反應。由于它是屬于情感范疇的特別敏感的反應能力,又是通過身體的神秘部位所做出的反應,所以,它也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能力”。
許江自己在《心中之葵》一文中說:“也許是家鄉特有的樹種,也許是打小門前常見的閑花野卉。這些植物與人相伴,常含一番情。當相關的思緒涌動之時,植物便活脫出來,生生如在目前。這植物常常是記憶的引子,在眼前與腦海中穿針引線,在現實與遠年的交疊中見出歲月的情愫”。許江坦率地說:正是在他眼前的葵的感應下,他像梵高那樣,由衷地覺得葵“那里邊聯結的正是金黃而狂熱的感人生命” ②。
四
許江的“畫中思”所強調的,正是發自畫家生命深處的創作靈感對“存在”本身的體驗。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指出:生命之珍貴性,恰恰在于它那蘆葦般的脆弱性,以致使它只能在其獨有的生命條件下展現出它的歷史唯一性。許江的畫中思,試圖努力展現生命的短暫性與歷史的反復曲折性的巧妙結合。因此,他以多彩多姿的向日葵和蘆葦,重復地選為繪畫的原料,寄望畫家本人對生命的藝術本質的審美式自我實現。
且看許江的《晚鐘》所寄望的生命創造運動的無限性與有限性的高度結合。許江在《晚鐘》所展現的,正是畫家之思在生命自身的藝術化過程中的自我表演,也是它對畫家的反復召喚。畫中思在其召喚中,給予畫家以思想本身之藝術價值,即使畫家本人及其觀眾,在畫中享受到思之藝術生命力。畫中思向鑒賞者給予審美禮物的同時,又召喚畫家和鑒賞者一起同游生命歷史本身的曲折漩渦,并從中獲得再次把握生命之藝術本質的無限樂趣。
在《回眸》中,許江也同樣嘗試以直觀建構和返觀自然的方式,讓人的視覺體驗持續地走向被普通理解的精神存在。面對《回眸》,使人想起海德格爾在《語言與家鄉》一文中所說的話:“在這個地球上,并不存在既成的家鄉。家鄉總是此一家鄉,作為此一家鄉,家鄉便是命運。然而……在我們時代的世界化時刻,語言、母語、方言與家鄉之間根脈相通的傳統的盤根錯節的關系已經分崩離析了。對人來說,命運般地派送著人的語言,似乎已經遠逝而去,并在這個意義上,人成為了無以言說的人……人仿佛已變得無家可歸?!M管在這個地球上,幾乎找不到任何一處沒有被人跡染指的地方以及沒有被人的運營所驅動的地方,人卻仍是無家可歸的。哪怕我們只是粗略地思索一下這一切,我們也會很容易看到,耗損無處不在,敗壞無處不在” ③。
許江 《回眸》
但是,命運并不是永遠悲觀無望。所以,在《回眸》以及《雪原鐵籬》系列中,我們仍然看到了希望。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只是,唯當我們事先在整體上洞察到危險,唯當我們本真地經驗到制造此一危險的勢力、并把此一勢力認知為危險的勢力,認知到它的是其所是,拯救對我們來說,才成其為拯救,并只有在危險發生的地方才能談得上拯救” ④。
許江 《雪原鐵籬》
因此,許江在繪畫中所寄托的歷史悲情和懷舊,通過畫中思的展示過程,在實際上完成了一種對歷史本身的重建召喚。(責任編輯:楚小慶)
① Heidegger, Was heisst Denken? In Vortraege und Aufsaetze. Verlag Guenther Neske. Stuttgart. 1954,(此處譯文引自孫周興譯本《演講與論文集》,三聯書店出版)。
② 《被拯救的葵園:許江新作》,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③ 海德格爾著《語言與家鄉》,參見陳春文譯《思的經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134頁。 ④ Ibid. : 134。
Art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o XU Jiang's Works:
Facing Existential Painting and Thinking
GAO Xuan-yang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關鍵詞】題材 角色 色彩 背景
一、題材廣泛、意境深遠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動畫片導演,在全球動畫界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美國迪斯尼將他尊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受日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共同影響,使得他的動畫題材來源極為豐富,內容涉獵也極其廣泛。世界各地的傳說、神話、史詩、小說、隨筆散文、哲學著作、漫畫等各種樣式的素材都曾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寬泛和不拘形式的特點??偟膩碚f他的作品題材分為獨創和改編兩種類型?!讹L之古》、《紅豬》《千與千尋》、《幽靈公主》屬于獨創,《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主要改編自歐洲名著。
宮崎峻的每部作品,題材雖然不同,但卻將夢想、和平、環保、生存、成長這些令人反思的訊息融合其中。獲第七十五屆奧斯卡長篇動畫獎的代表作品《千與千尋》就是一個典型的宮崎峻式的現代寓言。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十歲女孩千尋的心路成長的故事。千尋一家在幻境里迷路了。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婪變成了豬,千尋孤獨地留在幻境里。支配城鎮的魔女強行改掉了千尋的名字,這更讓她感覺到自我喪失的恐怖。不勞動者罰為豬,是這里殘酷的法則。千尋在精靈匯集的溫泉拼命工作。激發出身體里全部的潛能,歷經磨難。最終終于成長為一個敢于面對倒可困難的勇敢女孩。該片是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講述了這個平凡女孩如何在完全被動的窘境里拯救父母和找回自己的歷程。宮崎駿營造的幻境世界與現實世界只有一個隧道的距離,神仙們的生活也與我們生活的俗世沒有多大區別,同樣的有善惡,有貪欲,有情感,有森嚴的等級,也有游戲規則,與其說那是神仙境地,還不如說就是現實社會的熔爐和縮影。片中雖然沒有拯救世界。菩渡眾生的壯舉。但正是平凡的主人公具有的誠實、純真、勇敢等優秀品質更令我們反思:虛幻世界中的河伯們需要清洗的是身體,而現實世界中的我們需要洗滌的是心靈,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而又真實的“千尋”。都可以在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另一部于1984年出品的作品《風之谷》講述的則是人和自然如何和諧相處、共榮共生的大課題。在未來,處處沙漠,空氣有毒、水也有毒,風之谷是一片不多見的樂土,然而仍有人為滿足一己私欲想讓怪物復活,統治各國。女主角娜烏西卡以犧牲小我的精神保護著風之谷、蟲和植物。片中處處可見不同種族的沖突和理解,在絕望中又處處孕育著希望和對真理的感悟。這部作品世界觀獨特,內容架構龐大,人物出場眾多,充滿神話與科幻色彩。主角橫跨世界的生命追尋以及人與自然斗爭的哲學探討都襯托出作品蘊含著的史詩般壯美風格。此外,宮崎駿導演的優秀動畫作品還有:反戰題材《紅豬》、環保題材《天空之城》、勵志題材《魔女宅急便》、及魔幻題材《龍貓》等。由此可見,大師的動畫作品并不是膚淺的讓我們去欣賞它的美,從他的動畫里我們可以體會到有關成長、環境、戰爭等更深層的信息,對廣大觀眾有警示作用。
一般來說,動畫片更擅長表現與現實生活差距比較大的非現實題材,例如花鳥魚蟲的動植物世界。著名的迪斯尼動畫更是與動物結下了不解之緣,《貓兒歷險記》《狐貍和獵狗》、《美人魚》《海底總動員》、《恐龍》、《獅子王》等等都是以動物為主題。而宮崎峻的動畫片往往是以人為視角。賦予作品極其深沉厚重的思想主題,同時展示他契合時代脈搏的對各種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盡管表現難度大。作品質量卻通常達到了寫實的電影效果和超現實的意境。他的作品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保持著強烈的社會意識與人文情懷。向廣大觀眾傳達著真、善、美,令觀眾回味無窮??梢哉f,他的創作已經跨越了地域的限制,獲得了動畫界的廣泛認同。
二、角色塑造、彰顯個性
角色設計是動畫影片制作的靈魂,獨特的東方視角和對動畫形象性格的細膩塑造是宮崎駿動畫電影取得成功的關鍵。宮崎峻動畫的主角大多是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如1984年《風之谷》里的娜烏西卡,1986年《天空之城》里的希達,1988年《龍貓》里的小月和小梅。1989年《魔女宅急便》里的小魔女琪琪以及《千與千尋》里的千尋等等。這些角色都具有外表柔弱、膽怯l內心堅強、勇敢,夸張與虛幻并存,離奇又可愛之極的特點。配角豐富,大多數片子中有男孩、老婆婆、精靈、動物等。男孩兒總是適時地出現來保護女主角,他們的性格,也是開朗、充滿熱情、擁有學識。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天空之城》里的帕索。有著火熱的心和偉大的理想,這些男孩兒成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婆婆們通常具有潑辣卻善良的性格。比如《千與千尋》中的湯婆婆,還有《天空之城》中的海盜婆婆,都是外表邪惡卻很可愛的老婆婆,她們愛財如命,精力旺盛,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卻流露出善良的本性。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影片中的各種精靈,構成了宮式動畫片的一大特色。這些精靈共同特點就是沉默、孤獨、膽小、傷感。這些無害的精靈是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流符號,它們的出現總是使畫面氣氛充滿無窮的感染力,最有代表性的是《龍貓》中的龍貓和煤蟲精靈,《天空之城》中的園丁機器人,《風之谷》中的巨大荷母,《幽靈公主》中沉默、孤獨、潔白的樹精們,它們以智者的姿態出現,謹慎地靠近人群。默默的注視著滿載欲望的世界,生怕被玷污。宮崎峻把大小生命擺在同一個生存水平線上不分高低貴賤,讓它們擁有著共同的道德標準,向現代喧囂的工業社會進行著意味深長的傾訴。
宮崎駿動畫角色定型化、模式化,使得他的動畫人物設計有很多相同點,這種模式化的含義卻不代表才思枯竭,而是在每一部作品中彰顯出不同的個性?!讹L之谷》中的娜烏西卡在勇敢之余卻擁有著如圣女一般圣潔的心靈。不惜以犧牲小我來換取家園的和平《天空之城》中的希達雖然外表柔弱,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表現出了一種超忽外表之外的堅強:琪琪的堅強之下卻始終有一種兒童般的純真與任性:千尋與蘇菲的堅強卻又帶有了一絲強迫性,她們只有在困境之中才能變得堅強起來,完成自救以及對于他人的救贖。在《幽靈公主》中,小桑相對于其它女孩而言則顯得有些另類。身世的可憐讓她的性格顯得冷漠。對于人類充滿了仇恨。但她卻仍不失女孩善良的天性,并且由于沒有一些世俗思維的束縛,她對愛的追求也更為熱烈。雖然她不是宮崎駿作品中常見的鄰家女孩。但她的形象卻仍然打動著無數觀眾的心靈。
在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中看不到天賦異稟的美國式超級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學生或少男少女。在每 部影片中并不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將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心理細細鋪陳開來,仿佛目睹的是身邊的普通孩子在布滿荊棘的成長之路中的遭遇和成長?!捌矫裰鹘恰痹从谏鐣幕愿駥€人英雄的摒棄,給觀眾帶來的是心靈的貼近與更多的自我感觸。毫無疑問,這些角色在觀感撼動性;中擊與心理撫慰式感觸間,為觀眾留下了長久的記憶。
三、色彩柔美、背景細膩
在實拍電影中色彩的表現和處理,是通過攝影機真實客觀地記錄場景中景物和角色的活動來完成的。也就是說,大多數實拍電影的色彩都要遵循自然的光影法則和色彩規律,所以其色彩是一種生活本來面目的寫實表現。動畫電影的色彩全部都是創作人員主觀設計出來的。因而具有更大的變化空間和想像余地,更趨近于繪畫的特性。它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可以是極其豐富的,也可以是高度概括的??梢砸罁∏榈男枰褂脴O其夸張、超常的色彩,將色彩多樣統一、對比變化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同時它對于故事的發展和主人公的心理表現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動畫片創作中,其色彩運用都會或多或少地體現出本國度的色彩偏好與特色。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在成功地運用了繪畫色彩規律的同時。更加注重本民族色彩傳統《千與千尋》就是一部無論在場景還是人物造型,特別是色彩的運用與處理上都深受日本傳統民族、民間因素影響的力作。觀眾可以從劇中角色的服裝色彩和場景、道具的色彩上明顯地看到日本民間、民族文化的特征。比如,在湯屋貴賓接待室墻壁上用金色、紅色、綠色、紫色、白色等色彩繪制的壁畫、屏風:小千等干活的女孩身著的紅色傳統服裝。那些身著花衣的侍女,她們的衣著也都是典型的和服款式和色彩:湯屋的外觀以及色彩也極其的日本民族化。《龍貓》選取了充滿了大自然氣色的日本鄉間風情作背景,碧藍通透的天空,清亮純凈的的溪水、一望無際的綠地,營造了人們理想中的生存狀態,使背景色彩充滿了象征意義《風之谷》中描繪的綠色成陰的峽谷、爭奇斗艷的各類生物,體現了日本列島與大自然共生共息、和睦相處的感情訴求。
一部出色的動畫片更需要完美的場景進行表現與烘托。宮崎峻的大多影片主要以大自然作為環境背景,舒緩的藍天。溫和的海風,茂密的森林,綠色生生不息的原野。這些場景沒有華麗、虛榮,更多的是樸實和景致的情調。還有那些陳舊的站臺、老式火車、巴士車、古老的庭院、布滿青苔的紅色屋檐,光滑的青石路、煙囪、風車、小街、老房子、鐘樓、教堂等等,表達了作為平凡的人內心不平凡的愛和包容。《天空之城》的開場畫面,巖畫風格的風景,將這種原鄉情節抒發成了最為極致的浪漫詩歌。《龍貓=》中龍貓出現的場景設計在臨近森林的農田中或者是樹上,以淺綠這種生動活潑的色調為主要背景,既有細膩得連經絡都畫出來的樹葉,又有以簡單化高光與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農田,再加入幾束陽光投射的光線細節描繪,將整個畫面襯托得生機勃勃?!队撵`公主》中麒麟獸居住的森林古木參天、郁郁蔥蔥,特別是最后~切萬物復蘇的場景描繪,讓人強烈感受到了希望和一個新的輪回。
【關鍵詞】 劉天華;二胡藝術;貢獻;作品分析
一、劉天華的創作領域及其藝術貢獻
1、劉天華的創作領域
劉天華的一生,創作了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后人習慣將他的音樂歸為新文人音樂。十首二胡曲即《光明行》、《獨弦操》、《空山鳥語》、《良宵》、《除夜小唱》、《病中吟》(又名《安適》)、《月夜》、《悲歌》、《閑居吟》、《苦悶之謳》(又名《苦中樂》)。劉天華先生學習了琵琶、古琴、二胡、小提琴以及西洋銅管樂器,還搜集整理了京劇、民間鑼鼓、昆曲、佛曲和絲竹音樂等。他的作品主要是從我國民間音樂、西洋音樂、傳統音樂這三方面入手的。經過廣泛深入的學習,創造性的構成了優美濃郁的民族音樂語言,這些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得到了體現。
2、劉天華的藝術貢獻
1922年,27歲的劉天華被北京大學傳習所、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北平藝專音樂系受聘教授二胡和琵琶。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光明行》、《良宵》等十首二胡曲。在近代音樂史上,第一個把民族器樂列入我國高等音樂院校課程的就是劉天華,他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開辟了一條道路。同時,他也是我國用近代記譜法收集整理民間音樂最早的人,《梅蘭芳曲譜》就是經他聽寫編輯而成的。劉天華先生用了畢生精力,把教學、創作、學習、研究四個方面結合起來,為二胡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跨時代的貢獻,這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的。
二、作品分析
1、樂曲《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安適》、《》,此曲是劉天華先生的處女作,據劉先生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說:“《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悶如病。”他的初稿寫作是在1915年。從作品中我們感覺到一個知識分子,當時一種彷徨苦悶的心情,一種追求光明前景的奮斗精神在里面。這個作品的思想意境就是這樣的。在欣賞二胡曲《病中吟》時,我們雖然感覺它是傳統的、民族的,但又感覺到有一種新穎的東西在里邊。比如旋律中那種大跳的音型,在江南絲竹里都是沒有的。
《病中吟》全曲由三個段落組成,為再現的復三部曲式。第一段是用連綿不斷的長句法寫的低回婉轉的曲調,情緒苦悶、哀悼、旋律深沉、纏綿。 好像是傾訴不完的郁悶,表現了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第二段樂曲速度略快,由于堅定的同音重復、十六分音符的連續進行,節奏果斷有力,旋律的起伏、音程的跳動較大,因此出現了的情緒,形成了全曲的,生動的描述了作者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脫出來,努力奮進的積極精神。樂曲的第三段為短暫的再現性樂段。演奏手法與第一段相同,但是情緒上甚至比第一段更悲哀,發音更凝重,內在張力更緊張,以表現作者經過奮死拼搏以后,仍然歸于失敗時的悲痛心情。最后幾小節為樂曲的尾聲部分,速度比第二樂段要快一倍,力度也比較強,情緒熱烈,旋律線上、下跳動更頻繁,表現了作者不甘失敗和與黑暗勢力對抗的激情,但是最后十二度的下滑音,造成了一種肝腸寸斷的悲慟效果。
2、樂曲《光明行》
劉天華先生創作的另外一首獨特的、極富民族韻味的,具有進行曲風格的優秀作品《光明行》,是“五四”時代罕見的一首具有民族進行曲風格器樂作品。樂曲《光明行》就是同時采用了中國樂曲常用的兩個主題的變奏曲體(即循環變奏)和小提琴的頓弓、顫弓,從而加強了樂曲的表現力和豐富并活躍了曲調的格調。此曲演奏時既要表現出鮮明的節奏感,又要注意旋律的優美,使全曲剛柔相濟,有一種鋼勁而流暢的熱烈情緒。
3、樂曲《燭影搖紅》
這首樂曲思想內涵深刻,表現了永久的人生哲學。因此在演奏中,我們要用盡一切手法,將舞會輝煌、華麗的場面表現出來。這樣,樂曲在進入第四段時才能形成強烈的對比,使人們內心感受到它的悲劇性,已達到催人淚下,回味無窮的效果。
劉天華先生對我國民間音樂的拯救,既是他的民族責任感使然,也是他的愛國主義促使。在他的影響下,國內出現了不少致力于收集、整理我國民間音樂工作的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創立了二胡學派,使二胡真正的通向了高雅殿堂,并且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對我國民族器樂的發展提供了典范的經驗,對我國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留下來的十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也成為我國近代音樂中最為寶貴的一部分。
劉天華的作品準確地表達了他自己的音樂思想,同時也在演奏的技巧、創作的技術方面開拓了新的方向和空間。劉天華的二胡作品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把西洋一些樂器的技法也糅雜其中,在中西樂器的融合中開辟了新的道路。為二胡學科的專業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發展做了開創性的貢獻。他的二胡開辟了新的創作方法,追求音樂作品的思想性。他極大地發掘了二胡這種樂器的表現力,引入了新的技巧、革新了樂器、同時改進了記譜的方法,對二胡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應真實地記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色彩、社會風貌以及音樂特點,使其得到完整的繼承和保存。我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還出現過許多外來音樂形式被我們的音樂文化所吸收融合的事實。但只有將傳統的音樂作品不斷發展光大,也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繼承和保存。
【參考文獻】
[1] 安小梅.劉天華對中國民族音樂改革的貢獻[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
[2] 徐金陽.劉天華音樂思想論析[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
[3] 黃聞繪.劉天華對中國音樂的歷史貢獻[J].中國音樂教育,2004.
被告:國際減災十年藝術系列組織委員會。
被告:揚子江音像出版社。
1992年8月,國際減災十年藝術系列組織委員會(以下簡稱減災藝術組委會)委托臧天朔為專題藝術片《孩子、太陽、世界》的主題歌《希望、太陽、世界》作曲,并邀請臧天朔所在的1989樂隊參加該專題藝術片的外景拍攝。臧天朔接受委托,為主題歌《希望、太陽、世界》作了曲,并與有關文藝團體的幾十名演員作為表演者參與錄制了該主題歌。臧天朔還向減災藝術組委會提供了本人創作、本人和1989樂隊表演的電視劇《珍重吧,朋友》的插曲《說說》的錄音母帶。因參加此專題藝術片的活動,臧天朔以作曲、樂手、演唱、錄音的名義從減災藝術組委會領取950元人民幣報酬。1992年12月31日,減災藝術組委會影視部與揚子江音像出版社簽訂了出版發行10萬盒《中國大搖滾》專輯紀念音帶的協議書。1993年1月8日,收入有臧天朔創作和表演的《希望、太陽、世界》和《說說》及其他搖滾樂隊演唱歌曲的《中國大搖滾》盒帶由揚子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盒帶實際生產9萬余盒,揚子江音像出版社實際獲利11萬余元,減災藝術組委會獲利9萬余元。以《說說》為插曲的電視劇《珍重吧,朋友》已于1992年夏在陜西電視臺播出。臧天朔訴至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減災藝術組委會、揚子江音像出版社發行的《中國大搖滾》錄音盒帶,未經其許可,擅自收入了其創作并參加表演的《說說》、《希望、太陽、世界》兩首歌曲,侵害了其著作權及作為表演者的權利,請求判令兩被告停止侵害、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人民幣10萬元。
減災藝術組委會辯稱:我們為組織拍攝國際減災日專題電視藝術片《孩子、太陽、世界》,邀請了包括臧天朔在內的文藝團體和個人志愿參加表演,臧并接受委托與他人一同創作了主題歌《希望、太陽、世界》,提供了《說說》錄音母帶。對這兩首歌曲,我們已經付酬,且《說說》是已經發表過的作品,故構不成侵權,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揚子江音像出版社辯稱:《中國大搖滾》錄音帶是依我們與減災藝術組委會影視部簽訂的協議而出版發行的,協議明確約定,錄音制作的版權問題由減災藝術組委會影視部負責與有關著作權方協商解決,我們給付減災藝術組委會影視部每套彩封AB貼1.3元,實際上包含了母帶制作費,故我們不應承擔責任。
「審判
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中國大搖滾》錄音盒帶中的《希望、太陽、世界》作曲,是臧天朔與他人受減災藝術組委會委托創作的作品,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沒有明確合同約定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但委托人對委托作品有優先使用權。減災藝術組委會在向受托人臧天朔付酬后,按計劃將該主題歌用于專題電視藝術片的配音和國際減災專輯紀念音帶,并未侵害受托人的權益?!吨袊髶u滾》中另一首由臧天朔創作、1989樂隊表演的歌曲《說說》,是陜西電視臺錄制的電視劇《珍重吧,朋友》中的插曲,該劇已于1992年公開播出。臧天朔和1989樂隊應邀義務參加國際減災日專題電視藝術片拍攝時,向減災藝術組委會提供了《說說》的錄音母帶,臧天朔同時索取報酬1300元,違反了義演約定,減災藝術組委會給付報酬后,應該視為已獲得《說說》用于電視專題藝術片以外的使用權?,F原告臧天朔稱未經其許可,被告減災藝術組委會和揚子江音像出版社擅自將《說說》、《希望、太陽、世界》收入《中國大搖滾》錄音盒帶出版發行,侵害其著作權和作為表演者的權利,與本院查證事實不符,其訴請本院判決確認被告構成侵權并索賠損失,依據不足,不予支持。故一審法院于1994年5月21日作出判決:
駁回原告臧天朔的訴訟請求。
臧天朔不服此判決,仍以原訴理由上訴至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作者簡介:胡知凡,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郵編:200234.,
回 應
(7)選擇自己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根據作品的藝術特點發表見解
·比較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中所使用的藝術創作技巧。
·確認在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中是如何表現特定的人、事物或經歷的。
·反思在視覺藝術中運用視覺和空間元素,將自己的作品與他人的作品作比較。
綜合能力
批判和創造性思維、個人與社會能力、聽說讀寫
(8)認識和描述如何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視覺藝術作品中的各種圖像、事物、形式和想法
·根據自己的經驗,從不同視角對照和比較作品中的含義和內容。
·描述和比較不同的媒介、材料和制作方式是如何影響并創造出不同效果的。
·當藝術家為觀眾創作視覺藝術作品時,了解其創作的動機、思想和技能。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個人與社會能力、聽說讀寫、跨文化理解
(9)探索和詮釋視覺藝術作品,并對澳大利亞、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視覺藝術發表評論
·討論社區中視覺藝術作品其放置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反映生活和環境、過去與現在的。
·描述視覺藝術作品是如何反映關愛、尊重和負責地對待他人和環境的價值觀的。
探索和解釋不同時代和地區的美術、工藝和設計作品其社會與文化的含義。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跨文化理解、聽說讀寫、個人與社會能力
跨課程主題學習
亞洲及澳大利亞與亞洲的關系、可持續發展
與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
歷史
2.三至四年級的成就標準
到四年級階段學習結束,學生學會利用現有的材料和技術,制作和展示代表自己和他人的視覺藝術作品。
學生認識到選擇題材、材料和工藝,以及觀念和觀眾之間的聯系。學會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視覺藝術作品。
(三)五至六年級學習內容與成就標準
在五至六年級學習階段中,學生與同學、老師、學習共同體一起,獨立地制作和回應視覺藝術作品;研究與表現在現實世界里所見到和經歷的創作題材;利用現有的材料、媒介和工藝,創作各種形式的視覺藝術作品,實踐有特色的藝術傳統,包括素描、色彩畫、雕塑、版畫、數字作品等;學生對自己、同伴和藝術家的視覺藝術作品作出回應;學習解釋藝術作品背后的含義;學習談論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各種技能;認識到不同的人(藝術家和觀眾)對藝術作品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1.五至六年級學習內容說明
創 作
(1)依據想象和對世界的不斷認識,嘗試創作二維、三維和四維的圖像和立體物
·根據個人的經歷.知識與個性,創作各種圖像和立體物。
·探索視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和人造世界中形成各種思想來源。
·收集各種材料,用各種方法創作視覺藝術作品, 了解他們所見到和經歷的現實世界。
·從獨特的視角探索個人和社會感興趣的主題,包括各種議題、活動和事件,甚至想象中的世界。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計算能力
(2)選擇和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技術,探討各種視覺藝術的觀念
·重點關注天然和人造材料的特性,探討它們是如何影響或改變視覺效果的。
·選擇和使用不同的媒才才技術時,結合傳統和數字技術、媒介、材料以及工藝。
·探索材料的不同特性,了解所選材料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其安全性和回收再利用的潛力。
·運用不同的藝術概念,例如在解釋作品創作的題材時,運用色彩、色調、明亮、比例和抽象之類的藝術概念。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3)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能和技巧,利用各種媒介以及視覺藝術的手法和觀點根據特定目的進行創作
·創作和解釋各種視覺藝術作品,考慮和尊重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習俗和道德準則,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創作視覺藝術作品時,規劃和記錄新的想法,選擇合適的創作過程、材料和技術,例如創作一幅熱帶雨林的拼貼畫,可結合數字技術制作熱帶雨林環境的圖片。
·調查各種藝術創作的技術,探索和發展各種技能,包括傳統的以及現代的數字技術、媒介、材料和工藝。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跨文化理解、個人與社會能力、倫理行為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4)使視覺藝術作品作為自我以及跨越地區.時代、文化和社會的體現
·創作視覺藝術作品,研究如何使不同的人、文化、社會思想和方法共存。
·共同創作視覺藝術作品,例如塑造一尊雕塑裝置、設計與繪制壁畫、制作視頻等。 ·調整和改進各種抉擇,應對創新挑戰。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跨文化理解、個人與社會能力、倫理行為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5)分享視覺藝術作品,用研究和回應的方式將自己和他人的視覺藝術作品與觀眾進行交流
·對于不同觀眾,從視覺和空間的角度分析視覺藝術作品,重點是對作品的細節、創作意圖和技能進行分析。
·選擇視覺藝術作品進行展示,例如在學校、社區或網上舉辦展覽進行展示。
·為使藝術作品能有效地進行展示,要做好規劃與安排,例如確定作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主題、形式或其他功能。在真實或虛擬的空間展示作品時,還要考慮作品的布局安排。
綜合能力
計算能力、個人與社會能力、跨文化理解、信息交流技術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6)結合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通過視覺藝術交流意圖
·用數字技術創建、復制或重新考慮藝術內容,了解不能抄襲他人作品的規則。
·研究更廣泛的受眾方式,如邀請網絡上的觀眾“進入”藝術作品,促進創作的過程。
·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里探索各種視覺語言,例如在數學學科中探索線條和尺度等。
綜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術、計算能力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與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
媒體藝術、舞蹈、戲劇、音樂、數學
回
應
(7)在自己和他人的視覺藝術作品中研究其價值和含義
·比較和對比各種表現形式是如何喚起回應的,注意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和意圖。
·分析藝術家是如何構建各種創作意圖以及認識各種技能、工藝、材料和形式的。
·交流關于自己和他人的藝術作品的偏好原因時,應運用視覺和空間的術語與原則。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聽說讀寫、倫理行為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8)確定并討論各種視覺藝術作品是如何以不同方式來進行詮釋的
·研究視覺藝術作品中的傳統和習俗,例如各種風格和技術,以及適合于表現的各種主題等。
·討論視覺藝術作品的詮釋是如何受到文化、社會、環境因素,甚至家庭因素影響的。
·當表達和評論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時,要顧及到藝術家和設計師的權利與責任。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聽說讀寫、個人與社會能力、跨文化理解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土著人歷史和文化
(9)識別與分析代表澳大利亞、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社會、文化的藝術家和設計師
學會分析和看待在視覺藝術作品中藝術家所流露的感受、傳統、表現方法和創造力。
討論在社區和各種環境中的視覺藝術作品的功能。
探索視覺藝術作品如何跨越文化、時代和地區形成新的看法。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跨文化理解、聽說讀寫、個人與社會能力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與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
歷史
2.五至六年級的成就標準
到六年級階段學習結束,學生會運用各種技能、制作過程、材料和工藝來創作和展示視覺藝術作品。學會規劃、反思、提煉和記錄視覺藝術觀念和制作過程。
學生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能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有所回應。會用視覺藝術的術語,將自己與他人的作品建立聯系。
(四)七至八年級學習內容與成就標準
在七至八年級學習階段中,學生在制作藝術作品時,發展知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并能將對自己各種做法和想法的認識告知他人;與同伴、老師和學習共同體一起,獨立地進行創作和回應;學習利用各種可用的材料、媒介和工藝去創作各種形式的視覺藝術作品,實踐有特色的藝術傳統;學習探討材料、媒介、工藝與技術和制作方法的關系;理解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時,有不同的原因和動機;學習認可不同人的藝術觀點和不同的詮釋方式,以及對藝術作品意義的不同看法。
1.七至八年級學習內容說明
創 作
(1)探討視覺藝術創作與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經歷有關的各種想法
·選擇和運用各種策略、程序或傳統做法,創作二維、三維和四維的圖像、立體物和空間。
·組合和改變不同來源的圖像,依據自然和人類世界所獲得的經歷進行詮釋。
·結合過去和當代的技術,想象和完善視覺和空間世界的表現。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個人與社會能力、跨文化理解、計算能力
(2)設想與規劃時,研究繪畫、工藝、設計中與影響審美和表達意圖有關的各種策略和觀點
·探索各種意圖和審美的決定時,研究不同的視角,觀點和觀眾。
·了解各種想法是通過各種慣用的手段融入在實踐中而產生的。
·在設計、制造和構建視覺藝術作品時,采用安全和可持續的做法,發展和改進技能和技巧。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計算能力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3)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視覺藝術實踐過程,認識到安全和可持續利用的各種材料和工藝
·詮釋自己和他人的藝術創作意圖,通過制作文字或數字期刊、頁面,論述如何審美實踐與可持續的材料和制作過程的選擇相聯系。
·研究問題時,可從圖像、文本、風格、流派和文化方面著手。
·了解利用圖像、文本、風格和流派涉及到道德責任、各種觀點和可持續發展。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跨文化理解、計算能力、倫理行為
跨課程主題學習
關鍵詞:審美;審美經驗;藝術作品;鑒賞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4-0185-01
人們在欣賞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時,都是通過自己的審美感覺和經驗來判斷的。審美,就是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體驗、欣賞、領悟和認識。審美既體現在一切藝術作品欣賞中,這些藝術作品包括文學、音樂、戲劇、美術及其他藝術。凡是對美的東西的觀賞、領悟和認識,都叫審美。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作品的鑒賞經驗是獨特的。經驗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就是由實踐得來的認識或技能。這種經驗有很多種,有古人經過實踐留下來的理論經驗和自己在實踐中摸所出的經驗,這些經驗為我們今后要走的路做出了正確的指示。其實審美與經驗其實是一個哲學關系,他們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審美經驗”這兩個詞相連是18世紀后產生的。在aesthetic experience 產生前,人們通用的是美的知覺、美的經驗、美感。在西方藝術哲學中審美經驗第 一次最早被誰使用至今還是疑問,有人認為是杜威,有人認為是鮑???。從這些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詞在西方現代藝術中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從傳統的考察中發現藝術哲學的特征是以那些能激發起審美經驗的對象,即藝術作品的思考為主要標志的。
所以說藝術品是審美經驗的主要對象。古人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進行區別,把美的認識和感性認識統一起來。由于保姆嘉通把審美一詞特意指感性知覺,使整個美學研究由客觀轉向了主觀。審美其實是辨別美與丑的能力,英國哲學家杰勒德認為,美的對象是分為不同種類的,并認為美感、新奇感、和諧感、崇高感、形象感、滑稽感和道德感這七種感覺屬于人的內部感覺。
藝術作品的感受方式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因為它為鑒賞而存在,難怪一些美學家認為應該把鑒賞者和藝術作品接近和交流當做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審美經驗一方面導致藝術作品的出現,一方面產生出創造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和鑒賞公眾人物和批評家。藝術作品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它的經驗是對人類創造潛能所作出的一種反應,鑒賞行為不僅受到藝術作品中已經理解的東西的激發,而且還調動了鑒賞者自身的積極參與。當作者思考作品時,把經驗過的思想當做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藝術作品的鑒賞成為主體在客體上的一種逗留。藝術的鑒賞和自然的鑒賞有著根本的區別。自然只有我們對它發生興趣時,它才是審美對象。而藝術品作為審美對象,它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在審美經驗上明顯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審美態度、審美對象與審美經驗?西方現代美學對審美經驗的解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主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態度的作用;另一種是客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對象的作用。在客觀論者看來,審美經驗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審美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審美經驗基本上是一種被動狀態的知覺經驗。
美學家對審美經驗的不同看法中包括著各種構成因素,往往是這些構成因素使他們的想法各異不同。審美構成因素包括分離性因素、整體性因素、表現性因素、想象因素和因素這五種因素構成。分離性,其實就是審美非功利性,即觀賞者與對象的關系不是一種利用關系,審美經驗產生的感覺是一種擺脫利害關系的感覺所有人認為分離性是自由選擇的氣氛,它充滿了松弛和和諧。整體性是一種從分散或分裂的感覺回歸到整體的感覺,它常通過綜合和排斥來實現。這種整體性具有高度的結合力,它是一種重新組織過額豐富而緊湊的經驗。審美經驗中的知覺不同于日常知覺,日常知覺總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我們只是從一些分散的片段去注意這個世界,而當我們鑒賞藝術作品時,我們總是力求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知覺對象呈現出來,整體性還有另一個含義,那就是指鑒賞者和藝術作品之間的一種融合狀態,當欣賞者被藝術作品吸引時,自我中心的分離感會暫時消失,這也是一種整體性。
在審美經驗的構成成分中,基本上是建立在藝術作品構成成分的分析上。在一些藝術家看來,審美經驗是一件藝術作品在一個訓練有素的鑒賞者身上產生的對藝術客觀特質有體驗的經驗。在審美經驗中我們主要注重的是審美態度,由于不同學者對審美經驗存在著主客觀哲學思想上的差異,實質上在這些差異背后存在著構成要素的不同,要分析現象必須分析本質。在這當中審美和經驗也是相互影響的,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在思考過程中作者可能有些分析不到位,請您給予指正!
實際上,“藝術能夠做什么”就是從“藝術是什么”這個問題中解析出來的:藝術可以像鏡子照出物體一樣來模仿世界,讓觀賞者在對藝術的欣賞中認識世界與感受世界,所以藝術可以被看作是“鏡子”;藝術是藝術家真情流露的場所,觀賞者可以通過它感悟到藝術家的真情實感,所以藝術可以像“燈”一樣讓那些原本處于幽暗混沌之中的事物自己顯露出自己真實的面貌;藝術記錄了藝術家看待世界的獨特角度與方式,是藝術家想象力的家園,所以觀賞者可以通過欣賞藝術進入一個有別于現實世界的自由無羈的審美時空……可見,事實上,“藝術能夠做什么”就是對“藝術是什么”這個問題在藝術功用角度進行的深入理解,所以,對“藝術能夠做什么”的回答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對“藝術是什么”的回答。
那么,如何來回答“藝術能夠做什么”這個問題呢?“藝術能夠做什么”實際指的是藝術作品能夠對鑒賞者產生什么效果的問題,也就是說,當鑒賞者直面藝術作品的時候,藝術作品能夠產生什么樣的效果。這樣,本書就將“藝術能夠做什么”的問題直接轉換為藝術作品能夠對鑒賞者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問題,由此它運用現象學的方法對藝術鑒賞問題展開了分析。
按照現象學的分析方法,鑒賞者欣賞藝術作品的第一步應該是鑒賞者通過審美感官來感受藝術作品的外形,本書稱之為“忘情于聲色之間”。本書指出,藝術鑒賞活動是一種具體的面對鑒賞對象——藝術作品的活動,而藝術作品是直接訴諸于人的審美感官的,當我們面對一件藝術品時,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外形、材料。一件藝術品要想深切地打動觀賞者,它的外形、材料首先應該具有感官美,因為只有訴諸感覺的東西才能夠引起強烈的感動,而且只有當我們被引起強烈感動的時候,藝術品才能夠吸引我們,使我們更深入地欣賞下去,進而逐步挖掘到藝術品在各個層次的審美價值。
我們在充分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線條色彩、音響節拍、形體動作等因素之后,就進入了鑒賞活動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作者將此描述為“近在咫尺卻伸手不及”。本書提出,藝術品之所以能夠造成審美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藝術家借助藝術作品的線條色彩、音響節拍、形體動作創造出了一個看似真實,實則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藝術中的幻象是多種多樣的,繪畫的基本幻象是“虛幻的空間”、音樂的基本幻象是“虛幻的時間”、舞蹈等造型藝術的基本幻象是“虛幻的力”。這些幻象構成了我們真正的審美對象,吸引著我們、引領著我們向幻象之后的深層意義開掘。
當我們真正面對藝術的幻象,并開始沉溺于其中時,鑒賞活動的第三重境界就開始了。本書提出,鑒賞藝術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透過由作品材料和作品外形組合而成的幻象,去領略藝術作品的意義層面,即去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情感、精神、思想方面的內容。雖然鑒賞活動的第三重境界十分復雜但并不是不可以被解釋清楚。當我們進入鑒賞活動的第三重境界時,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理解創作者的創作活動是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理解與欣賞的前提。為什么這樣說呢?如前所述,在鑒賞活動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中,藝術作品的線條色彩、音響節拍、形體動作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看似真實,實則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這就意味著,藝術作品同藝術作品所模仿的現實中的實物有聯系但卻有著根本的不同。本書指出,實際上,所有的藝術成品都離不開一個或隱或顯的“畫框”,這個“畫框”就是提示藝術幻象與現實生活世界之間界限的分界線。這個“畫框”使我們清楚地意識到我們面對的審美對象是一種來源于現實生活的“幻象”。這樣一種“幻象”根植于作品創造者的創造活動,并間接來源于創造者的現實生活及其歷史、文化語境。所以,對這種“幻象”進行欣賞的規則、慣例同理解現實生活的規則、慣例有聯系,但又十分不同,這種不同就在于藝術作品是創造者在理解和升華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對現實生活進行創造的結果。本書將此稱之為“我手寫我心”,“寫”當然是指創造的意思,而“心”則是指作品創作者的情感、思想等精神因素??梢?,創造者將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種種體驗、感受與思考融入了藝術作品,這就為藝術作品賦予了情感與靈魂。鑒賞活動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深刻感受到藝術作品中所蘊蓄的這種情感與靈魂。
按照本書的分析,鑒賞活動的最高境界——第三重境界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情感層。本書提出,藝術作品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通常都帶有強烈而豐富的情感因素,創作者的這些情感因素沉淀、蘊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情感層。情感是一種十分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因素,然而,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同日常生活的情感卻是不同的,作者借用形象的比喻論述說:“哭泣的兒童不是藝術家”。藝術作品所蘊蓄的情感不是日常生活情感的直接釋放,而是一種經過了藝術手法處理的情感,也就是說,是一種以藝術形象的形式出現的情感。在這種包含情感的藝術形象面前,鑒賞者未必會受到直接的刺激和感染,而是處于一種既投入又超然的狀態。當欣賞者沉浸在一種既投入又超然的狀態中來欣賞藝術形象時,鑒賞活動第三重境界的第二個層次:人生體驗層就出現了。作者說,當人們沉浸在藝術作品的情感氛圍中時,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就會被喚起,對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領悟也會被激發出來。我們知道,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并不是單純地對現實的實物進行復制和翻錄,而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對生命的思考、感悟同情感一起都灌注到所創作的對象之中。當欣賞者沉浸在藝術作品所營造的情感氛圍中時,藝術家灌注到作品中的體驗、感悟、思考就隨著情感一起被呈現在欣賞者面前,從而引領鑒賞者進入到了創作者更深層的精神世界,這一精神世界就是人生體驗層。然而,當鑒賞者進入人生體驗層之后,他們會發現,藝術家的作品固然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思考與感悟,但作品所含蘊的精神世界并不止于此,其中還包含了一種超越于藝術家思考與體驗之上的精神因素,這就是藝術家本人的價值理想。藝術家的價值理想體現了他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無論是藝術家的情感還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與思考,歸根到底都要受到這一價值理想的決定或影響。作者說,對理想世界的營造永遠是藝術創作的主要目標,而反過來,記錄和展示人類理想世界的最佳領域就是藝術。并且僅當欣賞者充分領會了藝術家對人生、對世界的思考與感悟之后,才會理解藝術家的價值理想究竟是什么。而只有當鑒賞者理解了藝術家的價值理想,他才會明白藝術作品真正要表達什么。
鑒賞者可以隨著對藝術家創作活動的理解與感受,進而理解與感受藝術作品中所蘊蓄的情感與靈魂。然而,我們對這種鑒賞活動的理解卻不能理想化。實際上,理解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并按照藝術家的創作順序來理解作品,這只是鑒賞活動在理論上的理想狀態。在現實的鑒賞活動中,鑒賞者不可能每一步都完全嚴格地按照藝術家的創作意圖來欣賞作品。作者解釋說,就現實的鑒賞活動來說,不同的觀賞者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的觀賞心得是不同的,有的觀賞者可能會達到藝術作品的最深層境界,理解到藝術家本人的價值理想是什么;而有的觀賞者則只會止于“幻象”一層,把握不到作品的深刻寓意,這并不妨礙對作品的欣賞,不過這種欣賞只能停留在鑒賞的第二重境界。即使同一位觀賞者,他與觀賞對象之間的關系也會隨著不同的觀賞情境發生變化,比如,同一部藝術作品,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他可能只是被其優美的線條、和諧的色彩或是悠揚的旋律所吸引;而當他漸入中年,品嘗過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他才可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理解這部藝術作品。所以說,藝術作品本身是不會變的,變換的只是觀賞者的心境,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也將鑒賞活動第三重境界描述為“‘我看’還是‘看我’?”。
2012年7月,澳大利亞國家課程評估和報告委員會公布《澳大利亞課程標準:藝術(幼兒園至十年級)》(以下簡稱《標準》),向社會征求意見。這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第一套幼兒園至中學的全國統一藝術課程標準?!稑藴省钒ㄎ璧?、戲劇、媒體藝術、音樂、視覺藝術等五個藝術門類的課程。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學校必須提供以上所有門類的課程,使學生能較全面地接觸和認識藝術。中學階段七、八年級開始,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愛好在這五個藝術門類中自由選擇其中一個或數個門類。幼兒園至小學二年級的課時必須達到120小時,小學三至六年級為100小時,中學七至十年級是160小時,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教學安排。
《標準》認為,藝術教育的總目標是發展學生的以下多種能力:
·創造力、想象力和各種技術,以及審美和批判性思維與實踐,通過參與創作和回應藝術作品提高自信心。
·好奇心和各種技能,研究和運用創新的藝術手法和可用的技術表達各種想法,通過多種觀點發展移情能力。
·美學知識和溝通能力:通過有意義的方式重視和分享經驗,表達、表現和交流有關個人和他人的想法。
·通過接觸各國藝術家、藝術形式、藝術活動和業界人士,洞察與了解當地、地區和全球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傳統。
《標準》將每門藝術學科的學習內容劃分為兩大部分——創作(making)與回應(responding)。所謂創作,即運用過程、技術、知識與技能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是發展學生“想象與即興創作(表演)”、“探索藝術元素、材料、技術和過程,并形成自己的藝術作品”、“實踐技能與技巧”、“通過藝術作品交流各種想法”以及“將所學的藝術與其他藝術學科和學習領域相聯系”。而所謂回應,即探索、回應、分析和闡釋藝術作品。其目的是發展學生“反思自己的藝術作品”、“回應他人的藝術作品”以及“從社會、文化和歷史的情境來看待藝術作品”。這兩大部分,既獨立又有相互之間的聯系。
2010年,澳大利亞國家課程評估和報告委員會還制定了包括聽說讀寫、計算能力、信息交流技術、批判和創造性思維、個人和社會的能力、倫理行為、跨文化理解等七項綜合能力,以及包括土著人歷史和文化、亞洲及澳大利亞與亞洲的關系、可持續發展這三個跨課程主題,并要求各門學科的教學都要融入這“七大綜合能力”的培養和“三大主題”的學習。
限于篇幅,現將《標準》中有關視覺藝術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說明、各年級段的學習內容與成就標準等翻譯、介紹如下,與同行分享和共同學習。
一、視覺藝術課程定位
在視覺藝術學習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美術、工藝和設計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對傳統和新興的視覺藝術創作和批評的實踐,學生相互之間探索和交流各自內心的意圖和信息。如同所有的藝術形式一樣,視覺藝術也能夠引起、鼓舞和豐富學生的各種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促進學生創意和表現能力的提高。
視覺藝術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去探討視覺藝術領域中各種復雜和豐富的手段。通過各種探討、實踐的機會,使學生提高創意和表達能力,并能夠完善他們所創作的作品。
視覺藝術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從視覺藝術的創作者和觀眾的角度,去探索他們所處的社會,并拓展知識、認知和各種技能技巧。視覺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已存在了數百年,并仍在繼續發展著。視覺藝術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視覺形式的交流,視覺語言的探討,以及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文化和技術,并對個人或與他人共同完成的藝術作品所反映的各種想法作出回應。
通過視覺藝術的學習,學生既對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又形成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能力,并具有想象力。通過在視覺藝術中探索不同歷史、文化和社會,學生學會了表達對世界的各種看法及用視覺進行思維以及與他人合作的工作方法。
二、視覺藝術課程目標
視覺藝術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
·通過視覺藝術創作和交流等手段,提高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和樂于表達的能力。
·運用視覺藝術的技能、語言、材料、工藝和技術,通過視覺藝術知識、理解力、制作過程和創新思維,形成各種觀念。
·通過視覺藝術的實踐和認識,成為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學會尊重和理解傳統的、歷史的和各種文化的視覺藝術與藝術家。
三、視覺藝術課程內容說明
《標準》要求學生在視覺藝術學習中探索了解不同藝術形式及其相關的制作方法。這些形式既包括二維形式,如素描、色彩畫等;又包括三維形式,如陶藝、雕塑、裝置藝術等;還包括四維形式,如基于時間的裝置藝術作品、行為藝術作品、數字動漫、視頻等。
其次,《標準》要求,學生應當在視覺藝術學習中,學會運用視覺語言中的“元素”和“原則”,進行視覺藝術作品創作。所謂“元素”,包括線條、形狀、形體、空間與時間、色彩、肌理、明暗等。所謂“原則”,包括重復、節奏、對比、變化、強調、比例、平衡、統一、和諧、運動等。
第三,《標準》將視覺藝術課程學習分為“創作”與“回應”兩大部分。其中,“創作”包括學生嘗試和體驗視覺藝術中傳統的和新的技術,個人或集體共同進行藝術品創作。這些藝術作品,反映學生探索視覺語言,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文化和創作技術認識的各種想法?!盎貞卑▽W生在學習視覺藝術語言、技能和技術時,對概念和空間的探索,學會從不同視角探索視覺藝術作品,并進而產生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學會理解他人的各種看法?!稑藴省诽岢觯@兩部分都應注重培養學生具有如同藝術家、設計師、工藝師、評論家、歷史學家和觀眾一樣的知識、理解力和技能。
第四,《標準》要求,在視覺藝術課程中,要融入“七大綜合能力”和“三大主題”的學習。
第五,《標準》反復強調,學生在藝術創作時,要學會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在使用他人的圖像和作品時,應征得別人的許可,不能抄襲他人的作品;等等。
四、各年級學習內容與成就標準
(一)幼兒園至二年級學習內容與成就標準
在幼兒園至二年級階段學習中,要求學生與同伴、老師—起,學會獨立地創作和回應視覺藝術作品。通過創作視覺藝術作品,來反映自己家庭、社區以及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學習使用一系列的材料、媒介和技術,來創作素描、色彩畫、版畫、雕塑、攝影和多媒體等視覺藝術作品;學習對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作出回應,談論自己的經歷與視覺藝術作品之間的影響關系。
1.幼兒園至二年級學習內容說明
創 作
(1)觀察和想象各種圖像、物體、圖形和形式
·認識到素描、繪畫、物體、空間可以用來代表和表達想象與各種情感。
·利用天然物和人造物中的各種圖像和物體來進行觀察和玩耍。
·結合各種圖像、形狀、圖形和空間進行玩耍。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個人與社會能力、信息交流技術、跨文化理解
(2)探索并玩耍一系列圖像、材料、物體外表、空間、技術、圖形和形式
·發現和描述自然物與人造物中各種材質的特性,例如黏土、硬紙板、油畫布、各種模型、水彩顏料、木制品、塑料制品以及多媒體。
·使用一系列傳統的和當代的數字媒介、材料和工藝流程,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探索藝術、工藝與設計的各種元素。
·使用、儲存和清潔各種材料、工具和設備時,例如,當使用剪刀、鉛筆、蠟筆、記號筆、膠水、顏料、畫筆、黏土等工具和材料時,要養成安全、隨機應變和可持續利用的意識。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聽說讀寫
跨課程主題學習
土著歷史和文化、亞洲、澳大利亞與亞洲的關系
(3)創作各種圖像、立體物、形狀和空間時,談論自己的想法和材料
·談論自己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描述其主題、想法以及作品名稱的命名等特征。
·在扮演藝術家的角色創作藝術作品時,要考慮自己的創作意圖。
·描述所選擇的媒介、創作過程以及工具是如何影響藝術作品的。
綜合能力
個人與社會能力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4)制作熟悉的或是想象、記憶中的各種人物、事物和經歷的視覺藝術作品
·創作原創的藝術作品,描述作品中所體現的主題、想法和特征。
·創作描繪日常生活中有關自己、家人、朋友、寵物、家庭、學校和社區情景的視覺藝術作品。
·利用自然或人造環境中的圖像、事物以及可利用的再生材料,創作視覺藝術作品。
綜合能力
個人與社會能力
(5)認識到視覺和空間的觀念是以不同方式形成和被理解的
·根據周邊世界的生活經驗設想一個主題,用二維、三維或四維等形式進行探討。
·發現視覺和空間元素可以通過不同媒介、材料和制作過程得到延伸,進而改變意圖。
·考慮到家庭、場所或社區需要,用視覺和空間的觀念創作新的圖像和立體物。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跨文化理解、計算能力
(6)視覺藝術與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
·使用現有的數字技術瀏覽、復制、分享各種圖像和觀念。遵守不能抄襲他人作品的規則。
·嘗試在課堂上根據交通、水、植物、動物之類的主題,從色彩和肌理元素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通過學維的繪畫、素描形式,以及三維和四維的形式,了解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如繪制正方形圖形或塑造錐狀物體都與數學學科有聯系。
綜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術、聽說讀寫、倫理行為
與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
音樂、戲劇、地理、數學
回 應
(7)在視覺藝術作品中使用視覺藝術術語來分享思想、觀念和情感
·描述視覺藝術作品中的視覺藝術術語。
·談論視覺藝術作品中能吸引注意力的方面。
·分享并比較自己和同伴之間對視覺藝術作品存在的各自不同的看法。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聽說讀寫、個人與社會能力
(8)談論他人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時,顧及不同的觀點
·從不同的視角對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中的特點或內容進行描述。
·比較各種視覺藝術作品,談談對其印象或想法。
·觀看各種視覺藝術作品,探討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區的人是如何進行詮釋的。
綜合能力
聽說讀寫、跨文化理解、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9)認識在各種視覺藝術中體現不同環境、社會、文化和時代
·討論視覺藝術如何告訴我們有關生活或往日生活的變化。
·根據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描述其中所反映的自身生活和文化經歷。
·討論來自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的視覺藝術作品,包括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藝術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各種符號、故事和傳統。
綜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
跨課程主題學習
土著歷史和文化、亞洲、澳大利亞與亞洲的關系
2.幼兒園至二年級的成就標準
到二年級階段學習結束,學生會利用各種方法、技能、材料和工藝來創作視覺藝術作品,用以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
學生會分享和描述自己或他人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會把創作視覺藝術作品看成是自己的一種經歷。
(二)三至四年級學習內容與成就標準
在三至四年級學習階段中,學生與同學、老師、學習共同體—起,學習獨立地制作和回應視覺藝術作品。學生通過個性化的視覺藝術作品,發展藝術性的各種想法。學習使用各種材料、媒介以及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視覺藝術作品。學習有特色的藝術傳統,包括素描、色彩畫、雕塑、版畫和數字作品。學生學會對自己、同伴和藝術家的作品作出回應。學習描述如何運用不同材料激勵各種想法,進行藝術作品創作。
1.三至四年級學習內容說明
創 作
(1)探索如何表達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各種圖像、形式、事物和空間
·嘗試二維、三維和四維的創作方法和形式,啟發個人的經歷。
·探索自己和他人代表不同情境的圖像、立體物、觀念和空間。
·在自然和人造環境中學會從不同視角觀察各種空間和事物。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個人與社會能力、計算能力
(2)調查與嘗試不同媒介和技術的特性,發展預期的效果
·結合各種媒介和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效果,例如用再生材料制作拼貼畫,顯示材料的不同肌理和對比。
·調查自然的、人造的和數字化的環境和材料,用來創作出不同效果的藝術作品。
·調查不同材料特性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選擇材料時要考慮其用途以及回收和再利用的可能。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信息交流技術、聽說讀寫、個人與社會能力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3)通過利用各種媒介、視覺藝術的實踐和各種觀念,發展藝術創作的技巧
·分析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中有關主題、材料和制作方法的特點。
·探索能代表他人的生活、文化和居住地的各種藝術創作技巧和方法。
·選擇最能代表其作品主題特點的形式和技巧。
綜合能力
跨文化理解、個人與社會能力、倫理行為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4)嘗試各種技術、工具和形式,以發展他們的技能,并完善其藝術創作
·使用不同的技術和形式,創作有關個人、文化和社會觀念的藝術作品。
·運用傳統的和現有的數字藝術工具、材料和技術,創作各種視覺藝術作品,探討其不同的效果和意義。
·認識到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為了所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給別人和自己觀賞,有著不斷完善和提高他們技能的要求。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聽說讀寫、計算能力
(5)分享和展示視覺藝術作品,重點關注各種細節、創作意圖和所使用的技術
·談論或用文字描述他們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重點在各種細節、創作意圖和所使用的技術上。
·選擇視覺藝術作品,在學校、社區或網絡上舉辦展覽進行展示。
·設計和籌劃有效展示藝術作品的各種方法,例如選擇畫框、裝畫框或展廳空間的安排等。
綜合能力
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個人與社會能力、計算能力、信息交流技術
跨課程主題學習
可持續發展
(6)視覺藝術創作與舞蹈、戲劇、媒體藝術、音樂和其他學科領域相結合
·嘗試采用現有的數字技術與藝術或其他學科領域組成視覺藝術作品。遵守不能抄襲他人作品的規則。
·結合藝術或其他學科領域,創作靜態或動態的圖像,例如根據一次短途旅行的照片,創作一組反映視覺經歷的藝術作品。
·根據課堂中所研究的課題,例如生物、行星等,探討色彩和肌理的元素。
綜合能力
信息交流技術
與藝術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