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生態農業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農業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農業技術論文

第1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1“三誘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

1.1頻振式殺蟲燈

頻振式殺蟲燈主要是利用光、波、色、味4種方式誘殺害蟲的一種物理防治方法,無污染,對人畜無毒,對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雙翅目及膜翅目等40余種害蟲具有良好的誘殺效果,當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某區自利用頻振式殺蟲燈以來,蔬菜田棉鈴蟲的田間落卵數量以及蟲量明顯降低。試驗數據表明:掛燈區平均落卵2.8粒/百株,無燈區為12.2粒/百株,約降低了77%;掛燈區平均蟲量1.5頭/百株,無燈區7.9頭/百株,約降低了81%。可見頻振式殺蟲燈對蔬菜棉鈴蟲的控制效果非常明顯。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害蟲,在消滅大量害蟲的同時,能減少來年蟲口密度,最大限度減輕害蟲對農產品帶來的危害;能夠減少化學防治次數和噴藥量,進而減輕對農產品和環境的危害;根據誘殺結果,可對害蟲發生趨勢做出預測,有利于提出預防措施,實現對來年病蟲害的科學防治。

1.2黃板

黃板誘殺技術是利用害蟲趨黃性誘殺農業害蟲的一種物理防治技術,綠色環保、成本低、可自制,可在蔬菜地、茶園、果園中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蟲、潛蠅成蟲、粉虱、薊馬等小型昆蟲。在田間使用的時候,可用竹或木細棍支撐固定,棋盤式分布,懸掛方向以東西向為宜,只要方法正確,就會有很明顯的防治效果。以某區蘋果園為例,在果樹開花前懸掛16.5cm×25cm黃板,掛上之后不摘除,6月下旬收回檢查發現黃板誘集蚜繭蜂的效果最為明顯,調查益害比為1235:192=1:0.16。可見黃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1.3性誘劑

性誘劑是利用昆蟲成蟲性成熟時,釋放性信息素引誘異性成蟲的原理,將有機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化合物用釋放器釋放到田間,通過干擾雌雄減少受精卵數量,達到控制靶標害蟲目的的新型綠色防控技術。該方法成本低,操作簡單,無毒無污染,主要防治對象是小菜蛾、煙青蟲、斜紋夜蛾等害蟲,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目標。陜西鳳翔縣蘋果栽培中,未使用性誘劑前,每年食心蟲發生面積約為總面積的76.92%,農藥使用量和投入費用以及人工投入費用很高。使用性誘劑后,群眾每年只需防治3次就能將害蟲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商品果產量平均提高了364kg/667m2,農藥使用量及相關費用都大大降低。

2防蟲網阻隔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

防蟲網阻隔技術是以物理阻隔方式阻隔害蟲進入危害和繁殖。采用防蟲網阻隔技術不僅能夠阻隔害蟲繁殖,還能適當調節小生境中溫濕度,對炭疽病、軟腐病等有一定的預防效果,適用于生態農業生產。實際生產中可采用22目的防蟲網,對于煙粉虱,可采用30~60目的防蟲網。比如,江蘇省目前以小白菜為重點的防蟲網覆蓋栽培蔬菜面積在不斷擴大,農戶純收入也不斷提高。當前,該項技術已成為一項成熟、高效的現代農業技術,已被列為江蘇省農業技術主要推廣技術。

3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實施方式

實施植物保護新技術時,單純使用物理防治技術顯然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須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對于化學防治,應盡量限量的、科學的使用農藥藥劑,確保農產品安全、無污染的生產。為了保證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更好實施,首先,應建立準確的病蟲害測報系統和監測點,有關工作人員分工協作、全面監測、全面總結、科學研究,及時掌握害蟲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動態,并及時、準確地將情況匯報給相關部門,以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其次,建立專門植物保護控制隊伍,為農民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將植保新技術、新技能傳授給他們,使他們能夠做到病蟲害的科學防治。再次,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朋友正確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利用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意義,使其具備最根本的病蟲害防治技能,為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4結語

第2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糧農組織1991在荷蘭登博滋會議上發表了《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登博滋宣言》,宣言明確指出農業發展要達到保障社會供給、促進經濟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三大目標。各國的農業正向著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效益這一方向發展。農業投入逐步從能物集約型轉向以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為代表的智能與知識集約型。我國當前提倡的“兩高一優”農業、農業企業化和農業規模經營等,都是圍繞農業的經濟目標提出來的。生態農業在實踐中可以同時實現這些提法,而且由于注意運用事半功倍的生態學原理,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對經濟效益的持續推動,通常會有更好的效果。

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解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問題。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土地資源(如荒山、荒坡、荒地等),大規模植樹種草,增加多年生植被面積,減少裸地面積,有效削減水和風對地表的侵蝕,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減輕洪澇和沙塵暴災害。通過人工草地建設和退化草地的圍育與改良,以及舍飼、半舍飼與限制放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草地退化。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在植樹造林、控制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創造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如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來控制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利用林糧間作的治堿模式;實行種草植樹、控制放牧強度等來治理土地沙化、荒漠化的模式。

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解決農業污染難題

農業污染,主要是指化肥、農藥以及養殖場排出的糞便所形成的面源污染,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秸稈廢棄物對水體以及焚燒后對大氣的污染等。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引導農民將畜禽糞便用于作肥料、培養料、生產沼氣等,大力開展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不斷提高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率;建立治理污染轉運系統,同時,做好農村的改廁、改廚、改圈以及推廣三格化糞池、凈化沼氣池建設,從多方面入手解決農村的污染問題,促進城鄉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建設生態農業小區,建成大型沼氣工程和污水凈化設施;對畜禽污染的治理,做到排泄物資源化,實現多方面綜合利用。

發展生態農業,易于實現物質循環利用,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充分利用生態農業資源優勢,利用生態系統內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規律來設計生產環節,利用生產環節中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的優點來實現價值增值和廢物資源化的目的。它包括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類型、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類型、種養結合以及種養加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類型等。如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較為普遍的“桑基魚塘”模式便是此類的典型,它將農、林、牧、漁有機結合起來,互惠互利,構成一種水陸結合,動植物共存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整個系統沒有廢棄物,可有效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和系統生產力,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換

建設現代農業,是十六大報告關于“三農”問題論述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我國農業的主攻目標和發展方向。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業競爭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傳統農業的結構較單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較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基本靠天吃飯;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土地利用率較低;其商品率相對較低,農民的收入也不高。而生態農業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并十分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的內涵得到了拓寬和延伸,農業的鏈條通過延伸更加完整,農業的領域通過拓寬,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生態農業還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有利于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現代管理手段的運用。

總之,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重

要標志。生態農業是實現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模式,是解決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駱世明.中國多樣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自然資源學報,1995.

[2]駱世明.區域環境與生態農業模式.邊疆主編.中國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改革出版社,1993.

第3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

1、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農業生態旅游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廣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費欲望。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第四,觀光農業旅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游業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項目,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2、生態旅游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游農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齊全、雙重效益。生態旅游農業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鄉村空間,旅游者在景區內觀光、休閑、參與娛樂、品嘗美食。甚至親自勞作,既增長知識,親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園區內還可舉辦節日慶典活動,加強游客之間感情交流,傳播信息,增進友誼,縮小差距。企業和農民則通過銷售產品,提供食宿服務和勞務以增加收入。

(2)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的規律,符合農民的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3)回歸自然、身心享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污染的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的精神日趨緊張,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態旅游農業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這一要求,它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綜合功能。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農業的具體體現,尤其在一些大型觀光農業科技園區,大片土地通過平整與規劃,用先進農業技術進行開發,由掌握先進技術的人來管理,造成具有相當規模、各具特色的農業整體,成為具有較高的先進農業技術支持和科學管理手段的新型農業。這種農業不論在優質品種、栽培管理技術還是在農業生產工藝、景觀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籌,是一般大田農業區無法比擬的,游客在這樣的環境中游覽,不僅賞心悅目,還能學到科技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3、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則

(1)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合季節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合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合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

(2)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業與旅游業合一的新型產業。

(3)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4)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5)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治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三、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

珠海市生態農業科技園是一個集農業高新技術引進、開發與生產、加工、出口以及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該中心是在原珠海農科所基礎上僅憑5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園區現已發展集科研、生產、商貿、旅游、教育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集團化科研經濟實體,2001年該中心的科技創收就達5000多萬元,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出口創匯達860多萬美元,成為目前我國最具實力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1、區位與市場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珠海地處富饒美麗的珠江三角洲,陸地與澳門相連,有二個口岸可直接與澳門通關。水路與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時。離廣州、深圳不到2小時的車程。京珠高速、珠海機場、珠海港、九洲港構成了陸、海、空的立體交通。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地處珠海的城鄉結合部,環境優美,面積廣闊、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十分好,從交通上來說,從園區到市區只有10分鐘車程,并且已開通了公共汽車和觀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車道的旅游景觀路直達園區的門口,交通非常便捷。從地域上來說,園區的核心區2000畝,已成為永久性的農業科研用地并辦妥了征地手續,領取了土地證。市政府還給園區預留了1500畝的土地,可以作為第二期的開發用地。

2、設計景觀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即達到“一區多園、一園多用”的目的。園區策劃者認為,旅游的概念很廣泛,只有差異才是最好的旅游資源。人們出國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們從未看過的東西,正如外國人看長城,我們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種非常想看的沖動。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旅游業,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不同來顯示出差異,加之把其藝術化處理,就成為非常好的旅游產品。所以,制造差異就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且這種旅游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正是源于這種理念,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初始階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進去,每建設一個溫室或安排一個項目,他們都考慮到了生態、環保、休閑觀光、教育培訓、商貿銷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園區一邊建設、景點一邊可以開放,2002年該園區就接待了來自我國外的賓客30多萬人,旅游創收超過了1000萬元,占園區總收入的1/4。入園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市場,人流帶動了物流。園區內生產出來的花卉、種子、種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這些商品的銷售價格都高于外邊的市場。比如,該園區在溫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來說,農貿市場銷價為5元/斤,而在園區內則可銷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貴,就在于它是一個特殊的旅游產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錢的心理準備,但一定要花得開心,所以只要產品的質量好,加上銷售的方式奇特,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該園區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來賣,而是長在溫室內,掛在藤上賣。如果一家三口來旅游,小孩子都樂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邊摘一邊吃,一直到摘了滿滿的一袋才罷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樂開了花,再高的價格也會買,這正是體驗經濟的所在。可見旅游開發,必然會帶動商貿的發展,真是一舉三得。

3、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資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劃理念,走企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主導產業上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在策劃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閑、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2)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園區自身就是一個農業科技研發、產業化拓展的孵化器,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了產業圈。另一方面,園區也積極的與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發高新技術。

(3)以科技為本,優化資源配置。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確定了獨具特色的科研發展方向、主導產品和技術定位。在技術定位上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注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主導產品上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為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了技術支撐。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利用設施農業和先進的生產模式,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個品種,創造出新、奇、特的觀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應的旅游設施“農科之窗”、“荷塘觀賞”、“八卦田園”、“野菜園”、“水車陣”、“垂釣走廊”、“珍禽園”、“沙漠植物園”、“心靈茶莊”等一大批集科研、環保、生產、旅游于一體的生態園林景觀,吸引了大量的境內外游客。

四、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開發的經驗與啟示

1、理念創新。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從籌建就樹立了“差距產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認真思考如何尋找和利用差異來改造傳統農業。他們通過尋找自然資源、農業產業、區位優勢等方面差異點來營造新的生態旅游景觀,打造園區獨特的品牌。例如園區于2000年元旦至春節在園區成功舉辦珠海首屆南瓜文化藝術節,展示了全世界數百個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種,大的如大鼓,重達100多公斤,小的如雞蛋,輕才20克,黃、白、紅、綠、青、藍、紫七彩繽紛。進入南瓜園仿佛進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藝術殿堂。南瓜節開幕一個月,創下門票收入130萬的記錄,由此也帶出了一個新的產業——觀賞玩具南瓜規模化生產。這樣通過理念創新,運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利用生態學和景觀學原理精心設計各種差異化的景觀和景點,打造出一個融“自然美景、現代科技、人文情懷”的生態旅游區,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和旅游的內容和新領域,找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道路。

2、制度創新。一是科研管理體制創新。首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打破傳統立項方式:不搞純理論的基礎研究。其次,科研立項與市場供求密切結合,由市場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完善對科技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激勵制度,對于課題成果的產業化效益,實行“技術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勵機制。第四,建立起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發的風險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體制創新。該科技園區作為事業單位,存在多種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編內人員由財政負擔工資,編外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通過大力提倡績效工資,形成報酬級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崗位津貼和獎勵制度,對承包部門實行“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定工資總額”的“四定”改革,將津貼和獎勵與個人的工作崗位和業績掛鉤,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拉開檔次,園區內崗位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使該園區逐步向現代企業用工制度方向邁進。

3、組織創新。珠海農業科技園內實施的是一種將科研、生產、示范推廣、科普教育、觀光旅游及貿易緊密結合的戰略。因此在園區的組織結構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體組織架構如下:

一是園區運作的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建立了園區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園區的各項工作,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對外聯絡、招商引資、項目監督、后勤服務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學決策的專家機構。農業園區的運作還必須建立各類專家決策機構,以對園區的重大項目進行咨詢、決策。珠海農業園區采取緊密型的專家依托機構與松散型的專家群體相結合的方式。如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較為緊密的業務關系,把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珠海大學園區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在重大項目的申報、規劃、實施之前,均要征求這些院校專家的意見。而對于一些階段性或臨時發生的問題、項目,則采取專家會議或專項邀請專家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

三是項目創新的研發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南亞熱帶水果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因此設立了與項目相關的研發機構,如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組織培養研究室、育種中心、蔬菜研究室、觀賞植物研究室等,負責園區內各種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并完成國家、省、市各種科技攻關項目。

四是項目實施的企業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設立了生產部、設計部、綠化工程部、餐飲部、旅游部銷售部等機構,專門負責產品的開發、項目的承接、實施和運作,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主導產品的技術支撐來源于研發機構,實施部門視為生產性機構。

五是成果推廣的網格系統。園區設立了技術推廣部,主要任務是推廣、普及農業高新技術,配合當地農業部門抓好各項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項目區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在當地的農業產業區建立示范基地,從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指導、產后回收產品,實行一條龍服務,解決了農民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問題。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訓機構。園區建立了培訓機構,一方面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和農業技術干部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各項高新技術措施在生產中得到落實,也負責對來園區學習、參觀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同時還與珠海市電視大學、珠海市職業中學聯合開辦了園藝花卉大、中專班,為當地城市美化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園區現在不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農業科技干部再培訓基地”、“珠海市中小學生的農科教實踐基地”等。

七是市場接軌的營銷網絡。園區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銷售中心,專門負責國外市場的開拓,各個產品均形成了銷售的網絡,為中心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02年園區的出口創匯達860萬美元,年旅游收入達1200萬元,生產性收入達4000萬元。

4、科技創新。科技是園區發展和壯大的動力源泉,園區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一是確立主導產業,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通過對珠海區位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的認真分析,珠海農業科技園區確立了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優質種苗和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建立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由于主導產業和相關技術體系的建立,促使珠海農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明確,各個主導產品均按既定目標實施。如:名貴蝴蝶蘭在園區的年生產量已達120萬盆,組培苗達300萬株,成為國內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園區強大的經濟支柱。

二是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認識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性,不僅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如甘茶蔓高產種植技術、保健植物加工技術、名優花卉的優質高產技術等,同時還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了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

三是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近幾年一方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如本地南瓜、豬籠草、樹仔菜、荔枝、龍眼等,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并進行試驗、篩選、鑒定,確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優品種,為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現產業化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也為園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送展的產品一舉奪得廣東省瓜果類金、銀、銅三個大獎,在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上,珠海園區設計建設的“奇異瓜果園”獲得“室內藝術園景設計大獎”,種植數個特優品種獲得園林精品的單項金獎、銀獎和銅獎等殊榮,說明園區在品種的研究上處在國內同行的先進水平。

四是短期性項目與長遠性項目相結合。如近兩年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根據市場的需求,在春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時,引進種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產品,獲得了時效性的經濟效益。同時,園區也十分注重與園區科技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緊密相關的項目,它們或許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如: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項目,但它卻是園區發展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于該類應用基礎項目的研發,現在各類名貴花卉的無性繁殖系統和各種樣品的分析測試手段已經建立,為園區科技發展儲備了充足的項目。

五是完善科研設施,努力創造項目實施的設施條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就必須擁有與人才、項目相適應的先進儀器設備,以確保項目的高質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來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投入了300多萬元,購置了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室、分析測試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國農業園區具有競爭優勢的實驗設施,為吸引人才、實施項目、創立品牌奠定了設施基礎。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科技推廣體系。為了實現園區這一目標,珠海農業科技園經過幾年實踐,摸索了一條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即將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門農民的土地上,實施產前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產中指導農民技術,產后回收產品的一條龍服務,將科研成果、技術、種苗與農業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產業鏈,用科技和市場帶動農民致富。目前該基地已經將綠色蔬菜出口到澳門及珠海市的各大機關、超級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七是重視信息系統的建立,隨時掌握科技的發展趨勢。珠海農業科技園在信息系統的建立上,不僅注重國內科技期刊和資料的收集,建立了園內圖書資料室、科技檔案室,還為各個職能部門、主要科技人員均配備了計算機,充份利用國際互聯網系統搜集國內外科技信息,同時還建立了園區自己的農業科技網站,這些均為科技資源的搜索、電子商務的運作、項目的國際化奠定了信息資源的基礎。

5、模式創新。通過幾年的實踐,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園區的管理上,有民營企業的做法;有外資企業的管理;還有領導的個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為此,稱之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在宏觀管理上,注重分析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在重大科研項目上對人財物進行宏觀調控,集中有限的資金,進行投入、集中的打殲滅戰。在微觀上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轉,采取目標管理,放權讓利,各自經營實體實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園區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

二是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園區借鑒民營經濟機動靈活,果斷決策,管理到位的管理優勢,為我所用,提高效率。這一管理模式對領導層、決策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園區領導們敢于負責,善于拍板,不錯過任何機會,給投資者十足的信心和優質服務,有利地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如該園區領導們在與臺灣商人談判合作規模化開發蝴蝶蘭花項目的過程中,無論對方提出什么問題,馬上作答。雖然投資額在1000多萬以上,但只用了2小時便簽訂投資協議,一個星期后開始興建,三個月開始產出,速度之快,連臺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國有企業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優勢。在吸取民營企業管理先進經驗的同時,同時注重吸收國有企業好的管理模式。國有企業組織健全,規范經營,依靠群眾,充分發揮黨團、工青、婦衛等組織的作用,強化各部門的功能,特別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這些都是農業科技園在管理上要借鑒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鑒臺資企業的管理模式。臺資企業具有很強的管理優勢,他們在管理理念上比較先進,完全是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制訂出既先進、又科學的管理制度。臺資企業注重市場調查預測、控制成本核算、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重視人的作用。這種經營策劃的理念值得學習。如園區在與臺灣商人合作生產蘭花的項目運作過程中,確實學習到了臺商的精明能干,信息靈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開拓市場、敢于大膽投入,市場占有率高等先進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發揮領導集體或個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個園區,還應強調領導或領導集體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樹立領導威信很重要,企業員工對他的主管有點崇拜也并沒有害處,但不應搞個人崇拜。當然,領導的威信或他人對你的崇拜都應建立在領導的個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礎上,即領導政治上的成熟、業務上的精通、懂得領導藝術、率先垂范、關心同事、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出了品牌,創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條特色的路子,這無疑與領導層的威信有著很大的關系。

五、結論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科技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作為主導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并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致富。這一案例的實證分析表明:一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產生獨有的農業要素差異,可以發展為新型的特色主導產業;二適應消費層次的深化和生態保護的需要,農業的性質發生巨大變化,它已經成為具有多功能性的產業,農業將成為體驗經濟的主導產業;三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交叉的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創新,它將成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資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資源、現代管理、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優勢,將在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郭煥成等:觀光農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2)。

2.盧云亭等:觀光農業,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蔣和平: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7月。

4.蔣和平: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理論與模式探索,氣象出版社,2002年8月。

5.楊堯: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與發展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第4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強調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針對棗莊市農業環境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對策措施,能為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展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棗莊市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探索了一些經驗,具備了逐步推廣的條件,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解決農業發展難題的時機已基本成熟。

1 利用現代工程技術,解決農業污染難題

農業污染,主要是指化肥、農藥以及養殖場排出的糞便所形成的面源污染,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秸稈廢棄物對水體以及焚燒后對大氣的污染等。中國農科院土肥所調查顯示,全國已有17個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過國際公認的上限225kg/hm2。目前,我市化肥使用強度超過600kg/hm2,在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被農作物吸收,1/3進入大氣,1/3沉留在土壤中,殘留化肥已成為巨大的污染暗流。

化肥污染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進入大氣后,增加了溫室氣體,導致溫度升高;二是殘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被暴雨沖刷后匯入水體,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三是一旦土壤中某種營養元素過多,還會造成土壤對其他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從而破壞了土壤的內在平衡。

化肥污染源于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首先危害的也是農業。過量施用化肥直接影響了農產品品質,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甚至出現“城里人吃啥都不放心,農民種啥都不賺錢”的狀況。因此,建議我市在”生態農業”建設中,一是著力建設農業治理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通過配方施肥,科學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通過綜合防治,推廣利用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大力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加強農用地膜的回收利用和處理,有效控制農業殘留物的污染。二是在畜禽糞便的無公害化處理上重點發展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我市山亭區的藤花峪村和薛城區的店子村,通過戶用沼氣工程建設,基本解決了糞便污染問題,應引以為示范。由于農村自來水普及的有限性,戶用沼氣的發展對改善全市農家自備水井的水質,保障全市農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應積極推廣“一池三改”(建設1個沼氣池,配套改善豬圈、廁所、廚房)和“一池五改”(一池三改再加上改水、改路)項目,結合我市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形成種植—沼氣—養殖為主體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食物結構的改善,養殖場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沼氣工程更是當務之急。三是加強秸稈的綜合利用。秸稈的綜合利用仍有局限性,用作飼料、燃料仍是農業的首選,要徹底地變廢為寶,還有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裝備的進一步發展。省柴灶、小型秸稈氣爐、種蘑菇、青貯(氨化)等設備和技術的推廣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秸稈綜合利用的大門。

2 建設技術體系,解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難題

當前,食品安全問題表現為食品有害物質超標。為此,要充分利用全市特有的生態農業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一是建立以生態農業環境建設為基礎的綠色食品物質、技術支撐體系。把消除面源污染、培肥地力、加強病蟲害生物防治和農產品質量監測等,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程的主要內容去抓,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標準規范的有機和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平原地區可依據資源優勢,重點培育發展蔬菜、瓜果、畜禽產品以及專用優質小麥、玉米、大豆等;沿湖沿運河地區(如臺兒莊區、薛城區),可依據水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優質水稻、藕和淡水魚等水產品;丘陵山區(如山亭區)可立足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優質蘋果、大棗、石榴、葡萄、梨等水果,以及花椒、花生、藥材等名貴特稀優質土特產品;市、區近郊,可發揮城市近郊資金、技術、交通、信息優勢,重點培育種植基地、規模化養殖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保鮮、花卉基地等。二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便捷的原則,加快全市生態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全國農作物測報網棗莊監測站為依托,建立市級生態農業環境監測中心;以區農業局農產品質量監測站為依托,建立區級生態農業環境監測站。加強土壤、大氣、水質等生產環境要素,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飼料及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藥肥殘留量及最終產品質量等監測,把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都納入監測的范圍,保證最終產品質量。

3 拉長農業產業鏈,解決效益增緩難題

農業的出路在于科技興農,農民的出路在于大規模的從種植業轉移出來。我市農業的主導產業多年來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牧、漁、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規模小,且分布不均衡。農業產業鏈的拉長應以種植業為基點,實行農牧結合,向精深加工延伸,提高附加值,實現農業生態體系的物質和能量平衡。要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以合作經濟組織組織農民,以加快市場建設服務農民,挖掘農業資源潛力,提高農業和農民收入。山亭區洪門村的兔(羊)—沼—葡萄立體種養庭院經濟使全村人均增長1 000元左右;臺兒莊區泥溝鎮的農作物秸稈—食用菌—有機肥模式使秸稈變廢為寶;嶧城區做大石榴產業,開發出石榴汁、石榴茶,以石榴皮萃藥品,以石榴籽榨取石榴油,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增收潛力;魯南牧工商聯合公司通過龍陽鎮養雞協會,帶動全鎮飼養合同雞,依靠企業聯協會、協會帶農戶的機制,形成物質生態循環利用的產業鏈,致富一方農民。

4 遵循生物多樣性規律,解決抗風險能力差難題

物種越單一,農業生態系統就不穩固。我市現有農作物32種,但主要栽培的只有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幾種;瓜果蔬菜有150余種,但大面積種植的卻不足20種;林木果樹共有100余種,但大面積栽培利用的只有10余種,特別是用材木、行道樹,成了“楊樹天下”。我市農業利用的動植物資源,不僅種類單一,而且品種單一,像肉鴨基本上是“櫻桃谷”品種;黃瓜基本上是“新泰密刺”系列。種類和品種的單一,不僅在自然災害面前容易造成全面減產甚至絕產,更重要的是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脆弱,容易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因此,我市“生態農業”建設要在生態理論指導下,遵循生物多樣性規律,加強對種養生產上的計劃和指導。具體做法:一是明晰產權,獎補結合,在綠化上變追求經濟利益為追求生態效益;二是保護、開發野生物種資源,開發農家品種資源,豐富生產作物(畜禽)的種類和品種;三是積極引進優良物種或品種,但要先試驗后推廣,避免造成生態災難;四是要加強外來物種入境檢疫及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防止生物入侵。要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結構穩定,生產能力持續、高效,與自然和社會環境和諧的農業生態體系。

第5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都市農業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本文通過對鄭州市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分析,提出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意義,從戰略的角度給出發展鄭州市都市農業的若干對策。

都市農業是當城市經濟、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地處都市的間隙地帶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以城市生態保護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出口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為標志,實現農業產業化,通過規模經營滿足都市的市場需求,建立集生產、服務、休閑、消費、觀賞為一體的,經濟、社會、生態、輻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現代農業模式。

都市農業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從而推動成品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產業鏈延長,促進農業向第三產業的滲透,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對農業現代化、城市健康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近來,中原城市群的崛起,為促進鄭州市快速發展,縮小城鄉的差距,實現城鄉產業全面融合成為鄭州市重要的戰略思路。

一、鄭州市區位優勢分析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地處于中華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總面積7446.2km2,市區面積1010.3km2,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82km2。鄭州市總人口724.3萬,其中城鎮人口436.3萬,是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地理過渡帶,有“雄峙中樞,控御險要”之稱。鄭州市處于從東向西區梯級發展的過渡帶,各類物資資源、技術、信息再轉移的位置非常明顯;鄭州市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于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在鄭州這里南北方的品種均可引種,農業發展條件良好。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據統計,鄭州市已擁有300多家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12家大型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180億元左右,發展都市農業的市場優勢明顯。

二、鄭州市資源優勢分析

鄭州市礦藏資源豐富,其中煤炭分布較廣,耐火粘土品種齊全,鋁土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30%,天然油石礦質優良,是全國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鄭州市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許多有名的土特產品,譬如:新鄭的大棗、黃河鯉魚、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廣武的石榴、滎陽的柿餅等等,這些有名的特產為鄭州開發特色都市農業項目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鄭州市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力資源豐富,擁有雄厚的農業科技力量和綜合的科技優勢,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農業是一個復合性的功能系統,圍繞著休閑娛樂、生態宜居、體驗參與的特征,將鄭州市進行規劃建設。譬如:優質糧食生產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經濟林果帶。

三、將區位和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對策分析

1.打造都市農業觀光園區和綠色生態農業產品園區

都市農業把農業與旅游觀光與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用旅游的理念來包裝和提升農業,變農業園區為旅游景區,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空間,同時注意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農業觀光園區的綠色、樸實的鄉土氣息。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為主要內容的鄉村特色旅游項目。

通過發展都市農業,改善都市及郊區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鄉一體的城市景觀。新鄭奧星實業總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鄭大棗的資源優勢,將一年產值不足200萬元的企業,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企業,公司目前集紅棗產品加工、科技示范種植為一體,年產值達1.36億元,有效的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加快鄭州市主導產業的發展

發揮鄭州市的區域優勢,調整整個區域的布局,突出發展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優先發展鄭州的農業商貿物流業、農產品加工業、觀光農業、綠色蔬菜產業、花卉苗木產業、水產養殖業、奶產業、林果業、以及種子種苗業。實現農業結構向區域戰略性的調整,培植農產品加工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構筑大市場和大流通,從而提高鄭州市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市場占有率。

3.整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要想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都市農業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鄭州市可以通過加強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一批有文化、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農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滿足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

4.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科技投入

都市農業是高科技農業,發展都市農業需要加大與各大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來開發都市農業資源,研究并引進都市農業所需的設備技術和新品種,用科技作為農業技術產業的孵化器,這種合作關系將進一步加強都市農業發展的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訓,都市農業的發展為高新技術提供發展平臺,并且可以促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示范和推廣,加快都市農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

5.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多元化投資體制

都市農業是一種高產出,并且高投入的產業,要快速發展都市農業,就必須制定相關的都市農業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財政資金、借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比重。然而僅依賴政府的投入對于都市農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應該優化都市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結構,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堅持以政府的投入為導向,以社會投入為主體。政府的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現代農業的示范園,觀光、生態農業示范園和創匯農業基地的水、路、電等基礎設施,開發能產生生態效益或者社會公益性效益的項目。

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多樣化的社會資金都參與到都市農業開發與建設上來,大力鼓勵個人投資都市農業發展。擴大城市對外開放的力度,通過股份制、設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獨資或合資參與到都市農業的發展建設,用都市農業的特色經濟發展來吸引外國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實現投資的多元化。同時,像參與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對都市農業投入建設,建立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以高科技來武裝農業,形成都市農業的科技配套工程,整體加快都市農業的建設水平和速度。

參考文獻:

[1]中原樓市網.把摸鄭州城市發展脈絡[J/OL].2007.

第6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在分析了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正反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就我國如何應對綠色壁壘提出若干建議措施。

當今世界貿易中,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主義并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和各國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應運而生,并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重大的影響。所謂綠色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特點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義上更具合理性。

一、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

農產品與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環境息息相關,加之農業歷來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保護重點,因此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的出現首當其沖地會對各國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當然.作為環境保護和進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說是利弊共存。綠色壁壘其初衷是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各國通過制定、實施綠色保護法規和技術標準,客觀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環境保護和危害人類健康的商品進口,從而有利于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以及環境的改善;同時,綠色壁壘所采用的技術標準通常是以先進的環保技術為基礎,通過綠色璧壘的實施,可以促進各國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生產發展。例如國外對我國農產品的嚴格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立。但綠色壁壘對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

(一)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受控地位。眾所周知,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不同和在環保標準方面的差異,目前只有經濟發達國家才有可能憑借其技術優勢對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環保標準從而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這將進一步強化發達國家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控制地位,這是綠色壁壘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損害。如美國從1997年開始,強制性地實施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HAGCP),這一措施使我國對美國的蝦類產品出口大大減少。據海關統計資料,1997年我國對美國的凍龍蝦出n額由1996年的I203.9萬美元減少到56.7萬美元,凍鰲蝦出口額由23.8萬元下降到2.4萬元。

(二)綠色壁壘強化了農業環保技術標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的優勢,阻礙了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的發揮。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限量苛刻,農業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從而大大地削弱了農業欠發達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資源型、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如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其總產、單產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與美國、阿根廷并稱為三大花生出口國,199b年我國的花生出口創匯達到3億美元,而近些年來雖然生產量每年增長,但出口量卻嚴重下滑,出日創匯額徘徊在2億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出口花生在安全衛生檢疫中的關鍵性指標—黃曲霉毒素的含量達不到國外標準的要求。我國的傳統出口農產品中的茶葉、蜂蜜等,近些年來同樣由于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失去了優勢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藥殘留標準,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比原有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國茶葉出口近年來對歐盟出口逐年萎縮。

(三)綠色壁壘增高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門檻,加大了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的難度。實行綠色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比如,美國在進口管理上,除了堅持實行原有的注冊認證制度外,近年來又實行IS09000系列質量認證和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制度,許多指標數據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二三位,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對進口大米的檢測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檢驗費用的增大提高了產品的成本,降低了國外大米在日本市場的竟爭力。

二、我國應對綠色壁壘應采取的對策

我國已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國外限制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傳統手段將逐漸減少,綠色壁壘將或正在成為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綠色壁壘有增無減已證明這一點。面對挑戰,我們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一)加快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之外,應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國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二)重視發展環保農業,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環保農業以及相類似的生態農業、節能農業、立體農業等農業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其特點:一是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二是重視對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全面規劃,合理配置、節約利用能源,保護自然資源;三是重視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實行合理輪作、間作套作。精耕細作和施用有機肥。這對于開發我國出口農產品貨源、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發展環保農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建立環保農業基地,促進我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開發。

(三)加強對各國環保法規、環境標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農產品技術標準的信息系統,為出日企業和外貿部門提供充分、及時的信息,通過企業引導農戶按照環保標準組織生產,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第7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3-0144-03

一、稻田養魚的傳統模式

龍現村位于青田縣城西南部方山鄉境內,背依奇云山,與溫州的瑞安市和甌海區交界。全村由街路頭、龍現兩個自然村組成,轄9個村民小組。這里以吳姓和楊姓為大宗,吳姓占大多數。到2002年時,有267戶,797人[1],其中有600多人僑居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龍現村最大的特色是稻田養魚,稻田養魚是稻、魚的共生系統。水稻為田魚提供遮陰和食物,田魚覓食的時候,攪動田水,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給水稻根部提供氧氣,田魚還能吃掉害蟲和水中雜草,它們的糞便則給水稻提供了肥料,是傳統生態農業的杰作。對稻田養魚傳統生產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吸收傳統經驗,在此基礎上科學改進,并逐步地推廣應用。稻田養魚的傳統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魚種來源

育苗首先要獲得魚籽。獲得魚籽的辦法是在母魚的繁殖期,放些松樹枝搭在水面上,這樣母魚生產后魚籽就會粘在松樹枝上,松樹枝要很快撈起放入桶里,不能一直泡在水中,水分過多會造成魚籽不能成活。魚籽變成魚苗一般要三天左右時間,粘有魚籽的松樹枝要先在籮筐中放上兩天半,蓋點稻草,每隔四、五個小時檢查一次魚籽是否濕潤,如果沒有水分了就像澆花一樣澆點水即可。時間差不多后,拿幾顆魚籽放到有一點水的小碗,看差不多出苗的時候放到小魚塘,過一天就可以了。

(二)放魚前的準備工作

稻田養魚要求田要每年水旱輪流,也就是去年的旱田今年養魚,今年養魚的田明年就不養魚,而是種植其他農產品。這樣做是因為,過于潮濕的土壤會降低“水花”①成活率。旱田用來養魚要提前翻土,保證土壤的肥力,然后引入山泉,水深不超過30公分,過深的話秧苗不易成活,魚接觸陽光少,也會長得慢。此外,水流的進出口用竹篾、枝條編成攔魚柵,防止逃魚。

(三)魚苗放養

清明至夏至是魚苗放入水田的季節。魚苗放養一般是在早晨,中午水溫高,魚苗會不適應。魚苗放入后,三五天喂一次食即可。魚食,一般是用谷子、小麥、剩飯菜等。有的村民還上山采些樟樹枝、松樹枝浸泡在田里,這樣可以防止田魚生寄生蟲。

(四)種稻除蟲

龍現村從前是種植雙季稻,現在種植單季稻。單季稻是五月種,八月中旬前基本收割完。栽水稻時,水稻秧苗不是直接插入田里,而是先集中種在小的秧田里。因為秧苗面積小,容易放還能節省肥料。等秧苗長大一點將之取出插秧,然后大概二十天左右檢查一下秧苗有沒有出蟲。如果有蟲的話,當地人會使用油(菜籽油、茶油、桐油等)來除蟲。這套農業技術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活動中,利用當地的自然生態創造發展而來,并一直傳承至今日。

二、稻田養魚的傳承現狀

(一)稻田養魚發展的原因

馬林諾夫斯基指出:“文化包括一套工具與風俗習慣——人體或心靈的習慣,它們都是為了直接或者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2]。稻田養魚在20世紀80年代出國潮到來之前,不僅給龍現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還起到均衡膳食結構的重要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傳統模式一直傳承至今日,并非偶然,而是當地自然、歷史、人文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1.自然環境

龍現村四面環山,水源充足且水質優良,給稻田養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青田素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龍現村地處丘陵地帶,人多地少,人地矛盾使得人們迫切尋求資源最大利用的生產方式,稻田養魚應運而生。

2.歷史因素

喜歡“飯稻羹魚”生活方式的古越人因為戰亂,一部分人遷移到江、浙、皖一帶的深山,稱為“山越”。青田原為山越的分布地,這里的人們延續了“飯稻羹魚”的生活方式,“稻田養魚”正是基于環境對這一傳統生活方式的應變和創新[3]。

3.經濟因素

種稻養魚可以實現資源全方位循環,水稻可以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田魚可以補充蛋白質,增加收入。有農諺語:“稻田養魚不為錢,放點魚苗換油鹽。”

4.人文社會因素

龍現村共700多人,其中有600多人僑居國外,村子里青壯年勞動力缺失,剩下的多為老人和小孩。少數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居民還需要依靠稻田養魚獲得的收入來貼補家用,延續著稻田養魚的傳統生產功能。但是對大多數居民來說,外匯成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稻田養魚對勞動力要求不高,老人們將稻田養魚當作感情寄托,將父輩的生活傳統繼承下來。

(二)稻田養魚所面臨的問題

由于受到現代農業技術的沖擊,部分農民已經漸漸脫離傳統模式,與現代化接軌。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雖然傳承下來,但是仍面臨許多問題,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技術傳承人缺失

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勞動力機會成本不斷增加,龍現村掌握稻田養魚核心技術的農民已經不多了,尤其是培育魚苗這一核心技術,可以說就只有幾個人掌握,老祖宗傳承下來的農業技術正在漸漸脫離他們的生活。因農民出去打工比留在村子里種稻養魚能掙更多的錢,這就使得一部分人放棄了這種傳統生產方式。稻田養魚面積逐漸減少,甚至出現只種稻不養魚或者只養魚不種稻的局面。另外,在當地自清末以來形成的出國風習的影響下,家里的年輕人都愿意選擇出國。現在村子里,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目前就只有一些老年人還保留著種田養魚的傳統。青壯年出國造成勞動力缺失,使得稻田養魚這種傳統農業技術面臨失傳的危險。

2.市場化的沖擊

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技術,使得傳統技術受到一定的沖擊。自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龍現村出了名,田魚和田魚干對外銷量增多,田魚的市場需求擴大要求他們想辦法提高產量。比如,栽培雜交稻,使用復合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品,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雖然獲得了水稻和田魚產量的提高,適應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卻明顯違背了生態農業的原則。為了增加收益,而用現代農業手段,這會瓦解傳統生產方式,進而威脅到稻田養魚的整體文化。比如說,以前殺蟲的工具現在都閑置不用了,這些農具也是稻田養魚傳統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過于強調農業的經濟價值,忽視農業的文化價值,對傳統稻田養魚系統產生了沖擊,可能會使之與地方文化漸漸脫離。

三、培養確立傳承人,保護“稻田養魚”的生存環境

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稻作文化的延伸,反映了南方農民的耕作文化,它符合現代生態農業的特征,是人類的財富。2005年,龍現村的稻魚共生系統入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除了農業文化與技術知識以外,還包括了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及農業生產系統[4]。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是稻田養魚技術,我們應當在充分認識這一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基礎上,對其加以保護。保護稻魚共生系統不僅要確立傳承人,還要保護其生存環境。

(一)培養確立傳承人

稻田養魚是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目前稻田養魚傳統技術傳承面臨困境,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傳承人問題。“當民俗還是大眾的生活常態時,是無所謂傳承人的,傳承只是群體間的代際傳遞。但是當民俗文化開始衰落時,傳承人便開始崛起。”[5]

稻田養魚傳統技術是群體創造和擁有、通過群體傳承的方式世代相傳到今天的。由于龍現村大多數青壯年出國,村里的居民靠外匯便可生活得很愜意,稻田養魚的物質生產功能弱化,使得很多人不愿意從事傳統農業。還有一部分人,從收益出發,開始使用現代農業技術。目前,從事傳統稻田養魚的只有少數中年人和老人。拿培育魚苗來說,育苗是一項精細活,時間、溫度等都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大多數人并不會自己育苗,而是選擇去別的村購買現成的魚苗。長此以往,龍現村育苗的技術會逐步衰落,直至消亡。稻田養魚作為一種物質生產民俗正走向衰落,此刻,需要通過確立傳承人來將這一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從龍現村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村子里只有幾個人會育苗這項技術。據村子里的人講,要談育苗的技術,“魚家樂”的老板吳麗貞的哥哥今年60多歲,可以算是村里最好的。其他幾名四五十歲會育苗的,技術都差不多。因為稻田養魚的逐步衰落,傳統的群體傳承已不再可能,要保護稻田養魚的核心技術,可以從這些人中挑選最合適的人作為傳承人,或許傳承人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社會傳承方式將該遺產傳承下去。

傳承人是農業生產技術的重要承載者與傳遞者,只有解決好傳承人和傳承對象的問題,才能解決農業生產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才能將稻魚共生系統這一寶貴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二)保護“稻魚共生系統”的生存環境

“稻魚共生系統”的生存環境不僅包括外部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應該包括人文社區環境等。龍現村已經形成了以稻田養魚為核心的整體文化,這些文化是稻田養魚賴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保護“稻魚共生系統”,不僅要注重保護農業生產技術經驗,還應該注重與之相關的文化的保護。

1.對稻田養魚技術經驗的保護

稻田養魚技術經驗是廣大農民在長期的農業實踐活動中對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總結,這些經驗包括耕種、灌溉、除草防蟲等生產經驗以及在生產中創造出來的農具制作等農業生活經驗。稻田養魚技術是基礎,只有將稻田養魚技術傳承下去,才能從根本上保護農業遺產。龍現村傳統稻田養魚經驗目前保存得還比較完整,但是傳承人問題應當是首要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對農業生產經驗進行保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農業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傳統農具往往代表著時代或一個地域的農業發展最高水平。保護好農具,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6]。

2.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稻田養魚對自然生態環境要求比較高,應該注重環境保護。傳統的稻田養魚技術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然而,現代化的沖擊,一部分農民開始選擇高產雜交水稻、使用現代飼料、用水泥加固田埂,更有部分人開始使用農藥,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田魚品質下降,并可能導致水資源的污染。

3.人文社區環境的保護

青田縣是全國聞名的僑鄉,三百年前青田人就有“排排秩走番邦”的傳統,龍現村也不例外。龍現村的居民大多靠外匯為生,外匯占其生活來源的八成以上,只有少數人依靠農業和外出務工養活家庭。因為稻田養魚對勞動力要求并不高,人們種田養魚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日常所需,還可以借此打發閑暇時間。可以說,龍現村的稻田養魚已經成為一種休閑方式,寄托了人們的懷舊情感。龍現村獨特的僑鄉文化背景使得這一農業文化奇跡般保存下來。

4.對相關民俗文化的保護

稻田養魚生產方式及其基礎上衍生的多樣民俗文化,都是“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了飲食文化、民間文學、民間文藝等。稻田養魚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還是地方特色文化。如果我們忽視稻田養魚對村落生活方式的影響,就很難理解當地的文化。反過來說,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研究,找出與稻田養魚相關的文化能夠加深我們對這種生產習俗的理解。

(1)飲食文化

田魚可以現殺、現燒、現吃,烹飪田魚的方法有紅燒、糖醋、清燉等,烹后的田魚味道鮮美、肉質細膩、魚鱗柔軟可食。人們在過年過節或重要場合都會備上田魚做的菜肴,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當地田魚飲食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如果缺少了這部分,稻田養魚便完全失去了其物質生產功能。

(2)民間文學

有關稻田養魚的民間傳說和詩詞豐富了民間文學的內容。龍現村有許多傳說,如,龍現村村名的來歷、鯉魚灘的傳說、耕牛不用繩的故事等等。這些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反映了當地人各方面的生活及與之有關的思想、感情等,是民間文學的重要內容。對當地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進行整理、發掘,有助于對當地文化的了解。

(3)民間文藝

魚燈舞是首批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文化。魚燈舞一般是在正月里舉辦,逐村甚至出鄉游舞演唱,歡度新春。魚燈舞在一段時間內曾停止,近年來又重新恢復。因為缺少年輕男子,便組了一支女子舞燈隊。現在的魚燈也幾乎沒有人會制作了,村子里只有一名八十多歲的老人會做魚燈,沒有任何傳人,也沒有人想學,魚燈制作技術也面臨失傳的危險。魚燈舞作為一種當地的民間文藝,與稻田養魚的生產習俗息息相關,應當對魚燈舞及魚燈制作工藝進行保護。

稻魚共生系統實際上是稻作文化與魚文化的復合體,它體現的是稻與魚的和諧相處,體現了多文化的融合。所謂稻作文化是稻作民族在長期生產水稻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不僅包括有關水稻主體的產生、發展及生產,稻作生產技術的傳播等問題,還包括了由稻作生產而影響所及的民間生活方式、宗教民俗與儀軌,以及稻作民族特有的文化心態、社會道德等諸多文化因素之總和[7]。與水稻密切相關的水、稻米和稻草是稻作文化最直接和最恰當的體現者[8]。魚文化是指人類對魚的認知、闡釋、幻想、溝通等精神與心理活動為主的精神文化。它不僅以無形的精神形態存在,如魚的神話、傳說、巫術、禁忌等,而且也以靜態的物質形態和動態的民俗活動表現出來,例如各種魚的文化造物與社會習俗等。“魚文化”不只是對食物的追求,魚往往還象征著某種理念或信仰的符號。龍現村不僅有食田魚的風俗、田魚的傳說還有民間藝術魚燈舞,這些都是“稻魚共生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稻田養魚生存的民俗文化環境,它們是聯系緊密的整體文化。認識到“稻魚共生系統”是一個整體的文化,這是我們對其保護的首要基礎,這就要求我們遵循整體性保護的原則。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對某一要素的保護或者某些要素的保護,而是要將稻田養魚這一生產方式與其賴以生存的各方面因素綜合起來保護。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要考慮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實行動態保護。動態保護就是利用新思路保護傳統文化,比如,發展旅游、實施生態補償以及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等。龍現村在發展旅游上有極大的優勢,在當地政府和居民協作下,旅游給當地人帶來了發展。但是,問題也是隨之而來。人們開始重視稻田養魚的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等,我們應當充分認識稻田養魚的多重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方山鄉志》編纂委員會.方山鄉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38.

[2]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5.

[3]方麗,章家恩,蔣艷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思考[J].生態農業科學,2007,(2):389.

[4]孫業紅,閔慶文,成升魁,等.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與區域社會經濟關系研究——以浙田“稻魚共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例[J].資源科學,2006,(4):138-144.

[5]楊旭東.傳承人的個體崛起與民俗文化的發展——以新野猴戲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8,(1):4-7.

[6]苑利.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C]//閔慶文,鐘秋毫.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方參與機制:“稻魚共生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多方參與機制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99-114.

第8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時代劇變,使農業同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果沒有諸多有遠見的重大決策、前瞻性的發展理念的引領,沒有農業一線執行者們的敏銳和智慧、創新和執著,首都農業也難以取得如今這樣科學高效的運行態勢。

“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十字指導方針是對過去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未來農業科學發展的圭臬;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十字方針不僅凝聚了過去十幾年農業探索歷程的全部智慧,也指出了今后北京市土肥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對社會能產生深刻影響的理念,無不同一些走在時代前沿的專家學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關。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性規律:引起根本性變革的思想驅動力更多地來自那些有著深遠眼光的前沿人物——他們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鍥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斷將某種與人類有益的理念和創新技術從狹隘的理論層面逐步運用到更廣闊的實踐中,不斷地造福人類。

作為一位扎根基層十幾年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業的帶頭人,趙永志始終將他極富遠見的發展理念貫徹在實踐工作中——在京郊糧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與示范、多類型作物診斷平衡施肥技術研究與推廣、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藥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研究與應用、設施菜田土壤連作障礙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設施果蔬栽培高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北運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現代農業基礎建設提質減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資源綜合管理與服務信息化工程等30多項部、市級重點科技項目中,無不深深烙刻上了他遠見的智慧和非凡的氣度。

遠見,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這樣的智慧。放在農業領域中,對奮斗在土肥事業第一線,并不斷帶領首都農業可持續前行的趙永志而言,其彰顯出的最大意義,并不在于一方農業的良性發展,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智慧理念的價值典范所帶來的榜樣力量。中國整個農業的發展,需要這樣的探索者、創造者,尤其是在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引領作用就如高懸的明燈,為摸索中前行的社會帶來光明。

糧食安全,一個長期的話題

《創新時代》:在新時代下,我國農業科技研究的重點和方向將有哪些變化?

趙永志:我國目前已形成明確的農業技術研究和科技發展方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科技作為農業的支撐,只有沿著農業整體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進行,才能為農業提供切實的保障。

高產目標,自然無須多言。因為中國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還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國家,要保證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安全,首先要保證高產。因為國家耕地有限,還有很多制約因素,首先是數量不足,其次我國的耕地質量和歐美發達國家比相差甚遠。發達國家耕地本身的質量遠比中國高,且他們可以輪作和休閑種植。而我國農業耕地均是高強度的生產,沒有休閑期,是帶有掠奪式的生產,從這方面看,我國的耕地質量不容樂觀。

如果按照整個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的需要,人均用糧要達到450公斤。為什么要達到450公斤呢?其實,我國口糧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夠了,但還要有工業用糧,還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轉化方面的消耗,特別是在能源緊張的情況下,有些還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國、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為石油的替代品。

《創新時代》:作為一個農業專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備受社會關注的糧食安全問題的?

趙永志:糧食安全這個問題,拓展來說,不僅僅是眼前的安全,還要有一個長遠的考慮,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發展思路。特別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高峰期,到那個時期,怎樣才能保證糧食安全?我作為農業部的專家,一再呼吁要從制度上、政策上、體系建設上、科技創新上及從調動農民的整體積極性上著手,共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就是要保證農業持續高產穩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糧食和大宗農產品的安全。

糧食安全是一個長期的話題。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還不是農業強國,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所以要把糧食安全問題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環境下去考慮,糧食安全不僅關乎國家安全,而且也是關系到整個世界經濟、世界大貿易的問題,抑或是整個國際經濟博弈中的一個大的政治問題。

農業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創新時代》:若將高產優質也放到時代大背景中去考慮,你將如何解讀?

趙永志:糧食安全不僅要保證數量安全,同時還要保證質量安全,也就是說,農產品不僅要保證足夠的數量供應,還要做到無公害、綠色、優質,甚至高端、精品。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來越多優質的、高端的農產品;另外,農業在世界貿易中是一個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貿易當中也應該有我國農業的身影。雖然有些農產品主要是自給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有一部分農產品去占領世界的貿易市場。如何占領,如何有競爭力,這就需要我國農業一定要具備品質優勢和價位優勢,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貿易的舞臺上擁有話語權。

農業高效也是必須的,中國農業有那么多的農民,他們生活要好起來,基本收入還要依靠農業。如果農業不高效,他們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們的農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國家的現代化和經濟穩定,就顯得很脆弱,甚至說是一句空話。這絕對不是專業人員的危言聳聽,如果沒有農民的富裕,中國要奔小康,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創新時代》:若要達到優質高效,那么與我們追求生態的理念如何兼顧?

趙永志:“地球日”一個很大的概念是說,世界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人民要宜居,要與自然和諧,我們的生活不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續,為子孫萬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地球。所以我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

以北京為例,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不僅要使人民生活美滿,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就談不上國際化大都市,更談不上世界城市。農業生產要做到綠色、安全,當然也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重要保障。同樣,農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環境也是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基礎。農業生態是一個大系統,不僅包括土壤環境,還包括水環境、空氣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及人的生活習慣方式等,這就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鏈條,鏈條的每個齒輪都不能出問題,否則整個系統就會出問題。應該說我們現在的農業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而且建設投入大、見效慢,尤其是破壞容易修復難,保護更難。但農業是基礎、是源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針與目標轉變發展方式,改變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經營模式,走科學發展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讓農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

要技術創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時代》:在解釋了我們農業發展的重點和發展方向后,你認為如何才能做到高產、優質、安全、生態呢?

趙永志:農業發展的目標已經很明確了,所以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國情、認識國情、掌握國情。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資源有限,耕地質量也比較差,我國的資源利用率也比較低,而且技術體系也不是很完備,包括我們的制度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科技創新上,還要按照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科學規劃實施,當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國有些單項農業技術在世界上是處于領先地位的,但很多技術還比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國的綜合技術、集成技術還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國的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度不夠,貢獻率也不夠。我們的農業發展有很多制約因素,要克服解決這些問題,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視和搞好調查研究,做到情況明,底數清,其次是科學規劃,科學實施,協同攻關,強化技術成果轉化與綜合效益。

《創新時代》:具體到你所從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產、優質、安全、生態?

趙永志:具體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農業中對你的要求與需要,也就是你的發展目標與方向,以及你應有的地位,你應發揮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所以職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標很重要,一定先明確自己的職能、任務、作用以及本地區農業對你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國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礎性、長期性、公益性、科學性、重要性的共同特點。但就每個區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與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無論哪個地區,無論是技術研究還是技術推廣應用,出發點與落腳點都要體現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上來,同時你的技術要先進實用,簡便易行,即利于推廣應用,從而真正為農業產業升級、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作用并作出更多貢獻。

特別要強調的是,作為農業技術工作者,你不僅要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你一定要研究國家農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政策。

《創新時代》:除了要關注政策,我們還要注意什么?

趙永志:這是我要說的第二個方面,一定要把技術和政策結合起來,才能加快技術成果的推廣。因為現在國家在農業上有很大的投入,出臺了很多政策性的惠農、強農、富農規定,如何把這些政策和你的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政策的引導,使農民應用技術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使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自覺性也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是機制問題,不是有句話說:在某種情況或某種意義上,機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還要有好的機制保證落實,否則再好的政策也將失去意義。由此看來,只有將科技與政策投入有機結合,才能使科技真正發揮興國興農的作用。

實驗做在田野里,論文寫在大地上

《創新時代》:要了解、認識國情,也就是說要立足實踐進行有的放矢的行動,那么結合過去幾年的實踐工作,請談談具體感受。

趙永志:說起我的感受來有很多,我想主要談一下農業技術積累的問題、繼承與發展的問題以及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問題。

首先是技術實用性的問題。科技研究有基礎研究、基礎應用研究和應用研究。我們作為推廣部門要了解一些基礎研究與基礎理論,為的是更好地指導工作,但我們主要任務還是應用研究,所以必須從生產中來、從實際中來、從農民的需要中來,再到生產、實際、農民中去,這樣你的研究才更有意義、更有針對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實效性,我們研究的技術一直強調要高效,技術高效,農民才樂意接受,因為只有對農業生產確實起到了增產、增效、增收的作用,農民才認可。

最后,研究技術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術如果農民難以接受,你向誰去推廣應用?沒了對象你就得將成果束之高閣。“你的論文要寫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論文老百姓看不懂,那還有什么意義?

《創新時代》:你在實踐工作中非常注重技術成果的實用性,并強調普及性,是否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趙永志:社會總是發展的,農業生產與農業技術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動態變化的,我們需要遠近結合,當前需要與未來發展相結合,不僅要解決好當前技術需要與技術難題,還要處理好當前需要與超前發展、儲備創新問題,這就需要有一個近期和長遠的發作規劃,做一些具有發展潛力或超前的技術,這也是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只有做好技術積累與儲備,才能面對未來。

另外一個就是要有很好的繼承與發展的理念。我們說的繼承就是把過去老一輩的包括國外的好技術“拿來”,并加以認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繼承,我們必然要有好多東西重新開始,這實際是一種低級的重復與資源浪費,不是正確的科學態度。

我國的農業是一個大的綜合系統,涉及的部門、系統、環節比較多,特別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識,善于對外交流學習與協作攻關。

做農業研究與推廣工作很艱苦,風里來雨里去,一項成果、一項技術可能需要連續幾年反復研究實驗,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別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術很多屬隱形技術、內涵技術,當時很難顯現出來,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勞和堅持到底的精神。

與時俱進,農業也需要轉型

《創新時代》:在新的時代下,農業也有其時代特色,作為農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請你簡要回顧一下新時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趙永志:北京的農業從傳統農業再經歷城郊型農業,現在已進入都市型現代農業。傳統行農業是自給自足,靠的是有機肥,化學原料很少,現代的思想、現代的手段、現代的技術是很少的。所以,傳統農業就是自給自足,種什么吃什么,吃不飽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農業是什么呢?是要求農民的生產要考慮城市的需求,保證城市的需求也不過是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仍舊不豐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現代農業就大不相同了,作為大城市,小郊區,耕地少,生產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實現自給供應根本做不到,怎么辦?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場,那你的農業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變,要與都市農業特色相適應,要定位準確、重點突出。

城市是現代化的,農業也相應地要走向現代化,這就是說你要走高端。我們不僅僅追求一種產品滿足供應,我們還必須要搞多樣化,要不斷結構調整,要從過去蔬菜、糧食較單一的形態逐漸轉到糧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經濟作物多元化發展,尤其要多發展特色產品,特色果品,滿足高端市場,滿足個性化需求。當然除生產功能外,也要充分考慮和探索城市對農業生產功能、生態功能及社會生活功能等的要求與發展。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城市的變化,我們的農業發展也必須與時俱進與及時轉型。

《創新時代》:請具體談談土肥研究的與時俱進。

趙永志:我當肥料室主任時,是上世紀末,那時我覺得我的團隊很有敏感性,能夠及時按照新的農業發展形勢與要求切實地調整思路,而且我們的思路始終緊貼社會實際發展需要。現在全國提出的農業發展思路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但那時我們已開始就非常注重優質和高效。給你舉個典型的例子,當肥料室主任時郊區農業為適應養殖業發展需要,開始大規模種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質高,畜牧業很需要,是屬于精飼料,特別是對奶牛產奶效果特別好。但種植紫花苜蓿技術很講究,農民沒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鉀肥很少,結果施肥不科學,不僅產量低,而且質量差,也就是蛋白質含量不夠,結果呢?奶牛不愛吃,養殖廠或不愿收購,或者是以低檔次價格收購,效益很差,草農積極性立刻受到很大打擊,剛剛起步的牧草種植業面臨跨臺的危險,更危險的是影響整個種植結構調整和新的種養結合多元化發展要求。為此我們迅速開始紫花苜蓿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研究。

紫花苜蓿屬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須把氮肥降下來,又屬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證根系發達,同時提高品質,必須把磷鉀提上去,另外我們特別加了一個元素,叫鉬元素,鉬對刺激蛋白質生長、增加非常有意義。結合測土提出不同品種地塊肥料配方,并與企業結合,實現技術物化和產業化。在這種科學施肥技術的指導下,當時郊區種植的牧草品質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顯提高。草農和養殖廠都有了保障,結構調整才得以順利進行。

《創新時代》:的確,技術的價值非常明顯,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對于農業生產的價值呢?

趙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節栽培效果來回答這個的問題,水果反季節栽培就是通過人工調控技術打破果樹正常生長發育規律,促進早生長、早結果、早成熟或延遲生長、延遲結果、延遲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讓人們在不同季節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鮮優質水果。無論早上市還是晚上市,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樹木開花結果是有自然規律的。我不是學果樹的,但我認為這項技術不僅可惠農,也可以惠及廣大市民。所以我們有研究的動力,但實驗很漫長也很艱苦,所以說科學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經過三年的刻苦研究,我們研究的紅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術終于獲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積推廣,創下了當年每畝增收上萬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廣大農民的收入。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了“圣誕玫瑰”冬季栽培技術,這項技術使北京地區冬季(圣誕期間)還可采摘新鮮葡萄,開啟了北方地區冬季栽培紅提、葡萄的歷史先河。后來我們又開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這使櫻桃的生長成熟周期縮短,由于比正常櫻桃上市早而供不應求。讓水果早上市,不僅價格提高了,農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鮮水果。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價值。

極富遠見,為土地“營養配餐”

《創新時代》:據了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該項創新成果也榮獲了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農業部豐收一等獎,成為全市農業行業中唯一獲此項殊榮的科技成果。請談談該項研究成果的研發背景。

趙永志:化肥是提高農作物產量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對農業發展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功不可沒,但這項技術也不是萬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農民以為多投化肥就能夠增產,進而一直無節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卻低很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很多年前就開始開展了此項科學技術的攻關研究,根據土壤特性,針對農作物品種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規律與施肥指標,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決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問題。

另外,傳統的有機肥在使用上費時費力,有了化肥后不少農戶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過量施用,又不能有機無機相結合,結果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漸下降,土壤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為了生態和低碳,這也是我們進行這些研究的出發點之一。

特別是2005年以來,我們在財政部門大力支持下,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機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確實取得眾多科技成果,獲得了巨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進而也為北京市制定和實施《北京現代農業基礎建設與綜合開發規劃》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科學決策依據,所以北京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創新時代》:該項成果取得了哪些社會成效?

趙永志:首先,在技術上,一是開展了大面積土壤養分調查,摸清土壤養分狀況并分等定級,實現了土壤養分區域管理;二是創建了多作物科學施肥指標體系,實現了多作物養分區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糧食、蔬菜、瓜果的20個專用肥配方,并進行技術物化,實現了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品種的科學施肥;四是開發了專家推薦施肥系統,實現了網絡快速、簡便、準確推薦施肥。經專家鑒定,以上主要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其次,在推廣模式上,該項研究成果適應了新形勢發展要求與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推廣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適合北京郊區農業發展的測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連鎖配送式、農資加盟式、科技入戶式五種有效的多元化推廣模式。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工作順利實施,保證了技術推廣落實到位,切實解決了技術推廣中“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問題,也為新型農化服務體系建立與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次,在工作機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較系統完善的項目管理、工作推動、政策引導、推廣措施和績效考評等長效機制。不僅使工作由項目化向常態化轉化,而且很好地調動了全社會各方面關注、重視、參與、支持、服務“三農”工作的熱情與自覺性,形成了全社會重視“三農”的良好態勢。

最后,該成果在推廣應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間,累計推廣應用2220.77萬畝,農作物增產97.89萬噸,增收節支18.08億元,節肥6.4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3.74萬噸,實現了“一增、一減、一提、一促”,即“增加產量、農民收入,減少化肥用量和農業面源污染,提升產業結構、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發展低碳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低碳,生態農業最重要

《創新時代》:你是如何看待農業領域的低碳發展理念?

趙永志: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低碳農業勢在必行,特別是土肥技術要先行。首先我糾正一個說法,有人說既然要低碳、環保、生態,化肥是罪魁禍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覺得這不僅是錯誤提法,也不是科學態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為農業增產貢獻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餓?我的意思是說,目前甚至將來很長一段時期(在沒有新的技術與產品替代下),化肥對于農業而言仍是必須的,但是不能濫用,不能破壞耕地。化肥沒有錯,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強我們的觀念,即科學施肥的觀念。

關于低碳,我覺得也有些誤區,一談低碳,首先把罪責指向二氧化碳,這過于簡單化、片面化,我更認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減少污染風險,不是簡簡單單地減少二氧化碳。尤其是農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須的,我們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當然,在農業實踐中,在土地數量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既要保證北京農產品的基本生活供應,又要保證建設世界生態農業的要求,低碳農業的發展勢在必行,主要是科學利用自然資源與化學資源,減少浪費,減少負面影響,提高效率,讓人與自然社會更和諧,經濟發展協調、健康、可持續。

低碳農業的發展模式有許多種,我們研究和總結出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種養結合的模式。種植業的發展和優質農產品的產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環境,而單一的化肥不能保證健康的土壤質量,需要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結合,而有機肥料的重要來源是養殖業的畜禽糞便,這既為種植業提供了肥料資源保證,也為養殖業提供了更大生存發展空間;二是循環利用模式。這種模式看似復雜,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農業廢棄物要安全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盡量減少資源的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測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態模式。比如采用間作套種、立體栽培及休閑期種植綠肥等方法,實現一舉多得,既可以減少揚塵,綠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功效。

《創新時代》:據了解關于農業生態方面,你還非常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請具體談談。

趙永志:這就是水肥一體化的理念。中國是個水源緊缺的國家,過去南方水資源豐富,南糧北用;現在南方耕地減少,出現了現在的北糧南用。這就意味著,現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這就好比打仗,前有戰斗隊,后有預備隊,北方是預備隊,現在預備隊都上陣了,那怎么能可持續利用?

應該說水資源對人類生存發展十分重要,我有一個觀點,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戰爭破壞、嚴重瘟疫、地殼變動等,如果純屬是一個自然的、較緩慢的、溫和的因素引發了人類難以生存的境況,我覺得這個因素一定是因為水而引發的。

水對農業生產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體化。有人說“收多收少在于肥,收與不收在于水”,雖然不很準確,但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僅水肥在農業生產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體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實現水肥一體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資源利用率,真正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肥、水都是農業的基礎,我們必須抓好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同時我還是強調我們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沒有超前性就沒有可持續,可持續發展是最重要的。

胸懷遠望,引領未來農業發展

《創新時代》:對于農業科研的未來,你有哪些構想?

趙永志:我覺得中國農業發展要走三條路,這是必須的。第一是現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續發展之路。我覺得這三條路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現代化之路,我們農業一定按照國民經濟的發展脈絡前行,基礎必須牢固。兩頭一定都要走,一頭是高精尖的領域,看我們現在的科學發展戰略,特別重視空間科學,這是為了取得更多話語權。農業也一樣,我們雖然處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隱諱地說在低端,但他是國家發展、民族興亡的基礎、基石,如果這個基礎、基石不牢固,就會失去更多話語權。只有走向現代化,中國才能由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基石,才能保證我國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發達興旺。

如何走現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解決資源緊缺問題,解決效率低下問題,解決生態脆弱問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等等。我們常說觀念決定行為,所以首先我們要在思想理論上,有科學的思想指導,要特別重視走產業化、市場化,在技術裝備上,要重視機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當然要現代化發展,最最重要的還是人才,體系的現代化如果沒有人才則是空想,咱們國家農業現代化的人才體系比較薄弱。所以我們堅持當下的政策,堅持走下去。同時我們也需要國家在教育體制上,重視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

走富民之路,就是進一步加大惠農、強農、富農政策引導,進一步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通過各種手段讓農業產業升級,上規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農民能真正得到實惠,另外我們關注的安全問題、耕地質量問題、生態問題,這些問題要從源頭上、根本上解決,農民才是主體,如果農民不考慮安全問題,不考慮農業的基礎、脆弱等特性,則這些問題就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我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難以走下去。

《創新時代》:除了我們的科學方針和路線,你還有哪些看法?

趙永志:土地是農民的根本,我們的土地需要確權,一定讓農民自己說了算,能夠讓土地在法律范圍內自由流轉,這樣才能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否則,技術推廣起來就很難,就形成不了體系,形成不了產業化。沒有規模,形不成產業,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上就不會有競爭力。

所以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我們的產業化的思想。從思想上一定要樹立產業化、市場化的思想,同時注意農業技術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這樣才能夠向產業化的方向不斷邁進,這樣才使得我們的農業才不那么脆弱,從而也使農業走上了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我們的可持續之路,需要我們發展低碳農業,這不能僅僅是口號,一定要落實到行動上,全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

作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們的責任更大,北京賦予了我們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全國上我們必須要做典范,創一流。從面積上我們可能沒法比,但我們可以從另外幾個方面來做:一是思想觀念上超前,二是科學發展典范,作為現代農業,我們一定要為都市農業打造亮點,在全國樹立典范,要打造出我們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農業的名片。

另外在機制方法上,我們進一步加強多元化推廣的體制、機制方法探索創新,我們應該走到最前沿。我們身處首善之區,有很強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才科技優勢等等。我們必須體現出來這些優勢,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鑒推廣的科學機制來。

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有高遠的眼界,我們北京土肥一定要為北京都市農業發展走“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揮出我們最大的能量,同時我們要創造全國的科技創新、觀念機制創新,農民切實增收的價值典范!

備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準則或法度。

圭表:我國古代天文儀器,是在石座上平放著一個尺(圭),南北兩端各立一個標桿(表)。根據日影長短可以測定節氣和一年時間的長短。

人物簡介

第9篇:生態農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溫室氣體;低碳農業;節能減排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001-4

目前全球正經歷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人類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溫室效應。農業生產在全球溫室氣體循環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既是碳匯也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一方面,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大重要來源,另一方面,由于溫室效應而引起的氣候變化又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因此,發展低碳農業具有重要的特殊意義。

1 低碳經濟與低碳農業

1.1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這一名詞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它以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核心,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為標志,促進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最終使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互和諧,可持續發展。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世界向低碳型經濟模式轉化。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將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和指導方向。2007年12月,“巴厘島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

1.2 低碳農業

低碳農業是一種比廣義的生態農業概念更廣泛的概念,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在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無論是節地、節水、節肥、節種,還是節電、節油、節柴(節煤)、節糧,只要是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都屬于低碳農業最有效、最現實的形式。

1.3 北京市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

北京市發展低碳農業是在應對未來農業的巨大挑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舉措,其宗旨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的高值化,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產業化規模、競爭力和比較優勢效益。發展低碳農業不但可以增加碳匯:還可以節約能源,并推廣新能源;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廢棄物和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民的經濟投入,獲取更大收益。低碳農業是資源節約型農業――盡可能節約各種資源消耗,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低碳農業是綜合效益型農業――以最少的物質投入,獲取全社會最大的產出收益;低碳農業是生態安全型農業――采取各種措施,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中可能對社會帶來的破壞降到最低。簡而言之,發展低碳農業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要求。

2 北京市發展低碳農業的途徑

氣候變化引起的水資源短缺和燃料價格的波動都將直接影響到糧食的生產狀況和耕作的穩定性。在農業用地中會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世界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總量的30%以上,相當于150億噸CO2。發展低碳農業該采取哪些模式,下面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闡述低碳農業上的發展思路。

2.1 減量化原則――發展節約型農業

九節即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電、節油、節柴(節煤)、節糧,一減就是減少從事“一產”的農民。抓好“九節一減”,不但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而且可以在源頭上減輕農民的負擔,而更為有效的是可以促進農民增收,治理農業生產中所產生的面源污染,達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還可以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化解農業生產中所面對的風險,發展低碳農業、循環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影響。

2.2 再循環原則――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在新形式下,依靠水土為中心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將接近或達到土地承載能力的臨界狀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尋求新的種植模式。微生物的利用被稱為白色農業。它把傳統農業的動植物資源利用拓展到微生物資源利用領域,創建以微生物產業為中心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目前農村微生物運用最廣泛的是沼氣,而且效果顯著。沼氣的殘留物――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發展有機農產品的重要條件。將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循環、深度利用。充分利用太陽能和其他新興能源代替傳統化石燃料。

2.3 再利用原則――發展農產品的加工業

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創造更好的效益。將各種農產品加工后所生成的副產品和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進行系列開發和深度加工,有些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甚至會超過主產品的效益。既做到了節約能源資源,又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有效的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2.4 可控性原則

可控性原則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保護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優化配置農村產業結構。其中有機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施用任何化學合成物質,綠色農產品禁止施用高毒高殘留的化肥和農藥,減少化學合成物的使用,施用有機肥。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如果可以全面覆蓋的話,這一領域幾乎能夠達到碳中和狀態。在生產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化固碳,還可以帶來生物多樣性進展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

2.5 生物質能源利用原則

重點示范推廣生物質燃氣中降低焦油污染技術、低溫沼氣發酵技術、生物質燃料高效利用技術以及沼渣、沼液資源化利用等技術,重點開展利用太陽能光熱轉換系統、生物質燃料加溫等資源替代型技術(產品)試驗示范,推廣沼渣、沼液定量施肥技術,提高農村生物質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開展生物質集中氣化供氣技術、戶用爐具多元燃料、生物質成型燃料與能耗成本控制技術、生物質燃氣標準化技術、生物質固體成型成套設備與配套爐具開發與應用等。

3 北京市發展低碳農業潛力分析

現代農業提供大量產品,同時也成為面污染源和排放源。高碳排放石油農業不可持續。京郊農業耗能高于全國,單位面積化肥用量為世界平均(109.8kg/hm2)5.5倍,意味著排放強度比全國成倍高出。盡管每公頃產值高出38%,但是農業能源效率仍低于全國平均。作為首都,必須做出低碳經濟建設的榜樣,向世界顯示中國減排的決心和行動的落實。

表1 北京市農業每公頃能耗和產值與全國平均比較

地區 耕地

(萬) 農機動力(kw) 農用電(kwh) 化肥

(kg) 豬牛羊肉(kg) 農業地區產值(元/公頃)

全國 12173.5 6.285 4525.5 419.6 433.5 23079.0

北京 23.22 12.95 17715.0 602.9 1486.5 31936.5

3.1 地理條件

北京市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地形多樣,各種地貌類型較為齊全,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雨熱同期,無霜期較長,光照充足,有利于農業的綜合發展。山區占全市總面積的62%,平原約占38%。耕地面積23.2萬公頃,全市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00mm,由境內降水而形成的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23 億m3。有效灌溉面積17.2萬公頃,農業用水12億m3。全市人口1695萬多,其中農業人口約占15%。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市農業以都市農業為主,生產蔬菜、瓜果、花卉等。

3.2 水和生態資源

北京市擁有密云水庫和官廳水庫兩大淡水湖泊,是重要濕地,其巨大的生態功能對維護首都生態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北京市總面積16400km2,流經市域的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和枸河。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626mm,年內多暴雨集中,汛期6-9月份降雨量占年降水量70-80%以上。北京因水而建都。北京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補給。北京水資源的特點:(1)北京屬干旱少雨氣候,水資源嚴重不足;(2)年際及季節變化大,年降水量1406-290mm之間,年內降水多集中在6-8月,形成地表徑流,不易補充、涵養地下水;(3)北京有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五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00余條,全長2700多千米。有大小湖泊、水庫120余座。2008年節水19559t,節水措施245項。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將是北京市利用生態資源取得經濟收益的重要途徑。

3.3 林業自然資源

北京山地原始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因長期受人為影響原始植被類型已不多見,長期大量的人為活動使次生植被在該地區占主導地位,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獨特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得到國際公認。森林在發展低碳經濟、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主要是要增強森林的碳匯功能,減少和控制森林成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北京市林地面積641368.3公頃,森里覆蓋率36.5%,全市林木綠化率52.1%。良好的森林覆蓋率為農業溫室氣體減排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圖1 森林面積結構

3.4 農業生產條件較好

伴隨著農業科技的大力推廣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速度加快,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傳統農業迅速向現代農業轉變,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農業產業化等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現代農業成為目前農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建成了多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擁有多個使用沼氣作為能源的示范鄉鎮,多數村莊廣泛應用沼氣作為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為發展低碳農業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3.5 秸稈利用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可用于生物質能源開發,每2t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1t標準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在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排放的CO2與生物質再生時吸收的CO2達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除秸稈用作燃料、秸稈還田,秸稈飼用之外,秸稈還用來碳化、秸稈發電等。秸稈發電是秸稈優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等的出臺,秸稈發電備受關注,目前秸稈發電呈快速增長趨勢。

3.6 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北京市開展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研究,初步建立了農業環境監(檢)測體系,使農業生態環境大大改善;退耕還林,實施坡改梯工程,水土流失情況明顯緩解,截止2008年,全市近40萬公頃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水土流失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

3.7 農業節能減排新技術廣泛應用與農業生產

由于近年來對循環農業的廣泛關注,農業的節能減排技術已經廣泛存在于全市廣闊農村的生產生活中。農業部舉辦了“節能減排農村行”,該活動在北京順利進行,該項目的成功開展為應對世界能源短缺,節約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農村環境,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節發展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免耕技術的推廣可以從根本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使產量得以提高,增加農民收入,保護了土壤和水資源。此外,育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畜禽健康養殖技術、綠肥飼用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一系列節能減排技術的實施,使溫室氣體的排放得到一定的減弱,保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4 推進北京市低碳農業發展的建議

4.1 大力宣傳,編制全市整體規劃

低碳農業是一個新興的農業種植模式和技術體系,對于廣大的農民而言,需要改變過去傳統的農業思想。因此,需要通過各種媒體,并定期舉辦培訓、講座等形式,轉變公眾和社會觀念,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低碳農業的認識和理解。編制農業總體規劃,減少社會生產和生活活中的碳生產率。要做到以下幾點:將低碳農業的經營模式納入北京市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將低碳農業的研發技術納入北京市的年度科技攻關計劃;制定農村新能源發展利用綱要,使農業生產的碳排放量由高向低轉變;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農業的發展目標、重點和相關措施等,并研究低碳農業的統計方法和考核指標;在北京近郊、遠郊平原和山區等不同類型地區分別建立若干低碳都市型農業示范區。

4.2 發揮碳匯潛力,加強碳匯研究

通過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和森林覆蓋面積的擴大,將大氣溫室氣體儲存于生物碳庫中是積極有效的減排方式。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蓋率,可以使大氣中吸收固定0.6-7.1億噸碳。提高北京市森林覆蓋率,確保全市森林覆蓋率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增強北京市森林生態系統整體的碳匯功能,發揮森林的減排潛力。同時,加強農業方面的碳匯研究,系統收集整理有關畜禽牲畜數量、稻田耕作面積、化肥農藥使用量、秸稈利用率、耕地面積變化情況等相關資料和數據,為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4.3 推廣低碳農業技術,建立農業示范區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應用壟作免耕技術、沼氣工程、綠肥飼用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業機械節能減排技術等各種節能減排技術,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并在此基礎上,選擇與鄉村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相符合的低碳農業經營模式,建立低碳農業示范園區,示范企業、農戶,充分發揮的傳、幫、帶作用,為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提供樣板和相關技術支持體系。

4.4 改善農業的能源利用結構,整合能源服務體系

目前對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的所產生的問題及其所暗含的潛力重視不足,進展緩慢。主要表現在:種植業能源浪費問題突出,養殖業污染需要治理的空間范圍廣,農村生活垃圾和廢棄物的治理剛剛起步。因此,必須積極轉變思維,構建合理的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大力開發農村生物質能源,發展新思維。充分利用農村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在廣大農村能源利用中的比例。北京市建設中的秸稈綜合利用、沼氣等發展已具一定規模。突破沼氣越冬保溫與儲氣難關,加強大型沼氣站管理,實現大部人畜糞便和秸稈沼氣轉化利用。

4.5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配置資源

依照相關統計數據,全市農村化肥、農藥利用率不足35%,低于很多發達國家的利用效率(很多達到50%以上)。由于多數農戶盲目追求高產出,偏施、過量施用化肥現象普遍發生,導致化肥利用逐年下降。化肥是高耗能產品,每生產1t氮肥平均要消耗1.4t煤炭。如果能把化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減少了1/4的化肥使用量。因此,要發展低碳型農業技術,就必須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廣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合理使用農藥,推廣低容量噴霧技術,建立病蟲害防治專業組織,運用多種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提倡和鼓勵使用緩釋化肥,改進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和減少氧化亞氮的排放。

4.6 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研究,加強國際交流

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三個靈活履約機制之一。我國將能夠提供給世界清潔發展機制所需的一半項目,這也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積極開展CDM項目研究,擴大開發運用CDM項目的內容和范圍,同時,加強技術合作與轉讓,推動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資金和技術。要積極參與國際上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通過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新機制,學習先進的低碳技術,使我國農業領域的低碳技術和相關設備、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7 制定和實施農業減排增匯的生態補償政策

發展低碳農業,提高農業的節能水平,必須依托相關的政策保障措施。很多發達國家已制定了詳盡的法律法規,如德國就有對施用有機肥的農戶進行補貼的政策。目前低碳農業的發展急需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與獎勵辦法,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等。改善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鼓勵農業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鼓勵發展循環農業和生物質經濟等。依托北京市科技資源,提升觀光農業品位,發展創意農業,提高農產品安全、營養和加工水平,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大幅度降低單位產值排放強度。

5 結語

伴隨著我國農業向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建立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體系不僅能推動農業向生態環保、高效多元化發展,而且能促進農業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與此同時,還可以促進農業產業科學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升級,不斷滿足我國對農產品的總量需求和質量需求,全面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以及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良性循環 。這種全新的農業模式促進了“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的綠色農業經濟。我國未來農業現代化如果建立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之上,將是農業發展模式的重大創新,必將引領全世界農業發展水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方涵.“低碳經濟”概述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視角,2009,(3):45-46.

[2]賈鳳蘭.什么是低碳經濟[J].求是,2009,(19):50.

[3]季坤森.低碳經濟在農業大有可為[N].農民日報, 2009,(12).

[4]康殿邦.鳳臺縣推進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5.

[5]北京市統計局編.北京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6]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2):47-50.

[7]錢海燕,樊哲文,等.江西省發展低碳農業的潛力分析[C].第三屆全國農業環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717-722.

[8]張道明.作物秸稈用途[EB/OL].,2009-07-11.

[9]趙其國,錢海燕.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3):1614.

[10]王昀.低碳農業經濟略論[J].中國農業信息, 2008,(8):12-15.

[11]翁伯琦,王義祥,雷錦桂.論循環經濟發展與低碳農業構建[J].鄱陽湖學刊,2009,(3):92-102.

基金項目:北京市基于新農村建設的循環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Z09060500600901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投稿咨询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天堂一区|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亚洲av成人在线网站|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亚洲专区路线一路线二天美| 激情亚洲的在线观看| 麻花传媒在线mv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 | 成人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岛国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丝袜 另类 校园 欧美|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国产亚洲无码1024| 日本va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日本极品少妇xxxx| 国产91 对白在线播放九色| 91日本在线精品高清观看|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v片特黄| 999国产精品|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国模精品二区| 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欧美色99|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99 | 桃子视频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久久久综合 | 国产黑色丝袜一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欧美丝袜| 97精品人人a片免费看| 日韩欧美色综合|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