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健康教育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環節
觀念不正確。有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工作實際投入更少。雖然名義上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健康課,配備了專兼職教師,但由于教育者受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往往會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沿用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結果是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課沒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去咨詢的學生也屈指可數。還有人把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混為一談,用德育的方法來對待心理問題。再加上如今中小學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升學壓力大。升學率的高低左右著學校的聲譽,因此在部分有功利心的領導和教師心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工作,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時間、精力勢,必就較少。
內容不合適。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學校的正規課程,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教師在課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方式單調、乏味,學生則邊聽邊記,課下認真背書,完成作業,更有學校甚至安排了心理健康課的考試。有的學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因此選擇心理障礙方面的教育較多,選擇發展性問題教育的少,有的學校甚至讓校醫充當心理輔導人員,像醫院里記錄病歷一樣對學生情況進行登記。有些教師、學生也認為只有當心理有疾病時才能去心理咨詢室,這種傾向嚴重阻礙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
人員不規范。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專職人員較少,兼職人員較多。大部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正規的培訓,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知之不多;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以專兼職人員和班主任老師居多,廣大任課教師參與不多;少數教師自身還存在心理問題,這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也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為有調查顯示,學生不良情緒的80%來源于身邊的長者,這里面當然也包括教師。
沒形成合力。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在強大的教育合力下達到的。尤其是在心理素質的培養方面。有些家長只希望弦子學業成績優秀,身體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些家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師的事,與自己無關;更有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或貪圖自己娛樂等原因而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孤掌難鳴,效果難以實現。
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認識、積極宣傳、落實目標和任務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補充。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屬于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并非道德品質或政治觀點問題,兩者常有交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二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覺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又會促使中學生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學記》中說:“知其心,長善而救其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改進德育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誠如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克斯基所說:“教育的主要活動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動現象領域內進行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發展各種素質的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使成績再好,學生也無法面對社會各方面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挫折,無法經受住各方面的人生考驗。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涉及學生心理問題的惡性案件發生,隨之而來的則是社會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門關于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呼吁。其實我們不需要“一陣風”式的重視,希望心理教育能盡快列入政府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計劃,以細水長流式的常規性指導把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長期培訓、進修落到實處,而不要前一陣轟轟烈烈,后一陣偃旗息鼓。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應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四有”新人。這是社會和時展的需要,是對傳統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學生全面發展和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提高教師心理素質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證。人們常說:“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者,是人類文明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美好心靈的塑造者。”這一切都是在說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確,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培養不出高水平的學生。教師的思想、觀念、意志、個性、特征、對待和處理事物的態度和方法,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快樂的情緒體驗,正確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相反,單調的生活刺激,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環境氛圍會使兒童個性難以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心理素質教育的關鍵和重要保證。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對待知識的掌握是這樣,對待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這樣。教師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才能以身作則。以理服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各個環節的工作才能實現,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方式、教育效果評估等方面大膽探索,積累經驗。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而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完成知識傳授,還要承擔塑造學生心靈的重任,所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課堂,學校各科教學應適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教師和藹可親的笑容,新穎的板書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而不亂的課堂氣氛,都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樂于學習,不產生厭學心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進行心理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謂一舉兩得。特別是對身心有障礙的學生,教師要接納、理解、寬容、親近他們。無論是勞動、生活,還是學習,教師對他們都要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地耐心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為他們適應社會、自強、自立打基礎。
加強挫折教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中國有“百折不撓”之古訓,大凡人生及事業有成就者都不會一帆風順。學生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因此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不妨有意識地設置挫折環境使學生經受挫折,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應該多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生活能力,學校也應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體育鍛煉,采取多種方式讓受教育者經受磨練,使學生逐步形成忍辱負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質。
發揮傳統教育的作用,注重學生的成才環境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補充。中國的傳統教育源遠流長。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儒家教育思想等,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應用也不失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應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使其懂得人生在各個階段的社會責任感。學校可積極動員和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抓住有利時機,凈化美化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利用環境育人,從客觀上消除學生不良健康心理因素的產生。教師應做到觀察細致入微,全面徹底地掌握學生的第一手材料,深入了解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社會背景、家庭背景。找準要害對癥下藥,從源頭上入手,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從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使其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面對人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創設專門機構,遵循規律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營造校園教育氛圍、美化校園環境是陶冶學生情操、調適學生不良情緒的重要手段。應減輕學生負擔、勞逸結合、松緊適度,以達到學生自覺抵制不健康心理產生的目的。學校應因地制宜地創造條件成立專門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設立心理咨詢室,把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困惑落到實處,為其良好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 優質護理服務;健康教育;骨結核;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c)-0145-02
骨結核是一種化膿性、破壞性病變,由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引起。大多數骨結核是由肺結核繼發,結核菌通過血液傳播導致骨骼系統的結核,脊柱結核最為常見,其次是膝、髖等處[1]。骨結核是全身疾病在骨骼的局部表現,并不是一種單純病變。骨結核為慢性遷延性疾病,病程較長,導致護理工作壓力大、管理難。本院對骨結核患者實行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重點強調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5例骨結核患者,其中,男79例,女46例,年齡19~65歲,平均(37.4±11.8)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病程(1.3±0.8)年。其中,脊柱結核89例,髖關節結核21例,腕關節結核4例,其他關節11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治療。患者臨床表現:低熱、乏力、腰背部疼痛、血沉加快、身體活動受限及神經壓迫等。按隨機數字表法將125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37.2±11.3)歲,脊柱結核44例,髖關節結核11例,腕關節結核2例,其他關節7例;對照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7.8±11.9)歲,脊柱結核45例,髖關節結核10例,腕關節結核2例,其他關節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行優質護理服務和健康教育相結合。具體方法如下:(1)轉變護理人員觀念。明確護理工作的目標和內涵,在護理工作中體現人性化服務,讓護士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尊重患者,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被動的“要我做”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做”。微笑接待患者,主動告知管床醫生護士、病區環境的情況,及時聽取患者的建議和意見。(2)提高護理人員業務水平。加強“三基三嚴”訓練,強化護士的基礎護理技能,對不同資質的臨床護士采用不同的訓練考核內容。(3)明確、細化崗位職責。責任護士對所管患者的病情觀察、基礎護理等工作全面落實。做好術前指導,保證病房有良好環境,加強安全措施。(4)在患者住院過程中貫穿健康教育。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及時與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建立骨結核知識健康宣傳欄,提高宣傳范圍和頻率;告知患者及家屬在飲食、護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等。飲食上應注意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這對骨結核患者的康復有明顯促進作用,尤其是維生素A的攝入,禁食辛辣刺激類食物,多進食骨頭湯、綠葉蔬菜、雜糧等。向患者講明用藥的時間、劑量、方法、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合理用藥。鼓勵患者保持樂觀心態。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和對骨結核知識的掌握程度。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自制知識問卷,對患者的骨結核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調查,滿分100分,81~100分良好,60~80合格,59及以下不合格。合格率=良好 + 合格。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6.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和對骨結核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骨結核主要由于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引起的病變,此類疾病常采用手術治療,其治療過程較長,容易反復,并且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時可能損傷臟器,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2-3]。因此,加強骨結核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非常重要。優質護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在思想和行為上時時處處為患者著想,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用優質護理的質量來提升患者與社會的滿意度[4]。優質護理的核心內容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護理人員知識全面,工作技術過硬,對待患者認真負責是首要的護理指征[5-6]。在骨結核患者中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提高了護理質量,使護患更近一步溝通,有利于骨結核患者的康復。在骨結核患者中大力推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充分理解護理人員,知曉護理工作中的難點,護患溝通更加順暢;還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骨結核的認知,有利于患者康復[2,7]。健康教育是優質護理服務的一個體現,優質護理服務為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8]。
本研究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重點強調了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結果表明,觀察組在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和骨結核知識掌握程度上均優于對照組(P < 0.05)。總之,骨結核患者病程緩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和強調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孟桃李,張麗娟,劉靚,等. 中醫護理干預在骨結核病人圍術期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12,10(3):229.
[2] 任艷梅. 健康教育在骨結核患者的應用價值[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23):392.
[3] 毛進云. 骨結核的中醫護理體會[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2):219-220.
[4] 吳欣娟. 夯實基礎護理 深化以病人為中心整體護理工作[J]. 中國護理管理,2010,10(3):12.
[5] 劉慶素,安秀艷. 不同人群優質護理觀點調查[J]. 中國護理管理雜志,2007,6(21):21-23.
[6] 金梅. 如何當好優質護理服務中的護士長[J]. 內蒙古中醫藥,2010, 29(24):66.
[7] 張喜. 骨結核住院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 中國健康月刊:B,2011, 30(12):234.
【摘要】目的:探討心力衰竭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為臨床開展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提供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參考。心力衰竭患者最想了解的健康內容是發病原因和急救常識,其次為疾病轉歸、飲食調護、用藥知識等。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確定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案,不斷給予調整,才能有的放矢,突出成效。
【關鍵詞】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需求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150-01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危重癥,是多數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近年來,盡管一些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力衰竭發病率卻在升高。這顯然與人群年齡老年化、冠心病治療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時間延長有關。65歲以上的患者住院最常見原因是心力衰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心力衰竭的轉歸及治愈程度將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心力衰竭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預防發作,保證生活質量就更為重要。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針對性、實效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特點有 :長期性、反復發作性、疾病復雜性、預后差、直接影響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費用。因此培養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調節生活習慣,實施自我管理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教會患者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術有助于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控制疾病發展,預防并發癥,減少傷殘程度,促進功能恢復,力求最好的預后。
心力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指各種病因致心臟病的嚴重階段。 心力衰竭發病率高,五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損害和應力作用:包括收縮期或舒張期心室負荷過重和(或)心肌細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節段性如心肌梗死,彌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擴大,心室重塑,繼以心室舒縮功能低下,逐漸發展而成。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臟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臟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妊娠、勞累、靜脈內迅速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臟的負擔,而誘發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心力衰竭可引起并發癥,如低鉀血癥:多見于噻嗪類或袢利尿劑連續應用或大量利尿后。要注意的是,出現低鉀血癥時,可改用保鉀利尿劑,每日觀察血鉀變化,血鉀恢復正常后停用; 第二,引起低鈉血癥:多見于大量利尿并嚴格限制Na+攝入的患者,可并發失水和酸中毒;第三,心力衰竭患者不僅要忍受呼吸困難、足踝腫脹、精疲力竭等臨床癥狀帶來的極大痛苦,而且因反復住院,給病人及家屬帶來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負擔; 第四,心力衰竭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人稱心衰是“生命的拌腳石”。
盡管現代醫學對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診療技術較前大為進步,但絕大多數心力衰竭患者仍不免因心力衰竭的發作而致殘或死亡。因為治愈出院后,易中斷門診隨訪及常規服藥治療,又不正確給藥方法,不知怎樣選擇體力勞動以及控制鈉鹽攝入等等,增加誘因出現,常出現病情復發。健康教育的效果經由患者自身完成,并且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自覺控制誘發心力衰竭危險因素(如呼吸道感染、體力勞動過度、情緒不穩定、飲食不合理、中斷服藥等)可以降低復發率及病死率。另一方面,由于新技術、新儀器的廣泛運用,治療的復雜性增加,如能及時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一些衛生知識,主動配合治療可助長正面的保健行為。因此對住院或出院后正在門診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有關心力衰竭常識的系統教育很有必要。
健康教育的形式,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抓好教育時機,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進行教育以符合個體需要。從調查結果可見,患者對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求是多樣化。最希望的是書面資料,因為書面資料可達到圖文并茂,長期保存且隨時可查詢。其次是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因為個別指導具有較好的針對性,而且有利于護患溝通。因此護士要知識廣博、善于溝通才有能力勝任此項工作,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交流技巧的護士能使患者產生信任感,于是樂于接受護士提供的保健信息,共同建立指導、合作或參與型的護患關系。要因人而異,根據患者具體需要確定方案并注意隨時評估,不斷調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病情發展及轉歸與心理、情緒、社會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關,患者能否維持健康及生活質量提高有重要的相關性,同時還應教會家屬提供情感支持。指導患者應定期復診,不能麻痹大意,按時服用強心藥,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和觀察洋地黃毒性反應表現。間斷使用利尿劑以及必要時加用擴血管藥等。掌握各種服用方法、劑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定期復查。指導患者每天測體重、計尿量,評價水腫消退情況,定時測量血壓,同時應教會其對急性發作處理、如何改善睡眠、防改變跌倒的具體方法。根據心臟功能合理制定活動計劃,逐步提高活動量,維持和提高心臟代償功能。
參考文獻
[1] 盧興.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學從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
【關鍵詞】
健康護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指由于積累性勞損或其他因素引起膝關節內組織變性,軟骨退變,損害后關節內骨增生、變形,關節功能退化甚至喪失,關節腫脹疼痛[1]。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75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75例,其中男29例,女46例;年齡40~75歲,平均55.6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5.3年;單側發病44例,雙側31例;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活動加重,伴有不同程度膝關節活動功能障礙。75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64膝)和對照組32例(42膝),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見表1。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坐位,膝關節屈曲,常規皮膚消毒,髕骨下外側進針,選用5 ml注射器斜刺入關節腔內,方向為向中、向下。抽吸關節腔積液,緩慢推入玻璃酸鈉2 ml。注射完畢,膝關節被動活動,使關節表面藥物分布均勻。1次 / 周,5次為一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內容包括正確的功能鍛煉與健康常識。一療程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4 療效判定 見表2。
診斷依據判定標準確診條件
1.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滿足1+2;1+3+5+6;1+4+5+6
2.X線片示骨贅形成√診斷膝骨性關節炎
3.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
4.年齡≥40歲√
5.晨僵≤30 min√√
6.有骨摩擦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 健康教育護理
2.1 確立健康教育目標
護理人員通過詢及閱讀病例收集患者資料。根據患者自身特點,如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和致病因素等發現問題,確立健康教育目標[2]。
2.2 健康教育內容
入院宣傳教育、疾病認知宣傳教育(疾病介紹、疾病處理)、診療過程的注意事項、合理用藥、飲食護理、基本常識[3]等教育,目的旨在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自我控制、避免并發癥的能力。包括病情教育、社會性教育、示范
作者單位:473500河南省新野縣人民醫院
性教育、以點帶面教育等。結合本病,健康教育更加突出指導正確的膝關節功能鍛煉:①患者坐于床邊雙膝下垂,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伸直位一定時間,出現酸脹感則緩慢屈曲,反復鍛煉。②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的運動,情況允許可進行戶外活動,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耐受力,鍛煉關節周圍肌肉力量。③加強日常保護以減少疼痛的發作,可使用護套保護膝關節,關注天氣變化,避免寒冷潮濕侵襲。
3 結果
對照組與治療組臨床療效比較。經過一療程治療后:治療組治愈率為51.6%,對照組治愈率為26.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指由于膝關節軟骨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引起的慢性骨關節疾病,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由于骨關節長期勞損和摩擦,關節軟骨發生退化、變薄或消失,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韌帶、滑膜等萎縮,靜脈循環障礙致壓力增高,關節內充血水腫,形成骨贅。本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主要表現是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活。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在于治療組在對照組單純用藥的同時,給予患者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健康教育護理能夠傳播護理知識和技術,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教育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教育護理要體現患者為中心,全方位、早實施、有計劃、有重點并注重連續性和持久性。通過指導、合作、參與的健康教育,使得健康教育發力發揮最佳效果,解決護理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護理效果顯著,利于患者盡快康復,增加藥物的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郭燕梅,張立寧. 高頻電聯合運動訓練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2):168-169.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 護理干預健康教育 效果評價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R)具有很好地緩解疼痛、改善髖關節的功能、恢復關節的穩定和功能等優點,已經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同,并迅速推廣,而健康教育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1]。隨著THR的廣泛應用,手術后康復訓練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目前術前健康教育對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的影響還缺乏系統研究。2009年7月~2012年6月對30例患者行髖關節置換手術,在借鑒以往術前護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醫生護士共同參與設計制訂術前健康教育計劃,實施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入選標準:確診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一般情況較好,不伴有其他惡性疾病;所有患者手術均采用后外側入路,由同一組手術醫生完成手術,假體均為骨水泥固定;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積極配合術前健康教育。
一般資料:2009年7月~2012年6月收治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30例。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觀察組男3例,女12例,年齡60~72歲,平均66.6歲,其中左髖病變6例,右髖病變9例。對照組男5例,女10例,年齡58~71歲,平均63.8歲,其中左髖病變5例,右髖病變10例。兩組術前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術前健康教育,術后健康教育同觀察組。觀察組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按照所設計制定的術前健康教育計劃給予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髖關節置換手術作為重大的負性生活事件,會給患者造成一系列不良的應激反應。他們除面臨手術的壓力外,還要受到由適應陌生環境帶來的壓力,因而會有焦慮或抑郁情緒產生。為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時,應當采用積極的態度,耐心地解釋有關知識,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和緊張情緒,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認識和信心,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手術,以保證植入的關節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②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宣教的主要內容包括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注意個人衛生,防止術前局部感染;禁煙,預防術后肺部并發癥;合理飲食,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加速手術后的組織恢復、促進骨質愈合;床上排便訓練,由于術后如廁不便,故術前3天指導患者使用便盆在床上進行大、小便訓練,以防止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導使用坐便器的正確方法,避免發生骶尾部皮膚損傷和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術后宣教的主要內容包括講解預防下肢靜脈栓塞的重要性,傳授肢體活動的正確方法;強調正確康復訓練方法的重要性。③功能鍛煉知識教育以及術前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是一個系統過程,它貫穿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術后以及患者出院后3個階段。術前功能鍛煉知識培訓主要是讓患者及其家屬系統了解各階段功能鍛煉的方法和程序,以便得到患者的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功能鍛煉的效果。術前功能鍛煉主要增強股四頭肌肌力和進行有氧訓練,以增強患者的心肺功能和體力。術前功能鍛煉方法為加強患肢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股四頭肌每次靜力收縮10秒,休息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同時進行踝關節屈伸肌的主動收縮運動,練習方法同股四頭肌。教患者正確使用拐杖行走,為術后使用拐杖行走做好準備。術后功能鍛煉,傳授并演示進行功能鍛煉的正確方法。術后6小時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方法是用力將膝關節伸直的同時用力背曲踝關節,維持5~10秒后放松,每10次為1組,每天8組[3]。術后第3天,在醫生允許下做髖關節屈曲練習,注意防止髖關節內收、內旋,屈曲角度<90°,每次20下,2~3次/日。術后3天,可進行患肢髖關節外展練習,方法是由指導者用一手托住足跟部,一手托起患肢的窩部,由內向外輕移患肢,患肢保持中立位,防止髖關節粘連,角度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宜。術后第2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自主功能鍛煉,住院期間由護士指導并協助,出院后以家庭鍛煉為主,家屬監督。而未行術前健康教育組因術后切口疼痛不愿意配合行早期功能鍛煉,未能達到術前預期的效果。
觀察項目: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后5、10、15天髖關節活動的數據進行比較,同時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后住院時間,此外對兩組發放患者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比較分析。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髖關節活動度比較用t檢驗,觀察組和對照組滿意度比較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術后5、10、15天髖關節活動度比較情況:見表1。
兩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為20.13±3.16天,觀察組為24.78±5.89,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69,P<0.05)。
兩組滿意度情況:對照組滿意度為90%,觀察組為99%,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5.6,P<0.05)。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0(b)-0159-04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HAN Xu ZHANG Yunming XU Lei
The Third Ward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The awareness rate of knowledge on drug use and compliance rate of drug us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fatality rate after 1 year of follow-u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knowledge on drug use and compliance rate of 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e indicators abov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creased more remarkab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After 1 year of follow-up,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fa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patients for the diseases, and promote prognosis.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Chronic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Prognosis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所有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在此狀態下,患者病情較重,且以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原因是老年患者的器官多處于衰退狀態下,同時又合并不同類型的其他慢性病,導致機體的抵抗力及免疫功能也處于較低水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延長了治療時間,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較大影響[1-2]。因此,部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治療出院后仍會存在較高的再入院率及病死率。以往臨床工作中實施的常規護理僅能滿足患者一般需求,但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方面,效果較差。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簽署關于本研究的知情權同意書,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會審核標準。納入標準:均在我院行癥狀檢查、心電圖、心臟彩超等影像學資料確診,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咳嗽、咯血、胸悶、惡心等癥狀;符合第7版《內科學》[3]中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類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精神系統疾病者、血管畸形者、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9~72歲,平均(57.2±2.9)歲;病程3~11個月,平均(7.0±2.6)個月;心功能分級:Ⅱ級20例,Ⅲ級18例,Ⅳ級7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2~73歲,平均(58.1±2.5)歲;病程2~10個月,平均(7.1±2.3)個月;心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19例,Ⅳ級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用藥指導、對癥護理、指導休息、心理護理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方法如下: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反復向其強調醫囑的重要性,講解藥物的使用方法、用藥劑量、服用藥物的目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存在的藥物不良反應等,避免自行服藥或服藥過量。由于部分患者在長期用藥之后可出現消極抵觸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制訂有針對性的用藥方案與指導[4]。可向患者發放科室自制的健康教育手冊,或定期開展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講座,每月2次,介紹用藥方法。①對于利尿劑的使用需將時間控制在上午,避免夜間用藥影響到患者的睡眠,同時根據其體重控制好用藥量,囑其加強對每日尿量的觀察,一旦出現無尿或少尿的情況則提示心力衰竭較為嚴重,腎血流量也會明顯減少,說明患者的病情較重。若患者的每日尿量可保證在2000 mL以上,且體重明顯減輕,則說明取得了良好的利尿作用[5]。②由于螺內酯藥物中存在著較強的類雌激素的作用,指導患者正確合理地嚴格按照劑量用藥,避免出現刺激男性乳房發育的副作用。③由于缺血性心肌病、房室傳導阻滯等老年患者容易發生洋地黃中毒,使用洋地黃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嚴格按照劑量服用,并對用藥的時間與劑量給予調整。④患者使用血管擴張劑期間,需加強對其血壓、心率等各項生理指標的觀察,在實施靜脈給藥時,根據血壓的變化對滴注藥物的速度給予調整[6]。⑤使用ACEI類藥物或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時,部分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刺激性咳嗽、輕度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此時需堅持個體化用藥原則,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另外,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僦?間的溝通與交流,對家屬進行關于藥物使用的健康宣教,保存好聯系方式,構建網絡平臺,每周定期發送關于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面對所提疑問給予耐心解答[7]。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用藥知識知曉率、用藥依從率、生活質量評分及隨訪1年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①采用我院自制的用藥知識調查表對患者的用藥知識知曉率和依從率進行調查,其內容包括藥物的種類、正確服藥時間及常見不良反應等,滿分為100分,得分在65分以上評為具有一定的用藥知識知曉率。用藥依從性的判斷標準[8]:能夠按照醫囑安排主動服用藥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②采用簡易生活質量評價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9],量表中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五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為2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用藥知識知曉率及用藥依從率比較
觀察組用藥知識知曉率及用藥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上述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2.3 兩組隨訪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隨訪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3 討論
心力衰竭可作為多種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最終結局,主要是指心臟排血量無法滿足機體正常的代謝需求,從而使機體組織灌注量不足,表現為肺循環及體循環靜脈瘀血。該疾病通常以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發病率較高,原因是老年人心血管系統以及其他系統在形態與功能方面發生著較大的改變,即出現了所謂“生理性老化”[10-11]。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礎疾病較多,多個器官及系統均存在著改變,與此同時,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改變,伴隨著抗病能力以及各器官儲備能力的明顯降低[12-13]。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年紀較大,接受關于疾病新知識的能力較差,無法對自身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情況進行有效掌握,同時也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療以及完善的體能與飲食方面的指導和教育。因此,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后,不僅需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同時需配合合理的護理方法,以最大的程度地發揮用藥治療的效果,更好地促進并改善預后[14-15]。現臨床上針對心力衰竭較為常用的護理方法為指導患者常規臥床休息、制動,配合給予低流量持續性吸氧,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例如治療原發性疾病、控制高血壓,降低血糖、改善血脂以及糾正貧血等,同時根據患者的個體化病情,對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給予合理的選擇,幾類較為常用的藥物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從而達到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社會文化視角具有明確的學術定義,即將其當作是在做出身體健康相關的選擇時需要考慮的一系列因素,或將其作為一種對個人過著健康積極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理解,找出這兩種定義的區別至關重要。例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官方身體健康教育大綱文件指出,社會文化視角,通常指一系列影響個人身體健康觀念及行為表現相關的選擇因素,這一概念指與社會和文化因素相關的,并對個人身體健康發展產生影響的要素。根據身體健康教育的學術文獻,社會文化視角不僅僅是對以上所述因素的闡釋,顯然,社會文化視角確實涵蓋了對這些因素及其對個人身體健康活動的影響的理解。身體健康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們利用批判主義、后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理論,分析了學校開展的身體健康教育以及意識形態、權力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他們將一整套重塑公眾生活的社會文化價值觀話語作為研究對象,指出學校的身體健康教育對部分學生有失公平,可能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傷害,并且通常與青年人生活的社會和文化環境脫節。批判身體健康教育的研究者與身體健康教育研究領域的變化共同促進了社會文化視角在公共政策中的發展。澳大利亞將原本分開的身體健康教育進行整合,并且與個人生活和健康相關的身體健康教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使得研究者們開始嘗試將身體健康教育的一整套價值觀在公共政策中概念化。過去,人類身體健康行為的定義僅僅包含其生物醫學方面的意義;如今,身體健康應該從社會視角進行理解,這就要求對社會、文化環境中的身體健康概念進行重塑。例如,有學者與新南威爾士州一個小學6年級教授個人發展和身體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合作,進行相關的專業指導和訓練,內容包括個人發展與健康的社會化本質、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造成的身體健康行為選擇差異。與此同時,社會批判研究者們還專門研究了進行身體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突出強調了社會正義原則對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潛在影響。在一些身體健康教育研討會中,也有學者嘗試指出身體健康的變革趨向問題,身體健康教育必須以各種重要的教育理念、制度改革和支撐環境為基礎。還有一些學者個人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視角指的是研究身體健康活動問題的一種方法,或者說是“閱讀”或理解身體健康教育內容的一個全新的視角。研究者們對身體置于制度改革的視野,并從教育改革的文化視角對身體健康進行了研究。基于這些研究,最近的身體健康教育政策涵蓋了社會文化視角,如昆士蘭老年身體健康教育政策中指出,“如何從社會文化視角理解身體健康活動,并且社會文化對澳大利亞社會中的個人、團體和群體的身體健康價值觀有何積極的影響”。
2.西方身體健康問題的社會文化學闡釋
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社會文化視角不斷被邊緣化,成為身體健康教育中的一種知識存在形式。身體健康教育以及身體健康教育師資教育領域的社會結構進行了研究,發現社會文化知識和批判性參與高等身體健康教育師資教育都被相對的邊緣化了。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亞的身體健康教育師資教育體系中,生物學知識比社會文化知識要突出得多。雖然這些變化知識是在20年前發生的,但是這一領域的某些現象表明,其仍然發揮著學科導向的影響力。實際上,這一假設本身就存在問題。只有將醫學、心理學、生物學領域的專家提出的知識進行改造,符合身體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識是正確的,無爭議的,并且為大家普遍接受時,這一假設才可能成立。根據科學學科形成的生物學知識只是被重新組合,然后就應用到初中學生的知識教學中,如此形成的學校課程就是簡單化的高級教育課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大綱編寫者們根據科學學科的學術地位,將可測驗的高級身體健康描述成一門要求嚴苛的課程,這使得上述說法得到驗證。在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中,社會文化知識在學校課程中被邊緣化的趨勢也非常明顯。達到這樣的目標很難,因為英國和威爾士的學校課程歷來都重視身體健康教育活動。社會文化視角價值取向的操作性層面上,歸于文化因素和社會決策問題。從社會文化視角對身體健康行為的研究納入社會決策研究,教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身體健康行為選擇。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社會模式和新的公眾身體健康活動,通常是可以互換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學科來源完全不同。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社會模式理論主要來自于身體健康社會學,而新的公眾身體健康活動理論的主要依據是身體健康科學。并且在實際應用中,由于以身體健康科學為依據的新的公眾身體健康質量提升方案過多地依賴于個人解決方案,因此常遭到社會學家的批判。據此,建議身體健康活動質量的社會決策影響要素,限定在身體健康教育發展的社會模式內想象社會和文化因素的一種方法論實踐途徑。這種方法論的前提是,身體健康行為發生于社會環境中,并且由于我們對環境獲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開始關注身體健康行為本身,而非源于個人在生物醫學上的行為變化。教育變革是為了提高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變革是為了提高教師和教學工作在效率、效益、責任以及管理上的質量。某些過于寬泛的教學計劃工作,例如社會文化評論視角,考慮如何將其融入大綱。也可能導致將身體健康問題歸類為一種更為寬泛的以學生為中心,以詢問為基礎的活動,其中包含諸如解決問題、批判性詢問等概念。國內學者已經開始關注這種社會文化動力驅動的身體學習能力的培養,并運用到普通學生身體訓練中。從身體教養概念的發展和意義稟賦上來說,身體健康問題的本質在于改善身體教養或者說提升身體讀寫能力,增強體質、技能傳習、文化傳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實現最終將取決于身體教養水平。
3.結語
【關鍵詞】 健康教育;效果評價;原因;對策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整體護理實踐中最成功的環節之一。醫院健康教育是以醫院為基地,以患者及其家屬為對象,通過護理人員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達到使患者了解增進健康知識,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和問題,使其行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1]。我科自開展整體護理以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一些因素影響護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筆者對我科近一年的552例住院患兒及其家屬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使健康教育的開展得到了提高。
1 對象及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2006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552例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352例,女200例。共發放問卷552份,收回有效問卷546分,回收率98.91%。小于1歲的178例,1~3歲的202例,4~12歲的116例,新生兒56例。
1.2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1)患兒及陪護年齡;(2)陪護文化程度;(3)患兒住院時間;(4)患兒住院期間陪護對該病的用藥、預后、發病過程、重點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情況知道多少?(5)護士施教內容是否滿足或適合您的需要?(6)護士選擇的教育時機是否得當?(7)語言是否通俗易懂?(8)護士施教的語言有藝術性和吸引力嗎?(9)護士教育是否主動?(10)通過教育,您是否學到一些自我護理保健知識?
1.3 方法 根據兒科臨床特點,接受教育者是患兒和陪護構成,我們的教育和問卷調點放在陪護方面。患者入院后即由分管護士為患者及家屬做入院教育,包括住院環境、病房設施的使用、作息及探視制度及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等;住院后各項特殊檢查和治療等分別由其責任護士進行針對性的相關知識教育;住院期間患者可根據個人情況參加病房組織的健康知識講座;出院前由責任護士進行出院指導。以上教育過程包括一對一的講解、示范、發放書面資料和提問討論等方式。經調查,發現我科的健康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2 問題分析
2.1 患兒及陪護的因素 兒科患者陪護的復雜性,由于兒科患者在思想、語言及行為意識上尚未完全成熟,他們的意愿往往需要其陪護表達,據調查,有72.6%的患兒陪護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其父母共同擔當。責任護士做健康教育時患兒父母或許是知道了,但當陪護換為其爺爺奶奶時,他們就又茫然了。故陪護的復雜性會直接影響到健康教育的效果。
2.1.1 患兒陪護年齡大、文化程度不高 經調查,一周歲以上的患兒陪護有68%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在擔當,由于他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相對偏低、醫學知識貧乏、認識能力差,接受外來信息觀念淡薄,主動學習積極性差,因此健康教育效果較差。
2.1.2 患兒住院時間短 由于患兒住院時間短,接受健康教育內容、次數相對較少;98%的患兒陪護都是非專業醫學人士,他們對醫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相對較慢。
2.2 護理人員的因素
2.2.1 護理觀念滯后,缺乏主動性 有26.4%的陪護認為護士健康教育缺乏主動性。是由于護理人員對健康教育的意義認識不足,觀念轉變較慢,在履行職責上缺乏主動服務意識,難以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
2.2.2 健康教育時機及環境選擇不當 據調查,25.9%的患兒及陪護認為剛入院時心神不定,顧慮忡忡,是難以安靜接受健康教育的。還有環境嘈雜,氣氛不和諧也影響健康教育質量。
2.2.3 方法不當,自身缺乏教育知識技能 有23.8%的陪護認為護士的宣教不能滿足其需要。個別護士自身學歷較低,知識面局限,采用方法簡單,內容范化,對疾病知識、用藥指導及藥物的作用等掌握不夠,針對性及實用性不強,不能滿足患兒及家屬的需要;工作流于形式,影響了健康教育知識的理解和接受。
2.2.4 語言缺乏藝術性和吸引力 10.8%的患兒及家屬認為護士進行健康教育時似作報告,語言缺乏趣味性與幽默性,不能吸引其專心聽講。5.6%的患者認為護士工作忙時走過場,內容不到位,健康教育流于形勢。
2.2.5 護患溝通不良或障礙 有9.1%的患兒及陪護認為與護士溝通不良。據調查,30%的護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據不同的情緒采用不同的溝通技巧;83.3%的護士溝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3.3%的護士認為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加理睬,對疑慮過重,愛嘮叨的患者采取的態度是不加理睬[2]。由此可見,護士的溝通能力與患者的要求不相適應,也影響健康教育質量。
3 對策
3.1 對陪護復雜的教育對象,要注意重點陪護 把要進行的健康教育內容向他們介紹清楚,對年紀較大的陪護要抓住時機和方法進行施教。
3.2 改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 護理人員要真正樹立現代護理觀,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是健康教育實施的前提。護理管理者要有計劃、有系統、分層次進行健康教育,明確其在現代護理中的重要性,而且明確開展健康教育不僅是對患者權利的尊重,也是護士應盡的義務。
3.3 選擇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時機、最佳教育時間、適宜的學習環境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有報道顯示: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比單純的口頭教育形式效果好;在非治療護理時間內的教育效果優于護理時間內的教育效果;疾病緩解期的教育效果優于發作期的效果[3]。因此,實施健康教育過程中要抓住關鍵:盡量選擇患兒疾病緩解的非治理及護理期。要掌握好患兒及陪護的心情,理解他們,知道他們現在最需要什么,等他們心情平靜時,為其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采取口頭講、演示、書面教育、圖片及幻燈等多種方式對患兒及陪護進行健康教育。
3.4 靈活運用語言技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士與患者談話,不僅要重視內容,還要講究技巧。任何時候都要避免“審訊式”的提問,否則會阻斷信息的溝通;應在談話的態度、方式、語言上多下工夫,力爭創造和諧融洽的氛圍,在相互信任的氣氛中激發患者及陪護的交談欲望,從而了解患者的困難和需求;談話力求達到準確、富有感染力,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真情,愿意對護士傾訴。
3.5 制定健康教育考核指標,加強監督 由護士長及責任組長組成科室考核小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辦法來監督健康教育效果,避免工作流于形式。每月考評一次,并予以適當的物質及精神獎勵,對好的方法和技巧給予宣傳和鼓勵,互相交流,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規范、改進和提高。
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從“普及衛生知識”延伸到“建立健康行為”上來。工作中只有加強質量管理,加強護理隊伍自身建設,調動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積極性,深刻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內涵,轉變觀念、提高人際交流及溝通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健康教育質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蔡德芳,桂鴻斌,李江濤.護理健康教育中潛在的法律責任問題.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200-201.
【關鍵詞】 基層醫院;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以患者為中心,貫穿在整個住院期間。我院是一所300張床位的二級農村基層醫院,開展整體護理多年,始終把為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護理知識,指導促進疾病康復,預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質量作為護士的職責[1]。護士在患者住院期間完成以下方面的介紹及健康教育:病房環境介紹、床位護士姓名介紹、用藥指導、各種檢查前后的注意事項、術前指導、術后康復指導、飲食指導等。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尚存在不少問題,現總結如下。
1 存在問題
1.1 護士方面
1.1.1 觀念陳舊,對護士角色認識偏差相當多的護理人員只注重執行各項治療和分級護理要求,觀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識能力偏低,不能正確認識護士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認知偏差。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教育工作只求形式上的完成,忽略了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認同、掌握、執行等方面的落實。
1.1.2 缺乏教育知識和技能 目前,我院護理人員中本科學歷占3%,大專學歷占40%,其余均為中專學歷,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水平遠遠不能滿足以患者為中心的新的護理模式的需求。部分護士不僅缺少相關專科疾病的預防、保健與康復護理知識,而且缺乏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訓,不能有效地運用護理程序去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2]。
1.1.3 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針對性不強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少,護士工作負擔過重。健康教育僅局限于口頭宣傳和教育上,將健康教育和衛生宣教、出院指導混為一談。缺少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手段,不能激發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育內容程式化、缺少個性特點,難以滿足一部分文化層次較高的患者的需求。
1.2 患者方面
1.2.1 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偏低[3]由于受社會輿論和傳統思想的影響,患者認為護士只能打針、輸液、發藥,沒有知識權威性,對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持懷疑態度,只相信醫生的解釋。患者和家屬未能積極參與,影響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
1.2.2 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 由于患者自身文化層次的不同,對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我院大部分患者來自農村,且老年患者多,自我保健意識淡薄,長期的不良習慣影響了身體的健康。加之經濟條件受限,致使多數患者的需求僅局限于求醫治病,解除痛苦。人在嚴重疾病、疼痛時,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暇領會健康教育,從而也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2 對策
2.1 改變觀念,認真履行教育者角色 鼓勵護理人員參加各種形式的在職教育,采取短期培訓、業余學習、定期考核等多種教育形式與方法,使每個在職護士都能真正地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強化護士的健康教育意識。從思想上認識到這是護士的根本任務,真正適應新模式下護士角色的多元化。護理部、護士長定期檢查健康教育情況,并將檢查結果與量化考核掛鉤,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促使護士自覺地實施健康教育,確保工作到位。
2.2 加強學習,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水平 醫院要重視支持護理人員的進修、學習,創造條件參加短期培訓、學術講座,開闊眼界,活躍思路。護理人員自身也要不斷加強學習,更新知識,包括專科護理知識、心理護理、營養學、倫理學等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修養。學會應用護理程序進行健康教育,使之更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其步驟:①評估學習需求;②確定教學目標;③制定教學計劃;④實施教育計劃;⑤評價[4]。
2.3 健康教育形式多樣化 醫院要增加對健康教育的投入,按床護比配備護士,并進一步規范健康教育的內容,根據不同的特點與需要制成各種健康教育手冊、幻燈、錄像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并與護理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除采用口頭講解、書面材料、示范訓練等方法,護士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邊實施邊宣教。口頭講解是最直接、最簡捷的方法,尤其適合文化層次低的患者;對文化層次較高的患者可以借閱一些醫學保健書籍,并利用健康教育處方和板報宣傳來增強健康教育效果。
2.4 掌握護患溝通技巧,密切護患關系 護理人員要加強自身學習,豐富知識,提高素質,樹立自己的職業形象。逐步消除偏見,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和依從性。在護理過程中,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尊重患者,主動關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和配合,逐步形成指導-參與-合作的新型護患關系。
2.5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異,方法靈活多變 針對不同的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教育方法要靈活多變,因人而異。根據患者的接受程度,采用示范、講解、訓練及文字教育等方式,幫助患者學習。對文化層次較高者應側重于醫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宣傳;對于文化層次較低者要將遵醫行為教育貫穿于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中,加強溝通;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先以提高舒適度,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為主,在病情平穩,癥狀控制后再進行健康教育[5]。
參考文獻
1 楊建鳳,孔微.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護理雜志,2000,12(17):21.
2 張曉雪,田蕓.11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評價與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2;6(18):67.
3 王麗姿,等.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0;3(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