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生產技術調研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產技術調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產技術調研

第1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關鍵詞 :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偏離-份額模型;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的經濟一直保持穩定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十一五”以來,2005-2012 年武漢市的GDP 增加了3.58倍。這個數字高于同期全國累計同比增長率,為全國經濟持續增長做出了極大貢獻,發揮了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但近年來武漢市經濟增長步伐明顯減緩,呈現增長乏力的疲軟態勢。雖然在全球經濟危機大背景下,武漢市的發展難以獨善其身,但武漢市自身的產業結構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和弊端。所以,找出其中的短板和瓶頸,提出相應的有建設性的對策建議,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已是當務之急。

一、武漢市產業結構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率貢獻的背后是產業產值的增加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武漢市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優化,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結果并不如人意。

1.第一產業占比不斷下降,生產方式比較落后

武漢市第一產業比重波動較小,除在2011年到2012年略微有所上升外,在其他年份都持續小幅下降。內部結構不斷優化,但主要生產經營方式還是以傳統的為主。產業化水平較低,投入產出率低,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不利于收入的增加。傳統的農業貢獻了第一產業的大部分產值,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農業占比近四分之三,而林、牧、畜業的發展明顯力度不夠,未能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和濕地資源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

2.第二產業占比略微上升,內部輕重工業比重失衡

第二產業比重呈輕微振蕩,總體略微有所上升。從2005 年的45.57% 升至2012 年的48.22%。工業占據了第二產業產值的絕大部分,一般在82%以上。但內部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呈現明顯的重工業化,以汽車、鋼鐵、冶金、石油化工為主導產業,卻以資源過度使用及環境污染為代價。造成不可逆轉的對環境的破壞,產業選擇重合度較高,利潤空間被壓縮,工業低水平結構性等矛盾突出。致使地方性產能過剩,雖然在短期內可以保證短期較高的產值,但難以為繼。同時,輕工業的發展被嚴重忽視,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產值,也割斷了一、二產業間的聯系,使產業關聯度過低,聯動效果不佳。

3.第三產業占比振蕩變化,新興產業發展不足

第三產業的比重呈現先升后降的態勢,從2005年的49.57%一路升至2010年的51.44%,而后便出現小幅下降,直至2012年的48.02%。在第三產業的比重總體偏低的情況下,發展速度滯后,而第三產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較低的水平使得原本就供過于求的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內部結構也局限于傳統的商務服務業、倉儲業和運輸服務業,經營方式落后,競爭力低下,發展空間小,而具有“三高”特征的金融、信息、軟件、旅游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力度不足,導致武漢市第三產業的總體發展情況不佳,難以形成競爭力。

從總體看,武漢市的二、三產業產值占比95%以上,是經濟增長的強勁推動力(見表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內部結構日趨合理。但與上海、北京等城市進行類比后,不難發現武漢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速度和深度還差強人意。武漢市第二產業比重嚴重偏高(占比50%以上),第三產業發展明顯不足。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遠遠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了市場要素價格的扭曲,對資源的有效配置極為不利。也使得武漢市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并且過度偏重工業的發展模式,致使產業結構發展的協調性和關聯度不高。

由此可知,在武漢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過程中,確實存在制約經濟快速發展的弊端和問題。為確保要素的合理流動,資源的更好配置,總體效益的不斷提升,經濟的持續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同時,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是一項涉及風險和外部性的創新活動,在路徑選擇時必須深思熟慮,考慮周全。

二、基于偏離-份額模型對武漢市產業結構的實證研究和分析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成一個動態過程,以其所在地區或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份額、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三個分量,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門類,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本文選取了目標區域武漢市及其所在大區域湖北省2005—201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將數據的單位換算為億元,基于偏離-份額模型,計算得到武漢市各個產業的偏離-份額數據(見表二)。

1.對武漢市各產業的份額偏離的分析

整體上來看,武漢市各產業的份額份量具有相同特征:第三產業最大,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小。隨著時間的推移,武漢市各產業的份額分量呈現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但也不難看出,發展的同時差距也在逐步顯現:二、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第一產業,且份額分量之和遠遠大于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的份額分量相當,差異較小,說明武漢市經濟整體水平處于工業化和服務業并進的階段。

2.對武漢市各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的分析

從縱向時間序列上看,武漢市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分量一直為負數,且絕對值不斷增加,表明第一產業結構不太合理,層次低下,阻礙了武漢市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分量除2007年為-4.18外,總體上為正值,且保持增長趨勢,說明武漢市第二產業結構整體優化程度較高,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并且促進作用在逐步強化。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分量在2006-2007年為正值,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在2008 年后發生逆轉,2008-2012年內一直保持為負值,且其絕對值還在不斷增加,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從截面上進行分析可知,雖然總體上武漢市產業結構份量總量為正,但也存在很多不和諧因素,需要予以重視。每年均有兩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抑制了經濟的增長,這些結構未能自行調整,反而進一步加劇。因此,武漢市產業結構確實存在許多不合理和不協調問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勢在必行。

3.對武漢市產業競爭力偏離的分析

第一產業競爭力除在2006 年為0.44 和2012 年為12.76 外,其他年份一直為負,競爭力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競爭力除在2007年具有0.14微弱競爭優勢外,在其他年份一直為負,競爭力嚴重不足。第三產業在開始的2006-2007 年里,其競爭力為負,難以與其他產業抗衡。但在接下來的年份中,競爭力呈上升態勢,得到顯著提高,市場占有率極大提升。總的來說,武漢市的三大產業,在近些年內,除第三產業的競爭力略有上升外,第一、二產業競爭力不斷下降。因此,調整和優化第一、二產業的結構,提升競爭力已是當務之急。

綜上所述,武漢市產業結構的主要問題表現在第一產業占比過高,內部結構較為單一,投入產出低,整體效率水平低下;第二產業占比總體上較為合理,整體發展較好,但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導致產業同構現象明顯,資源配置不合理,規模效應較低,缺乏競爭力;第三產業的占比有待提高,內部結構急需完善,技術含量有待提升,對人才的吸納能力需要。

三、武漢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對策建議

1.兼顧質量和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產品多樣化和特色化

武漢市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水資源極為充足。由于第一產業發展模式單一,以傳統的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為主,未能充分發揮好比較優勢,種植水生經濟作物,發展漁業和養殖業。今后,應在原有單個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加快土地扭轉,鼓勵多樣化合作;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使水面動、植物生產互補,實現水陸“雙贏”;按照市場需求,豐富農產品的種類,提高農作物的經濟價值和附加值,帶動關聯的食品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2.統籌發展輕重工業,集約發展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優勢產業

在大力發展制造業基調下,第二產業整體發展狀況良好。但由于“重型化”較為明顯,產值主要是由汽車、鋼鐵、冶金、石化等重型工業貢獻的,不僅對資源依賴性較強,而且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所以,需要通過平衡輕重工業的比重,保持產業內的良性互動。作為主導產業的重工業應通過產業集聚,加強對資源的整合,實現集約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對工業“三廢”的處理能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針對產業中的國有比重過大的問題,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使經營體制更靈活。并通過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比如,針對作為主導產業的汽車行業,發揮與襄陽、十堰、宜昌等地區的產業聯動作用,實現規模經濟,實現共同協調發展;對具有優勢的煙草、食品、紡織等輕工業應加大扶持力度,使其能在服務于農產業的基礎上,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創造值得信賴的品牌,增強產業競爭力。

3.利用區位優勢,發展生產業,重視新興科技產業

第三產業總體規模不大,具有明顯的結構缺陷。由于以傳統的餐飲和商貿零售服務為主,金融、信息、咨詢、物流、旅游等生產業發展嚴重不足。首先,武漢市應增強發展第三產業意識,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兼顧第三產業;其次,武漢市位于中國的中部腹心部位,水陸空交通樞紐完備,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應大力發展物流產業;同時,應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弘揚武漢具有特色的漢味文化和歷史文化古跡;最后,武漢東湖地區是中國較大的智力密集區,集聚了大批高校,科研實力雄厚。應做好產學研對接,充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新興科技產業。

四、對武漢市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研究結論與展望

基于對產業結構調整研究的結論和武漢市產業結構的現狀,利用偏離-份額模型對產業結構進行實證分析,我們得出武漢市產業結構具有第一產業占比過高,結構單一,缺乏競爭力;第二產業占比較為合理,但以“重型化”為主,同構現象明顯,內部亟待升級;第三產業占比有待提高,應發展新興服務業的結論。并從三大產業的角度,對武漢市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給出了第一產業兼顧質量和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產品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第二產業統籌發展輕重工業,集約發展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優勢產業;第三產業整合利用區位優勢,發展生產業,重視新興科技產業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陳朔, 馮素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幾個問題的國際經驗和啟示: 以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08(3).

[2]戴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實證分析:以湖北省為考察對象[J].社會科學論壇,2010(15).

[3]馬艷華, 魏輔軼.產業結構調整理論研究綜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1).

[4]徐勇,丁悅.產業演進比較與武漢產業結構高級化選擇[J].統計與決策,2011(16).

[5]李武軍,黃炳南.基于偏離一份額分析法的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研究[J].經濟經緯,2010(6).

第2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關鍵詞:林業種苗;生產技術;管理措施

近年來,隨著林業事業的不斷發展,很多地方都開展了一系列植樹造林的工程,林業種苗的存活率也逐年提高。但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措施方面仍存在部分問題,因此需要改進林業種苗的管理方法,加強對種苗的養護工作,本文主要根據現階段我國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措施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便保護好森林資源,推動林業建設的健康發展。

1重視林業種苗生產技術與管理措施的必要性

林業種苗的培育與養護是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在我國,隨著林業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林業種苗的競爭力日益提高,因此必須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市場環境,緊跟科技進步的步伐,提高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完善種苗的管理養護措施,提高林業產業的產量,保障林農的經濟效益,為促進我國林業建設的長遠發展,重視林業種苗生產技術與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2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措施中存在的問題

2.1專業技術型人才缺乏

當前我國的林業管理中的專業型人才相對缺乏,生產及管理技術還處于重數量輕質量的階段。員工數量不足,導致每人的任務量繁重,由于部分員工的專業知識不達標,林業的生產水平降低。林業的管理人員重視對種苗的種植,而忽視后期的培養與養護,影響了種苗的質量,相對惡劣工作環境也難以留住高水平的技術型人才。

2.2調研信息獲取不足

在種苗的管理過程中,由于林業部門的綜合服務體系缺乏,信息交流不完善,嚴重影響了種苗的經營市場。未采取良好的調研措施,缺乏對市場環境的認知,難以滿足種苗調整的實際需求。不了解林業生產所需的技術也直接影響了種苗的管理質量,種苗的種植和經營模式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也會造成擾亂市場的不良影響。

2.3資金短缺問題嚴重

由于林業的發展和苗木的管理周期長,投資風險大,短期內難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導致資金短缺問題嚴重。由于投資資金不足,影響了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進而也阻礙了專業技術型人才的招收。當前我國的林業種苗投資還存在一定誤區,資金利用率較低,種苗的管理措施不當,導致林業產業難以獲得長足發展。

3改善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措施的對策

3.1加快培養專業的林業管理人才

為了提高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完善種苗的管理措施,林業管理部門必須加加快培養專業的林業管理人才,重視專業型人才的發展。為林業部門提高資金與技術支持,加強對種苗科研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指導工作人員做好種苗的培育檢測工作,促進林業種苗的發展。為專業型的技術人員提供更好的待遇,建立一定的獎勵制度,提高林業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壯大林業種苗管理隊伍,吸收更具綜合素質的林業人才,為建設林業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3.2加強林業信息渠道溝通建設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林業種苗的管理需要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林業信息渠道溝通建設,促進林業部門直接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將合理有效的林業種苗生產技術推廣至基層及個體林農中,使其享受到直接的利益。通過網絡平臺加強對市場信息的獲取,將種苗的生產信息與市場需求聯系起來,運用新型的管理手段,強化林業種苗的信息傳遞,保證供需平衡,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

3.3加大資金與技術的支持

林業部門可以成立相應的種苗發展基金制度,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充足的資金有效的促進林業種苗的發展。面對林業種苗資金短缺的問題,國家需要加大優惠政策的實施,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增加種苗基金的投放比例。林業部門結合廣大的社會力量解決資金問題,發展種苗基金制度,利用社會團體的公眾效應,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妥善解決林業種苗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措施的問題。

4結束語

林業種苗的管理直接影響了林業事業的長足發展,但由于我國當前在生產技術及管理措施中仍存在部分問題,因此,為促進林業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加快培養專業的林業管理人才、加強林業信息渠道溝通建設、加大資金與技術的支持,只有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完善林業種苗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林業種苗的質量,符合市場化的需求。

作者:崔鑫 單位:內蒙古五原縣林業局

參考文獻:

第3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改革 《煤化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b)-0000-00

1 調研的背景及原因

2006年11月,教育部頒發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而從我們對畢業生跟蹤調查問卷中,了解到我院煤炭深加工與利用專業畢業生大多就業于鄂爾多斯地區的煤化工企業,從事操作崗位,會涉及到煤樣采集,煤的水分、灰分、揮發分的測定,煤質的評價等等。這些技能的具備,就突顯出高職院校煤炭深加工與利用專業職業技能基礎核心課程―《煤化學》的重要性。

為了加強職業技能訓練,突出學生動手能力,以使其更加符合企業對高素質高技能化工型人才的需求,我們對一些相關企業進行調研,結合本校教學的實際情況作如下分析,為該門課程課程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2 調研的基本情況

2.1 調研目的

2.1.1 明確企業對畢業生知識方面的要求,確定《煤化學》課程教育目標、教學內容。

2.1.2 聽取企業人員對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尋找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缺點和不足,提出課程改革建議,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2.2 我院《煤化學》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2.2.1 內容過時,教材版本太陳舊,沒有充分反映出當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方法的應用。

2.2.2 學科化傾向較重,有些課本公式太多,學生不愛學也學不會。

2.2.3 應用少、案例少,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

2.2.4 重理論、輕實踐,對實驗實訓不夠重視。

2.3 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形式,基于以上目的將課程內容設計了七大部分,知識目標設計了了18項,能力目標設計了7項,素質目標設計了9項。在每一小部分知識或目標后面設置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需要四個選項進行選擇。

本課程調研涉及神華煤制油有限公司、內蒙古天潤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伊東集團東華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和我院化工系教師。調研對象包括車間管理人員(車間主任、書記)、技術員、班長、操作員(內外操)、任課教師。本次調研安排在2013年1月。

3 調研結果分析

3.1 調研結果匯總

2.煤樣的采集和制備方法

3. 煤的水分、灰分、揮發分的測定原理和方法、固定碳的計算

4.煤中碳、氫、氮、硫、發熱量的測定原理和方法

5.煤的熱解過程和發生的化學反應、煤黏結和成焦機理

6.煤的黏結指數、膠質層指數的測定原理和方法

7.煤的分類方法、煤種的性質和用途

8.煤質評價方法

9.煤的燃燒 1.采集煤樣并進行制備

2.測定煤中的水分、灰分、揮發分并對固定碳進行計算

3.測定煤的發熱量

4.根據煤種知道其應用范圍

5.對煤質進行評價

1.良好的政治素養、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素質

2.團隊精神和與他人交流溝通能力

3.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安全、環保意識

5.節能降耗意識

重要 1.煤的成因類型、成煤過程

2.煤的物理性質、表面積、孔隙度和孔徑分布

3.煉焦煤種和配煤原理 1.測定煤中的碳、氫、氮、硫元素

2.測定煤的黏結指數、膠質層指數

1.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

2.開拓和創新能力

一般 1.中國能源概況、煤炭資源及綜合利用情況

2.煤的原始物質、外表特征

3.煤的宏觀和微觀特征

4.煤的有機質結構

5.影響煤熱解的因素

6.煤炭氣化和液化 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2.查找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3.2 調研結果分析

3.2.1 確定了課程目標

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煤化學》的課程總體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熟悉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質以及目前煤炭的綜合利用情況,掌握煤的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工藝指標、煤的分類及煤質評價,了解煤的有機質結構。

3.2.2 選取了與教學、企業需求一致的教學內容

本課程是煤化工專業方向的基礎課程,是為后續《煤炭氣化生產技術》《甲醇生產技術》《煤液化生產技術》《煉焦生產技術》等課程服務的,根據上述課程的需要將本課程分為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質、煤的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有機質結構、煤的工藝性質、煤的分類及煤質評價、煤炭的綜合利用七部分。

4 課程改革建議

4.1 人才的培養方向

通過調研,培養從事煤化工生產一線的高技能型專門人才。

4.2 實習場所的建設

建設煤質分析綜合實訓室,增加模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訓機會。

4.3 教師隊伍的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有好老師,才可能有好徒弟。在前面的調查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理論老師和實訓老師在知識結構上可能存在某種缺陷。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需要不斷的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及時吸收和消化新設備,掌握與所教課程相關的專業知識,并能默契配合專業課其他教師進行教學;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能力,通過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同時,學校也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多給教師進入企業的機會,使教師能夠站在技術的前沿,能夠更好的了解專業的現狀,將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術的信息傳遞給學生。

4.4 要強化實訓教學

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訓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在不斷地動手操作過程中來通曉操作規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教育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1]14號,2011年11月30日

[2]姚國林,門保全,劉文福等.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課程改革調研分析[J].職業教育,2013

[3]郭茜,陳震乾.液壓與氣動技術基礎課程改革調研與建設[J].改革,2012

[4]劉翠.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翻譯課程改革調研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1

第4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關鍵詞]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3-0149-01

1 農業生產技術現狀

為了能夠更進一步探究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現狀,采用前沿生產函數,分析樣本地區和樣本農戶在調研期間的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并且針對影響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因素展開深入分析。從實踐證明研究中能夠發現,當前我國多數地區農業生產技術效率≥50%,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區域差異較為明顯,還有一定的改善空間。當前我國農村生產中引進大量先進的農機設備,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但是農業技術效率卻始終未出現較大的變動。此外,在耕地面積和中間物質費的投入上對于農業發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促進作用,但是勞動力彈性卻存在明顯的缺陷和不足,農業勞動力過剩,有待進一步完善。

2 中國農業增長中的生產技術效率解析

2.1 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所謂技術效率,就是在生產技術不變、市場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產一定量產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實際生產成本的百分比。利用農業投入量和產出量來構建生產函數,主要內容為:①農業產出變量;②農業投入變量。主要包括勞動、土地及動力等。

為了對實際土地投入狀況進行進一步說明:①利用總種植面積表示土地投入;②利用鄉村年底的總從業人數來表示勞動投入,其中不包括服務業和工業的工作人員;③化肥投入為本年的總施用量,其中包含復合肥、氮肥以及鉀肥等;④機械動力采用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表示。

在影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因素中,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政策等是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相關數據和農業生產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勞均播種面積、勞均農機總動力、勞均化肥施用量、復種指數、灌溉率、財政支農預算比重、人均GDP、政策虛擬變量以及時間趨勢變量等。其中,政策虛擬變量為不同時期政府對農業的干擾程度,每5年為一個變動標志。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還有待提高

隨著近幾年來農業效率的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與生活水平多數在近二十年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國農業的體系發展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這就使得在我國的部分地區中,從管理者到生產者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還有待提高。圖表1為某縣城農戶對影響農資選擇因素的評價得分,這一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農戶仍然受到了中國舊時代尤其是生產年代的農產品生產管理模式的影響,僅僅只關心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所帶來的經濟利潤。總體上而言,農戶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在質量安全意識的表現上仍然顯得不盡人意。

3 影響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

其主要影響因素如圖1。

3.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響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種植規模大小、氣候和土地因素。根據相關學者研究結果,發現自然災害尤其是旱災,以及農作物種植比例對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很大。隨著后期農業生產效率逐漸損失,水平逐漸下降,不斷提高農業水利成為主要關鍵因素。此外,水路工程和公路工程的不斷普及,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鐵路運輸的不斷發展,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的影響并不明顯。

3.2 經濟因素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交織過程,其自身的特性決定著經濟環境勢必會對生產技術效率產生較大的影響。相關學者研究了政策性金融因素和合作金融因素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發現合作金融因素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政策性金融因素對其作用效果并不顯著。另外,農業貸款和政府財政支出和農業生產技術效率成反比例關系,其中后者的影響因素比較大。此外,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對我國農業投入狀況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相關結果顯示,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入力度,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技術的無效程度,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3.3 社會因素

農村勞動者由于自身素質偏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生產技術效率,但是經過對該研究成果的不斷完善和創新,逐漸發現勞動者自身文化水平高低,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影響并不高,通過相應的技術培訓即可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3.4 綜合因素

此外,農業生產技術效率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①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可以明顯的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這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②自然條件的影響,政府相關經濟補貼和退耕還林面積影響范圍最小;③根據相關結果顯示,農業化肥使用量、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以及機械總動力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比較大,耕地面積和固定資產對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范圍比較小。

4 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水平

4.1 加快現代農業信息網絡建設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加快現代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是尤為重要的,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在現代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上,各個地區的農戶可以進行遠程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故此,需要政府加大農業經濟信息網絡建設投入,構建更為科學的農業信息網絡,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推動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4.2 提高農業機械生產效率

農業機械生產效率水平提升,能夠有效降低人工勞動量,并且節省農業生產成本。農業機械生產效率越高,說明機械作業量大。農業機械作業效率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率,所以需要提高農業機械生產效率,對于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4.3 建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一種民間組織,主要是幫助農民更有效的組織管理農業生產,更大范圍的傳播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在協會中,農業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農業專業知識,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5 結語

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政府制定靈活而又相對應的政策來實行,任何偏頗都會導致農產品市場發展不穩定甚至是停滯不前。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我國農業生產體系加以完善。

第5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1.1調研目的

了解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是否能適應區域設施農業行業發展,特開展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分析設施農業技術人才需求規模、層次、就業崗位及崗位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為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修訂和完善提供有效數據支持,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1.2調研對象

(1)銅仁市農業行業、企業專家及法人代表、校外兼職教師等;(2)果樹、蔬菜企業、科技園區、生態農業園、農業觀光園區、種子公司、花卉設施農業公司及相關企事業單位;(3)思南縣農牧科技局、相關鄉鎮領導、蔬菜種植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4)07-12屆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5)120農技服務中咨詢問題的農民朋友。

1.3調研項目

(1)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對設施農業專業人才需求總量調研;(2)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對設施農業專業人才需求結構調研;(3)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對設施農業專業人才能力素質情況調研。

1.4調研時間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

1.5調研方法

1.5.1召開座談會專業建設委員會精心組織安排銅仁市農業行業、9家企業專家及法人代表、課程開發的校外兼職教師等23人進行座談。座談會上,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職業崗位定位、核心課程確定、職業能力開發、頂崗實習和定單培養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諸多具有實用性、指導性的合理化建議。1.5.2典型企業走訪和問卷調查調研期間,對區域果樹、蔬菜企業、科技園區、生態農業園、農業觀光園區、種子公司、花卉園藝公司及相關企事業單位走訪調查,專業教師分別走訪了種苗快繁企業上海大地園藝有限公司和銅仁市金農綠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花卉企業廣州番禺區綠之戀園藝有限公司、銅仁市金福園藝有限公司和貴陽市中天花園管理中心。廣泛展開了企業工作崗位種類、崗位標準、崗位人才缺口、頂崗實習崗位及其所需要知識、能力、素質調查,并對調研資料進行分析歸類總結。同時對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調查問卷130份,收回有效問卷105份。1.5.3銅仁市設施農業產業調研結合專業課程建設和改革,各課程組分頭調研了銅仁市各區縣的蔬菜、果樹、花卉等產業發展、產業崗位類型及崗位對畢業生素質、技能、知識的要求。1.5.4畢業生問卷調查7月7日,我們對在農業行業或企業工作的部分07-12屆畢業生從事的就業崗位類型、所學知識在工作崗位勝任力及綜合應用情況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電話訪問,共發出145份調查問卷,回收了98份有效調查問卷,并對調查問卷資料整理歸納。1.5.5120農技服務解決問題分類分析我們對120農技服務過程中,農民朋友咨詢的所有問題按病蟲害防治技術、栽培管理技術、加工技術、貯藏技術、營銷技術、新產品開發等進行分類、分析。1.5.6調研組織各種形式的調研由專業建設管理委員會牽頭,專業教研室組織實施,擬定調研計劃。人才需求調研組成員由專兼職教師構成。

2專業人才需求調研數據分析

2.1專業人才需求總量數據分析

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發展很快,設施栽培面積約占世界的70%,設施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已居世界首位。“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大力發展優質無公害(綠色)蔬菜,打造“貴州蔬菜,特色生態”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品牌形象,到2015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00萬畝以上,蔬菜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隨著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果樹、蔬菜現代農業產業的規模壯大,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設施農業技術的專門技能型高級人才。銅仁市的設施農業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趨勢,已成為農業產業化一個新的增長點,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園林苗木的生產。2012年,銅仁市蔬菜總播種面積158.7萬畝,與2011年相比增長25.2%,果園面積達到了45.89萬畝,較2011年相比增長11.3%。但是由于缺乏技術帶動和支撐,蔬菜水果生產主要還是以大戶或散戶種植為主,各地農戶重栽輕管;農村勞動力老化,知識技術匱乏,菜園、果園管理較差,效益越差越不管,形成惡性循環。這更需要各相關專業院校培養一大批掌握設施農業技術的專門技能型高級人才。目前,全市現有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71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地市級龍頭企業38家;企業員工學歷層次較低,大專以上的學歷不足5%。通過與召開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典型企業走訪等調研方法,了解到各企業用人單位對大專層次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需求量大,急需一批懂知識、會操作,能吃苦的專門人才。據相關部門預測,“十二五”期間僅銅仁市急需約4000名設施農業高技能人才。

2.2專業人才需求結構數據分析

2.2.1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類型根據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07-12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學生就業崗位類型分布比例如下(見表1)2.2.2未來三年用人單位最缺的人才學歷比例目前,隨著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和設施栽培的推廣,銅仁市的設施農業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趨勢,銅仁市周邊設施農業相關企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相比之下,規模仍然尚小,難以與其它行業企業相比,所以在人才學歷需求上,更側重于中職、高職高專和本科畢業生。2.2.3參與調研單位未來三年所需的人才類型填選人次比例所有參與調研單位均填選了通用性和技能型,同時部分單位填選其它選項。表明用人單位需求較多的人才類型為通用性和技能型。2.2.4用人單位未來三年錄用設施農業畢業生的優先應聘條件調查可知,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更注重社會實踐經歷和職業能力,對于學生干部和參與社團活動用人單位同樣重視(圖3),而對于學生是否是黨員并不關注。通過圖4可知,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居首位,這表明銅仁市周邊農村缺少具有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的一線技術型人才。另外,新產品開發方面的疑難問題數量有所增加,表明農民朋友有開發新產品致富的意愿,同時也表明今后廣大農村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將會呈增長趨勢。而農產品營銷技術類的問題卻未曾涉及,這與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狀況相吻合。

2.3專業人才能力素質情況分析

2.3.1畢業生所學知識在工作崗位綜合應用情況通過對07-12屆畢業生所學知識在工作崗位綜合應用情況回收的98份調查問卷整理與分析,結果見表2。根據表2中結果,在各類知識中,社會能力知識(溝通、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創業、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環境適應等能力)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幫助最大,方法能力(辦公軟件、文獻檢索、數據統計、調研方法、專業技能方法的能力)、生產技術知識、社會實踐性知識、安全知識對我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2.3.2用人單位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綜合能力的要求綜合上述問卷結果和與用人單位專家座談,了解到用人單位要求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具備的綜合能力有:①知識和技能要扎實全面,動手操作能力強;②了解設施農業行業的發展,要了解設施農業行業產、貯、供、銷各個環節的基本情況;③能獨立從事設施農業植物生產管理,包括果樹、蔬菜、花卉的生產與管理工作;④能發現設施農業生產上出現的問題,并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辦法;⑤具有從事設施農業技術推廣能力;⑥具有一定的市場營銷知識和營銷技巧;⑦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文明禮貌,誠實守信;⑧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善于與人溝通,具有團隊協作精神。

3專業人才需求調研的收獲及體會

設施農業產業是我國目前農業產業中最具活力的農業產業之一。隨著現代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現代設施農業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備受社會青睞,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具有知識面寬,技能點多,就業靈活,就業渠道寬泛的特點。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較高。目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非公有制企業,從就業崗位來看,學生的初次就業崗位接近于設施農業產業的終端,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設施農產品設計、生產、加工、貯藏和營銷等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在設施農業各生產環節的就業比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和農產品生產企業就業的最多,兩項合計達60.3%;其次是設施農業種苗生產企業,為16.3%;在農產品采后處理企業就業的學生達到6.1%。目前,設施農業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三個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不但學生要求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職業素質,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新產品開發知識、市場營銷知識和營銷技巧。

4對專業建設及其改革發展的建議

4.1緊貼區域現代農業產業人才需求,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模

經調研,隨著現代設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出現供不應求的現狀,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備受社會青睞。因此,專業的建設和改革就要與產業、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接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規模就要圍繞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4.2緊貼畢業生就業崗位,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

根據調研結果,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企業主要在農產品生產企業、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推廣企業、設施農業種苗生產企業、農產品采后處理企業等四類企業。要求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重視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必須加強學生的生產組織能力和推廣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具有更為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應根據學生就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素質和技能來確定。

4.3緊貼畢業生素養培育,加大素質教育課程的學時比例

根據本次調研結果,畢業生很少反映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用,而是反映自己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方面不夠突出。這就要求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大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增加素質課程的比例,并納入專業教學計劃。應把學生在校的學歷教育與學生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生涯設計能力、誠信敬業、立志創業等教育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擇業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4.4緊貼畢業生能力培育,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第6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永攀高峰”專題教育活動、“十個一”活動、學習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活動等為契機,緊緊圍繞國家局姜成康局長在云南調研期間提出的“全心全意為煙農服務、全心全意為零售客戶服務、全心全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指示,嚴格按照《曲靖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關于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努力做到三個全心全意的意見》的要求,統一思想認識,牢記宗旨,加強組織實施,加大宣傳力度,確保做到“三個全心全意”。

首先是全心全意為煙農服務。一是開展了踐行“當一天技術員,服務好煙農”的大成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和烤煙抗旱救災捐款活動,促使干部職工從思想上和行動上關心煙農、關愛煙農,把維護煙農利益作為煙葉工作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想煙農之所想、急煙農之所急、做煙農之所需,一心一意為煙農服務。二是成立烤煙生產技術服務協會,培育了大批掌握嫻熟業務技能和良好綜合素質的會員,為煙農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煙農的生產技術需求。三是按照“一基四化”總體要求,加快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步伐,加大煙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完善煙區“煙水、煙路、烤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八配套”,夯實煙葉生產基礎,努力實現“兩頭工場化、中間專業化”,降低煙農勞動強度,促進煙葉生產減工增效,提高煙葉綜合生產能力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為煙農增收提供有力保障,讓煙農輕輕松松種煙。四是加強煙葉生產政策調研,深入研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變化等情況,緊緊圍繞

煙葉生產收購的各個關鍵環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發放宣傳手冊、告煙農書等形式,及時向煙農宣傳各項政策,做到家喻戶曉,讓煙農清清楚楚種煙。五是開通煙農服務熱線,設立煙農服務信箱,建立分公司經理、站長接待制度,為煙農咨詢政策、詢問技術、解除疑難、監督服務等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通道。

再次是全心全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近年來,宣威煙草人認真踐行“兩個利益至上”行業共同價值觀,切實把全力支持和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企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潛心謀發展,一心謀服務,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扶貧濟困、抗災救災、捐資助學、關愛社會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回報煙農、零售客戶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厚愛!

第7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我國早期的白酒生產工藝是采用大曲或小曲為糖化發酵劑,1955的時候我國推廣純菌種培養的麩曲法白酒替代原來的白酒生產方式,這種方式將出酒率提高10%以上,有效的提高原料利用率。1956年的時候國務院提出了將液態發酵作為白酒生產方式。在此之后,我國很多城市開始探索白酒生產技術的變革之路。有的廠家采用“串香法”,就是先將麩曲酒醅加少量大曲發酵酒醅,適當稀釋后再蒸餾,通過這種方式生產的白酒具固態法白酒風格,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隨后我國煙臺、臨沂、廣東、內蒙古包頭、吉林等地紛紛進行研討會、酒廠實際試驗等活動,通過反復的研究和試驗,在白酒的生產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提升。從白酒發酵微生物的研究歷程來看,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1.1酒曲微生物酒曲是白酒發酵生產微生物最主要的來源,酒曲微生物包括生香微生物、釀酒微生物、糖化微生物三種,組成了白酒發酵微生物體系。酒曲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其他的物質,如有機酸、氨基酸、糖類等,這些都是白酒香味成分及其前驅物質。因此,分析酒曲微生物生長變化情況,對于提高白酒質量有重要意義。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我國就有關于酒曲微生物發酵的記載。根據大曲培養溫度,可將大曲分為高溫曲、中溫曲、低溫曲,不同曲塊的微生物比例有很大差異。

1.2窖泥微生物窖泥中會產生很多微生物,微生物的數量、代謝、種類及種群作用都會對白酒的質量產生影響。對于窖泥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菌多樣性方面。目前,窖泥微生物發酵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霉菌、細菌、酵母菌、己酸菌混合培養,制成了混合己酸菌液,并將其應用于窖泥制作中,出酒率達到了35%,優級酒率達到了15.21%,解決了窖池改造白酒生產的難題。

1.3糟醅微生物糟醅的優勢在于真菌菌群變化會對發酵降解過程產生影響,進而對白酒風味物質的形成產生作用。在糟醅微生物發酵研究中,通過BIOLOG微生物鑒定系統,分析了酒醅樣品的群落代謝情況,對下層酒醅微生物的群落代謝情況進行分析,進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下層酒醅微生物的群落代謝以發酵14天最大,21天最小,且PH值也會顯著降低。這些分析結果對白酒發酵工藝改進提供了條件。

2我國新型白酒生產技術的現狀

自我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務院提出白酒的發展計劃以后,各地方廠家及工業部紛紛對白酒的生產技術進行重點研究。目前,白酒的生產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生產工藝取得了變革性的提升,現在白酒生產工藝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以淀粉質(糖質)原料,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采用固態(或半固態)經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無添加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具有本品固有風格。這種方式也被稱為固態法白酒;第二種是以含淀粉、糖類物質為原料,采用液態糖化、發酵、蒸餾所得的基酒,可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劑調味調香,勾調而成的方式,這種叫做液態法白酒;還有以固態法白酒(不低于30%)、液態法白酒勾調而成的混合式白酒。通過這些生產方式不僅在原料上可以大大的提高出酒率,生產出的白酒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歸納起來,我國的白酒生產技術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生產技術比較成熟。如今的白酒生產方式通過廣泛采納優質糧食產品發酵,產品質量和效率呈現了飛躍式的提升,以此具備大量生產的條件。大量的白酒生產實踐證明,發酵的原料類型和質量以及發酵技術的質量對生產的白酒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發酵原料越好、發酵技術越先進,則為生產中、高檔白酒的基礎條件愈優,從而促使白酒生產廠向高質產品發展。我國的新型白酒生產技術除了上述三種方式,還可以配以多種增香調味液或調味酒,按名優酒中微量成分的量比關系或自行設計的酒體進行增香調味而成一大類白酒。既可以是某個香型白酒也可以是獨創香型的白酒。通過這種新工藝白酒生產技術生產出的白酒具有“香氣清雅、綿甜柔和、酸酯諧調、口味干凈”的風格,不僅能夠實現很好的口感,衛生條件方面也符合各項標準,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我國在生產設備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目前我國具有大量專業的白酒的生產配套設備廠商,比如產品質量好的活性炭廠、水處理設備、低度除濁過濾設備廠等。這些廠商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國的白酒生產供應更具專業化,推動白酒產品的發展。

(2)消費市場空間增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費觀念和習慣也在不斷地提升。白酒作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白酒行業呈現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從普通的白酒到高檔酒。在這當中,采用固液結合的新型白酒是一種很符合大眾喜愛的白酒,尤其在城市中,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喝平順、酒體凈爽的低度酒,通過對北京、黑龍江城調大隊的市場調查就有效的證明了這一結論。

(3)生產廠家積極性高。白酒行業的繁榮發展吸引了一大批的白酒生產廠商,我國的白酒生產呈現出極大的熱情。新型白酒的生產工藝得到了簡化,勞動強度降低了的同時亦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風味質量比較穩定,有利于參與市場競爭,我國很多城市都出現了集團化生產。

3我國的新型白酒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

3.1由重香型轉向重典型、口味、個性化。經過市場調研,白酒消費已經逐漸向重口味方向發展。中低度酒成為白酒發展的主流。

3.2由重包裝轉向重內在品質。在白酒消費上,消費者首先看重的是白酒的內在品質,其次是物廉價美、貨真價實,最后是文化內涵和售后服務。

3.3名優白酒存儲研究受到重視。白酒需要經過一定的儲存時間,口味更加豐滿。在儲存過程中,白酒中的酸、醛、醇、酯等微量成分達到平衡,酒體自然產生出一種柔和愉悅、優雅細膩的特殊香味。

3.4由重勾兌、工藝轉向重基礎研究。在未來幾年,各名優酒廠為了弄清楚白酒香味成分的來源以及個性化,一定會加大其基礎研究,總結白酒生產中的經驗,注重提高傳統發酵技術,提高白酒質量。

4結束語

第8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關鍵詞:循環農業;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變量

基金項目:本文受農業部軟科學專項(專0517)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第42批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陳詩波(1978-),男,湖北潛江人,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城鄉經濟發展和科技資源管理研究;王亞靜(1979-),女,河南泌陽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農業資源利用和農業區域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F1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9)01-0104-04 收稿日期:2008-10-24

一、引言

循環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的產業大循環。在這個循環系統中,農戶、涉農企業、政府及農村中介組織等行為主體都對循環農業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就農戶層面,楊錦秀等(2007)通過對四川南充、綿陽、自貢等地農戶的調查發現,參與農戶對農業循環經濟的認知主要來自外界刺激,政府與媒體起主導作用,依靠自身學習所占比重較低。王延安等(2006)研究指出,農戶未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對農業循環經濟認識不夠、意識淡薄,資金缺乏,缺少技術保證。楊明洪(2004)通過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牽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戶各方的利益關系的分析,認為要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政府應選擇較高的補償方式。就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互動層面,諸大建、黃曉芬(2005)研究認為,政府、企業和市民社會三者之間互動形成的參與式治理結構是成功發展循環經濟的保證。這里的三大參與主體體現在循環農業當中,即政府、企業和農戶。農村中介組織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信息傳遞與反饋、組織帶動和促進物質循環的作用,是聯結農戶、企業、政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但現有文獻對于循環農業中農村中介組織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鑒于此,論文對循環農業中有關主體進行重新界定,認為農戶、涉農企業、政府及農村中介組織是循環農業發展中的四大主體。其中,企業主要是指涉農企業;農村中介組織主要是指為農戶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經紀等各種服務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技術協會等;政府是循環經濟政策或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職責在于利用經濟杠桿與行政手段等引導社會和個人自愿參與循環經濟發展,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行為;作為循環農業最直接的生產主體,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制約。為全面考察循環農業生產中農戶的生產效率,本文以湖北省6個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為研究范圍,以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入涉農企業、農村中介組織和政府等外生性因子,根據循環農業發展中生產投入指標及農戶對其他參與主體的感知評價等調查數據,運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Translog模型)、因子分析法和OLS方法,建立循環農業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回歸模型,測量各種外生性因素對循環農業生產中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沖擊。

二、調查情況描述

我們在湖北省選定6個調查點,即宣恩縣、仙桃市、武漢市江夏區、武漢市新洲區4個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以及洪湖市、京山縣2個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并于2007年4月25日到8月5日展開正式調查。調查歷時近3個月,共獲得有效農戶問卷515份。其中宣恩縣117份,地形為山區,自然資源和鄉村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當地農戶以傳統的種植業和生豬養殖為主;仙桃市97份,屬于江漢平原,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當地農戶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武漢市江夏區47份,屬于平原和丘陵交錯地帶,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當地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武漢市新洲區116份,屬平原地帶,水土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優越,當地農戶以食用菌種植和傳統種植業為主;洪湖市88份,為湖庫區,水資源比較豐富,當地農戶以水產養殖為主;京山縣50份,丘陵地形,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各地區的循環農業模式依托當地資源各具特色。其中,新洲為食用菌種檀循環模式,洪湖為立體漁業循環養殖模式,京山縣、宣恩縣和江夏區為沼氣為紐帶的種養殖業循環模式,仙桃市形成“鵝(鴨)稻共生”循環模式等。在這些不同的模式中,有的有企業帶動,有的沒有企業參與,有的已經形成了以“農戶+企業”、種植、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6個調查地區受訪農戶戶均農業收入最高為新洲區51855.93元,最低為宣恩縣7944.74元,二者相差43911.19元。從農業收入上來看,新洲區和洪湖市兩地的農業收入水平明顯要高于其他4個地區,這說明在新洲區和洪湖市兩種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下,由于有企業帶動,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因而農戶的經濟效益更好,而農戶經濟效益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循環農業的充分發展。這說明發展循環農業,需要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詳見表1)。

三、研究模型與指標選擇

(一)計量模型

為了解釋生產技術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首先建立傳統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然后將估計出來的技術效率對外生性變量回歸,來度量外生性因素對農戶技術效率差異的影響。其中,第一步,本文通過515份農戶調查微觀面板數據,以農戶的各項農業生產投入作為自變量,以農戶的農業產出為因變量,建立“農戶生產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Translog模型)”,分別測算出6個地區農戶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第二步,利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值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因子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線性問題的影響,篩選出各主要觀測變量,歸并成家庭特征因子得分、戶主特征因子得分、地理位置因子得分、設施及環境因子得分、政府影響因子得分、協會影響因子得分和企業影響因子得分等:第三步。以技術效率為因變量,以農戶家庭特征因子、政府影響因子、企業影響因子和協會影響因子等為自變量,建立“循環農業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線性回歸模型”。通過OLS測算各外生性因素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分析家庭特征、地理位置、政府、企業和協會等各外生性因素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及權重。

(二)指標選擇

1、農戶技術效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的指標選擇。首先,在第一步的模型測算中,本文針對6個不同地區的農業產業的差異性,分別進行了不同的變量選擇(詳見表2)。

2、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計量模型指標選擇。本文認為影響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農戶家庭特征、當地政府的政策、投入、當地農業企業的影響等幾項指標。各外生性變量又包括幾個二級變量,并主要通過二級變量來表示其特征。其解釋和構成如下:(1)家庭特征。包括家庭總人口、家庭勞動力兩個二級變量。家庭人口和勞動力的多少,可能會影響農戶家庭經營規模的大小和經營效率的高低。(2)戶主特征。包括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年限、戶主務農年限、戶主是否關注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戶主獲取信息的能力等。這些基本特征將對戶主的生產決策行為產生影響。(3)農戶所處地理位置。包括農戶家庭離最近集市的距離、農戶家庭離最近公路的距離。地理位置的遠近,可能會導致農戶信息接受的差異,影響農戶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和農產品的銷售,對農戶技術效率帶來較大的影響。(4)基礎設施和環境狀況。主要包括農戶對周邊生產和生活環境狀況的主觀評價、農戶對近5年來周邊生產環境變化的認可度以及農戶對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滿意程度等。(5)政府影響。通過農戶問卷和調查者感知來獲取有關政府所實施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投入等,具體包括政府對農戶提供信貸資金方面的幫助、政府在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當地政府在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的努力、政府在改善交通和廣播電視方面的工作等。主要測量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的職能和效果。(6)協會影響。二級變量主要包括協會的會員規模、協會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的效果、協會組織會員進行生產資料和產品統購統銷的效果、協會對提高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評價和協會對帶動當地農戶生產規模的作用等幾個變量。(7)企業影響。其指標包括農業企業對提高農戶的生產規模的評價、農業企業對提高農戶生產技術水平的評價和農業企業對方便農戶農產品銷售的評價三個方面。

四、模型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模型檢驗

1、信度和效度檢驗。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到,除了農戶所處地理位置因子和基礎設施及環境狀況因子的Cronbach’sa系數略小以外,絕大多數外生性潛在變量的Cronbach’sa系數都大于0.5,有的還超過了0.8。這說明本文開發的測量量表具有高度的內部一致性,在信度上可靠(表3)。分比均大于50%,就表示每個構念的會聚效度較高。我們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檢查各外生性變量的會聚效度,測算顯示每一個外生性因子所提取的可解釋方差百分比均大于60%,這說明每個構念的會聚效度高,測項和相關構念之間的關系顯著。

2、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除了對各影響因子進行信度和效率檢驗以外,論文還對模型擬合優度(R2)檢驗和F檢驗。在本文研究中,重點討論第二步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計量模型的檢驗結果。農戶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模型擬合優度檢驗R2為0.5179,調整后的R2為0.5063;F統計值為44258895,Prob(F-statistic)為0,表明模型擬合較好,能夠較好地反映各個地區農戶技術效率的外生性因素的影響狀況(表4),因而模型估計值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能夠進行下一步的變量分析。

(二)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建立“循環農業技術效率外生性決定因素的線性回歸模型”進行的測算顯示,戶主特征因子的系數為0.000058,家庭特征因子系數為0.0035。這兩個因子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都不顯著。其可能的解釋在于,一是由于各地區之間受訪農戶家庭特征,如受教育年限、生產經營規模等基本上并沒有太大區別;二是各地區農業生產規模和種養殖技術沒有太大差別,因而農戶家庭特征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影響的差異性不顯著。地理位置因子系數為0.0054,環境設施因子的系數為0.00033。這兩個因子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也不顯著。其可能的解釋,一是由于問卷設計的指標不夠精確,未能反映出地理位置和環境設施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二是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地區差異性并不顯著。

政府影響因子系數為0.0147,它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顯著。這說明6個地區基層政府在循環農業發展中,由于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不同,導致其對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具有顯著異性。實際調研中發現,在洪湖市的新旗村,由于政府加強了養殖基地的農田水利、道路交通及電網建設,保證了養殖基地清潔水源和物質的供給,較之于洪湖市的湘口村和西湖村來說,其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率也就更高。另外,在武漢市新洲區的徐古鎮,由于鎮政府加大了對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整治,并積極引進龍頭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改良種植品種,扶持食用菌種植協會等,經過11年的發展,其食用菌種植從無到有,并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很好地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相比較而言,與徐古鎮鄰近的潘塘鎮,由于起步較晚,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農戶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也不高,導致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規模均遠不如徐古鎮。

協會影響因子系數為0.0918,它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概率顯著。結果表明,不同地區農戶對協會作用的評價差異較大,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對提高當地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和農業生產的帶動作用正在突顯。實際調研發現,凡是農業生產技術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地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新洲區的許易村和胡畈村,前者建立了食用菌銷售協會,后者建立了食用菌生產技術指導協會。協會通過統一生產資料采購和產品銷售、聘請專家對會員進行技術培訓以及定期開展會員交流等,很好地促進了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擴散及技術效率的提升。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對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扶持,采取了多種措施來幫助協會發展壯大。實事證明,通過扶持協會來帶動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提升,確實能夠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企業影響因子系數為0.0491,說明農業企業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具有顯著影響。實地調查顯示,農業企業對農業生產的拉動主要體現在規模化生產、便捷農產品銷售以及通過企業指向農戶的技術擴散等方面。如新洲區通過招商引資引入14家食用菌加工公司和7家貿易公司,建立了“企業+交易市場+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洪湖市德炎水產品公司建立了“企業+養殖戶”的產業化模式;宣恩縣中農春雨公司與當地農戶建立了“企業+農戶+基地”等產業模式,均對提高農戶技術效率和帶動農戶增收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另外,本文在模型測算中將政府、農業企業和技術協會3個因子進行了交叉組合,并將各組合變量代入模型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進行回歸。測算結果顯示,政府、協會和企業三者的交互效應對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回歸系數為0.1006,概率顯著;政府和協會二者的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611,概率顯著;政府、企業二者的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076,概率不顯著;企業和協會二者交互效應影響系數為0.0271,概率不顯著。這說明,“政府+協會+農戶”以及“政府+企業+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對提高農戶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具有更明顯的效果。

分析表明,農戶生產技術效率的提升不單是生產投入的問題,還受到政府政策法規、產業規劃和公共物品提供、企業的產業帶動以及農村中介組織的技術擴散、組織化程度提升和市場信息選擇等方面的影響。在三者中,農業企業和技術協會對農戶技術效率產生直接影響;政府對農戶技術效率的回歸參數估計值最小,但間接影響最大,特別是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以及推動農業產業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技術協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主體無法替代的。

五、結論與述評

第9篇:生產技術調研范文

關鍵詞: 環境規制;養殖規模;面板分位數回歸

中圖分類號: F32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7)01-0037-12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1005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已成為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1]養殖業污染重點表現為面源污染,具有隱蔽性、分散性、不確定性、空間區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監管成本高等特征,是世界各國在畜禽養殖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難題。[2]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養殖業中的畜禽糞便產生量已大大超過了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數量;在全國水體污染嚴重的流域,畜禽養殖是造成水質氮、磷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甚至已超過了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染的作用。[3]鑒于畜禽養殖污染的嚴峻形勢,我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及各類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專項規劃中明確把養殖業環境污染作為環保的重點治理領域,通過各類政策措施對其污染問題進行了綜合防治。

在對養殖業污染的治理過程中,一個無法規避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畜禽規模化養殖間的協調發展。規模化養殖是我國養殖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在養殖業規模化進程中大量集中產生的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對空氣、土壤和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規模化經營與生態環境保護似乎成為養殖業發展的“兩難困境”。[4]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眾多學者對規模化經營與生態環境保護間的關系展開了大量研究,試D為兩者間的協調發展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從現有文獻來看,首先,經營規模對環境保護的影響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李太平等[5]、王俊能等[6]從生產技術角度認為,規模化經營有助于生產技術的改進,在降低污染物產生量的同時還強化了對污染物的處理能力,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實現;王清軍等[7]、茹蕾等[8]從交易成本上提出,經營規模的擴大能夠降低污染的監管與治理成本,為環境保護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總體來看,目前的研究已證實了規模化經營有助于農業污染問題的改善。其次,部分學者基于環保視角分析了環境保護的實施對經營規模的作用。環境保護是通過一系列環境政策工具將環境污染的外部不經濟內部化,通常可以將環境政策工具分為直接管制、經濟手段和軟手段三種類型。直接管制是通過環境規制確定必須遵守的環保措施和要求達到的目標,經濟手段是利用環境稅、排污許可證等手段改變經營者的成本收益,軟手段是采用宣傳、教育和相關環保技術推廣等方式達到環保目的。[9]目前,現有研究已從經濟手軟和軟手段的角度分析了環境保護對經營規模的促進作用,但對于環境規制的直接管制如何影響經營規模的分析還較為少見。例如,周力[3]通過對我國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的研究認為,由于規模化經營能夠降低養殖戶的污染治理成本,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嚴格的環境規制將促使農戶向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羅小娟等[10]通過對生產技術的分析發現,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采用有助于農戶經營規模的擴大。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我國養殖業環境規制不斷完善,越來越嚴格的環境規制對養殖規模具有什么樣的影響?這一問題的回答對于充分了解環境保護與畜禽養殖規模間的關系,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現有文獻在具體研究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1)我國養殖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形成多種經營規模,環境保護的實施對不同養殖規模的影響可能存在一定差異,而現有文獻較少關注到這一問題。(2)現有文獻的實證研究多采用宏觀數據,缺少來自微觀調研數據方面的支持。(3)多數研究采用截面數據進行計量分析,無法全面反映出近年來環境保護與養殖業經營規模間的關系。

基于此,本文擬以我國蛋雞規模化養殖為例,利用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在全國開展的規模化養殖入戶調研微觀數據,采用面板分位數回歸模型,實證檢驗環境規制對不同養殖規模的影響,以期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佐證,從而推動環境保護與畜禽規模化養殖的協調發展。華 南 理 工 大 學 學 報(社 會 科 學 版)

第1期侯國慶 等:我國環境規制對畜禽養殖規模的影響效應

二、理論分析

農民家庭經營是我國畜禽養殖的基本形式,以農戶為切入點的源頭控制可以有效防控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根據Schultz[11]提出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農戶從事畜禽養殖的目的是追求經濟收益的最大化。因此,當農戶從養殖中獲得的收益增加時,農戶會加大畜禽養殖生產資料的投入,以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養殖規模隨之擴大;反之,當農戶從養殖中獲得的收益減少時,農戶將會更多地通過其他收入以滿足對于經濟收益的追求,而其他勞動的增加將造成農戶養殖勞動力等生產投入的降低,養殖規模出現縮小。上述分析在我國農業生產專業大戶和農民工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也獲得了有效的印證。[12]

根據農戶經濟收益最大化的假設,可以用方程(1)來表示農戶的養殖預期收益最大化模型:

π=Max(∑ni=1αipiqi-∑mj=1wjxj)i=1,2...,n;j=1,2...,m(1)

方程(1)中,π為農戶的預期養殖經營收益,pi為第i種產品的預期銷售價格,qi為第i種產品的數量,αi為預期價格pi的存在概率;wj為第j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價格,xj為第j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

隨著我國養殖業中環境規制的不斷嚴格,畜禽養殖污染作為外部不經濟的產物將被內部化,“誰污染、誰治理”成為最直接的治理方式。因此,農戶在養殖過程中除了生產性要素的投入外,環保支出成本將隨著環境規制的愈加嚴格而不斷增加。本文在方程(1)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環保支出,從而將環境規制的影響納入到農戶預期收益最大化分析過程中。此外,在進一步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后,方程(1)變為如下形式:

根據方程(2)可以發現,環境規制對于養殖預期收益既有直接效應,又有間接效應,并分別發揮著負向和補償兩類作用,具體如圖1所示。圖1環境規制對農業經營規模的影響

從直接效應來看,越來越嚴格的環境規制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了生產總成本的上升。但實際上,嚴格的環境規制對農業生產技術還具有溢出效應,能夠推動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Porter[13]從“創新補償”和“先動優勢”的理論角度論證了環境規制對生產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說”;隨后眾多學者通過國內外大量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14-17]通過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環境規制最終能夠減緩或抵消環保成本造成的生產成本上升,即環境規制發揮了“補償效應”。具體來看,一方面,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方程(2)中的技術變量A增大,從而帶動了畜禽產品產出的增加,總收入擴大;同時,生產技術的進步還有助于畜禽產品質量的上升,從而提高了產品預期銷售價格的存在概率αi,即進一步拉動總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生產技術的進步將促進生產資料利用率的提高,即在不影響產出的情況下,飼料等生產資料的投入量xj將減少,畜禽養殖的生產投入成本降低。近年來畜禽養殖業中料肉比、料蛋比等飼料轉化率的提高,正是養殖技術進步帶來的積極效果。綜上,環境規制的直接效應導致的生產成本上升對養殖預期收益表現為負向作用,而環境規制通過帶動生產技術進步產生的間接效應對養殖預期收益又發揮了補償作用。因此,考慮環境規制下的農戶預期收益情況,必須對負向作用和補償作用的大小進行比較。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殖業規模化經營的不斷發展,農戶生產規模已形成多種層次,不同規模的生a經營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小規模經營農戶仍主要采取傳統人工方式進行畜禽養殖,對于技術的利用水平相對較低,環境規制帶來的生產技術進步對其畜禽產品銷售收入和生產資料投入成本幾乎沒有影響,更多地表現為環保支出增加導致的生產總成本上升,即環境規制的補償作用小于負向作用;最終,環境規制造成小規模經營農戶的養殖預期收益降低。為滿足經濟收益的需求,小規模經營農戶將更多地從事畜禽養殖以外的勞動以彌補養殖收入降低帶來的損失,造成養殖勞動力等生產投入下降,養殖規模縮小。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1:環境規制的愈加嚴格對小規模養殖戶的經營規模具有負向影響。

與小規模養殖戶不同,畜禽養殖大戶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化生產水平,甚至部分專業大戶的養殖模式已類似于企業的規模化養殖,大量采用技術設備依靠機械自動化方式開展養殖活動,養殖技術的利用水平較高。當環境規制推動生產技術進步后,畜禽養殖大戶將會更多地享受到生產技術進步帶來的補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抵消環保支出造成的負向作用;最終,環境規制將有利于養殖大戶的生產預期收益的增加。為追求更高的經濟收益,農戶會繼續加大對養殖的生產資料投入,養殖規模隨之擴大。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2:環境規制的愈加嚴格對畜禽養殖大戶的經營規模具有正向作用。

三、數據來源與核心估值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數據來源于2015年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在全國開展的蛋雞規模化養殖入戶調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雞蛋生產與消費國,自1985年以來我國雞蛋產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蛋雞養殖業規模巨大。[18]近年來,隨著我國畜禽養殖環境規制的不斷嚴格,農戶在蛋雞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壓力。在綜合考慮研究目的和調研條件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課題組在此次調研過程中重點選擇了2014年我國禽蛋產量排名前十位省份鑒于禽蛋產量中的85%為雞蛋[19],因此禽蛋產量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即為我國雞蛋主產大省。 中的遼寧、山東、河北、河南、湖北和四川等6個省份,并在考慮東西部地區分布的基礎上進一步添加了西部地區雞蛋主產省份陜西,共計對全國7個蛋雞養殖大省開展了規模化養殖入戶調查。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受訪戶進行選擇,然后通過入戶一對一方式進行問卷調研,共獲得有效問卷678份。樣本戶中的產蛋雞存欄量均高于《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對蛋雞規模化養殖最少為300只/戶的統計調查標準。

(二)核心估值設計

環境規制是本文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變量,從目前的實證研究來看,環境規制變量的選擇十分困難,但適合的環境規制測度指標對研究結果具有顯著影響。[20]現有文獻中對于環境規制指標的選擇方式主要包括:(1)定性方式,部分研究直接以是否具有環境政策以及環境政策的數量為指標,對環境規制進行了測度。[21,22](2)定量方式,使用較多的方法包括:通過人均GDP衡量環境規制,即經濟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更加關注環境問題,環境規制隨之愈發嚴格[23];通過污染物排放強度衡量環境規制,原因在于污染物排放強度越大,環境規制將越嚴格[24];通過污染治理費用衡量環境規制,更高的環境治理費用代表了愈加嚴格的環境規制。[3]鑒于我國環境保護過程中并非缺少相關政策法規,而主要問題是執法難度較大、環境規制的效果并未完全發揮[25],因此采用定性方法衡量環境規制可能導致后續分析得到的結論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偏差;而主要的定量指標側重從宏觀角度對環境規制進行測度,無法反應出本研究中農戶面臨的微觀環境規制情況。

基于目前我國“誰污染、誰治理”的環保原則,本文認為農戶作為畜禽養殖的經營者同時也是環保的直接執行者,農戶對于其所在地區環保嚴格程度的判斷能夠有效反映出當地環境規制的實際執行情況。此外,我國在畜禽養殖業中已具有各類環境規制,農戶作榛肪徹嬤頻鬧蔥姓擼能夠對整體環境規制的執行情況進行綜合判斷,較單獨使用某一類環保指標更能全面體現各類環境規制的綜合情況。基于此,本文選擇農戶對其所在地區環境保護的感受作為衡量環境規制的變量。

養殖規模是本研究中的被解釋變量,考慮到僅利用單一年份的養殖規模無法全面反映出環境規制與養殖規模間的關系,且估計結果中出現偏誤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此次調研中除了對受訪戶2015年當年的產蛋雞存欄規模情況進行調查外,還采用回憶調查法追溯了農戶2014、2013兩年的產蛋雞存欄規模。由于通常的蛋雞養殖周期為500天,且農戶在一年內淘汰的蛋雞批次有限,因此采用回憶法調查獲得的近兩年產蛋雞存欄規模的準確度很高,可以真實地反應出農戶當年的實際養殖情況。

(三)樣本統計分析

1.環境規制情況

四、估計方法與變量設置

(一)估計方法

為了對研究假設進行有效檢驗,本文將基于環境規制對不同養殖規模的影響展開實證研究,分位數回歸模型為這一研究需要提供了有效的計量方法。同時,由于面板數據在估計結果方面的優勢,本文最終將通過面板分位數回歸方法對數據進行具體分析。

自Koenker和Bassett[26]提出分位數回歸方法以來,由于該方法能夠解釋因變量在不同分位數下與自變量間的關系,且估計過程不易受極端值的干擾更為穩健,因此,被廣泛地應用于各類研究中。式(3)為分位數回歸模型的函數表達式:

yi,θ=X‘iβθ+εi,θ(3)

其中,yi,θ為養殖規模的下θ分位數,X‘i為第i個樣本的影響因素向量,βθ為θ分位數的回歸系數向量。通過式(4)可以獲的βθ估計值:

β^θ = argmin[∑yi ≥Xi βθ θi |yi -xi βθ | + ∑yi ≤Xi βθ (1-θi )|yi -xi βθ |] (4)

目前,關于面板分位數回歸方法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現有文獻主要以固定效應分析為主。對于如何消除面板數據中的固定效應,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27-29]本文按照朱建平等[30]與劉玉萍等[31]的研究思路,通過引入虛擬變量的方式消除面板數據中的固定效應,然后利用分位數回歸方法實現對面板數據的分析。具體過程如下,首先消除面板數據中的固定效應特征:

yi,t=x′i,tβ+z′iδ+λt+μi+εi,t(5)

式(5)中,z′i為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特征,x′i,t可以隨個體及時間變化,μi表示個體異質性的截距項,εi,t為隨個體與時間變化的擾動項,λt為第t期獨有的截距項,可將其解釋為第t期對因變量y的效應。通過對每個時期定義一個虛擬變量,然后將各虛擬變量帶入回歸方程后獲得式(6):

yi,t=x′i,tβ+z′iδ+γ2D2t++γTDTt+μi+εi,t(6)

其中,當t=2時,虛擬變量D2t=1;t≠2時,虛擬變量D2t=0;以此類推。其次,對式(6)進行分位數回歸,通過采用自舉法估計,在重復抽樣的基礎上,利用各自舉樣本聯立估計從而可以獲得不同規模分位數下的回歸模型。

(二)變量設置

本文計量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戶經營規模,主要解釋變量為畜禽養殖過程中的環境規制。但是,在考察農戶經營規模相關影響因素的過程中,還應對一些與經營規模密切相關的變量進行控制。因此,在參考現有文獻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將戶主個人特征(年齡、教育水平、養殖經驗)、家庭特征(蛋雞養殖勞動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蛋雞養殖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養殖特征(養殖用地面積、是否為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和地區虛擬變量作為控制變量,與環境規制共同引入面板分位數回歸模型,以研究環境規制對不同養殖規模的影響。相關變量定義及描述見表3。

六、結論與啟示

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畜禽養殖過程中的環境規制也因此日趨嚴格。為進一步了解環境規制與養殖規模間的關系,本文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以我國蛋雞規模化養殖為例,運用面板分位數回歸方法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

第一,環境規制對養殖大戶的經營規模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對小規模養殖戶的經營規模的負向影響并不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畜禽規模化養殖并沒有因為環境規制造成的成本上升而受到影響,養殖經營主體有能力承受較高的環境標準,由此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

第二,在大規模養殖的經營主體中,環境規制對規模的正向影響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而逐漸增強,表明規模越大的養殖經營主體實現環境保護與畜禽規模化養殖協調發展的可操作性越強。

第三,畜禽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還受到戶主個人特征、家庭特征與養殖經營特征的影響,且各因素的作用在不同養殖規模分布下存在一定差異。

基于研究結論,本文獲得如下政策啟示:

首先,對于畜禽養殖大戶來說,應轉變以往認為嚴格的環境規制不利于養殖規模發展的錯誤理念,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國家的環保舉措。養殖大戶可充分利用環境規制帶來的生產技術進步,依靠先進技術的運用提高畜禽產品產出、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升養殖的綜合競爭力,發展規模化經營。

其次,由于農戶已有能力承受較高的環境標準,因此可通過嚴格的環境規制對其養殖污染問題進行有效防控。為避免環境規制執行過程中規制實施者與被規制農戶間的不合作博弈,政策制定過程中應設計合理的環境規制模式,引導農戶增強環保意識,將傳統的污染產生后的治理模式轉變為對污染源頭的有效防控;通過引入激勵相容的環境規制,引導農戶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兩者間的監管交易成本,為環境規制的有效實施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再次,應充分考慮環境規制對不同養殖規模影響的差異問題,并兼顧其他各類因素對規模化經營的作用,避免環境規制上的“一刀切”。我國畜禽養殖業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經營情況在不同畜禽品種與地區間差異巨大,“一刀切”的環境規制將對農戶的規模化養殖造成^大壓力,甚至導致部分農戶的被迫退出,可能影響畜禽養殖業的整體規模化發展布局。因此,政府在環境規制的實施過程中可結合不同畜禽品種在各地區的實際養殖情況,通過采用適度的過程補償降低環境保護帶來的生產成本壓力;通過加大對生產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以提高畜禽產品產量與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式實現對養殖經營收入的補償,最終帶動農戶實現環境保護與規模化養殖的協調發展。

當然,本文研究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我國針對畜禽養殖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環境規制,但環境規制對于畜禽養殖規模的影響與經濟作用在較長的時間內才能充分發揮。盡管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已考慮到了這一問題,但使用的數據長度仍相對較短,還需要進行多期的跟蹤調查,以進一步了解環境規制的長期實施對畜禽養殖規模發展的影響,這也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崔曉,張屹山. 中國農業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13(8): 4-16.

[2]袁平,朱立志. 中國農業污染防控:環境規制缺陷與利益相關者的逆向選擇[J]. 農業經濟問題, 2015(11): 73-80.

[3]周力. 產業集聚、環境規制與畜禽養殖半點源污染[J]. 中國農村經濟, 2011(2): 60-73.

[4]沈能,張斌. 農業增長能改善環境生產率嗎?有條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檢驗[J].中國農村經濟, 2015(7): 17-30.

[5]李太平,張鋒,胡浩. 中國化肥面源污染EKC驗證及其驅動因素[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11):118-123.

[6]王俊能,許振成,楊劍. 我國畜牧業的規模發展模式研究――從環保的角度[J]. 農業經濟問題, 2012(8):13-18.

[7]王清軍. 規模經營背景下農村環境行政管理的挑戰和對策[J]. 環境保護, 2014(21): 51-54.

[8]茹蕾,司偉. 環境規制、技術效率與水污染減排成本――基于中國制糖業的實證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5): 15-24.

[9]IRALDO F, TESTA F, MELIS M,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11, 21(3): 210-222.

[10]羅小娟,馮淑怡,REIDSMA P,等. 基于農戶生物-經濟模型的農業與環境政策響應模擬――以太湖流域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 2013(11): 72-85.

[11]SCHULTZ T W.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12]王子成. 勞動力外出對農戶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效應研究――遷移異質性視角[J]. 世界經濟文匯, 2015(2): 74-90.

[13]PORTER M E.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 Scientific Amercian, 1991, 264(4): 1-5.

[14]BERMAN E, BUI L T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1, 83(3): 498-510.

[15]HAMAMOTO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6(28): 299-312.

[16]張平淡,朱松,朱艷春. 我國環保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 126-133.

[17]陳坤銘,季彥達,張光南. 環保政策對“中國制造”生產效率的影響[J]. 統計研究, 2013, 30(9): 37-43.

[18]楊寧,秦富,徐桂云,等. 我國蛋雞養殖規模化發展現狀調研分析報告[J]. 中國家禽, 2014, 36(7): 2-9.

[19]吳常信. 中國蛋雞改良未來策略[J].中國家禽, 2010, 32(17): 2-3.

[20]FLORAX M, MULATU A, WITHAGEN C A.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 Meta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udies[R].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2011, 01-039/3(21): 1986-1997.

[21]BUSSE M. Trad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ew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Wand Trade, 2004(38): 285-306.

[22]虞t,張暉,胡浩. 環境規制對中國生豬生產布局的影響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11(8): 81-88.

[23]ANTWEILER W, COPELAND B R, TAYLOR M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4):877-907.

[24]JAVORCIK B S, WEI S J.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J].The B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2013,3(2):1244.

[25]李,馬巖,姚磊磊. 中國工業環境管制強度與提升路線:基于中國工業環境保護成本與效應的實證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 2010, (3): 31-41.

[26]KOENKER R, BASSETT G J. Regression Quantiles[J]. Econometrica, 1978(46): 33-50.

[27]KOENKER R.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Data[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2004(91):74-89.

[28]KARLSSOM A. Nonlinear Quantile Regression Estimation of Longitudinal Data[J].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 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2007, 37(1): 114-131.

[29]羅幼喜,田茂再. 面板數據的分位回歸方法及其模擬研究[[J]. 統計研究, 2010, 27(10): 81-87.

[30]朱建平,朱萬闖. 中國居民消費的特征分析――基于兩階段面板分位回歸[J]. 數理統計與管理, 2012(7): 680-688.

[31]劉玉萍,郭郡郡,劉成玉. 人口因素對CO2排放的影響――基于面板分位數回歸的實證研究[J]. 人口與經濟, 2012(3): 13-18.

[32]范劍勇,馮猛,李方文. 產業集聚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J]. 世界經濟, 2014(5): 51-73.

[33]劉修巖. 空間效率與區域平衡――對中國省級層面集聚效應的檢驗[J].世界經濟, 2014,(1): 55-80.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毛茸茸的中国女bbw|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色综合久久网|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2018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妇勾子乱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五月|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日本熟妇浓毛|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色妺妺在线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福利国产成人无码gif动图| 男女做爰真人视频直播| 777米奇色狠狠888俺也去乱|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的av片在线无码| 人妻熟妇乱系列| 制服 丝袜 人妻 专区一本|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无码一区| 亚洲无码a∨在线视频| 高潮喷水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欧美在线视频a|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一| 免费在线视频精品自拍| 午夜视频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的免费视频观看| 日本色偷偷|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av|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