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中醫理論的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理論的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理論的基礎

第1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探討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門學科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浩瀚的文獻史料而歷數千年不衰。千年來,中醫學充分顯示了其存在的科學性和價值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我國號召實施課程改革系統工程,而課堂教學改革又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基礎》作為中醫學理論的入門學科,其中的理論內容較深奧,鑒于這門課程涉及到臨床、護理等非中醫專業的學生,學生們大多數對中醫學的認識比較粗淺。因此筆者認為,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突出中醫理論特色,并不斷擴展其內涵,以便于非中醫專業學生對中醫理論感興趣,并能較好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

一、調整教學的內容

1.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 對教學內容進行三級分類: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每章內容分為掌握、理解、了解三個級別。要求掌握的內容,教師要重點全面講授,并要求學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內容,教師進行簡單扼要的介紹,并要求同學們熟悉其中的醫學道理;而了解的內容,學生則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整個教學過程要力求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2.修訂了教學大綱及教學方案 根據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康復治療技術等專業的培養方向及目標不同,修訂了教學大綱并隨之調整了教學內容。同時針對《中醫學基礎》、《中醫學》、《中醫護理學》這三門課程中醫基礎課程的內容之間存在交叉、融合的問題。提出了將這三門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進行優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過重新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這三門課程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同時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現已完成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的修訂工作。

3.堅持對于集體教學內容的研究 多年來,我們中醫教研室一直堅持集體教學研究,尤其是近年學生班次、專業的轉變頻繁,教材的更新,學術的不斷發展,都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體教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中醫教研室每周集體備課一至二次。堅持學術討論、相互聽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建立了各種教學工作制度、教學檔案,各項工作按計劃進行已經成為習慣。

二、教學思維的拓展

近幾年,中醫學與西醫學在學術領域和臨床治療領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對于二者孰優孰劣的討論相當的激烈。學生們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闡述中醫理論知識之外,可適當拓展開來,比較中醫西醫學在醫學理論、疾病診斷和用藥治療中的差異。不回避差異,正視各自的優缺點,科學的對待兩者在疾病診療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論與臨床的結合

筆者多年來一直堅持參與臨床醫療診治工作,認真收集病例及癥狀資料,以照片、影像等形式制作成課件,展示給學生,并將臨床病案充分結合在理論教學中,讓學生能通過實際理解中醫理論知識,改變對中醫理論晦澀難懂的印象。

四、改革教學方法

針對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對傳統的一講到底的理論授課方法進行改革,在多年教學方法積累基礎上,總結“多元化教學方式”。將啟發式、討論式、歸納式、聯系式、自學式、寓教于樂式、中西醫參比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這種多元化教學法,對于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教學法將教學方法與素質培養相結合,符合現代素質教育思想的新特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五、開設相關選修課程

在過去,中醫學基礎是一門傳統的理論課,在授課過程中也沒有實驗教學的課程安排。為了加深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醫教研室向學校申請開設了多門輔助課程,讓學生能較全面了解中醫學知識,課程包括:《針灸推拿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食療學》等。

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設備

1.主要應用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適當運用國內較好的教學課件 我校現已制作出了本科《中醫學基礎》、《中醫學》、《中醫護理學》等課程的教學課件,均已應用于教學當中,且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校內外專家的好評。

第2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學任務和目標都要通過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正確地選擇或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就方法而言,無論是傳統方法,抑或現代方法,其本身并無好壞,關鍵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領域,選擇適合該學科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框架式教學法十分適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能幫助學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1 關于框架式教學法

框架式教學法,又稱支架式教學法。根據歐盟“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定義,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范例教學強調“問題解決學習與系統學習的統一”、“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其實質就是通過課堂學習來獲得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把傳授知識與科學方法有機結合。而框架式教學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一方面強調課堂著重分析知識和體系的框架結構,力求整體把握學科各章節的主體,另一方面又強調各部分內容的交叉和聯系,注意各階段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其實質是以學生為主體與師生的雙向交流。這既包含了靜態的教學知識,又包含了動態性的教學策略,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以及科學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

框架式教學法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快一點,回頭少一點,偶爾漏一點。主張在知識的前進中化解學習負擔。教學如蓋樓,封頂再裝修。主干挺拔而結實,分支再多也不會喧賓奪主。

2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它既是中醫專業的基礎課,又是國內外中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是繼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及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由于中醫基礎理論涵蓋了中醫學主要的理論和大量的概念,各中醫院校均設置了大量的學時,學習時間跨度較大,且內容龐雜,知識點有100多個,記

憶負擔繁重,專業化傾向強,對大多數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的學生而言,中醫基礎理論古奧繁雜,學習往往是被動機械的,而記憶的內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細碎的,所以極易遺忘。部分學生學習方法僵化,只聽不記,或死記硬背。因此,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能否取效的關鍵。

如果把中醫基礎理論中每個知識點即概念比喻為“一粒粒的珍珠”的話,那么,形成單元系統化的中醫知識體系則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繩子”。有了繩子,珍珠雖然眼花繚亂,但卻秩序井然;沒有繩子,珍珠即刻散亂滿地,無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學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歸納、整理,把學生先前的“無序”知識“有序”地自動組織起來,幫助學生努力擴大知識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斷消除知識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學地解決中醫理論的整體化、系統化和網絡化。

3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施

具體到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而言,我們將其劃分為三級構架,即模塊構架、章構架、節構架。

一級構架為四大模塊,即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等。四大模塊的劃分有助于學生把握整本教材的總體框架,實現中醫基礎理論的系統化和綜合化。

二級構架為章構架,如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劃分為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三章,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主要包括氣血津液、臟腑、經絡、體質四章,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主要包括病因、發病、病機三章,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主要包括養生、預防和治則三章。

三級構架為節構架,如“氣血津液”章可分解為四節“氣”、“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關系。在節框架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展開精講細講。如“氣”一節,主要介紹氣的五部分知識,即氣的概念、生成、功能、運動和分類。這樣可使學生很容易把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框架式教學使較為復雜、不易把握的知識程序化、直觀化,既有利于對整體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統化、明了化,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達到清晰可見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

4.1 引導學生構建框架式思維模式

框架式教學十分注重知識的結構化,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才能實踐和應用;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轉變為能力的培養,并不斷創造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條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們在導論中就告訴學生主要介紹四大板塊的內容。其中在哲學基礎部分,可以告訴學生主要介紹三部分內容,即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陰陽學說中主要介紹陰陽的起源、陰陽的屬性、陰陽的概念、陰陽的五大關系,以及陰陽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如此層層推進,最終形成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整體框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無論是每一單元的開始抑或結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課,均應強化學生的框架意識、整體意識,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和把握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

4.2 幫助學生把相關知識口訣化

框架式教學同樣注重對知識進行口訣化。口訣化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化繁為簡、化簡為趣。如在“經絡”一章的教學中,知識點十分龐雜,且容易混淆。如關于十二經脈在肢體的循行分布規律,我們可以給學生編出歌訣:“太陰陽明行在前,厥陰少陽在中間,少陰太陽在后面。”對于循行入耳中的經脈,我們把它概括為一句話――“三個膽小鬼鉆入耳朵中”,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入耳中的經脈為三焦經、膽經、小腸經。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把它變為兩句歌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這樣就使十二經脈的前接、后續共24個知識點,兩句話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氣機失調”的講授中,我們概括為“三大類五小類”。“三大類”為氣的運行遲緩、升降的失調、出入的失調;在此基礎上衍生為“五小類”,即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5 框架式教學法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

對學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進行學習或復習,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學習的實施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骨架學習,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階段為專題學習,深入某一單元,詳細到每個知識點;第三階段為習題學習,溫故知新。

在第一階段的骨架學習中,重在構建框架結構,不必過分追求細節。以骨架為中心,學習中醫學的有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細節部分留在課后自己填補,進一步充實豐富框架內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可培養學生自學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階段的專題學習中,要注重對各個知識點的把握,盡可能地把握每一個細節,要學會對相關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如陰陽學說,在哲學基礎板塊會介紹,在基本病機中也會涉及陰陽失調的知識,二者一定要相互結合。再如,氣的理論在氣血津液中有介紹,病機部分也有氣機失調的內容,此外還要與具體的臟腑進行結合。只有這樣縱橫交錯地進行“砌磚”,才能搭建出渾然一體的知識大廈。第三階段為習題練習。我們推薦《中醫基礎理論習題與解析》或《中醫基礎理論常見錯誤與對策》。通過習題,學生可以對學過的知識進行自查,同時在做題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

6 小結

第3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中醫學;藏醫學;比較

【中圖分類號】R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401-02

1.中醫學和藏醫學病因病機理論的比較

病因的概念,主要是指發病的原因,即足以破壞人體內部,以及人體和外部環境之間相對平衡狀態的各種有害因素,統稱之為邪氣。中醫、藏醫對病因的認識基本相同,認為它不是單純孤立地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質,而是重視這些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狀況,即是除了研究病人發病時可能存在的外界條件因素外,主要則是以正氣與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種病理表現為依據,通過綜合分析來推究原因,這種辨別病證、探求病因的方法,稱之為“辨證求因”,并強調正氣的重要作用和陰陽平衡的重要性。“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中醫關于病因的分類,根據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主要分為外感病因(外因)和內傷病因(內因),此外還有勞倦、飲食不節等不內外因。外感病因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象變化,中醫學稱之為“六氣”,這本是自然界中陰陽消長變化在氣候中的客觀表現。但是,當氣候發生急劇異常變化或節令與氣候脫節(即所謂“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由于某種原因而使人體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適應改變的氣候時,則“六氣”便成為致病因素,稱之為“六”。疫癘,是自然界中一類具有較強致病作用,并且有一定傳染性的病邪,多從口鼻而侵犯人體,其致病特點是發病急驟,易于傳染流行,癥狀相似,病情嚴重。內傷病因是七情及飲食、勞倦等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內傷是致病因素。七情太過,可傷及五臟,即過喜傷心、大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而主要是導致臟腑氣機的功能紊亂,即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等一系列病理變化。飲食失宜包括饑飽無度、飲食不潔與飲食偏嗜等,以及長時問的過度勞累,過度安逸,完全不勞動、不運動,也能成為致病因素而使人發病。

藏醫學認為引起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稱病因。人體在健康狀態下,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一~ 三因素(龍、赤巴、培根)、七精華(飲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三穢物(大便、小便和汗液)及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人體與外界之間維持著一定的常量,其性能和作用不發生變化,處于相對的動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失衡),便導致疾病發生。病因分類可歸結于內因和外緣(外因)兩大方面。內部病因分為龍病、赤巴病、培根病三種。龍、赤巴和培根這三種人體固有的基本物質在外因的影響下發生偏盛偏衰,失去原來的平衡,則變成致病的因素被稱為三邪(三大內因),三邪在反常時令、飲食、行為起居及鬼崇(不明原因,四大外因)等干擾下產生龍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故中醫學和藏醫學在發病學及病因學上具有顯著的不同。

2.中醫學和藏醫學辨證論治原則的比較

辨證論治是中醫、藏醫學分析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對疾病的一種獨特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其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應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去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中醫和傳統藏醫思想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是指導中、藏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中、藏醫學都以辨證論治作為其確定基本診療的原則。

3.中醫學和藏醫學診斷方法的比較

望、聞、問、切是中醫、藏醫學重要的診察方法和手段,望、聞、問診可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和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求全面地了解病情,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切診亦名脈診,是醫師用手指切按患者動脈,根據脈動應指的形象,通過四診了解病情、辨別病證的性質(寒熱)、部位(臟腑)、深淺(表里)、正邪的關系及病情的吉兇。切診的部位相同,以高骨為標志(橈骨莖突),其稍微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后(肘端)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共六部脈,分候臟腑之氣。藏醫脈診稱沖、甘、恰,分別和寸、關、尺相對應,而藏脈又分上角和下角,上角為陽,下角為陰,故分十二部脈分別候診臟腑之氣。所以,中、藏醫學診斷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其各自名稱術語有所不同。

4.中醫學和藏醫學治療手段的比較

飲食和起居的要求基本相同。提倡飲食清淡,進食易消化的食物;還注意忌口,如寒證不易吃冷涼的食物,熱證不吃性溫的食物。對起居環境的要求也是如此,寒證易保持溫暖勿受涼等。

藥物種類基本相同。中藥、藏藥都是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質等,產地不同,藥性各異。藥物性味如寒熱溫涼等相同;炮制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目的是降低和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轉變藥物的性能,增加藥物的療效;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包括篩、簸、刮、去核、洗、漂、熬、膏、劈、碾、飛、炒、炒燙、煅及制等;劑型相同,一般丸劑較多,還有湯劑、散劑、膏劑、丹劑、片劑與藥酒等。

配方原則基本相同。根據辨證選擇藥物,可以是單方,但多數都是復方,少則數味多則十幾味或幾十味藥物配在一起使用。此外,中醫是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結合在一起,并且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問的配伍關系總結為七個方面,稱為藥物的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與相反;藏醫藥學認為,在進行制劑的組方配伍時,疾病屬性和藥物屬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兩個核心,在正確判斷疾病之寒熱、部位、與其他關聯器官的關系和系統狀態等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相對應的藥物之寒熱學說以及個藥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三種因素。

外治法基本相同。有放血療法、按摩、擦身、火灸與艾灸、拔罐、敷(熱敷與冷敷)燙、藥熏、穿刺及藥水浴等多種方法。

參考文獻

第4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典籍英譯 《楚辭》英譯實踐 翻譯學 翻譯實踐

一、什么是典籍英譯實踐

典籍英譯是指把中國典籍翻譯成英語,用英語把中國的典籍準確而完整地再現出來的一種語言活動,是溝通中國人與說英語國家人類的思想感情,傳播知識和悠久中華文化,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手段。

二、典籍英譯在譯學構建中的貢獻

典籍英譯實踐是典籍英譯研究的基礎。首先,它主要包括對典籍英譯原作、譯作和譯者的研究,如果中間涉及轉譯,還要包括對轉譯作品的研究。其次,它包括復譯和譯作對比等領域的研究。因為有譯者對譯作的不斷改進和不同譯者對原作的不同譯本使典籍英譯實踐不斷保持生命力,從而在研究過程中,典籍英譯理論研究也不斷發展和深入。在評價與賞析譯作和不同譯作間進行對比之中,典籍英譯批評也因此不斷改進與深化。

典籍英譯研究內容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研究角度有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藝術的、哲學的、心理學的……以下從幾方面談談典籍英譯對譯學構建的貢獻。

1.文藝學方面

對于在典籍英譯中是應當使作者靠近讀者,還是使讀者靠近作者?這要看實際需要了,具體可分為如下三類:

(1)盡可能使漢語的表達符合英語規范。這要求譯者完全擺脫原文形式的束縛,把所有不符合英語讀者口味的漢語表達法全部改變成地道的英語表達法,這就是學者們說的“歸化”。

(2)盡可能在英譯文中再現漢語的修辭手段。這要求譯者完全不去考慮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表達法,為了使英語讀者對原作的表達有最直接的認識,譯者一般把原文中的結構和形象直接譯為英語。讓讀者品嘗到“洋味兒”,是學者們說的“異化”。

(3)綜合前兩種類型。這是一種折中的手段,譯者需采用直譯加注釋,既令讀者很容易接受,又不破壞原作的意象。

2.語言學方面

一門語言就是一個新的世界,英漢語言差別很大,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典籍英譯是跨語言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漢譯英的語言轉化,可在譯作中令讀者知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3.交際學方面

簡言之,就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從作者、讀者、原作的內容、背景和表達手段等各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然后轉換出能起類似原作交際作用的譯文。對典籍英譯而言,它是一種令英語國家的人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給東西方人民提供了思想交流的機會。

4.哲學方面

翻譯是一種解釋,它離不開譯者對原作的理解和譯者的譯法等因素,譯作本身就是再創造。從哲學角度來說,譯者要時刻留心辯證地處理翻譯過程中種種矛盾對立的關系,避免‘過’和‘不及’。”因為好的譯作正是黃金分割中那完美的契合點。

三、以《楚辭》為例,淺論其在典籍翻譯發展中的趨勢

1.英譯現狀

雖然在《楚辭》外譯的歷史中,英譯起步較晚,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自從1879年派爾克在《中國評論雜志》發表了《離騷》英譯以來,《楚辭》英譯便層出不窮。1884年,翟理斯教授在上海出版了《中國文學精華》,其中有《卜居》《漁父》和《山鬼》的英譯;1895年,理雅各布在《亞洲學刊》發表了《離騷》英譯;1929年,林文慶在上海出版了英譯《離騷》。1955年,韋利出版了《九歌》。1959年,霍克思在牛津大學出版《楚辭》全譯本。近年國內出版的英譯本則有許淵沖英譯、楊逢彬編注的《楚辭》(湖南出版社,1994)、孫大雨的《屈原詩選英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和楊獻益夫婦的《楚辭選》(外文出版社,2001)等。盡管以上譯作瑕瑜互見,但是,這些走在前面的巨人們弘揚了華夏文化,探索了翻譯的路徑,為產生更好的譯作準備了條件。

2.楚辭釋譯

楚辭是騷體詩,其譯法有多種。非詩化譯法舍棄這些要素,是一種減值翻譯的方法,難以使原詩的美學價值得到較全面的再現;而詩化譯法中的韻體譯法比非韻體譯法更進了一步,它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遵循的是更高的標準,因而具有更為全面地再現原詩美學價值的潛在功能;從傳播學和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按照這種以文藝美學、漢英比較詩學及翻譯學等有關理論(如等效理論)為支撐的全值再現原則翻譯出來的文本,作為媒介和審美客體,更加適合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的閱讀心理和審美取向。

四、典籍英譯實踐在譯學構建中的意義

幾個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譯學界引進和吸收了不少西方翻譯理論,使得我國也相繼進行了大量的散文、詩歌、小說等書籍的英譯。現代典籍英譯的主要特點是文學典籍英譯系列化和系統化了;典籍英譯的工程逐漸擴大;典籍英譯論著層出不窮。這些論述,既指導了當時的翻譯,也豐富了我國的譯論思想。而且由于典籍英譯的不斷改進,在很大程度上還推動了翻譯事業得不斷進步。

1.具有時代必要性

中國典籍文化翻譯是一個民族意欲開拓自己的文化前途、豐富自己的精神營養所不可缺少的。它強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促進我國文化走向世界,有益于解構當今西方某些發達國家霸權主義者試圖借“全球化”推行文化殖民主義的策略,有益于真正實現多元共存互利的文化全球化目標。已英譯的一些優秀而充滿智慧與體現我國哲學思想的作品有:《詩經》、《老子》、《離騷》、《易經》、及四部明清時期著名的章回體小說等。但這與我國翻譯國外的作品相比在數量上相距深遠。對于翻譯界學者來說,重要的任務是在多樣化的世界文化中發展我們的中華文化,把更多的中國古代書籍譯為英語,讓外國人了解中國,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因此,我們必須從我國翻譯事業的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有中國特色的典籍英譯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豐富翻譯技巧

典籍英譯屬于漢譯英的范疇,由于有中外譯者從事中國典籍的翻譯,從中積累了許多翻譯技巧方面的經驗。如翟理思在翻譯《禮記》中的一段文字就運用了增飾、省略、曲譯、并句和折句等五種技巧。王佐良的《文心雕龍》,從選詞、造句、成章等諸方面都匠心獨運,譯文清晰流暢。這是譯者對英譯技巧準確運用的結果,也是他對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做出的富有成就的翻譯探索。筆者在文化典籍翻譯實踐中對有文化色彩的詞也總結出有七種方法,即移譯、音譯、替代、解釋性譯法、譯出含義,兼用意譯及注音和給原文漢字加注說明。

3.增益譯學理論

從翻譯理論建設的角度來看,翻譯學這門學科要有所發展,其動力之一就是來自變化的實踐。典籍英譯實踐的變化與豐富為典籍英譯理論和譯學理論提供了新的課題。在翻譯界探討較多、較引人關注的是中國詩歌英譯。就漢詩而言,中國詩歌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并具有教育意義。有中外譯者的諸多譯詩實踐,因而才使我國的譯學理論不斷豐富發展。現在中詩英譯可分為散體派,詩體派,仿譯派,意象派等派別,各派譯者正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繁榮著我國的中詩英譯。

五、結語

在翻譯學的研究中,中國典籍英譯實踐可謂功不可沒,正因為有了大量漢籍英譯作品的出現,使得翻譯作品不斷豐富的同時,翻譯理論界的討論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既推動了翻譯批評研究的發展,又促進翻譯學理論的完善與進步。可見,典籍英譯實踐在中國翻譯學的構建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應作為我國翻譯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加以研究。典籍英譯實踐研究需要廣大翻譯學者的不懈努力。典籍英譯研究是翻譯學研究中一門嶄新的學科,是有待中外翻譯理論工作者共同開發的一個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楚辭的文化破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修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張學斌.穿越語言文化差異[A].許鈞.翻譯思考錄[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許鈞.思考應該是自由、閃光、多彩的――代前言[A].許鈞.翻譯思考錄[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柯文禮.文學翻譯與哲學[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

[6]李.中國文化典籍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譯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第5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醫學論文

1.統計研究設計:應交代統計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分為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自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代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應圍繞4個基本原則(重復、隨機、對照、均衡)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2.資料的表達與描述:用 x±s表達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M(QR)表達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統計表時,要合理安排縱橫標目,并將數據的含義表達清楚;用統計圖時,所用統計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相匹配,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用相對數時,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區分百分率與百分比。

3.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對于定量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定性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定性變量的性質和頻數所具備的條件以及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χ2檢驗。對于回歸分析,應結合專業知識和散布圖,選用合適的回歸類型,不應盲目套用簡單直線回歸分析,對具有重復實驗數據的回歸分析資料,不應簡單化處理;對于多因素、多指標資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礎上,盡可能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以便對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釋和評價。

4.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當P<0.05(或P<0.01)時,應說對比組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的意義,而不應說對比組之間具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的差別;應寫明所用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名稱(如: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兩因素析因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多個均數之間兩兩比較的q檢驗等),統計量的具體值(如:t=3.45,χ2=4.68,F=6.79等),應盡可能給出具體的P值(如:P=0.0238);當涉及到總體參數(如總體均數、總體率等)時,在給出顯著性檢驗結果的同時,再給出95%置信區間。

第6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摘 要]本文首先討論了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然后闡述了文化語境的含義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最后探討了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語境。本文的討論表明, 文化語境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有必要了解有關文化語境, 在正確全面地理解原語語篇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基礎上, 創作出既忠實于原文, 又能為譯語讀者所理解的譯語語篇。

[關鍵詞]文化語境 翻譯

1、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文化賴以傳播的物質表達形式。語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語言反映文化, 又受文化制約。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難分難解的關系, 人們使用語言時總是必須參照特定的文化。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出, 言語行為不僅發生在特定的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 ion) , 而且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既已明確了文化與語言相互依存的關系, 也就明確了文化與翻譯的密切關系。沒有翻譯, 文化傳播就無法進行; 沒有翻譯就沒有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黃國文, 2002: 7)。翻譯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譯語文體的生成活動, 譯者既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意圖、風格等, 又要滿足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語讀者的要求。“翻譯中對原文的理解, 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 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張美芳, 2001: 29)。翻譯是理解和表達的有機統一體。由于翻譯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所以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文首先闡述文化語境的含義及其對翻譯的影響,然后探討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語境。

2、文化語境的含義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2. 1 文化語境的含義馬林諾夫斯基認為, 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 文化語境包括當時的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 還包括同時代的作家、作品(劉潤清, 1999:278- 284)。黃國文(2001: 124) 給文化語境下了這樣的定義:“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2. 2 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由于語篇脫胎于文化語境, 文化因素自然會沉淀在語篇中。作為文化載體的語篇, 能夠反映一個言語社團的社會、歷史、心理的特征, 諸如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背景知識以及心理狀態等等。因此, 對原語語篇的正確理解必須聯系它賴以產生的文化語境。這里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1 O n the subject of ext ra - terrest rial life—someth ingabout w h ich the co smo logist is frequent ly asked—he said he didno t believe aliens had visited Earth. If they had, he added, itwould have been“mo re like Independence Day than ET. ”關于外星生命——人們常常向這位宇宙論專家提到這類問題——他表示不相信有外星人造訪過地球。他補充說, 即使有過, 其情形應該“更接近《獨立日》而非《外星人》所描述的那樣。”(《英語世界》99?8, 12 頁)顯然, 這篇譯文的最后一句只是語義層上的譯文, 兩部電影的片名是翻譯出來了, 但其包含的文化內涵譯文讀者是無從理解的。實際上, 即使是讀英文原文, 沒看過這兩部電影的或不了解這兩部電影的內容的讀者也是無法理解這段話的意義的。理解的障礙當然不在語言, 而是在文化背景知識。所以當譯者作出下列譯注之后, 理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獨立日》和《外星人》, 這是兩部美國科幻電影。《獨立日》中的外星人極其兇悍, 大肆殺戮地球人; 而《外星人》一片中的外星人則善良、脆弱, 與地球上的小朋友結為伙伴。上面的例子說明, 譯者必須結合原語語篇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確理解并譯出其真正涵義。如果說在理解階段, 譯者注意力的焦點是原作者, 那么, 在翻譯階段, 其注意力的焦點則是譯語讀者。這就要求譯者既要尊重作者, 也要尊重讀者。尊重作者也就是尊重原語文化, 對原語語篇的文化內涵, 譯者要忠實地將語篇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譯語讀者。尊重讀者也就是尊重譯語文化, 由于譯語讀者來自與原作者不同的文化語境, 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到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承受力。例如中國報刊上經常出現的“亞洲四小龍”, 在翻譯成英文后變成“Four T igers ofA sia”。譯者這樣處理是考慮到原作者與譯語讀者所在的文化的差異。在中國文化里,“龍”是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邪惡和恐怖的象征。如果將“亞洲四小龍”直譯成“Four SmallD ragons of A sia”則會引起西方讀者的迷惑不解:四個經濟發達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在中國人眼里怎么變成了邪惡的東西?

3、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語境

第7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 激勵理論 學生管理 應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0039-02

一、激勵理論應用的原則

激勵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一種重要方式。為使激勵取得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對學生的激勵教育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公平公正的原則:所謂的公平公正就是讓每個大學生都有得到獎勵的均等機會。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到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明白自己和其他同學在老師眼里都是平等的。特別是在處理學生綜合測評、評獎評優、確定獎學金和對學生進行處分等問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民利,尊重他們,信任他們,做到公開、公正,而不能徇私情、圖私利,侵害學生的權益。在對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的激勵中,比較多的是采用獎勵的方式來進行,但獎勵必須根據大學生的實際表現,根據客觀的考核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獎勵或獎勵到什么程度,要完善獎勵制度并做到等級明確、執行公平。獎勵不是少數大學生的特權,學生管理工作者不能憑個人好惡來決定獎勵的對象,如果每次獎勵的都是同樣的幾個學生,獎勵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如果教育管理工作者沒有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則,反而總是把“三好學生”、“三好學生標兵”、“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等名額給予與他關系好的、比較喜歡的學生,那這個獎勵不僅不能起到激勵作用,反而會導致更多學生的不滿,降低班級的凝聚力,也使得這樣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在眾多的學生面前失去威信。

2.立足于多數學生的原則:為了增大獎勵的激勵范圍,調動更多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的積極性,激勵機制的運用應把握立足于多數大學生的原則。一般來說,管理者比較重視對典型人物的獎勵,但對大多數人的獎勵重視不夠。獎勵典型優秀大學生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但如果獎勵總是與大多數大學生個體無關,那么獎勵產生的激勵效能就會大大削弱。在一個大學生群體中,優秀大學生是少數,大多數學生則處于中間狀態。而在很多情況下,大學生群體的學習和工作情況的好壞往往取決于這些中間狀態的大學生把自己的積極性發揮到什么程度。運用激勵機制要達到的效果就在于通過各種形式的激勵,使這些中間狀態的大學生上一個臺階。在大學生群體中獎勵幾個典型并不困難,而關鍵就在于讓許許多多的中間狀態的大學生能夠擁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努力學習、工作的勁頭。

3.獎與懲相結合,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激勵也有兩重性,即獎勵和懲罰。獎勵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培養人的積極情感和堅強意志,激發創造力和競爭力,培養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促使整個社會風氣好轉。同樣,懲罰也能達到激勵的作用。懲罰是社會對人們不良或不正確行為的一種否定的反饋信息。懲罰得當,不僅能夠消除人們的不良行為,而且能把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為了鼓勵先進、樹立正氣、鞭策后進、抑制歪風,應該把獎勵和處罰手段結合在一起合理地運用。除此之外,為了達到懲前毖后的目的,學生管理工作者還要注意無論是賞還是罰,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標準,而不能前后矛盾,不能因人而異,要注意以事實為依據,以紀律、法律為準繩。

在獎與懲相結合的同時,由于物質與精神激勵是互為前提與條件的,它們各有特點與作用,不能相互代替,不能孤立運用,所以應該統一、綜合地運用。在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作為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的各項措施要綜合進行,交叉、融合使用,使之發揮更大的激勵力量。

二、激勵理論應用的措施

1.角色激勵:角色是個人在特定的社會和團體中所處的地位和身份,一個人如果獲得了一種新的社會角色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如何適應這種角色的行為。從心理學知識我們知道,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變化的原動力,其外在表現在于對某項事情的積極性,需要越強烈,積極性越高。在實踐中,學生管理工作者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安排相應的工作,讓他們進入角色,去完成一定的任務,達到一定的目標,從而親身體驗成功過程中的行為要求和心理感受。讓大學生個體參與到大學生群體或班級管理活動中有很多方式,如輪流來當學生干部,輪流來當班主任,親自參與某項具體的活動等。讓大學生有親身經歷的感覺,同時體驗到班干部或班主任工作的艱苦性和挑戰性,體驗到參與活動成功后的喜悅,從而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群體凝聚力。

按照心理學的原理,當一個人進入新的角色,必然引起外部和內在的心理變化。從外部因素來看,學生管理工作者讓學生產生一種“角色期望”,即期望他們能夠按照優秀學生的標準去做,這就使得要求提高了;從自身來說,需要進行“角色學習”,即對新角色的適應,時時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克服以前自身認識上和行為上的不足帶來的角色沖突,達到對新的角色的認知。同時,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不斷進步的行為,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努力塑造完美的自我,爭做新時期的優秀大學生。

2.榜樣激勵:人與人之間在思想上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一面旗幟,使人有目標、有方向。生活在集體中的大學生,政治上還不成熟,世界觀還未完全形成,在思想上受周圍人物的影響十分明顯。大學生善于學習,競爭意識強,對周圍同學的表現十分敏感,常常私下比較自己與他們之間的表現和能力的差異。當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之間存在差距時,受自尊心的驅使就會產生一種迫切感,在思想上督促自己奮發努力,積極進取;在行為上調整方式,甚至效仿他人,力求盡快趕上。在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巧妙采用榜樣示范這一實際、生動、形象的方式引路,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要求他們在學校中樹立良好的形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感染一部分人,從而在大多數人的心理上產生共鳴,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提高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熱情,增強他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功立業的信心。

3.尊重與賞識激勵:現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反叛意識都很強,他們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所以學生管理工作者不僅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尊重其個性和主見,而且要充分地信任他們,使每個大學生都感到自己受到了關注,得到了尊重,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從而增強其自信心,激發其自主向上的積極性。同時,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對自己的將來和發展抱有期望,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能得到提高和完善,畢業時能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中能表現突出,能自我實現。這就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在充分了解大學生個體的基礎上,向每個大學生提出切合實際的期望目標并給予一定的賞識。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產生期望效應,使其有明確的學習和奮斗目標;另一方面,對那些后進的大學生,不要讓他們覺得被學校和老師拋棄了,而應該給予鼓勵和賞識,讓他們得到更多的肯定,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激勵機制的實效性。

4.情感激勵:大學生是重感情的,而且大學生的感情也是很純真的,師生間有很質樸的感情。教育內容和要求真正能被高等醫學院校學生所接受,一般都要有感情的催化。當師生感情融洽時,學生就容易接受;當雙方感情對立時,學生往往產生抵觸情緒,道理講得再充分也聽不進去。因此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不僅要曉之以理,而且要動之以情,善于抓住時機,加以引導,激勵學生奮進。有一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因為家庭貧困,需要申請助學貸款、助學金等資助,此時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就應該耐心地了解情況,從心理上讓這部分學生感受到老師會和自己站在一起,幫助自己解決困難,而不會嫌棄自己。同樣,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學生管理工作者也一樣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博大的胸懷和一片愛心來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源,進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學生管理工作者還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德.組織行為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第8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論文摘要: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知識的更新,我國提出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培養目標, “要關注學生在情感和態度上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情感”成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由于課程內容,課程標準,課程評價,教學方式都發生了改變,那么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必然會發生改變。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應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這正是兩種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最根本的分歧點,由此而發展出兩種對立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由于建構主義所要求的學習環境得到了當代最新信息技術成果的強有力支持,這就使建構主義理論迅速走出理論家的象牙之塔,日益與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普遍地結合起來,從而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深化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批判傳統教育思想與教學觀念的銳利武器。

建構主義理論還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括情境、協作、交流、意義的建構四個部分。意義的建構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一切教學過程都要圍繞這一最終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促進者、輔助者、引導者,他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意義的建構,要為學習活動的開展盡可能多的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

二、人本主義理論

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教授主張把學生放在學校教學的中心位置,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以真誠、關懷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要為學生提供舒適的良好的愉快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情感體驗。他認為促進者應該相信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用心對待學生,處處為學生著想。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感和認識是人類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過程是學生與教師互相溝通及理解過程,教師要在感情上和思想上與學生產生共鳴,通過情感因素來促進學生勤學、樂學,以提高教學效果。羅杰斯認為學習應對學生整個人產生影響,學習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視學生價值、態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塑造,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9篇:中醫理論的基礎范文

關鍵詞 遷移理論 基礎會計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in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QIN Lifen[1], WU Yan[2]

([1]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Yunnan 661100;

[2] Kunming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School, Mengzi, Yunnan 650023)

Abstract Basic Account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accounting, their professional is strong, abstract concept, content boring, beginners can easily generate fear of hardship, teachers if we can seize the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life of this feature will be in close contact student life experience "transfer" to Accounting teach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learned in turn "transfer" to the accounting practice, which will inevitably help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new problems in the new environment.

Key words transfer theory;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0 引言

學習遷移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不僅存在于知識、技能的學習中,也存在于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除此之外,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也是一種遷移。

現代大學教育強調“通才”教育,以適應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所謂的“通才”并非指通曉各領域的所有知識,而是指掌握根本性的、啟發性的知識,學會用遷移的思維方式,結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在遇到復雜問題時,能隨機應變,快速準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推廣,老師講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不可能教授給學生今后生活和工作所要用到的一切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采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 各種遷移理論的主要思想

在遷移理論的演變過程中,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理論,每種理論雖各有不足,但每種理論都能給我們促進遷移效果的正面的、積極的啟示。官能形式訓練說強調“訓練”可以發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也應驗了一句名言“重復是最好的方法”。共同要素說強調,遷移產生的條件是兩種學習之間具有某些共同的要素,兩者之間共同要素越多,越相似,遷移的效果就越好。概括化理論,又稱作共同原理論,他在承認共同要素論的同時,強調有效的遷移是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的原理。關系理論強調,領悟新舊事物之間的關系是獲得遷移的真正手段。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強調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清晰性”三個特征影響了遷移的效果。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五種遷移理論積極啟示,把它和不同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找出影響遷移效果的因素以促進教學。

圖1 認知遷移模式圖

2 學習遷移理論對基礎會計教學的啟示

現代教育理論需要老師“為遷移而教”,學生也要 “為遷移而學”,結合基礎會計課程的特征,首先,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去尋找經驗與學習A之間、學習A與學習B之間的共同因素,概括出他們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并逐漸形成尋找事物之間相似性的習慣,在這一訓練過程中,我們既可以順向遷移,也可以逆向遷移,要盡可能多地促進正遷移的產生,規避負遷移形成(如圖1)。值得一提的是,在關注相似性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兩個學習材料的差別,這樣才可能提高概念的清晰性以促進后續學習的遷移。會計知識和經濟生活緊密相關,這為把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到學習A中提供了可能,而且,基礎會計本身的知識結構及其和后續專業課程都是成體系的,有利于將學習A遷移到學習B。其次,努力提高師生的概括水平。我們所學習的會計理論,來源于經濟生活,但又高于經濟生活,對生活經驗進行“概括”得出高度抽象化的會計學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其適應范圍廣,在掌握之后可以運用于解決大量的類似或同類問題,遷移效果會比較明顯。再次,要提高學生認知結構的清晰性和穩定性。奧蘇貝爾指出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以及穩定性或清晰性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鑒于此, 學習者可以在學習中采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溫故而知新”的學習理念強化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并形成廣泛的遷移能力,促進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最后,強調學習主體在遷移中的能動作用,讓學生樹立“我要學會計,我要做會計,我能做會計”的意識,讓學生能夠自我體驗,自我認識,明白要學什么,為何學,怎么學,從而能夠有效激活、監控、調整、反思自己的學習和理解過程,形成知道要用何種知識,何種方法,采取何種策略去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復雜問題的能力。

3 遷移理論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

3.1 從經驗到新知識,將會計概念生活化

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 人的潛意識里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會比較自信,而對自己陌生的東西總是覺得有壓力和畏難情緒。基礎會計是會計之基礎,在學習之前,學生沒有學過相關的會計專業知識,也沒有接觸過會計實務的工作經驗,但是,會計思想、會計理念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教師應該將生活中的會計知識遷移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喚起經驗知識,領會隱藏在經驗背后的會計思想,并讓學生知道,學會計是可以解決或者解釋身邊的問題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通過這種遷移,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以便將來學以致用。

生活中能遷移到會計領域里的經驗比比皆是,例如,在講解會計準則時,可以和交通規則聯系在一起,駕駛員開車必須要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就要受到交警的處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會計人員做賬就得遵守會計準則,否則也會受到相應的處罰,甚至會觸犯法律。講解會計賬戶時,讓學生聯想自己的銀行存款賬戶,可能部分學生還會有存折,讓他們分析存折上的結構和要素,并遷移到教學中的賬戶結構中來,還可以做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會計賬戶就好比超市里的貨架,每排貨架都擺放著不同的商品(會計賬戶時會計要素的具體分類),這些商品每天都會賣出去一些(即會計里面的減少額),也會留下一部分(及會計里面的余額),不夠賣時需補貨(即會計里面的增加額),這些都和賬戶的結構性質息息相關,將這些知識遷移到教學中來,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3.2 有機串聯新舊知識,實現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

通過對舊知識的理解,去學習新知識,通過學習的新知識去復習舊知識,也即“溫故而知新”,而找到“故”的知識與新的知識之間共同要素,并概括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利將基礎會計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融會貫通,這也是在運用遷移理論中的形式訓練說,能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比如借貸記賬法起源里的“借”和“貸”,記賬憑證里的“借”和“貸 ”,會計賬簿里的“借”和“貸”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采用逆向訓練達到強化的目的,讓學生根據會計賬簿寫會計分錄,根據會計分錄描述出經濟業務,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強調學科結構、基本概念、基本原則的學習,這種逆向的訓練有利于將學科的基本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清晰性”,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3.3 “相當于”教學方法,搭建理論與實務的橋梁

學習,從根本上來講,是“知”與“行”的辯證統一體,知與行,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如何統一兩者,是教師在上實踐性較強課程的時候應該掌握技能。很多同學做基礎會計模擬實訓時總是感嘆“怎么學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之所以有這樣的困惑,就是因為把“知”和“行”相分離了。此時,教師可以用“相當于”將會計的學與做聯系在一起,例如,告訴學生,教材上用文字描述的經濟業務“相當于”會計實務之中的原始憑證;教學中的會計分錄“相當于”實務中的會計憑證,教學中的“T”型賬戶“相當于”實務中的賬頁,之所以可以“相當于”就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共同的要素,并且實質相同,這樣學生頭腦里就會比較清晰了,有利于后續實訓課程的學習,這個過程也強調了“學以致用”的思想,學生自然愿意為之而努力。

3.4 會計“實物”教學法,由感性材料到理性認識

人們認識運動的一般過程是:第一階段的實踐(獲取豐富的感性材料)――認識(運用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得出理性認識)――第二階段的實踐(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取得更好的實踐成果) 按照這一思路,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實習單位的財會部門,了解企業的會計檔案,也可以事先將往屆學生的實訓材料發給學生觀察,增強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實物”教學法,讓學生“心動,腦動,行動”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講解原始憑證時,不妨先讓每個學生寫一張借條(提示學生借款對象和金額是虛擬的,以免以后引起債務糾紛,因為原始憑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保管原始憑證和保管現金同等重要),然后從學生所寫的借條中挑出幾張比較典型有代表性的讓學生自己評判,他們自然會記住會計憑證中的原始憑證應當具有哪些基本要素,有哪些要求,有什么作用。在講記賬憑證時,可以先給學生經濟業務,讓學生編制會計分錄,自己根據會計分錄填寫記賬憑證,這樣既加深了理解,也可以從教學過渡到實務,只有通過具體操作,才可能理解、把握和界定那些被叫做“概念”的事物。

4 結語

遷移是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將學習遷移理論充分應用到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啟發學生自主地學習和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多變環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挖掘經驗與知識之間的關聯,很好地設計促進學習遷移的教案,給學生建立一個結構嚴密、層次清晰、脈絡清楚的知識結構,為知識的遷移奠定基礎,同時避免負遷移的消極影響,并引導學生主動遷移,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91|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手机看片福利日韩国产 | 国产又爽又大又黄a片| 国产精品办公室沙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玩弄japan白嫩少妇hd小说 | 天天综合天天做天天综合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天美传媒精品| 午夜寂寞少妇aaa片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让韩|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漫画|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无码av大香线蕉| 无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久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 强辱丰满人妻hd中文字幕| 丰满岳妇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欧美性猛少妇xxxxx免费|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av| 国产亚洲第一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精品电影| 黑人牲交视频全部|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91高清国产视频| 国产95在线 | 日本口爆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av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