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icu患者基礎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 腹瀉; 肛周皮炎
集束化干預(Bundles of Care)是近年來icu專業的新名詞,中文譯為集束化治療或捆綁式治療。意思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難治的臨床疾患[1]。“集束化護理”是指一組護理干預措施,每個元素都經過臨床證實能提高患者結局,它們的共同實施比單獨執行更能提高患者結局[2]。有研究表示,危重患者腹瀉致肛周皮炎發生率可高達11.26%[3],嚴重者繼發感染,給患者帶來痛苦及給護理工作帶來困難。傳統護理方法不能有效避免這些并發癥的發生[4]。因此,預防腹瀉患者肛周皮炎一直是ICU護理人員關注的重點。筆者通過對已發生肛周皮炎的腹瀉患者進行總結分析,檢索文獻,初步制訂了一套集束化護理措施并應用,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出現腹瀉的時間順序,選擇2011年1-8月52例ICU腹瀉患者作為對照組,2011年9月-2012年6月43例ICU腹瀉患者作為觀察組,所有入選的患者24 h內排大便4次或以上。觀察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齡11~92歲,平均71.5歲;Braden褥瘡風險評分(13.3±2.1)分;其中嚴重膿毒血癥7例,重癥胰腺炎3例,腦出血7例,腦梗死5例,中暑1例,嚴重復合傷3例,農藥中毒4例,Ⅱ型呼吸衰竭9例,消化道出血4例;24 h排便次數4~6次24例,24 h排便次數7~12次3例,大便失禁16例;黃色糊狀爛便5例,黃色水樣大便19例,墨綠色水樣大便9例,黑色水樣例7例,血便3例;腸內營養支持35例,鼻飼大黃粉7例;使用抗生素7 d以內21例,8~14 d以內12例;使用一種抗生素8例,2種以上抗生素35例。對照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7~91歲,平均70.2歲;Braden褥瘡風險評分(13.2±2.1)分;其中嚴重膿毒血癥10例,重癥胰腺炎4例,腦出血9例,腦梗死5例,嚴重復合傷6例,農藥中毒2例,Ⅱ型呼吸衰竭12例,消化道出血4例;24 h排便次數4~6次23例,24 h排便次數7~12次10例,大便失禁19例;黃色糊狀爛便8例,黃色水樣大便23例,墨綠色水樣大便10例,黑色水樣例7例,血便4例;腸內營養支持43例,鼻飼大黃粉8例;使用抗生素7 d以內27例,8~14 d以內15例;使用一種抗生素13例,2種以上抗生素3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腹瀉程度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每次便后用嬰兒柔濕巾清洗肛周及會皮膚,待干后外涂鞣酸軟膏保護,排水樣稀便者直腸內留置三腔二囊尿管接負壓袋引流大便[4]。
1.2.2 觀察組 采用集束化護理,包括綜合評估對因處理,肛周皮膚保護措施前移,及時處理肛周皮炎創面。
1.2.2.1 綜合評估對因處理 專家認為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胃腸功能紊亂,機械通氣、聯合應用抗生素及腸內營養支持等因素,容易發生腹瀉或大便失禁。因此,應做好病情的綜合評估同時采取針對性措施[5-7]。(1)評估腹瀉的可能原因、排便次數、顏色、性質、量。(2)評估腹瀉與腸內營養液應用的相關因素、抗生素應用情況。(3)評估肛周、會陰皮膚情況,選擇合適的肛周皮膚保護措施。(4)與醫療組保持良好溝通合作,針對病因及時調整腸內營養的濃度、溫度、注入速度,種類及總量,采取止瀉藥物及調節腸道功能治療。給予適當的胃腸外營養支持,調整機體內環境,提高機體抵抗力。
1.2.2.2 肛周皮膚保護措施前移 (1)患者每次大便后用嬰兒軟濕紙巾清潔肛周及會皮膚后,噴灑賽膚潤或3 M創口保護膜[8-10]。(2)肛周粘帖一件式造口袋收集大便[11],腹瀉停止后停用。更換造口袋時先用溫水棉球邊浸泡邊剝離粘膠,一手按住皮膚,一手慢慢剝離,切不可強拉硬扯,以免造成皮膚損傷。(3)肛周皮炎創面處理,每次大便后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及肛周會陰皮膚,給予潰瘍粉外涂,噴灑無痛保護膜,水樣或稀糊狀大便的患者經上述處理后粘貼一件式造口袋收集大便,創面粘貼造口袋有困難的患者,在每次大便清潔后及每2~3小時外涂潰瘍粉,噴灑無痛保護膜。
1.3 觀察指標 觀察肛周皮炎發生率、肛周皮炎嚴重程度、愈合時間三方面的觀察內容。(1)肛周皮炎嚴重程度:按肛周局部皮膚改變程度分為Ⅰ~Ⅲ度,Ⅰ度:肛周局部皮膚潮紅、丘疹;Ⅱ度:肛周局部皮膚紅腫、滲液;Ⅲ度:肛周局部皮膚紅腫、滲液,潰瘍糜爛[4]。(2)皮膚愈合判斷標準:Ⅰ度肛周皮炎皮膚完全恢復正常,皮疹完全消退;Ⅱ度肛周皮炎皮膚紅腫消退,無滲液;Ⅲ肛周皮炎局部皮膚潰瘍干燥結痂。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或秩和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肛周皮炎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比較 觀察組肛周皮炎發生率為9.3%,低于對照組的3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肛周皮炎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肛周皮炎愈合時間減少(u=2.10,P
3 討論
3.1 避免或減少便液對局部皮膚刺激是預防肛周皮炎的關鍵 危重患者由于自身生理、疾病等多方面的原因,使皮膚彈性降低、厚度變薄、皮下毛細血管血液循環障礙,對外界刺激耐受性和傷口修復能力下降,肛周皮膚受大小便反復刺激,極易發生皮炎、感染。本研究顯示,集束化護理比常規護理效果更理想。觀察組自患者發生腹瀉就開始采用集束化的預防護理,在常規組清潔護理的基礎上,噴灑賽膚潤或皮膚保護膜,應用一次性造口袋收集大便,有效隔阻大便對局部皮膚的浸漬,從而更好地保護皮膚。和醫療組保持良好的溝通合作,積極糾正腹瀉的原因,從根本上阻斷了病因,減輕了肛周皮炎的程度,杜絕了Ⅱ~Ⅲ度肛周皮炎的發生,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縮短(P
3.2 觀察組治療效果 選用賽膚潤可增強皮膚抵抗摩擦的能力,改善皮膚微循環,緩解由于大小便等浸漬引起的肛周皮膚損傷,皮膚保護膜具有防水、防摩擦的作用,同時隔離大小便對破潰皮膚的刺激,使破損范圍不再擴大,有效避免肛周皮膚感染,利于修復。粘貼一件式造口袋收集大便,糊狀大便直接流入引流袋、水樣便接負壓引流瓶持續吸引,最大程度上隔絕了糞便與肛周皮膚接觸;由于肛袋底板是水膠體敷料成分,能較好保護及治療局部受損的皮膚,促進受損皮膚的愈合。對照組選用三腔二囊尿管接負壓袋引流大便,由于管腔小,局限于腹瀉水樣便患者,排糊狀便時出現堵管、個別患者出現便液滲漏,未能完全阻隔對皮膚的刺激。所以,觀察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3.3 應經常觀察粘貼一件式造口袋收集大便的病例的引流效果 個別患者受粘貼技術影響會出現滲漏,應及時更換造口袋及改進粘貼技巧;行尿道口清潔時采用抹洗方法,棉球要擰干,防止液體滲入造口袋底板影響粘貼的牢固性。本組43例患者中4例腹瀉黃色水樣便、2例排暗紅色血便的患者在粘貼造口袋后腹瀉停止,停止排便7~30 h后,在撕除造口袋時又立即排出水樣便,其中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對血小板危象的腹瀉患者也應謹慎使用。
ICU患者腹瀉的原因包括生理、疾病因素如低蛋白、高齡、病情重、器官功能不全、住ICU時間長等;腸內營養相關因素如營養液滲透壓過高、輸注量過大、輸注速度過快、營養液被污染及營養液溫度過低等;以及腸道感染相關因素、藥物使用相關因素和機械通氣相關因素等等[3]。肛周的皮膚護理只是危重患者腹瀉治療護理中的一個方面,應該強調患者的整體護理以及病因治療、飲食調整、胃腸外營養支持等全身綜合治療。筆者認為,對ICU腹瀉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應該被廣大醫務工作者重視。本組患者捆綁式實施了已被臨床證實的有效措施,也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其集束化措施的構成仍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參考文獻
[1]陳永強.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與中心靜脈導管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09,9(10):889-891.
[2]單君,朱健華,顧艷葒.集束化護理理念及其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5(25):889-890.
[3]董麗.危重患者腹瀉致肛周皮膚損傷的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0,8(3):732-733.
[4]池月英,黃少華,梁慧屏,等.三腔二囊尿管在大便失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0,9(5):42-43.
[5]吳鐵軍,,趙玉梅,等.綜合重癥監護治療病房患者發生腹瀉的相關因素分[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12):749.
[6]楊春玲,趙玉敏,張春燕,等.ICU患者腹瀉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1):868-869.
[7]王紅鮮.危重癥病人腹瀉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2B):419.
[8]龔曉玲,何華英,黨紅.賽膚潤治療臥床老年人腹瀉所致肛周皮膚損傷的護理[J].現代護理,2006,12(6):557.
[9]黃漫容,葉新梅,吳少云.大小便失禁病人兩種皮膚保護方法療效觀察[J].現代護理,2007,13(1):26.
[10]王玉宇,殷瓊花,陳敏.創口保護膜可防治肛周皮膚濕疹[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5):461.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基礎護理;流程;護理服務質量
為了響應衛生部關于“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號召,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自2011年起開始創建優質護理工程,從多方面入手實現了護理質量的提高。對于重癥監護室(IntensiveCareUnit,ICU)而言,由于收治患者特殊,護理工作量大,突發事件多,改善基礎護理服務質量是實現優質護理服務的第一步。就優化基礎護理流程對ICU優質護理服務質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ICU病房共有21張床位,護理人員54名,年齡為22~46歲,平均年齡為(29.20±4.60)歲;大專9名,本科45名;護士13名,護師30名,主管護師10名,副主任護師1名。
1.2基礎護理流程優化方法
(1)強化ICU護士的基礎護理意識:基礎護理是整個護理工作的主干部分,做好基礎護理服務是實現優質護理服務的大前提。要求全科護士包括工勤人員都必須重視基礎護理,開展以基礎護理為主體的學術講座,對全體護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集體學習衛生部的相關文件精神,明確護理對象及護理目標,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服務思想。基礎護理是確保患者診療質量的重要基礎,也是護士觀察病情的良好途徑,在基礎護理過程中護士能夠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交流,且護士能夠通過基礎護理來體現對患者的關懷和重視,體現人文精神。基礎護理質量直接影響著整體護理工作質量,要求護士學會換位思考,充分體會患者的痛苦,理解患者的需求,明白基礎護理的重要性。
(2)優化排班流程:合理的排班能夠為護士提供充足的休息時間,又能確保工作質量。ICU班次調整要充分考慮患者的情況,圍繞患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給予充足的護理服務。以往的排班安排中,存在大夜班護士工作量大、休息時間少、體力消耗巨大的情況,這導致護士很難有充足精力來保質保量的做好基礎服務,而基礎護理不到位則會直接導致患者、家屬的不滿,進而引發糾紛,在調查中ICU護士也充分反應了排班不合理的情況,因此針對排班情況進行了優化。首先將晨間護理由以往的大夜班護士負責改為了大夜班護士和白班護士共同負責,減輕了大夜班護士的工作量,其次將白班工作時間提前半小時,確保白班護士能夠及時參與到晨間護理中來,大夜班護士和白班護士的共同執行也確保了基礎護理能夠進行雙人查對,避免了護理差錯的發生。其次,在排班的具體安排中,采用護理活動評分量表對護士的工作能力進行了充分的評估,確保各個班次都能夠實現高年資、低年資護士的有機結合,實現能力互補,既克服了人力不足的問題,又確保了基礎護理質量。
(3)優化工作流程:要求以往各班次的護士根據自身工作內容,對原有工作流程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原有流程中存在的問題,由管理層進行審核,重新完善和優化工作流程。在流程初步設計完成后,在全體護理會議上進行討論,集思廣益進行修改,初步擬定完成后在臨床試用一個月,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進一步調整流程,最終制定成冊,要求所有ICU護士都必須嚴格按照工作流程來執行,尤其對于新護士要強調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如ICU組長工作流程:①查閱ICU護理記錄及患者情況。②根據患者病情及本小組護士的工作能力進行本次工作分配。③認真聽取交接班記錄并提出指導意見。④進行床頭交接,了解夜間患者的情況,檢查患者的皮膚、及各類管道。⑤和夜班護士共同協助患者進行床上擦浴,并整理好床單元。⑥更換氧氣濕化瓶,需要霧化治療的患者配置霧化液。⑦遵醫囑進行氣壓治療和多頻振動治療。⑧協助白班護士工作,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建議。⑨進行轉科患者及外出檢查患者的安排。⑩協助辦公及治療護士工作。瑏瑡檢查治療車內藥械并補充。除此之外,還要強調每周的工作重點,例如周一整理病房、周二檢查管道標識等。
(4)加強各級人員培訓:在強調基礎護理的基礎上,要組織全體護士進行基礎護理流程的培訓,確保所有護士都能熟練掌握基礎護理流程。做好新護士的入科培訓工作,將基礎護理流程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強調,確保每個新護士在上崗前都能認識到基礎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護理意識,在入科后由帶教老師負責進行流程的說明和指導,確保在上崗前能夠熟練按照流程進行護理。每個護理班組要安排資深護師負責指導工作,確保護理操作的安全性。護士長要發揮帶頭作用,積極參與基礎護理工作,以言傳身教的形式感染和激勵護士,提高護士對基礎護理的熱情和動力。定期進行階段總結,分析該階段中基礎護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對優秀的護士提出表揚,進一步激發護士對基礎護理工作的熱情。
1.3評價方法
分別抽取基礎護理流程優化前后的ICU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醫院感染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結果顯示,優化前ICU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為84.18%,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1.25%,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為92.50%。優化后ICU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1.41%,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1.21%,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為97.78%。兩組數據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3.1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基礎
基礎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基礎護理流程的優化,護士的專業能力得以體現,能夠更好的服務患者,科學的工作流程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效率,減少護理差錯。通過基礎護理流程的優化,強化了護士對基礎護理的重視,同時也加強了護士對患者病情的觀察,確保護士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從而做出應對措施。
3.2減少了醫院感染發生率
基礎護理流程的優化有效避免了護理操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確保了無菌操作規程、消毒隔離制度的研制執行,避免了患者交叉感染,從而控制了醫院感染的發生。
3.3改善了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是對護理工作最客觀的評價,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往往代表了護理工作質量的優劣。通過基礎護理流程的優化,護理工作質量顯著提高,大夜班護士的工作量減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護理服務中,雙人查對的制度也體現了對患者安全的重視,獲得了患者的認可。
4結語
優化基礎護理流程,能夠有效改善ICU優質護理服務質量,提高了ICU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降低了醫院感染發生率,改善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邱麗紅.優化ICU基礎護理流程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7):590-592.
[2]蒯莉.優化護理流程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中外醫療,2012,31(24):117-118.
[3]魏雪銀,溫小連,黃瓊,等.優化ICU基礎護理流程在創建優質護理服務中的作用[J].醫藥前沿,2012,2(11):271-272.
【關鍵詞】舒適護理;ICU患者;心理狀態;護理滿意率
ICU是近年來臨床開展的為重癥患者提供全面護理和監護的加強護理病房。該病房根據醫療護理專業的發展,采取最新的、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新型的管理體制來完成對重癥患者的綜合護理,實現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因ICU患者為重癥患者,均存在緊張、焦慮等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影響其對護理的依從性和臨床療效[1]。臨床上使用舒適護理對ICU患者進行護理,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身體痛苦,而且可以改善其心理狀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我院對舒適護理在ICU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現簡介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間進行ICU護理的3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基本資料:①觀察組:男12例,女6例;年齡8-78歲,平均56.8±4.6歲。②對照組:男13例,女5例;年齡9-76歲,平均57.2±4.9歲。患者均已脫離生命危險,病情穩定,神志清醒,且預測生存時間3個月以上。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ICU重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常規的臨床基礎護理和針對急危重癥病情的對癥護理。
1.2.2觀察組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舒適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舒適護理: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等,并對造成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如向患者介紹病情,治愈率及預后等相關知識,使之樹立信心;介紹我院及主治醫師的醫療水平,使患者消除焦慮和恐懼,積極樂觀地參與治療。②環境舒適護理:在保持干凈整潔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喜好,對病房進行布置和裝飾。室溫維持在22-25℃,濕度維持在60%-70%,定時通風,確保空氣清新。③睡眠舒適護理:因疾病痛苦、心理壓力等因素導致部分患者失眠,護理人員要重視對其進行睡眠舒適護理。保持病房安靜,夜間查房或護理操作動作要輕柔;對于嚴重失眠者,給予定量藥物,使患者保持良好睡眠[2]。④特殊患者的舒適護理:對于部分處于經期的女性患者,伴有精神障礙的患者,年齡過小或過大存在溝通障礙等特殊患者,均根據具體情況充分考慮其舒適程度,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3觀察指標①心理狀態:使用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狀態進行評價。②護理滿意率: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率進行調查,將其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評價[3]。
1.4數據處理患者心理狀態及護理滿意率等數據均采用(χ±s)表示,并用SPSS15.2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當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狀態較護理前明顯好轉,組間比較優于對照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舒適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改善護理設施,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采取整體的、創造性的、個性化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從而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多個層面的舒適度,進而提高護理依從性及護理滿意率[4]。ICU患者因病情較重,對病情缺乏了解等諸多因素影響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了其舒適度,這也是導致臨床護患糾紛的主要原因。所以對ICU患者使用舒適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我院對ICU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在進行心理舒適護理、環境舒適護理、睡眠舒適護理的基礎上,并對特殊患者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舒適護理,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護理效果,使進行舒適護理的患者護理滿意率高達94.4%,患者的心理狀態較護理前有顯著改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能夠顯著改善ICU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護理滿意率,從而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護理依從性,是目前較為理想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岳變英,陳麗,彭寅旭.舒適護理在ICU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22(04):128-129.
[2]何蕾,陳連芳,侯麗,等.舒適護理在ICU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08):1327-1328.
給予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ICU轉出后護理干預時應在臨床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采取康復護理干預,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情況。本文就此問題對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ICU轉出后的康復護理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7月間的顱腦損傷重癥監護病房患者96例,隨機分為兩組。所選顱腦損傷患者均成功脫離呼吸機治療轉出重癥監護病房,且在入科時未封管,患者的肺部感染情況均處于恢復期。
對照組中48例顱腦損傷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其年齡段在20歲至歲59間,平均年齡為(36.9±11.5)歲,男性32例,女性16例。其中腦挫傷患者9例,迷茫性軸索損傷患者9例,顱內血腫患者18例,原發性腦干傷患者12例,其中25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療,23例患者采取開顱手術治療。觀察組中48例顱腦損傷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其年齡段在20歲至歲59間,平均年齡為(37.8±11.2)歲,男性31例,女性17例。其中腦挫傷患者10例,迷茫性軸索損傷患者10例,顱內血腫患者18例,原發性腦干傷患者10例,其中28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療,20例患者采取開顱手術治療。兩組顱腦損傷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手術方式及疾病情況等均無顯著性臨床差異,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兩組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轉出ICU后給予相應臨川護理干預,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藥物、飲食等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于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疾病
情況采取相應康復護理干預。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GCS、MMSE(即簡明智力狀態)及MBI(即改良巴氏指數)水平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其中神志障礙患者的MBI及MMSE水平為0。若患者體溫正常,經X線檢查結果可知患者肺部感染吸收,且肺部?音消失,則判定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治愈。
其次應對患者的神經系統進行相應康復護理。第一,通過采取氣壓治療及肢體肌肉電刺激治療,有效防止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及深靜脈血栓情況。同時根據患者具體疾病情況給予早期高壓氧治療。第二,患者于入科后進行吞咽能力評估,盡早進行鼻飼管拔除,積極給予患者營養支持[5]。另一方面,應對患者進行早期吞咽能力訓練,達到早期拔除鼻飼管的目的。
【關鍵詞】 icu 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0年1月-2010年10月ICU病房60例感染患者,同時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衛生部醫政司所制定的《住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診斷標準[2],同時對未按照本次研究規定執行者給予排除。查閱60例感染患者病歷資料后發現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28-85歲、平均(67.00±1.00)歲,伴隨疾病分類:慢性支氣管炎40例、占66.67%,糖尿病13例、占21.67%,高血壓15例、占25.00%,營養不良19例、占31.67%,腫瘤20例、占33.33%,腦梗死16例、占26.67%,腦出血8例、占13.33%,冠心病19例、占31.37%,心肌梗死6例、占10.00%。
1.2研究方法回顧性觀察與分析60例感染患者病歷資料,同時對患者姓名、年齡、伴隨疾病、感染原因、受累系統、病菌培養以及護理方法等進行詳細記錄,同時由專人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然后對其結果進行分析。
1.3 護理方法在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給予抗生素治療基礎上,給予綜合性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基礎護理(如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吸氧護理等)、呼吸道管理(如清除氣道分泌物、暢通呼吸道等)、皮膚護理、輸液護理、胃管護理及各種管道的護理等。
1.4 護理效果評估標準[3]根據《護理學基礎》將其護理效果分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以上護理效果評定均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2.160例患者感染系統觀察結果見表1所示。
表160例患者感染系統觀察(n,%)
注:同一患者會存在不同系統感染,且呼吸系統感染與其他感染系統相比X2=20.05,p=0.035
2.260例感染患者護理效果見表2所示。
表260例感染患者護理效果(n,%)
注:經過護理后患者總有效率與無效率相比X2=26.54,p=0.021
3分析
ICU病房作為感染風險較高的科室之一,常常具有高風險、風險不確定以及病情復雜等特點,所以該特點也常常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中,再加上ICU病房設備較多且各種護理操作復雜、繁多,因此也常常導致ICU病房感染機率大為增加,鑒于此種情況,我們認為加強ICU病房感染情況及其護理措施的研究對預防感染和積極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至關重要。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ICU病房感染以呼吸系統感染最為常見(從表1中可知且p
參考文獻
[1]譚玲玲,雷莉萍,雷歡梅.加強重癥監護病房管理對控制醫院感染的影響分析[J].新醫學學刊,2008,5( 5 ):813-814.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857-01
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類危重患者集中治療、監測的特殊病房,需要一批高素質及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對危重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密切監測和連續的治療與護理。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增加、護理模式的轉變、醫療體制改革的全面實施以及各種新的護理技術和設施的使用,護理工作的內容和范圍都在不斷變化,臨床護理工作量不斷增加。現將護理工作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如下。
1 ICU病人疾病嚴重程度與護理工作量的相關性分析
ICU是危重癥患者的集中地,研究表明[1]不同特征患者其護理工作量也有所不同,對護理人員各方面要求也很高。ICU患者病情重,變化快,醫療干預措施多,護理工作量也相對較大。我國的護士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治療性護理,尤其是昏迷、呼吸科、意識障礙或頭顱手術患者,病情變化快給予機械通氣的頻率及次數較多、吸痰、呼吸機管路護理等占據了護士大部分時間,同時,由于各種治療手段的干預限制,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或缺失,用于生活護理的工作量也會增加。隨著入住ICU時間的延長,患者的護理工作量隨其病情的加重會逐漸增加。部分患者大多無法接受手術治療,保守療法又無法較快去除病因,因此病程較長[2],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其病情逐漸加重,各種侵入性操作和支持治療導致的醫院感染、繼發性疾病成為危害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其治療護理難度較大,護士工作量必然增加。
2 ICU病人意識程度與護理工作量的相關性分析
ICU工作中基礎護理工作占較大的比例,ICU病人因有各種監護儀器及導管而不能自行活動,病人床上活動大多由護士協助。同時患者自理能力差,生活護理相對較多,護理工作相對繁重。而清醒病人基礎護理工作量明顯低于昏迷病人。清醒病人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自理活動,例如刷牙,進食進水,床上活動等,有利于病人自理能力的恢復,向正常人過渡。昏迷患者的基礎工作量相對較大,必須全部由護士完成,且有的操作比如協助翻身、洗頭擦身,人工氣道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等需2人甚至以上同時操作,更占據了護理大量的時間,與國外報道[3]一致。
3 ICU病人不同轉歸方式與護理工作量的相關性分析
預后不良的患者護理工作量顯著多于預后較好的患者。一般而言,患者瀕死前,各種特殊治療、搶救以及與其相關的檢驗、輸液、處置等救治措施較多,其護理工作量亦相應增加,加之某些患者病情反復變化,搶救次數的增加更增加了護理工作量[4]。死亡病人的平均每天的護理工作量顯著高于好轉病人的護理工作量[5]。
4 ICU病人不同治療方案與護理工作量的相關性分析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護理工作技術要求也隨之提高,并不僅限于發藥輸液等基本操作。ICU患者的治療方案逐漸多樣化,護理操作項目也逐漸增多。多種新業務新技術的廣泛開展,新儀器、新設備的更新應用,如胸外科使用振動牌痰機進行肺部體療,床邊血濾機的使用,支氣管顯微鏡進行深部排痰,大多需要護士來完成具體的操作、配合操作或清潔處理,使護士工作量增加。手術患者工作量低于非手術患者,其原因可能:ICU已提前獲得手術患者必要的信息,因此有足夠時間進行準備,患者被送至ICU時,大部分病情處于穩定狀態,且ICU醫護人員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危險和病情變化有所預防和準備,隨著患者清醒以及循環功能、呼吸功能的恢復,出血、栓塞等各種危險因素的減少,護理工作量就會隨之減少。而非手術患者轉入ICU時病情多復雜,伴隨呼吸、循環等多系統功能方面問題,患者需要進行各種檢查以及獲得呼吸、循環等系統的支持,護士必須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隨時準備搶救患者的生命,因此伴隨的藥物、物品、儀器設備的準備和各種急救技術的實施,護士工作量必然增加。護理服務范圍的擴大,護理模式的轉變,要求護士不但要完成醫囑以內的各種治療任務,還要求護士積極開展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等。
5 ICU病人不同住院時期與護理工作量的相關性分析
不同的入住ICU時間段所需要的護理工作量不同。病人入住ICU當日的護理工作量與次日和最后一日相比,有顯著差異[4],這一結果與國外研究一致[6]。病人入住ICU當日大多是病情危重、生命垂危,需要較多的監護措施,如各種監護儀、呼吸機、引流裝置的連接和觀察等,而即將離開ICU的患者,由于病情好轉需要撤去各種非必須的儀器與搶救、治療設備,還要將病人送回其所屬病房,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工作量.。
ICU的護理質量是危重患者能否救治成功的直接影響因素,能體現醫院的救治水平[7]。國外研究顯示,護理人力配置與護理質量及醫院效率密切相關,護理人力的配置方法大都根據護理工作量來決定,護理工作量的計算是護士人力配置的基礎[8]。護理管理者應該根據護理工作量合理安排各班次護理人員,以保證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櫻.ICU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護理工作量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0):26-27.
[2] 郭浩然.綜合醫院臨床科室平均住院日合理計算的探討[J].中國醫院統計,2002,9(3):167-168.
[3] Miranda DR,deRijk A,SchaufeIi w. Simplifi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rm The Tiss-28 items-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study[J].Crit Care Med,1996,24:64-73.
[4] 蘇蘭若,沙麗.護理活動評估量表在ICU護理工作量調查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22(9):2329-2331.
[5] 沙麗,蘇蘭若.應用護理活動評估量表對ICU護理工作量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7):591-594.
[6] 彭剛藝.廣東省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4,4(2):15-19.
【關鍵詞】ICU;護士;培養
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建設是現代醫院的重要任務,它集中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技術力量和先進的現代化醫療監測儀器和設備,對病情進行連續床邊觀察,隨時根據病情變化做出相應的處理決策,從而達到挽救瀕死患者生命,使病情趨于正常穩定。ICU護理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危重病人搶救的成功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傷殘率和死亡率。
1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
培養護士正確的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一名護士,應該熱愛護理事業,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遵守法律法規、《護士條例》的相關規定、醫院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工作態度端正,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較高的慎獨修養,對病人要有愛心,同情心和責任心。服從調遣,努力克服困難,把病人的生命和痛苦看得高于一切,把病人的早日康復當成自己的首要任務。作為ICU護士,很多具體操作和工作職責,常常是無人監督之下獨立進行的,如觀察病情的細致與否,無菌操作的嚴格與否,執行治療的準確與否,都要靠護士慎獨的修養去完成,即使有一點細小的缺點和粗心,自己也應受到良心的譴責,自覺地糾正和改正。
2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
2.1ICU護士要強化“三基”知識的訓練,熟練掌握基礎護理學的護理項目和操作規范,科學地做好基礎護理,及時準確地書寫護理文書。
2.2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提高專科護理技術。人人普及心肺復蘇術、呼吸機、除顫儀、心電圖機的操作流程,熟練掌握各項搶救技術,胸外按壓、氣管插管、吸痰、簡易呼吸器的使用,掌握危重患者的搶救配合技術。加強疾病護理常規的學習,熟悉常見操作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應對措施。對各種儀器能進行日常保養,對每個病人的病情“八知道”了如指掌,根據病情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處理。認真學習《溝通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嚴格按規章執行。積極參與醫生查房、專家會診、死亡病歷討論,不斷提高搶救成功率。要求ICU護士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知識的知曉程度不低于主管醫生,且比醫生更勝一籌,要全面掌握該疾病的所有護理常規,并付諸于行動。
2.3加強對院感知識的培訓,ICU作為一個特殊的病房單元,病人病情重,抵抗力低,護士時刻守護床旁,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既是對病人的保護,也是對護士自身健康的重視。培養護士嚴格的無菌觀念、手衛生觀念至關重要。遵守ICU消毒隔離規范,對各種侵入性操作相關感染進行目標性監測及預防,使ICU的院感發生率控制在最低。
3相關專業素質的培養
3.1高度的責任心ICU收治的患者都很危重,且瞬息萬變,護士在崗時一定要思想高度集中。完全熟悉每位患者的病情,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執行各種治療和護理措施,嚴防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一絲不茍、按時按量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對有些煩躁或有自殺傾向的病人,更要高度警惕,切實保證患者的安全。
3.2細致的觀察力尤其是某些神志不清、極度虛弱或因治療措施不能表達自己不適的患者,護士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通過對病人各方面情況的觀察,及時發現病人的生理、心理變化,為及時診斷、治療、護理提供重要依據。如觀察到瞳孔不等大提示腦疝,觀察到患者滿頭大汗可能是低血糖反應,引流液顏色變紅、速度加快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搶救病人分秒必爭,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抓住搶救時機,可最大程度挽回患者的生命。
3.3敏銳的分析能力分析、判斷能力需要豐富的基礎知識賀和臨床經驗為基礎,任何疾病總是在發展變化的,并無固定模式,要利用學到的知識作出準確判定,并積極處理。
3.4培養沉著、穩重的性格ICU病室是危重病人聚集的場所,護士的表情、言行和態度,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心理活動。在遇病情變化或重大搶救時,護士一定要沉著、冷靜、忙而不亂、有條不紊,使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5心理素質的培養現代護士工作節奏快,社會、家庭壓力都很大,調整心態非常重要。以正常、平穩的心態去適應社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滿足護理事業對自己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人生態度。以自己的良好心態影響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3.6培養真誠的同情心入住ICU的病人無親人陪伴,環境的生疏,對自身疾病的擔憂往往讓他們悲觀、無助。護士要有愛心,多關心他們,盡可能多一些問候,多一些安慰,使患者得到安全感、親切感。
3.7培養溝通技巧ICU護士與病人、家屬、醫生接觸頻繁,有效的溝通和談話技巧可大大提高對護士的滿意度,減少不必要的糾紛發生。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ICU護士言語的一時疏忽,可能給病人造成誤解。得體的言語會讓病人覺得真誠、可信。
4加強護士安全意識的培養
定期對ICU護士進行護理安全警示教育,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讓護士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風險性。同時對ICU護士進行自我保護教育,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鼓勵護士主動報告工作中的差錯、漏洞,并分析發生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改正措施,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5身體素質的重視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ICU工作量重,心理壓力大,要求護士24小時床旁守護,護士要有充沛的體力,旺盛的精力,才能在崗位上大顯身手。因此,平時要注意修養,加強營養,鍛煉身體。
6抓好繼續教育,提高工作積極性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護理; 人力資源
是各類危重患者集中治療、監護的特殊場所,工作量大,治療手段繁多,操作技術復雜,知識更新快,設備現代化,其組織結構和管理有其特殊性,對護理人員的配置要求明顯高于其它科室,護理人員的配備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護理質量。
1國外ICU護理人力資源分配情況
英國危重病協會推薦的疾病嚴重程度分級[1]所要求配備的理想ICU專職護士人數標準:(1)I級(患者能自主呼吸,血流動力學穩定,僅需要一般監測),護士:患者0.5∶1;(2)lI級(所有患者接受機械通氣),護士:患者為1∶1;(3)lI級(患者接受機械通氣,并且需要多個輸液/注射泵進行治療,或有復雜的監測和需要頻繁吸痰)護士:患者為1.5∶1;(4)IV級[除有Ⅲ級情況外,患者同時接受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或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IABP)治療],護士:患者為2∶1。
2國內ICU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足現狀
2.1護理人力資源數量不足: ICU是各類危重患者集中治療、監測的特殊病房。工作量大,治療手段繁多。國內監護室患護比為1∶3~4[2],目前,國內醫院患護比實際為1∶2.5[3],由此可見.ICU護理人員普遍缺編。護理人力數量的不足導致了日均護理工時的急劇上升,不能滿足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需要。
2.2護理隊伍結構不合理:ICU病房具有工作量大、病情緊急、變化快的特點,操作技術復雜,設備現代化,因此要求護理人力整體知識水平普遍較高。而目前ICU護理人員學歷、職稱普遍偏低,職稱結構以護士和護師為主體,主管護師只占少數,而副高職稱以上護理人員則無,護理人才斷層現象在所難免。由此可見,整體知識水平偏低,制約了護理人員素質的提高。
2.3護理隊伍不穩定:由于護理工作繁雜辛苦、夜班多、收入與辛苦程度不成正比、職業風險高、工作壓力大和工作負荷重,客觀上主要是護理職業生涯發展受限,自身發展機會少。與同年資的醫生相比晉升和深造的機會也比較少,護士自我實現的需要得不到充分的體現[4]。跳槽的護士數量逐年增加,造成了護士人力的流動性大,給ICU的護理工作帶來極大影響,降低了ICU成為一個經驗豐富、高效團體的可能性。
3 ICU護理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3.1合理配置護理人員:為了兼顧ICU質量及效益和維護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可依據實際日均護理工時,根據不同病種、疾病危重程度來配置當班護士的人數。配置的護士數量和結構應滿足患者專科和基礎護理需要,并隨著醫療護理的不斷開展而動態地調整。國外醫院病房高、中、初級護理人員配置一般為1∶2∶4,能夠較好地發揮高級護理人員業務指導作用,保證基礎護理工作的落實[5]。國內學者認為理想的職稱結構比為護士30%、護師30%、主管護師30%[6],學歷結構應該以大專、本科學歷為宜。分層次使用護士是提高護理人力利用效度的主要途徑.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合理控制護理人力成本。
3.2優化排班:目前國內外各大醫院都在探索排班模式的改革,其中報道較多的有:(1)彈性排班法[7]:即根據科室每日的工作量排班,每周的上班時間按小時計算,值班制與備班制相結合,并要求護士能隨叫隨到。(2)自我排班法:即指護理人員自己參與排班的一種模式。由護理人員按照科室的排班模式,根據各自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班次。如同職稱的護士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及身體狀況來選擇。
3.3嘗試科內科間的短期調動:例如中心1CU可以與對其利用率較高的幾個科室聯合,設總護士長。總護士長可調動幾個科室的護理人員,特別是當大手術較多時,ICU會短期出現一個病人的高峰期,而普通病房的工作量會相對的減少,此時可派普通病房的護士到ICU幫助,而當有大批病人出1CU時則相反。
3.4優待護理人員,減少人員流失。調查顯示:ICU護理人員的流失量明顯大于其它科室,大量有經驗的護士流失給ICU的護理工作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管理者應考慮:(1)減輕工作強度:采取科學的人員配置,盡量配備先進的設備;(2)改善工作環境:合理布局,減少噪聲來源,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共同協作的工作環境;(3)激發工作動機,適當增加ICU護士的晉升及深造的機會。
3.5聘用文秘和助理護士承擔間接護理項目:護士承擔了大量的間接護理項目和一些非技術性的護理項目,使得護士的勞動強度增大,建議由初級護士承擔低技術性的基礎護理項目;聘用文秘處理護理文書,同時簡化護理文書的記錄方法,避免重復勞動;成立護理臨床支持系統,減少護士外出的時間比如領藥、維修機器、護送患者檢查等。
4ICU護士的培訓與考核
國外重癥護理教育多安排在基礎護理教育結束、獲得護士資格后。一些國家還設立了重癥監護護理教育的專業團體,ICU的護士必須通過嚴格的專業考試和能力測試,取得相應的合格證書(CCN)后才能擔任ICU的工作。目前國內在這些方面均不能與國際接軌,針對此種現狀,首先要建立相應的教學體系,對ICU護士進行常規化教育。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重癥護理教育體系應包括急救技術、急救護理、臨床護理專家的培養以及使用床邊臨床判斷及醫療設備應用等內容[8]。目前國內外較為成功的教育模式有:根據醫院實際建立協會,團體委員會舉辦重癥護理現場表演;建立重癥護理協作網絡;建立國際重癥護理教育互聯網;建立重癥護理圖書館等。同時加強高等護理教育中重癥護理學的份量是解決人力缺乏,提高ICU護理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Tamow-Mordi Wo,Hau C,Warden A,eta1.Hospital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stall workload:a 4-year study in a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J].Lancet,2000.356(9225):185-189
[2]王志紅,周藍妹.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8~9
[3]藍惠蘭,黃惠根,譚杏飛,等.綜合ICU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的探討[J].現代臨床護理,2005,4(1):39
[4]呂冬梅.護理人員人力流失的原因動態管理[J].現代護理,2003,9(11):879~880
[5]Antonazzo E,Scott A,Skatun D,et a1.The labour market for nursing:a review of the labour supply literature[J].Health Economics,2003,12(6):465~478
[6]趙冬梅.護理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衛生經濟,2000,19(2):44-46
【關鍵詞】 ICU感染;護理;預防措施
在國內 ICU醫院感染率比普通病房高 5~10倍[1]。因此,全面了解 ICU的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對降低 ICU醫院感染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 高危因素
1.1 泌尿道感染 國外報道醫院尿路感染占醫院感染的 35 %~50 %,居ICU院內感染第1位。主要原因是ICU患者因疾病影響不能自行排尿,且機體免疫力低下和有易感基礎疾病,導尿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尿管對尿道的機械刺激,使尿道分泌物增多,適宜細菌繁殖和擴散。
1.2 下呼吸道感染 ICU 院內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占45. 31 %,是造成 ICU 患者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ICU 患者病情危重、基礎疾病多,昏迷意識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細菌大量繁殖,隨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吸痰和插留胃管等進入呼吸道。
1.3 病人的易感性 住ICU的危重病人常合并嚴重的基礎疾病,使得機體天然屏障(如皮膚、粘膜)遭到破壞、機體抵抗力下降而致醫院感染。
1.4 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 ICU 病人常留置動、靜脈置管、漂浮導管等,以便快速輸血、輸液、 用藥或進行血流動力學方面的監測,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置氣管導管行人工通氣,輔助呼吸,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或鼻飼流質,留置尿管以便準確記錄每小時尿量,體液及傷口置入各種引流管道,以便引流。這些置入管道使病人皮膚、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機制被破壞,從而成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門戶,易于感染。
1.5 胃腸道感染 國內 I CU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6 .7%,其中消化道感染占 0.3%~0.7%[2]監護室的昏迷患者需要鼻飼,此時如果護士手部的清洗不干凈、鼻飼食物太涼,或者監護室氣溫較高引起食物變質以及食物污染等均可引起胃腸道感染。
2 預防對策
2.1 提高對院內感染護理干預的認識。消毒、 滅菌、 無菌技術、 隔離及效果檢測等,都貫穿于護理的全過程。因此有必要加強護理人員院內感染專業知識和消毒隔離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強化醫護人員醫德教育,從而提高控制院內感染的整體業務水平。
2.2 加強衛生清潔和空氣消毒 加強 ICU 環境衛生清潔和空氣消毒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監護室每日以 0. 1 %過氧乙酸拖地、 擦拭床頭、桌、椅。已滅菌的物品與未滅菌物品要分開放置,過期滅菌物品要重新滅菌后方可使用。室內溫度應控制在 18~24 ℃,濕度 50 %~60 % ,使用簡易層流凈化裝置凈化空氣。
2.3 針對患者的對策 加強日常基礎護理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膚、臥位、肢體功能、飲食及各種管理道的護理,避免感染經由各種可能的途徑人侵。同時加強患者營養、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對于清醒患者,注意做好心里護理,使其保持良好心態,以增強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2.4 嚴格限制不潔人員進入 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從事 ICU 工作,要制定門衛制度,專人負責門衛,絕對禁止無關人員出入監護室,入室者要嚴格在指定的位置換鞋。參觀者須經醫務科批準,并與監護室負責人聯系,取得同意后方可進入。進入前套上經高壓滅菌過的鞋套,所有進出的人員都應穿戴清潔衣、帽。
2.5 控制醫療廢棄物的處理環節 針對治療和護理時產生的體液和組織廢棄物,我們應當在 ICU 中配備有專用的廢物收集袋,將醫療廢棄物進行專門收集、運輸和處置。
2.6 下呼吸道感染的護理干預措施 接觸呼吸道分泌物、 呼吸道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后認真洗手,不同患者使用過的氧氣面罩及氧氣導管必須更換。應積極設法促進患者排痰,加強口腔護理,防止病原菌的定植吸入。
2.7 防止泌尿道感染的護理干預措施 嚴格掌握導尿和留置導尿的適應征,使用質軟、 口徑合適的硅質導尿管、鍍銀及導尿管表面攙和銀離子的。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時間;保持集尿系統密閉;需取尿標本做檢查時,應用無菌方法從集尿袋中獲取尿液;妥善固定導尿管;護理中要防止尿液逆流;針對外源性感染,應禁止膀胱沖洗。
2.8 防止血管內導管感染的護理措施 動靜脈置管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導管應選擇適當位置安放。給藥系統必須保持密閉,每天檢查皮膚穿刺部位,導管皮膚入口處以碘伏消毒,覆蓋無菌紗布,更換敷料時應記錄更換日期、 置管時間及責任人。保持導管連接緊密;注意插管外口保持無菌,局部消毒。動脈導管及中心靜脈導管應 4 小時更換 1 次,外周血管導管每 3 天更換1 次,靜脈給藥每隔48 小時更換1 次。一旦出現感染應先做細菌培養,盡快更換包括導管在內的整個系統。
2.9 配合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預防獲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藥菌株傳播的重要措施之一。護士應掌握合理用藥知識,注意觀察患者病情和藥物使用后反應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及時采集好各個標本,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建議醫生停藥或換藥。
3 結語
重癥監護室環境特殊,危重患者密集,醫護人員肩負著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的使命,必須提高消毒隔離意識,嚴格執行操作規范,醫院感染職能科室也要強化監督、 監測、 檢查力度,進一步落實清潔、 消毒、 隔離措施,以提高危重癥患者的醫療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徐麗華 ,錢培芬.重癥護理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8: 26 - 33 .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