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的核心任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核心 語感 指導 實踐 訓練 積累 誦讀 分析
語感即語言感受,是讀者對語言表達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種語文素養,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的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能力,是在長期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形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比較直接、迅速、敏銳的領會和領悟能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葉圣陶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就是對語文的銳敏感覺。”呂淑湘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語感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成為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語文能力不是別的,就是指語感。由此看來,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感,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自然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語感,必須將語感知識化、技能化,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進行語感實踐和語感訓練。訓練,一方面是教師的指導――“訓”,一方面是學生的實踐――“練”。教師的“訓”要靠學生的“練”來實踐,學生的“練”要靠教師的“訓”來指導。這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既要強化學生的語感實踐,又要加強對學生語感實踐的指導。
語感是自己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要靠學生自己的實踐獲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使學生養成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習慣。葉圣陶說:“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學生自身的語感實踐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要想將學生的語感實踐落到實處,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指導工作。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語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積累語言文字材料和語言文字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多看多記則是積累豐富語言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培養語感的不二法門。多看,既要看書又要看生活。現代教學觀認為:教材不是學習的唯一憑借,應該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現在的中學生,學業負擔重,接觸社會與生活較少。除課本之外,能大量閱讀博覽群書的人實在不多,能大量閱讀經典的更是寥寥無幾。學生缺少了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語感能力自然就無從提高。該記而沒有記住的東西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學常識、成語、典故等的了解和掌握太少,少得可憐,令人寒心。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篇目本就不多,但在語文教學中還常被忽略。對豐富的語言材料連最起碼的記憶也談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觀察和積累是培養語感最基礎的一步。多寫,即勤寫。要鼓勵學生多動手,越寫越熟,熟極了才能隨心所欲。教師可督促學生寫日記、周記、讀書筆記等,或辦黑板報、手抄報、墻報等。寫的時候,堅持以正確的語感為前提,講究文氣,便于聽讀,還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語言念一念、聽一聽。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入耳,就得修改。多寫多念多改,作文進步就快,語感能力就強。這樣,文章上口入耳,語言規章和表達習慣就會變成“熟套”,敏銳的語感自然會形成。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吟詠積累的語言材料,感知語言的神妙。多讀、熟讀,讀后深思,一定能有效的激發語感。重復是學習之母。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來也會吟”,便是對誦讀功效的評價,實在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因為“讀”的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通過誦讀,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整體感知和層次感悟能力都會得到培養和提高。朱作仁說:“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生命。”我們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感悟時,應該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而且是不同學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誦讀、吟詠是語感培養的基礎。只有引導學生有語調語氣、有節奏、有感情、全身心投入的去誦讀,在誦讀中接收、積累有關的語言材料,儲存語言的表象材料,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語感能力才能逐步增強。學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感悟語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良好的語感才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培養學生語感要提倡學生出聲朗讀,同時還要加強默讀指導,從而加快閱讀速度,提高閱讀質量,這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良好途徑。
再次,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口語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成為能言善辯之人,進而增強學生語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加學生說話的機會,把口語訓練納入教學軌道。課堂上應避免教師的“一言堂”格局出現,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學生。一般教師對于學生,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語文教師對于學生卻應該知有不言,言有不盡,點到為止,給學生留出想象的空間和活動的時間。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形式進行說話訓練,如口頭復述、口頭回答、口頭作文、改編課文、擴展語段等,通過各種形式訓練學生說話。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外活動進行說話訓練,如開展演講、經驗交流、記者訪談、專題報告等多種語文活動,以指導學生多說。同時,要求學生說得上口入耳,言之有物,說得準確、鮮明、生動、簡明、連貫、得體。正如葉圣陶所說:“無論如何不說一句不完整的話,說一句一定要表達一個意思。”
最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語感分析。文學作品不同于自然科學,語言文字不僅具有字面意義,而且還有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的高情遠韻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不可言,這種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教師可以憑借豐富的語言積累和文學積淀引導學生反復推敲、揣摩,領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隱含信息,從而形成敏銳而準確的理解和鑒別語言的能力,獲得深刻的理性認識和使用語言的感性經驗。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的方式有:
其一:依據語境推敲語言內涵。語境是個別語言賴于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語”的集合語言,它對語感起直接作用,且包孕著語感。語境確定了語義,只要依據語境進入角色,就能解讀蘊藉極深的隱含意義。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這對偏正詞組在語言形式上是互文,意思是“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屠戮婦嬰懲創學生的武功偉績”,因而應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而不能當作兩個事件對比去看待。根據上下文脈判斷,其中“屠戮婦嬰懲創學生”無疑指的是劉和珍等女學生的遇難,“武功偉績”是對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的極大諷刺,表現了作者對帝國主義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結屠殺中國人民的極度憤慨。只有在具體語境提示下,通過揣摩品味,才能領悟其用法用意。
其二,巧借經驗,類推語言意蘊。語感分析的最大難點是把握語言的隱含信息。葉老認為敏銳的語感總是和生活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學生應能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走進作者的心靈。比如,當我們讀到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涼了――”這別有韻味的一聲嘆息時,如果不能聯系生活經驗去體味,就難以領悟“了”字的所蘊含的豐富情韻。
關鍵詞:深度信念網絡;多任務學習;人臉識別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7-0165-04
Abstract:Aiming at improving face recognition rate, this paper introduces multi-task learning mechanism, constructing multi-task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in output layer of deep belief network. Related tasks using multiple parallel processing enables the classifier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put terminal,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lassifier. And through multiple related tasks weight competition ,the impact of over-fitting classifier is reduc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ep belief network learning classifier constructed multi-task, with respect to single-task learning, the multi-task learning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Key words:deep belief network; multi-task learning; face recognition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智能系統,如圖片自動歸檔系統、身份驗證系統等。人臉識別也成為機器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研究熱點。
深度信念網絡(Deep Belief Network, DBN)作為一種特殊的人工神經網絡其具有良好的特征提取能力,它通過無監督的預訓練和有監督的微調獲得較好的網絡權值,逐層地對特征進行抽取,進而獲得較好特征。文獻[1]利用了DBN優異的特征表示能力,在圖像識別問題中得到了較好的識別率。
多任務學習是一種打破傳統研究觀念的研究方法,利用在多個相關任務并行處理過程中權值共享可以提高系統的泛化能力特性,進而可以解決因樣本相對不足而造成的分類器泛化能力不強的問題。在神經網絡中引入多任務學習機制,可以利用多個相關任務的權值共享來減弱過擬合對神經網絡的影響。文獻[2]將深度信念網絡與多任務學習結合用于表情識別獲得了較好的效果。文獻[3]提出了一種基于多任務學習的人臉方法也獲得了較好的識別效果,提高了圖像識別的精度,文獻[4,5]將多任務學習應用在圖像分類中,文獻[6,7]將多任務學習與神經網絡結合應用于分類問題都取得不錯的效果。
針對如何提高人臉識別率的問題,本文利用深度信念網絡提取圖像特征并在DBN輸出層構建有監督多任務學習分類器對人臉圖像進行識別,提高了人臉識別的精度。
1 深度信念網絡與多任務學習
1.1 RBM受限玻爾茲曼機
受限玻爾茲曼機(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RBM)為兩層隨機網絡結構,RBM的兩層分別為可視層(v層)與隱含層(h層),可視層與隱含層之間的連接為全連接,隱含層與可視層層內均無連接,v層偏置為b, h層偏置為c,其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Roux等人證明了只要h層節點足夠多,RBM能夠擬合任意離散分布[8]。RBM網絡結構中隱含層為二值變量,可視層為二值變量或者[0 1]之間的數值。假設隱含層有m個節點,可視層有n個節點,對于一組狀態(v, h),RBM系統具備的能量定義為:
公式中參數vi表示可視層第i個節點狀態,參數hj則表示隱含層第j個節點的狀態。[θ]為RBM結構參數,即[θ]={Wij,bi ,cj }。當[θ]確定時,得到RBM結構基于(v,h)狀態的概率p為:
Z([θ])為歸一化項。由RBM網絡層間全連接層內無連接結構特性可知,當可視層節點值給定時各隱含層節點之間激活概率相互獨立,由網絡的對稱性可知,當隱含層節點值給定時,RBM網絡的可視層節點之間激活概率相互獨立。第i個可視層節點的激活概率p(vi=1|h,[θ])可由公式得出,第j個隱含層節點的激活概率p(hj=1|h,[θ])可由公式得出。
公式(4)和(5)中sigmoid(x)為激活函數,其公式為sigmoid(x)=1/1+e-x。由上述公式可以得出RBM對于觀測數據v的概率分布如公式(6)。
為確定該分布,需要調節參數[θ]即調節W,b,c。可以利用對比散度(Contrastive Divergence, CD)算法對訓練樣本M進行訓練,訓練RBM模型的過程中采用訓練公式(7)-(2)進行訓練。其中[v(0)=M],[α] 為學習速率。
大量實驗證明RBM網絡是一種有效的特征提取機制,堆疊多個RBM組成網絡能夠在大部分分類和特征學習中提取更加抽象的特征,經過無監督的預訓練與有監督的全局微調后可以得到較優化網絡模型。
1.2 DBN深度信念網絡
自Hinton[9]等人在神經網絡的基礎上提出深度信念網絡以來,DBN在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DBN作為一種概率生成模型在特征提取及分類問題上均表現出良好的性能。經典深度信念網絡由若干層受限玻爾茲曼機及輸出層組合而成,以包含兩個RBM的DBN網絡為例進行說明,其模型結構如圖2所示。在深度信念網絡中,RBM層訓練屬于無監督訓練過程,其利用對比散度方法進行逐層貪婪預訓練,每一層的訓練結果作為下一層的輸入,頂層為有監督訓練模型。本文利用經典DBN網絡進行實驗,在預訓練完成后再實現對DBN網絡整體的權值進行微調。
實驗中輸入為多維圖像像素數據,輸入數據與第一層隱含層構成RBM網絡進行訓練,訓練過程采用CD算法進行逐層訓練。當第一層訓練完成后,將產生的參數W0作為固定參數輸入第二層RBM中進行訓練,依此順序進行逐層訓練直至訓練出頂層RBM網絡參數完成預訓練,并將所得參數輸入到下一層進行有監督的訓練并利用誤差反向傳播算法對整體網絡權值進行微調,進而增加整體網絡模型的準確性和各層間聯系程度。
1.3 多任務學習
多任務學習最早由Caruana提出[10],多任務學習打破傳統任務分而治之的思想,對多個相關任務進行并行訓練能夠考慮到相關任務之間的聯系,提高輸入相關信息的獲取量,進而可以解決因樣本相對不足而造成的分類器泛化能力不強的問題。并可以通過多個相關任務之間的權值共享進而提高網絡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時多個任務的權值進行競爭能夠有效抑制模型的過擬合程度,提高模型的識別精度,多任務學習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
本文在輸入端輸入多個任務訓練數據,需要說明的是一個整體數據中包含多任務信息而非分別輸入三個任務信息,并通過在深度信念網絡的輸出層構建多任務分類器使訓練過程中分類器能夠充分利用多個相關任務所包含的信息,進而來提高人臉的識別的精度。其結構如圖4所示。
2 實驗及結果分析
本文使用的數據集為CMU人臉數據集。因數據集中存在極少幾張圖片損壞,用數據集中同種類別替代。最終數據集中包含640張人臉圖像,圖像信息包括人臉信息,人臉的方向(直,向上,向左,向右),人眼信息(是否佩戴墨鏡)。本次實驗使用數據集中128*120分辨率的圖像。任務1為識別人臉,構造任務2為識別人臉方向,任務3為人眼是否佩戴墨鏡。取數據集中480張為訓練集,160張為測試集進行測試,數據集部分圖像如圖5所示。
3 結束語
深度信念網絡能夠有效提取圖像特征,并通過輸出層進行有效的分類,對深度信念網絡做進一步研究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在DBN網絡中應用多任務學習構建多任務分類器,能夠在樣本相對不多的情況下使分類器同時關注多個相關任務即在訓練過程中多個相關任務權值共享,進而使分類器從輸入端獲取更多的相關信息量,同時可以利用多個相關任務權值競爭減少過擬合對分類器的影響,進而提高對人臉的識別率。
參考文獻:
[1] Liu P, Han S, Meng Z, et al.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via a boosted deep belief network[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4: 1805-1812.
[2] Xia R, Liu Y. Leveraging valence and activation information via multi-task learning for categorical emotion recognition[C].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5: 5301-5305.
[3] 周茜. 基于多任務學習的人臉識別方法[D]. 西北大學, 2013.
[4] 劉成, 彭進業. 基于多任務學習的自然圖像分類研究[J]. 計算機應用研究, 2012, 29(7): 2773-2775.
[5] Ding C, Xu C, Tao D. Multi-task 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J].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5, 24(3): 980-993.
[6] Huang Z, Li J, Siniscalchi S M, et al. Rapid Adaptation for Deep Neural Networks through Multi-Task Learning[C]. Six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15.
[7] Ye Q, Munro P W. Improving a Neural Network Classifier Ensemble with Multi-task Learning[C]. Neural Networks, 2006. IJCNN'06.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IEEE, 2006: 5164-5170.
[8] Le Roux N, Bengio Y. Representational power of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 and deep belief networks[J]. Neural computation, 2008, 20(6): 1631-1649.
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并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教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也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嘗試。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整合的嘗試,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越來越成為學者研究和探討的重點和熱點。
1 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概述
英語課程的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至今仍舊方興未艾的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它因為將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而備受推崇,在實踐教學中具有受眾范圍廣泛、應用操作高效等特點。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參與任務型教學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英語任務型教學整合的內涵,主要基于整合的視角,在原有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通過優勢填補、特色彰顯、細節提升等多種形式,將英語課程自身的特點和要素進行有機聯系,建立起相互聯動和有機循環的課程結構。這種結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具有整體教學的特點。此外,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整合,也具有“工具論”的特點,也即充分借助以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便捷度和高效度,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3 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變革創造了條件,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傳統英語教學的變革。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而言,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理論角度而言,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整合的嘗試本身就是一個理論課題,涵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和初中任務型教學整合兩個話題,這兩個話題在當前的教育領域都是熱門話題。理論上開展研究,尋求突破,將為后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加速英語教學變革創造條件。
從實踐角度而言,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整合能夠實現多贏,既有利于信息技術課程和英語課程的學習,而且能夠在實踐中突破二者在教學上的弊端和痼疾。在初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信息技術、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如果單純孤立地學習信息技術,會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成為軟肋,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同理,英語的學習也是如此。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信息技術特有的聲情并茂的優勢,融入英語任務型教學中,能夠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 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整合的具體途徑和建議措施
4.1 及時轉變理念,培養整合觀點
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整合,在實踐中首先要轉變理念,打破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培養整合觀念。英語與信息技術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在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碰撞。傳統意義上的英語教學,以人教版英語課程為例,基本上是教師教授,學習記憶、理解和簡單對話的層面,難以整合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受到制約。信息技術背景下,如“Will people have robots”,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和學習,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無論如何也描繪不出機器人的形象和作用,難以提供給學生直觀的認知途徑。在介紹“robots”的情境中,為了節省時間并給予學生更好的語言環境,教師可以直接選用網上的機器人視頻放映給學生觀看,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在優化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地參與學習。
4.2 教師素質提升,掌握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整合要求英語教師適應新技術的要求,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學習新的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的知識,能夠順利開展整合教學,將掌握的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教師要勤于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所需的軟件與多媒體技術,并積極自覺地運用網絡獲取最新信息,追蹤英語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不斷創新思路,提高自身素質。比如,在學習教授“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時,教師要對UFO的知識有所了解,在講授時,利用信息技術模擬UFO圖像和動態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揮想象力,激發形象思維。只有如此,才能寄望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條件和多元化的教學背景下,更好地對抽象的英語知識進行學習。
4.3 師生角色定位,各自發揮作用
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整合,要實現師生角色的再定位,使他們發揮出不同的作用。
要做好英語教師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發揮引導和服務的作用,通過優化學習條件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協助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情境;要做好學生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生是學習英語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要掌握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的場景下學習英語,積極參與英語語言訓練,運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習“When was it invented”時,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相關信息,參與課上討論和發言;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要利用網絡更多地了解在中國廣泛開展的體育運動的知識,尤其是“basketball”“football”等,為課上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4 始終貫穿信息化教學探索
信息技術與英語初中任務型教學的整合,貴在自始至終堅持探索與應用。教學實踐中,如在學習“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時,要引導學生準備一個學習課題,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互聯網,對自己選定的課題進行搜索、選擇和分析,結合圖片和音像資料,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便于自主記憶。再如在學習“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時,可以借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放一些比較經典和具有代表性的體育比賽的視頻,讓學生結合課文知識和對話場景,進行模擬、比較和發表看法,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習的效果和針對性。
誠然,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的整合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特有的優勢,將枯燥的英語學習轉變為聲情并茂、色彩變幻的、動態多元的語言學習,滿足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和英語教學的質量,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目標。但是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不能完全代替課堂教學的其他手段和方式。因此,很多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為了顯示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使多媒體技術頻用、亂用,導致多媒體技術運用進入一種誤區。總之,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它有利有弊一面。在課堂上,關注學生,以尊重學生的情感為基礎,注重英語語言的訓練和表達,才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點。
參考文獻
一、教學目的方面
1.數學情境創設偏離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為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有一部分教師教學時,為了情境而情境,甚至出現“博士賣驢,三百字未見驢字”的現象,偏離了教學目標。
2.教學課件偏離使用價值,課件適用性差,重難點不突出。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將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所有材料都盡數羅列,而在使用時,受時間限制,講解只是蜻蜓點水式的一躍而過,而多媒體信息琳瑯滿目的程度又令人頭昏目眩。例如:三年級數學行程問題,教師花大量時間展示了諸如交通工具的行駛、運動員的賽跑、小朋友的相互追趕嬉戲等鏡頭。課件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許多內容與教學無關,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偏離了教學的中心。
3.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忽視態度、價值觀的培育。在教學設計時,整合的目標不僅要包括知識,更要包括能力、素質等方面。敏銳的思維、堅定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同淵博的知識一樣,是現代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們理應成為教師研究的重要內容。在人教版信息技術第三冊第9課網上搜索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主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學生通過努力,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但欣喜之余,我們應當看到,小學生好奇心強,善于模仿,缺乏鑒別能力和自制力,在這個五花八門的網絡里難免會接觸到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如果缺乏教師的監控和管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給學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二、教學內容方面
1.對單一資源過分依賴,而忽視其他教學資源。網絡資源非常豐富,但它不是唯一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資源可以利用。如教科書、圖書報刊、影視廣播、戲劇表演、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
2.低水平資源重復建設,優秀資源不能共享。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根本就不加選擇,只要是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材料都盡數羅列,而由于課時的限制,在利用課件講解時,卻只能點到為止。課件制作過程中的低水平資源重復建設,優秀資源不能共享,使得運用這樣的課件進行教學,極易導致學生視覺、聽覺疲勞,思維訓練也不足,不良后果尤其突出。
3.學科教材內容存在嚴重的條塊分割。現行教材中學習知識的總量過大,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發揮的余地。學科的內容結構不盡合理,數理化過分強調學術性、理論的嚴謹、知識體系的完整,學科知識的內容既難又深。學科教材內容條塊分割嚴重,各學科內容缺乏聯系,難以形成課程整合的知識布局。
三、教學方法方面
1.單一地認為整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學模式。教師采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不理會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結構,不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也不考慮學科特點,無法實現分層次教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涉及的問題太多,如,學科間的差別、資源的性質、教師的素質、學生的水平等。因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按照某一固定模式進行簡單的整合。
2.重活動形式,輕活動效果。教師在設計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時,不僅要準確體現教學重點,更要著力培養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例如,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事先安排好的幾個小組的代表依次在教師主機上演示了組合圖形分割計算的多種方法,課堂上熱熱鬧鬧又有條不紊。然而方法雖多,每種方法的原理卻無人問津,甚至有些做法連聽課教師都有點看不明白。先不論這節課是否有作秀之嫌,光是教學模式就值得商榷。是在講授數學課呢,還是在講授信息技術課?如果是在講授數學課,數學中的知識、方法、能力從何處體現?這樣的教學,重視了學習結果,卻忽略了學習過程;重視了活動形式,卻忽略了活動效果。
3.片面地注重學生與機器對話,忽視了多向互動,削弱了教學中的語言和情感交流的優勢。教學活動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和學生交互活動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強調了學生與多媒體技術的互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學生得出的很多觀點可能是錯的或需要驗證。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師無法發揮引導作用,學生間的協作學習也無從體現。
四、教學觀念方面
1.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整合只是一種手段,就是資源的大量搜集與課件展示。由于教師存在這樣片面的認識,教學時往往用播放多媒體課件代替板書,甚至一堂課從頭至尾都使用課件,教學由以往的教師灌輸變成了電腦灌輸,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依舊未變。通過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模糊的形象是清晰了,但想象、創新的空間也消失了,且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筆者看來,整合并不意味著從網上搜集大量相關資料然后呈現出來,而應該依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有重點地選取相關信息,并經過精心的設計再呈現給學生。
2.片面地認為整合就是要全盤否定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可以演示在實際中難以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如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等,也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具體化和形象化,如動態演示一些變化過程或將一些復雜的變化過程分階段進行演示,從而使學生有效地觀察和理解。事實上,傳統教學方式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如黑板板書的可隨時調整功能,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投影儀的靜態展示功能,等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使用,可能會取得更佳的效果。
3.認為整合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學生活動。這種錯誤觀念把CAI僅僅看做是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變,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是要通過信息技術所創建的理想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因此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對于以計算機或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不能把它們僅僅看做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教具,而應當強調把它們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并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整合的各個環節之中。
五、教師與學生方面
1.課程設計時,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無限夸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現絕對化傾向。在現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同時它也存在對教師主導地位認識的偏差。這些可能導致在實際教學中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
2.教師誤解自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認為整合過程中教師應是課件主要開發者。有些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非常有限,在教學時總需要技術人員保駕護航,導致課堂問題行為層出不窮,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被迫轉移。
3.不能充分重視信息環境下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傳統學習環境相比較,信息技術環境下要求學生有較好的信息素養,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和網絡使用技能,教學中可能使用自主、探究、協作的教與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但是在現實教學中,這一環節往往被弱視了。
關鍵詞:技術融合;產業融合;物流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253-02
一、引言
90年代硅谷以其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成就取得了標志性的地位,那么硅谷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硅谷的成長是通過區域內一系列先進技術的擴散實現的。在硅谷不斷地有相關技術的新產品從現有公司產生,然后又被應用到其他目的,尤其是半導體的發明。這些產品逐漸發展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并且可以通過技術融合去融合傳統產業。因此在硅谷,企業家有能力把很多不同企業間的新發明創新整合運用去形成新的產業和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不是把這些發明創新簡單商業化。從硅谷和它的支持網絡演進過程中可以看出控制著先進技術的企業家是關鍵要素,但同時風險資本家,法律公司,投資銀行和其他服務提供商所組成的支持網絡的發展也對硅谷不斷應用新技術起到了支持和鞏固作用。新興技術不斷應用的物流產業也需要創新型物流人才的支撐和推動,提出物流產業的服務層級。
從歷史考察,正是半導體的發現發明才帶來了半導體產業,正是半導體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產業鏈的縱橫延伸,才成就了硅谷。本文以從產品創新到產業創新、從產業創新到區域創新的縱向集成問題為研究基礎,將物流創新型人才培養微觀范圍從產品創新擴展到企業戰略創新,將中觀范圍從單一產業創新擴展到產業融合下的協同創新。技術創新是物流戰略創新的源動力,重大技術創新在物流產業的擴散導致了物流技術融合,技術融合使物流產業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基礎,并使傳統物流產業間的邊界趨于模糊,進而形成物流產業融合。物流產業融合超越了物流傳統產業邊界,利用產業協同優勢拓展物流企業生存空間。
二、產業融合下的物流創新維度
1.物流技術融合。技術融合來源于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形成了可替代的或相互關聯的技術、生產流程和產品。不同產業間重大技術創新的擴散導致了技術融合。在技術融合影響下不同產業間形成了共同技術基礎。信息時代高技術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廣泛融合就是基于信息技術不同產業技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的結果。技術融合改變了產品市場需求特征,更重要的是給現有產品帶來了新的需求,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市場空間[1]。物流作為生產業,制造業技術創新也對配套物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2.物流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通過相互交叉和滲透形成了基于技術融合基礎上的新產業,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一般發生在有技術或產品的產業關聯性或替代性的不同產業的邊界或交叉處。產業融合一般由技術融合,產品和業務融合,市場融合構成,通過技術創新加強不同產業間企業的相互合作[2]。產業融合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促進傳統產業產品高附加值化和傳統產業裝備現代化的高新技術的滲透融合;第二種是通過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的產業間的延伸融合,這種融合多表現為服務業向農業和工業的延伸和滲透;第三種是把現有各自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同一技術平臺下整合為一個新的整體的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物流的柔程度直接或間接影響了產業融合程度。現代信息技術與各產業融合,加速帶動物流產業的飛速提升,包括物流運行模式、管理方式和人才能力素質的動態變化[3]。
3.產業協同創新。產業協同創新是在區域產業體系內通過產業融合實現資源優化和共享,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產業協同創新有三種模式:在同一區域內融合產業通過融合技術和資源共享實施技術和產品創新的橫向協同創新模式;產業價值鏈上的產業通過前向或后向聯系構建戰略聯盟提供模塊化創新的縱向協同創新模式;發生在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間以提高總體創新績效的混合協同創新模式。總之,產業協同創新可以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改變產品的單一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能力互補以產生更多的協同效益。物流作為近些年新興起來的朝陽產業,在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同樣也需要有創新型的人才的支撐和引領[4]。
三、物流創新型人才的點―線―面集成培養模式
1.技術融合―產業融合―區域創新的集成培養。技術融合使不同產業間的邊界趨于模糊,進而形成產業融合。同時產業融合發展直接推動了產業創新,也是區域集成創新和產業協同創新的發展趨勢,是構建企業戰略創新體系的有效途徑。在產業融合基礎上形成的新產業和新產品已成為企業利潤的新增長點,產業融合也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創新。物流創新型人才需要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多層級視角。
2.物流創新型人才集成培養路徑。信息、計算機、電子和生物技術這些高新技術構成了現代經濟的核心,也助推了物流技術的多元化融合。高新技術正經歷著成本改進的指數增長,并且伴隨著大量知識產權的產生。同時高新技術通過降低不同產業的進入壁壘以允許企業進入新的市場,進而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融合。
可以看出物流產業的高新技術和它們的擴散路徑應該適合區域產業結構,這樣區域可以從把新技術商業化的那些產業和企業中獲取它的動力機制。在社會條件下產生的技術作為一種原始技術可以被企業家用來開公司,被產業用來改進產業競爭力。因此物流技術擴散相比根據技術自身特點的內在形成過程而言更是一種社會形成過程,比如硅谷企業家就是他們產品非常優秀的市場導入者。物流創新型人才未來更是物流行業領先技術的市場導入者。
四、物流創新型人才網絡化培養模式
1.學習能力網絡化。物流本科生學習能力是物流創新型人才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構建學習型人才的前提是提供支持學習和創新的物流學習網絡。基于物流學習網絡的技術和產業演進也受到物流企業、培養院校整體創新能力和區域文化的影響。區域內技術創新、應用和擴散的范圍是由物流學習網絡的范圍決定的。企業、高校、研發機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區域知識資源共同組成區域物流學習網絡。交互性、組織性、集聚性和本地化是區域物流學習網絡的特性。通過合作整合區域內各種知識和技術以滿足區域發展需要是物流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共同目標。物流學習網絡會促使包括技術、管理、市場營銷、品牌等特殊的知識資本形成。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物流學習網絡將通過技術融合逐漸升級區域產業結構,同時形成物流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依賴。
2.技術集成網絡化。技術創新是物流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基于技術融合的區域物流技術集成網絡通過產業價值鏈或產業集群的前向和后向聯系整合知識和技術資源,形成產業融合的物流技術創新平臺。產業融合的物流技術創新平臺重點是技術集成,同時整合和技術創新相關的人力資源也是區域物流技術集成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支持性網絡,區域物流技術集成網絡對通過建立戰略性技術聯盟,減少創新交易成本和增加區域吸引力來實現物流產業增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可以根據技術和市場變化不斷改變技術轉化和擴散路徑,降低產業融合進入壁壘,推動物流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一體化。
3.創新聯結網絡化。物流創新網絡是在物流學習網絡和物流技術集成網絡基礎上將物流空間集聚和物流創新聯結起來的網絡。物流空間集聚網絡通過物流企業間信息轉換和互動學習為物流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空間,通過形成融合產業內的物流企業各種技術、管理和生產工藝網絡促進技術交流、共享和擴散,改進物流企業創新和適應能力,增強物流產業和區域創新能力。沒有強大的物流產業發展,一個區域不可能保持充足資金流、信息和人才,區域發展仍要優先發展物流產業,物流產業增長是區域經濟增長、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動力的引擎。產業融合推動物流創新聯結網絡的發展,同時物流創新聯結網絡通過形成主導產業集群、核心城市,增強區域競爭力來支持區域創新網絡發展。
五、結論
在物流技術融合和區域主導產業基礎上可以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和物流產業的融合,同時選擇了產業融合過程中形成的新產業和新產品的物流企業可以迅速進入藍海以避免戰略趨同,并且獲取競爭優勢。物流創新型人才培養影響并且驅動了物流企業戰略創新和產業協同創新。基于物流學習能力網絡、物流技術集成網絡和物流創新聯結網絡的物流創新型人才網絡化培養模式,應通過院校、政府、企業、社會等多維聯動的組織工具、基于高新技術價值傳導模式的技術工具和基于產業融合創新的平臺工具進行全面立體構建。基于物流技術融合和物流產業融合的物流創新型人才的點―線―面集成培養,將有助于改進物流人才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升院校物流本科人才協同創新能力和專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冀新.面向生產的城市群集成創新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1):111-114
[2]馬健.產業融合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為維護農民工的健康權益,2006年12月,福州市衛生局與福州市總工會聯合在自愿的基礎上確定了首批農民工優惠定點醫院。定點醫院承諾對掛號費、注射費、檢查費、護理費、住院床位費等項目予以減免。政策實施3個多月來,農民工優惠定點醫院卻遭到冷遇。
盡管近幾年,我國的醫療衛生發展速度相當快。但據媒體報道,有90%以上的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狀況不滿,特別是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意見最大。為著力解決這一難題,今年政府將出臺一系列重大舉措予以破解。
在政府加大改革及支持力度的同時,各地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也做出了諸多努力,但成效卻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一是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群眾信息不通,不知所在城市還有優惠定點醫院;二是對醫院信任度不高,害怕上醫院花費多或被“宰”,加之群眾健康意識差,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現象;三是減免幅度偏小,對群眾無吸引力。
眼下,患者一有病,去醫院就診是首選,而社區診所則極少光顧。與此相反,主管部門一直提倡“小病到社區”,這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成功經驗。造成當前我國很少人去社區診所看病的原因主要是社區醫療設施不齊、醫資力量不足等,結果形成社區醫療單位病人少,難以養活自己;大醫院卻是人滿為患,難以應付、看病費用難以下降的惡性循環。
當前,一邊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越來越高,一邊是惠民醫院門庭冷落。一項意在造福群眾的好政策,卻在實際執行中頻頻受挫,看來是該引起衛生部門認真反思的時候了。
(據《醫生在線》)
“人道主義”拒絕安樂死嗎?
來到人世間38天,患“美人魚綜合征”的嬰兒浩南,帶著人們的呵護和關愛,匆匆地離開了。就在全國媒體大肆報道醫院全力搶救“美人魚嬰兒”的同時,網絡上關于他到底應不應該救的激烈爭論一直未曾停息……
毋庸置疑,每個人的生命權都應該受到尊重。但對于生命的理解,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于浩南的搶救,筆者始終不否認社會各界所做的努力;但是,即便再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救治,也無非是想讓他在這個世界的生命多延長幾天,遭受被病魔折磨的痛苦。
與此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法律上認同將“安樂死”合法化,以求讓那些自己要求不再遭受病魔折磨飽受痛苦的人們早日解脫,這實際上更體現出對人生命權力的尊重。
因此,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寬容和包容、平和的心態的態度看待生命權,讓該解脫的早點解脫,把優秀的、有限的醫療資源真正用到去救治那些能治好病卻苦于無處籌錢的人,這才體現出真正的“人道”。我們目前的法律在這方面還是空白:既無法對這個小生命實施安樂死,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死。甚至醫院連把小孩送福利院的條件都不具備,因為福利院只收健康的兒童,醫院也不容易!
不否認,有時放棄也是一種美麗,當人們說沒有人能夠有權利放棄別人的生命,那,又有誰有權利賦予?
電視購物的信任危機
一只售價高達599元的無煙鍋,在電視購物里宣稱是用宇航飛船的外表材料做成。不過,一檢測卻發現只不過是普通的鋁合金。
在2005、2006年國家工商總局的消費投訴分析中,電視購物都是“重災區”,幾乎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被央視曝光后,“鍋王胡師傅”終于被剝下了那層神秘的面紗,但依然還在如法炮制的企業不知還有多少。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通知,要求整頓廣播電視醫療資訊服務和電視購物節目內容。然而正像當初人們所擔心的那樣,通知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當民眾群情激奮于“無煙鍋里的秘密”時,真正令人堪憂的是,“炒糊”了“鍋王”之后,電視購物接下來又會“炒”什么?
關鍵詞:稅務職業道德建設;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D648.1
文獻標識碼:A
稅務干部有責任心,具體體現就是愛崗敬業。愛崗敬業作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一個最普遍、最重要的要求,是地稅人員必須遵循的首要規范。愛崗,就是地稅人員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社會主義稅收事業。愛崗作為一項道德原則,不僅是一種道德認識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種道德情感方面的要求。這種道德情感源于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價值的認同。沒有這種情感,就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效果。只有當地稅人員在情感上發生深刻的變化,達到視稅收職業如生命的思想境界,才會有熱愛稅收事業的道德實踐。敬業是愛崗的升華,表現為對本職工作的一種職業態度。即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里所說的敬業。是把個人的追求和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相統一,為著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無私奉獻,盡職盡責,無論遇到什么艱難曲折,敬業精神都永遠不丟。
我們應大力提倡這種高尚的敬業精神。地稅人員以稅收工作為本職,既然選擇了稅收職業,就應該忠實地履行職業責任或崗位職責,專心本職工作,無論發生什么情況,都要堅守崗位,盡職盡責,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地稅人員要把獻身稅收事業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孜孜不倦,孜孜以求,似春蠶吐絲到死,像蠟炬淚干成灰。要不斷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不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雇傭式地對待工作,而應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本職工作,即不否定個人的正當利益,也要堅決反對極端的利己主義,反對的瀆職行為。愛崗敬業對地稅人員的要求體現在:保持勤奮優良品質、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切實負起工作責任、爭創一流工作業績等四個方面。
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把自律和他律結合起來,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深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普及職業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把職業道德建設融于科學有效的管理之中,逐步完善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綜合運用教育、行政、輿論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導稅務人員的思想,規范稅務人員的職業行為,增強稅務干部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一、加強職業道德修養
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是稅務職業道德建設的關鍵環節。稅務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不是自發形成的,是在職業活動中通過長期的自我鍛煉、自我改進、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才逐步培養起來的。稅務職業道德修養包括思想修養、文化修養、專業修養、作風修養和品格修養等內容。稅務職業道德修養的目標:一是提高稅務人員職業道德認識,任何一位稅務人員如果缺乏職業認同感,對稅務職業道德缺乏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真正熱愛自己的職業,更談不上忠于職守,努力工作。二是培養稅務人員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感,稅務人員對稅務職業道德認識和理解得越深刻,道德情感就越深厚。職業自豪感、榮譽感、責任感就越強烈,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行為憎恨和厭惡也就越強烈,而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會積極地影響和調節職業行為,表現為熱愛稅收、奉獻社會的職業行動。三是鍛煉稅務人員堅強的職業道德意志,在履行稅收職責的過程中,每一位稅務人員都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而頑強的職業道德意志是克服困難和障礙,堅守職業道德情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四是確立規范的職業道德行為,職業道德意識只有通過反復的稅收實踐,變成實際道德行為,成為職業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意識才算得到了鞏固,才能表現為某種穩定的特征和一貫的傾向,才算在實質上具有了某種職業道德品質。要通過自身修養,努力踐行愛崗敬業、公正執法、誠信服務、廉潔奉公的稅務職業道德規范,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稅務工作者。
學習是稅務人員進行積極而有效的職業道德修養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稅收工作是一項專業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勝任。特別是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更要把學習放在首位。如果一位稅務人員僅有做好工作的美好愿望,而不具備必要的稅收知識和職業技能,就難以承擔和履行好工作職責,就有可能給稅收事業帶來損失,就算不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要注重積累,從眼前的點滴小事和本職崗位做起,堅持不懈、鍥而不舍。
二、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特別是思想教育活動,是稅務系統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形成和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稅務職業道德,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稅務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很多,主要有職業理想信念教育、科學理論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等。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稅務人員的長期教育,把符合時代要求、符合職業特點的職業道德理論、職業道德意識、職業價值觀念落實到具體的稅收工作中,并靠長期的職業磨煉養成特別的職業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敬業、樂業和創業意識。保證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須圍繞稅收中心工作,用好載體,而且要緊扣稅收工作實際,把職業道德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黨風廉政建設、行風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倡導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埋頭苦干、求真務實、緊跟時代、終身學習的工作作風,以及規范執法、改革創新、團結奮進、廉政為民的行業風氣。
三、完善職業道德制度建設
【關鍵詞】任務型 語言教學 職高 語文
由于長期以來,許多教師仍沿襲傳統的灌輸式式的教學模式,再加上職高學生的生源復雜,入學成績參差不齊,致使職高語文教學時效低,整體質量不高。語文教學在目前的教育工作中,獲得了廣泛的重視,很多教育界的研究人員,都在此投入了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多數專家和學者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目前的應用中,能夠對職高語文課堂教學產生較大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可彌補固有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幫助,減少不必要的問題出現。在此,本文主要對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職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核心應用展開討論。
一、教師應重視改革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評價方式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基于職高語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總目標和各級別的目標,并采取與職高語文任務型語言教學相適應的新型評價方式。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教師和學生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開展互相評價,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教師也要不斷的優化自身的缺點,豐富教學語言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出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各項功能。職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通過應用改革任務型語言的評價方式,能夠促使教師與學生更好的交流,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較多的隔閡與矛盾,促使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應用的過程中,更加的順暢。值得注意的是,改革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評價方法,在應用過程中,應根據學生能力的變化、教學水平的提升,適當的融入其他的指標和評價方式,應對教學成果有一個正確的觀點,不能總是抱有傳統的觀念來看待。綜上所述,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職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核心應用,還是比較理想的,各項工作均能夠按照正常的軌道來開展,學生對該方法的認可程度較高,證明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比較適合職高語文課堂教學。
二、教師應將發展性教學策略,充分應用于職高語文任務型語言教學中
所謂發展性教學策略,是一種以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策略。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位于輔的地位。職高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將學生安置于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的思維和模式,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較多的運用發展性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知識儲備,實現持續性的發展。本文認為,該項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教師在制定學習任務的時候,盡量讓學生通過2~3課時來完成,促使學生持續性的學習,根據自我的弱點,不斷的進行拓展和豐富,完成職高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第二,發展性教學策略,還表現在前后知識的聯系。職高語文課程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教師在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時候,應注重前后知識的合理回顧,幫助學生不斷的深化自身的學習體系和知識框架,倘若僅僅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本身努力,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教師應辯證看待任務型語言教學與其他教學法的關系
任務型語文教學的理念認為,僅靠知識的傳遞不會導致真正的知識學習,應強調“做中學”。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職高語文教師,必須以一種辯證的觀點來看待該方法,不能機械性的使用,否則將會無法得到理想的語文教學成果,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下降。本文認為,教師通過辯證的觀點,看待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關系,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需正確的應用任務型教學法。職高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實踐性為主,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較強的口語交流能力。所以,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應為學生設定多種情境對話,促使學生了解國內各個區域的語言和交流方式,便于熟練的應用漢語,告別生硬的對話和交流。第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并不意味著能夠應用到所有的語文課程中,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的難度和前后知識的聯系,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部分情況下,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完全就是一種輔的手段。第三,教師應適當的聯合其他教學方法,共同完成語文課程的教學,應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以此來完成各方面的教學指標和目的。
總結
本文對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職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核心應用展開討論,從目前的工作來看,職高語文課堂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告別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也在增多,總體上的教學趨勢比較積極。在今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進一步開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為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制定有效的措施,不能總是固守一種方法。同時,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實際的應用中,需階段性的總結和優化,為后續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文博.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基于漢語課堂教學示范初級口語課的分析[J]. 語言與翻譯,2011.02:73-77、80.
[2] 吳卞. 淺析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英語課堂中的作文教學為例[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2:263-265.
[3] 張麗萍. 淺談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中專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4:121+123.
關鍵詞: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分包;資料管理;創新
中途分類號:C8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人民日報社報刊綜合業務樓,質量目標為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獎”和 “建筑長城杯金獎”、魯班獎。為了形成一套高質量的工程技術資料,施工總包單位安排了具有豐富經驗的資料人員,并編制了《施工資料實施方案》、資料員守則、分包單位資料管理細則等一系列制度和相應的措施,尤其對分包單位的資料進行了周密細致的安排,積累了大量切實可行的經驗。
1.制定了總包單位資料責任制和相關要求
我們依據《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11/T695-2009的要求,項目部編制了《施工資料實施方案》。在明確了總包單位職責的基礎上,同時制定了各崗位人員資料管理職責,并將其內容對相關人員進行了現場交底。項目總工負責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組織設計交底、辦理洽商及各類方案審核;試驗員負責本工程鋼筋、防水材料、鋼筋接頭、砼各種試塊、回填土、冬施測溫、裝修及節能等各項試驗資料;測量員負責工程定位、樓層放線、基槽驗線等測量資料;質檢員負責各種檢驗批、各分項、子分部、分部工程資料報驗;工長負責交底、隱檢、施工檢查、砼澆筑等記錄資料;資料員負責收集、整理工程資料。根據工程進度及時向相關人員收集資料,并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把關,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將所收集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核對資料是否交圈,保持資料的完整、真實、準確、整潔。
2.制定并實施了分包單位施工資料管理細則
由于該工程最終質量目標為“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施工資料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本工程施工資料的規范化管理,真實反映工程實體質量,根據以往分包單位資料管理相對較弱,資料質量相對較差的弊端,結合本工程的實際情況,對在該工程施工的分包單位,特制定了施工資料管理細則。細則的依據為《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11/T695-2009、《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北京市建筑結構長城杯標準》DBJ/T01-69-2003、《北京市建筑長城杯標準》DBJ/T01-70-2003、總包單位《施工資料實施方案》。細則包含了資料管理規程中的C1到C8的各類資料。
2.1 分包單位的資料管理細則總則
分包單位要按照《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11/T695-2009)和有關規定應對施工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負責,并做好資料的簽認和交接。分包單位提供資料要及時、準確,不得漏項。資料內容應齊全、真實、文字嚴謹,資料要干凈、整潔,不得涂改,所有資料的填寫均采用機打手簽字。
2.2 對施工管理、技術、測量類施工資料的規定
在施工前應向總包報審本企業資質證書及相關的管理人員崗位證書和專業工種操作人員證書。在施工前應向總包報審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并有分包技術負責人和編制人簽字,技術交底要有班組長簽字并附簽名記錄;審各種質量責任制度及現場管理制度,并有分包經理和編寫人簽字,報審施工進度總計劃并有分包單位經理和制表人簽字;每周監理例會前報周計劃和現場施工情況;每月25日應向總包填報“月工、料、機動態表”、月計劃,并有分包單位經理簽字。施工測量記錄表簽字人,要有測量員和驗線員上崗證。
2.3 對工程物資資料的規定
工程物資資料是反映工程所用物資質量和性能指標等的各種證明文件和相關配套文件。建筑工程所用的工程物資均應有出廠質量證明文件,文件包括產品合格證、質量合格證、檢驗報告、試驗報告、產品生產許可證和質量保證書等。物資進場后按規范或合同如須復試時,必須有分包、總包、監理三方同時見證取樣送檢,合格后的試驗報告和其它材料質量證明文件一同報驗。質量證明文件應反映工程物資的品種、規格、數量、性能指標等,并與實際進場物資相符。質量證明文件的復印件應與原件內容一致,加蓋原件存放單位公章,注明原件存處、進場數量和時間,并有經辦人簽字。工程物資進場后的檢查、驗收、報驗所用的表格、內容的填寫,以及記錄的順序、報驗的程序要按《建筑工程資料管理》DB11/T695-2009執行。物資資料進場驗收后要及時成形文件,讓監理簽認。物資進場檢驗記錄中名稱、型號、數量填寫齊全,和物資進場報驗表一同報驗。物資質量證明文件原件紙張小于A4,要用A4紙做粘貼托紙。
2.4 對施工記錄、試驗、過程驗收、竣工驗收類資料的規定
這類資料在整理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資料要收集技術,并保證資料的交圈。檢驗批表格中“施工執行標準名稱及編號”欄里,應填寫相關的國家規范名稱和長城杯評審標準名稱及編號。關系到結構安全的隱蔽工程要做好現場圖片的保存,對關聯到結構、安全或有特殊要求的作業點,應在隱蔽工程檢查記錄中用附圖說明。不隱蔽工程項目,要有施工檢查記錄,會同相應檢驗批報驗。
2.5對施工資料的簽認、交接要求
分包單位施工資料管理工作,設專人負責其分包范圍內施工資料的收集、整理和送檢。對在施工過程中要形成的施工資料自行組織實施。施工資料應隨施工進度同步成形,資料形后及時送交總包一份,進行檢查確定是否符合要求,自行管理兩份并對成其進行組卷。分包工程完工后,應將另兩套整理、組卷好施工資料整體移交給總包。根據111號文規定,發包單位的技術負責人、質檢員要對分包單位的資料進行簽認。建設單位直接分包單位的施工資料,要經建設單位確認后再轉交給總包。分包單位資料員在工程完工驗收合格后應和總包資料員一同對所積累的施工資料的系統性、完整性、準確性、規范性進行檢查、組卷、匯總。并向總包移交全部施工資料的文字版和電子版。
3.分包資料的管理創新
在分包資料的管理方面,公司和項目部采取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辦法,經過實施行之有效,同時也給以后的工程資料管理提供了可行的經驗。在2011年和2012年度近20次的公司月資料檢查中,項目部采取了讓分包資料員旁觀和旁聽,一起參加資料講評的辦法,這樣對分包資料員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并大大減少了資料弊病。針對分包資料填寫內容不完善的問題,項目部資料員將每一種資料如隱檢記錄、檢驗批驗收記錄,做出一份樣例分給分包資料員,讓他們在收集資料的時候參考樣例收集。如果不符合要求,退回重新填寫。對分包單位資料員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有個別分包單位的資料員不認真、不按照總包資料要求整理、不服從總包資料員指正的,總包資料員可直接給分包單位負責人發資料問題聯系單,使資料問題都妥善進行了解決。在2011年和2012年度公司進行的六次資料員培訓,都對分包資料員一視同仁,在培訓前一起通知,讓他們一塊參加資料員培訓,這樣不但使各分包資料員增強了業務能力,同時也對分包資料和總包資料整理格式做到統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4.結束語
該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公司技術處對施工資料執行月檢查制度,對發現的問題要求項目部和分包單位及時整改的方式強化資料管理,并在下一次檢查中對上次存在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復查。通過對分包單位的資料進行過程控制,定期做好監督檢查,使分包單位的資料質量大幅度提高,使施工資料和工程實體保持同步,做到整理及時、編目正確。工程資料順利通過質量監督有關部門和北京市結構長城杯專家的檢查。
參考文獻:
[1]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11/T695-2009.
[2] 《資料員一本通》.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3] 《北京市建筑結構長城杯質量評審標準》.DBJ/T01-59-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