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木工程基本屬性范文

土木工程基本屬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木工程基本屬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木工程基本屬性

第1篇:土木工程基本屬性范文

建筑物的美觀和安全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重點。混凝土作為土木工程建筑的主要材料,憑借較高的性價比成為建筑施工的首選。本文從影響混凝土結構施工的因素出發,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進行分析,從而有效提升當前土木工程建筑質量,促進建筑業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

1土木工程和混凝土概述

土木工程是指通過專業技術對材料、設備進行運用,從而實現有效的勘測、施工、保養、維護等工作的活動。其通常具備三個基本屬性。第一,綜合運用性。由于土木工程涉及的學科知識較多,內容復雜,集中了建筑施工、設計、勘探等不同種類的內容。第二,社會實用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土木工程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帶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具有社會實用性。第三,實踐操作性。主要是由于土木工程是基于人類發展得歷史經驗上產生的,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性。混凝土作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又稱為砼,其主要材料為砂石,通過膠凝材料將砂石等材料膠結在一起,攪拌、混合,從而形成的復合型建筑材料。混凝土具有價格低、制作簡便、強度較高等特點,因而受到建筑施工的廣泛青睞。

2土木工程建筑中影響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的因素分析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人員龐雜,工序繁瑣,因此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眾多的問題。而混凝土對于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至關重要,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問題,從而保證后續施工的順利進行。下面對土木工程建筑中影響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的因素進行分析:配制方法不合格。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由于各種紛繁復雜的原因,使得材料的進場檢查并不嚴格遵照規則進行,原材料的不合格為后期混凝土的制作埋下安全隱患,導致混凝土強度不夠,影響后期建筑質量。支撐系統的搭建不牢靠。施工人員存在經驗主義,在搭建支撐系統時過多的依賴經驗進行評判,而忽略了專項施工方案。這種不敬業,甚至違規的行為,使得支撐系統的搭建出現問題,為后期施工安全帶來很大的安全問題。混凝土的建筑和養護工作落實不到位。在混凝土結構澆筑過程中,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使得部分施工人員片面追求高速度,對混凝土的振搗不充分,或是不注重澆筑完成后的養護澆水,使得混凝土結構在終凝后的強度不過關,嚴重影響了建筑施工的進程。

3關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

3.1混凝土的配制與攪拌(1)混凝土的配制。對于土木工程建筑來說,混凝土的配制需要嚴格按照比例進行,將水泥、砂石及摻和料等混合一定比例的水進行攪拌。不同的建筑施工對混凝土的配制要求也存在不同,故而也會產生不同的配合比,而配合比必須基于多次試驗來進行,從而保證用量的科學準確。同時,如果在配制過程中,砂石的含水量與實際要求的配合比之間存在一定的出入,依然需要測定相應的攪拌用量,保證在混凝土攪拌之前就達到最佳配合比。(2)混凝土的攪拌。在攪拌過程中,投料量、投料時間、順序等的不同都會對混凝土的質量產生影響,必須秉承適量原則,保證混凝土在最短時間內攪拌成功。首先,要確定科學的攪拌制度,對用量、攪拌時間、投放順序等都進行嚴格的規定。其次,規定攪拌最短時間。在攪拌過程中,砂漿的流失情況對于混凝土的質量會產生重要影響,應該嚴格控制砂漿的流失,并在投放過程中充分考慮配合比。最后,注意攪拌過程中的混凝土清潔,及時將攪拌好的混凝土卸載干凈,之后才進行繼續的攪拌,從而保證混凝土質地的均勻與強度。

3.2控制溫度應力對于混凝土結構施工中常出現的裂縫問題來說,溫度應力是關鍵。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該時刻保持對溫度應力的控制,保證澆注溫度和內部溫度的適當性。首先,重視對混凝土澆筑溫度的控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對混凝土進行降溫。在澆筑過程中,應該盡可能的選擇低溫天氣,以更好的進行澆筑,應該盡可能的回避高溫作業。其次,如果在高溫天氣角度,就必須采取冷卻手段對混凝土進行及時冷卻。同時,也應該對原材料進行相應的降溫處理。最后,構造之前混凝土的強制性降溫。在一定條件下,應該在混凝土內部設置一定的水管,從而通過水管中的冷水對混凝土內部降溫,從根本上保證混凝土溫度的適宜性。通過有效控制溫度應力,保證混凝土的澆筑溫度和內部溫度都能夠處于科學的范圍內,減少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幾率。

3.3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首先,要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其根本就在于改變原材料的屬性,促進原材料之間的高度融合。第一,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增加增強材料,如金屬材料等,提升混凝土的抗壓性和抗裂性。第二,科學制定混凝土材料的比例。在進行正式的配制之前,應該進行多次試驗,從而保證混凝土的配比能夠滿足建筑所需。第三,在攪拌過程中,應該嚴格管理,按照標準化程序進行,保證攪拌工作的科學合理性。其次,摻雜降低混凝土收縮程度的添加劑。在使用添加劑的過程中,應該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并在對多次膨脹率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分析之后進行添加。同時,對于添加劑的選擇應該始終以增加混凝土抗裂性為主要標準。最后,使用配筋。在選擇配筋時應該注意選擇直徑或間距較小的。這主要是由于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本身并不存在配筋,因而整體來看其間也存在一些薄弱部分,這些部分對于建筑的質量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在這些部分使用一些溫度筋,從而鞏固這一部分的質量,從而增強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升建筑施工的整體質量。

4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建筑業的發展也顯而易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業也迎來其發展得瓶頸期,尋求技術突破成為其獲得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混凝土作為土木工程建筑中的重要材料,其施工技術的創新與建筑的質量息息相關,必須制定嚴格的工藝標準和施工規則,加強施工管理,同時還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時刻保持技術創新,促進建筑施工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斯文.論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3).

[2]朱廷富.淺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J].門窗,2014(08).

第2篇:土木工程基本屬性范文

【關鍵詞】建筑結構;結構安全;鋼筋混凝土;土方

引文:應當將一個良好的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其現場管理應當將場地環境基本屬性的相互作用作為關鍵的一環。在某種程度上,其相關規劃和操作過程中的重點是主要結構部件和功能所能夠建立起的交互性能,這一過程的實現主要依托于對所有子系統細節的具體開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不同領域的專業作用不一樣,其細節的重要性也就不一樣,例如在結構工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細節非常豐富。從建立和完善(或修改)整個過程應該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并且一定要充實必要的元素和細節。因此, 我們在第一階段必須首先建立,專業人員的互相合作在這一階段是非常有幫助的,但并不確保百分百的操作性,只能形成一個整體思維的形式。在第二階段,我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必須能夠識別的具體要求的方案和大量的關鍵部件性能可操作性。在這些具體操作中,所有的前提就是提供所有所需的良好的施工文件元素的設計細節。而這些細節操作的成功性均來自于結構材料的正確選擇和把控。

1.鋼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細集料形成,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空氣,通常還有其他外加劑。成品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和較低的抗拉強度,其抗拉強度約為十分之一。因此,拉伸和剪切在截面的受拉區鋼筋已提供彌補在鋼筋混凝土構件中較弱的受拉區。正是這種偏差加強了木材或鋼的均勻性。對異結構構件鋼筋混凝土部分按一定比例合理的安排最佳使用的材料。這是因為混凝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放置和壓實濕混合物的組成成分得到任何所需的形狀適當比例,成品變強,經久耐用,而且,結合鋼筋,可以作為任何結構體系的主要構件。梁,柱,墻,澆筑完畢后,與鋼筋應清除鐵銹和其他有害物質。在深度,避免在濕混凝土的水分過分吸收。然后混凝土由高頻振搗器搗實。一定要記住,振動可能導致骨料的混凝土離析。如果干燥過快,表面裂紋的發生,這將導致混凝土表面由于未能達到充分水化而開裂。顯然,大量的參數必須結合準確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如幾何寬度,深度,面積加固,鋼筋,混凝土的應變,鋼筋的應力,等等。因此,在混凝土截面的選擇試驗和調整是必要的,基于現場的假設條件,構成材料的可用性,業主的特殊要求,建筑凈空要求,適用規范,環境鋼筋混凝土通常是現場人工復合材料,與在工廠中制造的標準梁柱部分鋼結構。

2.土方

土方的挖掘使用方式和成本的變化比任何其他分支土木工程發展的更迅速。目前大多數的方法是利用輪胎式機械設備進行開挖土方。以前大部分的是由窄軌鐵路運輸,現在比較少見,而主要的開挖方法,用正鏟,反鏟,拉鏟或抓斗。為了降低土方工程的費用,填方量應該等于挖方量,盡可能的減少同體積的土方的運輸和填方的二次搬運。輪胎式斗式鏟運機是不可缺少的設備。斗式鏟運機通常是非常強大的機器;許多制造商建立了容量8立方米鏟運機。最大的自行式鏟運機是19立方米鏟斗容量。因為它們還可以被用來進行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的翻斗車可能是最常見的運輸設備。翻斗車自卸卡車之間的區別必須記住。翻斗車尖向前和司機坐在后面。自卸卡車很重,加強翻貨車,司機坐在前面,如果負載和負載被傾倒在他身后,所以他們有時被稱為后卸卡車。這些機械設備都是挖掘和運輸土方必不可少的工具。

3.結構的安全度

規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驗證安全結構并提供一般的原理和計算方法。"安全系數",根據現代的趨勢是獨立使用的材料性質和組合,通常可以定義為條件之間的比率。這個比值還的概率成反比(風險)結構的破壞程度。安全系數低則被認為結構的不安全。常見的定義。為達到"極限狀態",導致施工不能完成任務而設計的。有兩類極限狀態:(1)強度極限狀態,對應于的最大承載能力。例子包括屈曲或結構的整體失穩的地方;某些截面的失敗和隨后的結構轉化機制;疲勞失效;彈性變形或蠕變引起的幾何結構大幅改變或塑料;和結構敏感的交變載荷,火災和爆炸。(2)使用極限狀態,即結構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例子包括過度變形和位移不穩定;早期或過度振動大;腐蝕裂紋。

計算方法對不同安全條件驗證結構可分為:(1)確定的方法,其中主要的參數被認為是隨機參數。(2)概率的方法,其中主要的參數作為隨機參數。

另外,根據安全系數的計算方法不同,可分為:(1)許用應力法,其中應力計算在最大載荷與強度的材料按規定的安全系數降低。(2)極限狀態設計法,其結構可按其最大強度的基礎上。這種力量,通過理性的分析來確定,不應小于所需的計算荷載的總和等于設計荷載荷載(極限狀態)。應力對應的工作(服務)與無分裂活的和死的負載與規定值比較條件(使用極限狀態)。從第一個和第二個方法的四種可能的組合,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計算方法。一般來說,兩組合為準:①確定的方法,即采用容許應力。②概率的方法,利用極限狀態。概率方法的主要優點是,至少在理論上,這可能是科學的考慮安全的各種隨機因素,并確定安全系數。

概率的方法取決于:(1)相對于制作、安裝條件下材料強度的隨機分布(分散的機械屬性的值通過了結構);(2)對結構的橫截面的幾何不確定性(砂故障、缺陷由于結構的制作和安裝);(3)對預測的活荷載和作用在結構上的荷載的不確定性;(4)所使用的計算方法近似相關的不確定性(從實際應力的計算應力偏差)。

此外,概率理論意味著允許風險可以基于幾個因素,如:(1)對其失效破壞的建設和重力的重要性;(2)人的生命可以通過這次失敗的威脅數量;(3)修補結構的可能性;(4)結構的壽命預測。所有這些因素都對經濟和社會因素如相關:(1)建設的初始成本;(2)對施工期攤銷基金;(3)對因施工破壞的物理和材料成本;(4)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5)道德和心理的看法。

4.結束語

縱觀這些參數的定義,我們了解到,對于一個給定的安全系數,使建設的最佳成本維持在相對較好的水平。然而,進行全概率分析的難度要考慮。對于這樣一個分析的活荷載及其引起的應力分布規律,對材料的力學性能的分散性,與幾何的橫截面和結構必須是已知的。此外,因為兩者都取決于材料的性質來解釋相互作用的強度分布規律與應力是困難的,在橫截面上的荷載作用在結構。這些實際困難有兩種解決方法。第一個是應用不同的安全因素,材料和荷載,而不需要采用概率準則。二是近似概率法。通過這一系列的檢驗和論證,我們可以很充分的掌握到建筑結構內外構件的使用安全性,并能全面的合理的有效的創建一種良好的建筑結構和建筑環境,給予人們更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

第3篇:土木工程基本屬性范文

【關鍵詞】地基承載力值;載荷試驗;理論計算;原位測試

Abstract The natural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esign parameters. Correct evaluation of the found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to ensure construction safety,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y, but now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s of a number of terms on the 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different rules with different value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is the same in the same industry in this specification different versions, the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engineering of several common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arrying capacity values​​, define and determine, with a view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ineering staff sev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help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values ​​and various established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method.

Key words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value; load test;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situ test

中圖分類號:TV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前言

我國在以往工程建設中,較多地出現過以下幾種地基承載力值:地基承載力基本值 ,承載力標準值 ,承載力特征值 ,地基容許承載力,地基極限承載力。由于各承載力概念上的差別,其確定方法也不同,這給巖土工程勘察、工程設計和施工人員造成很大的不便。本文詳細介紹地基承載力的定義、概念及其確定方法,以期對工程人員正確認識幾種地基承載力有所幫助。

2 幾種承載力的定義

地基承載力基本值,是指按有關規范(鐵路、公路行業規范常見)規定的一定的基礎寬度和埋置深度條件下的地基承載能力,通常是根據室內試驗及其它原位測試綜合確定[1,2],也可以根據室內試驗測定的地基土的某些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來查取承載力表來確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也曾使用過地基承載力基本值這個概念

地基承載力標準值與地基承載力設計值都是按概率極限狀態原則設計提出的,標準值是指按有關規范規定的標準方法試驗并經統計處理后的承載力值, 設計值等于標準值除以分項系數,按照概率極限狀態設計的原理,抗力分項系數是大于1的[3],因此設計值必然小于標準值。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是《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提出的,指由載荷試驗測定的地基土壓力變形曲線線性變形段內規定的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其最大值為比例界限值 ,但是規范中又提出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由其他原位測試、公式計算、并結合經驗值等方法確定[4],按其基本屬性仍然是強度條件下的地基承載力,因此這種承載力并不一定滿足建筑地基的容許變形值,還要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及與地基容許變形值配合使用。

地基容許承載力,是指作用在基底的壓應力不超過地基的極限承載力,并且有足夠的安全度,而所引起的變形又不超過建筑物的容許變形,同時滿足強度和變形要求的地基單位面積上所能承受的荷載就定義為地基容許承載力,取極限荷載除以安全系數(一般為2)得到地基容許承載力。

地基極限承載力,是指使地基土發生剪切破壞而即將失去整體穩定性時相應的最小基礎底面壓力,一般是在鋼塑體假定的基礎上考考鋼塑體的極限平衡條件得到的半理論半經驗公式[5],或是從原位的載荷試驗得到。

3 地基承載力的確定

確定地基承載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種:① 理論計算法;②現場原位測試法;③按規范查表法。

3.1理論計算法

理論計算法是以土的強度理論為基礎,根據地基土中塑性變形區發展范圍以及整體剪切破壞等不良情況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通過公式推導,主要有臨塑荷載計算公式、控制塑性區計算公式、極限承載力計算公式三種。

3.1.1臨塑荷載計算公式

臨塑荷載fcr是指在外荷作用下,地基土剛出現剪切破壞(即開始由彈性變形進入塑性變形)時的臨界壓力[5],由下式計算:

3.1.2控制塑性區計算公式

大量建筑工程實踐表明,采用上述臨塑荷載作為地基承載力往往偏于保守。當建筑地基中發生少量局部剪切破壞,但只要塑性變形區范圍控制在一定限度(此塑性區一般規定為其最大深度不大于基礎寬度的1/4),并不影響建筑物安全。這樣還可以提高地基承載力,降低工程造價。當偏心距小于或等于0.033倍的基礎底面寬度時,在滿足變形要求的條件下,可根據土的抗剪強度指標按下式確定地基承載力特征值[4]:

式中 γ ――基礎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γm――基礎底面以上土的加權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基礎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標高算起;

fa――由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確定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Mb、Md、Mc――承載力系數,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表5.2.5確定;

b――-基礎底面寬度大于6m時按6m取值對于砂土小于3m時按3m取值

Ck――基底下一倍短邊寬深度內土的粘聚力標準值

3.1.2極限承載力計算公式

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載較小時,地基處于穩定狀態。隨著荷載的增大,地基中產生局部剪切破壞的朔性區也越來越大。繼而地基中的塑性區將發展為連續貫通的滑動面,地基喪失整體穩定性而破壞。此時地基承受的荷載達到極限值[5]:

式中 γ、γo――分別為基底以下和基底以上土的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

d――基礎埋置深度,一般自室外地面算起;

CK――基底下持力層內粘聚力標準值(KPa);

Nr、Nr、Nr――承載力系數, 按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2004表A.0.1-1確定

ζr、ζq、ζc――基礎形狀系數,按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2004表A.0.1-2確定

3.2現場原位測試法

原位測試在確定地基土承載力方面有重要意義,無數實踐經驗和理論計算表明,原位測試的代表性好、測試結果精度較高,因而較為可靠。

3.2.1載荷試驗確定地基承載力

用載荷試驗確定地基承載力被認為是最可靠、有效的辦法。它適用于各類地基土。規范規定,對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必須做現場載荷試驗以確定其承載力特征值[4]。載荷試驗相當于在工程原位進行的縮尺原型試驗,能比較直觀地反映地基土的變形特性,該法具有直觀和可靠性高的特點。

地基靜載試驗主要應繪制p-s曲線,但根據需要,還可繪制各級荷載作用下的沉降和時間之間的關系曲線以及地面變形曲線。

例如圖3.2-1所示:

圖3.2-1某地基靜載試驗的荷載~位移曲線(p~s曲線)

OA段為彈性階段,曲線特征為近似線性,基本上反映了地基土的彈性性質,A點對應的荷載稱為臨塑荷載;

AB段為塑性發展階段,曲線特征為曲率加大,表明地基土由彈性過渡到彈塑性,并逐步進入破壞;

BC段為破壞階段,曲線特征為產生陡降段,C點對應的荷載稱為破壞荷載,C點荷載的前一級荷載(不一定是B點)稱為極限荷載。

若繪出的p~s曲線的直線段不通過坐標原點,可按直線段的趨勢確定曲線的起始點,以便對p~s曲線進行修正。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附錄C、D有對于確定地基承載力的相關規定[4]。

3.1.2靜力觸探試驗確定地基承載力

靜力觸探法求地基承載力一般依據的是經驗公式。這些經驗公式是建立在靜力觸探和載荷試驗的對比關系上。用靜力觸探法求地基承載力要充分考慮土質的差別,特別是砂土和粘土的區別。另外,靜力觸探法提供的是一個孔位處的地基承載力,用于設計時應將各孔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推求場地的承載力,此外還應進行基礎的寬度和埋置深度的修正。

圖3.1-2 靜力觸探示意及其曲線

(a)靜力觸探示意及土層剖面(b)靜力觸探曲線

我國對使用靜力觸探法推求地基承載力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經驗公式很多。在使用這些經驗公式時應充分注意其使用的條件和地域性,并在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

鐵路部門提出的經驗公式(見《鐵路工程地質原位測試規程》)如下[6]:

對于Ql~Q3沉積的老粘土地基,比貫入阻力ps在2700~6000kPa的范圍內時采用如下公式計算地基的基本承載力0:

0=0.1ps

對于Q4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載力0采用下式計算:

0=5.8ps0.5-46

對于軟土地基的基本承載力0采用下式計算:

0=0.112ps+5

對于一般砂土及粉土地基的基本承載力0采用下式計算:

0=0.89ps0.63+14.4

上列各式的單位均為kPa。

相應的深、寬修正系數如下表:

表2-2由貫入阻力ps定寬、深修正系數k1和k2

3.3按規范查表法

該方法是根據室內土工試驗測定的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平均值,然后查取承載力表以確定其承載力。這一方法主要優點是使用方便,但存在很大的弊端。承載力表是用大量的試驗數據,通過統計分析得到的,但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這種統計分析在全國范圍內沒有普遍適應性。利用查表法確定承載力,在很多地區可能會偏于保守,也可能會偏于不安全。前者會造成浪費,后者可能會造成工程隱患。隨著設計水平和對工程質量要求的提高,變形控制已是地基設計的重要原則,所以新規范(2002規范)取消了承載力表,勘察單位可根據試驗和地區經驗確定承載力。目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都根據地區巖土特點編制了地方規范。

4 結束語

在實際工作時,我們可能會用到許多不同的勘察設計規范,而在不同的規范中又有不同的地基承載力值的定義,僅僅是名稱的不同還是有實質性的差別?不同的地基承載力值的定義反映了我國巖土工程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比較以上三種確定地基承載力的方法,理論計算法有成熟的理論基礎,但存在參數選取方面的問題,并且這些計算公式是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建立的,這也造成了計算值與實際值不符;載荷試驗直接在原位測試地基土承載力,但是載荷試驗的局限性在于費用較高,周期較長和壓板的尺寸效應等;靜力觸探方便、快捷,對土層的擾動小,測試連續進行,測試成本低,數據的重現性好,但是靜力觸探的除了對于硬土層難以穿越外,主要的還在于測試手段較為單一,無法控制應力路徑和應變路徑,測試過程和對測試結果的解釋對經驗的依賴性過強因而較難把握等等;查表法由于在全國范圍內沒有普遍適應性,已被新規范(2002規范)取消,只是在如:鐵路規范,公路規范中還在運用。總的來說,在地基土比較均勻時,以載荷試驗得到的地基承載力較為可靠,若采用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則可以較準確的提供地基設計參數。在工程建設中,一般由勘察單位提供設計單位地基承載力基本值或承載力特征值,設計單位根據基礎形式及建筑物的具體要求對承載力基本值進行深度和寬度修正,然后進行地基和基礎的設計。

參考文獻

[1]TB10012-2001,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

[2]JTG_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S].

[3]GBJ7-89,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

[4]GB50009-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

[5]常士驃,張蘇民等. 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第4篇:土木工程基本屬性范文

關鍵詞: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伙伴;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研究評述

中圖分類號:F0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06-0006-04

1引言

PPP項目是實現公共項目建設資金的融資模式,也是公共產品的一種供給方式。PPP模式是伴隨著公共項目需求的多元化而產生的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合作。早在17世紀英國領港公會和私人投資者合作建造燈塔[1],開始了公共項目公私合作的實踐。英國財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為了提升基礎設施水平、解決公共服務的資金匱乏和公共部門缺少有效性及資金效率等問題,率先提出“公私合作”的概念。1984年我國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運營-移交)方式建設的深圳沙頭角B電廠是我國嘗試實踐基礎設施公私合作的標志。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形成了大量可供借鑒的研究成果,但至今PPP概念的認識仍存在多種解析,難以形成有效的制度。研究內容側重于風險與利益分擔,方法研究實效不足;研究范圍廣泛,政策促進的運行機制不足。因此,結合我國的制度背景,探索我國公共項目公私合作模式的本質、理論基礎和實現途徑,對進一步推動我國PPP理論研究和制度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PPP概念及特征研究

2.1國外PPP定義研究

PPP即公私合作伙伴。西方發達國家在PPP項目推廣方面建立了成熟的制度體系,得益于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的結合。理論研究成果主要從4個角度:一是關系性合約理論,Tony Bovaird認為PPP是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及聯盟,與交易契約關系是有區別的,具有關系契約的特點,相應的治理方式也應吸收關系契約的治理原則。二是從交易成本經濟學角度,Michael Essig和Alexander Batran提出了PPP交易成本的作用和關系合約中信任的重要性。三是產權經濟學觀點,Peter Scharle提出了私人部門參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產權是怎樣起作用的,即何種產權安排導致聯合剩余最大。四是把PPP看作一個社會博弈,Grout認為把PPP的現象、經驗和討論放到更廣的博弈視角的環境中,有利于更好地理解。

基于理論研究成果和豐富的PPP項目實踐,各國對PPP的科學內涵解釋,如加拿大PPP國家委員會的定義:PPP是指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一種合作經營關系,它建立在雙方各自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資源分配、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最好地滿足事先清晰界定的公共需求;聯合國培訓研究院的定義:PPP涵蓋了不同社會系統倡導之間的所有制度化合作方式,目的是解決當地區域內的某些復雜問題;標準普爾認為PPP是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長期合約關系的媒介,包括風險分擔和多部門之間的專有技術人才和融資共享,從而達到理想的政策結果。

PPP概念的本質在于:①明確了PPP是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伙伴關系,是PPP區別于其他項目融資模式的關鍵點。②定義了這種合作伙伴關系是關系性的契約形式,契約實現的是公共需求目的,而非單純的商業利益關系。③提出了PPP項目公私合作的實現,需要有長期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或制度的規范。④明晰了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合作基礎是基于共有產權關系以及合作期間的資源配置、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實現公共項目理想的政策結果。

2.2國內PPP概念內涵解釋

我國城市公共項目建設的傳統模式一直是由政府行政指令性管理,從項目立項、建設到運營都是由國家或地方政府部門統籌管理。改革開放以后,1999年深圳沙頭角B電廠順利移交,實現了基礎設施BOT項目融資;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設項目業主制”;2005年試行了政府項目“代建制”等系列體制的改革;2008年成功運用PPP模式實現國家體育場館建設與運營等,不斷深化了公共項目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迄今為止,對PPP的認識及解釋一般借鑒國外釋譯,我國學術界對于PPP的概念仍有歧義,如表1所示。

概念解讀的差異性客觀存在,有人譯為“公私合作經營”、“公私合作關系”和“公私伙伴關系”等,但對公共項目而言,“公私伙伴關系”解釋更適合PPP運營特征。重要的是需要明晰我國混合經濟體制下的“伙伴關系”結構,即中國式伙伴關系的特殊性與國際通用慣例的有機統一。伙伴I是我國“公共部門”發起主體或投資主體,包括政府及政府管理部門、公用事業部門、事業單位等;伙伴Ⅱ是我國“私人部門”投融資合作主體,界定為企業集團、公司或個人等;伙伴Ⅲ是監督主體,包括社會公眾、專業咨詢組織和政府監管人。概念的另一個核心點就是“合作模式”,即2010年國務院 “新36條”中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為此,公私合作將通過企業與政府簽訂的協議或合同文件實現,通過專業的、系統的合約制度安排確認伙伴關系,提高公共項目的資源配置效率或生產力,實現公共項目的“物有所值”[8]。

因此,中國的PPP概念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實現特定公共項目的公共效益而建立的項目全生命期關系性契約的合作伙伴、融資、建設和經營管理模式。

2.3PPP的本質

本質是指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屬性。PPP項目基本的活動是對公共工程項目以關系型契約方式合作融資、合作建設、共同經營和項目移交的全過程。王守清認為項目融資專指狹義的項目融資,即“通過項目融資”,而非廣義的為項目融資。韓顏超認為PPP 項目的本質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選擇集擴大的過程,也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進行優勢能力交換的過程。李曉東認為其本質在于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間實現優勢互補的過程,同時也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相對參與程度實現帕累托最優的過程[9]。PPP的產生源于“公共項目”(Public Project)供給的基本屬性,根據C V Brown和P W Jackson的觀點,社會物品可分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兩類,公共物品來自于公眾需求,因此必須由政府提供。正是由于形成了政府提供的公共項目,公共產品的經濟特性體現在公共項目的自然壟斷性、公益性、公共產權屬性和外部性。

認識PPP本質的目的不在于它如何提供公共項目,而是在這種提供方式下如何實現滿足公眾利益的最佳效果,即PPP實現了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式的零和競爭,相比有很大的優勢[11],厘清PPP項目合作中形成的復雜的契約關系和保障PPP項目成功的系列法律法規、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合同體系等在內的制度框架創新。

因此,我國PPP的本質一方面包含公與私的內涵,另一方面包括合作主體廣泛性的外延。在合作本質上,通過建立新型的伙伴契約關系,在規范的合作規則和運行機制下,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從而形成一致和明確的PPP定義,為政府促進PPP項目的政策制定、機制設計和管理體系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3PPP項目風險與分配研究

PPP項目投融資決策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設計合理的風險分配和風險分擔。由于PPP項目通常都是投資規模大、技術復雜、建設周期長、涉及面廣、發揮社會效益長和社會公眾影響大的公共工程項目,因此PPP項目融資風險與分配研究十分重要。

3.1風險管理及評價方法研究

公私雙方合作存在明顯的利益沖突,是PPP項目產生風險的基本因素。崔軍歸納了項目融資風險要素的主要風險類別及風險承擔的原則。王要武、孫成雙提出了動態項目風險管理框架。金德民提出的項目風險集成管理模式具有現代風險管理意義。PPP項目風險評價方法研究始于近幾年,李勝等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BOT項目風險進行評估。劉曉君等根據TBT原理,提出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投標風險、財務風險、建設風險、市場風險和投資環境風險進行有效管理的若干措施;陳玲在專家打分法、統計概率法等風險分析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基礎設施項目風險的基本管理程序;尹貽林在PPP項目風險分擔研究中提出風險分擔方法主要有矩陣法、類比法、統計分析法和數學模型法。

3.2風險分擔研究

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PPP模式運用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及合理分配問題。王守清在其研究中提出的風險分配觀點具代表性,論證了我國PPP 項目外匯風險、政治風險等的主要表現,提出了PPP 項目風險分擔的三條原則,對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談判PPP項目具有實際指導作用。李啟明提出了風險分配的9 條原則。尹貽林認為PPP項目的風險分擔通常是在若干主體之間通過風險轉移的方式進行,主要是通過復雜的合同安排來實現,同時指出了PPP 項目風險分擔研究存在的三個薄弱環節,即風險分擔的過程評價、風險分擔比例的確定以及風險分擔與其他方面的關聯關系。

以上研究表明:第一,研究都是將公私合作作為統一模式,不區分公私合作中所有權不同的具體形式,特別是不同模式之間風險分配有怎樣的異同[10],仍有待深入探索具體規則。第二,PPP項目是現代關系性契約形式,而非單純的商業合同。第三,風險評價方法研究注重理論上可行,但實踐的簡便性、操作性和實用性不足。第四,對政府宏觀政策性風險研究以及如何推進政府有效的PPP項目公共政策與創新機制研究程度不夠,成為有效推進PPP項目的主要矛盾。

4PPP項目治理理論研究

國外項目治理的概念是秉承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經濟學框架而提出的。公共項目治理是通過一套制度體系來建立并維持項目交易中的一種良好秩序的過程。至于項目治理的結果,從宏觀角度來看即在項目交易市場中營造了一種體制環境,從微觀角度來看即在項目交易內部建立和維持了一種良好的秩序[11]。然而,公共項目不同于企業的盈利項目追求利潤最大化。公共項目是政府為了滿足公眾需求而發起的,其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其治理目標不能局限于某一方的利益,而應為公共項目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以達到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協調和利益的趨同,從而最終實現項目價值的目標[12]。對于確定的公共項目,治理分為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內部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以產權為主線的內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載體就是項目組織;而外部治理則是以競爭為主線的外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載體是市場體系[13]。

我國公共項目治理的主要代表性研究有:尹貽林教授團隊從政府、項目公司角度探索了項目治理理論與實踐方法,構建了治理模式;丁榮貴教授從管理學的角度更加關注多組織合作項目的治理[14];沙凱遜教授探討的是建設項目或者建筑市場制度層面的問題 [15]。他們的研究有效提出了PPP項目公司共同建設、運營和管理的機理、機制和實踐方式,為防范合作風險、指導有效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宏觀政策層面尚未開展PPP項目治理機制研究,缺乏PPP制度系統的頂層設計。

國際經驗表明,公共項目治理機制是制度控制運行的一種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個方面:①政府政策和管理組織機制創新;②建立社會有效的獨立監督和公眾參與機制;③項目公司內部建立科學的合作治理機制。

5政府管理機制與監管研究

從概念界定到治理研究,政府作為PPP模式中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既是項目發起者和參與者,又是項目的監管者。明確政府在PPP項目全生命周期中伴演的“雙重”角色和具備的“雙重”職能,是探索政府在PPP項目中定位與管理的前提。

5.1政府的管理職能

我國對特許經營項目及壟斷產品定價沿用成本定價輔以價格聽證,PPP項目適當價格管制會使社會經濟效率提高。趙宇等人討論了壟斷行業進入博弈及其管制績效評價,管制對社會福利和消費者剩余的影響。何壽奎、傅鴻源在分析PPP項目政府監管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健全監管體系、合理確定政府監督邊界、科學選擇監管途徑,以推進公共項目PPP模式的健康發展。

5.2政府的激勵措施

任志濤分析了我國基礎設施領域公私伙伴關系,研究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政府部門和民營部門之間委托—關系的目標函數,并對公私伙伴關系下的激勵問題進行了博弈分析。王守清等認為政府激勵措施包括政府投資贊助、政府對融資的協助、政府擔保、稅收減免優惠和開發新市場,私營部門充分肯定各種激勵措施的有效性,其中稅收減免措施得分最高,政府投資贊助得分最低。

5.3政府的定位

PPP 模式下的參與方主要有政府、私營企業和公眾,其總目標是三方滿意。盡管三方在PPP項目中所關注的目標有著很大的不同,但三方的目標體系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交叉在一起,只是三方對同一目標的重視程度不同[16]。因此,政府在PPP項目上必須定位于促進、主導和管理的功能,同時又是參與合作的一方,只有明確政府的目標才能促進PPP項目的實施。

現有研究表明,我國政府參與PPP項目的主體表現在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門,或政府授權融資平臺,是有條件的公私合作,容易形成政府公司對公共資源的壟斷,缺乏有效的競爭,不利于PPP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PPP項目的政府管理有必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其一,理論上明晰政府在PPP中的定位、責任和管理主體,科學分離政府的參與者和監管者職能;其二,運行上探索建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層級的PPP政策指南、運行機制和有效的監管機制。

6小結和未來研究方向

6.1小結

我國的PPP研究盡管開始時間相對較晚,但發展十分迅速。在經歷了理論引進、經驗介紹、初步研究過程之后,近年來針對我國PPP模式的研究無論是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有較大提升。許多研究已不再簡單停留在理念層面,而是將其應用到公共項目建設實踐的理論分析框架中,出現了一些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PPP的研究也因此更趨深入。總體而言,我國PPP項目融資研究與實踐持續了10年的歷程,在PPP的概念與本質理論分析研究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界定;在風險與分配研究方面已經做了比較系統性的研究;在治理理論研究方面開始了初步的嘗試;在政府管理機制與監管研究方面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研究,但我國公共項目PPP模式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系統性和深入性仍顯不足。

6.2未來研究方向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民生保障、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因而也是我國PPP項目的重要發展階段。加強我國公共項目公私合作模式的研究,對于促進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未來的PPP項目研究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PPP項目合同管理理論與實踐合同體系形式的研究。第二,目標利益關系方面,PPP項目中政府、私人部門與公眾利益三者間關系的理論梳理值得進一步探索。第三,合作的機制建設方面,政府各層級公私合作機制如何建立。第四,PPP準入門坎研究,即我國對公共項目公私合作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私人部門準入的具體條件的論證。因此,理論突破和制度創新不僅是我國實現PPP項目制度化的有效途徑,更是為社會和廣大公眾有效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葉曉甦.工程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

[2]連.中小企業參與PPP模式與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1(05):66-67.

[3]Yelin Xu, John F Y Yeung, Albert P C Chan, et al. Developing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PPP Projects in China — A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Approach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0(7): 929-943.

[4]程哲,王守清.非營利性醫院PPP項目融資的框架結構設計[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07):557-559.

[5]楊超,唐瑩.PPP項目投資決策的優化研究綜述[J].企業天地家,2011(04):43 - 44.

[6]葉曉甦,易朋成,吳書霞. PPP項目控制權本質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3):67-70.

[7]姚鵬程,王松江.關于政府和私人合作高速公路項目定價理論的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09):180-184.

[8]Chris Clifton, Colin F Duffield. Improved PFI/PPP Service Outcom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lliance Princip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7):573-586.

[9]李曉東.基于AHP法的公共項目PPP模式選擇[J].企業經濟,2010(11):148 - 150.

[10]胡振,劉華金,維興.PPP項目范式選擇與風險分配的關系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1(09):139-146.

[11]杜亞靈, 尹貽林. 基于治理的代建項目管理績效改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06):19-26.

[12]杜亞靈.基于治理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改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47-48.

[13]杜亞靈,尹貽林,嚴玲.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改善研究綜述[J].軟科學,2008(04):72-76.

[14]丁榮貴. 提高政府關注項目的治理成熟度[J].項目管理技術,2008(08):74-76.

国产青青草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国内露脸中年夫妇交换|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午夜天堂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 亚洲av日韩av一卡二卡| 国产农村妇女aaaaa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福利 | 琪琪女色窝窝777777|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一区三区|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真实夫妇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第一二三区|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相关| 欧美熟妇丰满肥白大屁股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试探|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影院| 男人天堂av在线成人av| 西欧free性满足hd老熟妇| 亚洲午夜片|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色综合久久无码五十路人妻|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午夜精品久久久影院av|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精品久久杨幂国产杨幂| 国产熟女AAV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丁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