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茶文化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文化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茶文化的影響

第1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首先,茶業的繁榮,促進了瓷器制造業的繁榮,為瓷器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唐代,茶成為了大眾消費品,中國北方也已經是“茶為食物,無異米鹽。”(《舊唐書•李玉傳》)文獻中記載:“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為業。”(《全唐文•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這些都可以充分說明,在唐代,茶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范圍上也已擴展至全國,在國家的經濟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茶葉的興盛推動了瓷器制造業的繁榮,《中國茶經》有這樣的記載:“唐朝中期,北方消費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窯的興起,尤以燒制茶具為中心。”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窯址的出土物中,與茶器相關的器物數量遠遠多于前代,也在同時代出土器物中占了很大比重。以越窯為例,盛唐一朝,碗、盤、水盂、注子產量最大,占所有出土物的80%以上,而以碗的出土量最為巨大。(《中國陶瓷史》)除了水盂之外,上面提及的其他三種瓷器均作為茶具使用。

其次,茶文化的興起,推動了瓷器器型的革新。唐代以前,瓷器尚保留了大量陶器的特征。自茶文化興起,瓷器變得更加靈動。以壺為例,魏晉時期流行“雞首壺”,壺身與早先的陶罐無異,僅多一雞首狀流,盤口、鼓腹,短小流,整件器物重心偏下,顯得厚重。唐代以后,“湯瓶”取代了“雞首壺”,盤口逐漸變為侈口,腹變小,流加長,且流多管狀或棱狀,重心上移,整件器物顯得活潑。這些變化,可能與晚唐時期興起的“點茶法”有關。“點茶法”即先將茶末置于盞內,用湯瓶注以沸水,將茶末調成膏狀,最后持湯瓶向盞中沖注適量熱水而成飲用的茶。向茶盞中沖注的動作稱為“點”,因為盞的容量很小“,點”特別講究技巧,否則沸水很容易溢出。于是對裝沸水的湯瓶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從流里面傾倒的水水流要順暢、水量要適度、落水要準確。為了便于點注,高頸、長腹、長流的湯瓶應運而生。管狀和多棱狀的流,順暢性和水流穩定性明顯好于魏晉時期流行的雞首流。魏晉時期的碗,直口或者斂口,深腹、實心底,與陶缽較為相似。至唐代中期,碗多為侈口,由深腹變為淺腹,圜底增多。唐代晚期流行斜直壁碗,器型也有逐漸變小的趨勢。關于唐代文人飲茶方式,文獻中也有零星的記載。唐代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的筆記小說《封氏聞見記》卷六有這樣的記載:“……伯熊著黃批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器內裝的是剛剛煎完的茶,溫度較高;喝茶時要能“手執茶器”而不燙手,茶器應該便于散熱,而且方便“手執”。這一時期大量發現的敞口、淺腹、圜底的小碗,敞口、淺腹利于散熱,小巧、圜底的特點,使人能以手執住而不致燙手,很可能是作茶具用。這種小型侈口碗,應是陸羽所提及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的茶甌。

再次,由于品茶、斗茶風氣的興盛,人們不僅對茶色、茶味進行品評,還提高了對茶具的審美要求,進而推動了瓷器裝飾性造型、紋樣的產生,大大增強其文化內涵。“花口”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色。中晚唐時,花口造型開始出現并逐漸流行,大致與茶文化興起的時間一致。根據考古的出土材料看,晚唐時的茶具大量采用花口造型。如當時流行的花口茶甌,通常表現為五瓣花形,腹部無棱,圈足稍外撇,器型小巧精致。陸羽認為“膻鼎腥甌,非器也”,即茶具已經不是一般的食用器,而是具有了一定文化內涵的器物符號。“花口”的造型,大大提升瓷器的文化內涵,使其脫離了“食用器”的范疇。1987年發掘的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發現了極其精美的秘色瓷碗。根據其器型、一同出土的金銀茶具及文化意義上分析,這些秘色瓷碗應該為茶具。以茶具為代表的瓷器燒造,其技術已為我國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第2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西方茶文化;英語文學作品;內涵影響;創作理念

任何一種文學作品,其創作到形成獨立的風格體系,都與其所依附的文化體系有很大關系。客觀的講,文化造就了文學作品。當然,想要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必須對其文學作品創作的根源進行有效融入。西方茶文化是在茶及飲茶逐漸融入西方生活之后所形成的文化體系,無論是其內涵,還是價值理念,都充分反映了社會生活與大眾理念的體系化融合。而在西方茶文化形成過程中,其文化內涵也對英語文學作品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1西方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分析

文化是一種意識理念,其形成基礎是物質元素,任何文化形態都是基于一定社會元素所形成的,西方茶文化也是如此。通過對西方茶文化的具體內涵進行全面解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容納了豐富的文化理念,而其從特點來看,主要分為英國茶文化和美國茶文化,而這兩者共同特點都是以英語作為自身發展語言的文化體系,因此可以說,西方茶文化實際上就是以英美文化為載體的茶文化。西方茶文化并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經過長期發展所形成的文化體系。盡管西方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種,但是該茶文化與我國茶文化之間有著重要差別。雖然兩種茶文化都是以茶和飲茶生活為基礎所產生的文化體系。但是從根本上看,茶文化都是茶與其基礎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文化體系,因此其差異來自于其文化根源。1848年,英國人羅伯特來到我國,將茶樹種子帶到印度,而印度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為茶葉生產種植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空間,從此在印度形成了龐大規模的茶園。這就為英國茶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實際上,茶葉在很早就已經進入歐洲大陸,但是歐洲大陸人對茶葉太多歡迎。直到茶葉傳入英國之后,其與英國文化便形成了體系化的文化融合,正是英國人對茶葉的熱愛和推崇,加上飲茶習慣和風氣不斷成熟,從而形成了具有英國文化特色的茶文化體系。而美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茶與茶文化也流傳到美國。但是客觀的看,英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之間是有一定區別的。在整個英國茶文化體系中,正是其形成與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其整體資源比較豐富,茶文化中更多融入了享受、物質元素,整個茶文化極其講究,充滿貴族元素。而對于美國茶文化來說,其形成與美國獨立之后,此時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整個茶文化中融入更多的是效益與效率,因此,在美國茶文化體系中,我們更可以看到美國茶文化恰恰是袋裝茶的發源地。在美國獨立戰爭歷史中,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其重要的導火索,而這無疑證實了茶葉在美國的地位。英美兩國作為當前世界上物質元素最為豐富的國家,其文化影響力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因此以英美茶文化為核心的西方茶文化就成為極具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體系。整個文化內涵不僅影響了社會生活,同時更是對其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2西方茶文化的具體內涵認知

研究西方茶文化時,通過研究英國茶文化和美國茶文化,就能形成體系化全面認知,尤其是英國茶文化,其實際上就是整個西方茶文化體系的內核。根據相關統計表明,在整個英國人的生活中,飲茶所占的時間超過了三分之一,尤其是紅茶,更是以英國紅茶享譽全世界。西方茶文化作為飲茶習慣與傳統文化的體系化融合,研究該文化體系,必然能夠為我們全面了解茶文化內涵提供重要基礎。

2.1西方茶文化的相關內容闡述

西方茶文化的內容主要表現在茶與飲食習慣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整個西方茶文化內容中,茶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習慣中的重要內容。比如,對于英國人來說,早晨醒來之時,要飲早茶。其對早茶的精心準備程度,就知道茶葉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英式早茶的調制過程中,不僅要精選阿薩姆紅茶,同時更要經過對濃度和色澤的把關,從而是其滿足早茶的需要。而在工作時間,其在工作間隙中,也會使用上午茶作為調節工作氣氛的主要方式,當然上午茶是整個飲茶過程中最簡單的環節。而在英國人飲茶生活中,最復雜的則是下午茶,可以說,下午茶就是英國茶文化的核心,正宗的英國下午茶,不僅講究,而且其中充分融入了相關禮儀內涵,在英國下午茶文化體系中,其與社交活動相融合,成為西方社交活動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美國茶文化則更傾向于便捷和生活化,在美國飲茶過程中,袋裝茶就成為其茶文化體系中重要的符號之一。

2.2西方茶文化體系中的具體內涵分析

通過對西方茶文化體系進行全面認知,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內涵主要包括:首先,其應用屬性從藥用、生活飲用到一種文化符號。茶葉在傳入西方初期,其更多是作為一種藥物來使用,在其看來,飲茶能夠幫助人們形成清醒的心情,同時也能對很多疾病形成有效治療方法。而隨著其對茶葉的功能價值屬性認知日益成熟,其貴族上層開始品茶,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展現異國文化及生活理念的一種行為方式。而隨著全球交往日益便捷,茶葉正式進入西方大眾生活,其不僅實現了飲茶方式和飲茶文化的本土化,同時也成為社會大眾的重要生活習慣。其次,在整個西方茶文化體系內,包含了極顯貴族生活特點,內容豐富精致的文化內涵。在西方,飲茶習慣從出現到形成,更多是在近代時期,此時,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還是物質基礎,都實現了極大豐富,因此在飲茶過程中,其應用元素更加豐富。而飲茶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習慣,而是一種融入了豐富審美價值和生活價值元素的生活方式。下午茶文化的出現和形成,不僅標志了該茶文化體系中的文化屬性,同時其對整個西方文化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認知西方茶文化,就必須對其下午茶形成有效認知。最后,在西方茶文化體系內,社會習慣與社會大眾意識形成了全面融合。因此,整個茶文化就是對社會生活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礎。在西方茶文化體系中,其不僅對飲茶內容和品質有著較高要求,同時其對茶文化體系中的理解和認知也超越了任何一種價值理念。在西方茶文化體系中,其將現代社會的節奏要求與整個文化相融合,而這正是與我國傳統文化所不同的行為闡述和理念表現。

3西方茶文化對英語文學作品創作的具體影響

文學作品創作實際上是對文化意識的有效闡述和全面呈現。如果想要對傳統茶文化形成全面認知和了解,就需要充分借助文學作品這一創作進行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體系的核心是英國茶文化和美國茶文化,而這兩者實際上都是英語語言下的文化體系。在西方國家中,除了英國外,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形成了獨立的茶文化體系。茶文化作為獨立的文化體系內涵,其以茶物質元素為基礎,融入了豐富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同時形成了一大批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創作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無論是其價值理念,還是對創作靈感的激發,都是文學創作的重要來源。雖然西方茶文化與我國傳統茶文化一樣,都是以茶為主要創作元素的茶文化體系,而且都是社會文化與飲茶習慣的體系化融合。但是從根本上看,兩者并不一致。我國傳統茶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文化內涵,其根源是傳統文化。而西方茶文化形成與近代時期,其根源是近代文明,同時其價值理念中更多是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詮釋和變革。從文學創作背景來看,任何一種良好的文學作品,其都只植根于一定文化體系之內,因此想要研究西方茶文化對英語文學作品創作的具體影響,就必須完善探究西方茶文化的具體內涵。當然,體系化研究其具體內涵,也能夠幫助我們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和英語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而實現對西方茶文化的有效傳承。西方茶文化對英語文學作品的影響,表現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在很多英語詩句中,我們都可以找到有關喝茶場景的有效描述,詩人拜倫更是將茶成為淚水,其將茶作為闡述和表達一定情感的載體和基礎。正是很多描述茶的英語文學作品讓我們充分了解西方茶文化的具體內涵。其次,是該茶文化體系對散文創作的影響。散文寫作有著獨特特點,比如在整個散文創作過程中,其尤為重視價值情感的詮釋和表達。想要創作出經典的散文作品,就必須結合能夠有效激發人們價值情感的創作元素,而西方茶文化正是為英語文學作品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最后,小說創作也是整個英語文學作品創作中的重要內容。西方茶文化不僅為英語文學作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也為其文學作品內涵立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英語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關于西方茶文化情節的有效描述和表達,特別是整個小說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作品,正是與其融入了文化理念有直接關聯。

4結語

茶葉最早進入歐洲大陸時,其并未能得到歐洲大陸人們的廣泛認可。而在18世紀時,茶葉進入英國,此時英國恰好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高速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極度富裕的物質生產資料,使得茶葉在英國實現了成熟發展,而在英國人逐漸形成品茶習慣時,逐漸形成了獨立的茶文化體系。英國人對茶葉的推崇和喜愛發揮到了極致,因此英國茶文化就成為西方茶文化的領軍者。隨著茶文化發展日益成熟,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與茶相關的詞匯和生活元素。而這些內容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就形成了對英國文學體系的有效影響。

參考文獻

[1]賴月珍.從英語文學作品的書名管窺西方文化[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2):125-128.

[2]朱錦銳.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2014(17):17-22.

[3]王旭華.透視英語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J].科技信息,2015(12):126-131.

[4]林曉娟.探析英語文學作品對英國茶文化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5):115-118.

第3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何將這種多彩豐富的文化思想融入到中式景觀設計中,則成為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一茶文化作為內涵所進行的中式景觀設計不僅有著豐富的內涵,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讓景觀設計和茶文化有效結合在一起。探索茶文化在現代中式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在發揚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同時,又推動了現代中式景觀設計的發展和改革。本文就茶文化對中式景觀設計的影響展開敘述,從而為景觀設計提供更多的動力、源泉。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中式景觀設計;影響

我國園林和景觀設計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這也充分說明傳統文化和景觀設計之間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1]。我國很早就有飲茶的習慣,因此,在進行中式景觀設計時,要能夠意識到傳統文化對景觀設計的影響,并更好地將設計元素融入其中,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構成因素,一直以來憑借著其豐富的內蘊,一直是景觀設計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國傳統茶文化應用在中式景觀設計中,不僅使景觀設計的形式更加豐富,還賜予了中式景觀設計特殊的人文價值和深遠的時代意義。

1茶文化內涵以及其在文化景觀設計中的價值

從廣義角度來分析,茶文化所就是表示茶葉發展期間一切的精神財務、物質財務總稱。其物質內涵表示茶的種植、采摘、烤制、銷售等各種技術含量較高的內容,其精神內涵表示茶品種、品嘗、民俗等相關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文化價值表示茶文化在中式景觀設計中的表現一般為建筑小品,該種設計樣式承載著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除了是傳承之外,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再現,包括茶馬古道的陸羽亭、動感雕塑園等,這種通過景觀方式展現的中國茶文化形象生動,從而幫助游客更好地記憶,這種多樣化的展現方式還能夠讓游客的互動性、參與性更加強烈,讓他們在娛樂中學習到更多的茶文化知識,領略到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風貌[2]。茶文化所具有的經濟價值主要表現在觀光茶園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常規茶葉宣傳推廣、盈利的方式,通過開展體驗性活動、營造氛圍、設置特色旅游項目來為茶園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營造茶園氛圍、設置旅游項目通過茶文化景觀來實現,例如茶田畫、茶田迷宮、文化長廊、特色瞭望塔等,從而吸引更多的園區游客,讓園區氛圍得到活躍。旅游價值則表現為茶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自然和人文兩種,其中自然觀光茶園靜謐、清新,讓廣大游客樂意前往欣賞。人文型實際景觀層次不窮,這種絢麗多彩的燈光讓觀眾能夠欣賞到更多的景色,擁有獨特造型的建筑景觀、創意的小品、別具一格的茶文化體驗活動為旅游區、茶園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讓茶文化景觀所具有的旅游價值得到發揮。

2茶文化在中式景觀設計中的現狀和原則分析

2.1茶文化景觀設計現狀

我國現階段茶園文化景觀設計處在出現和成長階段,而茶文化和景觀設計成功融合的案例相對較少,大都表現為雷同化、趨同化現象[3]。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概括如下,首先,在對景觀設計初期沒有詳細地對地塊區域各種設計元素進行考察,這就導致整個設計成為無根之木;其次,開展設計時沒有明確系統地進行形象塑造和定位,缺乏文化特色和主題創意;最后,設計方和委托方地位不夠平等,一般都是設計方根據委托方所提供的想法將效果圖展現出來,文化藝術精神和物質功能性難以結合在一起,施工方專業性不夠,一般都是大小工、小包頭結合,對于施工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細節不夠重視。

2.2茶文化在中式景觀設計中的原則分析

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則,考慮到廣義“地”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的主人、氣象氣候等因素,從而讓設計成果更具有地域性;其次為天人合一的原則,新創造出的景觀要能夠和天、人、地等因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營造出“宛自天開”的境地,從虛實對比、空間布局、材料選擇、形勢把握等不同角度推敲;再者為以人為本的原則,茶文化園景觀建設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所以,要能夠合理使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來掌握人們的行為規律,從而設計出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中式景觀;最后為創新原則,要能夠立足于當地的民族風情、文化特色來對景觀設計加以創新,從而讓其更具有特色化[4]。

3傳統茶文化在中式景觀設計的應用

茶文化在中式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以茶作為主題的各種景觀設計,并圍繞茶文化所具有的內涵開展各種創作,茶文化和中式景觀設計的方法分為精神、物質兩個不同層面,其中物質層面則主要是以茶器、茶烤制、茶種植作為切入點;精神層面則是以茶詩詞、茶藝術、茶傳說作為切入點。

3.1茶種植在中式景觀設計中應用茶作為生態、自然的一種產品,而依托茶文化所設計的中式景觀則可以通過改變茶田本身的布局方式,通過布置或方、或圓等幾何形狀來形成不同的茶田景觀,從而讓人們和自然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獲得更多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

3.2茶烤制在中式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茶文化園景觀設計可以通過將制茶加工工具作為原型,利用美學、抽象、設計等不同的知識來設計出特色顯著的茶文化主題景觀,例如通過對制作綠茶時所使用的曬茶篩子為原型所涉及的茶園瞭望塔,這不僅能夠展現出茶文化特色,還能夠讓整個設計有跡可循,陽光透過竹條留下的斑駁倒影,這就讓亭廊更具有動感。

3.3以茶銷售作為切入點的應用

茶馬古道作為茶貿易中較為獨特的一種方式,其也形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道。以茶文化作為主題的景觀能夠利用雕塑再現的方式展現出古代“茶馬古道”場景,以“茶文化”作為依托所展現的賣茶、運茶場景,或者仿造古代“茶馬古道”場景,讓游客能夠更好地體驗“馬幫”的貿易之路[5]。

3.4茶內涵在中式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茶藝作為飲茶期間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包括藝術操作方法、茶葉品技法、品茗的環境,這種過程所體現的是精神和形式的集中和統一。茶文化園景觀設計能夠從差異表演過程中選取設計素材,而且,茶藝師的服裝配飾可以通過比例尺縮放的方式形成景觀小品。其次,將茶詩詞當成切入點所展開的設計,中國作為茶藝發源地,有著較為悠久的飲茶、種茶歷史,也留下很多品茗、詠茶、斗茶的詩詞曲賦。茶文化園景觀設計能夠從這些藝術中獲得更多的靈感,形成不同的設計元素,并且更好地傳承中國茶文化精髓,例如主題茶樓、茶互動長廊等景觀建筑。再者,茶與禪的結合作為中國文化發展史的著名景觀,一杯茶中包含濃濃春意,并且有佛學、人生的三昧,有茶人的品味和景觀。通過營造和諧安定的景色來打造特色景觀,禪境的營造也要能夠深刻地感悟到佛學的精髓,似有似無、或動或靜,從而更好地置身其中,感悟人生。將和地方茶相關的名人雅士、傳說當成設計的主要依據,例如“大紅袍”演出,就是根據武夷山茶葉救助趕考秀才,秀才重返道謝的故事改編而來,而且,人們也設計出不同的實體景觀建筑,以此紀念和茶相關的人物,當人們置身于此就會陶醉、就會流連忘返[6]。

4結語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構成元素,其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情趣高雅、景致獨特的視覺盛宴,其還實現了茶園休閑觀光的價值所在,改變了之前茶園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的方式,通過總結茶文化景觀設計的不同方法來為茶園景觀設計提供更多指導。

參考文獻

[1]龍彬,戴翔.茶馬古道文化景觀的解讀與詮釋———臨滄茶馬古鎮規劃設計探略[J].華中建筑,2011(12):86-89.

[2]姚丹麗.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模式及功能研究[J].福建茶葉,2016(4):170-171.

[3]蘇俊艷.西鄉茶產業基地景觀規劃設計[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4]周婷,邵宛芳,侯艷.淺析茶文化在生態茶園景觀中的表達與營造——以西雙版納大渡崗鄉云寶生態茶園景區設計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2):10-14.

[5]官欽水.武夷山茶博園地域特色景觀規劃設計[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5(2):134-138.

第4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茶藝;教學;茶文化;歷史;民俗

茶藝起源于中國,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講求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的藝術活動,同時也是茶文化的集中體現。茶藝,簡單來說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這其中泡茶是“茶藝”的主體。在茶藝課的教學中,筆者不斷深思,茶藝如何教好,讓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如何達到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但學生們將茶藝僅僅理解為泡茶的技藝,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貫穿于茶藝表演中的精髓。茶從茶樹上采摘下來時結束了它的生命,當我們將茶葉重新放入茶壺中沖泡時,卻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們該怎樣用心去領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輪回?

1中國茶文化發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顯了一種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融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儒、道、佛諸家的深刻哲理。這在學習茶藝和教學過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同學們更熱情于操作技能課,對于茶藝來說停留在最淺的層面——泡茶。而茶藝要求我們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術,品好一杯茶的藝術”,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學好茶文化是學好茶藝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農時期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并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的飲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于茶文化的萌芽階段。當時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產生之初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到南北朝時,政治家們提出以茶養廉,對抗當時社會的奢靡之風,又因當時較多戰亂,文人無以匡世,漸漸興起了清談之風,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漸將飲酒轉向飲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豐富的茶葉物質,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道、禪哲學思想相結合,中國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華講究“清、靜、和、美”,禪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陸羽所做茶經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將品茶作為一種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宋代人們將煮茶法改為點茶法,講究色香味的統一,除了宮廷茶文化的出現,民間也興起了斗茶之風,宋人將飲茶作為人們增進友誼和社會交往的媒介,成為了一種民間禮節,“茶館文化”也相繼出現,“客來敬茶”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傳統意義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逐步得到確立,“開門七件事”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此時的茶文化中茶葉沖泡的藝術性和茶具的獨特性,茶館的普及成為顯著的特點。明代基于散茶的興起,“廢團茶興散茶”,使得沖泡過程不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飲茶時觀賞的藝術性。茶具也各有講究,不僅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工藝有了新的發展,還出現了不同石質粉末燒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還產生了彩瓷、琺瑯彩等茶具,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茶人在飲茶中有意識的追求自然美和環境美相結合,也體現出人們飲茶的藝術性。不同的朝代,有著不一樣的飲茶方式和沖泡方法,這充分證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時期對人們的飲茶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

2茶文化與茶藝教學密不可分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國茶葉生產歷悠久、品類繁多,外觀千姿百態,香氣、滋味各具特色,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它們每一類茶都有不同的沖泡方式,這就與各類茶的茶文化、歷史淵源密不可分。茶藝教學中實訓沖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們對茶文化及其各類茶的歷史淵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說茶藝表演是有靈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學習茶藝過程中“人、茶、水、器、藝、境”的完美結合,學會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們玻璃杯用綠茶,玻璃杯中的綠茶透著鮮亮精致,清飲一口,有一種微微的苦,不經裝飾,簡單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困擾,如果你懂了綠茶,那么也就不會在意生活中的困擾,因為正是有了他們,才能證明我們充實的活著。我們利用玻璃杯還原了茶葉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內涵,盡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藝,但是對于一個茶藝師來說也是失敗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們常用紫砂來沖泡普洱,因為普洱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保存才能散發濃香,正如紫砂壺的特性一樣,需要歲月的沉淀,才能讀懂自己,才能使我們在沖泡中內心平靜,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視的東西。其實不僅是茶,還包括茶藝沖泡的各類茶具、我們在茶臺前沖泡的每一個動作,它們都與我們的茶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鳳凰三點頭、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春風拂面、白鶴沐浴等等;再如中國茶文化和民間習俗的淵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創業的道路上應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這也是茶藝教學中茶文化與沖泡的典型事例,還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飲茶方式等等舉不勝收,可以說茶與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到發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學習茶藝要始終以茶文化為中心,將人與茶相結合,才能在每一次的沖泡過程中真正將茶人與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夠以茶為媒,沉潛涵詠,靜心順氣地與心靈對話。

參考文獻: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簡論[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

[2]蘇葉揚.中國茶文化中的雅與俗[J].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

第5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文化稟賦;農業;溢價;茶產業;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32;S5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SU Zhu-cheng,SHEN Xue-z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Tea industry in China is a mode of agriculture with cultural endow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ve experience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in recent 20 years, culture could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agriculture in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function of premium pri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agriculture; premium price; tea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一個農業技術與組織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區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顯然,不同的技術與組織模式有著不同的經濟績效上的含義,這也是研究該命題的意義之所在。本文將從浙江省茶產業實證的視角,探討文化對農業的溢價機制與實現方式,以及文化稟賦對農業技術與組織模式的影響。

1浙江省名優茶文化性消費特征及其溢價的實現途徑

1.1名優茶已成為浙江省綠茶生產的主體

浙江省是中國綠茶重點產區,也是全國最重要的綠茶出口基地,據2009年海關統計,浙江綠茶出口量15.68萬t,出口額3.62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綠茶出口總量和總額的68%和69%。鑒于浙江省綠茶生產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號文件將茶葉確定為浙江省十大主導和優勢產業之一,并明確提出今后的工作重點是:實施綠茶全球化推廣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綠茶”品牌,著力構建世界綠茶生產、加工、貿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浙江綠茶產業逐步走上了效益型農業的發展模式,其核心是產品結構優化和名優綠茶的大力發展。據2009年浙江省農業廳統計,浙江茶葉總產量16.74萬t,總產值77.50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6.70萬t,產值68億多元。名優茶占總產量的40%,但產值卻達到87%。可見,名優茶在浙江省綠茶生產中占有主導地位。2001年浙江省開始全面實施“一縣一品”茶葉品牌戰略,要求每個產茶縣或一個區域集中力量重點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競爭力強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級名茶將達到42只,且基本實現“一縣一品”的目標。2004年,浙江省開展“十大名茶”評選,根據對申報名茶的品質、規模、知名度、包裝、標準化、產業化等6個方面,評選出大佛龍井、開化龍頂、安吉白茶、西湖龍井、武陽春雨、松陽銀猴、徑山茶、金獎惠明茶、望海茶、綠劍茶為第一屆“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開展了第二屆十大名茶的評選,其中西湖龍井為浙江省特別榮譽名茶――國家禮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別為越鄉龍井、大佛龍井、松陽銀猴、開化龍頂、徑山茶、武陽春雨、安吉白茶、綠劍茶、千島玉葉、金獎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烏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臺山云霧茶、龍谷麗人茶、紫筍茶等被評為浙江省優質名茶。

1.2名優茶文化消費屬性與地理標志制度

與傳統大宗茶不同,名優茶具有文化性消費的商品屬性。名優茶之所以被市場接受,原因之一是因為其擁有特殊的品質內涵,包括自然環境、歷史與人文因素及傳統加工技術等元素。如對西湖龍井茶品質的認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工藝、龍井茶歷史淵源以及人文因素等。這些因素有些是物質層面,有些是精神層面。因此,名優茶消費的同時具有了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優茶與特定區域及其人文歷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縣市十分重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產品識別標識的申報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葉品牌共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3個,分別是龍井茶、安吉白茶、烏牛早茶、臨海蟠毫、江山綠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徑山茶、磐安云峰、蒼南翠龍茶、大佛茶、桐廬雪水云綠茶、開化龍頂、普陀佛茶,這13個茶葉品牌中,龍井茶、安吉白茶、烏牛早茶、徑山茶、大佛茶、桐廬雪水云綠茶、開化龍頂共7個品牌產自農業部規劃的浙江名優茶重點區域,余姚瀑布仙茗產自浙江省特色優勢茶葉基地。其中,“龍井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于2009年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核準注冊,浙江省區域內受龍井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的生產地域涵蓋18個縣(市、區),172家企業成為首批使用“龍井茶”證明商標的企業。據一些研究資料,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茶葉產品,與其他同類茶葉相比,普遍溢價15%~20%,這應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對產品經濟價值的提升作用。

2名優茶文化消費需求的感官品質標準化及對產業技術的影響

2.1文化性消費與名優茶感官品質的認知

就目前市場及消費者而言,名優茶文化性的品質內涵及其消費是直接反映在對名優茶感官品質信息的認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為規范名優茶的工藝和建立市場的有序競爭,各地政府在申請原產地域證明標志的同時,陸續制定了相關產品的感官品質標準。這些標準主要界定了不同名優茶外形和內質的品質特征,涉及8項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規制了名優茶形狀特征、色澤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屬性。名優茶感官品質的標準化有利于提高市場交易效率。根據商品質量信息獲取難易程度,經濟學上將商品分為3類[2]:一些商品的質量在消費者購買時就能知道,這些商品稱為“搜尋品”(Search 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們在消費之后才能知道其質量,這類商品為“經驗品”(Experience goods);還有些商品,即使消費之后也很難知道其質量,這類商品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對于“經驗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對稱性,這就需要市場“承諾”制度來確保所購買產品的質量。茶葉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具有“經驗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點。因此,通過名優茶感官品質標準化,建立有效的茶葉質量“承諾”機制,則能幫助消費者認知識別,從而確保茶葉市場有序競爭。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2名優茶感官品質標準化對茶葉加工技術的影響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浙江制茶工程技術發展呈現幾個階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葉加工逐步機械化,并有向連續化、規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聯裝發展的趨勢,但這種趨勢隨著后來名優茶的發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業開始倡導和鼓勵以手工技術為主要特征的名優茶發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促進了各種名優茶機械設備的研制和生產。但稍作分析,不難發現,這段時期,盡管有各種新型機械設備應用于茶葉加工,就其技術本質而言,它始終是沿著小規模家庭式的路徑進行著發展與創新,并未能推進茶葉加工技術向規模化和連續化方向發展。

現在看來,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名優茶創新給產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其深層次的影響在于它刻畫了近20年浙江茶產業技術創新的路徑和浙江茶葉加工業的發展方向。

名優茶感官品質的標準化對產業加工技術及其工藝設備創新路徑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標準的影響尤為突出。按照目前行業的感官評審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構成名優茶等級的主要因子之一。名優茶具有各自差異化的造型,這些外形標準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這也是名優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費特征之一。對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細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術,規模化生產設備很難達到這種外形品質的要求。

近年來,名優茶生產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和因生產普及化所帶來市場價格下跌的矛盾。勞動力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會誘致能節約這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名優茶加工設備的研發和應用。據浙江省農業廳2009年統計,全省名優茶加工機械擁有量達到21.5萬臺。名優茶機制設備的研制和推廣,是生產要素價格變化所誘致的資本型技術創新,但通過對這些設備工作性能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設備技術的創新始終受到名優茶特有外形的制約,表現對名優茶外形品質標準的路徑依賴性。這些設備大多采用手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技術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點,這樣的技術方式容易滿足名優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葉加工工程技術創新的發展軌跡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和茶葉外形需求制約雙重因素的作用結果。與此相對應的是,浙江省從事茶葉加工設備生產的企業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將近30家不同規模的企業專業從事名優茶加工設備的生產。

鑒于外形對產業加工技術規模化與連續化發展的制約性作用,業內有學者對名優茶感官品質標準化的制度提出異議。其中,爭議之一是外形標準設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質綜合評價時在多大程度上設置該權重。筆者認為,外形對一些名優茶,尤其是歷史名茶而言,是一種特征品質符號,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納有些學者的提議,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來評定茶葉等級,則會失去歷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屬性。那么,如何處理外形和茶葉品質的關系,筆者建議,根據茶葉文化性消費和物質性消費的差異,針對不同茶葉應區別對待。對歷史和地方性名茶,應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費價值及其蘊含的經濟價值,不應過分強調資本型技術使用。為滿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優茶加工需要勞動密集型技術的投入,自然應獲得高價格的市場回報,它可滿足一些市場消費群體的需求。對那些純粹物質性消費的茶葉,則應強調內質而弱化外形在品質評價因子體系中的權重,進而引導規模化和連續化加工技術及其工藝的創新與應用。

3名優茶的技術屬性對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制度變遷的誘致作用

3.1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的變遷

近30年來,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變遷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3個階段:分別為20世紀70年代的集體和國家所有制茶場、80年代茶園的家庭小規模經營與鮮葉加工專業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漸形成的以自產自制為特點的生產組織方式。眾所周知,80年代在中國廣大農村推行了改革,當時的國有或集體所有茶場一分為二。其中,茶園經營承包到戶或個人,但鮮葉一般仍由茶場集中加工并統一營銷。顯然,由于當時以生產大宗綠茶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規模經濟的需要,有利于技術效率的提高。但進入90年代,浙江省茶葉的茶類結構開始調整,隨著名優茶生產逐漸成為主流,原先鮮葉集中加工的專業化分工失去優勢,而自產自制的生產組織方式逐漸成為優勢。

當前,浙江省名優茶生產組織結構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規模經營為主體、加工專業化分工不明顯、小型設備應用與手工相結合的生產組織方式。據浙江省農業廳經濟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浙江省現有茶葉種植農戶約100萬戶,按浙江省茶園總面積18.2萬hm2計算,每個種植戶經營不到0.2 hm2茶園。另外,浙江省從事名優茶生產的種植戶一般同時擁有茶園和加工設備,即生產的鮮葉由自己加工。從制度經濟學來看,這是完全內部化交易的一種契約安排。

3.2浙江省與世界其他主要茶葉生產國生產組織方式的比較

世界主要茶葉生產國有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和日本等,其中斯里蘭卡和肯尼亞是以茶園的家庭小規模經營為主要特征,這與浙江省的狀況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蘭卡為例,與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進行比較。

斯里蘭卡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2/3以上。斯里蘭卡茶葉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印度和中國),出口量位居第二。茶葉是斯里蘭卡出口創匯的最主要產品。斯里蘭卡茶葉生產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體,但戶均經營規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據斯里蘭卡茶葉協會提供的資料,斯里蘭卡有茶葉種植農戶20.6萬戶,其中17.3萬戶經營面積在0.3~1.0 hm2。由于農戶經營的茶園面積規模較小,所以一般沒有自己的加工設備,而是將鮮葉交給茶葉加工廠,這些加工廠為私有或國有。目前,斯里蘭卡約有380多個茶葉加工廠。然而,農戶和茶葉加工廠之間交易既非完全內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場化。農戶所生產的鮮葉價格根據加工后成品茶在科倫坡拍賣市場的價格而定,拍賣價格的68%歸農戶所有,另有32%歸茶葉加工廠。這是一種預先約定分成的契約制度。圖1和圖2分別是浙江省名優茶和斯里蘭卡紅茶生產、加工和流通的組織模式。

3.3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制度的理論假說

斯里蘭卡茶葉加工業的縱向組織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說。即在經營規模較小、面臨市場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場風險面前容易造成經營失敗的狀況下,如果生產、加工和銷售劃分成若干階段,分別由不同的經濟實體經營,則市場和價格風險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經濟實體分擔。浙江省茶園經營規模及其經營主體和斯里蘭卡十分相似,但在鮮葉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縱向專業化分工,而是采用自產自制的一種制度安排。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技術效率與交易成本是決定產業組織規模及產業縱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僅就鮮葉交易而言,內部化契約可降低交易成本。鮮葉容易腐爛,不宜長距離運輸和儲存。顯然,如采用市場化交易,農戶處于十分不利的競爭地位。另外,在生產季節,鮮葉采摘是經常性的,所以鮮葉交易的頻率很高,通過內部化制度安排,則能減少討價還價次數,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的視角,茶園種植農戶都有著將鮮葉交易內部化的需求。然而,內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還決定于內部化后的加工技術是否存在規模經濟性,這種技術的規模經濟性與所加工的茶類有關。

斯里蘭卡主要生產紅碎茶。相對浙江省名優茶而言,紅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著專業化和規模化的優勢。因此,斯里蘭卡茶產業組織的縱向分工迎合了技術效率的需求,而預先約定分成契約的內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優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勞動密集性特點,這種技術特點使得農場式的生產管理和規模化加工不存在技術效率上的優勢。茶葉的生產與其他農產品生產一樣,在存在雇工時,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必然會因計量的困難而帶來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術特點,決定了名優茶適合農戶“挨家挨戶”家庭式經營。關于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形成的基本假說是:社會收入的增加帶來了社會需求結構和需求層次的變化,并隨著茶文化的宣傳和普及,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對茶葉的消費有品質化和文化化的趨勢,從而誘導了浙江省名優茶產業的發展;市場對名優茶外形等品質需求具有文化消費特點,名優茶特殊外形需要傳統、勞動密集型技術的投入,它適合于家庭式小規模經營;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為主要特征的茶葉生產組織制度變遷,適應了名優茶技術需求,而名優茶產業技術特點又使得家庭經營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穩定性,并誘致產業縱向交易的內部契約化。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結論與啟示

有關文化稟賦與農業發展模式的關系,Hayami 等[4,5]提出的農業發展模式理論認為,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和制度是影響農業發展模式的4個基本要素,4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動都會引起其他要素變量的變化。文化稟賦被認為既制約著一個制度和技術變革,又引導著這些變革。現有文獻中少有涉及經驗研究來檢驗該理論假說,而浙江省茶產業的技術與組織模式的變革是很好的實證案例。

從浙江省茶產業發展經驗來看,文化稟賦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誘致了浙江省名優茶的技術與組織模式的變遷;同時,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產業具有非傳統農業擁有的一些經濟價值和社會功能。馮子標[6]提出的文化解構傳統產業的理論假說認為,文化通過滲透機制、轉換機制和提升機制實現對傳統產業的解構。文化因素的滲透會誘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正因為文化稟賦的存在及對傳統茶產業的滲透,浙江省茶產業發展模式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首先,浙江省名優茶較其他農產品有著明顯的文化溢價性;其次,浙江茶產業已向休閑旅游業和文化服務業延伸與擴散。近幾年,浙江省各茶區相繼開發了長興貢茶院、羊巖茶文化體驗園、西湖梅家塢農家茶園和徑山茶文化生態旅游區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另外,浙江省茶館業的發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個很好的縮影。據杭州茶樓業協會2005年統計,杭州茶館達到800多家(不包括蕭山、余杭),年營業額已達10多億元,居全國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龍井茶的產地,目前西湖風景區內設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與產茶區有大小茶館400余家。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這些茶館都有人來喝茶休閑或進行商務活動。綜上所述,浙江省茶產業已成為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一種產業形態,是具有文化特質功能型農業的一種發展模式。它不僅在學術上具有實證研究意義,而且在指導培育生態文化與效益型農業方面,亦有政策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D. 史蒂文斯,凱瑟L. 杰勃勒. 農業發展原理――經濟理論和實證[M]. 葉長生,武軍,范家法,等, 譯.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

[2] 泰勒爾. 產業組織理論[M]. 張維迎,馬捷,吳有昌,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3] OLIVER W. Economic organizat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4]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 BINSWANGER H P,RUTTAN V W.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6] 馮子標. 國外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及其借鑒意義[J].國外理論動態,2006(11):1-6.

第6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文化大師霍夫斯坦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文化差異即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而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實際上是語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過程。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可以盡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際失誤,消除國際交流中的誤解,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從稱謂用語文化差異、問候語文化差異、社交禮儀差異、價值觀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影響的表現

1、稱謂用語文化差異

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正確運用稱呼語,關系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在西方家庭中,子女可以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而且英美命名文化還有一種習俗,用祖父母或父母的名字給孩子命名,以表記念。西方人中還有少數人用名人的名字給自己的孩子命名,也不會引起麻煩,反而引以為豪。而在中國,子女不能叫父母的名字, 而且忌諱晚輩的名字與長輩的相同,或者有同音字、諧音字也不行。這樣起名,會被認為是不尊敬長輩的行為。至于使用偉人、名人的名字的更為少見,人們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在西方,公司里,不論你的職務高低,都可以直呼上司的名字。只有少數官銜可作稱呼語,不像漢語用頭銜稱呼那樣的普遍。例如:President(總統)、Governor(州長、總督)、Ambassador(大使)、Minister(部長)、Mayor(市長)等。但是在中國,,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下屬稱呼上司時,通常要帶上官銜。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重視個性與平等,不太重視等級和權威。西方哲學家也講究個體本位文化。認為每個人都有他的自然權利、平等權利和自由權利,很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觀點是和他們的經濟特點相關的。在西方,陌生人第一次見面稱呼對方時,就直呼其名。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特點情況正好相悖。“中國文化以群體為中心,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適當地位和適當的生活方式”。這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強調社會和集體精神,崇尚相互依存,而非相互獨立。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里, “長幼有序,貴賤分明”等傳統禮儀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稱呼有著嚴格的區別。如果把西方的稱呼模式用在中國人身上,就會被認為是不合乎情理,沒有教養的。

2、問候語文化差異

西方人見面時,彼此問候語通常為: “Hello, how are you?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見面問候語通常為:“你去哪里?你吃飯了嗎?”中國人的問候語讓西方人覺得很詫異。而在中國文化中的問候語“你去哪里?”,這只是中國人見面彼此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即使對方答非所問也不會計較,只是一個表示友好和禮貌的問候。并不期待著一個相應真實的回答。但在西方人看來,“你去哪里?中國人有干涉別人行動自由之嫌疑。“你吃飯了嗎?” 誤解為是想請對方吃飯才說這樣的話。同樣,西方人用:“How are you?”作為問候語,并不意味著他們對你的近況很關心,也只是一種表示禮貌的問候的方式。中西問候方式的功能是一樣的,但文化內涵是不一樣的。所以問候語的使用要“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3、社交禮儀上的差異

在做客的禮節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會產生理解失誤和文化碰撞。中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向來是熱情好客的。古語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能說明這一點。主人們常常要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卻先謙虛的說:“不好意思,沒有什么菜,請多見諒。”西方人聽到這話,會不太高興,既然沒什么好菜,還請啥。餐桌上,主人會不停地向客人勸酒加菜,讓客人多吃,以顯示自己熱情,根據中方的禮節,通常客人們寧可吃不飽,也要剩下一些飯菜,以表示自己已經吃飽喝足。當我們去朋友家做客時,可以預約,也可以不邀而至,一般都不會空手而去,帶上準備的禮物。但是去西方人家里做客時,一定要提前預約好時間才去。冒然前去,這是很不禮貌的,受訪者甚至會拒絕會晤。去做客時,在到達的時間上也有講究。一般要準時到達或遲五分鐘到達比較合適,比規定的時間早去或是晚去都是不禮貌的。若有事會耽擱一會到達,一定要電話通知主人。在邀請西方人做客時,準備食物的量一般以夠吃為準,簡簡單單幾道菜就可以,不需要菜肴滿桌。也不要給客人強塞食物,勸酒夾菜的。另外,根據西方的禮節,客人應盡量吃完自己盤子里的食物,還要贊美主人準備的佳肴。如果客人送你禮物。應該當著客人的面打開并表示感謝。

由于中西各自特定文化的影響,在稱贊方面,中西方人的反應也是不同的。西方人樂于稱贊別人,當受到別人稱贊時,通常非常高興,很樂意得到贊美,并說:“Thank you;而中國人自謙被看做一種很好的美德。對待稱贊一般會說:“過獎或不敢當,做的還不夠”。當別人夸獎:“You are very beautiful”時,東方女性與西方女性對這句話的反應反差很大。西方女性通常會變現的很高興,并熱情致謝,遵循了交際原則中的一致原則;而東方女性表現的非常含蓄,謙虛推辭,遵循了謙虛和諧的原則。

4、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中國有句成語叫“入鄉隨俗”。西方翻譯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意思是去一個地方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禁忌。否則冒犯了別人,而自己卻全然不知。東、西方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的禁忌語和委婉語。這些語言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在遵循禮貌原則基礎上約定俗成的產物,因此學習外語者不能忽略它們。比如東、西方的文化中,一個“老”字可引起人們截然不同的反應。在中國,“老”代表著一種尊重和認可,表示此人很有經驗、資歷深厚或德高望重。比如“老師,老師傅,老醫生,老先生,張老”等。而在西方,“老”常常是比較忌諱說的詞,西方老人都忌諱“老”、怕“老”。美國的老人都不愿意被稱為old people。人們常用委婉語senior people(年長的公民)來稱呼他們。

三、結論

文化一詞,雖然釋義一樣。但在中西方國家里,文化更多的表現為差異。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因為“不同的文化在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人們的言行舉止都受著本國文化的制約。所以,要想正確地有效地交流,得體的運用語言,彼此了解對方的差異和文化特點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顧嘉祖,陸晟.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第7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英美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研究英美文學著作,對其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對文章展現的主題思想、表現形式、寫作風格進行評析,從而為以后的英美文學創作提供藍本和依據并且提高文學愛好者的文學欣賞水平。英美兩國的文學評論家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差異中會對文學評論產生不同的表現,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學發展史與特點

    英國文學的發展歷史悠久,經歷了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實驗主義等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點和藝術價值。不同時期涌現了創作風格不同的著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亞、蕭伯納、拜倫等。英國文學做早的時候多以詩歌形式展現,以后逐漸發展成小說、散文等多樣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國文學逐漸發展出一種浪漫理性的風格。英國文學作品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文化藝術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國文學史主要經歷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這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分別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家,主要有馬克吐溫、狄金森、愛默生、惠特曼、海明威、龐德等人。美國文學因早期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國文學的影響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國文學,但是隨著美國文學的不斷發展何美國獨自自主意識的增強,美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并開始脫離于英國文學。美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獨立意識被激發,再加上大批優秀文學家和作品的出現,讓美國文學逐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文學分支并開始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獨立革命是美國民族文學誕生的背景。

    二、英式與美式英語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語言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思想是文學作品的心臟,語言是文學作品的軀干。語言這一載體能夠把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展現的淋漓盡致。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英語,英語能夠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以藝術性和象征性表達出作品中的主題思想,是一種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但是由于歷史、地域等原因,英美兩國的英語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這些不同所具有的內在意義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國家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其創作所用的語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煉、匯聚而成的,英式與美式語言的差異無疑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巨大影響。通過分析文學評論家在進行文學作品評論時所使用語言特點、風格的差異,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式英語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可以說它擊沉了傳統英國文化的遺產,是英語正宗。一直以來英式英語在文學評論中呈現出一種中規中矩的狀態,很多評論家在進行文學評論時顯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顧忌其英語正宗的地位和對傳統語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過于鋒利和大膽會褻瀆了英式英語的傳統地位。

    眾所周知美式英語是從英國語言中衍生而來的,但是由于美國這個新生國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雖然語言的核心沒有改變但是美式英語充滿了創新和不同。與英國語言不同,美國在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也處處充滿了創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國文壇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國文學評論的保守而言,美國的文學評論則更為自由、大膽、創新。美國文學評論的這種特點無形中激發了作家的激情,促進了整個文壇思想的開化與前進,為美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中后來后來居上打下了基礎。

    三、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學評論可以說是掙扎在接受傳統文化影響和掙脫傳統文化影響之間。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從具有宗教主義到逐漸荒誕的創作手法,都體現了該階段英國文學評論家們在傳統與掙脫傳統之間的掙扎和徘徊。莎士比亞的經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無形中展現了這一時期英國文學評論的性格特點,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掙扎在復仇的道路上,對于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問題很好的展現出哈姆雷特那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紀以后,英國的文學評論家對于自身及其文學評論歷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種走出現狀的全新的審視與反思使英國文學評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是朝著后現代主義、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的方向前進的。

    文學評論是建立在文學基礎上的,對于美國文學評論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對美國文學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受其殖民地歷史因素影響,其文學受到歐洲大陸文學的極大的影響。但是美國文學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會逐漸發展成獨特的一支。美國文學評論也是特立獨行的完整個體,其雖攜帶英國文學的基因,卻結出了全新的果實。

    四、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文學的歷史文化傳統特色是相對于禁欲主義和神權主義而言的人本主義。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比較保守,究其原因與英國資產階級自身在文化歷史中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是分不開的。大文豪莎士比亞在說到自己的文學作品時認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義進行一種宣傳,人本主義是要實現人類的和諧、自由、與愛,消除了人和人之間的階級束縛。莎士比亞的人本主義觀點的作品的評論可以說是英國文學評論中的典型,對英國后續文學評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觀點逐漸受到不少人的質疑。人們認為社會要快速發展是離不開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創新是完善社會的必要條件,人本主義觀隨著社會發展已經顯得太過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義觀只有在某些特殊時刻才會發揮其作用。

    同樣是對于人本主義觀點,美國文學評論就顯得比較激進。前文提到過,美國的文化歷史不像英國那樣有太多的顧慮和沉重的包袱。美國歷史上的獨立戰爭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會氛圍同時也渲染了文化氛圍,美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可以呈現出一種輕輕松松的狀態。

第8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一)英國文學史及其特點

英國文學發展源遠流長,其中不乏經典的文學著作。英國文學的發展經歷了盎格魯—薩克遜階段、新古典主義階段、浪漫主義階段、現實主義階段、現代主義階段等不同的發展時期,在每個時期都有代表其時代特色和藝術特色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構成了恢弘燦爛的英國文學。英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英國的文學發展又經歷了寫實主義、實驗主義等階段,現在,英國文學還在不停地發展,不斷地產生新的具有極大影響的文學作品。目前,英國文學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相信,隨著英國文學的發展,它對英國文化世界文化的發展,對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二)美國文學史及其特點

由于在歷史上美國長期處于英國的統治之下,英國文學文化對美國文學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文學一直模仿英國文學,很少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和創新,但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打響,美國人民的獨立自主意識日漸突出,美國文學開始擺脫英國文學的影響,不斷發展,獨立出來。隨著美國的強大,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大國意識開始突起,在文化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大批文學家和富有美國精神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給美國文學的繁榮注入了強大的力量,美國文學開始發展成為能夠與英國文學并立,能夠代表美國人個性特征,能夠反映美國主體意識的獨立的民族文學,美國文學獲得了極大的突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國力雄踞世界第一,美國文學開始經歷新舊文學的激烈爭斗,并受到實驗主義的深刻影響,發展更為個性化。現在,很難說美國文學的主題思想是什么,美國文學不再局限于某一個“主義”或者“思想”,美國文學也開始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文學評論是和文學相伴而生的,文學的發展也必將促進文學評論的發展。英美文學作品是英美文化精神的藝術展現,而英美文學評論者以文學分析為基礎,不斷地剖析英美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出文化差異對文學發展的不同影響,揭示其中的規律等,對文化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必須研究英美文學的發展史。

二、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語言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和美國雖然都講英語,但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不同的,自從美國被英國統治之后,美國人民被迫地接受了英國的語言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即使美國人民被迫接受了英國的語言文化,但與英國本土的文化還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在英國語言文化和北美大陸的印第安土著語言文化接觸后,為了適應北美大陸的發展需求,產生了許多新的詞匯,這些詞匯是英國英語中所沒有的,這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美國英語就產生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不同,必將影響文化的方方面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形式,正是這種獨特的語言在承載著傳承和發揚本國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使命。評論家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中必將用到自己本國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本身就含有特定的含義,能夠代表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國語言和美國語言的差異必將造成文學評論的不同,這是語言文化差異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美國英語是在英國英語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既然是衍生就注定有一些本質的東西和英國英語是保持一致的。但衍生并不等于復制,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還是不同的,特別是在美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后,它的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文化的變化又加深了語言的變化。美國英語形成之后,就對文學評論語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美國文學的評論語言更為張揚,評論者敢于大膽地表露自己的觀點態度,美國文學的評論語言更顯突破和創新,語言張狂,稍有顧忌,這在語言形式上與英國英語相比就有較大的不同。美國文化追求自主、突出,在文學評論中的語言使用也能深刻地體現出這種文化精髓。

(二)歷史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學評論是在繼承和反叛中不斷掙扎,正如英國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一樣,為了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苦苦掙扎,在這一階段,英國的文學評論似乎也出現了這種徘徊,為了繼承和反抗的問題苦苦掙扎。對于17~18世紀的英國文學評論而言,無論是從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的評論還是在荒誕的創造手法上,都體現了英國文學評論的繼承傳統與打破傳統之間的糾結與沖突。到了20世紀,英國文學評論經歷重大轉變,英國文學評論家對于先前的理論進行了重新的審視與思考,對于傳統評論標準有了新的認識,這時的英國文學評論作品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從內容和思想上都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在英國文學評論界,除了伊格爾頓以外,基本上沒有一個具有很強實力和影響力的評論家,他們大多畏首畏尾,繼承有余,創新不足。至今,伊格爾頓在文學評論界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之后,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方向朝著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以及女權主義方向發展,英國的文學評論也在不斷地對以前的文學理論成就進行縱向的和橫向的重新審視和研究,開始慢慢地建構起新的、適合當今社會的文學理論。而美國文學評論和美國文學的發展一樣,即使從英國文學評論中發展出來,具有英國文學評論的一些特征,但自從美國獨立之后,美國文學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美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一樣善于突破,不斷地打破傳統,敢于表達新觀點,書寫新內容,美國文學評論在不斷的突破中獲得新的發展與進步。

(三)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對英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評論進行比較研究之后,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顯著的現象,英國文學評論雖然也有發展,也有創新和突破,但無論是從深度和廣度上講,都顯得畏首畏尾,不夠徹底。這主要是因為,英國文學評論就像英國文學一樣,為了保持英國文化原有的“純正血統”而不愿或者是不敢突破。雖然,英國文學評論在厚重的歷史中吸收了很多營養,能夠產生一些中規中矩的評論,但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少有創新和突破。英國文學評論讀之使人感覺猶豫不決,缺乏突破力度,使人感覺評論的力度總是不夠,評論總是不夠精準;英國文學以及英國文學評論雖然在悠久的文化傳統中獲得了取之不盡的優秀的文化和精神源泉,但這種厚重的歷史優良的文化傳統也對英國文學評論者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他們在創新道路上背負了沉重的負擔,不能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思想認識,加大對文學理論的創新。這樣英國文學評論就顯得較為陳舊,缺乏突破與創新和新鮮度。美國文學評論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極大,特別是美國的創新文化,這種文化促進了美國文學評論的不斷發展,最終,美國文學評論發展成為開放性的文學評論。美國文學評論雖然在英國文學評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在歷史的不斷推進中,美國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文學評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像英國文學評論那樣有很沉重的歷史文化負擔;因此,它能夠輕裝上陣,不斷地突破傳統,不斷地創新與突破,獲得大力的發展。美國文學評論在吸收歐洲大陸文學和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文學的精華部分的同時,也可以綜合應用各種理論,把各種文學評論中的精華部分借用過來,并不斷地融合創新,這樣,美國文學評論就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能夠不斷地突破和進步。美國文學評論的視角是世界的視角,全世界的文學評論的優秀理論和成就都可以借鑒過來供自己所用,美國文學評論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三、結語

第9篇:茶文化的影響范文

2011年新修訂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學生也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語言知識的學習上。但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視中西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產生誤解。而且高考中亦不乏對學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能力的檢測,這就提醒我們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能局限于詞匯、句法、語音、語法的教學,更重要的是輔以英語文化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充分了解語言內容背后的英語國家文化意義。同時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提高文化領悟能力的同時,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高中階段給學生帶來的困惑,經過十幾年的教學,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感謝和答謝語。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直系親屬之間很少用“謝謝”這個詞,如果使用,會讓對方產生距離感,但在英語國家中“Thank you”使用率非常高,幾乎一切場合都適用,即使是父母或者子女,都不例外,在交際中它是最起碼的禮節。二是稱呼語。目前國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的傾向:比如,青年人對長輩通常稱“叔叔”、“阿姨”;對平輩則稱“大哥”、“大姐”、“小弟”等,而英語國家只有關系非常密切才使用此類用語,如“Uncle Tom”等。三是贊美語。在英語國家中,贊美一個人的外貌,或者表揚一個人工作能力等,得到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但我們則處理的就比較復雜,覺得很不好意思,也總會客氣一番;四是節日。中西方節日的風俗很不相同,區別很大。對于朋友送來的節日禮物,我們都要客氣一番。總是表現得無可奈何的樣子,接受后也不能當面打開。而在英語國家中,他們對友人送的禮品,都要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而且顯得理所當然,并會欣然道謝和接受。五是隱私。我們有時對初次見面的人,為了表示關心和友好,常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卻比較反感,他們認為這些都是涉及個人隱私,需要保密的,是不能隨便問和告訴別人的。六是詞匯。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講解,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的本身意義出發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這個詞,在英語國家和在中國,都與喜慶日子有關,如“red-letter days”(節假日)。我們國家紅色還象征革命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red”則意味著危險狀態或都使人生氣,如“red flag”就是“引人生氣的事”這個意思,而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則是表示虧損,負債。“老”在中文里表達尊敬,如“老祖宗”,“老王”,年齡越大,資格越老,而西方國家很少有人愿意自稱”old”。在他們看來,因為“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來看待,以上這些都是中西文化差異的體現。

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潛心研究,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使英語教學易于被學生理解掌握。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內容包括詞匯、習語、習俗的比較,指導學生發現英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差異。還可以在學習一個單元知識之前,對該單元相關背景文化知識做一個簡明的介紹,比如歷史背景、地理常識、政治經濟以及風俗習慣、等。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描述所產生的背景,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教學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學科教學輔助手段,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也不例外。為學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如《亂世佳人》、《出水芙蓉》、《哈里波特》、《與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學生呈現直觀的中西文化材料,強化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同時新教材的編寫十分注重學生的交際能力,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這些材料略加改編,以課本劇的形式來學習,讓各種語言環境呈現在課堂上,學生成為情景的主人,寓教于樂。

增強高中生對西方文化和母語文化的理解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對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理解認同最有效的時期。因此,教師在教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就必須注重從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揭示英語的本質,使學生理解英語表達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并借助合適的文化導入內容,借助科學的教學方法,將英語教材進行有效整合,培養學生從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英語的交際規約,自覺地融入英語文化的環境中,在英語交際中逐步地運用自然得體的語言,從而達到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妺妺窝人体色www婷婷|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麻豆一区二区在我观看| 亚洲 中文字幕 日韩 无码| 99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日本|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高潮喷水| 娇妻粗大高潮白浆| 少妇被粗大猛进进出出| 精品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成人AV网|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视频| 无遮挡aaaaa大片免费看| av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在| 美女裸体跪姿扒开屁股无内裤| 国产肥白大熟妇bbbb| 欧美性生 活18~19| 国产乡下妇女做爰|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草草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成人 | 国产sm鞭打折磨调教视频| 丰满人妻中伦妇伦精品app|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网站| 青草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观看 | 午夜福利三级理论电影|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久久|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108| 国产精品福利小视频| 熟女人妻在线视频| 97色伦97色伦国产| 尤物蜜芽AV在线播放|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成色精品久久私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