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構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佛教 園林植物 文化構成影響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1.佛教與植物象征文化
1.1佛教的“中國化”概述
作為外來文化的印度佛教,它在中國的傳播先后經歷了兩漢時期的初步接觸、魏晉南北朝的激揚交融,最終于隋唐時期創建宗派,才真正成為“中國佛教”(用中國語言和中國概念解釋佛經,稱為中國佛教)。不過,直至宋明理學大盛時期,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才完全融為一爐(外來文化傳播的真正完成)。這個過程昭示了文化的輸入沖突、選擇發展及創新的內在規律,因為一種文化要入主(或入流)于另一個文化圈之中,首先得依附于當時當地的傳統文化,尋找一個立足點,與其發生契合,之后才有可能進一步謀求自身的獨立發展,這是傳播的先決條件;一旦特定的歷史條件來臨,隨即隨機而動,躋身于本土文化之林,或彌補其不足,或參與其文化(心理結構)的建構。
當然,以上是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探討佛教的“中國化”,實際上,佛教在其觀念上依托了黃老道術和魏晉玄學以宣明其旨;在宗教教義上為適應中國的儒學而屢次改變其形式;在思想理論上,經過與儒、道兩家的依附、對抗和吸收,在隋唐達鼎盛時期,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論。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禪宗”將煩瑣的佛教教義歸于簡易,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此外,唐朝統治階級倡行的儒、道、釋三教并行的政策也從客觀上促進了三家的融合。于是,唐宋之際,三教之間的相互影響進一步加深,逐漸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潮,佛教終于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為一,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佛教的傳入對傳統園林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后,受到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逐漸孕育出“禪宗”這一強調“我佛一體”、自稱“教外別傳”的高度思辨化的佛教派別,成為中國佛教的代表。而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與其說是“釋迦牟尼舍園為精舍”的傳說(《上品大戒經》說“施佛塔廟,得以千倍報”)導致當時“以園為寺、舍宅為寺”風起云涌,不如說是其教義中的某些思想對于人們的鼓動和麻痹所產生的作用。此外,在其興建初始,“由于衙署園林和達官貴人的宅園的舍作寺院,加深了寺廟與園林的特殊關系,也奠定了寺園一體這個中國寺廟的基本特色。”[1]。這往往與宗教所追求的“凈化心靈”和“蕩滌塵俗”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其建園一般都追求著和私家園林相似的“淡泊”、“寧靜”的意境。即使建于“鬧市”,也會通過植物和建筑等來營造出名山秀水的感覺。而向著“文人園”發展的寺觀園林,其“園主”往往都是學者型的得道高僧。他們“既沒有漢魏時的方士氣,也沒有后世佛教徒的虔誠,而是與魏晉名士毫無二致的倜儻名流。”[1]此時的他們,與“士”經常近距離接觸,探討哲理,體味“風流”,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合而為一,為中國的寺觀園林頻添“禪”的意境。如蘇州的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原名為“菩提正宗寺”,后由天如禪師改為今名。“獅子林”既無佛殿,亦無造像,反映的正是“心外無佛”;再如“滄浪亭” 曾為大云庵,住持是個詩僧,他追慕第一代“園主”蘇舜欽,自稱滄浪翁,著名文學家歸有光還曾為他寫過《滄浪亭記》。不僅寺觀園林如此,江南私家園林中一些景點也多取意于佛經,如“無隱山房”、“聞木樨香”,……,不一而舉。
1.3佛教的“中國化”對植物構成的影響
佛教典籍浩若煙海,理論博大精深,說教、寓言、戒律、故事等等無不和世間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一些植物往往被寓以靈性,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和神秘的禪宗神韻:
一、蓮花
蓮花之于佛教,一如十字架之于基督教,新月之于伊斯蘭教,已成為佛教的標志和代名詞,佛家也常取蓮花自喻,如《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取蓮花之“出淤泥而不染”以象征佛性的清凈高潔;相傳摩耶夫人坐于蓮花座上生下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降生的時候,池中生出千葉蓮花;《觀音菩薩授記經》中也提到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都生于蓮花且都住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妙法蓮花經》、《雜寶藏經》、《無量清凈塵經》等也多有蓮花的記載......
二、菩提樹
“菩提”一詞為梵文的譯音,意為“覺”、“智”、“道”。相傳釋迦牟尼嘗于菩提樹下證得菩提(覺悟),菩提樹遂成為佛教圣樹。對于其典故也較多:“傳說悉達多太子出家后,潛心修了六年苦行,衣衫襤褸,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后悟出明智之法,獨自去菩提迦耶,在一顆菩提樹下打坐,豁然開悟,證得菩提果而成佛。”[46]隨著佛教的傳入,菩提樹也廣布我國南朝的寺院中,深得人們的尊敬與崇拜,僧侶們常常焚香散花,繞菩提樹作禮。
三、銀杏
由于我國北方地區無法栽種菩提樹,僧人們為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和敬仰,于是選擇了我國古老而珍貴的銀杏來代替。
四、娑羅樹
娑羅樹又名“無憂樹”、“摩訶娑羅樹”,與釋迦牟尼的誕辰與入寂相關。傳說“王后摩耶夫人產期將近,凈飯王派宮女和衛隊送護她歸寧,當王后行至娑羅樹下,想去攀扶樹枝,忽見一枝自動下垂至手邊,王后伸手握住,端然而立,悉達多太子就從她右肋出生了。佛陀在娑羅樹下出生,也在娑羅樹下圓寂,相傳釋迦牟尼傳道40多年,屆時80高齡,自感時日不多,想去看看眾寺院。在路途中疲病交加,力不可支,最終在一片娑羅樹下圓寂。”[2]。所以娑羅樹堪稱佛家圣樹之一。
五、閻浮樹
閻浮樹也是佛教圣樹之一。相傳悉達多太子最初就是在此樹下開始思索世間及人生真諦的。馬鳴的《佛所行贊》中就有關于閻浮樹的敘述:“凈飯王帶悉達多太子去舉行下種儀式,安排太子在場邊一株閻浮樹下,鋪設坐具,上覆鏤金天幕罩,四周圍上帷幕,囑咐侍從小心看護,凈飯王率眾臣舉行下種儀式,引得侍女們走出帷幕去觀望,只留下太子一人。當悉達多太子掀開帷幕,看到青草被犁翻起。散布著許多蟲卵和被殺死的幼蟲,他不勝悲哀,仿佛目睹他的百姓遭受屠戮,又見農夫受風塵日曬,面容憔悴,便起了深深的憐憫之心,他坐在閻浮樹下,默想到世間的苦難和煩惱,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后來太子出家成道,創立佛教。”[2]
六、其他
除上述外,佛教還涉及如茉莉、金銀花、石榴、無患子、棕櫚、牡丹、等。如茉莉在印度因其純潔、芬芳而作為佛教的吉祥物,在菩薩的寶冠上常裝飾有鏤金的茉莉花;金銀花被寓以“靈魂不滅,輪回永生”的佛理,在我國魏晉南北朝佛教的裝飾圖案中常有“忍冬紋”;石榴則常與棕櫚葉和蓮花結合在一起,象征吉祥如意。
參考文獻:
[1]曹林娣等著. 中日傳統園林文化比較[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84~8587~88 85~86 19~20 121~124 91~94
[2] 陳重明等編著. 民族植物與文化[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8:22~27 226~227 230~231 213~214 213 214~215
(一)立足傳統文化,更新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設置課程時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傳統文化的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設計形式上,而應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更新教學內容。首先是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專業學習的鋪墊,可以在專業基礎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繪畫基礎課程中可以選取瓷器、京劇臉譜等元素,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并且熟悉傳統文化符號。在構成基礎課階段,在學生學習了構成法則的基礎上,對應用部分的練習可配以主題性的訓練,如傳統圖案圖形的運用。平面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傳統圖案圖形的認知、理解和運用;色彩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具有民族特彩的認知、理解和運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網頁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中學會運用傳統元素逐漸理解傳統文化。在專業課方面,學生有了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設計練習時才有可能。如在網頁的界面設計中,可以讓學生以傳統紋樣為題材進行主題創作,組織畫面元素;也可以以傳統民俗文化為主題進行界面設計創作,如二十四節氣、中國結等。在引導學生對傳統元素運用時,可以讓其采用直接運用和間接運用兩種方式。直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現形式具有新穎感,能直觀、生動地表現主題,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圖像或者圖形的形式呈現。若想在直接運用的基礎上設計出表現形式獨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應在理解傳統文化元素內涵的基礎上合理運用,這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間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尋找元素間的聯系,將看似沒有關聯的設計元素巧妙地聯系起來。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現也可以是抽象表現,運用形式美法則構成主題。如何選擇元素間接表現相關主題則需要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強對傳統設計思想的學習在網頁設計教學中傳統文化以及相關理論也應當受到重視,我們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使其加強對傳統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增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理論課程,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這種理論課程教學可以聯系專業實踐開展,避免學生因課程枯燥而出現對其不夠重視的現象。如在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可以從設計風格和設計思潮的角度指導設計實踐,讓學生在理解設計歷史的基礎上學會理解和分析經典設計作品的內涵,學會查找和分析資料,提取其中的設計元素。傳統文化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上,還要注重對于傳統文化思想和內涵的傳承和表達。
(三)課題形式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現代創新型設計人才尤為重要的環節,可在以往實踐項目基礎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再設計的實訓項目。網頁設計對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教學方式的變革應該從實踐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展開,目的是使網頁設計的實訓部分擺脫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以往各門專業課程的實訓內容都是圍繞著課程的內容展開的,學生的專業練習也是在老師指導下按部就班地模仿,無法真正鍛煉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將傳統文化融入的再設計實訓,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孤立看待一個傳統元素,而是要注重與其他實訓練習的關聯性和連貫性。網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專多能型高技術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網頁設計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多種技能協作完成,只有綜合各門課程知識融入到綜合實訓項目中,才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有效的銜接。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實訓練習,挖掘出與課程相關的設計項目作為課題,把專業知識與實踐運用聯系在一起。課題的選擇要利于將傳統文化和專業教學融合在一起,由淺入深。每一個大項目的內容都需要運用幾門實訓課程的知識點共同完成,只是每門課程在不同的項目中擔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學生從課題的問題著手,尋找解決辦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訓課程內容的開發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實訓項目來豐富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達到統一。
二、結語
1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文化特征及審美理念
吉祥圖案的產生源于吉祥文化,吉祥文化是人類發展的普遍現象,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吉祥文化觀念,內容形式也隨著自己民族的生活習慣而各有不同。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豐厚的哲學思想和精神內涵,是我國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精神生活追求的具體體現,反映出了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構成世界人民文化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儒家、道教和佛教,三種文化彼此聯系又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體系,這種哲學體系的影響下形成了國人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中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即包含了人們對自然觀念、宗教觀念以及生活道德觀念的表達。圖案在創作理念上追求“天人合一”“以和為美”,通過方與圓、靜與動、虛與實等造型手法,結合特定的、有一定寓意的圖形元素來營造一種吉慶祥和的意境氛圍,表達出了人們內心的美好的祝愿及期盼。《莊子?人間世》記云:“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注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這充分反映出了中華民族追求喜慶吉祥、祈副平安的一種普遍性的民族文化心理。
2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共生圖形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從題材上大體可以分為六類:植物類(如松、竹、梅、菊、蘭等)、動物類(如魚、龍、鳳、鹿、麒麟、仙鶴等)、人物類(如八仙、飛天等)、字符類(招財進寶、唯吾知足、福、祿、壽、禧等)、器物類(如意、鐘、磬、珊瑚等)、綜合類或共生類(如花與蝴蝶、喜鵲與梅花、蝙蝠與壽字、魚和蓮等)。
在以上六類圖案中,共生圖形所反映出來的傳統文化理念最為深刻和豐富,體現出了勞動人民極高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共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普遍現象,卻滲透在中國文化的每個角落里,一直延續至今。共生圖形反映出的是人類之間、自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生命關系,是生命生存的法則和宇宙存在的法則。所謂共生圖形可以理解為兩種或幾種不同的圖形元素,通過巧妙的形式組合,共同出現在一幅畫面當中,借此表達一定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共生圖形從反映的主題內容上可分為自然的共生、人與自然的共生、人與社會的共生、人與神的共生、文化間的共生等等,在結構形式上主要采用了共用、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例如,甘肅慶陽的剪紙“四喜娃娃”,畫面利用共用圖形的設計原理,只用了兩個頭部就表現出了四個孩子的豐富內容,配合古錢幣和文卷元素,寓意金榜題名和財源廣進的美好愿景。
3 共生圖形在現代設計中的表達
傳統吉祥圖案中的共生圖形有著豐富和內涵寓意,傳達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期盼,同時折射出了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理念和審美觀。現代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根基,像香港的著名設計師陳幼堅、靳埭強等,在對待傳統與現代的研究上厚積薄發,其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無不滲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神韻,為我們在研究傳統和現代文化結合表達上做出了榜樣。
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為現代設計提供了無窮的創意空間。筆者也在這方面做了一點設計嘗試。設計中我選取了吉祥圖案中具有代表性的共生圖形進行設計創作。在傳統文化理念的基礎上嘗試采用現代簡約的幾何化視覺語言進行表達,力求把傳統的文化理念通過富有現代感的視覺設計作品來展現,使作品找到現代和傳統的有趣結合點,從而產生現代和傳統的對話。
如圖1,以傳統的“三魚共首”圖為基礎的設計創作。“三”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有著特殊的含義,道家學說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生命衍生的重要一環,象征著生命的“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吉祥意義。在圖形的造型上采用了不同大小的圓形,通過巧妙的結合,利用圖形的互生共用,構成了富有現代氣息的“三魚共首”圖。
圖2則是運用漢字做的創作。漢字文化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在傳統吉祥圖案的構成中有著獨到的藝術創作形式和特色。在這個案例中我選取了大家最為熟悉的傳統吉祥詞匯“招財進寶”,招財進寶是人們用以祝愿生意興旺、財源廣進的常用詞語,寓意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祈福能帶來吉祥和好運。在藝術造型上也同樣采用現代簡約的幾何形線條,巧妙利用文字自身的筆畫結構,找到筆畫間的共用部分,經過藝術處理,構成了方形的圖案,在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審美理念的同時又傳達出了鮮明時代感。
4 小結
現代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傳統文化是現代設計的根源,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又離不開現代設計。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本文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在對待傳統和現代的課題中還有太多的內容等著我們去研究、去發掘、去創新,畢竟我們的設計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才剛剛起步。在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和國際化形勢的驅使下,國際的文化交流有融合也更存在競爭,如何使本國民族文化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生存下去并被世界所接收,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傳統文化是根,俗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構成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要實現我們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每個人責任和努力,只有做到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是真正的復興。
參考文獻:
[1] 何潔,靳棣強,杭間.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作品集[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
[2] 朱和平.藝術歷史與理論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1.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標志設計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五千年的洗禮與沉淀,散發著歷史的沉香和民族的古韻,是中國文化、龍脈精神、民族藝術的靈魂所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包羅萬象卻又自成一派,用最淳樸、原始的形態傳遞著國與民的精神信仰與審美訴求。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強調“寫意”,注重“神似”,追求心靈與意境上的高度合一,用一種虛擬化的審美境界平衡藝術與自然的關系,與西方強調“寫實”的藝術表現方式大相徑庭。在現代設計中,以標志設計為例,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偏好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進行雜揉重構,用現代化的設計方式展現對傳統文化的新定義。不但在造型上得以借鑒和傳承,在色彩上也將傳統文化元素提煉升華、發揚光大。以造型為例,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將北京的“京”字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篆刻相結合,以中國印的傳統造型展現中國漢字行云流水的藝術精髓。作品將現代與傳統毫無違和的統一,不但體現了民族歷史的藝術取向與審美特征,同時展現了現代設計復古化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以色彩為例,傳統色彩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更深層次的體現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個民族的獨特審美觀,是對中國文化進一步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傳達了中國人獨有的主觀選擇性。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的主色調就運用了象征喜慶的“中國紅”,從中傳達出中國文化喜慶和熱烈的氣氛。而這種主觀選擇性色彩的運用正是體現了傳統色彩觀念對現代設計的深刻影響與引導。
2.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標志設計的引導融合
國際之間的密切交流造成了各國文化的相互滲透,自由多元、兼容并蓄的大環境對于現代設計的引導走向了趨同融合的狀態,國際主義設計在很長一個時期里似乎成為唯一的基本設計方式。今天,我們需要國際范,需要創新,但我們更需要根植于我們內心深處的本源文化,將傳統民族文化根植于現代設計是中國設計能夠走向國際的唯一出口。用傳統引導現代,用現揚傳統,設計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標志設計的重要素材,不但可以開拓創新藝術設計形式,提煉傳統文化精髓的內涵與表現力,賦予標志設計獨特個性和沖擊力,有利于大眾對標志接納和理解,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標志設計的融合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運用與傳承
1.“形”——傳統紋樣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紋樣是中國藝術文化的精髓所在,有別于任何裝飾元素,它們集成了歷史發展的沿革脈絡,用獨特豐富的構成形式傳遞中國文化的演變與進步,傳承著民族的信仰與精髓。傳統紋樣重“形”更重“意”,每一個傳統紋樣背后都蘊藏著美好的寓意,正是中國文化最好的見證。將傳統紋樣中的“形”運用到現代標志設計中,首先就要提取合適的元素,再對原形不斷地分解、重構,將其變化衍生出新的東西。現代設計要在創新的基礎上保留傳統藝術的神韻與意義,在體現現念的同時將傳統文化灌注于設計當中,使個性與厚重并存。傳統紋樣元素的運用過程中應注意民族性和現代感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設計貼切得當,毫不牽強。
2.漢字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
漢字是中國人民偉大的智慧結晶,中國文字以其獨特的構造形式展現著中華民族的造型魅力與藝術審美。漢字在數千年歷史的錘煉中,從最早的象形文字逐漸發展成現在優美的四方樣式,并構成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書法藝術。漢字通過象形、會意等構成手段來傳達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圖形化”“符號化”的表現特征,可以說是標志最原始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現代標志設計中,運用書法藝術通過不同字體的藝術表現,如甲骨文、篆、隸、楷等各書體,極大地豐富了標志設計的基本元素與視覺效果,用文化、內涵為現代設計進行包裝和升華。
三、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自發型公益組織;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傳承;社會再造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4)09-0071-06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深,國家逐漸放權給市場,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領域中逐漸脫離主導地位,這使得市民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與現實基礎發生脫節,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日益凸顯,這一社會背景下,民間組織獲得了發展契機,其對市民精神文化建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其中自發型公益組織的作用尤為突出。由此,筆者以遼寧省T市Y區的傳統文化中心為例,從其發展過程、人員構成、組織架構以及運作方式等方面入手,探析自發型公益組織對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塑機制與效果。
一、Y區傳統文化中心的基本情況
(一)歷史沿革與活動內容
Y區的傳統文化中心,作為一自發型公益組織,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和諧家庭為組織目標,以自愿參與活動,不斷完善自己為組織原則。2001年成立之時,組織工作人員僅有3人,參與組織活動的人數也僅有20人,活動基地以社區黑板報為主,活動場所為組織工作人員的日常居住空間。經過多年的發展,現今Y區傳統文化活動中心的工作人員增加至6人,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組織架構,參與傳統文化中心活動的志愿者多達300余人。另在熱心企業家的資助下,Y區傳統文化中心不但開辟出專門的活動場地,而且場地的占地面積也由原來的70幾平方米擴增到近300平方米。
就Y區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內容而言,其活動項目主要有大型公益講座、日常傳統文化小講堂、夏/冬令營、封閉女學班、封閉子學班等,至筆者調查時為止的三年時間內,該活動中心舉辦了近40場大型公益講座,且講座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如2012年3月,傳統文化中心舉辦“和諧家庭,幸福人生”的公益講座,聽眾達3000余人;于2012年6月舉辦的傳統文化宣講講座,其聽眾多達1500余人,2014年4月舉辦的名師講壇的聽眾人數更是近于4000人。傳統文化中心除定期舉辦大型公益講座外,也會周期性的開設公益性傳統文化課程,如Y區傳統文化中心每周都會開設5次公益性傳統文化課程,至今共開設小班教學課程600節。
(二)活動成員的組成結構與實踐情況
為了解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成員的組成結構以及實踐情況,筆者在傳統文化中心的日常活動成員中隨機抽取5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1.年齡構成。在所抽取的50名受訪者中,20歲及以下的共有3人,20至35歲之間的有10人,35至50歲之間共有22人,50歲及以上的受訪者共有15人。其中,35至50歲為受訪者的集中年齡區間,據數據分析顯示,這些人多為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以及個體戶,其平均每月到傳統文化活動中心5次左右(見表3),且這些人均為傳統文化活動中心的主要捐款人;50歲及以上年齡區間的受訪者多為退休人員,平均每月到傳統文化活動中心15至20次(見表3)。此外,筆者調查時發現,學習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的數量有所增加,且多為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新婚夫妻,總體來看,傳統文化活動中心的人員構成情況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
2.婚姻構成。在所抽取的50名受訪者中,已婚成員有31人,占受訪者總數的62%;未婚人數為9人,占受訪者總數的18.0%;離異人數為10人,占受訪者總數的20.0%。據了解,近期到傳統文化中心的“離異”人數明顯增加。
3.受訪者參加傳統文化中心活動的頻次。在所抽取的50名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平均每月到活動中心少于5次,但從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記錄來看,這些學員到中心的頻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且自傳統文化中心創辦以來,這些學員無一次缺席。
4.傳統文化知識學員的收獲。為了解傳統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動對受訪者的影響,筆者在問卷中設置了“獲得傳統文化知識”、“充實閑暇時間”、“為解決家庭矛盾提供指南”、“結交更多朋友”等選項對其進行測量,數據分析結果顯示:
在以上所列的四個選項中,選擇“和諧家庭關系”一項的受訪者人數最多,達到37人,占受訪者總數的74%,據了解,受訪者中多數人都表示家庭存有矛盾,并都期待通過傳統文化中心習得化解家庭矛盾的辦法。50名受訪者中有13人選擇“充實閑暇時間”,經了解,這些受訪者以老年人為主,他們認為來傳統文化中心既充實了閑暇時間,豐富了日常生活,也結交了許多新朋友。
總體來看,在受訪者的年齡構成方面,雖然老年人占主體,但日益呈現年輕化趨勢;在婚姻構成方面,雖然已婚人員所占比例較大,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離異成員的加入;在參與活動頻次方面,受訪者中平均每月都會參與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從傳統文化中心對受訪者的實際效用來看,絕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參與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可以習得傳統文化知識,這表現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渴求,少數人認為參與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可以充實閑暇生活,且主要表現為老年人,這體現出傳統文化活動中心具有豐富老年人閑暇生活的功能,大部分人認為參與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可以緩解家庭矛盾,獲得解決家庭問題的啟示,這暗含著當今家庭矛盾問題比較普遍,且家庭成員有化解家庭矛盾的需求,傳統文化活動中心在這方面體現出了其存在價值。此外,在訪問時,有部分受訪者提到通過傳統文化中心,他們結交到更多的朋友,這體現出了人們對朋友關系的渴望,而傳統文化中心也為人際互動提供了機會。
二、Y區傳統文化中心的運作方式
至筆者調查時為止,Y區傳統文化中心的組織成員共有六人,其中創辦者為一名退休教師,連同兩名傳統文化中心的主任,三人共同負責傳統文化中心的活動組織與流程安排,傳統文化中心另設三名管理人員,主要負責日常工作中小課堂的課程安排與學員管理,六人共同組成了傳統文化中心的管理層,簡單的組織架構使得傳統文化中心克里斯瑪型權威取代法理型權威占據主導地位,志愿者、課程學員等均是因為贊成負責人的治理想法、感染于負責人的人格魅力才自覺遵守傳統文化中心的規章制度,服從負責人的相關安排。
在傳統文化中心的組織運作方式方面,既有政府的支持、捐贈者的贊助,也有學員與志愿者的擁護。傳統文化活動中心每次舉辦活動均以政府相關政策要求為依據,在舉辦大型活動時,傳統文化中心的主任也會與政府的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溝通,闡明活動舉辦的目的及其作用,并邀請政府工作人員參與監督,這使得傳統文化活動中心在政治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除了主動獲得政府的支持外,傳統文化中心也同企業、志愿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借助《捐贈登記簿》將捐贈者的捐贈資金的使用明細公開,大到租借場地、小到桌椅板凳的花費,Y區的傳統文化中心力圖做到賬目公開與透明,這得到了相關企業、志愿者等的認同與支持,在舉辦大型文化活動時,一些企業、志愿者會主動的提供資金支持,并參與文化活動。
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筆者對Y區傳統文化中心舉辦大型文化講座的過程作了深入的了解,以2013年“和諧家庭、幸福人生”的文化講座為例。這場講座的負責人為傳統文化中心的主任,他負責這場文化講座的整體流程進度,并安排相關工作人員負責、維持活動現場的秩序。在確定舉辦這一講座開始,傳統文化中心的主任便著手與Y區政府文化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聯系,獲得政府的支持,經政府與Y區大劇場的溝通,最后Y區傳統文化中心將Y區大劇場作為此次文化活動的舉辦場地。在活動資金方面,傳統文化中心在活動舉辦的前一個月便開始募集資金,據了解,這次舉辦文化活動的費用多為學員的自愿捐贈,款額100元至1000元不等,此外,部分企業家也為這次活動的資金提供了支持。這次文化活動為期三天,參與文化活動的志愿者與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傳統文化中心為文化活動的參與學員提供了免費午餐,據傳統文化中心主任估計,包括參與學員午餐在內的花費共約6萬元。在此次文化活動結束后,活動的負責人將資金使用明細以及剩余資金計入了傳統文化中心的公有資金中,并清楚的記載到中心的賬簿上。與傳統文化中心其他講座相同,這次講座也外請老師對文化活動的志愿者進行為期三至七天的培訓。
三、Y區傳統文化中心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通過問卷調查,筆者了解到傳統文化中心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具有充實閑暇生活、豐富傳統文化知識、緩解家庭矛盾關系、擴大社會交往等功能(見表4.1-4.4的分析結果),為進一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中心對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塑機制與作用,筆者通過個案訪談的方法對參與傳統文化中心活動的志愿者進行了深入訪談,發現,Y區的傳統文化中心對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傳統文化中心通過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舉辦傳統文化的相關活動重塑了市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了市民的再社會化,也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持。具體表現在:
(一)多些感恩,少些埋怨
通過Y區傳統文化中心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播,參與文化活動的志愿者與學員了解到關注到生活的美好,開始以積極的態度欣賞、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如,
A女士是銀州區某社區的工作人員,學習傳統文化已有兩年的時間,幾乎每天都到文化中心學習。其家庭矛盾不僅涉及到夫妻關系,而且也有婆媳問題。“我以前總煩我老公玩麻將,他一玩麻將我就找我婆婆抱怨去,管她要錢,買這買那,我婆婆一說我,我就說‘你咋不管好你兒子呢’,總和他們對著干,總抱怨我這個家。”談到現在,A女士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學習傳統文化之后,回家總讓我家人和我一起看,我老公也受不少影響,現在也不抽煙了,不打麻將了,我和我婆婆關系也好了,之前老師帶我們讀《孝經》,給我們講孝道,孝道這個問題是孔老夫子那個時代就主張的,學了這么久,我才真正明白,我一直以為我對我自己爸媽挺孝順,其實我做錯了,好在現在孝敬老人也不晚,我要感恩我父母養育我的恩情,婆婆接受我做她家人的恩情。”(A女士,48歲,已婚,育有一子)
B女士現已退休,到傳統文化中心學習近一年時間,其性格較為多愁善感,且較為悲觀。“我總想什么都往壞了去想,總哭,天天都抱怨,抱怨我老伴兒不好,這兒也不好,那兒也不好,反正就沒有好地方。上班也是,看同事也不順眼,看領導也不順眼,總覺得的活多。”談及學習一年后的變化,B女士說:“現在我覺得是我自己的問題,以前我感個冒,發個燒,都是我那老伴兒伺候我,我不僅不知道感恩,我還總和他吵架,太多事,都是我錯了,現在我也退休了,我也沒有什么事,就打算要好好在咱這中心好好學習傳統文化。我現在看什么都是好的,出個門看到這綠樹這陽光我都開心,看著就美。”(B女士,離異,55歲,退休)
從A女士與B女士的個案可以發現,二人在夫妻關系、婆媳關系、自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上都曾表現出不滿,在傳統文化中心學習、了解傳統文化之后A女士了解到孝道的真正含義,改善了與丈夫和婆婆的關系,B女士一改之前悲觀、多愁善感的性格,開始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的面對人生。
(二)正視自身缺點、和諧家庭關系
部分學員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開始認識、正視自身的不足,已經著手通過改變處事態度、觀念等化解家庭矛盾。如,
C女士信仰佛教,是個體經營戶,在傳統文化中心學習已有一年時間,她平時只要工作不忙,都會到傳統文化中心學習,在接觸傳統文化之前,其性格較為偏向于男性,經常和丈夫吵架,家庭矛盾較為突出,在學習一年傳統文化知識后,C女士在性格上有了較大的改變。用C女士自己的話來說,“我以前和俺家那位干架是家常便飯,總看他不順眼,他干啥我都覺得不對,我就和他吵,我這人還好強,男人性格,俺家那位根本干不過我。現在學了咱老師講的女德,化性什么的,你看我現在比以前有女人味了吧,誰看了我都說我有女人味了。而且現在我都看我愛人的優點,他在我眼里現在都是優點,缺點都忽略不計了,現在我們倆想干架都干不起來。”(C女士,50歲,已婚,育有一子。)
D女士并無,目前與丈夫處于分居狀態,幾乎每天都會到傳統文化中心學習,截至筆者調查時位置,D女士已經在傳統文化中心學習近3個月。D女士到傳統文化中心學習的目的在于解決家庭矛盾、改善夫妻關系。她說,“我們倆現在還是分居的,之前都快離婚了,反正就是各種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我來這學習的時間不長,但是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身為妻子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相信時間長了我們的關系會改善的。”(D女士,28歲,已婚,無子女。)
C女士與D女士都源于婚姻出現問題而到傳統文化中心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希望可以獲得解決婚姻問題的辦法。傳統文化知識使得他們在解決婚姻問題時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缺點,通過轉變態度來改變婚姻關系,解決好婚姻問題。
(三)直面挫折,化痛苦為精神動力
傳統文化中心通過講授與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為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提供了精神慰藉,使這些遭遇挫折的人可以直面人生困境,獲得了克服困難的勇氣。
E女士,曾經患有乳腺癌,現已經治愈七年之久。“我剛知道自己有這病那會兒,我總哭,見人也怕別人關心我,誰一說我有乳腺癌我就生氣,感覺沒面子,特別是做手術那會兒。我總覺得我沒做什么虧心事,上天不應該這么對我。我那時候總對我老伴兒發脾氣,總跟他喊,心里面也不是滋味兒,眼睛總是腫的。”談及現在,“現在病都好了,我快好那陣就已經學傳統文化了,那時候我還是在家看老師上課的碟,不總來(傳統文化中心),現在天天來,我家離這兒遠,那我也天天來,我老伴也支持我。說到我老伴兒,多虧了他照看我,你看,以前我還總和他喊,拿他撒氣,都不知道感恩他,以后啊,我要好好來這兒學習,多遠我都來。”(E女士,50歲,已婚,育有一女,無。)
F女士剛到傳統文化中心的時候恰逢丈夫因腦溢血去世不久,因其心情不好,每天待在家里,經其鄰居介紹到傳統文化中心。F女士說,“如果不來這塊兒,我可能一直在家想我老頭呢(此時被訪者哭了)。以前我都不知道傳統文化是怎么回事,這么大歲數了,來這兒還長知識了。而且來這之后認識很多朋友,沒事大家伙出來玩一玩,逛一逛,挺有意思的。”(F女士,61歲,喪偶,已退休,育有一兒一女。)
由E、F兩位女士的個案可知,Y區傳統文化中心通過講授傳統文化知識促使E女士、F女士從人生挫折中走出來,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
有學者指出,“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1]9-10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地一物也”的和諧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群體關系思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人之為人的自知之明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塑造和改變人們認識方式、人生觀與價值觀的作用,Y區傳統文化中心通過傳統和講授這些傳統文化知識,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市民再社會化的實現。
四、結論
通過對Y區傳統文化中心基本情況、組織運作方式及其志愿者的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筆者探尋了Y區傳統文化中心對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塑機制與效果。研究發現,Y區傳統文化中心通過采取公開財務的方式、通過響應與依循政府政策舉辦文化活動獲得了政府、企業、市民的擁護與支持,通過傳播與講授傳統文化知識,促進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改變,形塑了市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他們在面對疾病、家庭矛盾等身體與社會問題時正視自身的缺陷與不足,以積極的態度的面對生活困境,實現了人生的再社會化。也正是因為傳統文化活動中心具有這些功能,才吸引日漸增多的志愿者與學員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中心的文化活動中來,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承具有積極的作用。Y區傳統文化中心作為一自發型的公益組織在形塑與重構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成功經驗,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民間組織與政府組織工作中的不足,值得其他公益組織借鑒。
關鍵詞:現代包裝設計;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影響;作用
傳統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現代包裝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融會貫通,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產品包裝設計作為產品的外部表現方式,能夠給予觀察者和購買者最為直觀的視覺享受,中華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感召力和藝術表現力,成為世界設計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具有創新性的設計元素逐漸受到世界各國設計師的追捧,縱觀我國眾多的包裝設計比賽,不少設計師正是由于運用了傳統文化元素,成為比賽中的佼佼者,并獲得了較高的人氣和知名度,因此,在現代包裝設計中要重視傳統文化元素對其的深遠影響,并進行創新新的應用,提高現代包裝設計的審美藝術特性。
一、現代包裝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概述
(一)現代包裝設計
設計是一項具有計劃性和目的性的實踐活動,將自身的思想構思通過外在形式的有效轉換,實現實現無形產品到有形產品的藝術升華,在設計過程中,其目的性和根本性較強,設計者可以通過自己的想法以一種計劃性的方式進行客觀改在,并不斷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和審美質量[1]。現代包裝設計要遵循審美原則和藝術原則,對所設計產品進行結構和內涵的深層次解讀與剖析,結合自身的設計理念,充分運用顏色、圖案、樣式等元素對產品進行重新解構,進而形成具有創造特色的現代包裝設計產品。現代包裝設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創新性和藝術性的合并過程,能夠將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升華技術緊密聯系,并寓于同一產品整體之中,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同時也是我國藝術設計領域蓬勃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市場經濟發展之下,人們對于產品的整體不單單局限于其功能、用途等方面,更多的側重于外觀的新穎、別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受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影響,產品若想充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就需要從材料、外觀、色彩等方面入手,抓住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地位。
(二)傳統文化元素
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變革之中,通過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方式,能夠有效的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思想文化理念、價值核心觀念等內容,從這個層面來說,傳統文化是思想理念的核心統稱。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具有深遠且廣泛的意義[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開天辟地,到諸子百家爭鳴,再到中華民族精深,這些內容無不彰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之中,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名垂青史,為世人所傳誦。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之中,世界各國在進行經濟交流的同時,也逐漸在加強文化交流,傳統文化以其巨大的感召力深受眾人的向往與熟知,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具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也成為各國人民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傳統藝術當中,書法、樂器、書畫等內容作為傳統文化元素,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重要方面,由儒學、法學和導學等內容構成的傳統哲學文化元素,由十八羅漢、如來佛祖、鳳凰等內容構成的傳統神話文化元素,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系,并對藝術創作者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現代包裝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影響
現代包裝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對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傳統文化元素為現代包裝設計提供了重要的設計元素及靈感,能夠極大程度上則強現代包裝設計中的藝術特性,為觀看者和消費者帶來了最大限度的視覺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觀看者的審美意識,對提高觀看者的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包裝設計緊密聯合,能夠充分彰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民族性,對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代包裝設計中遵循整體性和寓意性的雙重原則,在為消費者或觀看者提供視覺享受的同時,也注重其中的文化傳承,而這種具有傳承性的設計風格正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將其中的元素進行有效的渲染和高效重組,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包裝設計產品。近年來,隨著現代包裝設計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內外相關的設計比賽也在不斷涌向,縱觀優秀設計師的參賽作品,從中不難發現,這些設計師的作品當中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傳統文化元素,并成為眾多參賽作品當中的一抹亮色,通過傳統文化元素的融會貫通將現代包裝設計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彰顯無遺,使其獨特魅力揮灑的淋漓盡致。在包裝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不單能夠有效保護產品這一簡單功能,更多的是傳遞一種人文主義精神,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之中能夠有效的抓住消費者的視線和注意力,則需要從現代包裝設計這一環節入手,充分調動消費者的視覺感受,實現外在視覺沖擊到內在審美意識的高效升華。現代包裝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能夠提升其創作設計的空間,并對商品的成功銷售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具有藝術特性和審美特征的現代包裝設計的商品能夠為增值提供重要的途徑和手段,并逐漸成為商品銷售中的一大亮點。現代包裝設計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較快,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有部分不確定因素制約其可持續發展,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方式的多元化,人們在追求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在逐漸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審美水平隨之上升,這就為現代包裝設計的變革與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斷迎合消費者和大眾的審美眼光,立足于市場發展,實現現代包裝中藝術性的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發展浪潮,推動現代包裝設計朝向另一個全新的高度發展。
三、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一)傳統材料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要重視傳統材料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提高傳統材料元素的利用效率和應用效率,為現代包裝設計增添一絲獨特的韻味。一方面,要重視傳統非人工材料元素的應用,如草木、竹藤等天然傳統材料元素,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大自然的敬仰和敬畏之感也愈發強烈,天然材料元素在現代包裝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所傳遞的傳統文化精神也不言而喻,將當前環保、綠色的設計理念緊密融合,為消費者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另一方面,要重視仿傳統材料元素的運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研發進程的不斷加快,相關科研人員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人工合成或對某些非人工傳統材料進行在加工,使之形成新型的傳統材料元素,這種材料的出現極大的滿足了現代包裝設計行業的發展需要。
(二)傳統圖案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要重視傳統圖案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突出傳統文化的人文性內涵,極大的豐富了現代包裝設計的設計意蘊。中國傳統圖案在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之中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并備受傳承與追捧,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和基本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圖案起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人們審美觀念的外在表現形式,在設計過程中,要以產品的實際情況為主要出發點,結合其產品的功能效用,對產品包裝設計中的圖案元素進行篩選和整合,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圖案進行有深度的分析和解讀,準確把握圖案傳遞的效果和力度,實現外在形式到內在意蘊的本質轉變。同時,在空間結構的應用中,要講究飽滿厚重、圓潤大氣的空間審美標準,將產品與包裝元素構成同一整體,提升現代包裝設計的整體空間感[3]。
(三)傳統語言文化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要重視傳統語言文化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充分利用語言文化的象征意義,將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意蘊美和形式美展現的淋漓盡致,水到渠成。傳統語言文化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較為寬泛,特別是在品牌或標志的形成過程中,衍變出了別樣的個性化字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書法作為傳統語言文化的重要標志,其中體現的不單是作者筆法的功力,更多的是書法名家當時的內心情緒與審美清華,以波瀾不驚的筆墨將自身的浩瀚情懷書寫于紙張之中,因此,在包裝設計過程中,要對傳統語言文字進行統一的標牌和處理,將書法漢字應用于包裝設計中的關鍵部分,進一步提升商品的核心價值。
(四)傳統色彩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要重視傳統色彩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充分抓住消費者的視覺眼球,進而提升消費者的審美意識。在包裝設計過程中,紅、青、黃、黑和白是基礎性色調,以此為基礎可以調配出不同顏色的色板,將此應用于現代包裝設計之中能夠形成一套別具一格的色彩表達方式,并對現代包裝設計的色彩組織起到重要的指導和啟迪作用。在設計過程中,要針對產品的功能、銷售時間等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色彩選擇,每種色彩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蘊也不盡相同,如紅色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感,是熱烈、危險、喜慶等意蘊的典型代表,黃色則是明亮、尊貴、優雅的表現形式,十二生肖中的龍一般都是黃色的,這邊是尊貴的標志。
四、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元素能夠為現代包裝設計提供多元化的創作靈感,是提高現代包裝設計質量和藝術特征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要從材料、圖案、語言和色彩四方面入手,構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包裝設計風格,提高我國設計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龍英.論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2,18:112-114+127.
[2]周子鴻.現代包裝設計的文化特征———兼談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轉化與改造[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03:14-16+55.
關鍵詞:傳統文化景觀;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生態設計;進展與展望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背景
傳統文化景觀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記憶,是人類文化景觀的共同遺產。在當今現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浪潮下,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呈現出高度破碎化、孤島化和邊緣化的特點。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威脅到傳統文化景觀的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態系統和文化景觀空間的特征與模式,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適應性和語言的邏輯性,探索傳統文化景觀空間保護與傳承的全新途徑。
1.環境景觀的人文化與生態化:文化是人類適應、保護和營造環境的工具
作為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藝術和生態已經成為景觀建設與發展中不可分割的三個基本特征。風景園林師作為土地的守望者、資源的守護者和景觀環境的營造者,是有效協調人地作用機理與從事生態規劃設計的主體之一。面對機遇與挑戰,羅德島設計學院教授瑪格麗特-麥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認為生態與環境破壞是工業化時代的突出問題,生態文明是工業化和后工業化社會文化的標志。生態文明建設是在我國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文化文明與生態文明是風景園林適應國家發展戰略的時代性目標與途徑。
2.景觀空間的破碎化與孤島化: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困境
伴隨著大開發與建設,資源保護與利用、土地開發與建設、生態保護與恢復、文化保護與傳承等成為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面對的實際問題。原本是傳統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區又是今天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最快的地區,“傳統”與“現代”矛盾極為突出,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呈現出高度“破碎化”、“孤島化”和“邊緣化”特質。在此過程中風景園林承擔起了國家發展所賦予的時代責任,開展了大量開創性的關于城鄉發展與生態建設、保護、恢復等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因此,探索“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及形成機理”成為解決傳統地域文化景觀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基礎。
3.生態設計的圖式化與語言化:傳統文化景觀空間解讀、保護與傳承的體系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是人運用景觀的語言在自然與文化之間營造和諧健康環境的過程和途徑。因此,“景觀的語言”應是風景園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論。其中,“景觀生態化設計與生態設計語言”成為該理論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就是試圖在自然生態景觀及過程、文化景觀及人文過程、網絡化與網絡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礎上,以空間組合圖式為表達形式,構建起以生態過程為依據,由景觀要素、景觀空間單元、景觀空間組合依次耦合疊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語法、意義等功能的生態景觀形成過程與規律。“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就是以傳統文化地域為典型,研究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在人文和文化過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觀要素、文化景觀空間單元在尺度、秩序機理下依次耦合形成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過程、機理、形態和空間組合規律。
二、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研究進展
1.文化景觀與人文生態系統規劃設計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之一
在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生態規劃設計由偏重于自然的設計,走向文化景觀與人文生態系統的設計,以及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生態規劃設計的內涵不斷將文化因素和技術因素納入到生態規劃設計方法體系中,推動了生態規劃設計學科的長足發展。
(1)以自然生態研究為核心的景觀適宜性評價研究
景觀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早期,拉爾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喬治·馬什(George Marsh)、沃倫·曼寧(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態研究的景觀適宜性評價方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資源管理研究的持續壓力下,景觀適宜性方法吸收了現代系統理論、環境保護主義、文化景觀理論和現代技術發展成果,形成了以“優化技術”為核心的景觀適宜性評價方法Ⅱ,該階段主要以安格斯·希爾斯(Angus Hill)、菲利普·劉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納(Frederick Steiner)、卡爾·斯坦尼茲(Carl Steinitz)、伊恩·麥克哈格(Ian Mcharg)、約翰·萊爾(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為代表。
(2)文化景觀與人文生態方法成為快速發展的領域
此后人文與文化成為生態規劃設計的重要趨勢之一,形成了應用人文生態學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納(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維特(Julian Steward)、魯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觀價值與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頓·林頓(Burton Linton)、威廉姆·薩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等),將人的價值觀、行為心理、文化人類學納入到生態規劃設計的發展體系中,形成重要的發展階段。
(3)新興分支學科的發展,逐步建立起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的研究體系
應用生態系統生態學(尤金·奧德姆(Euqene Odum)、布蘭達·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爾斯(Angus Hills)等)和應用景觀生態學方法(莫妮卡·特納(Monica Tuner)、理查德·福爾曼(RichardForman)、米歇爾·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發展推動了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的研究。應用生態系統生態學立足于景觀的垂直結構與功能系統,探討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和自然對此做出的回應,通過生態系統能力、目標和行為評價,探討人類制度因素,以實現對生態系統的有效管理。應用景觀生態學則立足于景觀空間在水平方向的結構與功能,探討自然與人文過程對景觀格局、景觀功能的影響,將景觀視為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和在空間上的綜合鑲嵌體,它有助于通過生態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實現生態規劃設計的目標。
2.“景觀的語言”與“圖式語言”成為風景園林學的學科前沿
在生態規劃設計中,人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一直是生態規劃設計力圖認識、協調和解決的核心關系,經歷了自然決定論、相互作用論和文化適應論三個發展階段,文化適應成為場所構建、可持續設計、景觀再生等領域的現代生態規劃設計的時代特征。
(1)生態規劃設計的概念、內涵和核心基礎理論的研究與拓展
Sim Van Der Ryn(2007)認為生態設計具有五個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設計方法和途徑、生態帳戶的設計、設計結合自然、每個人都是設計師以及使自然本質性的設計。生態規劃設計是設計師在深入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基礎上營造出具有生態本質及其內在聯系的景觀與環境,是被用來改造自然景觀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伯頓·立頓(Burton Litton,1990)教授認為:在面對生態規劃設計自然一文化復合系統復雜性的時候,規劃設計需要超越經驗之上的更加科學的方法并因此產生較好的實踐價值。生態規劃是“在時間和規律綜合作用下的關于自然、生活、過程一體化的方法體系”(Ian McHarg,1997),也可以視為“對人類土地利用形成顯著機會的同時所形成的制約條件”(Frederick Steiner,1990);生態設計定義為“在生態規劃基礎上的形態設計,它需要設計師的視覺形象以及對圖形富有創造性的技巧”(Ian McHarg,1997)。詹姆斯·卡爾(James Karr,2004)認為“健康性與整體性(Integrity and Health)、系統與尺度(System and Scale)、景觀與語境(Landscape and Context)”等14組生態概念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最重要的生態概念,從而建立起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體系。
(2)生態規劃設計方法及新技術、新理論的引入與發展
在生態規劃設計學科發展的不同時期,生態規劃設計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發展是連續的,隨著社會、經濟、制度以及技術的變革而不斷完善和發展,從而揭示出不同時期生態規劃設計方法的特點、優勢和不足,以及該方法的發展演變過程,成為指導、學習和應用生態規劃設計方法的重要研究領域。該領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盧必升(Forster Ndubisi,2002)完成的《生態規劃——歷史與綜合比較》。該研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研究生態規劃設計方法的發展、演變和比較分析,從而建立起生態規劃設計方法的全方位透視。隨著人地矛盾的加劇和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日益加劇,文化過程和現代技術應用已成為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人文生態學派(人文生態系統設計:John Lyle,1985)、應用生態系統生態學派(可持續設計與可再生設計:John Lyle,1999)、應用景觀生態學派(整體人文生態系統設計:Zev Naveh,2000)都成為現代技術和文化過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為推動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
(3)“景觀的語言”與場地景觀設計的語言體系研究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觀的語言》(The Languageof Landscape)成為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時也開辟了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新的研究途徑。景觀的語言立足風景園林規劃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觀(Landscape)、景觀評價(Landscape Assement)和人文生態(Human Ecology)四個關鍵環節,探討景觀構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對應(Correspondence)、從屬(Subordination)、協調(Coordination)等語言規律,研究景觀語言的基本構成(景觀語匯)、景觀要素的秩序(空間組織)、塑造上下文關系(景觀的環境)、環境(上下文)的法則(景觀語法)和景觀語言的應用(語用學、詩學和辯證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以The Mill Creek社區為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和MIT開展了長期的規劃設計實踐研究與教學探討。與此同時,溫徹·德拉穆斯塔德(Wenche 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條景觀生態規劃的法則、概念及生態設計關于斑塊、邊界(界線)、廊道(連通性)和鑲嵌體的圖式語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 Dube,1997)嘗試性通過草圖、照片、結構分析和美學特質等方面研究了48種自然景觀圖式,并就每種圖式進行變形以適應具體空間規劃設計的需要。西蒙·拜爾(Simon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圖式(Pattern)的含義和感知圖式的方式與途徑,探討地形圖式、生態圖式和人文圖式等圖式形式。羅曼·布什(Norman K.Booth,2012)針對性研究風景園林場地空間的要素、空間構成的基本形態、特征、景觀利用、功能耦合的過程和設計語匯,形成場地設計的導則,成為風景園林設計的重要理論與方法基礎。
3.借鑒國外研究進展和成果,國內“景觀的語言”研究呈起步態勢
(1)對西方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大師設計語言的研究
從園林歷史和設計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間北歐有代表性的園林設計師的作品;運用語言學研究方法,探討北歐現代主義富有地域性與藝術品質特征的設計語言生成基礎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歐洲現代主義園林設計的發展和設計語言的量化與生成研究中,萬艷華(2007)等人研究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探討既延續傳統地方特色,又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體系。芬蘭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在處理建筑與環境的對話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對歐洲風景園林設計師產生重要影響的獨特設計語言(蒙小英,2008)。丹麥現代主義園林大師C·索倫森從丹麥本土景觀和歷史元素中提煉設計詞匯,創造了以圓和橢圓為代表的幾何景觀的特征詞匯,形成了秩序、時態、建筑化的方法和構成的構圖句法規則,它們既是索倫森個人的景觀語言,也是丹麥現代主義園林的景觀語言(蒙小英,2010)。
(2)“景觀的語言”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研究
景觀語言的研究起源于將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教授《景觀的語言》的引入,討論景觀語言的語法和修辭手法(卜菁華,2003),并開展景觀語言符號的研究,探討符號的意義、生成機制、傳達機制、主題類型、作品類型與表達方式,揭示語言化機制,為景觀創作提供依據,并提出景觀語言的交際性、符號性和社會性三大基本屬性以及景觀語言的語音、語義和語法三要素(陳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對風景園林設計語言從地域性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風景園林實踐中景觀的地域性特征(王向榮,2002;林菁,2005;肖輝,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風景園林設計語言和地域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風景園林地域性的構成體系,特別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實質性影響。再者就是景觀圖式語言的研究(王紹增,2006;吳洪德,2007),探討圖式的特點、圖式的轉換和圖式構成。其中景觀生態化設計的圖式語言是近年來作者開展的重點研究領域(王云才,2011)。
(3)景觀生態化設計的圖式語言及其應用體系研究
景觀生態化設計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設計語言來指導生態規劃設計,并構成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觀要素、景觀空間單元、基本組合與空間格局以及生態過程作為生態設計語言的基本構成,以生態過程為內在連接規律,將生態規劃設計的自然景觀圖式、文化景觀圖式、網絡化圖式等連接為一個具有整體性、完整性、動態性特征的整體性景觀(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觀形成了以建筑與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個方面為解讀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核心環節,在通過分析江南水鄉、皖南徽州、廣東珠三角和中原河南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對比的基礎上,揭示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代表性圖式語言,并以江南生態園林規劃設計為例,探討風景園林地方性設計和整體人文生態系統設計的關鍵途徑(王云才,2009)。
三、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研究存在的問題與突破
1.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研究存在的問題
從國內外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和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發展來看,景觀的語言研究不足和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語言研究的缺失已成為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風景園林生態規劃設計語言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論與方法
生態規劃設計必須是依據生態學原理、理論和方法,在對生態過程和生態關系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風景園林學科獨特的“人居環境”觀、風景園林理論和規劃設計方法,營造基于資源保護、景觀保護和人地協調的可持續景觀。近年來,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不斷發展,風景園林已經強烈地認識和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態規劃設計是當今設計師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則,但依舊缺乏對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方法和理論的研究,“生態”依舊困擾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始終處在沒有依托、沒有切人點和沒有抓手的狀態。
(2)文化景觀與人文生態規劃設計系統理論與方法研究不足
文化景觀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歷史景觀,是揭示一個階段人文生態空間演變的代表性景觀類型。傳統文化景觀與人文生態空間更是這些代表性空間的典型,它凝聚著歷史過程中的人一地協調統一的人文生態過程。由于對人文生態空間的類型、質量、空間組織等缺乏系統的研究,使文化景觀與人文生態空間規劃設計缺乏系統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開展孤立、零星的個案化研究與實踐。“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及形成機理”試圖立足土地利用、資源保護、文化調適、視覺體驗等,認識獨特環境中的文化景觀,掌握環境中的文化進程,研究其基本構成、形態特點和空間耦合過程與形成機理。
(3)傳統文化景觀整體性保護的實證研究不足,缺乏相應的依據和范式
文化景觀是區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長期以來,在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沖擊下,文化景觀保護片面地集中在風貌建筑、村落核心區、風景地段、歷史街區、特定的文化景觀區等局部空間的保護上,由于缺乏整體性的保護依據和可借鑒的范式,客觀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觀空間保護的政策與景觀“孤島”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間的“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及形成機理”就是試圖通過地方性文化景觀與人文生態空間的類型、形態和內在過程的研究,探討地方性文化景觀空間耦合過程與形成機理,將過程和空間形態統一在傳統文化景觀的整體性保護過程中。
2.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研究的突破點
(1)以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為對象,突破生態規劃設計理論與應用的制約瓶頸
長期以來,風景園林在藝術與生態、花園與區域之間探索發展,形成了現今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和格局。自然與文化的交織是風景園林發展的源泉,但風景園林并沒有從這一源泉獲得內在的發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1998)認為:這正是由于景觀設計語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結果。單一的建筑語言和純粹的生態語言對風景園林來說都是不充分的。以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為典型,“圖式語言與形成機理”嘗試性探討風景園林獨特的視點、方法、模式以及風景園林能夠表現的事物和對象。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就是探索風景園林生態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中的關鍵問題,試圖探索突破生態規劃設計發展瓶頸的途徑。
(2)研究文化景觀空間耦合的基本過程和規律,探索規劃設計語言的基本圖式
研究生態設計語言,建立生態設計的語言圖式,是基于以下四個重要議題:①生態規劃設計成為解決土地與景觀環境等問題的重要途徑;以土地為核心的生態系統在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之間建立起一體化的途徑和媒介,是生態設計語言描述的核心對象。②多學科理論引入風景園林、生態學富有成果的發展、人類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膽的嘗試和多樣化途徑有助于營造自然與人類共同繁榮的土地空間。③傳統文化景觀空間是自然與人文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產物,通過傳統文化景觀空間探討景觀生態化設計圖式語言的基本圖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為核心,以多學科發展為基礎,以空間生態格局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語言的基本范式。
(3)通過圖式語言體系構建,形成有效保護和傳承文化景觀的設計方法
文化景觀的語言是由人一地作用過程中不斷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觀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單元空間和具有文化群體性特征的空間組合構成。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就是通過揭示圖式的基本構成、典型圖式和空間組織過程,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傳承,依據獨特的空間肌理過程將不同的景觀要素、典型的空間組合進行耦合,形成文化與人文生態規律、生態特點和生態空間形態統一的有機景觀。圖式語言是生態景觀表達的基本語匯,是生態設計的基礎。圖式語言及空間形成機理研究能夠形成有效的生態規劃設計方法和途徑,同時也是生態規劃設計的切入點和抓手。
四、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的理論體系與框架
1.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的理論體系
(1)“景觀的語言”與“圖式語言”理論
“景觀是語言”的結論來自于景觀規劃設計最核心的工作領域,在由花園到區域的多層次規劃設計中,景觀規劃設計都在嘗試著進行充實功能和表達思想的藝術化塑造過程。在我國,景觀語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對系統全面的研究。景觀的語言理論將景觀語言的基本構成概括為以下幾個部分:①景觀語匯。景觀語言的構成是由景觀的要素和景觀獨立的基本空間單元構成,以及由這些單元組合形成的空間基本格局。“land”的含義是指空間場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景觀的語言就是將場所及生活在其中的人連接起來的動態紐帶。景觀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文景觀要素。它包括了地形、地貌、土壤、水體、巖石、植物、動物和天象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勞作、人群、構筑物、活動以及地方性語言與文化景觀等人文要素。要素依照特殊的過程和關系組合成基本的景觀空間類型,并復合成典型的空間格局。②景觀要素的秩序:空間組織。不是所有的景觀都是和諧的,缺乏秩序會造成雜亂,但造成雜亂也有可能不是因為秩序的缺乏,而是太多秩序的沖突。景觀中以很復雜的結合方式將很多秩序整合在一起。③塑造上下文關系:景觀的環境。④環境(上下文)的法則:景觀語法。⑤景觀語言的應用:語用學、詩學和辯證法。
(2)景觀生態學與“景觀格局一過程”理論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的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景觀生態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歐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規劃和評價一直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內容。到20世紀80年代,景觀生態學在北美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景觀規劃設計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它以整體景觀為對象,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對生態過程的研究,揭示景觀結構與功能、景觀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機理、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景觀生態學理論重點強調空間異質性理論,景觀斑塊、廊道、基質的鑲嵌體格局理論等景觀格局的分析與研究理論;同時強調景觀的破碎化過程、景觀的網絡化均質化與連接度和連通性理論。景觀格局一過程理論是景觀綜合體及其形成并穩定發展的機理的系統研究,是景觀生態化設計的圖式語言研究中典型生態空間研究的基礎依據。
(3)人文生態學與“文化適應一場所構建”理論
人文生態學應用人類與生物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指導形成環境與自然景觀的最優化利用決策。該理論重點研究人類影響環境并被環境影響,以及完成與環境相關的決策影響人類的機理和特征。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環境運動的組成部分,人文生態規劃重新得到重視。人類及其與土地間的互動是人文生態規劃的首要關注點。斯坦納(Steiner)在《生命的景觀》(1991)一書提出的生態規劃方法中不僅列出了社區信息分析清單,而且主張將社會經濟分析與生物物理信息聯系起來。麥克哈格(McHarg)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為新澤西Medford鎮做的規劃實現了整合社會價值的創新工作。賽佛·納維(Zev Naveh)和亞瑟·利伯曼(Arthur Lieberman)提出的“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理論也更具有人文生態偏向。人文生態規劃設計的基礎理念是綜合自然和人文過程信息以指導規劃設計決策,盡管人們看待人類和環境之間關系的種種觀點不同,人文生態規劃者和設計者的中心論點是尋求生態適宜和文化空間之間的最佳匹配,將區域利用類型的適應優勢最大化。
2.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的框架體系
(1)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構成與圖式語言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
生態規劃設計語言的基本構成是由景觀要素(自然景觀要素和文化景觀要素)、景觀空間單元(自然景觀空間單元、文化景觀空間單元和復合空間單元)、基本組合與空間格局(自然景觀空間組合、文化景觀空間組合和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空間組合)和生態過程(自然生態過程和人文與社會經濟過程)構成的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框架和范式。景觀要素和景觀空間單元是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單位和構成,基本組合和空間格局是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模式和范式;生態過程是生態規劃設計必須遵循的規律和句法。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是以生態過程為核心,融合生態要素和空間單元,有效組織基本組合范式和空間單元模式,形成自然與人文一體化的具有整體性、連續性和有機性的景觀整體或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的設計。空間圖式語言研究生態空間基本構成及其形態特征,重點研究典型生態空間組合的整體空間單元的圖式,揭示生態空間耦合的內在機理。它是空間組織和空間優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態規劃設計必須遵循的空間法則。
(2)典型地區傳統文化景觀空間耦合過程與形成機理研究
傳統文化景觀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過程的歷史綜合,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多種景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形成“文化環境中的自然景觀空間”、“以聚落為核心的居住與生活景觀空間”、“以土地為核心的生產性景觀空間”、“文化景觀網絡化空間”等多種空間類型,并通過特定的空間關系復合成為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整體性的景觀空間。每一種景觀空間類型的形成都具有各自的影響因素、作用過程和相互調適機理,這些機理與過程是認識傳統文化景觀形成的人文生態過程的規律,是“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研究的基礎。由于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具有較強的地方性,因此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研究應結合典型地區的實際情況,重點研究傳統文化景觀空間耦合的運行過程與動力系統、空間組織的典型模式及其演變、空間耦合過程與形成機理,探索典型地區傳統文化景觀空間耦合過程與形成機理。
(3)傳統地域人文過程與文化景觀空間耦合形態及圖式語言研究
形態與過程的耦合是以人類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為切入點,探討文化景觀圖式語言的構成與模式。①傳統文化環境中的自然景觀圖式語言構成、形態與組合模式。②以聚落為核心的居住空間的圖式語言構成與模式。居住模式就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在地方性知識體系支撐下,綜合考慮自然環境、土地利用、建筑與聚落形態以及水資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體景觀特征和格局。③土地形態與肌理空間圖式語言構成與模式。土地肌理是人類社會生產性景觀自我創造和自我維持系統在環境上形成的記憶,集中反映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應用和改造成果,是文化景觀的核心反映,是人地作用系統的集中體現。④自然一人文復合型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構成與模式。即以居住和生活空間為核心,在空間上耦合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形成自然一人文過程相統一的復合型文化景觀空間。⑤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網絡化過程與網絡圖式語言。無論在任何尺度空間中,網絡都是空間中最重要的生態特征。以網絡化過程為切入點,探討傳統文化景觀在中等尺度空間上的相互作用過程和耦合關系,并探討網絡景觀圖式化語言構成與模式。
(4)傳統文化景觀空間圖式語言的優化與傳承
文化景觀圖式語言是對地方性文化景觀空間過程和組合形態等規律的描述和反映。在現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新的空間組織過程和形態耦合特征,成為沖擊傳統文化景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語境下的傳統文化景觀保護、傳承與發展依賴于對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的優化與傳承。因此,我們應在圖式語言基本構成與模式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地方性圖式語言特征、圖式語言的調適優化和基于實踐的傳統文化景觀整體性保護策略。
五、結論與展望
傳統文化景觀空間的圖式語言研究建立在三個基本認識的基礎之上。首先,在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自然一文化高度統一的“景觀”展示出其存在的科學性和高度統一性,也揭示出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在過程和空間組合規律。其次,典型人文生態空間的客觀存在和空間生態要素、單元、組合體可以通過空間解析的方式用圖式表達出生態空間的組織規律和形成機理。第三,典型自然生態空間和人文生態空間的存在和示范作用成為今天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向“自然學習”和向“歷史學習”的重要途徑。基于以上的前提,可以看出:首先,生態規劃設計是一門規律性、科學性和規劃設計專業技能很強的學科領域,典型生態空間的剖析揭示出生態空間的組合規律和形成過程,學習、了解和掌握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是開展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專業素質。其次,生態規劃設計的圖式語言是在典型生態空間剖析的基礎上,依據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形態學理論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理論,借鑒“景觀的語言”研究方法,開展典型生態空間的要素、空間單元、空間組合的特征與過程研究,形成生態景觀的基本圖式、單元圖式和組合圖式體系,并通過一定的作用機理將不同景觀層面的圖式進行組合研究,初步建立起景觀生態化設計的圖式語言。再次,采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的出發點在于通過生態空間“原型”的研究,獲取生態空間的基本語言的要素和構成,并通過重新組合和應用這些生態設計語匯,構成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作為中醫繼承和恢復的條件,由官從醫、由儒從醫者更加數不勝數。在古代,具備了傳統文化知識背景時,學習中醫會較為容易,并且中醫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中醫學融匯于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不論是理論根基還是思維方法,都和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天然渾成的效果,醫學中例如五行、氣、陰陽等均由傳統文化中來,所有傳統中醫理論體系都是通過傳統文化的不同范疇作為理論基礎,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我國傳統文化,就不會有當前形態的中醫理論。要從源頭上解決中醫傳承、發展、振興的問題,主要是真正解決中醫本質、傳統中醫特點、加強中醫文化地位、恢復中醫總體思維形式,在中醫界構成了統一認識以及相同的發展動向。從某種程度來講,中醫文化研究成為了中醫繼承、發展的主要動力,要強化中醫藥學科學以及文化價值觀的體現乃至中醫藥理知識的教育。
二、中醫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現狀
1、基礎教育忽略傳統文化素養
職業高中的中醫教育對于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方面較為匱乏,這個基礎如果不對中醫教育的幾點思考李建偉山西省原平市職業學校摘要:職業高中對學生進行中醫方面的教育是為了能夠培養出可以掌握我國傳統文化以及技術的專業型人才。面對學生本身具備的文化素養、將來要服務的人員的文化素養以及所掌握的內容構成的反差使得我們只能夠將中醫教育放在當前科學文化的氛圍中進行分析,找到當前中醫教育事業的問題所在,探尋提升我國中醫教育質量的方法。關鍵詞:中醫教育素養教育質量牢固就會令學生未來的學習之路較為坎坷。當今學校過于重視理科和英語的學習,而往往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不給予重視。而對于學習語文,也僅僅是在傳播傳統文化知識,并非真正將文化滲透到學生內心。
2、中醫教學中西結合的現實形式
中醫學當前的教學形式屬于將中西文化乃至醫學理論共同傳授的過程,這也令中醫教學的過程較為獨特。中醫學屬于我國傳統醫學的科目,隸屬于東方文化。中醫學校的教學過程通過中醫專業知識為核心,傾向于東方文化,可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良好的適應當前醫療保健工作并具有良好的發展潛能,會在教學當中設置較多的基礎學科以及和西醫有關的學科,學生在入學時通常已經具備了一些關于西方文化的基礎了解,所以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時候會更為迅速。而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以及基本理念就會相對陌生。對于當前科學和西醫學來講,中醫理論的學習會讓學生無所適從,許多學生覺得就是在看“天書”。
3、中醫學生的無措與迷茫
當前很多中醫學校為了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會擴大招生的數量。步入中醫學校進行學習的學生有三種:第一種屬于立志于學習中醫的學生;第二種屬于家長希望子女的未來能夠在醫學方面做出成績;第三種是沒有自信能夠順利升上普通高中而報考了職業高中。而大部分學生的報考都過于盲從。中醫學是一項十分深奧的醫學,它同當前具有較大的差距。可是就算對于那些對報考中醫學校十分熱衷的學生來講,只要當他們接觸了中醫學科中五行、陰陽、經絡等相對抽象的概念時,都會無法輕易領會其中的含義。并且,當前媒體都會用較大的版面對科技方面的成果進行大量報道,而卻極少會關注文化傳承方面的內容。
三、主要措施
1、拋棄中醫是偽科學的想法,強化中醫藥文化教育
在對中醫藥知識體系培訓之前應當強化中醫藥文化基礎知識的培訓,讓學生在真正接觸中醫之前,應當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補充,例如我國傳統文化、古代哲學、中醫藥典故、中西醫文化對比等相關內容,不但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中醫、接納中醫、還可以在對比的過程中讓學生建立對中醫文化的認同與興趣。
2、優化中醫課程,突出中醫特征,兼顧西醫知識
當前中醫教育在設置課程方面過于模仿西醫課程。所以,目前中醫教學應當強化學生學習中醫的力度,在進行課堂設置時應當遵從中醫自身的規律以及理論體系,不可以兼顧所有而忽略中醫的特色,多設置有關傳統中醫的課程,尤其傳授有關中醫方面的良好經驗。
3、保持適度規模,增加師承教育的力度
從古代開始,傳統中醫的診療傳承就是通過師帶徒的方式進行,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對這種方式給予重視。因此,當前很多中醫學校都已經開始引進此種方式進行教學。并且在未來的日子里,也要不斷加強此種教育方式的力度,并探尋出新的方法,不斷提高中醫學人才的培養。
四、結語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6-0009-02
近年來,隨著對通識教育和文化建設重視程度的提升,我國很多高等院校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但是,由于傳統文化的課程性質和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以下三個問題越來越凸顯:一是如何在龐大的文化寶庫中精選教學內容;二是如何實現傳統與現實的對話,三是如何將課堂教學效果持續化。目前,在課時不可變動的情況下,準確定位教學思路,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課程建設水平的重要任務。
一、抓準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特點與教學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主要構成,對于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增強文化自信力,提升學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就是要通過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風貌和豐富內涵,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準確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豐富知識儲備;學會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能夠運用文化視角審視當下生活、解釋社會現象。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首先從本質上是一個以價值為本位而不是以知識為本位的課程;其次,根據“學習金字塔”原理,學習應當是一個充分參與教學的過程;再者,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需要文化大環境的熏陶。針對這三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感性體驗和理性反思相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煉傳統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提升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質疑精神;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
(二)堅持歷史繼承與現實揚棄相結合。以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內涵為主線,同時,立足現實,以多維視角來觀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長久動力;
(三)堅持正規教學與文化活動緊密配合,通過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樹立積極的價值導向,保證學生的外在感受與形成有效的內在轉化。
二、精心選擇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
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部分,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寶貴的精神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它鮮明地體現出豐富性、深刻性、傳承性和獨特性等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可以分解成以下四個層面。
(一)外在現象――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出現了眾多底蘊深厚的文化門類,每種文化門類在不同發展演變時期呈現出包羅萬象、異彩紛呈的文化形式,比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作家、經典作品、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中國古代在科技領域取得的種種成就,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特點等等。這種文化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外層、最直觀的存在實體,對這部分內容的了解是進一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二)內在精神――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
本文所指的內在精神區別于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的內在精神,而是具體指向每種文化現象發展的驅動力或者每種文化現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性的深刻的內在品質。如“中國古代建筑”除了古代宮殿、園林的發展和各歷史時期的特點之外,在內在精神層面,指的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禮制文化等。
(三)當下意義――延續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不僅向我們呈現了千姿百態的“歷史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具有強烈的遺傳性、現實性和變異性。它已深深扎根于中華文明沃土,融入中華文明的血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當下的中國和每一位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這也是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巨大生命力、可以傳承千年而綿綿不絕的重要原因。
(四)中西對比――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需要放置在世界文化坐標系中得以體現,所以,進行簡要的中西方文化對比也很必要。如介紹中國古代藝術重神略形的寫意之美,可以與西方早期的寫實主義進行對比,并說明中西方差異的原因。
在授課過程中,堅持感性體驗和理性反思相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煉傳統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提升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質疑精神;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
三、創新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結合教學條件和學生現狀,注重“學為主體”和“信息主導”兩個方面的探討。
(一)綜合運用自修與研討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兩條途徑入手。一是把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傳統文化的現象層面――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在每次課前給不同的學生(或者由學生自主報名)布置好下節課的部分內容,如《孫子兵法》簡介、中國古代飲食的發展等,由學生課下自己查找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下次上課時由學生講解自己的成果。
對于稍難一些的問題,可以嘗試運用“研討法”來解決。“研”,就是讓學生做簡單的學術研究。具體做法就是教師把搜集的資料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進行整理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從研究的“原點”開始,閱讀原始材料,讓他們在材料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討”即學生討論,教師進行點拔和總結。要想讓學生真正討論起來,一是話題要貼進學生生活,點燃學生的興趣點;二是要創設合理的認知沖突,在學生中間產生二元對立,激發學生辯論。
(二)利用網絡平臺拓寬學習渠道
利用網絡平臺,如貼吧、電子郵箱,在預習和思考練習環節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互動,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交流空間,有利于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心得和個性化意見。在課堂上,讓學生直接進入超星圖書館和中國知網,了解、查閱和使用信息資源,從而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