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建筑藝術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藝術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藝術的概念

第1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滿洲里市第六中學前身為滿洲里鐵路中學,自1951年建校至今已經有六十年的風雨歷程,厚重的文化積淀使其在教書育人的神壇上培育出無數優秀的人才。2003年底她從鐵路企業剝離,2004年九月正式更名掛牌歸屬滿洲里市教育系統后至今已七年多,我們是伴隨著新世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尾聲和“十一五”新課程改革一路走來的,可以說我們在課改的隊伍里是一個遲到者。

2007年3月至今的四年,是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階段,此階段剝離歸屬后的種種矛盾也越發突出和尖銳,其中主要問題是教師隊伍的不穩定、校舍的陳舊和生源狀態,我們的生源由原來鐵路職工子女為主變為由百分之75以上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組成,現如今我校生源近百分之九十都是外來務工家庭的子女,同時生源急劇減少,我們的生存發展面臨空前的挑戰。

立足現實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開展“教材過關”主題教學教研活動,促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面對近百分之90的外來務工和流動人口子女的極不穩定和家庭教育極度滯后的生源,面對社會各界的懷疑目光,面對艱苦的辦學條件,面對部分教師對職業幸福感的質疑和困惑,我們想了很多的辦法,做了很多的嘗試,但學生的成績還是無法追趕上兄弟學校,我們與自身比較,發現成績的提高也不明顯,并出現反復,于是我們不能不思考、不改變。改革就會有問題有碰撞,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甚至我們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我們也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2005年開展的洋思經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研究的基礎上,2009年3月我們展開了所有學科“教材過關”活動,教材過關,教師需先過關,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參與了“教材過關”考試,旨在倡導全體教師轉變觀念,立足生源現實抓住教材,讓學生先學會教材、重視教材。對于我們的生源來講,落實教材的知識點、落實課后習題具有重大意義。在活動中觀念的轉變是極其艱難的,讓老師們摒棄傳統的授課方式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于是 2009年10月我們展開了空前規模的全員教材過關達標課活動,參與活動教師共56位歷時兩個月。大規模的達標課給了我們諸多的反思,這是一次調研和摸底,這次活動讓我們堅信“教材過關”主題教學是正確的方向,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教師隊伍的現狀、學生生源現狀和學校管理的現實困難,我們對學校未來的發展充滿擔憂,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重新規劃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觀念的轉變要從更細微處入手,不貪大貪全。因此2010年3月我校提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5+1”教學新模式,先從數學學科開始了更加細致的新一輪課改模式的探索。 “5”是指1,揭示課題、出示教學目標;2學生自學(即先學),給出自學指導;3自學成果展示(發現問題,調整預設);4教師精講(即后教);5當堂訓練;“+1”即課外作業(即效果跟蹤)。“5+1”模式就是在新課改進程中,在素質教育與升學率、多媒體運用與教材使用、關注全體與培優等諸多矛盾沖突中,在我校現實的困境和生存發展的需要中產生的。“5+1”教學新模式的核心意義就是讓不同層面的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它的基本原則是真心實意的關注學生學會,想方設法把大多數的時間還給學生;關注課堂的緊張、高效、有序;關注使學生受益終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以數學為龍頭,以政史和語文為跟進,進行有效探索,并以此輻射其他學科。如果說“教材過關”的提出是對洋思經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市級優秀課題成果的延伸和深化,那么“5+1”模式就是“教材過關”理念下洋思經驗與我校現實需要相結合的又一次創新。“5+1”教學模式使得我們的數學學科課堂教學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了平臺,教學成績已呈現穩步提升的態勢,“教材過關”引領語文學科進步明顯,政治歷史教學更加注重教材的知識點處理和課后習題的落實。

全員達標課活動中讓我們看到教師隊伍自身的觀念問題,更深刻的認識到關注教材、關注課堂教與學的實效、關注學生學會、關注學生能力的核心意義就是關注課程改革、關注教育發展、關注學校生存、關注學生一生幸福。

“我的習慣”展傳統育人風格特色

羅林說: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只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在家庭的學習卻貫穿我們的一生,是家庭而不是學校決定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不同。六中的孩子已經輸在了家庭的教育上,我們的老師們不想讓他們再輸在學校的教育上,在我們苦苦追尋的育人之路上,素質教育的理念逐漸植根六中的每個角落。

“我的習慣”主題德育活動體現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素質教育理念,給學生一個舞臺,還教育一個奇跡,我們創造條件開展課間操隊列比賽、冬季冰上趣味冰雪游戲課、大課間跳繩、踢毽子、打布子等陽光體育活動,克服困難安排每周四節校本課程社團活動,目前我們只能根據師資條件開設管樂、合唱、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美術社團班。無論是簡陋和陳舊的教室里、無論是塵土飛揚的訓練場上,也無論是自主學習的課堂上,還是習慣社團的活動室里,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這些有緣來到六中學習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工作不穩定,隔代撫養和離異重組或是單親的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們找回自信,讓他們能學會怎樣去學習、讓他們養成讀書、做人的好習慣,給他們學飛時種下一棵可以駐足的樹,這棵樹是心血、是精神、是方法、是平臺、是愛、是指引、更是有教無類的素質培養。是的,我們沒有理由不愛他們,我們是師者,我們要用愛點染生命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城市里,我們以走近寒門的方式進行家校聯系,讓許多家長感動。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教育應有自己的高貴信念,正確對待差異、堅守職業的平凡。我們的班主任、科任、德育部門的領導,走近我們學生的家中的目的就是,近距離的關注我們學生的生存環境,找出他們各種各樣問題的根源,給予我們家長最直接的幫助和培訓,這項工作我們會繼續堅持下去。

引領教師走上科學研究的幸福之路

我校高度重視教育科研在課程改革中的引領作用,立足校本教研,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引領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逐漸讓校本培訓常態化和校本教研主題化,同時,校級領導積極承擔青年教師的培養任務,我校青年教師現在成長很快。在教學模式的改革實施和課題研究中以課例教研活動為依托,通過不斷研磨—實踐---再研磨,讓我們的老師在專業化成長中走的更加扎實穩健。

2005年由吳校長主持的洋思經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實踐研究,于2008年10月結題,并被評為滿洲里市優秀課題;語文組教師參與的國家“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創新寫作研究”得到了我校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三年來取得豐碩成果,2010.7月通過結題,先后有70多位學生在“創新杯”寫作大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多位語文教師獲得優秀指導獎;六中冰壇展育人特色,冬季體育創課題風采,2010.12市級校本課題“解決北方戶外體育難題”順利結題;“歷史上的滿洲里”是一個極具鄉土特色的研究課題,此項研究在我市的各校中尚屬首例,我校歷史教師發揮專業特長,做了大量的鄉土史研究,研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極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網絡環境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研究”課題是在我校網絡班教學的背景下提出的,此課題顯示了我校青年骨干教師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立足現實需要不斷探索的科研精神;市級課題德育課題“流動人口子女及生活困難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研究”是從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的腳踏實地的研究,具有普及的價值。尚在研究中的課題是:書香校園建設課題,小初物理課銜接的研究課題,自治區立項課題 即《“教材過關” 主題教學策略實施研究》,和 《中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研究》。

新綱要描繪宏偉藍圖,新德育成就美好人生

卻顧來時路,飛花屐齒新。七年的課改之路,我們由迷茫到理性,由稚嫩到逐漸成熟,由困惑到清醒,由被動到主動,由星星之火到星光燦爛,對于我們這樣一所位于市區卻因種種客觀原因導致的生存壓力空前嚴重的學校而言,我們呼喚改革、我們必須改革、唯有改革才能變死水為活水,唯有改革才有走出困境的機遇。

第2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藝術;建筑化;建筑表皮;多元化

Abstract:The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ublic art brings more spa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rt. The architectur-ization of public art widely fuses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ublic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rt form, this article pondered how to fuse the public art and the urban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in how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public art by architecture elements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skins and spatial forms. We hope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Keywords:public art; 'architectur-ization'; the skin of architecture; divers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9)06-0071-04

1城市公共藝術的理解

公共藝術的稱謂及其概念,從歷史及其沿革的情形來看,長期處在一種動態的、持續發展變化的狀態之中。從廣義上說,現代公共藝術是一種兼容并包的具有現代人文精神的藝術語言的綜合體。從社會層面上看,公共藝術概念包含了來自不同地域和歷史時期的宗教、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環境生態等多方面的內容。從具體的物化形態看,一切置于開放性空間中的帶有公共特性的、以社會公眾主體為服務對象的藝術形式與藝術活動,例如傳統認知的壁畫、雕塑、建筑、工藝品、城市景觀及公共設施、建筑裝飾物以及開放性的藝術活動、造型藝術、攝影藝術、影視作品等等,都從屬于公共藝術的具體物化形態范疇。從內涵上講,公共藝術所承載的社會功能、文化精神及審美趣味不能是隨意和私人的,它是以美學、文化、藝術觀點為指導,從整體上介入公眾的生活方式,以不斷引導和滿足人們對藝術化生存的需要。

2我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與現狀

我國現代公共藝術的發展經歷了較為曲折的過程。從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具有開創性及經典意義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型壁畫群,到90年代中晚期國內漸趨涉獵“公共藝術”概念,這當中可謂經歷了藝術、社會、市場及文化諸多方面快速而多樣的變化過程。

20世紀80年代,公共藝術還是作為“城市雕塑”、“環境藝術”的概念出現的。一時間城市雕塑作為當時的公共藝術的主要方式大量的出現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很長一段時間城市公共藝術被理解為將傳統的雕塑、壁畫放置在城市中,為城市錦上添花,缺少了對城市空間的精神理念的引導和注入。

進入90年代以后,公共藝術這個概念正式被提出并且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現,這和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公共領域的不斷增多和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密切關聯。公共藝術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個與以往不同的發展態勢,商業藝術、波普藝術的出現使公共藝術呈現出大眾參與的態勢。在藝術設計上,由于城市設計思想納入城市規劃當中,追求藝術風格的個性異彩的公共藝術和個性建筑相呼應,市民廣場、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濱水景觀、商業街公共藝術等的大量出現成為90年代以來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觀”,體現在公共藝術特色上則是大眾化、個性化、娛樂化和商業化的相互雜糅,寫實藝術、抽象藝術、波普藝術等藝術風格并存,文化藝術消費成為大眾消費的時尚,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存在成為構筑城市文化的風景。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經濟已不再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逐漸成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內涵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圍已成為表現城市魅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有專家指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將向有文化積累的城市轉移,藝術開始走向更廣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藝術則代表了藝術和生活、藝術和城市、藝術和大眾的一種新的取向和融合。這個時期的公共藝術更加注重社會大眾文化和公共參與,并且自身的藝術形態、運用媒介以及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更加廣泛,公共藝術趨向著多元化、多層次和城市化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時期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規劃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標建筑更是以一種典型的公共藝術面貌展現在城市地域環境之中,這種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勢必對我國公共藝術及文化產生迫切的現實意義和開拓性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通過對公共藝術的建筑化的思考探求公共藝術和城市建筑環境的藝術形態的關系及融合,從而為建筑創作和公共藝術的實踐提供一些參考。

3“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本身就是建筑性的構造體或是建筑內外景觀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城市建筑大規模的建設和城市環境的規劃是現代公共藝術多元化、城市化、建筑化發展的物質前提。而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又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融合的形式、理念及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我們也正是要思考現代我國城市公共藝術與建筑藝術形態如何發生有機而系統的互動和融合,從而尋求更多的城市公共藝術與建筑環境對話的契機,發現更多的公共藝術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這無論對公共藝術的多元化、城市化、大眾化發展,還是對建筑藝術的審美意識都是一種積極的因素。而這種融合正是城市公共藝術建筑化的一種體現,它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組合,從而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但這種公共藝術的表達形式畢竟屬于建筑空間表達的裝飾強化部分,雖然和建筑本體有著某些協調的關聯,但這種關聯并沒有體現出公共藝術與建筑藝術形態的直接對話和融合,因為它始終沒有處于建筑層次的主導地位。

另一種公共藝術建筑化融合的形式就是藝術的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完全滲透到建筑自身的結構、內外有機的表皮以及空間形態之中,整個建筑環境包括自身結構、表皮和空間造型都以藝術化的姿態展現出來,藝術的表現性因素貫穿設計的始終。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間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藝術對公共藝術影響的要素包括著現代材料介質、制作技術、現代藝術思維與形式以及服務對象的泛社會化背景等諸多方面。所以公共藝術必須從包括建筑技術、材料、表皮、空間形態、區域文化等諸多方面全面介入城市建筑,使兩者融合成為渾然和諧的有機整體。從另一種角度看,這種藝術化的有機融合在建筑層次上可以說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

中國國家體育場(圖2-4)之所以有鳥巢之稱,完全來自于其外立面設計十分類似于鳥巢。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奧運規劃場所的廣大空間中設置一個“鳥巢”建筑,它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個獨特的公共藝術品,它所寄托的人文精神和奧運理想都深深的烙印在中國億萬公眾心中。作為奧運公共環境中有機系統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包括周圍的景觀都精心地做了設計,圖3中的雕塑就是借用鳥巢建筑表皮結構的形式元素,采用了園藝景觀中置石的方法有意無意的在草地上設置了公共雕塑景觀,從而巧妙的把建筑與景觀環境有機的聯系起來;還有行路旁不規則排列的小鳥巢景觀燈(圖4)在形式上也運用了鳥巢的建筑表皮的視覺元素,體現了整個設計的系統化。

奧林匹克公園中的公共電話亭(圖4)的設計也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結合了傳統的墻飾藝術和現代的中國紅色元素設計,實現了功能性和藝術化的有機統一。

奧林匹克公園內、“鳥巢”北側有一處下沉9m、長700多米的地下花園廣場,其中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元素,把中國文化精神藝術化的表達出來。其中地鐵前的鼓墻景觀(圖5)結合現代設計構成和傳統文化元素,手法巧妙的傳達出一種公共藝術的審美精神。

4建筑表皮及空間形態的語言表達

4.1 建筑表皮及空間形態對公共藝術建筑化表達的意義

表皮作為一個重要的建筑構件漸漸成為建筑形式表現的一個主題。當建筑以一種公共藝術的姿態聳立在城市空間中時,往往它所帶來的空間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對公眾的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長久的、廣泛的。建筑所給公眾帶來的最直接的、首先的視覺沖擊力及精神觀念的影響就是來自于建筑表皮構建下的內外空間形態。面對城市,建筑體現出一種開放性和公共性。它的表皮,也可以說使建筑的外觀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對城市里四面八方而來人們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引,讓人們感到這是某種公共活動的中心。所以我們探求建筑藝術作為公共藝術形態存在的形式及意義,就不能不探求一下建筑表皮及空間形態的語言表達。

當今建筑表皮無論從形式、材料還是色彩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多層的建筑表皮正分解精致光滑的單層表皮;朦朧的表皮邊界模糊了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界線;富有創新的印刷表皮給枯燥的巨大體注入了時代信息和生機;半透明的表皮連接了透明與不透明表皮的兩極;隨著時間、季節而不斷變化的可調節氣候表皮正瓦解靜態、永恒的表皮。當前建筑表皮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反映了當今社會的多元化和快速變化的信息時代特征。隨著技術的發展,建筑表皮已經從承重結構中解脫出來,可以自由的發揮了,現在的建筑表皮已經不在提供構造或是功能的必要表達,而是要展示出一種特定的信息或是使其成為當代媒介中的一支,現代建筑對建筑表皮設計表達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物質需要上升到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需求。這種趨勢更加擴大了公共藝術與建筑藝術的融合空間,拉近了兩者的對話距離,增進了公共藝術建筑化、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空間。

4.2 建筑表皮的肌理、色彩

建筑表皮的肌理就是建筑的表面特征所給人的一種視覺或觸覺上的感受。由于建筑的尺度巨大,考慮到不同角度距離給人們的感受不同,建筑表皮的肌理不光要考慮材料的本身質感,還要考慮其形態構成和組織形式。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中國石油展館(圖6),其綠色的無土草坪生態表皮加上現代的平面構成,藝術化的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圖7)最奪人眼球的地方當屬于建筑的外墻設計:玻璃幕墻上鋁板縱橫交錯,橫向多變的線條乍看像是用樹枝搭成的鳥巢。設計融入了蘇州園林中對回廊的巧妙運用,富有質感的獨特肌理外觀形成一面細密紋樣的曲墻,彎曲奔放的形態體現了文化藝術與自由表達相依相存的特質。

建筑色彩的合理運用是塑造建筑形象和表達建筑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色彩可以創建情調和氣氛,是一種最實際的裝飾因素。建筑色彩加上特定的信息圖案可以很好對建筑形象進行調節和再造,在奧林匹克公園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色彩在傳達信息和調節氣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國傳統色彩紅色(圖5)被廣泛的運用到各種建筑、公共設施及景觀上,既實現了信息的視覺傳達,又很好的反映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國家體育館(圖8)和旁邊的國際廣播中心(圖9)的玻璃幕墻上,運用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的色彩圖案,通過建筑的體量和尺度既很好傳達了北京奧運的信息,又調節和活躍了建筑平面上的氣氛。

建筑表皮和建筑空間形態是有機聯系的,建筑表皮的結構形態、材料質感、光影色彩等諸多要素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和精神體驗。而建筑表皮的空間建構與語意表達又和時代科技、社會文化以及建筑美學等諸多因素密切關聯,這也正是公共藝術和建筑藝術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體現。通過對建筑表皮語言表達的研究,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更多的藝術與建筑融合的契機,也可以為建筑創作和公共藝術的實踐提供更多層次的素材。

5結語

作為現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藝術在空間創造、表皮形態、元素組織等方面的經驗必然會給公共藝術的發展帶來有益的經驗。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建筑化要求我們發掘建筑空間元素的關系,加強藝術、公眾以及城市空間之間的對話和聯系,也要求在未來的城市設計中,我們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在建筑創作和公共藝術設計上應向追求有機整體、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積極拓展藝術對于公共空間的視覺及精神影響力,更加主動地結合建筑元素進行創作,并積極拓展建筑元素新的語言表達形式,把公共藝術的社會功能和人文精神和諧的融入進城市建筑環境之中,融入到公眾的生活之中,以完善城市文化理念和藝術美感。

參考文獻:

[1] 季翔,劉海波.建筑形態與構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楊曉.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第3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美學 建筑 設計 思想 理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esthetics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aesthe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theory

中圖分類號: 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建筑美學屬于一門理論課。盡管“建筑”在先,“美學”在后,但是,從美學的角度來研究建筑的側重點是明確的。對學習建筑來說,經過幾年系統訓練基本上能形成從結構、材料、環境、造價等角度審視建筑的專業習慣:對非建筑專業的來說,經過幾年的系統學習也能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形成體系。有沒有建筑美學方面的知識對他們來說仿佛不影響什么,但換個角度看就值得深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人們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對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建筑活動也越來越頻繁,據有關方而統計,我國的建筑總量己達全世界建筑總暈的50%以上,各種流派、各類風格的建筑應運而生。

1.現代建筑設計美學思想傾向

建筑美學是藝術美學和建筑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建筑領域里有關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建筑美學具有價值獨特的科學與人文兩重性即建筑語匯所表達的意義建立在整個建筑功利性空間系統的基礎上,空間系統之存在是實用功利性和科學技術的結晶,因此,建筑美學價值的獨特性表現在科學的建筑技術美學價值,這是其他一切藝術所不具備的:建筑美學價值的另一方面就是同其他藝術一樣具有藝術美學價值的共性,具有感性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切藝術所共有的多元化的人文特色,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建筑應具有技術性、藝術性:建筑設計應遵循適用與關觀的原則。建筑美學以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建筑美的創造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其具體內容是:建筑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建筑藝術的審美創造與現實生活關系:建筑藝術的發展歷程和建筑觀念、流派、風格的發展演變過程:建筑藝術的形式美法則:建筑藝術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功能:鑒賞建筑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

2.現代建筑設計中美學思想的具體內容

建筑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建筑藝術的審美刨造與現實生活關系,建筑藝術的發展歷程和建筑觀念、流派、風格的發展嬗變過程:建筑藝術的形式美法則:建筑藝術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功能:鑒賞建筑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根據當前建筑美學的發展趨勢,重點是研究建筑美與城鄉環境的關系、建筑美的審美效應、建筑美與山水園林的關系等,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環境,又服從于自然環境。多樣的建筑形式,各異的建筑風格適宜于不同的自然環境,與風景林木地形溶為‘體,形成了各種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語言。不間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作為人與自然總結的建筑,向植物。樣落地生根。合天時,合地利,適宜于各種地區自然環境的要求,與大自然融為。體。建筑之美在于其隨意之處竟顯精致,雖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藝術刨作。無論是拼貼,是變異,抑或是殘缺,奇險,當代建筑設計中的“非和諧”意識引人注目的一種傾向。例如,后現代主義建筑將拼貼正式引入建筑創作中,磯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將歷史上和當代的烈度,羅曼諾,米開朗基羅,穆爾,霍來因等很多人的片斷從原來的文脈中撕拉出來,進行了轉換和拼貼,構成了一個相互撞擊的新系統,建筑之美在于科學技術對藝術和建筑創作的影響,這是20世紀藝術和建筑發展中,最鮮明的有益于以往時代的特征。技術的進步使得建筑師的夢想成為可能。藝術的作用表現與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使生活的爆滿,從感性上體驗自然和人生的韻律和詩意。這時候的建筑界逐漸形成了“反形式美學”“高技美學”“生態美學”和“可維持發展的美學”為代表的新興建筑美學體系。總之,孕育著一個文化背景的建筑,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處環境的文化傳統,人義精神,同時也以其自身詮釋著美的概念,建筑豐富的語言中裹著的是讓人無盡的回味。

3.建筑美學的意義

之所以建筑美學是設計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標,是因為建筑美學在實際建筑中存在著重要意義,建筑的美學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能真實地反映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形態、一個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擁有者的政治文化、經濟狀況,具有真實美。真實是美的內核,建筑的美學價值首先在于,通過對建筑的審美,可以窺見這個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構建的社會、時代或家庭當時經濟、政治、文化之真實狀況。反過來,又可以通過對建筑的審美,窺見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狀況,對建筑美的構建的支撐力和制約力。說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是凝固的史詩,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法國的埃菲爾鐵塔、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們通過對這兩個不同時代的建筑物的審美,可以看到工業時代和原子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真實狀況,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科技進步狀況、創新能力,以及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形態下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價值取向和美學追求。應該說,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科技進步狀況、創新能力,決定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水平。反過來,通過對一個建筑、一個建筑群的審美,也可以窺見這個建筑物、這個建筑群所建造的社會、時代的科技進步狀況和創新能力。科技和創新是美的內涵,是美的創造的原動力,是美的母體。一般意義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實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實用價值,同樣是建筑美的美學意義的重要體現。建筑的美學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這個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實用性(實用價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實用,建筑尤為如此。一般說來,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而實用性有直接實用性和間接實用性之分。沒有實用性,就很難說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談不上什么美。實用價值可以產生舒適,可以產生愉悅,可以激發美感,讓人感受美。顯然,建筑的美學意義,體現在其實用價值上。反過來,建筑的實用價值,彰顯建筑的美學意義。

4)建筑的美學意義還體現在建筑的鑒賞價值(也叫觀賞價值)上。一個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環境,可以構成一個很好的建筑景觀,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一般說來,建筑及其環境是同步設計,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這樣。環境強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環境又擴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內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體,有了與主體建筑和諧映襯的環境,其觀賞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環境,它(它們)的外觀、神韻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結束語

通觀建筑美學的種種理念,人們能深刻地認識到,建筑的美難以一言以蔽之,因為它不僅僅是視覺的藝術,還包括了聽覺、觸覺、味覺、心理感受等等許多因素,義融合了技術、理念、環境、審美的主動者與被動者等等方面于一體。展望未來的建筑美學觀,它必將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美學觀。融合系統論、環境學與生態美學等多種學科,把自然、生態和社會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將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相互和諧作為審美的理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可持續發展的美學觀將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將成為建立在廣義基礎上的審美價值標準。

參考文獻

[1]建筑美學的人文趨向,冒亞龍,

[2]試論現代高層建筑美學的內在和外在標準,譚匯川,趙翰文,‘工程建設與設計》2009年,第7期.

第4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古茶道;地域性語境;伊斯蘭建筑

新疆在我們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與西亞與中亞的部分國家相鄰,其既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又受內陸國家藝術文化的漸染,形成了獨有的異域風情化建筑藝術形態。于是,在我國古茶道文化的影響下,新疆伊斯蘭建筑多以清真寺為主,華麗的裝飾與斑斕的琉璃瓦凸顯其莊重神秘的藝術美感。但是,由于年代久遠這些建筑也在歲月的塵埃中變得愈發斑駁,五彩的瓷磚漸漸剝落,穹頂之蓋也因為經年失修而喪去了往日的光澤,新疆伊斯蘭建筑的藝術特征也越來越模糊化,其原有的文化韻味正以大眾未曾察覺的方式流失著。因而,新疆伊斯蘭建筑藝術的現代化轉譯之路,必須以古茶道地域性語境為立足點,充分融入新疆古茶道的文化內涵,對伊斯蘭建筑的轉譯進行本體化呈現。

1古茶道地域性語境與建筑轉譯

1.1古茶道地域性語境

地域性是指基于一定的地域空間形成的一種區域性的文化現象,其具有歷史的連貫性以及文化的延續性。一般而言,不同地域所呈現出的文化風貌也不同,其地域性語境的具體內涵也會有所差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域文化是時間與空間相互作用而成的,是某一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現象的集中反映,既是一個地理學概念,也是一個人文名詞。我國地大物博,橫貫東西縱跨南北,東南西北每一個區域的文化屬性也不盡相同。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一地區的茶道文化也因之而展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風采。無論是現代的茶道文化還是古茶道文化都會在不同的地域性語境下綻放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之光。例如,在中原文化滋養下而成的漢族茶道文化與從蒙古浩瀚草原上孕育而生的茶道文化內容就會有所差別,中原茶道文化講究的是禮大多小口啜飲,崇尚以和為貴;而蒙古壯族的茶道文化信奉豪爽大氣,主張豪飲,偏重的是義勇之風。所以,不同地域性語境下的古茶道文化內涵千差萬別,并以各種形式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其生活方式與文化理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1.2建筑轉譯基本內容

轉譯不是翻譯卻又與翻譯存在相通之處,其是建筑學領域里特有的概念,是對建筑藝術風格的一種特色化闡述。轉譯不是簡單地傳遞與再造,而是通過對解構主義理論的闡析,將原始的最初的建筑形式轉化成另一種風格形式。從創造學角度來說,建筑轉譯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建筑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產物,其是根據當時的地域文化特色建造而成的,無論是外形構造還是內在設計,抑或是裝飾元素都是當下潮流因子的一種反映,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歷史文化的階段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所有的一切都在萬象更新中煥發新的生機,原始的建筑形態所彰顯出的美學品味與當前的大眾審美觀不相符合。所以,為了強化原始建筑的文化意蘊,轉譯便成了原初建筑維系生存的不二選擇,原始的建筑一經轉譯就生發出了一種別樣的魅力。一般說來,原初建筑并不是一個完全的藝術化整體,其建筑語言以及建筑形態基本處于一種分散的狀態之中,而轉移則是通過系統化的建筑理論將支離分解化的原初建筑,進行原初的純凈化修復,使不同的建筑語言在轉譯組合中折射出新的藝術光芒。

2新疆伊斯蘭建筑藝術的特征概述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的匯合地,其處于我國大陸的深處,所毗鄰的國家也大多是阿拉伯國家,居民大多是穆斯林其地域文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作為歐亞文明的交匯處,其是我們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先后經過了薩滿教、摩尼教、道教以及佛教等宗教文化的洗禮,并最終確定了伊斯蘭教的主導地位其建筑風格也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新疆伊斯蘭建筑借鑒尖形塔頂的月亮形狀,以穹形圓頂為蓋,將綠色與藍色作為主要的裝飾性色彩,構建出了獨具特色的宗教瞻仰圣地。新疆伊斯蘭建筑藝術構思源自于其對于伊斯蘭教義文化的理解,以穹頂比喻浩瀚的天空,象征著永恒。然后,以藍色與綠色分別代表生命與和平,寄寓著伊斯蘭信徒美好的愿望與期待。另外,在地緣因素的影響下,新疆伊斯蘭建筑的拱券、柱子的裝飾以及屋頂的設計等深受阿拉伯文化的浸潤,并漸而形成了阿拉伯、傳統維吾爾樣式、中原漢民族樣式的建筑組合模式。例如,位于喀什市中心廣場的艾提尕爾清真寺,是我國最大的伊斯蘭教宗教建筑,其在伊斯蘭文化的基礎上又汲取了我國傳統建筑藝術文化的精髓,并糅合了維吾爾特色文化因子,形成了樸實厚重而又自然獨特的建筑風格。

3古茶道地域性語境下新疆伊斯蘭建筑藝術的現代性轉譯策略

3.1融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內涵,構建科學的伊斯蘭建筑轉譯體系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其固有的地域區間,無論哪一種文化脈絡都是對其地域文化的一種無聲闡述。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大多是地理環境差異所引起的,而文化差異也反映在藝術文化的點滴之中。新疆是多種文化元素相交融的接洽點,其伊斯蘭建筑藝術尤為鮮明,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帶有濃濃的阿拉伯文化印記,其在現代性的轉譯中,應該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內涵為切入點,構建科學的建筑轉譯體系,以此還原出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原始意味。首先,建筑師應該加深其對于中國傳統古茶道的研究,從古茶道中的飲茶文化、煮茶習俗以及茶道精神著手,結合新疆地域文化特色,對其古茶道中的人文藝術內涵進行深層探究,并從中提煉出系統的美學知識,將其應用到伊斯蘭建筑的轉譯中。而后,建筑師也可以從建筑的轉譯原理出發,將伊斯蘭建筑的文化屬性與古茶道中所蘊含的新疆地域文化進行相得益彰的融合,從而使得新疆伊斯蘭建筑的現代性轉譯之路更加通暢,也使其文化面貌與藝術風格更加純真化。

3.2結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學元素,對伊斯蘭建筑進行現代創新性轉譯

眾所周知,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茶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古茶道是傳統茶文化的一支,也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伊斯蘭建筑藝術散發著濃濃的藝術氣息,其所寓含的文化因子也是極其復雜,所以伊斯蘭建筑的現代轉譯之路必定會異常艱難。因此,建筑師在對新疆伊斯蘭建筑進行現代性轉譯時,應當結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學元素,對其進行美學化拓展。一方面,建筑師應該綜合運用現代化的建筑藝術設計手法,逐步挖掘古茶道地域性語境下的新疆茶道文化,根據新疆維吾爾族的古茶道精神以及古茶道藝術對伊斯蘭建筑進行現代化的轉化呈現。另一方面,建筑師也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法,將新疆地區的古茶道文化內蘊進行深入探究,從而推動伊斯蘭建筑向現代化轉譯邁進。

參考文獻

[1]左力光.多元文化在新疆伊斯蘭建筑裝飾藝術中的反映[J].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04(4):44-45.

[2]吳國棟,尚志華,王銘濤.現代性與地域性的有機結合———阿爾瓦羅•西扎的建筑觀[J].科技致富向導,2011(15):319-319.

[3]胡超文.當代中國建筑藝術的現代性審視:透過一座嶺南城市的窗口[J].惠州學院學報,2011,31(3):57-65.

第5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設計、建筑藝術、技術和藝術

中圖分類號: S611文獻標識碼: A

建筑藝術的形成和發展不只是物質因素的作用,同時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文化因素促成的結果。欣賞建筑藝術時,我們要時刻把產生它們的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聯系起來,這樣就會產生更深刻的感受。

一、設計作為一種有旨趣的藝術

一切藝術都追求美,但是,“美并不是藝術的對象,而是藝術自身的肌膚和血肉,是它自身的存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現象學,力圖超越主客二分的認識論,為藝術與美的顯現奠定了嶄新的基礎。設計藝術也是如此。作為一種造物活動,設計(Design)是人類的一種有目的的創作活動,是針對一定目標所采用的一切方法過程和達到目標產生的結果的總和。這里所說的“設計”主要指狹義的涵義,即指相關于藝術與美學的語境,尤其是與美術和藝術造型獨特地相關。

人類的造物活動由來已久,并與人類的藝術創造密切相關。人類早期的造物活動與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分不開,也常常在遠古藝術中得到表征。就語義而言,設計指意欲、設想和計劃,指人在從事創造活動之前的主觀謀劃過程。設計基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和實際功用的器具或物品。因此,設計是有目的、有預見的藝術活動。人在設計活動中,已有了未來創造活動和所造器物的大致構想或藍圖。在很大程度上,設計的旨歸規定了設計活動。

當然,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設計藝術又不同于一般的工藝用品,也就是說,如果設計藝術的產品有目的的話,那么,此目的既不是外在的,如日常用品;也不是內在的,如宗教中的信物。也即,作品是自身的目的;或者說,作品自身就是目的。同時,由于要涉及到功用,設計必須合乎機理,是一個合規律的創制活動。合規律就是要合乎事物自身的機理,無論就方法而言,還是針對質料來說。否則,設計品就實現不了其功用目標。正因為如此,而對審美對象來說,美的要素則是規定性的,這正是它與技術對象的區別。設計藝術既不是技術,也不是純粹藝術。

現代藝術尤其是現代設計藝術,早已超越了康德關于審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思想。在設計活動中,實現的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一般認為,合規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規律性的旨歸。但在存在論現象學看來,僅僅從手段―目的卻不能提示設計活動的本性。規律主要指涉自然科學,對藝術的揭示倒不是恰當的。

二、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

由于建筑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巨大的藝術表現力量以及它與人類文化的深刻的同構對應關系,杰出的建筑藝術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鮮明、最深刻也是最長久的體現。不同文化圈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建筑觀念,不同的建筑藝術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階級,不同時代,建筑藝術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內涵。

法國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說過:"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藝術寫在石頭上。"雨果稱建筑是"石頭的史書"。俄國作家果戈里說過:"建筑是歷史的年鑒"。他們都認為建筑藝術反映人類深刻的文化。當代藝術家簡森在《世界美術史》中說:"當我們想起任何一種重要的文明的時候,我們有一種習慣,就是用偉大的建筑來代表它。" 欣賞建筑藝術時,我們要時刻把產生它們的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聯系起來,這樣就會產生更深刻的感受。對于中國建筑藝術家來說,應把創造既有時代性又富有中國特色的新的中國建筑文化,當作自己責無旁貸的任務,一方面要學習、吸收西方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的表現手段,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繼承吸收中國傳統的優秀藝術作品。西方文明對神靈的崇拜、對宗教的敬畏深深影響了他們的建筑藝術,突出建筑本體、風格多樣變化和直指蒼穹的藝術造型等個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現得非常充分。從最早的多神教神廟到后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堂和禮拜寺,以及文藝復興以后的宗教建筑,幾乎無不如此。中國傳統建筑,從整體到構件,大都采用木質材料。這種不同于陰冷的石頭的材料,具有讓人感覺溫暖、實用、輕捷的特點,傳達出一種入世的生活氣息。建筑的文化內涵表明,建筑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不只是物質因素的作用,同時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結果。欣賞建筑藝術時,我們要時刻把產生它們的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聯系起來,這樣就會產生更深刻的感受。

誠然,密斯在建筑上的成就與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他受到本世紀中期社會經歷的局限,過多地強調了理性的秩序,以致影響了大量的現代派建筑趨向單調的語法形式。其次是在晚期由于一味追求永恒抽象的形式,使現代派建筑失去了象征的符號,缺乏傳統的聯想來表達建筑的精神意義。再次是輕視環境的特性,往往以普遍性來代替特殊性,因而缺乏生動活潑的藝術意境。所有這些極端的建筑觀點終于導致了后來建筑界的爭議和受到抨擊。

三、建筑藝術和諧的比例

結構的精美、施工的完美,結合建筑自身的內在美,這便是密斯.凡德羅建筑的特征。選擇一種結構是自由的,但是一旦選定了,它的自由度只能在它的限度范圍之內了。密斯.凡德羅表達他的手藝的方法就是細部處理,同時這些細部又表達了建筑的整體性。

建筑作為一種藝術,它不能象結構的精確與施工的完美那樣容易被認識。在密斯作品中,實現美的要求正是他的目標。在空間概念和細部裝飾之外,勻稱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希臘古典建筑之所以成為典范正是它各部分構件比例的勻稱與組合的和諧。19世紀時曾有許多人為了發現古希臘建筑美學的秘密而測繪了大量的建筑遺物,但是遺憾的是并未能找到美的公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大師阿爾伯蒂曾對建筑的美學原則提出過獨特的見解,他說:“所有建筑的美基本上都是從三個東西中產生出來的,即:數目、形狀和各個不同部分的組成。”他認為“建筑藝術問題就是要是一定數量的部件連接統一形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本身必須有各個部分的精神和力量,否則各個部分就一定會相互沖突與不一致,就會破壞和諧。”

密斯.凡德羅的結構精確與施工的完美的特點都是在建筑的細部與整體中體現出來的,這種特點的目標就是美的原則,而美的原則又是寓于各個部件與細部的比例之中的。他巧妙的掌握了和諧的比例,使的結構構件已升華為建筑藝術。

四、設計中的技術和藝術

設計藝術既不同于一般器物的制作,又不同于純粹藝術品的創作。純粹藝術往往具有非功利性的特點,更多地是按照審美的需要,采取純粹藝術的一般方法去創作。設計藝術的技藝,既涉及到一般的技術問題,又必須充分吸納藝術創作中的一般經驗和做法。設計藝術涉及到工藝問題。工藝在此指將原材料或半成品經過藝術加工制作為成品的技藝。在藝術起源的早期,技術與藝術并沒有什么區分,在古希臘曾經也是如此。古希臘把有技術的人統稱為藝術家,柏拉圖把寫詩的與做糖果的看成是一樣的人。在古希臘,技術有兩層涵義:一是認識、洞見;二是工藝、藝術。后來,由于分工的細化,藝術逐漸從技術和一般的制作活動中區分開來,并形成了有專門人員即藝術家從事專業創作活動的專業部門。

第6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建筑藝術;結構;美學

引言:建筑,總是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來構思的,無論是街旁簡易的商廳,還是都市的摩天大廈無不如此。建筑正以日益豐富的形象改變著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環境。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人們對建筑的需求早已從單純的生理需要發展為心理需要,迫切希望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完善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達到適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結構工程師就必須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做一番藝術思考。結構對建筑美學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它是構成建筑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結構本身就富有美學表現力。為了達到安全與耐久的目的,各種結構體系都是由構件按一定的規律組成,這種規律性不僅使結構簡化、受力合理,而且本身就具有美學效果,可以使建筑空間造型獲得極富變化的韻律感和節奏感,結構不僅決定著建筑是否堅固耐久,也影響著建筑的藝術效果。現代建筑科學的發展,要求結構工程師具有更合理的知識體系,以使結構設計更好地與建筑功能、建筑藝術和建筑經濟等相適應。結構工程師對建筑美學的基本規律和表現手法應有所了解,這樣就與建筑師有了共同語言,在設計一開始時就可以參與意見,把建筑藝術方面的要求同結構方案和結構設計緊密地結合起來,幫助建筑師確定最適宜的結構體系,使之與建筑形象融合起來,成為建筑表現的一個完整部分,這種共同努力的結果,就必然能夠成就較好的結構和滿意的建筑。

一、建筑美學的本質與特征

1、建筑美學的本質

建筑伴隨人類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建筑美學的出現卻是20世紀的事情。英國美學家羅杰斯·思克拉頓運用美學理論,從審美的角度論述了建筑具有實用性、地區性、技術性、總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學的創始人。美國現代建筑學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現代建筑技術美的10大法則,即:統一、均衡、比例、尺度、韻律、布局中的序列、規則的和不規則的序列設計、性格、風格、色彩等,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學的基本內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學理論與現代主義聯系較多,美國建筑大師文丘里則從符號學的角度來探討建筑的美和審美問題。建筑美學以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建筑美的創造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其具體內容是:建筑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建筑藝術的審美創造與現實生活關系;建筑藝術的發展歷程和建筑觀念、流派、風格的發展嬗變過程;建筑藝術的形式美法則;建筑藝術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建筑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功能;鑒賞建筑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根據當前建筑美學的發展趨勢,重點是研究建筑美與城鄉環境的關系、建筑美的審美效應、建筑美與山水園林的關系等。

2、建筑美學的特征

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環境,又服從于自然環境。多樣的建筑形式,各異的建筑風格適宜于不同的自然環境,與風景林木地形溶為一體,形成了各種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語言。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作為人與自然總結的建筑,向植物一樣落地生根。合天時,合地利,適宜于各種地區自然環境的要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建筑之美在于其詩情畫意,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筑就是卓有代表的一例。盡管他不間斷地以借景,對景,框景等諸多視覺手法向人們展示著如畫般的意境,然而僅以視覺沖擊,他還無以有如此撼人的魅力。除了中國古典園林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哲學思想外,他的深意還在于調動了人的其他感官知覺。

二、建筑美學與結構的關系

1、建筑美在于其結構。歷史上一些優秀的建筑體系,如我國古代木構架建筑、古羅馬石拱券穹隆建筑、西歐文藝復興前的哥特建筑等。都在建筑空間造型中突出地反映出了結構形式的基本特征和結構運用的基本技巧。值得深思的是,這些優秀建筑體系興起與衰落的發展過程,大都揭示了這樣一條客觀規律:當結構技術的運用受到建筑藝術創作中雕琢與堆砌的影響,得不到繼續發展的時候,這也往往就是建筑藝術的生命力開始枯竭的時候在中國的木構架體系中柱頂部的斗拱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構件之一,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構件起到支撐懸挑平衡屋檐及屋面部分構件重量的作用,明清時代斗拱的截面尺寸相對減少,使裝飾的作用多于結構的作用,成為一種權勢等級財富的象征。失去結構的美,這種建筑形式也就走到了發展的盡頭西方古典柱式的柱身長細比均為6*8,我們由材料力學可知當石材的長細比

2、建筑中的結構形式。

(1)結構的平衡與穩定這同建筑構圖中形式美的規律是一致的,結構穩定是建立在靜力平衡的基礎上的,不論是從力學角度還是美學觀點來看,對稱是平衡中的一種比較簡單的形式,而非對稱的平衡則要復雜得多長期以來建筑師和結構師多半都是按照把一個實體構件放到另一個實體構件之上的原則來解決結構的承重問題。這樣,所謂平衡與穩定的概念也就必然和敦厚龐大穩重以及上輕下重,上小下大等這樣一些視覺感受 視覺印象緊密聯系在一起 然而隨著高強材料和各種新技術的出現拉力,在結構的平衡和穩定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帶有索的各種結構系統,如懸索結構、懸掛結構、帳篷結構、索桿結構等。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建筑基于受壓力學原理之上的空間造型特征。不僅會變得輕巧雅致甚至給人以飄然失重的感覺。

(2)結構的連續性與漸變性。結構的連續性是指結構構件各部分之間連接的整體性,而構件斷面形狀無突變的連續過渡,則是其漸變性結構的連續性和漸變性是受自然界中力學作用的結果。直接利用結構的曲線或曲面體形來構成建筑物的空間界面,是造成視覺空間連續與流動藝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3)結構的力度感和形式感

建筑結構是承受各種荷載和作用的系統,它自然應當表現出力度,建筑結構的力度使人感到安全奮起,充滿信心和力量,埃菲爾鐵塔是第一座以三維幾何學為根據計算的金屬空間結構,這座塔的底部結構跟人體的小腿肌肉的結構十分相似,而人的小腿肌肉在人體上表現出強大的力度,剛勁也是力度的表現。高層建筑中采用的剪力墻筒體結構就是以剛勁表現力度的例子。反過來,柔韌也是力度的表現:蜘蛛網以它的力度使撞上來的昆蟲難以脫身,懸索結構也是以它的柔韌來表現強大的力度,形式感是指藝術領域中形式因素本身對于人的精神產生的某種感染力。

參考文獻:

[1]程瀟瀟. 一種新的建筑表皮形式——結構骨架[J]. 華中建筑. 2008(06)

[2]蘇朝浩. 當代建筑的結構藝術[J]. 華中建筑. 2007(09)

第7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建筑設計;三大屬性;誤區

引言

建筑設計在整個工程設計中起著主導和先行的作用,建筑與各種設備等相關技術的綜合協調,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勞動力、投資和時間等來實現各種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適用,經濟,堅固,美觀,這要求建筑師認真學習和貫徹建筑方針政策,正確學習掌握建筑標準,同時要具有廣泛的科學技術知識。設計是在規劃的前提下,根據任務書的要求綜合考慮基地環境,使用功能,結構施工,材料設備,建筑經濟及建筑藝術等問題。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要著重解決建筑物內部各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間的合理安排,建筑與周圍環境,與各種外部條件的協調配合,內部和外表的藝術效果、各個細部的構造方式等,創造出既符合科學性又具有藝術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然而當前我國的建筑設計在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影響建筑設計水平的三個主要因素

對建筑設計創作方向有影響的因素不少,但細細想來,在當前主要表現在建筑師、市場需求、現代高科技和與之相適應的材料以及城市決策者、項目業主等方面,下面作者也主要就其中的前三個因素作詳細介紹。

1.1 建筑師個人因素

建筑理論的研究、發展和創新,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人,是在城市建設大潮中沖浪的廣大建筑師們。他們必須縱觀全球,學習世界各國一切先進的研究成果,拿來為我所用,緊跟時代步伐,創作代表中國文化的建筑,創作基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合乎生態理念的、運用現代技術和材料的新建筑。建筑師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才能讓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在一個個“凝固的音樂”中閃光。建筑師除了要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外,還要學會和城市決策者、項目業主或開發商、消費者打交道,了解社會和市場需求,這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建筑設計是技術服務性行業,建筑師一個好的創意能否實現,還必須得到社會、市場的認可才行,否則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如果說建筑設計是藝術,那么更大的藝術就在于如何將合理的創意和創造性的構思順利地應用到建筑的實踐之中。

1.2 市場消費需求

建筑歸根到底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充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這種需求又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現代社會是個性張揚、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隨著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不斷提升,不滿足于既有現狀的人們對建筑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出流行、現代而又具有強烈個性的建筑已成為當代建筑師的神圣使命。為此,建筑師必須深入市場調查,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如自從我國實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以來,高層住宅的興起,為城市平添了新的景觀;“歐陸式”風格、港味十足的“花園”、“別墅”逐漸取代了老式的“小區”、“新村”。這些高層住宅和“花園”、“別墅”的出現,滿足了一些以汽車洋房來顯示其地位和身份的富裕階層人們的需求,成為房地產業一種流行時尚。

1.3 現代高科技和與之相適應的建筑材料

現代高科技和與之相適應的建筑材料對建筑設計創作方向的影響,從奧運國家主體育場――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鳥巢”方案中,已體現得淋漓盡致。“鳥巢”方案是用樹枝般的鋼網,把一個可容納10萬人的體育場編織成一個溫馨的“鳥巢”。毫無疑問,它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設計之一,也是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化體育場。又如廣州標志性建筑――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在長130m、寬90m、高23m的二層展廳內居然沒有一根柱子,展廳屋頂由6個大跨度預應力張弦梁鋼管絎架支撐著,每個長達126.6m,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橫梁架。

二、成功的建筑設計要把握好三大屬性

2.1 把握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體地區的建筑, 它總是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影響,受具體的地形、自然條件,以及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環境的影響。建筑的地域特征是一個建筑形式和風格的基本點。

2.2 把握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不僅僅是滿足人的物質活動的需要,也需滿足人的種種精神活動的需要,如心理的、倫理的、宗教的、審美的等等。不僅如此,建筑還表現人自身,這種表現不是人構筑建筑的目的,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以其形象反過來表述著人和社會,或者說“無意識”地表述著建造者和使用者的一切,這正是建筑的文化性。

在信息化的社會,人的生活方式、史化觀念、美學觀念、價值觀念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科技與人文同步發展的時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方向發展,但并非各行各素、無章可循。從建筑創作的角度來看,設計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環境,表達建筑性質和文化的特征。設計什么用途的建筑,先應該表達這類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內涌。每一大類型的建筑, 都固有著一種文化內涵。

例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非常完美的將現代建筑和中國文化相互融合,表達中國歷史化的精神與氣質。

2.3 把握建筑的時代性

建筑是一個時代的寫照,是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綜合反應。縱觀我國建筑發展史,從秦磚漢瓦到唐代的斗拱,再到宋、清的營造法式,每朝每代都在傳承與創新中變化,都具有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技術烙印,都是“新的時代建筑” 。現代建筑創作應該適應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語言,來表達所處的時代特質,表現這個時代的科技觀念,揭示思想和審美觀。時代精神決定了建筑的主流風格,把握時代脈搏,融合優秀地域文化的精華,建筑才能創新并向前發展。

三、當前建筑設計中存在的誤區

與前所述中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要把握好三大屬性比較,當前我國建筑設計創作中的誤區主要表現在:

2.1 抄襲和模仿之風,導致許多建筑千孔一面

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遠程之間能夠及時溝通,國外新的創作理念和方法在全球的同時傳播已成現實。在國內自身創作理論匱乏的情況下,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得一些心態浮躁的建筑師在對新的理論和方法,未全面吸收的情況下,而該理論的存在前提和運用范圍盲目,又想當然的在設計創作中抄襲或模仿其樣式、部件,最終導致對外來理論片面的理解和運用,這是造成抄襲和模仿之風的主要原因。

2.2 盲目片面地追求標新立異

設計創作的另一個誤區就是標新立異,一味求怪求奇,卻不能滿足使用或是其他方面的要求,或是毫無道理地不考慮技術保障的設計。特別是當前的一些小項同,此類項同投資不大而業主要求又很高,這就需要建筑師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尋找一個平衡點,一味求新求怪只會適得其反,難以博得業主的青睞。一切創造性的發揮必須是以對相關問題要求等各種關系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才能做出令人滿意和難忘的設計作品。

2.3 盲目追求時尚

不少建筑師把建筑作品當成了個人的實驗品,當成個人謀取名利的工具,認為建筑創新就是建筑形式的創新,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建筑追求新、奇、特,建筑造型與功能脫節。另外,盲目追求西方的建筑表現手法,而忽視了本國的國情與特點。這樣,是很難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作品的。

四、提高我國現代建筑設計水平的幾點建議

4.1 提高建筑設計在塑造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作用和地位

建筑設計產品是經久耐用的產品,藝術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建筑師的創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內容,建筑設計創作的這一實質性特點,應該獲得全社會的認同與反響。從很大程度上,設計師設計創作的動力激情來自于廣大公眾對建筑藝術活動的一種積極認可,在我國應當引進和有效組織各類建筑文化交流活動,如設計競賽,國際間設計作品交流展示會,建筑創作理應得到和其他藝術門類相同的重視程度。

4.4 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相結合

民族審美情趣是世代相襲的傳統文化的心理映射,是現代建筑創作應極力給予探索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內容。在與文化相結合方面,國際主義建筑藝術從中介的立場上,藝術的造型形式語匯更多地是來自技術領域。建筑作為一種藝術,通過審美的機制來達成一種藝術的本質特征,深層次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文化機制表現與映射,在這一點上,建筑藝術對使用者的關懷和啟迪以及對于民族藝術的發展與貢獻,才會是真實和有效的。現代建筑的技術特質決定了采用全盤模仿傳統建筑的風格式樣難以奏效,技術的限制因素使建筑作品的文化提升應該符合現代建筑概念所規定了的創造的前題,即在現代建筑藝術特點與范疇之內,來提示和反映出民族的傳統藝術精華。建筑設計反映民族性和文化性,體現傳統藝術的審美藝術表現境界,以及試圖在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藝術之間尋找結合點,是現代建筑創作應持久不竭的進行探索和創造的動力源泉。

4.4建筑設計要體現現代人文精神

建筑設計不是孤立的,是人們心理認知以及美學意象的轉換和映照,建筑藝術形象應具有充實的視覺表現力和沖擊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這些迅速增長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義是異乎尋常的,聯系著一種公眾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載的首創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觀、心理認知與歸屬感的凝聚點,體現著現代人文精神的追求。因此應通過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在設計過程中,尊重環境的整體性、多樣性,是創造整體藝術形象,表現現代建筑新美學觀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設計藝術的本體特征,以及對城市文脈、環境文理的尊重和認同。

4.5 建立設計控制系統概念

提高建筑設計的質量,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設計控制、管理系統.從宏觀角度,要加強對于單體建筑設計設計方針的計劃導向、監督和規劃控制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確保單體設計同整體城市環境景觀藝術形象取得相得益彰的關系.在微觀層面上,應加強各項工程設計環節、工程施工質量的控制監督管理,建立和健全相應的施工工程管理控制制度,確保出產建筑創作精品。

參考文獻

1、黃漢民. 全民的建筑教育是貫徹落實建筑方針的關鍵之舉[J].建筑學報,2004,(7).

2、張祖剛. 適用?經濟?美觀的雙重意義[J].建筑學報, 2008 ,(8).

第8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1 雕塑與建筑造型

在造型藝術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雕塑藝術和造型藝術。對于建筑學來說,已有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建筑美學藝術進行論述的時候,主要采用的是交叉定位的形式。其中包括造型和空間藝術,主觀與抽象藝術等等。從建筑的本質上看,建筑的構思和設計是主觀的,但是,表現出來的形式和具體的形態卻是具體的。雕塑藝術則是利用雕、刻等各種手段來改變實物的形體,使其具有一定的藝術性。總之,二者都會涉及到三維、空間以及實體部分。從藝術的發展過程上看,很多藝術都需要在自身發展和完善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和借鑒外部其他類型藝術的精髓。建筑和雕塑藝術也是如此,在這二者發揮作用的同時,也呈現出一種綜合性和全新性的藝術特點。所以,以雕塑藝術為視角來看待家住形體的塑造工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雕塑手法在建筑形體上的體現

自建筑藝術和建筑行業興起以來,人們看待建筑和看待雕塑的角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另外,從藝術的角度上來看,視建筑為雕塑也是一種藝術理念形式。在多數的建筑作品中,設計者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雕塑藝術的內容,總體來說,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建筑逐漸注重幾何形體美

任何一種建筑物都會在其外表或者是內部表現出一定的幾何形態,有些建筑可謂是幾何體的組合形式。在對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建筑中的幾何形式都屬于一種抽象形式。最早談及到建筑的幾何形式美的著作是《建筑十書》,在以后的發展中,建筑設計師們往往將幾何圖形以及數字形式融合到一起,對建筑形式美進行揭示。建筑設計工作逐漸遵循三角形、正方形、圓形以及黃金分割比等形式。可見,幾何形體美在建筑中得以體現既是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同時又是建筑設計需要遵循的一種形式,因此,其重要程度比較突出。

從傳統的設計中可以看出,幾何形式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規則性或者是對稱性,這是一種美的體現。但是,隨著人們審美觀念以及建筑的不斷發展可知,不規則的幾何形體也會表現出更加特殊的美感。建筑的穩定性是其生命所在,但是建筑的美感卻是靈魂。

建筑造型設計中所應用的幾何形體數量較多,種類復雜,但是同一種或者是不同形狀的結合形式相互疊加或者是重復,也會體現出不同的建筑美感。比如,球形或者是半圓形的疊加會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立體感,如果形成了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就會讓人們體會到一種升騰和超然的感覺。其中巴黎凱旋門就是一種典型的建筑。

表達了現代主義的簡約美學概念,即是利用簡單純粹的幾何形體,以立體主義的眼光看待建筑,從而賦予了建筑以符合數學模數,幾何比例的規則的理性美。在這里純幾何形的構成并不是形式主義的僅視覺上的表面的,而是以幾何圖形這樣的要素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重點是在整體結構上,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規則幾何形體的組合,目的在于通過其組合或稱為變形來表達人類的普遍性情感。

2.2 表現曲面形體構成的自由美

現代建筑的雕塑性,除純粹幾何的體量表現外,還有以追求塑形、曲線、無規律為目標的自由美。它們以更隨意的自由曲線、自由形體以表現出精致的雕塑性。在這一類建筑中充滿著對自然的熱愛,仿佛真正有生命的裝飾,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自然的感覺可以統合一切形態:簡單與復雜,美與丑等對立的因子,予人以渾然有機的感覺,它們有時將花草的曲線加以抽象和提煉,有時甚至是直接將大自然奉獻的美好東西用于建筑上。建筑這時看來仿佛是充滿了靈性,它渴望著訴說、生長、呼吸和觀察。整個建筑被擬人化或擬物化了。

人們早在古希臘時期就認識到了自然的美,他們從忍冬草的葉片得到了科林斯柱頭。此后經歷了拜占庭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古典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等等,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新藝術運動又回歸于自然的美,以模仿自然界生長繁盛的草木形狀的曲線,利用當時先進的鐵加工工藝,制作出各種曲線造型的裝飾構件,但當時它的影響還僅限于室內表現上,而西班牙的建筑師高迪將這種對自然的熱愛運用到了整個建筑造型和空間處理上,以流動的自由曲線來表達對自由和大自然的向往。他從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以及自然景觀中提練出了美,得到了靈感,他將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密切的關系及相互間的協調,在建筑中運用自然界的形象時,取得天然的生態效果。

2.3 運用反形式美學理念追求的殘缺美

中外古典建筑藝術大都以對稱均衡、整齊一律等為審美標準,而對于那些非對稱建筑構圖和不規則的建筑形體,如果以僵化的美學法則去衡量,都可以視其為超出常規的丑,但是正是這些丑態卻賦予建筑以鮮明的美感個性,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墨守成規、機械刻板、四平八穩的建筑形式的確符合美學的規律,但是這絕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而建筑真正的美應屬于那些既能尊重客觀美學法則,又敢于破除陳規舊習的生氣勃勃的新建筑。

人們常在解構主義建筑中所看到,其美學信碼被變形與分裂,即用變形、出人意外來延長感知活動的時間,加強信息作用,把原來的習慣給打破了,這就使人們對其非同一般的形式加以注意,用這種方法使舊的東西通俗的東西變成新的,不俗的而又可以理解的。蓋里可稱為這方面的佼佼者。蓋里非常重視建筑藝術的創造性,他認為當今時代是松散的、混沌的、快節奏的時代,只有多元化才能適應這個時代。

運用一些交叉、重疊、扭轉、斷裂等構成技法,以強調重點部位的建筑藝術處理。但是,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建筑雕塑性的殘缺美傾向,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可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由于建筑形體的限制會造成結構過于復雜,在工程技術上造成一系列的困難,增加建筑的費用,同時建筑形式的破碎感與城市的文脈毫無關系,因此也基本無法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的、和諧的組成部分,所以它們只能單獨地以藝術品的形式存在,而不能用得過多過濫。建筑突破了常規意識中對建筑的理解,以其自由的、反形式美學的造型獨樹一幟,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同時也極具雕塑感。

第9篇:建筑藝術的概念范文

郵編:611756

建筑學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它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二者密切相關而且相互促進。在建筑學漫長的發展長河里,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有主導的地位,但在某些情況下,藝術反過來也能夠影響技術發展的進程。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甚至在很多工程人員的眼中,都把建筑結構單純的看作是只有技術含量的學科,把然后在做設計的時候也就只考慮建筑物如何才能夠堅固耐用巍然不動,卻忽略了視覺效果;與此同時很多建筑師做設計時把重點放在如何才能讓建筑看起來更美上面,忽略了建筑結構對建筑形式的反作用。建筑形式與建筑結構的論題其實一直受到建筑界乃至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和重視,很多從事建筑設計的人一生都努力在這兩點之間尋找出路,但是真正能做到這點的確實是很難。

美是人類自從有了文明以后一直存在的主題,我們的祖先從未停下追求和創造美的事物的腳步。美涉及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宇宙太空小到細胞原子。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對美食的追求;''乘肥馬,衣輕裘",是對華服的講究。如今人們追求美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甚至出現了反自然的整形手術,可以說是到了瘋狂的地步。人類這種追求美的天性從古到今無一例外的留在了每一個他們生活過的地方,包括最常見也是使用率最高的建筑上。墨子說:"居必常安,而后求樂。""常安",其實說的是在建筑的使用功能方面要既堅固又耐用;"求樂",說的是在實用功能基礎上達到人們的審美需求。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建筑三要素,即堅固、實用、美觀。建筑學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它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二者密切相關而且相互促進。在建筑學漫長的發展長河里,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有主導的地位,但在某些情況下,藝術反過來也能夠影響技術發展的進程。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甚至在很多工程人員的眼中,都把建筑結構單純的看作是只有技術含量的學科,把然后在做設計的時候也就只考慮建筑物如何才能夠堅固耐用巍然不動,卻忽略了視覺效果;很多建筑師做設計時卻把重點放在了如何才能更美上面,忽略了建筑結構對建筑形式的反作用。建筑形式與建筑結構的論題其實一直受到建筑界乃至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和重視,很多從事建筑設計的人一生都努力在這兩點之間尋找出路,但是真正能做到這點的確實是很難。早期在這方面有過積極作用的建筑師很多,包括有密斯.凡.羅,他的觀點是建筑形式要在構造中來完成,而不是一些無謂的純裝飾,功能上的需求更是要用最簡單的結構和線條。然而羅伯特?文丘里的則不這么認為,他強調裝飾注意才是建筑中最為重要的原則,要利用人文環境中的一些手法去裝飾建筑。持有這兩種極端觀點的人占有很大的比例,伴隨著建筑風格和潮流不斷的變換,它們之間的更迭從未停止過,一直伴隨著建筑師們的設計,只是表現形式多有所區別。在現代建筑創作中更多的考慮到建筑結構對建筑形式的影響對建筑師開拓眼界,培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突破陳舊建筑觀念的束縛,傳播未來建筑的信息等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沒有建筑結構意識的建筑師,就不算是一個真正的建筑師。在建筑創作的整個過程中,雖然建筑師主要負責建筑構思這個部分,然后再由結構工程師進行具體的結構分析與計算,但是如果最初建筑師缺乏必要的結構意識,沒有考慮建筑結構對建筑形式的影響,或者建筑形式對建筑結構的反作用,會給結構工程師造成很多的不變。如果一味的追求建筑的形式而忽略建筑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旦建筑建成,就會存在危險的隱患。所以,實現建筑結構和建筑形式完美結合這是每一位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甚至是施工技術人員的夢想,這也是每一位工程師要肩負起來的責任,本文研究的價值也體現在這個方面。

在當今社會,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幾乎每天都在推陳出新攀登更高的科學高峰,在我們建筑界同樣也受到了這些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高層建筑所受到的影響就更加大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現、新的結構體系的誕生、新的施工手段的運用,都是對建筑師的一種挑戰也是機遇。建筑不同于其它藝術形式,它藝術形象的誕生必須實現在建筑物質實體的呈現。因此,不管是建筑師還是結構工程師更或者是施工技術人員,都必須保持一個與時俱進的心態,不斷更新自己已有的結構,同時還要學習新的建筑、人文、社會、環境方面的諸多知識,這樣在設計的時候才能面面到,創作出優秀的建筑作品。任何概念的表達最終要通過物質實體作為載體來實現,結構形體的塑造涉及創作手法的技術本源,以此為基礎探求其形式特征以及建筑表達的藝術特色。

從建筑的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出,建筑進化其實就是多樣變異、接受選擇、進行保存與遺傳的過程。變異的原因不僅有的需求也有主動的激勵方面的因素。結構技術作為一種美的形式與建筑藝術具有一致性,它們共同遵從形式美的規律,那么在二者的結合上面,結構技術給建筑藝術形式的豐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素材。結構技術呈現出來的力量美感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藝術形式之一。結構技術給與建筑藝術的支持,體現在結構形式上的自由為新的藝術形式提供可能性。建筑藝術不能等同于美術或是雕塑,建筑形式受到各種荷載方面的限制約束了其在形式上的自由度。這種自由度的多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建筑技術給與支持提供的。在這個方面結構技術的美也就等同于結構形式運用的自由程度。結構技術與建筑藝術融合其實是一個統一的過程。我們在設計一個建筑的時候為了使得建筑堅固實用,要選擇一個適合的結構體系,不管是哪一種結構體系都是由很多的構件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的,其實這種按照一定組成的體系本身就具有裝飾效果。所以說,結構技術是構成建筑藝術形象的重要因素,結構形式本身就具有美學表現力。因此,作為建筑師就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發現這種美并且發揮這種美使之體現在建筑藝術上,把結構形式與建筑的空間藝術形象融合起來,讓二者相輔相成的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離開來設計。自然,我們這里討論的是結構技術與建筑藝術的融合問題,如果一味的追求結構本身的美,認為只有沒有任何裝飾才是美的,這就有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所謂的融合就是把結構中具有美學價值的因素,經過建筑師的提煉和藝術加工,使得整個建筑表現出建筑美的目的,而不是說只是簡單地表現建筑結構的本身。畢竟建筑美學價值的產生不僅僅具有客觀性的一面,而且還具有主觀性的一面。

窝窝人体色www| 啪啪视频免费看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网上在线观看免费| 色婷婷激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www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国产黑色丝袜一区在线|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婷婷| 午夜福利理论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叼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本老年人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av| 人人爽亚洲aⅴ人人爽av人人片|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亚洲男人在线无码视频| 一边添奶一边添p好爽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www|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 日韩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熟妇高潮喷沈阳45熟妇高潮喷|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高| 久久久久综合一本久道| 色综合久久无码五十路人妻|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5|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国产xxxx做受视频|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国产xxxx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地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资源在线观看 | 后入到高潮免费观看|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欧美人与禽zoz0性伦交|